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主义

合集下载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

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并日益发展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1、工人运动的兴起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就是其典型表现,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造成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无法克服的。

经济危机给人民尤其是工人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广大工人为了改善恶劣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同资本家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即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和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的出现标志着无产阶级的觉醒,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工人运动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②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③工人运动的实践,特别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表明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知道,同时,它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④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一方面深入工人群众,揭露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广泛吸收人类社会优秀的文化成果,加以批判的继承,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为社会主义取代;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一国际的成立和巴黎公社革命1、第一国际的成立(1)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①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日益扩大;②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并逐渐走向国际联合;③马科斯、恩格斯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经验,进行理论研究,为建立新的国际工人组织准备了条件(2)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国际(3)第一国际成立的意义: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2、巴黎公社革命(1)历史背景:①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第二帝国的统治,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②资产阶级先后成立了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对逼近巴黎的普军采取屈膝投降的态度——1871年临时政府同德国草签条约,同意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同时准备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2)成立过程:1871年3月18日革命: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市内的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巴黎人民起义,临时政府逃出巴黎;不久,巴黎公社成立。

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中国人”的身份
• 钱多!? • 人傻?!
一、当今世界的主要格局
• 1.美国衰落?——一个伪命题 • 2.由“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看世界发展 格局 • 3.全球化的滚滚洪流
美国衰落?
• 全球最大民主体,美国政 府倒闭了!混蛋总统奥巴 马,吃喝嫖赌!医保军费 ,欠下了3.5万亿,带着 希拉里跑了!我们没有办 法,拿着军火抵工资。原 价都是300万、200万、 100万的装备,通通20块 ,通通20块!奥巴马, 你不是人,我们辛辛苦苦 给你干了大半年,你不发 工资,你还我血汗钱,还 我血汗钱!——来源于 网络
主要内容
• 主题:全球化时代的“我和我的祖国” • 一、当今世界的主要格局 • 二、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处境 &中国人的国际形象 • 三、国际问题与我们的生活 • 核心: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自信”与“开放”

引言
• 个人与国家依旧密 切却更复杂的关系 • 物质 • 精神 文化 感情
《刮痧》的故事:当我们没有了“中国”
美国衰落?——不仅仅是言之过早
• 布热津斯基: 军事 经济 技术 文化
• 二、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处境 &中国人的国际形象 • 三、国际问题与我们的生活 • 核心: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自信”与“开放”
谢谢!
注:以上内容主要来自于当前相关学科的主流观 念,部分属于个人学术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全球化时代的“我和我的祖国”
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基础部 杜彦君
自我介绍
• 杜彦君
• 2007-2011: 复旦大学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心理学系 • 2011-2012: 研究生支教团 宁夏西吉县将台中学 初三语文教师 • 2012-至今: 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基础部 科学社会 主义专业 政治学硕士 • 关注领域:全球化、民族主义与中 西文化

国际主义精神是什么意思

国际主义精神是什么意思

问题:国际主义精神是什么意思?
答案:“国际主义”就是对世界各国人民一视同仁,在抱持公平、正义的观点下,不存私心地对待本国和他国人民。

举个例子,比如西班牙内战的时候,欧洲各国部分人民自发地来到西班牙帮助当地人民对抗弗朗哥的独裁政权。

这只是出于争取自由的正义感,而没有考虑一己私利。

这就是国际主义的精神。

类似的还有白求恩。

与国际主义相对的则是“沙文主义”或“狭隘民族主义”——即盲目地认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处处高外国一等,认为为自己国家的利益侵害他国权益是理所应当的。

二战轴心国大多就是靠这样的思想毒害人民为其卖命流血的。

“我们的国际主义”并不是什么专属名词,所以要结合出现的上下文来理解。

就没办法帮您解答了。

共产党宣言与国际主义

共产党宣言与国际主义
共产党宣言与国际共产主义
小组成员:黄丽莹 王山山 庄穆胜 秦婷
目录
一、历史起点 二、革命国际主义 三、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

一、历史起点பைடு நூலகம்

首先 ,什么是国际主义? 什么是国际主义?正如什么是社会主义一样,我们还在探 索之中。尽管试图准确地定义国际主义是徒劳的,但我们还是 要努力探索国际主义的基本内涵。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价 值追求和实现方式。作为价值追求的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同 等意义上使用的术语。作为价值实现方式的国际主义,是指国 家或团体在对外活动中进行合作的超越国家界限的一种思想理 念和联合行动。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全体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在实现 自我解放的斗争中始终坚持的一项根本原则,是世界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运动中处理阶级关系、党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指 导原则,同时也是评判世界革命运动中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 动中逐渐形成的科学思想,其精髓是实事求是,其品格是与时 俱进,所以这就决定了其内涵是在具体的时代特征条件下随着 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充实和发展。
(一)世界历史形成:国际主义思想的历史基础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本质特征的理论 概括,《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世界历史理论关于世界历史的形成,是马克思国 际主义思想的历史基础。 《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世界历史形成的两个起点是公元1500年前后发现新 大陆的交通革命和建立世界市场的商业革命。世界历史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的产生 与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逻辑同构性,这种逻辑同构性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制 度下对立的、简单化的、二分的逻辑结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城市与农村、西 方与东方、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世界的城市与世界的农村、殖民的中心地区与 被殖民的边缘地带。无产阶级作为与资产阶级直接对立的阶级,作为不推翻资产 阶级就不能解放自身的阶级,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 无产阶级的存在是与资产阶级世界市场的开辟和世界历史的形成是同一过程的不 同方面,因此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因为资产阶级世界市场的开辟和无意中创 造的世界历史而具备了国际主义色彩。 《共产党宣言》中所蕴含的思想就是:资本主义所开辟的历史是一个世界历史 的进程,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是以世界市场为基础和条件,同样,资产阶级的 消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也必然以世界市场为基础和条件,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 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世界历史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提供了历史 场所和历史基础,这一方面赋予“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略原则具有了 国际主义的品质和精神,同时也赋予了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这一不可避免的历 史过程的国际主义性质,《共产党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即无产阶 级国际主义,是以世界历史的形成为必然条件和历史基础的。

自由国际主义

自由国际主义

自由国际主义(liberal internationalism)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性格”,它内在地要求生成美国主导的全球变迁的方案,特别是一个以援助和发展政策为核心的系统的第三世界政策,这是现代化理论运动在美国兴起的基本动力和历史条件。

自由国际主义在冷战初期曾受到现实主义的有效抑制,一度延缓和削弱了美国对第三世界的重视及其对援助和发展政策的建构,现代化理论的政策效应即在于改变这种局面。

现代化理论秉持自由国际主义并认同民主党自由主义,反映了美国自由主义演进的阶段性历史特征,又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肯尼迪、约翰逊两届政府对第三世界的政策。

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学的重要传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两大主流流派之一。

D 曼宁把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概括为如下几点:自由主义认为人性是向善的,并且是可以教化的;个人的自由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个人自由与福利、社会正义和安全有赖于法制;自由主义的历史观是进步的,它认为合于理性的人类社会的规范设计是可以实现的。

①自由主义的发展源远流长,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的思想根源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对国家(城邦)先验性正义目标以及理念的阐述可谓自由主义在此一方面的发端。

②但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还是来自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的传统。

一、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的传统:从康德到威尔逊18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革新。

在启蒙运动中,一批睿智的思想家高擎理性主义的大旗,对以欧洲专制主义和宗教神权为代表的腐朽“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挞伐。

理性主义和人类尊严的思想激流以摧枯拉朽之势无情地荡涤着几百年来一直禁锢人们头脑的陈腐渣滓。

人类似乎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智慧。

正如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所言,这是一个“让光明照亮人类的思想的黑暗角落”③的时代。

国际主义的名言名句50句

国际主义的名言名句50句

国际主义的名言名句50句1. "The world is one family." – Mahatma Gandhi2. "Solidarity is the weapon of the people." – Che Guevara3. "The only limit to our realization of tomorrow will be our doubts of today." – Franklin D. Roosevelt4.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is not an act of charity, but an act of justice." – Nelson Mandela5. "The world is a book, and those who do not travel read only one page." – Saint Augustine6. "There are no nation boundaries in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Marie Curie7. "Our diversity is our strength, and our differences should be celebrated." – Desmond Tutu8. "Borders are meant to be crossed, not to divide us." – Emma Lazarus9. "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 – African Proverb10. "In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 – Martin Luther King Jr.11. "The concept of global citizenship is everyone's responsibility." – Kofi Annan12. "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 Aesop13. "Peace is not absence of conflict, it is the ability to handle conflict by peaceful means." – Ronald Reagan14. "We are not the same, but that's what makes us unique as a global community." – Malala Yousafzai15. "Our similarities bring us to a common ground; our differences allow us to be fascinated by each other." – Tom Robbins16. "We are one human family. We are the same in our struggles and aspirations." – Ban Ki-moon17. "Justice knows no boundaries." – Thurgood Marshall18. "We cannot achieve progress if we are not willing to work together." – Aung San Suu Kyi19. "Our moral responsibility extends beyond our national borders." – Jimmy Carter20. "True internationalism requires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Dalai Lama21. "A single act of kindness ripples across the world." – Rachel Scott22.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s the key to solving global challenges." – Bill Clinton23. "We must learn to live together as brothers or perish together as fools." – Martin Luther King Jr.24. "Education is the most powerful weapon to change the world." – Nelson Mandela25. "Climate change knows no nationality, it affects us all." –Greta Thunberg26. "The more we rely on each other, the stronger we become as a global community." – Tenzin Gyatso, the 14th Dalai Lama27.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is the foundation for peaceful coexistence." – Queen Rania of Jordan28. "We are citizens of the world before being citizens of our respective nations." – José Ramos-Horta29. "The global challenges we face require global solutions." – Ban Ki-moon30. "Our interconnectedness makes us responsible for each other's well-being." – Muhammad Yunus31. "Love knows no borders, hate knows no boundaries." – John Lennon32. "Internationalism means standing up for justice even when it'snot in our immediate interest." – Hernando de Soto33. "To find common ground, we must first recognize that we all stand on the same earth." – Walter Ulbricht34. "The world is changing rapidly, but our shared humanity remains constant." – Shirin Ebadi35. "Internationalism means putting humanity above nationalism." – Howard Zinn36. "We must build bridges, not walls." – Angela Merkel37. "The arc of the moral universe is long, but it bends towards justice." – Martin Luther King Jr.38. "We are all citizens of the world, regardless of our passports." – Abiy Ahmed39. "The time for petty divisions is over; now is the time for unity." – Justin Trudeau40. "Internationalism is not a utopian dream, but a practical necessity." – Helen Clark41. "Global challenges require global solutions, and together we can achieve them." – António Guterres42. "We must cultivate a global conscience that transcends individual interests." – Jacques Chirac43. "Internationalism is the antidote to narrow-minded nationalism." – Gro Harlem Brundtland44. "The fate of one nation is tied to the fate of every nation." –Lyndon B. Johnson45. "Our shared human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ou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Aung San Suu Kyi46.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s the way forward in a rapidly globalizing world." – Josep Borrell47. "True progress is measured by how well we care for the most vulnerable among us." – Ellen Johnson Sirleaf48. "The bonds that unite us are stronger than the walls that divide us." – David Rockefeller49. "The earth has enough resources for everyone's needs, but not everyone's greed." – Mahatma Gandhi50. "Internationalism is not a zero-sum game; it's a win-win for all." – Xi Jinping总结:这50句关于国际主义的名言名句涵盖了国际合作、跨文化理解、全球挑战、人道主义等各个方面。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

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并日益发展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1、工人运动的兴起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就是其典型表现,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造成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无法克服的。

经济危机给人民尤其是工人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广大工人为了改善恶劣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同资本家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即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和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的出现标志着无产阶级的觉醒,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工人运动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②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③工人运动的实践,特别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表明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知道,同时,它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④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一方面深入工人群众,揭露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广泛吸收人类社会优秀的文化成果,加以批判的继承,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思想来源德意志的古典哲学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地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合理成分,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其劳动创造财富的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借鉴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改造方面的一些天才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为社会主义取代;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一国际的成立和巴黎公社革命1、第一国际的成立(1)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①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日益扩大;②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并逐渐走向国际联合;③马科斯、恩格斯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经验,进行理论研究,为建立新的国际工人组织准备了条件(2)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国际(3)第一国际成立的意义: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2、巴黎公社革命(1)历史背景:①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第二帝国的统治,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②资产阶级先后成立了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对逼近巴黎的普军采取屈膝投降的态度——1871年临时政府同德国草签条约,同意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同时准备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2)成立过程:1871年3月18日革命: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市内的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巴黎人民起义,临时政府逃出巴黎;不久,巴黎公社成立。

_国际主义风格

_国际主义风格
•密斯.范.德.罗在早期提出的“少则多”原则在战后有了趋向于极端的发展, 甚至到了一种为了形式的单纯性放弃某些功能要求的程度。钢筋混凝土预制构 件和玻璃幕墙结构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到了这一阶段,形式变成了 第一性。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这是 国际主义的核心。
国际式家具
国际主义产品设计
乔治· 尼尔森为赫曼米勒CSS墙单 元,c。1958 包括滴前台,上面装载文件橱柜,2 偏架子,2货架 木材和金属 84“高×96 "十五"宽x深
国际式家具
国际主义产品设计
乔治· 尼尔森椰子椅子 这把椅子是典型的1950年代的设计 和特点的事实清楚,正式它使用一 个最小的材料。尼尔森自己将它比 作一个椰子分割成八块。椰子椅, 然而,推翻了颜色:外层塑料座椅壳 是白色和一体化的装潢是可利用的 在不同的颜色。 材料: 白色塑料壳中一个chromed fibreglass-reinforced管状钢基 地。
国际式家具
新现代主义
1945-1960
国际主义产品设计
国际式家具
新现代主义
1945-具
新现代主义
1945-1960
国际主义产品设计
查尔斯· 伊姆斯与雷· 伊姆斯夫妇 1907-1978 Charles & Ray Eames 美国
• • •
克兰布鲁克学院 与沙里宁的合作 成熟的设计
国际式家具
国际主义风格的产生
国际主义风格首先在建筑上得到确立
•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的一批大师,移居美国后,成为了美国建筑界的魁首,领 导了整个国家建筑风格的主流。他们设计的一些重要建筑,成为国际主义建筑 的典范,从而又影响到全世界的公共建筑风格,从发展的根源来看,美国的国 际主义风格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是同宗同源的,包豪斯的领导人基本都 来到美国,在美国主持大部分重要建筑学院的领导工作,贯彻包豪斯思想和体 现,从而形成了新的现代主义,即国际主义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主义风格第一节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欧洲发展的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

到20世纪60、70年代,这种风格广泛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

米斯·范德洛在早期提出的“少则多”原则在战后有了趋向于极端的发展,甚至到了一种为了形式的单纯性放弃某些功能要求的程度。

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

到这一阶段,形式变成了第一性。

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的核心。

米斯·范德洛在纽约设计的西格莱姆大厦,意大利设计师吉奥·庞帝在米兰设计的佩莱利大厦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典范。

一、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展二、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比较二战结束后的20年,现代主义设计过渡到国际主义设计基本上已经本末倒置:把原来作为自然结果的形式变成了涉及追求的目的,而原来的目的,即社会性、大众性则被逐步抛弃。

原来因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动机不得不形成的简单、功能化、理性形式,变成了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追求。

“少则多”这一原来只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功能化、大众化的手段,则成为了形式追求的中心。

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的核心。

虽然现代主义的面貌在外部没有发生变化。

但是本质已经完全不同了:它从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民主主义的、理想主义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方式变成了代表资本主义金钱与权力、代表某种霸权形式的风格。

三、对于国际主义风格的评价对于国际主义风格的这种发展结果,评论界争论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新高度,是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是现代主义的倒退,违背了功能第一的基本原则,用功能主义的形式包裹的肺功能主义,形式主义内容的伎俩。

但客观的说,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在一定时期内实实在在的征服了世界,成为战后世界设计的主导风格。

国际主义风格:含义:在法西斯势力的压迫下,很多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都来到了美国,他们将欧洲的现代主义和美国富裕的社会状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风格。

1927年,美国的菲利浦·约翰逊在德国斯图加特市威森霍夫现代住宅建筑展上发现了这种新兴的风格。

他认为这种风格以后会在国际上流行,因此将他称为国际主义风格。

它在六七十年代发展成熟,直到80年代才消退,涉及了设计的很多方面,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等。

特征:思想方面1.资本主义的,中产阶级的,富豪的现代主义设计是为普通大众设计的,是为穷人服务的。

但是当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到了美国以后,发现美国的社会阶层和欧洲有很大的不同:欧洲刚刚经历过一战,穷人很多,而美国是中产阶级占了大多数,穷人和富人并不多。

所以他们原来的为穷人设计的那一套在这里没有了市场。

于是他们渐渐改变了原来的设计思想,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思想——国际主义设计,为富有的人们做设计。

2.商业性的现代主义设计是在一战后对于工业化和当时的贫穷的社会状况进行探索性设计,寻求最适合的设计。

但是国际主义在美国富裕的环境下完全抛弃了这一点,它是一种商业的设计。

它成为了资本主义企业形象和符号。

3.形式至上的现代主义设计追求的是功能,只要功能符合,形式不是那么重要。

但是国际主义在这点上却完全颠覆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成为了形式至上的风格。

由于这种风格代表了大企业、政府、权利和现代化,所以,为了达到这种形式,功能也就被忽略甚至漠视了。

4.经济效益的现代主义追求的是经济的,也就是说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功能。

但是国际主义追求的却是它的经济效益。

他们不在乎花很多的钱来建造一个建筑,他们更加看重建筑本身日后能够带来的财富。

形式、方法方面1.使用钢铁、玻璃、混泥土等现代材料这点和现代主义没有多少区别,都注重对现代材料的运用。

在工业化以后,这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2.预制安装件这也和现代主义一样。

因为都采用了现代化的材料,运用了工业化的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使这种方式成为可能。

3.玻璃幕墙这是区别国际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它改变了现代主义的六面建筑形式,将墙面用大片大片的玻璃代替,使玻璃形成墙体。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密斯·凡·德罗的《法斯沃斯住宅》。

这也是美国的社会所决定的。

美国当时的社会非常富裕,他们需要有种形式能够显示出他们的富裕。

玻璃幕墙就非常对他们的胃口,它即能显示出美国人的富有,有展示了他们的高科技成果和现代化程度。

4.少就是多,采用几何、单调的形式国际主义在这点上是继承或夸张了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的思想。

现代主义只是反对过分的繁琐的装饰,达到一种简洁的、单纯的审美感受。

国际主义极其推崇几何的形式,不要装饰。

这看多了就未免显得单调乏味了。

国际主义风格的发展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

这种风格在战后的年代,特别是60 、70 年代以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平面设计风格,成为垄断性的风格。

80 年代开始以来,国际主义风格因为种种原因而开始衰退,从而造成了包括后现代主义等等一系列当代设计运动的产生。

国际主义风格首先在建筑设计上得到确立。

50 、60 年代,/美国建筑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已经牢固地建立了。

欧洲现代主义的一批大师,如米斯·凡德洛、马谢·布鲁尔、沃尔特·格罗佩斯已经成为美国建筑界的魁首,领导了整个国家建筑风格的主流。

他们设计的一些重要的建筑,比如米斯在纽约设计的西格来姆大厦(the Seagram)、以及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蒂在米兰设计了佩莱利大厦(the Pereili Buiiding)等,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典范,从而又影响到全世界的公共建筑风格。

从发展的根源来看,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同宗同源的,德国包豪斯的领导人基本都来到美国,在美国主持大部分重要的建筑学院的领导工作,贯彻包豪斯思想和体系,从而形成了新的现代主义,即国际主义风格。

但是,从意识形态的内容来看,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已经大相径庭,虽然形式上颇为接近,但是思想实质却有了很大的距离。

国际主义设计源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早在1927 年,美国建筑家飞利浦·约翰逊就注意到在德国斯图加特市近郊举办的威森霍夫现代住宅建筑展的这种风格,他认为这种风格会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建筑风格,因此称之为国际主义风格,当时他称这种单纯、理性、冷漠、机械式的风格为“国际风格”。

这是现代主义设计被称为国际主义的开端。

经过德国、荷兰、俄国的一批建筑家、设计师、艺术家的努力探索,现代主义设计在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舞台设计等等各个方面的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无论是意识形态上还是形式上,都呈现趋于成熟的面貌。

但是,以德国为首的欧洲现代注意运动在纳粹德国时期受到全面封杀,大部分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人物都在30 年代末年移民美国,因而把德国的这场运动带到美国来。

源于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自从被法西斯独裁政权在欧洲大陆封禁以来,迁移到美国继续发展。

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大战结束以后的一个不长时期的探索,国际主义设计终于在美国兴盛起来,它作为一种设计风格,不但从建筑设计开始而影响到其它设计范畴,并且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主义设计,影响西方各国。

国际主义设计从建筑设计而影响到其它的设计领域,特别是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成为流行一时的风格。

作为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回应,在平面设计上,出现了与建筑上国际主义设计相呼应的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Swiss graphic Internationalism) ,以简单明快的版面编排和无饰线体字体为中心,形成高度功能化、非人性化、理性化的平面设计方式,影响世界各国:在产品设计上也出现了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布劳恩公司的体系,以德国设计家迪特·兰姆斯为首,形成高度功能主义、高度次序化、高度功能化的产品设计风格,影响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的产品设计风格。

总而言之,国际主义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60 、70 年代达到发展的顶峰,无论是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还是平面设计,现代主义风格都成为设计的典型特征。

德国包豪斯发起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到美国之后转变为国际主义风格。

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大的质的改变。

现代主义运动在欧洲发起时,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色彩,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理想主义运动。

这场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风格,而是为了把以往为上层权贵的设计服务方向改变为为社会大多数服务的一种手段。

格罗佩斯在包豪斯时期,非常强烈反对讨论风格,对于他来说,风格或者形式,只是为达到目的后出现的一个必然结果而已。

从这一点来说,他与他的老师彼得·贝伦斯的功能主义立场是比较一致的。

在现代主义的几个大师之中,只有米斯比较讲究简单明确的设计体现的美感,即便如此,设计的目的性、功能性依然是第一位的。

这种以形式为结果而不是以动机为中心的立场,是现代主义运动的初衷,也是最为可贵的地方。

但是,自从这些现代主义的奠基人从欧洲来到美国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美国的阶级结构在战后发生了变化,收人殷实的中产阶级是美国社会的核心和占最大比例的构成,这与现代主义运动在德国开始探索时,德国以及欧洲社会简单分成富裕、少数人的资产阶级和赤贫、大多数人的无产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完全不同,现代主义的服务对象要点变成没有了立足的基点,而现代主义少则多的米斯主义却非常受美国的大企业、美国政府欢迎,因为这种风格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也具有美国人喜爱的民主风格特色,不是古典主义那种咄咄逼人的形式。

战后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国土广阔,资金充沛,国力强大,建筑在战后进人兴盛的高潮。

德国的现代主义立即被广泛采用:格罗佩斯设计的迪索·包豪斯校舍的那种运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的设计风格,因为造价成本低廉,形式中性,被广泛地用于政府的各种建设项目上,从小学、中学、大学校舍、政府办公建筑,直到联邦政府的低收人阶级住房都基本基于这种风格;而格罗佩斯和米斯创立的玻璃幕墙大楼结构,则更为企业喜爱,立即成为美国企业的标准建筑风格。

经过10 多年的发展,以上两种,即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得到非常协调的混合,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

到了这个阶段,形式变成第一性的,因为这种少则多的风格代表企业、大政府、权力、现代化,形式本身已经具有了象征性的力量,为了达到这个形式,功能也可以屈就。

这样一来,虽然现代主义的面貌在外部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本质已经完全不同了:它从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民主主义的、理想主义的对社会问题解决的探索方式,变成了代表资本主义金钱与权力、代表企业美国的风格,也就是说,经过战前到战后20 年的发展,现代主义一国际主义设计基本本末倒置,把原来作为自然结果的形式变成了设计追求的目的,而原来的目的―社会性、大众性则逐步被抛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