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结构、形成和路径

合集下载

关于台风的小知识

关于台风的小知识

关于台风的小知识一、什么是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通常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形成。

它由于强烈的风力和大量的降水而闻名,常常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

二、台风的形成过程台风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海洋温度高于26度、大气湿度高、海洋表面风速小等。

当这些条件满足时,海洋上的水汽会不断上升形成云团,同时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云团会开始旋转。

随着水汽的不断上升和旋转,台风的中心会形成,然后向外扩散,形成强大的风暴系统。

三、台风的特点台风通常呈螺旋状,中心附近的风力非常强大,最大风速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300公里以上。

除了狂风之外,台风还带来大量的降水,导致洪水、山体滑坡等灾害。

此外,台风还伴随着雷暴、龙卷风等恶劣天气现象。

四、台风的命名为了方便管理和预警,国际上对台风进行了命名。

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的命名由国际台风委员会负责,依次使用26个字母表的大写字母来命名。

命名的台风可以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和警惕。

五、台风的影响台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往往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受台风影响的地区常常出现停电、交通瘫痪、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等问题。

因此,及时预警和有效应对台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六、如何应对台风在台风来临之前,人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台风带来的影响。

首先,及时获取天气预警信息,密切关注台风动态。

其次,加固房屋,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此外,居民还可以做好应急物资的准备,如食品、水、药品等。

在台风来临时,应尽量避免外出,确保人身安全。

七、台风的预测和监测科学家使用各种仪器和方法来预测和监测台风的活动。

其中,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的图像,帮助科学家观察台风的路径和强度。

此外,气象雷达、风速测量仪等设备也对台风的预测和监测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信息有助于预警和及时采取措施来减轻台风带来的灾害。

八、全球台风活动的变化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台风活动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台风知识简介知识讲解

台风知识简介知识讲解
23
八、台风的防抗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 的重要的措施 。
24
防御(监测、预报)
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 气


估计台风强度
监 测
星 监测台风移动方向、速度及狂 风暴雨出现的地区
雷 达
监视近海台风动向
预 报
电视广播等
发布台风预报、警 报或紧急警报
25
安全指南及防患事项
1、尽量不要出门,并且保持镇静; 2、请尽可能远离建筑工地; 3、保持消息畅通; 4、准备蜡烛和手电筒;
12
台风的灾害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 ,其危害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大风。热带气旋达台风级别的中心
附近最大风力为12级以上。

②暴雨。

③风暴潮。
13
大风
暴雨、水灾
风暴潮
我国台风预警信号分为白、蓝、黄、橙、红 五个等级
(一)台风白色预警信号 定义:48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
17
(二)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 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风力达6级以上, 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三)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 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 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四)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 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者 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台风的命名和除名
7
2006年的台风“珍珠”(Chanchu),在菲律宾、中国东南 部、台湾总共造成104人死亡以及12亿美元的损失。 2006年的热带风暴“碧利斯”(Bilis),在菲律宾、台湾、 中国东南部总共造成672人死亡以及44亿美元的损失。 2006年的台风“桑美”(Saomai),在马利安那群岛、菲 律宾、台湾、中国东南部总共造成458人死亡以及25亿美 元损失。

台风路径原因分析报告

台风路径原因分析报告

台风路径原因分析报告根据对台风路径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台风路径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主要的因素包括海洋表面温度、风切变、大气环流、地形和地理位置等。

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海洋表面温度是影响台风路径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台风需要大量的热能来维持其强度,而海洋表面温度越高,表明海洋中的热能越多,这有利于台风的发展和加强。

因此,通常情况下,台风会选择路径经过海温较高的地区,以获取足够的能量。

其次,风切变对台风路径也有显著影响。

风切变指的是垂直方向上风的速度和方向的变化。

在台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风切变的存在会对其结构和路径产生不利影响。

高风切变能够破坏台风的对称性,阻碍其发展;而低风切变则有利于台风路径的稳定和延续。

因此,风切变的强度和分布情况是决定台风路径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大气环流对台风路径的变化也有重要作用。

在大气环流系统中,存在着气压高低的变化。

高气压区通常意味着较稳定的天气状况,而低气压区则往往伴随着不稳定和动荡的天气现象。

台风往往会受到这些气压变化的引导,选择路径进入低气压区进行发展。

因此,大气环流对台风路径的选择和变化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地形和地理位置也会对台风路径产生影响。

地形的高度和山脉的分布会改变风的流向和路径,从而影响台风的路径选择。

而地理位置则决定了台风的可能路径范围,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区可能受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进而影响台风路径。

总结起来,台风路径的形成是综合多种因素的结果。

海洋表面温度、风切变、大气环流、地形和地理位置等都对台风的路径选择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深入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对于准确预测和预警台风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台风的研究报告

台风的研究报告

台风的研究报告引言台风是一种巨大的气象灾害,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更好地了解台风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预测方法,科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对台风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讨论台风预测的方法和技术。

台风的定义与分类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主要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发生。

根据风速和中心气压,台风可以分为不同等级。

常见的等级系统包括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

根据其出现位置和移动路径,台风又可以分为太平洋台风、印度洋台风和大西洋台风。

台风的形成原因台风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

主要的形成原因包括海温适宜、海洋表面的蒸发、地转偏向力和上层环境的稳定。

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台风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天气系统形成、凝聚和能量释放。

台风的发展过程台风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周期分化、独立存在和走向消亡三个阶段。

周期分化阶段是指台风从天气系统中分化出来,拥有自己的中心结构。

独立存在阶段是台风发展的高峰期,此时台风风圈不断扩大且风力逐渐增强。

走向消亡阶段是台风逐渐减弱并最终消散的过程。

台风的预测方法台风的预测一直是气象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目前常用的台风预测方法包括数值模式预报、卫星遥感和观测预测。

数值模式预报是基于数学模型对台风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

卫星遥感可以提供台风形成、发展和移动的实时观测数据。

观测预测主要依靠气象观测资料和专业人员的经验判断。

台风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台风对人类和环境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台风过程中的强风和暴雨可以造成房屋倒塌、道路堵塞和农田水浸等灾害。

此外,台风还会导致海啸、洪水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台风还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如破坏珊瑚礁和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台风预警和防御措施为了提前预警并减少台风的破坏,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台风预警和防御措施。

常见的措施包括发布台风警报、疏散人员、加固建筑和建立避风设施等。

此外,科学家们还致力于改进台风预测技术,提高预测准确性和时间精度。

台风形成原理

台风形成原理

台风形成原理
台风是一种由强风和大雨组成的气象现象,其形成原理涉及到气压差、水蒸气和地球自转等多个因素。

首先,台风形成的基础是海洋表面的温暖水域。

当海洋表面温度达到26.5摄氏度以上时,海水表面会蒸发大量的水蒸气,
形成潜热能。

这些水蒸气会随着温暖的气流上升,形成云团和对流层。

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凝结成云,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使得空气进一步上升。

这一过程称为“热带对流层过程”。

在热带对流层过程中,大量的水蒸气和热能储存在云团和对流层中。

随着热带气团的不断上升,云团逐渐旋转形成了强大的螺旋结构。

云团内的空气由于受到地球自转的作用,呈现出由内向外的旋转,形成了飓风眼。

飓风眼是台风中气压最低的区域,风力最强。

此外,台风形成还与气压差有关。

在台风形成的海域,周围环境的气压较高,而台风眼附近的气压较低。

气压差使得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形成强大的风力。

这种气压差所产生的风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能够达到强台风的程度。

总结起来,台风形成的原理主要包括海洋表面的温暖水域、水蒸气的上升和凝结、地球自转以及气压差等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旋转的云团和风暴,并最终演变为台风。

台风的结构、形成和路径

台风的结构、形成和路径

9.1 热带气旋研究和业务预报的进展
(1)由于卫星探测,计算机技术和其他观测技术的进展以 及外场观测试验的实施,对于热带气旋的结构和强度变 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包括环境影响、强对流系统作 用与海气边界层交换等方面。环境影响包括风速垂直切 变、中纬度长波槽以及热带气旋与中纬度环流系统相互 作用、台风变性成温带气旋等。对流运动往往引起台风 的非对称结构,从而对结构和强度变化产生影响。 (2)继续改进台风生成和路径的中短期数值预报,目前24小时 路径预报误差已经接近70-80公里。另外,通过热带气旋 发生频率与ENSO,QBO,MJO,非洲东风波和西非降雨等关 系的研究,提出了热带气旋的季节预报方法,并进行试验 性的预报。
台风源地与频数
11%
3% 10% 36% 16%
10%
3%
11%
无台风
图9.1 1971-2001年全球热带气旋间的生成位置(Emanuel,2008)
源自于热带深处的风暴,一开始总是往西移动,在行经一段距离后再 往极地移动,这种现象在南半球尤其明显
图9.2a 十年间的热带气旋路径(北半球:1992至2000年);9.2b 1851-2006年热带气旋路 径与强度 (Emanuel,2008;NASA)
(Willoughby,1998)
图9.6b 台风眼区周围的环流示意图
图9.7成熟的台风中次级环流的示意图。空气在边界层(区域4 )实际上是呈螺旋状进 入眼中(区域5 )。以后沿常M面在眼壁云中(区域1)上升,以后在外区 (区域2和3) 缓慢下沉并干燥化(Emanuel, 1988)
台风眼是台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眼区中心,气压最低。台风眼的平均直 径为45km左右,最小的为10~20公里,大的可达100~150km。台风眼区的温度比 周围暖得多,可达10几度,台风眼对于造成台风中极低的气压和极强的风速是非 常重要的。眼中的最低气压与高空下沉的空气和压缩增温有关,而高空下沉又是 由对流层下层的水平辐散和对流层上部的水平辐合造成。在稳定的轴对称模式中, 径向风方程可用梯度切向风写成:

台风路径的原理是什么

台风路径的原理是什么

台风路径的原理是什么台风,这个在海洋上诞生的巨大风暴,常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它的路径变幻莫测,时而直扑陆地,时而转向大海,让人难以捉摸。

那么,台风路径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要理解台风路径,首先得明白台风是怎么形成的。

台风的形成需要几个关键条件。

广阔的高温洋面是首要的,因为海水温度高,蒸发量大,能够为台风提供充足的能量。

同时,还需要一定的地转偏向力,这使得气流能够旋转起来。

此外,在大气中还得有一个初始的扰动,就像是一个导火索,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变化。

当这些条件都满足时,台风就开始孕育而生。

在台风形成之初,它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输送带,引导着台风的移动。

比如,在北半球,副热带高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天气系统。

副热带高压是一个呈环状分布的高压带,它的边缘气流会引导台风的移动。

如果副热带高压比较强大而且稳定,台风往往会沿着它的边缘移动。

有时候,副热带高压会出现断裂或者减弱的情况,这时台风的路径就可能会变得复杂,出现转向或者徘徊不前的现象。

除了副热带高压,周围其他的天气系统也会对台风路径产生影响。

比如,当台风靠近陆地时,陆地的地形会对它产生阻挡和摩擦作用,使得台风的强度减弱,路径也可能发生改变。

山脉会迫使台风气流上升,消耗台风的能量,从而改变其路径。

另外,台风自身的结构和强度也会影响它的路径。

如果台风的结构比较对称,强度较强,它在移动过程中就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路径。

但如果台风结构不对称,或者在移动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强度减弱,那么它的路径就可能变得不稳定,出现曲折多变的情况。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就是引导气流的变化。

引导气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大气环流的调整而发生变化。

这就导致台风在移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引导气流的改变而突然改变路径。

此外,海洋中的温度分布也会对台风路径产生影响。

如果台风经过的海域海水温度较高,它能够获得更多的能量,从而可能加强并保持稳定的移动方向。

高中地理台风知识点

高中地理台风知识点

高中地理台风知识点一、什么是台风?台风,又称为热带气旋,是指在热带海洋上形成的一种巨大风暴。

其特点是风力强大、范围广泛、降雨量大,并伴有强烈的风暴潮和暴雨。

二、台风的形成过程台风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海洋水温高、纬度低、高空有较强的对流层切变等。

当海洋水温超过26℃时,会使得海面上的水蒸气大量蒸发,形成大量的水汽。

这些水汽会随着上升气流进入高空,形成云团。

云团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后,可能形成台风。

三、台风的结构台风由眼、眼壁和外围云三部分组成。

眼是台风的中心,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天空晴朗、风力较弱。

眼壁是位于眼的外围,是台风最强烈的部分,风力非常强大,降雨量也最大。

外围云则是位于眼壁外围,风力较弱,降雨量相对较小。

四、台风的移动路径台风的移动路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自转、气压场分布等。

在东半球,台风一般会顺时针方向移动;而在西半球,则是逆时针方向移动。

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台风在不同地区的移动路径也不相同。

五、台风的影响台风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台风的强大风力会摧毁建筑物、破坏农作物、切断交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台风还会引发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给当地环境带来破坏。

六、台风预报和防御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科学家们开展了台风预测和防御工作。

台风预报主要通过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手段来获取数据,然后利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台风防御则包括加固建筑物、疏散人员、停工停产等措施,以减少台风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

七、台风与全球变暖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台风的频率和强度呈上升趋势。

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水温升高,为台风的形成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因此,台风与全球变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八、台风的命名台风的命名是为了方便预报和记忆。

世界上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命名方式,例如,亚洲地区使用的命名方式是按照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名字进行命名。

九、台风的历史事件世界上有许多重大的台风事件,例如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2013年的海燕台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风源地与频数
11%
3% 10% 36% 16%
10%
3%
11%
无台风
图9.1 1971-2001年全球热带气旋间的生成位置(Emanuel,2008)
源自于热带深处的风暴,一开始总是往西移动,在行经一段距离后再 往极地移动,这种现象在南半球尤其明显
图9.2a 十年间的热带气旋路径(北半球:1992至2000年);9.2b 1851-2006年热带气旋路 径与强度 (Emanuel,2008;NASA)
以后突然减速,并在眼壁中上升。许多风暴的综合分析和飞观测都表明,超
梯度风是存在的。
眼壁的中尺度结构
图9.8 1980年8月5日Allen飓风眼壁周围云、降水、最大风速环、径向—垂直气流位置的概 略剖面图,较黑的阴影区为最大经向和垂直速度区
眼壁的中尺度结构主要特征有(图9.8):
高等天气学讲座(2019年春季)
单元三:热带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
第九讲
台风的结构、形成和路径
丁一汇 柳艳菊 国家气候中心
主要内容
9.1 热带气旋研究和业务预报的进展 9.2 台风的结构 9.3 台风形成的条件和物理过程 9.4 台风形成的理论和发生发展概念模型
9.5 台风的能量学
9.6 台风的路径预报 9.7 气候变暖与台风活动的关系
v gr u 2 / 2 u v2 1 zr w (fv ) (fv gr ) FHr r z r r z
2
为在低层眼内有水平辐散,必须使上式右边为正。因为此区中u(径向风)和w (垂直速度)很小,可忽略
w u z
项; 如不考虑摩擦作用,则
u 2 / 2 r
台风中次级环流圈
可以看到,在台风中有两个次级环流圈:一个是从眼壁上升,在高空向内流入, 并在眼中下沉,最后又在眼中由低层流出(反环流圈);另一个由眼壁上升的空气 在高层向外流出,在外区下沉,以后在低层流入台风眼壁(正环流圈)。
内 眼 壁 雨 柱
外 眼 壁
强 迫 下 沉
图9.6a 热带气旋内区次级环流和降水分布概略图
台风的流场特性
1、台风内低空风场的水平结构:
外围风力可达15米/秒,向内风速急增。 台风涡旋区(眼墙):亦称台风中圈,是围绕台风分布着的一条最大风速带, 宽度平均为10-20公里。是台风破坏力最猛烈、最集中的区域。 台风眼区:亦称台风内圈。在此圈内,风速迅速减小或静风。台风眼的平均直 径为45km左右,眼区内风弱、干暖、少云。眼是热带气旋区别于温带气旋的主 要特征之一。
(5)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数和强度影响研究。目前的研究 表明:随着气候变暖,1-3级全球热带气旋数减少一些, 4-5级强台风数增加。但有不同看法,认为由于资料不 足,可能反映了年代际的自然变化(图9.1-9.3)。
台风概述
• 定义: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空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 烈气旋性涡旋,总伴有狂风暴雨,常给受影响地区 造成严重灾害。 • 水平尺度:大的直径在1000Km以上(最外围的闭合等压 线),小的直径只有200-300Km • 垂直尺度:气旋性环流一般都可伸展到300-100hPa(916Km)。
9.1 热带气旋研究和业务预报的进展
(1)由于卫星探测,计算机技术和其他观测技术的进展以 及外场观测试验的实施,对于热带气旋的结构和强度变 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包括环境影响、强对流系统作 用与海气边界层交换等方面。环境影响包括风速垂直切 变、中纬度长波槽以及热带气旋与中纬度环流系统相互 作用、台风变性成温带气旋等。对流运动往往引起台风 的非对称结构,从而对结构和强度变化产生影响。 (2)继续改进台风生成和路径的中短期数值预报,目前24小时 路径预报误差已经接近70-80公里。另外,通过热带气旋 发生频率与ENSO,QBO,MJO,非洲东风波和西非降雨等关 系的研究,提出了热带气旋的季节预报方法,并进行试验 性的预报。
台风的温度场特性
台风的云系特性 台风中的次级环流
台风的气压场特性
图 9.4 (a) 1956年8月1日的5612号台风Wanda(引自北京大学)
台风是一个深厚的低气压,中心气压很低。台风周围等压线密集,气压水平梯度 大。垂直方向气压梯度随高度减小,到一定高度转为高压,但低压范围可直到平流层 底部。 台风区空间等压面呈漏斗状分布,台风是暖性系统,从静力学观点考虑,低压环 流应随高度减弱,但因低层涡旋太深了,所以低压环流厚度仍可达300-200hPa 。
完全
取决于右边第二、三项。如果风是超梯度的 (v vgr ) ,则在眼区产生正的水 平辐散,这种缓慢的向外径向流动就造成了下沉运动。超梯度风是涡旋在眼壁 内把角动量向内水平输送的结果。也就是说,眼和眼壁边界外很强的水平风切 变可产生很强的湍流混合并把动量输送到眼中,其结果使空气产生从眼区到眼 壁的平均向外加速运动。从质量守恒要求,则在眼中产生补偿的下沉运动。同 时,超梯度风的存在也能阻止摩擦强迫的边界层辐合。边界层空气伸透入内部,
(Willoughby,1998)
图9.6b 台风眼区周围的环流示意图
图9.7成熟的台风中次级环流的示意图。空气在边界层(区域4 )实际上是呈螺旋状进 入眼中(区域5 )。以后沿常M面在眼壁云中(区域1)上升,以后在外区 (区域2和3) 缓慢下沉并干燥化(Emanuel, 1988)
台风眼是台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眼区中心,气压最低。台风眼的平均直 径为45km左右,最小的为10~20公里,大的可达100~150km。台风眼区的温度比 周围暖得多,可达10几度,台风眼对于造成台风中极低的气压和极强的风速是非 常重要的。眼中的最低气压与高空下沉的空气和压缩增温有关,而高空下沉又是 由对流层下层的水平辐散和对流层上部的水平辐合造成。在稳定的轴对称模式中, 径向风方程可用梯度切向风写成:
目前发生频率季节预报使用统计方法、动力模式或两者结 合的方法,但动力模式必需用海气耦合模式。另一个新的问题 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热带气旋的发生频率、强度和路径 趋势将会如何变,目前尚无肯定的结果。
(3)更加重视台风的变性(ET)(Extratropical Transition)与登陆的研究。在ET和台风登陆过程中要 研究的新问题是能量获得、垂直切变的增大、冷空气侵 入和锋生、中低纬间环流的相互作用等。 (4)利用卫星和雷达等资料的同化技术应用也有明显的进展。 在热带气旋形成与运动的理论方面并没有新的明显突破。 关于热带气旋强度与结构变化的预报也缺乏有效的方法。 本节只着重讨论台风的结构和形成问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台风源地与频数
就全球来说每年发生80个台风(包括热带风暴),其中北半球的 台风(占全球总数的73%)明显多于南半球(占27%),而且无论北 半球南半球,台风大多数发生在大洋的西部。绝大部分台风出现在南 北纬5°-20°8个海区。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则极少有台风生成, 赤道上也没有台风生成。 1、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36% ; 2、孟加拉湾10%; 3、阿拉伯海3%; 4、西北大西洋11%; 5、东北太平洋16%; 6、西南太平洋11%; 7、东印度洋3%; 8、西南印度洋10%。
图9.3a 1949-2016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及登陆中国台风个数
(NCC, 2017)
图9.3b 1949-2016年登陆中国台风平均最大风速变化(NCC, 2017)
台风分类
2006年5月15日起,我国实施的国家标准《热带气旋等级》,依据其中 心附近最大风力分为: 热带低压(Tropical depression),最大风速6-7 级,(10.8-17.1 m/s); 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最大风速8-9 级,(17.2-24.4m/s); 强热带风暴 (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风速10-11 级,(24.5-32.6m/s); 台风或飓风(Typhoon),最大风速12 -13级,(32.7m/s-41.4m/s); 强台风(severe typhoon),最大风速14 -15级(41.5m/s-50.9m/s); 超强台风(Super Typhoon),最大风速≥16级(≥51.0m/s)。
切向风
温度
湿度
垂直运动
图9.5 台风的综合结构。(a)西太平洋径向风剖面(m•s-1);虚线:流入;实线:流出; (b)台风切向风剖面(m•s-1);实线:气旋性;虚线:反气旋性;(c)稳态台风的温度距 平(℃);(d)台风的相对湿度剖面;(e)台风垂直运动剖面(hPa•d-1)
台风的云系特性
台风眼区外围的一个圆环状的云区称云墙或眼壁。 云墙宽度一般为20-30Km,云高一般可达15Km,上升速度可达5- 13m/s,最强降水及破坏性最大的风都发生在这里,但很少出现强烈的乱 流和雷暴现象。外侧云带宽窄不一,可由十多公里到数百公里,分布疏密 不一,都是由对流云群组成的,发展着的台风常拖有很长的尾巴,其实际 上也即是水汽输送带。 1.外螺旋云带:由层积云或浓积云组成,以较小角度旋向台风内部。云带常 常被高空风吹散成“飞云”。 2.内螺旋云带:由数条积雨云或浓积云组成,直接卷入台风内部,并有降水 形成。 3.云墙:由高耸的积雨云组成的围绕台风中心的同心圆状云带。云顶高度可达 12km以上,好似一堵高耸云墙,形成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 4.眼区:气流下沉,晴朗无云天气。如果低层水汽充沛,逆温层以下也可能产 生一些层积云和积云,但垂直发展不盛、云隙较多、一般无降水。
西北太平洋 南印度洋 东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4月 10月 5月 6月
翌年1月 翌年5月 11月 11月
西南太平洋
北印度洋
10月
4月
翌年5月
12月
10.6
5.4
4.8
2.2
1.9
0.4
注:北印度洋由于夏季垂直风切变大,冬季水汽不足,热带气旋的黄金季节为4~5月 和10~11月
9.2 台风的结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