回转窑烧成带温度预测模型
铁矿氧化球团回转窑三维温度场仿真模型

铁矿氧化球团回转窑三维温度场仿真模型摘要: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高炉炼铁技术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高炉炼铁工作越来越重视“精料”,而球团矿因其透气性好、粒度均匀等特点从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在我国,链篦机-回转窑是主要的氧化球团矿生产工艺。
在实际的生产中,氧化球团矿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窑内温度场。
因为回转窑一直处于旋转的状态,内部的空气会出现逆向的流动,因而很难在线直接测量球团的温度和烟气的分布。
因此,对回转窑窑内温度分布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主要对回转窑三维温度场模型中传热和传质、三维温度场模型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铁矿氧化球团三维温度回转窑仿真模型中图分类号:p1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我国钢铁工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2011年我国已经达到6.83×10t的钢产量。
如今,在国际中认的比较合理的炉料结构是高碱度烧结矿配加酸性球团矿和块矿。
和烧结相比,球团的生产过程能耗低,而且产品的品位高、强度大。
根据2005年至2011年的产量显示,球团在高炉炉料中的比例越来越高。
链篦机-回转窑作为主要的氧化球团生产工艺,有着生产规模大、原料适应性强、生产的产品质量强度高、均匀,而且能够用于煤作燃料等众多优点,被我国广泛的使用。
由于球团矿的质量和回转窑的温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回转窑在旋转和高温状态下,在线直接测量温度比较困难。
回转窑研究的重点就在于窑内温度分布的研究。
目前,我国的回转窑温度场模型还属于一维模型,不能够完全的反映窑内的温度分布。
所以,建立回转窑三维温度场仿真模型需要分析烟气、窑壁和球团之间的对流、传导和辐射传热等方面。
通过对回转窑中球团的运动规律的了解,从而描述窑内烟气温度分布应用轴向传热模型,而描述球团温度分布采用轴向传热模型加上横截面二维传热模型,最终建立回转窑三维温度场模型,开发三维温度场仿真系统,动态显示球团的温度和窑内烟气的分布。
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烟气温度命中率在90%以上。
回转窑预测控制及其工艺参数的软计算建模研究的开题报告

回转窑预测控制及其工艺参数的软计算建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回转窑是水泥生产中常用的一种烧成设备,其烧成过程中需要控制多个工艺参数,如烧成温度、料层厚度、风量等,以保证生产出高质量的水泥产品。
然而,回转窑烧成过程中存在许多难以预测的因素,如原料成分的变化、窑内气体流动的复杂变化等,导致传统的基于数学模型的控制方法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因此,采用软计算方法对回转窑进行预测控制和建模,有助于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旨在建立回转窑烧成过程的软计算模型,以实现对关键工艺参数的预测和控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回转窑生产现场数据,选择适合回转窑预测控制的软计算方法,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筛选。
2.构建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神经网络的软计算模型,对回转窑烧成过程的关键工艺参数进行预测。
3.应用模型对回转窑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参数进行控制,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的方法包括数据预处理技术、主成分分析方法、神经网络算法等。
通过对回转窑生产现场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确定适合预测控制的数据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降维,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应用神经网络算法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参数训练和模型评估;最后,将模型应用到回转窑生产过程中,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控制,实现预测控制和质量优化。
四、预期成果及创新点本研究通过建立回转窑生产的软计算模型,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预测和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质量的一致性。
主要预期成果包括:1.构建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神经网络的回转窑烧成过程软计算模型。
2.实现回转窑的工艺参数预测和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为水泥生产行业的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五、研究方案和进度安排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回转窑生产现场数据收集与处理,数据预处理和筛选;2.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神经网络的建立,参数训练和模型评估;3.研究模型的应用实验和验证;4.总结论文撰写。
回转窑烧成带温度预测模型

回转窑烧成带温度预测模型1、建模方法选择数学模型是用于反映所研究系统特征的数学表达式,是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系统以及合理控制系统的重要依据。
数学模型的建立大致分为两种:基于机理分析建模和基于数据拟合建模。
机理建模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一般为微分方程、状态方程、传递函数等,同时还要分析系统运行的约束条件,这些等式或不等式共同构成了所描述系统的模型。
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所建立的数学表达式十分复杂、不便于求解或者被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无法建立的问题。
这时要进一步分析输入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忽略部分对输出影响小的因素以简化计算。
因此,简化后的一般是所研究系统的低阶模型,对复杂的工业系统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数据拟合的建模方法就突显出它的优势。
数据拟合建模的方法是将被研究对象视为一个“灰箱”或者“黑箱”,忽略其内部复杂的结构,从输入输出数据出发,建立一个等效的结构。
对于复杂的工业系统,一般先假定模型采用某种结构,经过学习样本,最小化模型输出与实际输出之间的误差,进而得到模型的参数,典型的方法有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等。
1.1神经网络法神经网络是仿照生物神经网络建立的人工非线性模型。
神经网络是一种运算模型,它包含了神经元的激励函数、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神经网络按网络结构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类:前馈式网络、输出反馈的前馈式网络、前馈式内层互联网络、反馈型全互联网络和反馈型局部互连网络。
拓扑结构图如下所示:图1 神经网络拓扑图神经网络具有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联想储存功能、并行分布式寻优等特点,从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系统的建模中。
但是它的缺点也十分明显。
神经网络的基础是传统统计学,在建模过程中需要采集大量的样本,最好是有无穷多的样本。
而实际建模过程都采用有限样本集,这就限制了神经网络的建模效果。
1.2、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是支持向量机的改进算法,它具有支持向量机的优点。
支持向量机最早由Vapink等提出的机器学习方法,并且建立了统计学习理论(StatisticalLearning Theory)的基本体系。
模型预测控制技术在水泥回转窑的成功应用王炜炜

模型预测控制技术在水泥回转窑的成功应用王炜炜发布时间:2021-09-06T13:20:25.596Z 来源:《时代建筑》2021年10期5月下作者:王炜炜[导读] 回转窑是水泥生产过程的核心环节。
它是一种在高温环境中连续运行的设备,在温度变化时具有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三种原材料状态:固体、气体和液体。
这是一个复杂的多变量非线性工业系统,有很大的延迟。
哈密天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王炜炜摘要:回转窑是水泥生产过程的核心环节。
它是一种在高温环境中连续运行的设备,在温度变化时具有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三种原材料状态:固体、气体和液体。
这是一个复杂的多变量非线性工业系统,有很大的延迟。
本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回转窑电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模型预测控制(MPC);水泥回转窑;先进控制;模型辨识引言水泥回转窑是一个典型的热工过程,能耗高热效低,是一个多变量、多约束、强耦合、大滞后和非线性的复杂工业系统。
窑操作员想通过单一的改变某个变量对另一个工艺参数进行调节时,也会带动其他的非目标参数被影响。
比如增加窑头喂煤量,烧成带温度和窑尾废气温度增加,废气含氧量降低;而增加生料喂料量时,烧成带温度、窑尾废气温度和废气含氧量都降低。
目前对于这种复杂性质的工艺系统,国内DCS系统大多采用多串级或PID回路的方式进行控制,但是常规PID控制仅从被控对象的单输入单输出关系实现闭环控制,不能很好的协调水泥窑系统中分解炉温度、窑头负压和篦床压力等参数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更好的控制方法。
1回转窑工艺介绍水泥回转窑是一个倾斜的圆柱体。
水泥完全分解成分式窑后,进入回转窑尾部。
由于炉内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和持续旋转,原料不断地向炉头移动,而制革机冷却器排出的煤粉和二次风进入回转窑,燃烧煤粉在空气作用下加热并产生高温烟气在电机驱动下,热量从炉头移动到炉尾,在原料和烟气在回转窑内反向运动时发出热量2水泥回转窑窑型的发展(1)干法窑。
干法窑是一种旋转的干法窑,其特点是所含的原料是干粉,无论是中空干法窑、烤制窑、长干法窑或立式窑,还是半干法窑或(2)湿式回转式四轮驱动式四轮驱动式四轮驱动式四轮驱动式四轮驱动式四轮驱动式四轮驱动式四轮驱动式四轮驱动式四轮驱动。
浅议水泥回转窑烧成带温度

为 了保 证 入 分 解 炉 的 温 度 大 于 出分 解 炉 温 度 ,在 ,适 当提 高 窑 尾 烟 气 温 度 是 可 以 的 ,根 据 实 际 生 产 状
况 ,一 般 生 料 的 分 解 率 不 会 是
100% ,当 入 窑 生 料 温 度 在 870 ̄C时 , 窑 尾 温 度 控制 在 1100℃ 比较 合适 。
影 响烧 成 带 温 度 的因 素 很 多 ,相 互 之 间耦 合 性 很 强 ,因此 单 独 分 析 某 一 因素 的影 响 十 分 困难 ,以下 讨 论 都
是 假 定 其他 条件 相 同 ,变 化 的只 有 单 一 因 素 。窑 尾 烟 气 温 度 是 烧 成 带 温 度 向 外输 出 的重 要 表 征 ,也 是 分 解 炉 内碳 酸 盐 分 解 的 重 要 热 源 。 图 1是 烧 成 带 温 度 与 窑 尾 烟 气 温 度 的 关 系 图 。
时 ,烧成 带 温度 的测 量 结果 。 从 图 4中可 以看 出 ,窑 头 喂 煤 所
占 比例 越 大烧 成带 温 度 越 高 ,这 是 缘 于 我们 假 定其 他条 件 都 相 同 ,但 实 际 生 产 中 ,随 着 窑 头 喂煤 量 的增 加 窑 尾 温 度 会 随 着增 加 ,尤 其 是 调 节 窑 内用 风 量 时 。 图 5表 明 同样 是 窑 头 喂 煤 量 占 40% 时 ,窑 尾 温 度 增 加 对 烧 成 带 温度 的影 响 。
基于改进极根学习机的回转窑煅烧带温度预测方法

基于改进极根学习机的回转窑煅烧带温度预测方法
孙伟;聂婷;杨海群
【期刊名称】《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年(卷),期】2015(023)001
【摘要】针对传统算法预测回转窑煅烧带温度存在精度低、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极限学习机(ELM)的回转窑煅烧带温度预测方法;对ELM输入权值矩阵定义了变换系数,采用黄金分割法在给定区间内搜寻变换系数的最佳值,改进了ELM 网络参数的确定方式,弥补了随机确定输入权值并且不作调整的缺陷,在保证ELM 训练速度的前提下提高预测精度、减小模型随机性;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ELM预测精度高、训练速度快、模型性能优,可满足工况恶劣的回转窑的生产需要.
【总页数】4页(P157-160)
【作者】孙伟;聂婷;杨海群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183
【相关文献】
1.回转窑煅烧带温度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J], 商丹;高永清
2.基于IPSO算法的回转窑煅烧带温度D-FNN预测控制 [J], 田中大;高宪文;李树
江;王艳红
3.基于模型迁移方法的回转窑煅烧带温度软测量 [J], 张立;高宪文;王介生;赵娟平
4.回转窑煅烧带温度模糊-PID控制系统的设计 [J], 覃涛;孟传良
5.合理制定Φ2.2×45米回转窑煅烧原料的煅烧带温度 [J], 任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回转窑操作中如何判断烧成温度高低

回转窑操作中如何判断烧成温度高低
正常火焰的温度通过钴玻璃看到:最高温度处于火焰中部发白亮,最高温度两边呈浅黄色,前部发黑。
(2)熟料被窑壁带起高度
正常情况下,物料随窑运转方向被窑壁带到一定高度而后下落,落时略带粘性,熟料颗粒细小均齐;当温度过高时,物料被带起来的高度比正常时高,向下落时粘性较大,翻滚不灵活而颗粒粗大,有时呈饼状下落;烧成温度低时,熟料被带起高度低,顺窑壁滑落,无粘性,物料颗粒细小,严重时呈粉状,这主要是因为温度增高使物料中液相量增加,温度降低液相量也减少。
温度增高还会使液相粘度降低,当温度过高时,液相粘度很小,像水一样流动,这种现象,操作上称为“烧流”。
(3)熟料颗粒大小
正常的烧成温度,熟料颗粒绝大多数直径在5~15mm左右,熟料外观致密光滑,并有光泽。
温度提高,由于液相量的增加而使熟料颗粒粗,结大块;温度低时,液相量少,熟料颗粒细小,甚至带粉状,表面结构粗糙,疏松,呈棕红色,严重时甚至会产生黄粉,属于生烧的情况。
(4)熟料立升重和f-CaO的高低
烧成温度高,熟料烧结得致密,因此熟料升重高而f-CaO低;若烧成温度低,则升重低而f-CaO高;当烧成温度比较稳定时,升重波动范围很小,正常生产时升重的波动范围在±50g之间,各厂的控制指标不一。
回转窑内传热及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摘要 : 运用流体模拟软件 F l u e n t和 M a t l a b 分别对碳素煅烧回转窑内气体空间和物料料层内 的 传 热 过 程 进 行 了 研 究 , 预测了窑内烟气 、 窑内壁和料层的温度分 布 。 结 果 表 明 , 窑 内 的 高 温 区 域 主 要 集 中 在 挥 发 分 大 量 燃 烧 的 区 段上 ; 二 、 三次冷空气的引入均会使窑内烟气 温 度 明 显 下 降 , 但 对 料 层 温 度 影 响 不 显 著 。 将 窑 外 壁 的 计 算 结 果 与其实际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 , 两者吻合较好 , 说 明 该 模 拟 方 法 的 适 用 性 , 从 而 为 碳 素 回 转 窑 的 优 化 设 计 和 经 济运行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 关键词 : 碳素回转窑 ; 气体空间 ; 料层 ; 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 :T F0 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0 4 3 8-1 1 5 7( 2 0 1 0 6-1 3 7 9-0 6
M a s s M a s s f l o w T f l o w T e m e r a t u r e e m e r a t u r e p p / / r a t e r a t e K K / ·h-1 / ·h-1 t t 8 . 5 8 1 2 6 7 2 7 . 4 1 1 1 6 8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 辽宁 抚顺 1 1 3 0 0 1;
1
檭檭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转窑烧成带温度预测模型
1、建模方法选择
数学模型是用于反映所研究系统特征的数学表达式,是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系统以及合理控制系统的重要依据。
数学模型的建立大致分为两种:基于机理分析建模和基于数据拟合建模。
机理建模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一般为微分方程、状态方程、传递函数等,同时还要分析系统运行的约束条件,这些等式或不等式共同构成了所描述系统的模型。
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所建立的数学表达式十分复杂、不便于求解或者被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无法建立的问题。
这时要进一步分析输入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忽略部分对输出影响小的因素以简化计算。
因此,简化后的一般是所研究系统的低阶模型,对复杂的工业系统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数据拟合的建模方法就突显出它的优势。
数据拟合建模的方法是将被研究对象视为一个“灰箱”或者“黑箱”,忽略其内部复杂的结构,从输入输出数据出发,建立一个等效的结构。
对于复杂的工业系统,一般先假定模型采用某种结构,经过学习样本,最小化模型输出与实际输出之间的误差,进而得到模型的参数,典型的方法有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等。
1.1神经网络法
神经网络是仿照生物神经网络建立的人工非线性模型。
神经网络是一种运算模型,它包含了神经元的激励函数、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神经网络按网络结构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类:前馈式网络、输出反馈的前馈式网络、前馈式内层互联网络、反馈型全互联网络和反馈型局部互连网络。
拓扑结构图如下所示:
图1 神经网络拓扑图
神经网络具有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联想储存功能、并行分布式寻优等特点,从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系统的建模中。
但是它的缺点也十分明显。
神经网络的基础是传统统计学,在建模过程中需要采集大量的样本,最好是有无穷多的样本。
而实际建模过程都采用有限样本集,这就限制了神经网络的建模效果。
1.2、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法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是支持向量机的改进算法,它具有支持向量机的优点。
支持向量机最早由Vapink等提出的机器学习方法,并且建立了统计学习理论(StatisticalLearning Theory)的基本体系。
支持向量机是以统计学理论为基础,因此具有严格的理论和数学基础,可以不像神经网络的机构设计需要依赖于设计者的经验知识和先验知识。
支持向量机与神经网络的学习方法相比,支持向量机具有以下特点。
1)支持向量机是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它的泛化能力由于神经网络;
2)解决了算法复杂度与输入向量密切相关的问题;
3)通过引用核函数,将输入空间中的非线性问题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中在高维空间中构造线性函数判别;
4)算法解决的是凸优化问题,具有全局最优性。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学习问题是求解线性方程组,而不需要求解约束凸二次规划问题,在求解速度上得到了提高,同时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继承了支持向量机的优点。
表1为两种算法的比较。
从表中可以得到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优于神经网络。
因此,本文采用多种群遗传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水泥回转窑烧成带温度预测
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己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表1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与神经网络的比较
2、基于多种群遗传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2.1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原理
核函数的选择方法还没有成熟的理论作为支持,目前多用的核函数有:多项式核函数、径向基核函数、Sigmoid核函数等。
径向基核函能够实现非线性映射,且它的数参数只有一个,参数越少其模型复杂
度越小,故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核函数选用高
2.2多种群遗传算法
遗传是生命科学中的概念,Holland等人对生物遗传的特征进行抽象,最早提出了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建立在自然选择和遗传理论的基础之上,采用适者生存的规则,考虑了个体染色体之间信息的随机交换的搜索算法。
遗传算法首先要将待研究的对象进行编码,这样就产生了初代种群,然后根据提前设定好的评估方法计算每个个体(染色体)的适应度值。
若不满足优化准则,开始产生新一代的计算。
为了产生下一代,保留适应度值满足要求的个体,对这些个体进行选择、交叉、变异操作产生新的一代。
循环执行这一过程,直到满足优化准则为止。
遗传算法具有自组织、适应和自学习性,算法按并行方式进行搜索,优化时不依赖梯度,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但是,它的缺点是早熟收敛。
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多种群遗传算法(MPGA)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
多种群遗传算法的改进有下面三方面。
一是,引入多个种群同时进行优化搜索,每个种群赋以不同的控制参数。
每一次都是多
个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互不相同的种群对同一问题进行优化,兼顾了算法的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
二是,种群之间通过移民算子进行联系,
实现多种群的协同进化。
各种群是相对独立的,移民算子将各种群单独寻优的最佳结果传递给其他种群,实现了信息在种群之间的交换。
三是,每代最优的个体都会通过人工选择的方法保存,这些最优个体的集合被称为精华种群,精华种群不进行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因此最优个体得以完整保存。
同时,最优个体保持代数达到设定值则终止寻优操作。
MPGA算法流程图如下所示:
图2 MPGA算法流程图
2.3窑烧成带温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本文建立的是温度离线模型,即建模样本集是固定不变的。
建模变量的选择,最后选择了喷煤量、入窑料量、高温风机挡板开度、窑头罩温度、窑尾温度和窑转速七个变量作为输入变量。
最小二乘支持
向量机的核函数选用高斯径向基核函数,因此建模方法只有两个参数需要优化,一个是正则化参数,另一个是核宽度二。
通过上文的介绍,基于多种群遗传算法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模步骤如下: 第1步:将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去掉变量的量纲,为建模做准备;
第2步:设定多种群遗传算法各参数初值:种群数量,每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交叉率,变异率,最优个体最少保持代数等,并创建初始种群;
第3步:LSSVM的核宽度与正则化参数是所要优化的两个参数,适应度函数(目标函数)如下式所示:
图3 温度预测程序流程图
3、仿真分析
本文采用国内某水泥厂的实际生产数据为样本,将数据的异常点剔除并进行归一化处理,从众多的数据中选择出连续的300组进行建模,其中随机选取225组作为训练集样本,75组作为测试集样本。
先通过多种群遗传算法对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两个参数进行选择。
多种群遗传算法的种群数量为4,每个种群中的个体数量为30,交叉概率在0.7-0.9之间随机生成,变异概率在0.001-0.05之间随机生成,最优个体保持代数为15。
各种群的适应度曲线如图4所示:
图4各种群适应度曲线
从图4中曲线可以看出,四个种群的适应度经过两代之后就都收敛了,说明了多种群的寻优速度是比较快的。
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是种群之间存在移民操作。
各种群独立寻优之后,用前一个种群中的最优个体替代后一个种群的最劣个体,依次这样操作,而最后一个种群的最优个体替代第一个种群的最劣个体,这样就实现了移民操作。
移民操作加强了种群间的交流,淘汰了生存能力差的个体,体现了优胜劣汰的进化原则,促使种群向更好的方向进化。
多种群遗传算法的另一个优点是每次寻优之后都要提取各种群的最优个体生成精华种群,精华种群是不参加寻优的。
从精华种群中再找到最优个体,即本次寻优之后所有种群中适应度值最好的个体,如果连续15代最佳适应度值
都是该值,那么寻优结束。
参数选择结果:核宽度扩为4.3778和正则化参数/为100000。
将选择好的参数带入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公式中进行建模,同时将该数据用未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进行建模,两组仿真的比较结果如图3-5、图3-6所示:
图5 训练集预测结果
图6 测试预测集结果
两幅图中十字符号所代表的是实际值,圆圈所代表的是本文方法
的预测值,星号代表的是未经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预测值,三角号代表的是BP神经网络的预测值。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文方法的预测值与真实值最接近。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文方法的精度,下面通过定量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为了比较建模精度,本文计算了三个方法的均方误差(MSE)、决定系数(RZ)、绝对误差均值(MAE)和相对误差均值(MRE。
计算公式如下:
表2 各项指标对比图
表2是三种方法的各项指标的比较,均方误差、绝对误差均值和相对误差均值越小则预测的准确性越高,而决定系数越接近于1,则说明预测值与真实值越接近。
因此,可以得出本文方法对水泥回转窑
烧成带温度的预测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