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阅读答案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译文及鉴赏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译文及鉴赏《南园十三首·其五》是由李贺所创作的,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南园十三首·其五》,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南园十三首·其五》唐代: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南园十三首·其五》注释南园: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畴平地。
杨其群《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谓:“原”与“园”二字义可相通,凡李贺宅南“可种谷给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称为“南原”,亦称“南园”。
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暂上:一上,试上。
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
若个:哪个。
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南园十三首·其五》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劝学》《南园》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劝学》《南园》含答案在读书方面,古人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请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乙】南园(其五)①[唐]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书生万户侯?【注释】①这首诗是《南园》组诗十三首中的第五首,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今河南宜阳)家中所作。
②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画像于凌烟阁。
这两首诗对于“读书”的看法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歌的内容与情感进行分析。
【答案】【甲】诗认为读书要趁着年轻勤奋刻苦,不要等到年老了再来后悔,诗名《劝学》,是诗人写给后生的,表达了对他们的殷殷期盼,希望他们能刻苦学习。
【乙】诗中,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出身?诗人认为读书无用,没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全诗表达了诗人渴望配带武器上阵杀敌、建功立业、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远大志向,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甲】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可知,诗人认为“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
但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诗人借由此诗劝说后生晚辈要知道趁着年轻勤奋刻苦,告诫他们,如果年少时不好好学习,到年老了就一定会后悔,表达了颜真卿对后生辈们的殷殷期盼,希望他们能刻苦学习,不要辜负大好韶华。
从【乙】诗“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可知,诗人质问大家:请你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
诗人不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也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
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一问,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唐诗鉴赏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唐诗鉴赏【原文】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注释】1、吴钩:“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沈括《梦溪笔谈》)。
2、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
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此为第五首。
3、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通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
”4、凌烟阁:在长安。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白话译文】身为男子汉为什么不跨上骏马,手执军刀?奔赴疆场,建功立业,收复关山呢?但是,自古封侯拜相,登上凌烟阁的。
又哪一个是像我这样的文弱书生呢?【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
“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李贺的爱国诗词《南园十三首·其五》鉴赏

李贺的爱国诗词《南园十三首·其五》鉴赏《南园十三首·其五》唐代: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注释南园: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畴平地。
杨其群《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谓:“原”与“园”二字义可相通,凡李贺宅南“可种谷给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称为“南原”,亦称“南园”。
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暂上:一上,试上。
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
若个:哪个。
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赏析一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裂,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山西开放大学2024年《中国古代诗歌选读》形考作业1答案

山西开放大学2024年《中国古代诗歌选读》形考作业1答案形考作业一1.()和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四大家”。
单选题 (5 分)A.辛弃疾B.晏殊C.陆游D.王安石2.()和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为“宋代四大诗人”。
单选题 (5 分)A.秦观B.范成大C.陆游D.晏几道3.()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单选题 (5 分)A.李白B.杨炯C.杜牧D.白居易4.()与李白、李商隐合称“唐代三李”。
单选题 (5 分)A.李端B.李贺C.李清照D.李煜5.“三曹”包括曹操、曹植和()。
单选题 (5 分)A.曹丕B.曹唐C.曹谷D.曹汝弼6.“七绝圣手”说的诗人是()。
单选题 (5 分)A.王昌龄B.王维C.王翰D.王之涣7.曹植的代表作有()。
多选题 (5 分)A.《洛神赋》B.《白马篇》C.《七哀诗》D.《扬子江》8.()与苏轼合称“苏辛”,作品集有()。
多选题 (5 分)A.辛弃疾B.陆游C.《白马篇》D.《稼轩长短句》9.《无衣》是秦地人们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判断题 (5 分)A.对B.错10.李贺的《南园》组诗共有十二首,大多是抒情之作。
判断题 (5 分)A.对B.错11.《无衣》全诗运用()的表现手法。
单选题 (5 分)A.“赋”B.“比”C.“兴”D.“颂”12.《诗经》所录诗歌大多是()。
单选题 (5 分)A.四言体B.五言体C.七言体D.六言体13.杨炯的《从军行》凸显了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英勇无畏的精神面貌。
判断题 (5 分)A.对B.错14.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是由两个疑问句组成。
判断题 (5 分)A.对B.错15.“位卑未敢忘国忧”的下一句是()。
单选题 (5 分)A.病骨支离纱帽宽B.事定犹须待阖棺C.出师一表通今古D.夜半挑灯更细看16.“济南二安”是指李清照和辛弃疾。
判断题 (5 分)A.对B.错17.《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树犹如此”辛弃疾用了()的典故。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李贺这首述志抒情诗以及下面的两首诗就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李贺在辞去奉礼郎的职务之后,回到了昌谷。
此时,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斗争,掀起了阵阵思想上的波涛。
在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支配下,李贺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
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诗。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鉴赏:唐王朝自绵延八年的“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各地方藩镇形成了自立一方的割据力量,他们不服从中央政令,自立制度,父死子继,出现了分裂国家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李贺这首述志抒情诗以及下面的两首诗就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李贺在辞去奉礼郎的职务之后,回到了昌谷。
此时,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斗争,掀起了阵阵思想上的波涛。
在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支配下,李贺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
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诗。
这时候,诗人的思绪已经飞越关山,到了平定藩镇的前线,他似乎看到自己骑在高头大马上,挥舞那锃亮锃亮的吴钩,驰骋沙场。
这时,他似乎在向幻想中的自己提出发问: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佩剑带刀,奔赴战场,去收复被乱臣贼子占据的五十州美好江山?此处以发问起首,透露出诗人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绪,以及急迫的心情。
山河破碎、个人的遭遇,不由得他不急切地想建功立业,干一番事业,为国报效,也改变自己怀才不遇的困境。
三、四两句承接一、二两句,继续用设问的句法,进一步抒发出强烈的感情。
“若个书生万户侯?”封建社会中被认为最高的褒荣——绘图凌烟阁,有几个是书生呢?这二十四个功臣皆是在沙场上,在战争中奋斗、搏击出来的!这是羡慕、是向往、是自愧,也包含着一种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际的激愤情绪。
从整首诗看,虽有激愤的情绪,但并不低沉,并不悲伤,而是激越昂扬,有强烈的鼓舞力量!诗歌在创作上是一气呵气,气势是一泻而下;但由于感情是复杂的,百感交汇,所以从诗的内在蕴藉来说,又有波澜起伏、一波三折的韵致。
南园十三首其五译文及注释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唐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注释南园: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畴平地。
杨其群《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谓:“原”与“园”二字义可相通,凡李贺宅南“可种谷给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称为“南原”,亦称“南园”。
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暂上:一上,试上。
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
若个:哪个。
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第一个设问是反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南园十三首(其五)

• 男儿何不带吴钩, • 收取关山五十州。 • 请君暂上凌烟阁, • 若个书生万户侯?•来自——选自《李长吉歌诗汇解》
作者简介
• 李贺(790~816),字长吉、鬼才、 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 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 因为政局混乱及自身失意,其诗多揭 露时弊之作和愤懑不平之音。他作诗态度 认真严肃,其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 构思精巧,用词瑰丽,别树一帜,启迪了 晚唐的诗歌创作。
词解
1. 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 2. 何:为什么。 3. 吴钩:刀名。 4. 关山五十州:此处指当时唐代中央政府不能
控制的地区。 5. 君:对对方的尊称。
词解
6. 暂:短时间。 7. 上:登上。 8.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
开国功臣二十四人。后泛指纪念、表彰有功之 臣的处所。 9. 若个:哪个或几个。 10.万户侯: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汉 代侯爵最高的一层),简单说就是大官。后泛 指高官贵爵。
南园十三首(其五) 译文: (唐)李贺
• 堂堂七尺男儿为什么不身佩
• 男儿何不带吴钩, 军刀,驰骋疆场?
• 收取关山五十州。• 去收复关山,报效国家呢?
• 请君暂上凌烟阁,• 但请你去看看,自古封侯拜
相,登上凌烟阁的,
• 若个书生万户侯?
• 哪一个是像我这样的文弱书 生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阅读答案
李贺《南园十三首》阅读答案
南园十三首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
【注】①吴钩:刀名,刃弯。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通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
”③凌烟阁:在长安。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④若个:哪个。
6.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7.李贺的这首诗和他的《雁门太守行》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
6.凄凉萧瑟
7.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一个“看”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