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题型解答及实词推断技巧】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题型解答及实词推断技巧】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题型解答及实词推断技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所谓“常见实词”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

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

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该考点考查的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前四种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而词类活用除积累外,还要靠理解分析。

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的考查。

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解答本题,考生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 境来推断,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的辨
别。一般来说,选项中有的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如“归”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中有“吾妻来归”,“庶几”在《庄暴见孟子》中有“吾王庶几无疾病与”),这 体现了由课内指向课外的原则,考生只要熟读课文,稍加迁移即可明确;对于陌 生的实词,考生一方面可根据语境加以判断,另一方面可运用排除法确定答案。 解析 B项“容止”指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止”即有“居住、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以归吾 B.其平居语言容止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D.庶几以慰其魂 归:出嫁 容止:形貌 著:彰显 庶几:希望
(
)
【名师剖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的能力,
考点点击
常见文言实词(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爱
























疾 克

及 类

即 怜

既 弥

假 莫

间 乃

见 内

解 期

就 奇

举 迁

绝 请

堪 穷

适 亡

书 王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一词多义 课件—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一词多义 课件—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

有壬遇国家大事,无不尽言。当权臣恣睢之时,稍忤意,辄诛
窜随之。有壬绝不为巧避计,事有不便,明辨力诤,不知有死生
利害,君子多之。有壬善笔札,工辞章,欧阳玄序其文。
(选自《元史·许有壬传》,有删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卒获无虞
虞:忧患
B.同列让曰
让:责备
C.或懵不能识丁矣
《信陵君窃符 救赵》

表轻微转折, 译为只是,不过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 小让。
《鸿门宴》
④ 顾虑;考虑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⑤ 照顾
《芙蕖》
⑤ 衰败,衰落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 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 《殽之战》 师。
① 古代称四为乘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 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

古称兵车, 四马一车为一乘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 裂山河。
《过秦论》
③ 凭借;依仗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 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④
趁着;利用
【例题2】 (2019年广东高职高考题) 许有壬字可用,幼颖悟,读书一目五行。尝阅衡州《净居院碑》,文 近千言,一览辄背诵无遗。擢延祐二年进士第,授同知辽州事。会关中 有警,邻州听民出避,弃孩婴满道上。有壬独率弓箭手,闭城门以守,卒 获无虞。州有追逮,不许胥隶足迹至村,唯给信牌,令执里役者呼之,民 安而事集。右族贪虐者惩之,冤狱虽有成案,皆平翻而释其罪,州遂大治。 泰定元年,选为中议。京畿饥,有壬请赈之。同列让曰:“子言固善, 其如亏国何!”有壬曰:“不然。民,本也;不亏民,顾岂亏国邪!”卒白 于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 国学旧法,每以积分次第贡以出官,执政用张起岩议,欲废之,而以 推择德行为务。有壬折之曰:“积分虽未尽善,然可得博学能文之士,若 曰惟德行之择,其名固佳,恐皆厚貌深情,专意外饰,或懵不能识丁矣。” 议久不决。 完卜藉丞相势,宿卫东宫,其行颇淫秽。御史劾之,完卜藏御史大夫 家,有壬捕而遣之。帝诏群臣议上皇太后尊号为太皇太后,有壬曰:“皇 上于皇太后,母子也。若加太皇太后,则为孙矣,非礼也。”众弗之从。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规律总结】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所以,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准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一、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能够联想课文相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能够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

“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能够联想成语推断。

很多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能够利用这个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高考复习专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复习专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 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 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 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 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 “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 “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 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前倨后恭】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 恭敬。倨,傲慢。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也。《屈原列传》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 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 国”亦为并列关系, “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 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 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 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 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 过了。
C
七、排除法
试推
1.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99年京西城二模卷)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
3.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7.通五经,贯六艺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10.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11.街衢 园圃 悖乱 治乱 饥穰 休戚 党同伐异 寡廉鲜耻
考情分析:
1、题型——客观选择为主、主观解释为辅 2、使用的材料——呈现多样化趋势 (从史传到各种文体并存) 3、考查重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反训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 上天没有赐给我们翅膀, 就让我们带着梦想去飞翔。 — — —辽宁省阜新市矿务集团总医院! "#$%%%! 张仪
!
一项 (! !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化, 而 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例句: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 !! )’ 山东豪杰遂并起 *’ 诚宜开张圣听 !! !! ! 本题考查学生对偏义复词的掌握情况。例句中的 “ 众寡” 是偏义复词, 【分析】 词义偏在 “ 众” 字上, ( 项中 “ 口舌” 、 ) 项中 “ 豪杰” 、 * 项中 “ 开张” 均是并列式合成 词, 意思分别为 “ 说话” 、 “ 英雄人物” 、 “ 广泛” , 只有 & 项中 “ 国家” 是偏义复词, 词义 偏在 “ 国” 字上。 【 答案】 ! & ! ! 【 技巧点拨】 ! 本题四个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形式上均为并列式合成词, 但偏义复 词的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相关、 相对或相反, 而一般合成词则不一定如此。阅读时遇 到偏义复词, 一定要依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哪一个语素表示词义, 哪一个语素为衬 字, 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 因河为池 ( 城: 城墙。池: 护城河) !践华为城, ! ! 程不识者 ( 爪牙: 帮凶) "宿将爪牙若李广、 !! ( 丈夫: 男子) #古者丈夫不耕 !! ! $彼所将中国人, 不过十五六万 ( 中国: 中原) !! ( 方: 纵横) %今齐地方千里 ! 折颈而死 ( 走: 行走) &兔走触株, ! 二曰民族少, 三曰劝农耕 ( 劝: 鼓励、 奖励) ’一曰主用足, ! 徒慕君之高义也 ( 去: 前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 !"#$ (’ !$%’ )’ #$%& #’ 下列各句中的 “ 举” 字, 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 )

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版)总复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版)总复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第一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命题分析文言实词具体的考查题型有下列五种:一是直接对文中的实词进行解释,要求选择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这是主要的考查题型;二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中加点实词意义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三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实词的意义,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一个句子来自中学教材;四是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要求选择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五是指定某实词,要求考生自己进行解释。

文言实词考查的趋势是:1.实词是读懂文段的基础,但从2015年开始,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而是在分析综合、断句及翻译各题型中隐性考查。

2.所考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

从2018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大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

3.一词多义仍然是考查的重中之重。

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走进高考【P】例(201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山东省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 十五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鲁人版

山东省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 十五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鲁人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十五)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

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

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

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文言实词的复习一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二不要离开课本,应该说我们高中三年的学习,在高考卷上最直接体现出来的,就是课内所学的文言文。

大家一定要牢固掌握三年来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掌握它的常见义项、用法。

三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具体讲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方法指导】一、词的古今异义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微殊”的词,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这类词的演变情况是:1.词义扩大。

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2.词义缩小。

如“今”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词义转移。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4.词义弱化。

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如: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列传》5.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2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考向三词类活用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七月己丑,帝亲总六军十馀万,次河桥。

高欢引军东度。

丙午,帝率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斛斯椿以五千骑宿于瀍西杨王别舍,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

有牛百头,尽杀以食.军士。

众知帝将出,其夜亡者过半。

清河、广阳二王亦逃归。

略阳公宇文泰遣都督骆超、李贤和各领数百骑赴。

骆超先至。

戊申,贤和会帝于崤中。

己酉,高欢入洛,遣娄昭及河南尹元子思领左右侍官追帝,请回驾。

高昂率劲骑及帝于陕西。

帝鞭.马长骛至湖城,饥渴甚,有王思村人以麦饭壶浆献帝,帝甘.之,复一村十年。

是岁二月,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群鼠浮河向邺。

梁武跣而下殿,以禳星变,及闻帝之西,惭曰:“虏亦应天乎?”帝至稠桑,潼关大都督毛洪宾迎献食。

八月,宇文泰遣大都督赵贵、梁御甲骑二千来赴,乃奉迎。

帝过河谓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

”帝及左右皆流涕。

宇文泰迎帝于东阳,帝劳之,将士皆呼万岁。

遂入长安,以雍州公廨为宫,大赦。

甲寅,高欢推司徒、清河王亶为大司马,承制总万机,居尚书省。

欢追车驾至潼关。

九月己酉,欢东还洛阳。

帝亲督众攻潼关,斩其行台薛长瑜,又克华州。

(选自《北史》,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杀以食.军士食:吃B.帝鞭.马长骛至湖城鞭:用鞭子抽打C.帝甘.之,复一村十年甘:感到甜美D.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北:向北【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四个加点实词皆有活用现象。

A项,根据上文的内容,杀了牛,吃的当然是牛,而不可能是现代汉语理解的“食(吃)军士”,显然“食”是“让(军士)吃”的意思,故此处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该项解释不正确。

B项中“骛”字,让我们想到“好高骛(追求)远”,这个“骛”就是“追”的意思。

这马怎么样才会跑,才会追呢?只有“用鞭子抽打”马时,马才会跑。

故此处“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C项,根据上文可知,皇帝是在饥渴时吃了东西,所以会觉得食物甘甜。

因此,这个“甘”是“感觉……甜美”的意思。

“甘”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D项,上文讲荧惑星进入南斗星座,下文讲众星“向北”移动。

“众星北流”中,“流”是动词,做谓词,“北”是方位名词,在谓语前,做状语,译为“向北”。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

【答案】这黄河水向东流而我却向西而上,如果能再次拜谒洛阳的太庙,这是你们这些人的功劳啊。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涉及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此句的得分点主要有:①词类活用,句中有名词做状语;②句式特点,句子中有判断句式;③句子之间的关系,在这句话中体现为假设关系。

另外,还要注意语意贯通。

本句中“东流”之“东”,“西上”之“西”都是名词做状语,译为“向东”“向西”。

“是卿等功也”,从句式特点来说,是一个判断句式。

可译为“这是你们这些人的功劳啊”。

需要注意的是,此句中的“是”是“这”的意思,而“也”字在这里表判断。

名师点睛备考时,我们要懂得现代汉语语法,从而快速掌握词类活用:1.掌握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即(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记住每个句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词来充当: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

例如上述第(1)题D项中的“众星北流”,主语是“众星”,由名词充当,没有活用。

“流”,动词做谓语,没有活用。

但是“北”是方位名词,却做了“流”的状语,这就与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相悖了。

故应该在“北”前加一个“向”字,翻译成“向北”,即名词做状语。

2.掌握现代汉语的搭配规律。

(1)句中一定要有谓语。

如上述第(1)题B项,“帝鞭马长骛至湖城”中,“帝鞭马”实际上是个短句,少了一个谓语,所以“鞭”应该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抽打”。

这就符合了“句中一定要有谓语”的原则。

(2)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

如上述第(2)题中,有“此水东流”句,其中“东”字是方位名词,位于谓语“流”之前,做“流”的状语,所以译为“向东”。

这就符合了“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的原则。

(3)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做补语)。

我们以前在课文中学过的“刑于寡妻”中,“刑”是名词,是“榜样”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个由“于”引导的介词结构,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做榜样”,这就符合了“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的原则。

考向四古今异义词例题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古义:今义:(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今义:(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古义:今义:(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古义:今义:【答案】(1)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2)古义:①古代的礼乐教化,典章制度。

②文人学者。

③文雅。

④斯,这;文,文章。

指这篇文章。

今义:①文化或文人。

②文雅。

(3)古义:太子的侍从官。

今义:给马洗身。

(4)古义:指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要试着把考查的词语拆分成两个词语,拆分之后还是解释不通的,就要考虑词义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珙传刘珙字共父。

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

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

桧死,迁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

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

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

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谕旨,且曰:“再缴则累张公。

”珙曰:“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

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

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疆吏以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

”揭榜谕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几。

珙乃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

”盗意益缓,于是一战败之,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馀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

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

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

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

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

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阖境数十万人,无一人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

疾革,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

”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雠耻为恨。

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

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选自《宋史》,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兼权.中书舍人权:暂代官职B.存中命乃寝.寝:搁置C.张栻学问醇正..醇正:浓厚纯正D.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祠:祭祀【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涉及古今异义词。

A项,由“权”后的“中书舍人”的官职名可知,这里应是“暂代官职”的意思。

B项,“寝”本是“止,息”的意思,由语境可知,这里引申为“搁置”。

C项,“醇正”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精粹纯正”,今义指“(滋味、气味等)浓厚纯正”,在本句中应用其古义。

D项,“祠之”是“名词+代词”的形式,不符合语法规范,故这里的名词“祠”活用为动词,意为“祭祀”。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答案】况且让我们中原地区的疲乏百姓,被远方蛮夷的野兽困扰,难道是仁义圣明的(君主)做的事吗!【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其中涉及古今异义词的翻译。

考生在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该句中的“中国”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义为“中原地区”;“于”表示被动关系;“岂……哉”是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名师点睛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很多考生会把古今异义词当成现代汉语的词语来解释,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句子意思的把握,甚至影响对全文内容的理解。

要想避免这一误区,考生要做到如下几点:1.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所以当我们在古代汉语中看到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词时,通常要警惕其是不是古今异义词。

2.依据时代气息做出判断。

有些古今异义词按现代意义解释后,明显与作品所属时代的特征不相吻合。

例如第2题(2)中的“中国”在现代汉语中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作品所属时代根本就没有这一概念。

3.如果把古今异义词当成现代汉语词语解释,要注意看一看该词是否与其所处的语境相契合,如果它的词义与整个语境是相忤的,那么要看其是不是古今异义词。

考向五偏义复词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

缪公闻百里傒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

”楚人遂许与之。

当是时,百里傒年已七十馀。

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

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

”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百里傒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

”于是缪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

秋,缪公自将伐晋,战于河曲。

晋骊姬作乱,太子申生死新城,重耳、夷吾出奔。

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

于是缪公许之,使百里傒将兵送夷吾。

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

”及至,已立,而使丕郑谢秦,背约不与河西城。

丕郑闻之,恐,因与缪公谋曰:“晋人不欲夷吾,实欲重耳。

”丕郑子丕豹奔秦,说缪公曰:“晋君无道,百姓不亲,可伐也。

”缪公曰:“百姓苟不便,何故能诛其大臣?能诛其大臣,此其调也。

”不听,而阴.用豹。

晋旱,来请粟。

丕豹说缪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

缪公问公孙支,支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

”问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于是用百里傒、公孙支言,卒与之粟。

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

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

晋君谋之群臣。

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

”晋君从之。

十五年,兴兵将攻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