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的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乌合之众1000字心得

乌合之众1000字心得

乌合之众1000字心得乌合之众1000字心得篇5乌合之众一千字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乌合之众》是一本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经典之作,这本书深刻地阐述了群体心理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群体心理的强大力量和不可控性,同时也认识到了个体的弱点和盲从心理的危险性。

在《乌合之众》中,古斯塔夫·勒庞详细地阐述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和行为方式,他认为群体心理是“情绪化、易受暗示、容易被煽动和容易被控制的”,这种心理状态下的个体很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被权威和暗示所左右,从而做出不理性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暴力、恐怖主义、社会动荡等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群体心理的强大力量和不可预测性。

例如,在抗议活动中,一些普通的民众可能会因为受到某个领袖的煽动而变得疯狂,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一些普通的民众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疯狂?这些问题让我深深地思考。

除了群体心理的强大力量和不可预测性,我也认识到了个体的弱点和盲从心理的危险性。

例如,在一些传销活动中,一些人会因为受到某个权威的蛊惑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相信一些虚幻的东西,这些行为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身心问题。

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一些人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盲目?这些问题也让我深深地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群体心理的强大力量和不可预测性,同时也认识到了个体的弱点和盲从心理的危险性。

这些认识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容易被煽动和左右,在某些场合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

这些问题的背后都与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有关,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从而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6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6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6篇)【篇一】乌合之众乌合之众,顾名思义像乌鸦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是个贬义词。

那么,这必是一群"祸害"吧!这是一本写群体心理的书,我想,其中更多体现的是作者对于群体不看好的态度。

所以,我本人也是有一些新的感触和不解,现就其中一些观点发表我的粗浅的看法。

我曾一直以为人多力量大。

当你聚集在一个群体时,会有更多的人督促你,帮助你,这样你是受益无穷的。

况且,人只有身在人群时才能突显自己,我觉得这是毋庸置疑的。

脱离人群,你就无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然而,这本书好像又告诉我并不是这样的。

书中讲了群体具有冲动性,易变性,易怒性。

也就是说群体具有轻信的倾向,并且具有暗示的影响。

这么想也许并不错。

例如,若是一个班集体,有一个同学进门后大喊一声:"老师今天似乎心情不好,咱们班这次没考好。

"这时全班同学大概都会绷着一根弦,似乎被传染了一种紧张感。

然后接下来在班主任课上大家都会认认真真的,生怕成为那个"碰钉子"的人。

处于集体中的我们觉得这再正常不过,但这似乎也印证了作者的观点:群体容易引发骚动的特点,使其具有奴隶的冲动性。

这件事似乎也引出了群体的盲目性,正如书中所言:"专门传播群体观点和信仰的方式从来都不是论证,而是传染。

"所谓"三人成虎",不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么说来,更加动摇了我原本对群体重要性的看法。

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中,文中讲到:"个人利益很少会成为群体的行为推动力,但它是孤立个体行为的唯一动机。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在他作为个体单独存在时,和处于群体当中时是不同的。

一个人可能受集体影响,更大程度的放大了自己的品行。

例如一个人可以对于自己的生死存亡无所谓,但却无法接受自己群体的灭亡。

在这个群体中,他所要维护的并非是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说因为处于群体中而扩大了他的某种品质。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以上范文5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以上范文5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以上范文5篇勒庞的《乌合之众》研究的是一个具有共同属性或利益取向的群体所会产生的群体效应,但是没有研究和解释这些群体效应是怎样产生共同属性或利益取向。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乌合之众》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最为著名的社会心理学著作。

这本并不是很厚的书却精致、深刻而犀利的描述了当人们形成一个群体时别样的心态。

作品本身的学术性,加之译本与原著的差距,读起来还是有一点小困难的。

读罢关于群体的一般特征,我恍然大悟,原来人、聚集在一起的人、心理群体,三者是如此的不同。

个人是最简单的构成,一个人思考,一个人采取行动,这些个性并不一定在个人聚集成群后依旧保持下来;聚集在一起的人,如果只是单纯的很多人站在一起,这只能称之为拥挤,也不是心理学所研究的群体。

只有当聚集成群的人进入一种状态,形成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统一支配时,才构成心理群体。

自觉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即将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

似乎有些玄幻的滋味,但现实确实如此,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人性必然是复杂多变的,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当个人融入群体时也是如此。

一个人不敢做的事,周围的一群人都做了,于是自己也心安理得地做了,好事或者坏事都不例外。

八荣八耻观的提出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群体心理的特征,提倡好的道德,摒弃不好的恶性,从而引导社会群体走向和谐社会。

心理群体最惊人的特点在于,一旦构成群体的这些个人获得了集体心理,不论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人时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者智力,不论他们之间相同与否,他们那些固有的思想感情都将发生变化,组成一个群体的个人不同于孤立的个人。

正如书中所说:“若不是形成了一个群体,有些闪念或感情在个人身上根本就不会发生,或不会变成行动。

” 前不久的“抢盐风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9年3月15日,因为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一时间引起一些市民疯狂抢购食盐,一些不法经销商乘机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群众反映强烈。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一千字(精选6篇)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一千字(精选6篇)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一千字(精选6篇)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一千字篇1《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完成于1895年,作为一本心理学专业著作,其中的概念及其表达都相当通俗易懂,不难看出它最初就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大众心理研究”。

这种方法既是残忍的,同时也是极为有效的。

勒庞在书中提出的许多理论,就其用词的犀利而言,绝不亚于鲁迅的讽刺小说。

勒庞说:“所谓的英雄或暴君,从未真实的存在过,他们只是人们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来的人物”,“候选人必须用最离谱的哄骗手段,才能征服选民,同时还要毫不犹豫的做出最令人异想天开的承诺”,这些话语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在他的叙述中,集体的力量之粗蛮,方向转变之迅速,思维方式之简单,简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勒庞的研究是否足够客观和全面,作为非专业人士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要将其生搬硬套于此时此刻的中国也绝对是不可行的。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对于“群体心理”,“群体意见与信念”的叙述,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语境中是有一定价值的,是值得我们深入思索的。

“团结力量大”在五十年代后期开始长期被扭曲理解为“团结则战无不胜”和“团结则无所不能”,这是群体不承认障碍的一个表现。

当全社会充斥着一种“只承认前进不承认停滞和后退”的氛围时,个人很容易被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裹挟,进而半信半疑的成为群体中推波助澜的“帮凶”。

也正如勒庞所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必然会被这种气氛感染,但如果他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话,那么他就会沦为群体情感的敌对方。

”在特殊时期,这种“站在人民的敌对面”的行为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恶果,甚至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而在当今社会,这种自我意识的消融和群体情感的同化似乎不那么容易发生了,但在“天涯”和“猫扑”等网络论坛上,这种群体表达简单、夸张、粗暴、直白的倾向仍然随处可见。

“暴民政治”是否随着技术的进步转入了更为隐蔽的表达空间?而在情感的表达上,“网友”们往往极其统容易受到暗示,逻辑往往也是极为简单的。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一千字(优秀5篇)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一千字(优秀5篇)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一千字(优秀5篇)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一千字篇1《乌合之众》:一部探索大众心理的经典之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遇到“乌合之众”。

他们可能是街头的人群,也可能是网络上的意见领袖,他们或许情绪激动,或许声音喧闹,但你是否曾经深入思考过,这群人到底是谁,他们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们行动的原因和后果?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勒庞提出了大众心理学的关键概念,即群体心理。

与个体心理不同,群体心理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如无异议、情绪化、偏见和易受暗示影响等。

这些特征使得群体决策可能比个人决策更糟糕,因为群体中的个体往往倾向于接受简单而极端的观点,而忽视其背后的复杂性和可能性。

在描述大众心理的形成过程时,勒庞指出,当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群体时,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往往受到情绪的驱动,而不是理智。

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放弃他们的个体身份,遵从群体的行为方式,甚至可能接受一些完全错误的决定。

这种现象对于我们理解群体行为和群体心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此外,勒庞还深入探讨了大众传媒如何影响大众心理。

他认为,大众传媒可以迅速引发大众的情绪波动,从而影响大众的决策。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

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声音和图像,轻易地引发情绪波动,而这种现象可能会引导我们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乌合之众》一书出版后,迅速引起全球学术界的关注,不仅对于社会学和心理学,而且对于新闻报道和政策制定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群体心理对事件的影响,而这种现象往往可能导致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和决策。

此外,在政策制定中,勒庞的理论也提醒我们,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群体心理的影响,以避免群体决策带来的问题。

总的来说,《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探索大众心理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揭示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和形成过程,而且对大众传媒对大众心理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000字(精选5篇)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000字(精选5篇)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000字(精选5篇)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000字篇1现今是一个群体时代,人类也是群居动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型高科技,也形成了新的思想观念。

新观念在不断地传播,逐渐在人们头脑里生根发芽。

无可避免,我们每一天都在参与着群体活动,作为一名学生,经常讲求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影响着我们更有效的学习,整个群体的心理,能暗暗的引导着行动的方向,最终引领整个团队达到目标。

仅仅只是一个心理活动就能达到如此的效果,使得我很好奇的想了解群体的特性,受推荐读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作者用许多案例阐述了群体的特征、心理、行为特点,我将从群体的心理特征谈谈我的感受。

群体的一般特征:在群体中个人责任感的约束力低,每种情感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性,对暗示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群众的行为缺乏推理的能力,却总急于行为。

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英雄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热忱的宣泄。

回忆起,在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因与另一个发生了口角矛盾,其中一个女生故意中伤另一个女生把她在整个班里隔离起来,导致整个班级里的人都不理睬她。

发生矛盾这是两个人的事,可是往往会造成很多人参与进来共同暴力,这并不难的一见,学生时代更是常有。

甚至我,毫无关系的却也变成了这个冷暴力者。

为何作为一个事不关己的外人,我们无法避免呢?原因很简单,代价太大风险太高。

在迫害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很难鼓起勇气逆群体的意志而为,这种个体在群体中表现出来的胆怯明显放任了群体情绪的正反馈效应,越凶残就更凶残,越极端就更极端。

在群体中,我们都失去了理性的判断,没有后果,没有明天,我们的不满不只是一件事情的折射,而是日积月累的荷尔蒙。

在书中说道:“在集体心理中,个人才智被消弱,从而个性也被消弱。

异质性被同质性吞没,无意识品质占上风”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注意自身陷入群体思维,限制阻碍自身发展。

也应该思考如何打造优质的群体。

处于群体中的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自己成长的群体,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做为群体中一员的责任与义务,推动整个群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能总是挑剔群体本身,也要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群体。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以上(优秀5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以上(优秀5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以上(优秀5篇)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篇一好像人都有这么一个心理,喜欢去研究人心理的心理。

不知道是本人阅历不够或者这确实是事实,总之没有科学依据的得出了这个结论,且一直暗暗自诩,觉得自个儿大智若愚,能够暗地里观察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却从不点破每一个人内心的藏着的怪兽。

在我多年的观察人的心理历史中,其中有个发现是个性突出且处事极端的人,更容易成功。

至少,就我周围的同学、同事、朋友、小小的攀谈过的陌生人、名人传红人圈所熟知的人中,大多数是这样。

骄傲的说一句,这个结论是高中时候发现的,那时正处于性格转变期,我自个儿从性格突出逐渐变的事事像个局外人。

这个发现,我从未有过科学实验,也没得出像样的结论,冥冥之中好像感觉得到总有人会得出和我一样结论的人。

事实证明,确实有,那个人还是活在19世纪的“古人”,他就是《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

当然,勒庞的《乌合之众》从学术角度讲经常表现得十分“外行”,这本小书在1895年初次面世时,说不过是一本赶时髦的书,书中还含有各种互不协调的意识形态,但这种小书却持续了大半个世纪之久的热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从中读到的却是个性越是突出的人越容易引人注目,越容易走向成功。

看到书名翻译时,瞬间觉得中文博大精深,The Crowd翻译为乌合之众,而直译的意思为人群,群众,大众。

乌合之众不仅表达出该书研究对象是大众,还传达作者在本书的情绪、立足观点。

勒庞认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勒庞对群体心理保持着否定的态度。

勒庞经常用十分夸张的口吻,为我们描述了一副十分可怕的景象。

按他的评价,进入了群体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

就像“动物、痴呆、社会主义者、幼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

《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13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13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13篇)《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13篇)《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乌合之众》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是一位法国人,他在书中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被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他也在书中例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而我在读完这本书后,针对他的观点我也存在着不认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会,不也处处存在他所说的“群体化”现象。

就从当前疫情来看,社会自发性的进行捐款,许多明星也参与其中,但总有人会跳出来说:“你一个大明星就捐这么点?这么抠门的!”慢慢地、种种话语接踵而来,形成群体对捐款者人身攻击,从而形成道德绑架,然而这些群众也是从个人观点向舆论中心靠拢,思想慢慢被同化。

但平心而论,这些明星捍卫自己的财产有何不对,但公众情绪此时处于高度敏感,他们只会觉得有钱人就应该多出钱,但是无论出多少钱,群体只会认为出的少了,从而引发“众怒”。

这群体中每一个人就如一滴水汇入了整个河流,河流依然在,但这滴水却再也找不到了。

在这本书中作者总是用一种绝对性的词语来叙述,虽然他在书中例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但我始终觉得还是比较武断。

并不是所有的.群体都能同化每个人的思想,个人的思想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就如一颗沙粒他哪怕汇入了沙漠,可他还是那粒沙,始终都能找到。

读完《乌合之众》这本书让我们接触到了群众这种行为、心理产生的原因。

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怀疑精神,永远不要随波逐流,成为“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28月17日周日上午在动物园咖啡厅参加了“不止读书”会郑州站第五期,实到26人,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但由于时间匆匆,都没有好好深聊,有点遗憾。

第五期讨论分享的书目是《乌合之众》,虽然“事前读完”是一个规矩,但还是有不少人没读/只读了一半/随便翻翻,读书会的一半主题不是讨论本书,反而变成了讨论读书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完《乌合之众》之后,我的内心塞满了对庞勒有关群体心理理论的认同感。

尽管或许受时代限制,对于书中的一些内容我无法赞同,但是仅从群体心理的理论解释角度而言,这本《乌合之众》让我拍手叫绝。

在作者的阐发以及举例中,我看到的是当今社会种种与之类似的社会现象。

这样一本来自一百多年前的理论书所引发的共鸣感,让我终于明白为何它在社会现象类作文范本中的出镜率如此之高了。

有人说它具有前瞻性,有人说是因为我国真正落后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而我的观点是,这种无论时间、空间上的差距有多大,群体心理却异常契合的现象,或许恰恰说明了这样心理是来自人类本身的。

人类都是由人猿进化而来,追根溯源说白了也就只是万千动物之一,也具有动物都具有的特征。

尽管人类经过多年进化、受教育、思想在一个又一个文明时代中更迭,但仍是有着动物的属性的。

当人作为一个个体行动时,他的理智总是大脑的主要操纵者,由此他可以判断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错的,从而避免错误。

而当人作为群体时恰恰是情感作为大脑的主要操纵者。

所以群体的特征往往是冲动、易变、急躁的。

因为我们自原始时代继承而来的破坏性和野蛮的本能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当他进入一个不负责任的群体时,因为知道不会被处罚,这种本能便会得到更加彻底的释放。

庞勒称群体为“无名氏”,因为群体的数量庞大,群体中的个人难以被追究责任。

所以他们对于责任的约束感就会完全消失。

这样的心理让我不免联想到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网络暴力情况。

键盘侠们在一个匿名的网络群体中肆无忌惮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是辱骂诅咒某一个人,有时便会演变成“怒怼”。

这样的行为根本就并非什么直率而是一种因不用负责任而产生的无所顾忌。

甚至有一些人根本不知道事情原委就会随大流去指责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这便是群体对于个人的同化作用。

庞勒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

”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的恰当,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个人被群体化后的表现。

这也是为何如今随波逐流现象愈发强烈的原因。

在之前所说的网络暴力的例子中,体现的不仅仅是群体易冲动,易急躁、易变的特征,还有的是他们易受暗示、易轻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执,且强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网络上便会形成所谓的道德绑架。

群体往往不善于思考,他们只会单纯认定一种真理或谬误。

因为他们具有太多
的“脑子”了,而这么多脑子中只有一种思维,便是群体的思维。

这是庞勒口中的群体积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聪明。

这是个人意识在群体中不断缺失的体现,这样一种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会让人完全完全服从于使之有意识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违常理或者与他性格矛盾的事情。

人们会因为自己强烈而偏执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满足他们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场灾害中强迫富豪捐款、公交车上不考虑他人身体原因便强迫其让座等等,倘若你选择了拒绝,便会有一群人蜂拥而至对你加以指责。

这些举动在群体看来是替天行道。

然而现实是人们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点点,或许对于当事人而言才是最为痛苦的,那些顶着道德光环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会进步层面上而言,对于个人,有意识人格的保留就会显得非常重要了。

不盲目轻信他人言论,不盲目选择被迫社交。

作为个人我们能做到的,只有让自己的思想不成为他人的跑马场。

要做到保留自我意识最重要的便是对于自我的认可,唯有自信于自己的观点、对于是非的判断,才会做到坚守。

而在群体方面,一个积极的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群体根本没有预先策划。

他们可以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励,但是又经常受当前刺激因素的影响,他们就像被狂风卷起的树叶,朝着各个方向飞舞,接着又落在地上。

”这样的一种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群体的“可塑性”。

他们并非都是负能量的集合,某种程度上而言,刚刚形成的群体就像是一张白纸,最后成为怎样的一张画取决于沾有色彩的画笔。

一个积极向上的暗示可以使得群体向一个好的方面发展。

暗示会在群体中形成一种信念,而信念正是一种文明的基础。

群体会为了某一种信念的成功而舍身取义,所以古往今来,在乱世之时会有各种理念的革命去推翻原有依然衰败的制度,去创造新的制度。

而在盛世安稳的时代,群体理应是一种稳定剂,是真善美的践行者。

唯有群体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了,社会才会愈发向上,一个国家民族才会稳定进步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