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语文上册 26《三峡》精品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三峡》【学习目标】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3.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学习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自主预习案】1、给加点字注音。
阙( ) 叠嶂.(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素湍.( ) 绝巘.( ) 长啸.( ) 属.引( ) 哀转.( )2、解释加点字。
(1)晴初霜旦.()(2)夏水襄.陵()(3)素湍.绿潭()(4)飞漱.其间()(5)乘奔.御风()(6)不见曦.月()(7)林寒涧肃.()(8)空谷传响.()(9)属引..凄异()(10)春冬之时.()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于/夏水襄陵 B.绝巘/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D.常有高/猿长啸4、本文作者,(朝代)人,选自,它是有文学价值的巨著。
三峡,指长江上游的、、。
5、阅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板书:峡)根据“峡”字的字形结构,什么样的地势才可以称得上“峡”?(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谈出不同见解,最后明确“峡”的基本特征应为两山夹水。
)我们古老的母亲河长江就有一条神奇秀丽的峡谷。
几千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北魏郦道元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郦道元一起去游三峡。
(板书:三峡郦道元)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融入情境读三峡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展示三峡画面。
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语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三峡》(第1课时)导学案

重点
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
难点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知识链接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三峡
课题
三峡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推测(5)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词(6)古今词义的不同(7)识别通假字
①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 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当堂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略无阙处( ) 叠嶂( )曦月( )御( )溯( )
5、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6、小组讨论,疏通课文的意思。注意以下句子的意思。
学法链接:疏通文义的方法(1)借助注释(2)查工具书(3)添字法、换字法(4)根据上下文内容
素湍( ) 飞漱( )涧肃( ) 沾裳( )
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学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的河山。
《三峡》导学案 (附答案)2022年部编版语文

9 三峡导学案一.解释以下加点词语。
〔48分〕1、略无阙.处〔〕2、亭午..夜分〔〕3、不见曦.月〔〕4、夏水襄.陵〔〕5、沿溯..阻绝〔〕 6、乘奔.御风〔〕7、素湍..多生怪柏〔〕..绿潭〔〕 8、绝巘9、清荣峻茂..〔〕....〔〕 10、晴初霜旦11、属引..凄异〔〕 12、不以疾.也〔〕二.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5分〕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2分〕《三峡》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_____。
三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内容理解。
〔25分〕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峡》导学案(含答案)

在课堂讨论和提问环节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理解上的不足和错误,并给出正确的答案和解释。同时,教师应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在点评和总结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05
CHAPTER
拓展延伸:相关文化现象探讨
重点词汇掌握情况
文章理解程度
写作技巧运用
学生对《三峡》的整体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来丰富自己的表达。
03
02
0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课堂参与度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何,是否能够按时提交、作业质量如何。
长江三峡是中国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三峡地区孕育了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三峡文化,对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包括古代建筑、石刻、墓葬等,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和人类活动的印记。
三峡工程对库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需要持续关注和评估。
从文学角度看,长江三峡是诗人、作家笔下的重要题材,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激发了无数文艺创作灵感。
06
CHAPTER
练习与检测: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三峡》一课的课后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
作业需按时完成,书写工整,家长签字。鼓励学生在完成习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相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具有发电、防洪、航运等多重功能。
最新[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导学案+人教版
![最新[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导学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1a2578453610661ed9f48a.png)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三峡郦道元【学习目标】1、了解《水经注》及作者郦道元。
2、对照注解,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本课生字,积累重点词语。
3、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文学常识、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品味、体会。
2、学习字词时,注意文言知识的分类掌握,譬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
他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背景资料:《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
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
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
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考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题目解说:此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
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三峡》导学案】导学案答案

《【《三峡》导学案】导学案答案》摘要:审稿:曾维丹纳溪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编号:姓名:班级:组别组号:【学习目标,【扩展延伸,)急湍()涧肃()曦月()绝巘()长啸()沿溯()飞漱()叠嶂()襄陵()若奔()属引() 2.填空题《三峡》导学案(第一课时)执笔:向平审稿:曾维丹纳溪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编号:姓名:班级:组别组号:【学习目标】: 1、背诵书上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背诵注释。
2、背诵课文,并疏通翻译。
3、热情投入朗读,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知识链接】见书上注释【使用说明】本学案课前预习完成,同学们需结合注释,书上注音,朗读课文至少两遍,阅读注释一遍,然后考试做题。
1、给划线字注音:阙处()急湍()曦月()涧肃()飞漱()重岩叠嶂()高猿长啸()沿溯()绝巘()乘奔御风()隐天蔽日()襄陵()瀑布()素湍绿潭()属引凄异()沾裳()峻茂()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之间。
作者是,字,(朝代)地理学家。
《水经注》是一部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②《三峡》中总写三峡地貌的语句是。
③故渔者歌曰:“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⑶沿溯阻绝(沿:溯:)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奔:)⑸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⑺每至晴初霜旦()⑻空谷传响,哀转久绝()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⑴略无阙处通,意思是(2)哀转久绝通,意思是 5、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②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今义:【合作探究】: 1、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疏通文意。
(友情提示:组内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小组交流加深理解)翻译三字原则:“信”: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达”:通顺、晓畅;“雅”:当直译不行时结合意译。
《三峡》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三峡》导学案预习解决问题:一、给加点字注音:阙()湍()涧()曦()巘()啸()溯()漱()嶂()襄()奔()属()二、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是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朝代)地理学家。
②《三峡》中总写三峡地貌的语句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毫无)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月:太阳月亮)⑶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⑸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急流)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⑺每至晴初霜旦(旦:早晨)⑻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绝:消失)四、【古今异义】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假如今义:名,自己;介,从。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五、【一词多义】写出下列字在句中意思。
1.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副词,极)哀转久绝(停止、消失)六、【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作名,飞奔的马)②回清倒影(清:形作名,清波)③晴初霜旦(霜:名作动,下霜)④空谷传响(空谷:名作状;响:回声,名词)七、【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像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导学案

26、《三峡》第一课时学案【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能当堂成诵。
2、掌握“自”“至于”“阙”“襄”“沿”“溯”“奔”“疾”“素”“绝”“属”等实词的意义,翻译重、难点句子。
【教学重点】1、重视朗读训练。
2、积累重点实词含义,准确流畅地疏通文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创新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位外国朋友曾经问他:“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余秋雨毫不犹豫的回答:三峡。
有人说,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老师是重庆人,但我一直很遗憾没能去一趟三峡,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追随郦道元,走进1500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它的无限风光。
二、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湍()涧()曦()啸()溯()漱()嶂()襄()奔()属()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字,(朝代)学家。
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处;重岩叠嶂,)峻(引()凄异,空谷传响,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4、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5、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探究。
1、请找出文章中描写“山”的语句,思考要点:写山,突出山“的特点。
”从“”可以看出三峡的“山”夹江对峙、绵延不绝;从“”可以看出三峡的“山”高峻挺拔、雄伟壮丽;从“”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秀丽幽雅、郁郁葱葱……)2、写水则分别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象,从“”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水情险恶;突出三峡的“”美,从“”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清澈妩媚,摇曳多姿,突出三峡的“”美;从“”可以看出飞流直下的“水”给夹江对峙的山崖增添了生机……林寒涧素,五、布置作业请写出描写三峡的诗文名句(不少于4句)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三峡》导学案福建省龙海市第五中学洪井松教师寄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教学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能力。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一、【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2.走近作者3.相关资料二、【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阙.(quē)曦.(xī)襄.(xiàng)溯.(sù)御.(yù)湍.(tuān)巘.(yǎn )漱.(shù)涧.(jiàn)猿.(yuán)啸.(xiào)属.(zhǔ)嶂.(zhàng)寝.(qǐn)荇.(xìng)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1)朝.发白帝(早晨)(2)乘奔.御风(飞奔的马)(3)良.多趣味(真,实在)(4)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早晨)(寂静)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阙”通“缺”,缺口4. 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自从②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5、《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字_善长_,_北魏(朝代)__地理学家、散文家。
撰《水经注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__综合性地理_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6、文章抓住三峡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水迅猛,船只阻绝;春冬景美,良多趣味;秋天,林寒涧肃,凌清哀绝。
作者用笔匠心,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7、《三峡》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三、【合作探究】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迭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默读课文,把《三峡》划分为两部分,写出段意。
第一部分 ( 第1段): 总写三峡的形势第二部分(第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9、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
(试用两个字概括)连和高。
1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自.三峡七百里中(从、在)(2)哀转久绝.(消失)(3)不以疾.也(快)(4)略无..(漫上山陵)..(完全没有)阙处(5)至于..(到)夏水襄陵(6)自非亭午..(正午)夜分..(半夜)(7)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8)飞漱.(冲荡)其.(它们,指怪柏)间11、翻译下面的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3)重岩叠嶂,隐天遮日。
重重叠叠的岩峰,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山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12.按要求默写下列句子。
(1)写三峡两岸山长又多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写夏水迅疾的句子。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4 ) 写出了三峡山水画卷色彩的句子。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
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4、“重岩迭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重岩迭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15、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
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
夏水暴涨,春冬景美,寒秋肃杀。
17、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18、《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9、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黄河长江,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丽的园林风光。
著名的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你知道余秋雨说的是哪里吗?说说你的推断理由。
三峡。
理由:三峡风光优美。
四、【主题阅读】(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2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林寒涧肃.) 寂静(2)虽.乘奔御风即使(3)负.势竞上凭借或依靠(4)望峰息.心平息或停止21、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力拉崩倒之声.. B.中间C.阡陌交通..语,皆指目陈胜..,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2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
(2)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译文: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3.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B )A. 甲文先写了三峡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 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
C. 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D. 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
2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湍急、清澈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凄凉(悲哀)(凄清),《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25、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山险水急三峡景;天高地厚华夏情。
山峻水清三峡美;天高地厚华夏情。
26.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B)A.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 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
C. 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D. 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
27.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甲】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乙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
B.由【甲】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甲】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机。
D.【甲】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28、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29、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疾(快),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急(猛);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山之高,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树之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