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_三峡_郦道元_导学案
26_三峡_郦道元_导学案97197

《三峡》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 , 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达到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准确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预习导航:本文作者是(填朝代)学家,选自《》。
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峡、峡和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之间。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阙处()重岩叠嶂()襄陵()曦月()御风()沿溯()素湍()绝巘()长啸()属引()涧()飞漱()3、收集有关三峡的古诗词歌谣。
4、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课内探究(一)读/背第1段。
然后做下列练习。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 ) 夜分/()不见曦()月。
1、本段写。
突出其、的特点。
2、“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
“隐天蔽日,……不见曦月”是从面映衬/烘托出。
(二、)读/背第2段。
然后做下列练习。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请用你喜欢的1-3个字词概括)三峡夏季江水特点:。
2、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3、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一句,你想到谁的什么诗?(三)读/背第3段。
然后做下列练习。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作者用哪四个字概括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感受是?2、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静景描写的句子是:动景描写的句子是:3、文段中写景是从视觉上写。
文中写俯视的句子是:仰视的句子是:4、归纳这段主要写:(四)读/背第4段。
初二语文导学案-26三峡修改

第 26 课三峡(第1课时)【学习目标】1.大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梳理文意,体味三峡的壮丽风光。
2.理解课文内容,加强文言实虚词的积累和运用,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听课文朗读示范,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并在书上进行标记,然后自己根据初步理解进行大声朗读。
A、朗读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B、读得抑扬顿挫。
C、读得层次分明。
学法指导:本文优美语言,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非常适宜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魅力。
如,描写中午三峡景物的一段,语调要时而激昂、热烈,时而舒缓、低沉,语速要时缓时急。
【新知探究】★探求一:读准字音。
阙.叠嶂.曦.月襄.陵沿溯.素湍.飞漱.长啸.属.引哀转.乘.奔御.风★探求二:疏通文意,解释重点词语。
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虽.乘奔.御风飞漱..其间绝巘..多生怪柏则素湍..绿潭哀转久绝.良.多趣味属引..凄异春冬之.时★探求三: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活用:4.一次多义:【综合提升】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每个季节的水各有什么特征?【当堂检测】1.翻译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填写下表。
山七百里中,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雄壮美夏:沿溯阻绝,朝发暮至水春冬:素湍绿潭,怪柏悬泉清幽美热爱与赞美秋:【课后反思】我们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
他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背景资料:《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
郦道元《三峡》教案优秀6篇

郦道元《三峡》教案优秀6篇课文《三峡》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多媒体教学。
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手中资料、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重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时安排】两课时(一课时预习;另一课时集中解决重难点)【课前准备】1、布置预习:⑴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
⑴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⑴用行楷抄写课文。
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三峡风光图片、录音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过程】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过程略。
第二课时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活动导入:你知道长江三峡吗?(待生答)你了解三峡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吗?不知道吧。
好在老师今天有所准备,我有幸请到我们古柏最有名的导游,下面她将带领二(3)班旅游观光团和几位赶扒车的老师一起去参观风景绮丽的三峡。
2、学生以导游口吻介绍《长江三峡》,播放投影。
3、过渡:其实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现代版的导游,今天我们还准备了古典旅游,大家要不要也欣赏一下?(待生答)不过,我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用心去感受。
《三峡》导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三峡》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知识链接】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
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
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
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
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
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
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
(板书文题)二、自学质疑(1)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
①读准字音:(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试着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峡》导学案课标分析课后反思及作业

《三峡》导学案课标分析课后反思及作业《三峡》导学案、课标分析、课后反思及作业《三峡》导学案自学目标:一念正字音。
二念把节奏。
三读知内容。
四读理思路。
五读悟情感。
六念揣着特色。
学习重点:目标四;目标五;目标六。
学习难点:目标四;目标六。
预习案:《三峡》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并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后,不见踪影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扫除。
或王命着急崇,有时朝红肿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蓝潭,回清倒影。
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低猿长啸,属于惹来凄异,空谷传响,哀转长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短,猿鹤三声泪粘裳。
”科学知识超市本文选自《水经注》。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注释:自:从,此处存有“在”之意。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并无:不无。
阙:通在“失”,职位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山中山峰。
亭午: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
襄,上。
陵,小的土山,这里就是丘陵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王命:朝廷的文告。
宣:正式宣布,表达。
朝红肿帝:早上从白帝城启程。
白帝:城名,在重庆市奉节县。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奔:宝马的慢马。
御风:驾风。
《三峡》导学案12(含答案)

《三峡》导学案12(含答案)七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课标要求】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
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湍()涧()曦()()啸()溯()漱()嶂()襄()奔()属()自主学习部分主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下文注释,主动学习,课堂检测。
个别纠错并强调易错者。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总称,在重庆市___________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只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需要老师点拔。
这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绝多生怪柏()()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⑥猿鸣三声泪沾裳()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⑧自三峡七百里中()常见文言虚词,在归纳总结、对比中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
七年级语文《三峡》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三峡》导学案一、前预习(预习时间:30分钟)1自主阅读:认真阅读课文《三峡》,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勾画出你不理解的词句和段落。
. 词语积累:预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请查阅字典或词典,并做好笔。
重点关注以下词语:* **险峻:** (解释并造句)* **磅礴:** (解释并造句)* **雄奇:** (解释并造)* **削:** (解释并造句,注意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奔腾:** (解释并造句)* **浩瀚:** (解释造句)* **素湍:** (解释并了解其出处)* **急湍:** (解释并了解其出处)* **峥嵘:** (解释并造句)3.思考问题:阅读课文后,尝试思以下问题,并在课上进行交流:o文章描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象?o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象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o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o你认为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二、课堂究(课堂时间:45分钟)1.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见解。
3.重点讲解: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中出现的分歧进行讲解,并补充相关知识。
重点讲解以下内容:o文章的结构:文章是如何安排景物描写顺序的?这顺序有什么作用?o语言特点: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例如: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词语的选择有什么讲究?o写作手法: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例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描写等。
作者情感: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4.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的资料,例如: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加深对三峡的了。
三、课后练习(课后时间:60分钟)1.课后复习:认真复习课文内容,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2.练习题:o翻译下列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导学案

26、《三峡》第一课时学案【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能当堂成诵。
2、掌握“自”“至于”“阙”“襄”“沿”“溯”“奔”“疾”“素”“绝”“属”等实词的意义,翻译重、难点句子。
【教学重点】1、重视朗读训练。
2、积累重点实词含义,准确流畅地疏通文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创新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位外国朋友曾经问他:“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余秋雨毫不犹豫的回答:三峡。
有人说,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老师是重庆人,但我一直很遗憾没能去一趟三峡,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追随郦道元,走进1500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它的无限风光。
二、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湍()涧()曦()啸()溯()漱()嶂()襄()奔()属()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字,(朝代)学家。
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处;重岩叠嶂,)峻(引()凄异,空谷传响,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4、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5、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探究。
1、请找出文章中描写“山”的语句,思考要点:写山,突出山“的特点。
”从“”可以看出三峡的“山”夹江对峙、绵延不绝;从“”可以看出三峡的“山”高峻挺拔、雄伟壮丽;从“”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秀丽幽雅、郁郁葱葱……)2、写水则分别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象,从“”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水情险恶;突出三峡的“”美,从“”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清澈妩媚,摇曳多姿,突出三峡的“”美;从“”可以看出飞流直下的“水”给夹江对峙的山崖增添了生机……林寒涧素,五、布置作业请写出描写三峡的诗文名句(不少于4句)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导学案
主备人:冯建翠审议人:初二语文组级部签字: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达到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预习导航:
本文作者是(填朝代)学家,选自《》。
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峡、峡和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之间。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阙处()重岩叠嶂()襄陵()曦月()御风()沿溯()素湍()绝()长啸()属引()涧()飞漱()3、收集有关三峡的古诗词歌谣。
4、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二、课内探究
(一)读/背第1段。
然后做下列练习。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 ) 夜分()不见曦()月。
1、本段写。
突出其、的特点。
2、“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
“隐天蔽日,……不见曦月”是从面映衬/烘托出。
(二、)读/背第2段。
然后做下列练习。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
1、(请用你喜欢的1-3个字词概括)三峡夏季江水特点:。
2、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3、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一句,你想到谁的什么诗?
(三)读/背第3段。
然后做下列练习。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作者用哪四个字概括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感受是?
2、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静景描写的句子是:
动景描写的句子是:
3、文段中写景是从视觉上写。
文中写俯视的句子是:
仰视的句子是:
4、归纳这段主要写:
(四)读/背第4段。
然后做下列练习。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
泪沾裳!”
1、文段中从正面描写猿声凄婉的句子是:
2、文段中引用“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3、这段写清秋三峡之,重点渲染叫声的,写出了三峡的。
总结:
本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的两方面的景象:先写三峡的,后写三峡
的。
文章通过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山水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三峡的无比之情。
三、课后延伸
1、通假字:略无阙处——哀转久绝——
2、古今异义:自古今或古今
虽古今属古今
3、词类活用:奔:湍:
清:空谷:
4、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君有疾在腠理
多生怪柏
5、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1、北魏地理郦道元《水经注疏》瞿塘、巫和西陵奉节县宜昌
2、quēxīxiānɡsùtuānyǎnshùzhǔ
4、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1山山高峡深、遮天蔽日
二1凶猛、迅急、凶险、盛、疾、湍急、急速……
3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三1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2 “素湍绿潭……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shu 其间。
”
3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4春冬之时三峡秀丽壮观的奇异景象(和感受)。
(动静结合,俯仰生姿。
)
四1“常有高猿……哀转久绝。
”
2以渔歌为证,侧面烘托了猿猴叫声的凄凉,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出了三峡的凄婉美。
3景/美,凄凉凄清肃杀凄婉美
2、古今异义:
自如果自己或有时或者
虽即使虽然属连续属于
3、词类活用:
奔:动-名,飞奔的马。
湍:形-名,急流。
清:形-名,清波。
空谷:名-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4、一词多用:
沿溯阻绝断绝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绝巘多生怪柏极高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哀转久绝消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君有疾在腠理病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
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