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场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义乌市场发展的历程

义乌市场发展的历程

义乌市场发展的历程义乌市场是中国浙江省义乌市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商品批发市场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之一。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义乌市作为一个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受益于改革开放的红利,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小商品批发为主导的市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义乌市场在内外需求的推动下迅速壮大。

特别是在九十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义乌市场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许多商家开始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商品信息发布到全国各地,甚至是全球,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进入21世纪,义乌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聚集在义乌市场,市场的批发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也越来越齐全。

从最初的小商品批发,到如今涵盖了家居用品、玩具、电子产品、服装鞋帽等多个领域,义乌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综合性商品批发市场。

除了丰富的商品种类,义乌市场还在不断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为了满足商家和客户的需求,市场建设了大型的交易展示中心,提供便捷的交易和展示场地。

此外,市场还加大对商家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如今,义乌市场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商家前来交易和合作。

市场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成为了义乌市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综上所述,义乌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从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商品批发市场。

其成功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以及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信义乌市场的发展潜力将会更大。

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史

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史

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史1. 初出茅庐义乌小商品城,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心里一热,简直就像是淘宝的线下版啊!早在1982年,义乌市相关部门为了发展经济,决定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搞个集市。

最开始的时候,摊贩们就像是“蚂蚁搬家”,一个个把小商品从家里搬出来,摆在街边,生意红火得不得了。

那些小玩意儿啊,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能找到,简直是个“万宝阁”!当然,那个时候的环境也不是特别好,很多人都在边上摇头叹气:“这生意能火吗?”可惜,他们不知道,义乌人就是个“拼命三郎”,只要有人买,就一定能卖得出去。

说来也巧,义乌的小商贩们一个个都很聪明,慢慢地,他们发现了个大秘密:只要把商品搞得便宜点,大家都愿意来买,没准还能卖出个好价钱。

2. 一发不可收拾2.1 发展壮大到了90年代,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就像是开了挂一样,飞速发展。

1993年,相关部门决定正式搞个小商品市场,这可是个了不得的举动!义乌小商品市场正式成立,那些小摊贩们纷纷进驻,就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冒了出来,生意也越来越火。

各地的商贩们都被吸引过来,仿佛听到了“金钱”的召唤。

你想,什么香水、首饰、玩具,统统都有,简直就像是“百货大楼”!而且,这个市场可不是单纯的买卖,义乌还搞起了“国际化”。

许多外国商人也开始来这里淘货,成天嚷嚷着:“哇,这里太便宜了!”一下子,义乌就成了全球小商品的“集散地”。

没过多久,小商品城就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人们都说:“义乌,真是个聚宝盆!”2.2 技术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义乌的小商品城也开始焕然一新。

那些小商贩们不再单靠“苦力”,开始学会利用互联网。

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大家纷纷在网上开店,生意越来越好。

你说,这小商品城,真的是“风头无两”啊!义乌人聪明得很,真是“聪明绝顶”,利用网络,把产品卖到世界各地,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3. 未来可期3.1 持续创新当然,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现在,大家都在追求个性化,义乌的商家们也开始紧跟潮流,推出更多特色商品。

义乌的发展历程

义乌的发展历程

义乌的发展历程
义乌是浙江省温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之一。

下面将简要介绍义乌的发展历程。

义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22年东吴时期。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义乌始终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农村地区,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

198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义乌积极响应,开始放宽经济管制,开展经济改革。

此后,义乌引进了一批外来资金和技术,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的经济特区。

1990年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贩和买家。

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义乌开始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产品设计、制造、加工到销售和物流,形成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21世纪以来,义乌继续追求创新和发展。

政府大力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和知名度的企业,使义乌的商品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市场份额的提升。

同时,义乌还加大了对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力度。

通过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义乌的商品不仅在国内市场有了更广泛的销售渠道,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随着物流体系的完善,义乌的商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总的来说,义乌通过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开放合作,积极创新和发展,已经从一个农村地区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小商品集散地。

未来,义乌将继续致力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义乌城市发展历程

义乌城市发展历程

义乌城市发展历程
义乌是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下辖的县级市,历史悠久、文化繁荣。

以下是义乌城市发展的历程:1. 古代:义乌地区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类活动,2000多年前就有了人类聚居。

2. 南宋时期:义乌开始形成规模较大的市镇,成为温州地区的中心市场,物资交流和商贸活动频繁。

3. 明清时期:义乌的商业繁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商业中心。

4. 1949年以后:义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义乌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5. 1980年代:义乌开始大力发展小商品经济,兴起了以小商品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

6. 1994年:义乌成立了中国最早的乡镇企业集团——义乌国际商贸城集团,标志着义乌小商品市场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

7. 2000年:义乌国际商贸城开始投入使用,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商贸活动最为繁忙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8. 2011年:义乌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评为中国经济特区。

9. 近年来:义乌逐步实现了从制造业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变,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努力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义乌城市发展历程中,秉承着“三商”传统,即商业繁荣、商人精神和商业创新。

通过不断的发展壮大,义乌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小商品的重要生产和贸易基地,对整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义乌市场发展介绍

义乌市场发展介绍

义乌市场发展情况介绍2013年义乌市集贸市场总成交额达879.49亿元,同比增长15.91%;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683.02亿元,同比增长17.76%。

一、义乌市场发展现状(一)发展历程。

义乌市场自1982年创办以来,历经五次搬迁,九次扩建,经历了从“马路市场-棚架市场-室内市场-商场式市场”的跨越,从发展过程看大致可分为五代市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与创建阶段(1978-198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抓住了义乌“鸡毛换糖”的商品意识,奠定了义乌市场发展的先发优势,大致经历了两代市场更替,1982年开放的湖清门、廿三里两个第一代市场是义乌市场的雏形,1984年建成的第二代市场--新马路市场,实现了由“马路市场”向“以场为市”的转变。

二是形成与发展阶段(1986-1991年):这一阶段主要抓住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短缺机遇,在经历前期萌芽发展后,义乌市场场地规模、摊位总数、商品种类、年交易额得到稳步发展,市场扩张、流通业发展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是全面拓展阶段(1992-200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抓住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国内贸易,构建国内商品流通网络,市场总体功能逐步健全、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规模和辐射能力开始逐步超越其他市场,形成了“买全国货、卖全国货”格局。

四是国际化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这一阶段主要抓住了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市场国际化进程,积极发展国际贸易,义乌市场开始步入国际化的新阶段。

(二)发展特点。

通过多年培育发展,义乌市场流通业态不断创新,结构功能日趋完善,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球商品流通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是市场体系更趋健全。

义乌市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小商品市场,由国际商贸城和篁园市场组成,经营面积350余万平方米,商位5.4万个。

第二层次为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目前投入运营的一期市场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主要布局原材料、机械设备、新型材料等行业。

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史

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史
w 1984年10月,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县”战略,
把市场摆在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地位,把商贸业作为主 导产业。同年12月,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建成。
PPT文档演模板
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史
义乌小商品发展进程
w 1986年,第三代小商品市场建成。
w 1988年,义乌第三产业比重达39.2%,三次产业结构首次呈 “三、二、一”顺序。
PPT文档演模板
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史
PPT文档演模板
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史
义乌眼镜市场
中国小商品城眼镜市场座落于江滨中路190号, 紧邻篁园市场,始创于2000年10月份,营业面积 3000余平方米,商位100余间,主要经营各类款式 的太阳镜、光学镜、驾驶镜、防护镜等各种用途的 眼镜,镜片、镜架、镜盒及设备和仪器,并提供验 光配镜服务。经营商家主要是来自温州、厦门、广 州、台州等全国各地的厂家和经销商。市场经营配 套设施完善,并提供语言翻译、文字处理、外贸咨 询、外运服务、进出口商检、网络信息服务等配套 服务。该市场经过两年的培育,发展势头良好,内 销外贸持续两旺,日出口眼镜达20余万副。眼镜 市场成为继北京、广州、江苏丹阳之后的我国第四 大眼镜出口基地。
毛线、毛巾、皮革、纺织品、花边、床上用
品、副食、干果、糖果、炒货、杂货、化妆 品、家俱等17个行业的商品。
宾王市场硬件设施一流,消防安全和水
电供应系统健全。设有消控中心3个,消防 设备有58余台(套)及干粉灭火器等配套设 施1万余只(套),其中消防设施彩用了智 能化火灾报警控制连动系统、智能化烟感报
心。
PPT文档演模板
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史
国际商贸城一期图片
PPT文档演模板
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史

义乌世纪商城发展历程

义乌世纪商城发展历程

义乌世纪商城发展历程
义乌世纪商城,位于浙江省义乌市,是中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之一。

该商城的发展历程如下:
1996年:义乌世纪商城成立,占地面积约50亩。

2000年:商城开始全面进行改扩建,占地面积扩大至100亩。

2002年:商城引进IT技术,实现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

2003年:商城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并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
开始了对外拓展的步伐。

2005年:商城召开了首届义乌国际商人峰会,吸引了来自全
球各地的商人参加。

2007年:商城进行了新一轮的扩建,增加了新的摊位和展览
区域。

2010年:商城举办了第二届世界小商品创新博览会,进一步
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

2013年:商城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实现了线上线下结合的
发展模式。

2015年:商城投资建设了义乌商贸城,打造了更加现代化的
商业综合体。

2018年:商城成为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持有者,进一步提升了
自身的服务能力。

2020年:商城推出了全新的电商平台,进一步加强了与线上
购物的结合。

义乌世纪商城凭借其长期的发展和不断的创新,成为了中国小商品批发业的佼佼者,并且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义乌小商品发展史

义乌小商品发展史

义乌小商品发展史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政府引导时期(1982-1992年):义乌政府于1982年发布了全国第一份明确认同农民商贩和专业市场合法化的政府文件,这标志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正式开放。

1984年,义乌提出了“兴商建县”的战略,进一步推动了小商品市场的发展。

到了1992年,首个大型室内市场——篁园小商品市场建成开业,这标志着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始走向成熟。

2.快速壮大时期(1993-2019年):1993年,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负责市场的行政管理工作。

随后,义乌国际商贸城一至五区市场相继投入使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3.转型变革时期(2020年至今):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义乌开始探索市场的转型升级。

2019年,义乌市委宣布将发展以新型进口市场为标志核心、线上线下数字化联动、全球化布局、货通天下的第六代市场,实现市场的转型升级。

在上述发展过程中,义乌小商品市场凭借其强大的产业链支撑能力和良好的市场环境,逐渐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进口和转口商品集散地之一,连续31年位居中国专业市场成交额榜首。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义乌鸡毛换糖的历史变迁
“百样生意挑两肩,一副糖担十八变;翻山过岭到处走,混过日子好过年。

”这是旧时浙江义乌鸡毛换糖人独特而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广为流传。

过去,义乌最出名的是鸡毛换糖,几百年来,鸡毛换糖曾经是许多义乌农民重要的谋生手段。

走乡串户,沿街叫卖的鸡毛换糖人用手中的拨浪鼓摇出了亚洲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这并非天方夜谭中的神话故事,而是发生在浙江义乌真实的历史现实。

义乌农民世代相传的鸡毛换糖的经商传统,是被誉为“华夏第一市”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崛起的历史渊源。

义乌鸡毛换糖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

鸡毛换糖的形成,是以义乌明末清初以来的红糖加工业为基础。

从清初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约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自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人多地少的矛盾。

第二、鸡毛做肥料的传统施肥方法。

第三、频繁的灾患。

第四、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的影响。

第五、较强的主体素质。

这些因素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了义乌小商品市场未来的发展。

鸡毛换糖生意经历几百年的历史沧桑之后,其商业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早时换糖人外出所带货物一般只是本地所产的红糖,及用红糖加工的各种糖粒糖块,换取鸡毛;将所交换来的上好的羽毛加工后出售,余下的用来做肥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糖担里逐渐增加了针线、发夹、手帕、头巾之类的货物,改变了单一的鸡毛换糖经营方式,增售日用小商品,并逐渐以此为主业。

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换糖人应时而变、与时俱进,开始转变经营策略。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些换糖人专做长途贩运生意,逐渐也由此形成了一只小商品采购大军。

同时,其中部分心灵手巧之人开始自己摸索加工一些小商品,在集市上售与外出换糖人及消费者,于是,一个自发的小商品市场悄然形成。

2.2第一代马路市场阶段
义乌小商品市场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廿三里。

1974年春节前后,县城稠城镇县前街湖清门也兴起了小商品市场。

在特殊年代,在上级明令禁止、取缔,而半合法的“敲糖换鸡毛”又需要市场存在的矛盾冲突之中,两个提篮叫卖、批零兼营的季节性市场悄然孕育。

1982年3月26日上午,就稠城市场整顿问题,县政府再次召开由一名副职主持的县长办公会。

这就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开
放前夕著名的“第二次县长办公会议”。

1982年9月,义乌县政府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当时投资9000元,为铺设水泥板的露天市场,摊位700个。

当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为392万元。

1983年湖清门市场摊位数增加1050个,成交额1444万元。

1984年,这个市场的成交额达2321万元,商品主要销往义乌周边县市。

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在党中央的撑腰下,湖清门市场应该让它存在和发展。

十二大期间,他们在县工商局的直接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湖清门小百货市场进行整顿后的,秩序井然,面貌一新”。

市场被正式认可之后,发展的速度超出了任何人的意料。

2.3第二代棚架集贸市场阶段
在当代中国经济奇迹中,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过“凹地效应”。

当时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也是这样的一块凹地。

义乌太祖殿畈的第二代市场开张后,近两千个摊位迅速摆开,每天前来交易的超过万人,其中六成以上为外地人,申请进场者络绎不绝。

随着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的兴起,经商农民纷纷迁巢义乌。

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县”的方针,放宽企业审批政策,简化登记手续。

义乌全县掀起经商办厂热潮,年底个体户突破1万户,达14259户,小商品市场成交额2321万元。

据统计,1986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1亿元,辐射范围从周边县市延伸到省内外。

“凹地效应”的形成,使市场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人们的预计。

刚开业不久的第二代市场马上又显得太小了,市场的再度扩建,已呼之欲出。

2.4第三代棚架市场阶段
中国小商品城第三代市场于1985年11月动工兴建,场址选在城中路(当时叫环城路)以东、前大路与标准件厂之间地块,总投资440万元,1986年竣工开业,设有固定摊位4096个,占地44000平方米,市场内建有综合商业服务及工商、税务、邮电、金融等管理服务大楼。

其后经过多次扩建至1990年底,中国小商品城第三代建设已形成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设有固定摊位8503个,临时摊位1500多个的全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

1991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达10.33亿元,首次突破10亿大关。

这时,小商品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很多义乌人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市场。

2.5第四代大型室内柜台式市场阶段
第四代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于1991年动工兴建,1992年投入使用,共有摊位7100个。

3月在国家工商局首次公布的全国十大市场名单中,义乌小商品市场名列榜首。

8月,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

1993年义乌小商品市场走上了股份制的发展路子,创立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商城集团前身)。

1994年6月4日,中国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场二期工程通过交工验收,至此小商品城建筑面积扩大到22.8万平方米,摊位数增至23000个。

1995年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到152亿元。

2.6第五代国际商贸城阶段
进入21世纪,义乌小商品市场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为顺应国际化发展需求规划建设了第五代的专业市场──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

国际商贸城的建设秉承“科学的规划、一流的设计、现代化的建筑”的理念,致力引领传统集散型市场向现代化国际市场飞跃。

一期工程占地240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工程投资7亿元,分为主体市场、生产直销中心、商品采购中心、仓储中心、餐饮中心五大经营区,共有商位7000余个,从业人员50000多人,汇集了国内外250余家生产企业、220余家商品采购和8600余户经营户,是我国最大的饰品、工艺、玩具、花类集散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