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组成及结构

合集下载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微生物群落是指生物体内和周围环境中所有微生物的总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各种微生物,它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体的健康,并且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疾病的发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微生物的组成、丰度、多样性、群落的稳定性和群落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主要由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古菌等组成。

其中,细菌是微生物群落中最为丰富和多样的一类,占据着微生物群落的主导地位。

真菌和病毒的数量相对较少,但它们在微生物群落中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微生物群落的丰度指的是微生物的数量,通常用微生物密度来表征。

微生物群落的密度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氧气、光照等因素。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的丰度也会有所不同。

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是指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是微生物群落的一个重要特征。

微生物的多样性直接关系到微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生物体的健康。

多样性较高的微生物群落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是指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和调节能力,是微生物群落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受到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微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是微生物群落形成和维持的关键因素之一,各种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态。

二、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体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人类的健康、环境保护、农业等多个领域都有关。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可以通过对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来实现。

细菌是微生物群落中最为丰富和多样的一类微生物,其种类和数量都非常之多。

细菌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体的健康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人体内的细菌群落与宿主的健康密切相关,包括肠道菌群、口腔菌群和皮肤菌群等。

08-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08-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热带雨林
海洋、荒漠植被
热带稀树大草原
北美
西伯利亚森林
苔原冻土
珊瑚礁Βιβλιοθήκη 南北坡植被比较新疆风光
(二)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
1.机体论学派(Organismic school)

美国生态学家克莱门茨(Clements ):将植物 群落比拟为一个生物有机体,看成是一个自然 单位。 群落像一个有机体一样,有诞生、生长、成熟 和死亡的不同发育阶段,而这些不同的发育阶 段,可以解释成一个有机体的不同发育时期。
V其数值变化 范围是从-1到+1。 然后按统计学 的x2-检验法测定 所求得关联系数 的显著性。
三、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结构单元
1.生活型life form: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 表现形式。 对植物而言,其生活型是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 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 •分类 ①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


建群种只有1个,称“单建群种群落”或“单优种群落”。
≧2个同等重要的建群种,称“共建种群落”或“共优种群落”。

2.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指个体数量和作 用都次于优势种,但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3.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群落的常见种类,与 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2.个体论学派(Individualistic school)




H. A. Gleason:将群落与有机体相比拟是欠妥 的。 原因: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不同物 种的组合,但是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 不断变化的,因此每群落都不具有明显的边界。 环境的连续变化使人们无法划分出一个个独立 的群落实体。 群落只是科学家为了研究方便,而抽象出来的 一个概念。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人类生态学 •生态经济学 •生态伦理学 •疾病生态学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
生物种数与岛屿面积成正相关; 生物种数与岛屿距离大陆或其他的生物源 地的远近成反比; 岛屿在生物种类组成上出现连续的种类流 通,但种类数量保持大致稳定。
不同类型岛屿的物种数
1 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变化; 2 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绝不断被新迁入的种所代替; 3 大岛屿比小岛屿能维持更多的物种数; 4. 随岛屿距离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中度干扰理论
中度干扰理论():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 能维持高多样性。
– 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 繁,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 低;
– 如果干扰间隔很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期, 竞争排斥他种入侵,多样性也不高;
– 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
中度干扰理论图解
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非生物因子的 空间异质性
生物因子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越高, 小生境越多,
共存物种数越多
例如:如淡水水底基质的类型越多,水中的软体动物种类 数量就越多(非生物因子空间异质性)。
岛屿与群落结构
岛屿的物种数与面积关系:岛屿面积越大,物种 数越多—岛屿效应。
➢ S=cAz S-物种数,A-岛屿面积,z 物种数-面积回归的斜率、 c为单位面积物种数的常数。
→ 竞争 → 生态位分化
→ 共存,不同的争,竞争排斥 →排斥他 1
A 胜 A 胜
A、B共存
种进入—多样性低
竞争在形成群落结构上的作 用可通过在自然群落中进行
的 供 应 率 AB不
能共存
B胜 A
B胜 B
引种或去除试验,观察其它

群落生态学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群落生态学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苇莺
丘鹬
榛鸡
水生植物群落的成层性
主要与光照、 温度、食物和 溶氧量有关
– 挺水草本层、 飘浮草本层、 水面高草层、 沉水漂草层、 沉水矮草层、 水底层
漂浮动物 浮游动物、 游泳动物、 底栖动物、 附底动物、 底内动物
60
三、 群落的水平结构
• 概念:群落中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不均匀 配置,使群落表现出斑块相间的外形。
D=1-ΣPi2
– Shannon-Weiner指数
H =-ΣPilnPi
– Pielou均匀度指数:E=H/Hmax Hmax为群落可能的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LnS
39
0(0.00) 50(0.50) 1(0.01)
100(1.00) 50(0.50) 99(0.99)
多样性指数计算 ln2=0.69 ln0.01=-4.605
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
– 指示种、特征种
26
阔叶红松林混交林群落的物种(乔木层): 优势种:红松、紫椴 亚优势种: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榆 伴生种:槭、云冷杉 偶见种:落叶松、山杨
群落成员型的确定--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 多度 (abundance):物种个体数目的多少 • 密度 (density):物种在单位面积或空间上
D(61-80%)
E(81-100%)
• 重要值 (important value)
– 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 相对盖度
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 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 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和系统,包括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生态学第8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生态学第8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因子及相互作用
种间关联
• 种间关联系数: • 一般用2X2列联表计算
生活型
概念: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 植物类群,称为“生活型”, - 反应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 不同种类的植物在相同或相似环境中趋 同适应,成为相同生活型
生活型系统
生活型—— 生态适应的特征为划分依据
每个植物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种群组成的。因此,
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首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种类
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 基础。
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
和密度,从而决定群落的外部形态。
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结构单元,它本身除具 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外,还具有一系列结构特点。例 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
• (二)边缘效应(edge effect)
– 定义 – 边缘种(edge species)
• (一)群落交错区( ecotone )
– 定义 – 群落交错区的特点 • 环境异质性 • 生物多样性 – 定义 – 边缘种(edge species) 仅发生于交错区或 原产于交错区、在交 错区最丰富的物种。
• 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
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 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
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 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它依赖于优势种 所提供的条件,如果优势种被排除,则导 致它们在生境中丧失,如附生性植物、寄 生生物、专性阴地植物等。
偶见种或罕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
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用公式表示: d(密度)=N/S 式中:d——密度; N——样地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S——样地面积。

影响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因素

影响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因素

影响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因素群落组成与结构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探讨影响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几个主要因素。

1.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群落组成与结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和降水等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影响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例如,在热带雨林中,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因此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而在干旱的沙漠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限制,群落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

2.土壤因素: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性质对群落组成和结构有着显著的影响。

土壤的酸碱度、肥力、透气性等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例如,在酸性土壤中,松树和云杉等耐酸性的植物能够生长良好,而在碱性土壤中,柏树和榆树等耐碱性的植物能够生长良好。

3.海拔因素:海拔对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上。

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降水量也逐渐增加。

这些变化导致植被的类型和分布发生改变。

在较低的海拔地区,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如竹子和棕榈树等生长良好,而在较高的海拔地区,温带和寒带植物如松树和云杉等生长良好。

4.光照因素: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础,不同的光照条件对群落组成和结构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较阴暗的环境中,如森林的底层,植物往往生长缓慢,种类较少;而在较明亮的环境中,如森林的上层,植物生长较快,种类较多。

此外,一些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不同,从而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

5.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也是影响群落组成与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包括植食动物、捕食性动物、寄生生物以及微生物等在内的各种生物在群落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例如,一些植食动物会取食某种植物的种子或叶片,从而影响该植物的繁殖和分布;而一些捕食性动物则以植食动物为食,从而影响植食动物的种群数量和分布。

6.人为因素:人类活动也是影响群落组成与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开垦荒地、放牧、砍伐森林等行为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群落结构;而保护生态环境、恢复植被等行为则有助于促进群落的发展和生态平衡。

第八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共37张PPT)

第八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共37张PPT)
Pi:种i的个体在群落中的比例, Pi2:随机取两个体为同种概 率。Ni为种i的个体数,N为群落中全部种的个体数。
〔2〕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
S
H' Pi*log2Pi
i1
H'为多样性指数; Pi是第i中的个体数与该样方总个数 之比值; S为样方种数。
香农—威纳指数包含两个因素:其一是种类数目;其二是 种类中个体分配上的均匀性。种类数目越多,多样性越大 ;同样,种类之间个体分配的均匀性增加,也会使多样性 提高。
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 或一个生态功能单位。
1902年,瑞士学者C.Schroter 首次提出了群落生态学(synecology)的概念,他认为,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空间异质性(spa或tial h多ete个roge群nei落ty):之群落间空(间或环境生中态各个地局部带性之质不间同的)的程度过。 渡区域。
香农—威纳指数包含两个因素:其一是种类数目;
P四i是、第群i落中组的•织个—体群—数影与落响该群样交落方错结总构个区的数因之是素比一值;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在这里,群 他认为任何一个落植物中群落种都的要经数历一目个从及先一锋阶些段到种相群对稳密定的度顶比级阶相段的邻演替群过落程。大。群落交错区种的数
基盖度是指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对于草原群落,常以离地面1英寸 (2.54cm)高度的断面积计算;而对森林群落,那么以树木胸高 (1.3m处)断面积计算。基盖度也称真盖度。乔木的基盖度持称为 显著度。
〔3〕频度 频度〔frequency〕: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
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Raunkiaer频度定律:
度〕 所以在一个复杂的群落中,植物生长、发育的异时性会很明显地反映在群落结构的变化上。

基础生态学第六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基础生态学第六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种的相对盖度。 基盖度是指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乔木的基盖度特称为显著度。
森林群落常以树木胸高(1.3m处)断面积计算。
(3)频度(frequency)
频度即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常按包含该种个 体样方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计算:。
频度=某物种出现样方数 / 样方总数 × 100%
通常将频度划分为5个等级:A级——频度为1%~20%;B级——频度为21~40%; C级——频度为41%~60%;D级——频度为61%——80%;E级——频度为81%~ 100%。 Raunkiaer的标准频度图解:
• (3)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 种入侵和定居。
中度干扰假说是在研究潮间带群落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的。
(2). 群落交错区的特点
•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
•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对外力的阻抗相对较低 •生态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
edge effect and ecotone
(3) 群落交错区
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相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 力地区。森林与非森林群落的交错地带为森林线; 还有乔木线,单株树木都不能生存的地带。
中度干扰假说 4.3 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4.4 岛屿与群落结构
4.1 生物因素
1 竞争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由于竞争导致生态位的分化,因此,竞争在生物群落结构
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接近的种类之间。
同资源种团(guild)是指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同资源种团内的种间竞争十分激烈,它们占有同一功能地位,是等价种。 如果一个种由于某种原因从群落中消失,别的种就可能取而代之。
第六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组成及结构群落定义及特点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区别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④答案 A1.(2008年重庆理综)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了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 D1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有机联系20.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萝卜、大葱、蘑菇,活的鸡、猪,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等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d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A.B.C.都不是种内关系种内斗争10.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 b )A.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B.人工密植的乔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D.鲈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种内互助23.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

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B)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C.种间斗争D.种间互助判定种内种间关系3.(2007年海南生物,13)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答案 C1.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

当环境中的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同种个体的增殖,整个过程发生着: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C.种间竞争 D.A~C三项种间关系捕食判定捕食关系5.捕蝇草的两片叶子呈蚌壳形张开,当小虫进入触动腺毛,两片叶子合拢,将虫体消化吸收营养。

这种关系在生物学上被称为bA.竞争B.捕食C.寄生D.互利共生14.下列实例中,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bA.某些水体中的鲈鱼成体以本物种的幼鱼为食B.大猫熊主要以箭竹的嫩枝和嫩叶为食C.动物饮水D.水蛭用口器刺破河蚌体表吸食血液判断捕食者2.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答案 B食物链及能量流动9.2012·临沂质检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解析:根据甲乙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甲乙之间的关系是乙捕食甲,所以其能量流动方向是甲到乙。

M点甲种群数量是下降趋势,乙种群数量是上升趋势,所以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信息传递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是双向的。

两个种群数量的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变的越来越稳定。

答案:D外界因素对捕食关系影响2.(2008年天津理综,5)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答案 C6.(2010·上海高考)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如下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B.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C.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D.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解析:本题考查啮齿类动物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分析图示曲线可知,啮齿类密度低时,不同种的植物之间竞争较激烈,部分物种在竞争中被淘汰;啮齿类密度适宜时,不同种的植物之间竞争较弱,物种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少,所以植物种类数多;而啮齿类密度过高时,大量植物被捕食,导致植物种类减少,可见A、B、C三项均正确。

D项应是植物的多样性依赖于啮齿类的密度。

答案:D15.(2010年高考四川卷)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

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图A图B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

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

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右图。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解析:从图像中分析得出食物链: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移入滨螺后,因其对浒苔的大量捕食,导致浒苔数量下降,浒苔、角叉苔等同属第一营养级,是竞争关系。

从食物链可以看出,岸蟹增多,滨螺减少,浒苔相应增多,与岸蟹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题干得出,浒苔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所以B坑中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

在滨螺极少的情况下,凸出基质的海藻物种数多,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更需要优先保护,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答案:(1)①被滨螺取食竞争②浒苔B坑中浒苔不占优势,该环境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的捕食,因而数量较少;由于天敌(岸蟹)数量少,滨螺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所以数量较多③浒苔→滨螺→岸蟹→海鸥(2)①凸出基质就地保护②水坑竞争判定竞争关系2.(2010·广东卷,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分析。

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欺”入手,苗和草不同种,但是会争夺阳光、营养,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

答案 A17.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是两种仓库害虫,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的试验条件下,两种拟谷盗A.9.某校生物科技小组的学生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d)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

三种生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属于草履虫,二者为种内斗争关系B.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双小核草履虫竞争获胜,但9天后,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不一定继续增加C.大草履虫与枯草杆菌构成捕食关系,在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前,枯草杆菌的大部分能量流向大草履虫D.将该烧杯置于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烧杯内的生物数量可长期保持稳定解析: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两个物种,二者关系为种间斗争,A项错误。

两种草履虫都以枯草杆菌为食,随着枯草杆菌减少,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可能会减少或保持数目暂时不变,B项正确。

大草履虫与枯草杆菌构成捕食关系,枯草杆菌大部分能量通过细胞呼吸消耗了,只有少部分能量流向大草履虫,C项错误。

烧杯中的有机物不断减少,生物数量不能长期保持稳定,D项错误。

答案:B3.(2009年泰州模拟)硅藻的生长需要硅酸盐。

下图是Tilman等对两种淡水硅藻——针杆藻和星杆藻的研究结果。

图中实线表示种群密度,虚线表示硅酸盐含量。

a表示单独培养针杆藻的情况,b表示单独培养星杆藻的情况,c表示两种硅藻在一起培养的情况。

则针杆藻和星杆藻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B.捕食C.种内互助D.共生答案 A5.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的制约D.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答案 C6.2011·温州模拟如图K33-2反映了N1、N2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c)图K33-2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因竞争而被排除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9.为了研究第Ⅰ、Ⅱ两类细菌的种间关系,某同学将这两类细菌放入适宜培养液中混合培养,实验测定了混合培养液中第Ⅰ类细菌在第一代Z t时所占总数的百分比与第二代Z t+1时所占总数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