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三峡》导学案

《三峡》导学案

《三峡》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熟读成诵,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者精巧的写作技法;2、引导学生赏析写景的具体语段,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雄伟的气势和壮美的景色;3、追溯名句,在比较中赏析文章的语言之美和结构之美。

二、发布学习任务三峡博物馆准备开展一场“探寻三峡之美”研学活动,特邀请我们班的同学参加。

研学活动分为三个内容:活动一:“三峡之美”音频录制活动二:“三峡之美”景点推荐活动三:“三峡之美”文章品鉴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三峡的山水之美”吧。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句读。

(1)读准字音阙()处叠嶂()曦()月襄陵()沿溯()素湍()绝()飞漱()涧()长啸()属()引凄异裳()(2)为文章划分正确的节奏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结合文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释以下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自.三峡:__________ ②略无阙...处:__________ __________③重岩叠嶂.:__________ ④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⑤不见曦.月:__________ ⑥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⑦沿溯..阻绝.:__________ __________ ⑧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⑨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 ⑩不以疾.也:__________⑪素湍..倒影:__________..绿潭:__________ ⑫回清⑬绝巘..其间:__________..多生怪柏:__________ ⑭飞漱⑮清荣峻茂....:__________ ⑯良.多趣味:__________⑰林寒涧肃.:__________ ⑱属引凄异....:__________ __________ ⑲空谷传响.:__________ ⑳哀转久绝.:__________(4)翻译全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堂学习任务1、博物馆主办方准备设置一个“朗读亭”,供参观者聆听和朗读有关三峡的作品。

《三峡》导学案完美版

《三峡》导学案完美版

15. 《三峡》导学案华三中李秀琼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学习课时:两课时【知识储备】1、文题解读:“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文章以三峡为标题,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简洁、明快,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

2、走近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

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

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 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

3、相关资料:⑴《水经注》: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

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

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⑵三峡简介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 公里,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为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阙()叠嶂()曦()月襄()陵沿溯()素湍()绝巘()飞漱()长啸()属()引哀转()(二)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略无阙处: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都是活用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2)虽乘奔.御风:(3)回清.倒影:(4)清.荣.峻.茂.:(5)每至晴初霜.旦:(6)素湍绿潭:3. 下面加点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请指出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

《三峡》复习课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三峡》复习课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三峡》复习课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三峡》复习课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三峡》复习课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导入我们经过多次的学习,《三峡》这篇文章已经非常熟悉了。

但是,我们曾经学习的知识,会不会被遗忘掉呢?为避免知识的遗忘,今天我们将进行《三峡》的复习课。

二、教学目标1.复习《三峡》原文的考点知识。

2.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为保持母语课绩效提供条件。

3.以本文的阅读为突破口,理解水利发展对于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

2.备课教师将复习资料准备好,每一部分讲完后都进行自测。

3.每一部分复习完毕后,都交给学生进行电子收集。

四、复习要点1.主题文章主题是水利发展的重要性。

2.文章结构段落1:介绍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背景。

段落2:对三峡大坝工程的利与弊进行分析。

段落3:探讨水利微循环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

3.文章语言技巧1)拟人例句:整个山体就像是一个粗糙的面孔,白天在阳光下时显得威武高大,而到深夜时,它顿时变得模糊不清,好似一位脸上有伤痕的脆弱老人。

2)比喻例句:如同人类身体需要营养一样,国家、地区和人民也需要水资源。

3)双关语例句:水利微循环就像是血管,在国家和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文章考点基础词汇:微循环、流域、水土流失。

语法知识:同位语、主语从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五、校外作业1.背诵《三峡》一文。

2.回答以下问题:1)三峡大坝工程有什么利与弊?2)水利微循环对国家和人民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3)如何应对水土流失?4)解释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六、课后反思今天我们进行的是《三峡》的复习课,我们通过多次复习来巩固自己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更加了解了水利对我们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加强对课本知识点的掌握,在以后的复习中做到轻松应对通过本次复习课,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背景、利与弊,以及水利微循环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峡》导学案(含答案)

《三峡》导学案(含答案)
详细描述
在课堂讨论和提问环节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理解上的不足和错误,并给出正确的答案和解释。同时,教师应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在点评和总结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05
CHAPTER
拓展延伸:相关文化现象探讨
重点词汇掌握情况
文章理解程度
写作技巧运用
学生对《三峡》的整体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来丰富自己的表达。
03
02
0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课堂参与度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何,是否能够按时提交、作业质量如何。
长江三峡是中国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三峡地区孕育了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三峡文化,对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包括古代建筑、石刻、墓葬等,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和人类活动的印记。
三峡工程对库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需要持续关注和评估。
从文学角度看,长江三峡是诗人、作家笔下的重要题材,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激发了无数文艺创作灵感。
06
CHAPTER
练习与检测: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三峡》一课的课后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
作业需按时完成,书写工整,家长签字。鼓励学生在完成习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相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具有发电、防洪、航运等多重功能。

10《三峡》导学案 (教师版)

10《三峡》导学案 (教师版)

10 《三峡》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体会作者总分结合的层次美和变化多姿的写景方法。

3.品味语言,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学习重点:文学常识、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同桌互译课文,然后形成笔译。

合作归纳文言知识。

4.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课中导读】第二课时一、品析课文1.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2.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一)读“三峡之山”1.描绘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连绵(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山的特点?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3.哪些句子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句子属于侧面描写?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正面写山的连绵高峻。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侧面写山高峻。

互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即“重叠岩嶂,隐蔽天日”,下文的“林寒涧肃”亦是。

●互文——两个(三个)语句内容相互揉杂,彼此隐含,理解时,要上下文并成一句。

如: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壮士百战死十年归③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月笼寒水、沙④画山绣水——画绣山水⑤山青水秀(改一错别字)(青——清)4.齐读,欣赏“三峡群山”之美------雄壮美(二)读“三峡的夏水”1.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

《三峡》导学案12(含答案)

《三峡》导学案12(含答案)

《三峡》导学案12(含答案)七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课标要求】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

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湍()涧()曦()()啸()溯()漱()嶂()襄()奔()属()自主学习部分主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下文注释,主动学习,课堂检测。

个别纠错并强调易错者。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总称,在重庆市___________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只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需要老师点拔。

这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绝多生怪柏()()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⑥猿鸣三声泪沾裳()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⑧自三峡七百里中()常见文言虚词,在归纳总结、对比中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

《三峡》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三峡》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三峡》导学案预习解决问题:一、给加点字注音:阙()湍()涧()曦()巘()啸()溯()漱()嶂()襄()奔()属()二、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是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朝代)地理学家。

②《三峡》中总写三峡地貌的语句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毫无)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月:太阳月亮)⑶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⑸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急流)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⑺每至晴初霜旦(旦:早晨)⑻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绝:消失)四、【古今异义】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假如今义:名,自己;介,从。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五、【一词多义】写出下列字在句中意思。

1.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副词,极)哀转久绝(停止、消失)六、【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作名,飞奔的马)②回清倒影(清:形作名,清波)③晴初霜旦(霜:名作动,下霜)④空谷传响(空谷:名作状;响:回声,名词)七、【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像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七年级语文《三峡》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三峡》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三峡》导学案一、前预习(预习时间:30分钟)1自主阅读:认真阅读课文《三峡》,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勾画出你不理解的词句和段落。

. 词语积累:预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请查阅字典或词典,并做好笔。

重点关注以下词语:* **险峻:** (解释并造句)* **磅礴:** (解释并造句)* **雄奇:** (解释并造)* **削:** (解释并造句,注意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奔腾:** (解释并造句)* **浩瀚:** (解释造句)* **素湍:** (解释并了解其出处)* **急湍:** (解释并了解其出处)* **峥嵘:** (解释并造句)3.思考问题:阅读课文后,尝试思以下问题,并在课上进行交流:o文章描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象?o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象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o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o你认为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二、课堂究(课堂时间:45分钟)1.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见解。

3.重点讲解: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中出现的分歧进行讲解,并补充相关知识。

重点讲解以下内容:o文章的结构:文章是如何安排景物描写顺序的?这顺序有什么作用?o语言特点: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例如: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词语的选择有什么讲究?o写作手法: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例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描写等。

作者情感: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4.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的资料,例如: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加深对三峡的了。

三、课后练习(课后时间:60分钟)1.课后复习:认真复习课文内容,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2.练习题:o翻译下列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导学案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15.《三峡》导学案郦道元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学习课时:两课时【知识储备】1、文题解读:“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文章以三峡为标题,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简洁、明快,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

2、走近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

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

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着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

3、相关资料:⑴《水经注》: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

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

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着名的一篇。

⑵三峡简介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为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阙( ) 叠嶂( ) 曦( )月襄( )陵沿溯( ) 素湍( ) 绝巘( ) 飞漱()长啸( ) 属( )引哀转( )(二)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略无阙处: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都是活用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2)虽乘奔.御风:(3)回清.倒影:(4)清荣峻茂....:(5)每至晴初霜.旦:(6)素湍绿潭:3.下面加点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请指出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

(1)自.非亭午夜分:(2)或.王命急宣:(3)良.多趣味:(4)至于..夏水襄陵:(5)虽.乘奔御风:4、一词多义【绝】(1)绝.巘多生怪柏:(2)哀转久绝.:(3)沿溯阻绝.:【故】(1)故.渔者歌曰:(2)温故.而知新:【以】(1)不以.疾也:(2)何不试之以.足【自】(1)自三峡七百里中()(2)自非亭午夜分()(三)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四)整体感知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文章表现作者怎样思想感情第二课时(课文导学)1.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2.文中用了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三峡的山和水的并概括其特点。

3.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观察角度有何不同4.作者描绘三峡秋天的景象时选取了怎样的时间和事物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5.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6、文章结尾引用渔人之歌,有什么作用7.拓展延伸(1)描绘四季风光《三峡》一文抓住了三峡特征,描绘了四季景色,请你就本地特色,从春、夏、秋、冬中选择一季,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一下家乡的自然风光。

我的描绘:我写的是(2)《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课后练习】【一】基础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沿溯.阻绝 (2)每至晴除霜旦.(3)属.引凄异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用课文原句填空:(1)文中描写水势凶险的句子是:(2)动静结合,描写春冬之景的句子是:(3)总写三峡的句子是:(4)描写春冬山林涧水的句子是:【二】语段阅读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良.多趣味 (2) 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 (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3.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5. 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导游词:【学习反思】1、学习本文后我的收获是:15.《三峡》导学案(教师用)郦道元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学习课时:两课时【知识储备】3、文题解读:“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文章以三峡为标题,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简洁、明快,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

4、走近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

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

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着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

3、相关资料:⑴《水经注》: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

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

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着名的一篇。

⑵三峡简介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为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阙(quē ) 叠嶂(zhàng ) 曦(xī )月襄(xiāng )陵沿溯(sù ) 素湍(tuān ) 绝(yǎn) 飞漱(Shù)长啸(xiào ) 属(zhǔ )引哀转(zhuǎn )(二)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略无阙处:“阙”同“缺”,断缺。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都是活用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

(2)虽乘奔.御风: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3)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4)清荣峻茂....: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清澈的水,茂盛的树,险峻的山,茂盛的草)。

(5)每至晴初霜.旦: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6)素湍.绿潭: 形容词用作名词,激流的水3.下面加点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请指出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

(1)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假如(2)或.王命急宣:有时(3)良.多趣味:确实,实在(4)至于..夏水襄陵:到了。

动词“至”和介词“于”组成的虚词复合词。

(5)虽.乘奔御风:即使4、一词多义【绝】(1)绝.巘多生怪柏:极,最,非常(2)哀转久绝.:断绝,消失(3)沿溯阻绝.:)断绝,隔绝,隔断【故】(1)故.渔者歌曰:因此,所以(2)温故.而知新:旧,指学过的知识【以】(1)不以.疾也:相当于“如此”“这么”。

(2)何不试之以.足:用【自】(1)自三峡七百里中:在(2)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三)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或者半夜,是不能看到太阳或者月亮的。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土山,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断了。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在春冬季节,就有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四)整体感知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峡》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2. 文章表现作者怎样思想感情通过描写三峡壮美风光,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课文导学)1.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

2.文中用了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三峡的山和水的并概括其特点。

山:山高峡深;句子有“连绵不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大而急;句子有“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大,“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水的急。

春冬景色:特点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句子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潭水的清澈和动荡之态,“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写山崖奔泉的变化美。

秋季山林:凄清寂静,高猿悲鸣;句子有“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飞漱其间”。

3.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观察角度有何不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俯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仰视白浪、绿潭、青山、花草……………………色彩艳丽“清”“荣”“峻”“茂”………………一字一景4.作者描绘三峡秋天的景象时选取了怎样的时间和事物时间:晴初霜旦事物:林、涧、猿啸、回声5.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