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三峡》导学案完美版

《三峡》导学案完美版

15. 《三峡》导学案华三中李秀琼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学习课时:两课时【知识储备】1、文题解读:“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文章以三峡为标题,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简洁、明快,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

2、走近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

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

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 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

3、相关资料:⑴《水经注》: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

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

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⑵三峡简介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 公里,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为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阙()叠嶂()曦()月襄()陵沿溯()素湍()绝巘()飞漱()长啸()属()引哀转()(二)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略无阙处: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都是活用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2)虽乘奔.御风:(3)回清.倒影:(4)清.荣.峻.茂.:(5)每至晴初霜.旦:(6)素湍绿潭:3. 下面加点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请指出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

《三峡》复习课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三峡》复习课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三峡》复习课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三峡》复习课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三峡》复习课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导入我们经过多次的学习,《三峡》这篇文章已经非常熟悉了。

但是,我们曾经学习的知识,会不会被遗忘掉呢?为避免知识的遗忘,今天我们将进行《三峡》的复习课。

二、教学目标1.复习《三峡》原文的考点知识。

2.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为保持母语课绩效提供条件。

3.以本文的阅读为突破口,理解水利发展对于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

2.备课教师将复习资料准备好,每一部分讲完后都进行自测。

3.每一部分复习完毕后,都交给学生进行电子收集。

四、复习要点1.主题文章主题是水利发展的重要性。

2.文章结构段落1:介绍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背景。

段落2:对三峡大坝工程的利与弊进行分析。

段落3:探讨水利微循环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

3.文章语言技巧1)拟人例句:整个山体就像是一个粗糙的面孔,白天在阳光下时显得威武高大,而到深夜时,它顿时变得模糊不清,好似一位脸上有伤痕的脆弱老人。

2)比喻例句:如同人类身体需要营养一样,国家、地区和人民也需要水资源。

3)双关语例句:水利微循环就像是血管,在国家和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文章考点基础词汇:微循环、流域、水土流失。

语法知识:同位语、主语从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五、校外作业1.背诵《三峡》一文。

2.回答以下问题:1)三峡大坝工程有什么利与弊?2)水利微循环对国家和人民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3)如何应对水土流失?4)解释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六、课后反思今天我们进行的是《三峡》的复习课,我们通过多次复习来巩固自己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更加了解了水利对我们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加强对课本知识点的掌握,在以后的复习中做到轻松应对通过本次复习课,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背景、利与弊,以及水利微循环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峡》导学案(含答案)

《三峡》导学案(含答案)
详细描述
在课堂讨论和提问环节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理解上的不足和错误,并给出正确的答案和解释。同时,教师应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在点评和总结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05
CHAPTER
拓展延伸:相关文化现象探讨
重点词汇掌握情况
文章理解程度
写作技巧运用
学生对《三峡》的整体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来丰富自己的表达。
03
02
0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课堂参与度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何,是否能够按时提交、作业质量如何。
长江三峡是中国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三峡地区孕育了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三峡文化,对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包括古代建筑、石刻、墓葬等,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和人类活动的印记。
三峡工程对库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需要持续关注和评估。
从文学角度看,长江三峡是诗人、作家笔下的重要题材,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激发了无数文艺创作灵感。
06
CHAPTER
练习与检测: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三峡》一课的课后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
作业需按时完成,书写工整,家长签字。鼓励学生在完成习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相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具有发电、防洪、航运等多重功能。

《三峡-郦道元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三峡-郦道元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三峡-郦道元》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自然风景和文化价值;2. 了解郦道元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对三峡的情感表达;3. 探讨三峡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导学内容:1. 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自然风景;2. 郦道元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和对三峡的情感表达;3. 三峡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导学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三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三峡的自然风光和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进修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自然风景1. 讲解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位于长江上游,是中国最闻名的风景区之一;2. 讲解三峡的历史背景:三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曾被称为“天下江山第一奇观”;3. 讲解三峡的自然风景:三峡以险、峻、奇、幽著称,有着奇特的地质景观和生态环境。

三、进修郦道元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和对三峡的情感表达1. 介绍郦道元的生平事迹:郦道元是唐代闻名诗人,他游历三峡时写下了许多描写三峡的诗篇;2. 分析郦道元的文学作品:郦道元的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情感深沉、意境漂亮;3. 探讨郦道元对三峡的情感表达:郦道元在诗歌中表现出对三峡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将三峡描绘得栩栩如生。

四、探讨三峡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1. 分享三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塞位:三峡是中国文学中常被提及的题材之一,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诗篇;2. 探讨三峡在中国文学中的意义:三峡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灵感源泉,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具有深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五、总结与评判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三峡的地理、历史、文化和文学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了郦道元作为诗人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塞位。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增加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热爱与认识。

六、作业安置1. 写一篇关于三峡的感想文章,表达自己对三峡的理解和情感;2. 选择一首郦道元的诗歌进行朗诵,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七、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前去三峡一带进行实地考察和游玩,亲身感受三峡的壮美景色和文化底蕴。

《 三峡》精品导学案

《 三峡》精品导学案

《三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

2.运用比较阅读法,探寻三峡自然景观的特点。

3.学会本文写景的方法。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认真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并找出疑点、难点。

(一)..资料链接1.《三峡》选自,作者是时期著名的、。

他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写__。

2.三峡是__、__和__的总称。

(二).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合作交流1.小组成员汇总疑、难点问题,合作解决。

2.不同小组间可以通过互问形式,向对方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对方任何成员做出回答。

四.精讲透析:比较阅读《早发白帝城》与《三峡》,探寻三峡景观之特点。

1.找出《早发白帝城》与《三峡》中相对应、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写出三峡的什么特点?2.郦道元的《三峡》中所描绘的三峡自然景观特点还有哪些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所没有写到的?五.借鉴写景之方法1.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2.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

六.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

训练检测一一.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②绝: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群响毕绝()以为妙绝()③清:回清倒影()清荣峻茂()④属: 属引凄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二.根据理解用《三峡》原文填空。

(1)描写三峡群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侧面烘托三峡山势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描写夏季水势大,交通被断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三峡》导学案 (教师版)

10《三峡》导学案 (教师版)

10 《三峡》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体会作者总分结合的层次美和变化多姿的写景方法。

3.品味语言,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学习重点:文学常识、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同桌互译课文,然后形成笔译。

合作归纳文言知识。

4.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课中导读】第二课时一、品析课文1.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2.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一)读“三峡之山”1.描绘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连绵(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山的特点?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3.哪些句子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句子属于侧面描写?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正面写山的连绵高峻。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侧面写山高峻。

互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即“重叠岩嶂,隐蔽天日”,下文的“林寒涧肃”亦是。

●互文——两个(三个)语句内容相互揉杂,彼此隐含,理解时,要上下文并成一句。

如: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壮士百战死十年归③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月笼寒水、沙④画山绣水——画绣山水⑤山青水秀(改一错别字)(青——清)4.齐读,欣赏“三峡群山”之美------雄壮美(二)读“三峡的夏水”1.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

《三峡》导学案12(含答案)

《三峡》导学案12(含答案)

《三峡》导学案12(含答案)七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课标要求】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

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湍()涧()曦()()啸()溯()漱()嶂()襄()奔()属()自主学习部分主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下文注释,主动学习,课堂检测。

个别纠错并强调易错者。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总称,在重庆市___________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只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需要老师点拔。

这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绝多生怪柏()()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⑥猿鸣三声泪沾裳()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⑧自三峡七百里中()常见文言虚词,在归纳总结、对比中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

《三峡》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三峡》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三峡》导学案预习解决问题:一、给加点字注音:阙()湍()涧()曦()巘()啸()溯()漱()嶂()襄()奔()属()二、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是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朝代)地理学家。

②《三峡》中总写三峡地貌的语句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毫无)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月:太阳月亮)⑶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⑸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急流)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⑺每至晴初霜旦(旦:早晨)⑻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绝:消失)四、【古今异义】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假如今义:名,自己;介,从。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五、【一词多义】写出下列字在句中意思。

1.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副词,极)哀转久绝(停止、消失)六、【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作名,飞奔的马)②回清倒影(清:形作名,清波)③晴初霜旦(霜:名作动,下霜)④空谷传响(空谷:名作状;响:回声,名词)七、【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像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三峡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学习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句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句子的理解。

二、交流展示(预习作业)
1.本文作者是北魏学家,选自《》。

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峡、峡和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

2.读一读查一查,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略无阙()处曦()月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素湍()绿潭绝巘()
飞漱()属()引凄异
三、合作探究(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结合注释小组讨论翻译方框中的重点字词,并将句子翻译在横线上。

处;

也。

峻(
)凄异,空谷传响,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课后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学习重点:
在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学习难点:
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

2、检测文中的重点字词。

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虽乘奔御风()()飞漱其间()绝巘多生怪柏()则素湍绿潭()哀转久绝()良多趣味()属引凄异()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阅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文章第一段写出山的和。

这段运用了
和的描写方法。

3、根据文意概括三峡江水在不同季节的景象特点:
夏季:春冬:
秋季:
4、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5、怎样理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一句?
6、文段中引用“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测评反馈
1、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A.除非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B.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A.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B.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2、完成课后练习一。

3、昔日郦道元笔下的美丽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是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