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一代”笔下的女性共8页文档

合集下载

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

硬汉性格及《老人与海》
塑造精神不败的“硬汉形象”,为在痛苦 世界中迷惘的人们寻找出路,既是“迷惘 的一代”精神发展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升华 ,也是海明威作品的又一基本主题。
“硬汉形象”是海明威在冰冷破碎、颠倒 混乱的世界中,在那些孤独苦闷、迷惘空 虚的西方精神流浪者面前,塑造出的既风 流倜傥又无所畏惧,言辞干净利索、行动 果敢有力的在重压和失败面前依然保持着 优雅风度的英雄形象。
思想内容:作品中的人物差不多全都是“ 迷惘的”,这些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均遭受 战争蹂躏、心灵麻木的人物形象是美国小 说中前所未有的。 小说塑造了精神飘零,失 落了灵魂家园的一群人。
海明威在酒吧狂饮
书名的寓意: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 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 ,又往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 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 处流,仍归还何处。”
老人与海和鱼的关系具有某种象征意 义:世界就像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充满 了惊涛骇浪和暗礁险滩。它是凶狠,野蛮 和深不可测的,是海明威那个现实社会的 典型象征。老人同鱼的较量成了一曲人类 同自然界、命运进行搏斗的壮丽颂歌,老 人的失败便转化为寓言意义上的胜利。
作品反映了海明威笔下“硬汉”的人生哲 学:人生的意义既不在于成功,也不在于 失败,而在于斗争,勇于同残酷的社会现 实和冷漠无情的命运进行抗争,这才是真 正的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见过世面,受 过重伤,历经坎坷,却又能对此泰然处之 、保持风度,老人表现了海明威所追求的 “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在这场战争中,“我可没见到什么神圣的东 西,光荣的事物也没什么光荣,至于牺牲, 那就好比芝加哥的屠宰场,所不同的是把肉 拿来埋葬罢了。”
肯明斯(Edward Estlin Cummings, 1894—1962)

(大学语文外国文学)23迷惘的一代

(大学语文外国文学)23迷惘的一代
4 2021/1/13
爵士时代的歌手
称时代为“爵士时代”,短篇集名《爵士时 代的故事 》。一战后到经济危机爆发 19191929年,经济平稳繁荣。传统道德、理想、 宗教信仰瓦解,海明威:“我觉得好的就是 道德,我觉得不好的,就是不道德。”惟一 可信的只有自我主观感觉。于是及时行乐, 追求官能享受,提倡性解放。爱听使人官能 兴奋的爵士乐。菲归纳为“一切神明统统死 光,一切仗都已经打完,对人的一切信念完 全动摇”。
凶案发生后,尼克打电话找黛西,但她和汤
姆已出门去欧洲旅行。花天酒地的朋友没有
一个参加葬礼,只有年老父亲和尼克。后尼
克发觉是汤姆挑拨威尔逊杀人,感到东部世
态炎凉,决定回老家。
8
2021/1/13
“美国梦”的幻灭
所谓“美国梦”就是美国理想,告诉人们在 自由平等的美国社会机会均等,只要努力, 人人都会成为“了不起”的上层人士,都能 成功。
但多看两遍之后才明白作者对他是否定的原来他对生活还抱有罗曼蒂克的幻想献殷勤追女友想当英雄摆出一副骑士派头而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认为经过一战青年一代已经看穿了资本主义的文明旧时代的切精神价值都属虚妄爱情已经死亡但是柯恩还死抱住这些思想废料不放是一个可悲可笑的人201741550海明威最恼火访问者询问他某某作品的主题思想
2 2021/1/13
年轻作家:一战爆发时都不到20岁,都参加 战争,或负伤,或精神受重创,或被投入监 狱,都有过惨痛经历。战后,对战争厌恶, 幻灭,苦闷彷徨,寻找解脱。从战场回到社 会,不但没有认同感,相反对空洞而势利的 价值观念失望。与美国社会现实格格不入, 纷纷离开本土,浪迹天涯,不约而同地来到 巴黎,在文化沙龙用文学表达复杂思想情绪。
风格——句子简短明了,用词经济,寥寥数

囚笼中的迷茫与彷徨-2019年文档

囚笼中的迷茫与彷徨-2019年文档

囚笼中的迷茫与彷徨作为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女性文学作家,华顿创作了大量以女性生存状态为题材的作品,尤其是在《欢乐之家》中成功塑造了丽莉这一生动的女性形象。

在这部作品中,华顿大量采用自然主义手法,以其细腻的笔触,独到的视觉角度以及深刻的内心挖掘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因为华顿将文学创作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理想的寄托,所以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与心理状态对于她本人有表达内心真实思想的作用。

在作品中,她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主人公的迷茫与彷徨,并以此为切入点揭示了整个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发人深省,从而达到为历史和现实作证的目的,具备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成为其作品超越同时期女性作家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一、对于社会的迷茫成为华顿作品的大前提和主色调在华顿最重要的作品《欢乐之家》中,主人公丽莉先是对上流社会表现出深深的向往,对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推崇备至,甚至于顶礼膜拜,认为上流社会是最值得期待的尽善尽美的圈子,跻身于这个圈子便自然而然的成为她毕生的愿望。

“她天生受不了贫穷寒酸的日子,她绝不能对贫困做出任何妥协。

她自小在奢华的环境中长大,因此她所需要的,也就是她能在其中自由呼吸的环境仅限于此。

”但是现实却叫她一次次地碰壁,她发现在温文尔雅的华丽外表下,是爆发户们丑恶的嘴脸;在道貌岸然的背后做着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虚伪残酷的社会现实颠覆了她对社会的美好幻想和憧憬,让她找不到自己理想中社会的痕迹。

她于是开始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向社会作出妥协,试图找到通往自己理想彼岸的道路。

但是迎接她的是接连不断的排挤、打击,曾经清晰美好的上流社会影象跟她渐行渐远,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其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因为她鄙夷穷困的人“像猪一样生活”,所以她没有退路只能向前,却又找不到前方的路径。

“为什么我处处都按上层社会的要求去做,却始终没有得到接纳?”没有人能回答她,这就像古希腊神话中受到天神宙斯惩罚的大神,每天推着巨石上山,巨石却每天滑落。

女性意识的发展与形成_透析海明威作品中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的发展与形成_透析海明威作品中女性形象

摘要: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是“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言人。

提到海明威,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他笔下的硬汉形象。

走进海明威的艺术世界,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几乎没有一部是以女性为主角的,但是他又不惜用大量笔墨去描写女性。

本文着力从其作品出发,细致地分析海明威笔下的几位典型地、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女性。

通过她们矛盾、坚强、忍耐等性格特征,反应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萌芽、形成及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海明威女性意识萌芽突显盲点女性意识的发展与形成———透析海明威作品中女性形象牛泽亚李韦华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3【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6-0035-01海明威是以塑造“硬汉形象”著称的作家,他对于女性的塑造,往往被后人认为是海明威文学创作中的软肋。

然而纵观海明威的作品,能够发现他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虽然不像塑造男主人公一样着以浓墨,但触及之处,确是拿捏得当,别有风味。

特别是将她们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来解读,不能单纯地把女主人公看作是男性主人公的陪衬或对立面,而是使我们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获得了更广泛的认识。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一定的女性意识。

一、女性意识的萌芽在海明威最初的短篇小说《印第安营地》、《在密执安北部》、《雨中的猫》等作品中都存在女性意识的萌芽。

《雨中的猫》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作品。

《雨中的猫》是一篇以女性为主体的小说,作家为我们塑造出一个由于未能够受到丈夫重视,内心矛盾想要突破这种尴尬处境的新女性,表现出了女性在夫妻关系中未被受到重视的无奈与痛苦。

本文以猫为贯穿始终的线索,内涵深刻,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小说中并没有直接描述这对美国夫妇的夫妻感情生活,然而读者却可以明显体味出妻子的孤寂和丈夫的冷落。

小说的开始妻子扮演着传统的女性角色,温柔顺从,幻想从丈夫那里得到她对生活所寄予的一切。

海明威女性

海明威女性

海明威笔下的女性海明威在美国文坛上的杰出地位和他对美国文学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或者进一步说,海明威作为一名作家对女性的态度,却一直是评论界论争的焦点。

相当数量的评论家认为,海氏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歧视女性,故而在他的作品中只有“硬汉” 形象。

女权主义运动兴起后,海明威的女性角色更是毁誉互生:有激进者已不满足于称海氏为大男子主义者而斥之为有“厌女情结”的“大男子主义猪猡” ;有的评论家则指出海氏为女权主义者,支持妇女运动。

更有评论家将海氏女性二分为天使和妖女两类。

笔者认为几种观点都有值得商榷之处。

海氏虽推崇“硬汉”, 但并不“厌女”;海氏在作品中的确体现了一个男性作家的强烈的女性意识,但将其视为女权运动的支持者,却也未免言过其实;将人物二分也失之过分笼统、简单。

本文将系统分析评论界观点之分野,并将以历史的观点,从文本入手,分析海氏主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

无意赶“翻案” 之时髦,只图对其女性人物达到一个较为客观、公允的认识,并以此求教于专家同行。

一海明威以塑造男性角色,观照男性世界而著称。

捕鱼、打猎、拳击、斗牛、战争这些刺激、冒险的活动是海氏作品的一贯主题。

为他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明显只关注男性世界——书中竟没有一个女性角色。

他的男性人物都是具有“重压之下的风度” 的“硬汉子”,而女性人物似乎往往只作为其陪衬或对立物而存在。

因此,以埃德蒙德•威尔逊为代表的一部分评论家指出海氏为一个“大男子主义猪猡”。

他写道:“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的短暂的幸福生活》和《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以及《第五纵队》中的情感主要是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对妇女的敌对意识。

……海明威的作品一直具有这种倾向”1 。

这种观点得到了朱迪思•费特利的响应,她认为:“解读凯瑟琳复杂性格的最佳途径在于将其视作一连串密码中的又一成员。

这些密码一旦解开,隐藏于经典爱情故事之后的对妇女本质上的敌意就变得明白无误了。

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作者:周玥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5期摘 ;要:一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美国社会由传统向全面现代化转型,新的消费主义由此产生,但却给美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危机。

菲茨杰拉德通过描写青年艾默里的成长过程,真实地反映了符号消费影响下的“迷惘的一代”。

本文将从消费文化符号角度解读《人间天堂》。

关键词:消费文化;符号;菲茨杰拉德作者简介:周玥琳(1998.2-),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本科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1一、消費文化符号的产生与《人间天堂》中的符号书写随着一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经济逐渐走向繁荣,美国社会从传统的资源匮乏走向了商品过剩。

为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政府利用宣传鼓吹消费是成功与权力的象征符号,从而使美国人消费的目的从单一地满足生活的需要逐渐转变为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望。

人们不再关注商品的实际用途,而更加关注于商品所代表的符号价值,商品本身成为了一种可以象征社会认同与地位的符号。

美国人在休闲式消费与炫耀式消费中,过分地沉迷于物质追求,用消费来彰显自身的财富与地位,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1]。

由此,消费从经济行为转变成了一种文化行为。

在《人间天堂》中,小说主人公艾默里与罗莎琳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

罗莎琳面容姣好,却十分虚荣。

艾默里在这段恋情的激励下,在一家广告公司卖力地工作着,他想凭借奋斗与罗莎琳结婚。

但是随着他们感情的加深,他们愈加发现现实的严酷。

艾默里的工资微薄,他无法肩负起罗莎琳渴望的富足的生活,最终罗莎琳抛弃了艾默里。

在这段故事中,罗莎琳所追求的奢华的服装与别墅都成为了彰显社会地位与身份的符号。

作者对罗莎琳有这样的介绍“铺陈在眼前的这些奢华精美的衣物购买起来得花费多少钱啊,人们一定很想看看那些账单,而尽情享用这些奢华物品的那位白雪公主又是谁呢[2]218?”由此可见,服饰在罗莎琳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满足罗莎琳的虚荣心,并且提升她的身份。

迷惘的一代 the lost generation ppt

迷惘的一代 the lost generation ppt

逃离美国
• “现在,美国对我来说是一个应该诅咒的对象。”1917年约 翰· 多斯· 帕索斯在战壕日记里这样说。“对他们那谎话连篇 的无意义鼓噪和无价值的空谈,我不得不产生反感。”许多 从战场归来的士兵,发现美国人的生活缺乏意义因而怀念昔 日的欧洲。哈里· 克罗斯比曾经在炮火连大的战场担任救护队 的司机,他发现战后的美国竟是如此浮浅平俗:红色连锁小 店,汽车加油站,卫生间,向右行驶路际,俗艳的广告牌, 到处是蜂拥的汽车;像—具腐尸上爬满了蠕虫。弥漫着一种 清淡的空虚气氛,—种挫折感,虚幻的清醒感,一大堆无足 轻重的事和一大群可有可无的人。市民道德联盟,杯葛社团, 教育协会,基督教青年会,公理浸信教会,这一类洋洋得意 的所谓社会精神的代表。真让我打心眼里厌恶。
• 构成“迷惘的一代”群体的作家们,既有参加过 世界大战的人,也有没有亲身参战、但对前途同 样感到迷惘、同样找不到生活目标的人,司各 特· 菲茨杰拉尔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1896— 1940),T.S.艾略特和托马斯· 沃尔夫(Thomas Wolfe,1900—1938)等人便属于后者。 • “迷惘的一代”作家主要有舍伍德•安德森、约翰 •多斯•帕索斯、托玛斯•沃尔夫、司各特•菲兹杰 拉尔德和欧内斯特•海明威,他们中的约翰•多斯• 帕索斯后转变为进步的左翼作家,而菲兹杰拉尔 德与海明威的创作则代表着这派作家的最高成就。
• 迷惘的一代诞生于新世纪,正赶上了巨大的时代变迁:中产 阶级兴起;改革运动纷纷出台;女性要求选举权并最终获得 胜利;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逐渐风行;玛格丽特· 桑格控 制生育的诊所遍地开花;飞机发明了;动画片和电影明星为 大众追逐,体育英雄成为公众人物;个人所得税开始征收。 当然,还有汽车。 • 伴随着1908年T型汽车的出现,汽车——现在大多数人都买 得起——开始迅速改变美国的地理景观。突然到处都出现了 加油站,柏油路把城镇和乡村连为一体。州际高速公路四通 八达,车满为患的停车场到处点缀在各大城市,汽车车祸迅 速增加,郊区也像雨中的蘑菇一般迅速发展起来。更多的隐 蔽的社会变化受汽车出现的刺激而产生,特别对于年轻人更 是如此。汽车带来速度和方便性使年轻人能很容易地躲开父 母的监视。传统价值观崩溃,女性须面对法庭审判不贞的时 代已不再:一群年轻女性从圣荷西长途跋涉聚居到格林尼治 村去寻求性自由,而年轻男士们—呼百应。

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

• 迷惘的一代诞生于新世纪,正赶上了巨大的时代变迁:中产 阶级兴起;改革运动纷纷出台;女性要求选举权并最终获得 胜利;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逐渐风行;玛格丽特· 桑格控 制生育的诊所遍地开花;飞机发明了;动画片和电影明星为 大众追逐,体育英雄成为公众人物;个人所得税开始征收。 当然,还有汽车。 • 伴随着1908年T型汽车的出现,汽车——现在大多数人都买 得起——开始迅速改变美国的地理景观。突然到处都出现了 加油站,柏油路把城镇和乡村连为一体。州际高速公路四通 八达,车满为患的停车场到处点缀在各大城市,汽车车祸迅 速增加,郊区也像雨中的蘑菇一般迅速发展起来。更多的隐 蔽的社会变化受汽车出现的刺激而产生,特别对于年轻人更 是如此。汽车带来速度和方便性使年轻人能很容易地躲开父 母的监视。传统价值观崩溃,女性须面对法庭审判不贞的时 代已不再:一群年轻女性从圣荷西长途跋涉聚居到格林尼治 村去寻求性自由,而年轻男士们—呼百应。
逃离美国
• “现在,美国对我来说是一个应该诅咒的对象。”1917年约 翰· 多斯· 帕索斯在战壕日记里这样说。“对他们那谎话连篇 的无意义鼓噪和无价值的空谈,我不得不产生反感。”许多 从战场归来的士兵,发现美国人的生活缺乏意义因而怀念昔 日的欧洲。哈里· 克罗斯比曾经在炮火连大的战场担任救护队 的司机,他发现战后的美国竟是如此浮浅平俗:红色连锁小 店,汽车加油站,卫生间,向右行驶路际,俗艳的广告牌, 到处是蜂拥的汽车;像—具腐尸上爬满了蠕虫。弥漫着一种 清淡的空虚气氛,—种挫折感,虚幻的清醒感,一大堆无足 轻重的事和一大群可有可无的人。市民道德联盟,杯葛社团, 教育协会,基督教青年会,公理浸信教会,这一类洋洋得意 的所谓社会精神的代表。真让我打心眼里厌恶。
二、菲兹杰拉德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迷惘的一代”笔下的女性海明威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所创作的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但是对于他的作品中的一些女性形象以及海明威对女性的观念和态度却是评论界一直在争论的问题。

虽然海明威已经超越了男性视角去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与价值观念,但是这种思索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海明威自身所具备的矛盾的女性视角是在当时时代以及自身生活环境下形成的,反过来这样的女性观念也对他的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海明威几部知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一、前言海明威出生的年代恰好正值美国与欧洲变革的阶段,在那个时代下,女性主义以及妇女解放运动正在进行。

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变化以及女权主义的觉醒、女性地位的改变已经成为了社会变革的一部分。

当时男女之间的争论主要有性自由、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独立等方面,而海明威并不反对女性主义改革,反之还非常支持这样的新时代潮流。

海明威表现出了对女性的尊重与理解,同时希望和他们共同来思索在平等条件下的新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海明威本人也意识到了妇女解放过程存在较大的复杂性,在他早期作品中描写了困惑与迷失的女性角色,例如《太阳照常升起》里的主人公布瑞特;《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的玛格丽特,以及新女性中的英雄典范――《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

在海明威的“女性世界”中,他具有两种非常矛盾的意识,即是希望的海明威与悲哀的海明威,清醒的海明威与困惑的海明威。

二、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一)迷失的女性――布瑞特《太阳照常升起》里的主人公布瑞特在当时时代下她并不是一名普通的女人。

在二十世纪,多重社会意识正在暗暗斗争,而女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每隔一段时期都会产生变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女性角色改变的第一个时期,女性开始吸烟酗酒,用离婚这种方式来解决婚姻问题,特别是在美国第十九条修正案颁布之后,女性拥有了政治权利,加之法国开始逐渐兴起的女权运动,让社会大众对女性的态度有了极大的改变。

而这一时期的女性角色转变我们可以在布瑞特的身上一一找到。

布瑞特,这个活得非常潇洒的女人已经不是人们传统理念中那种逆来顺受的贤妻良母了,什么忠贞守节之类的思想观念早就被布瑞特所摒弃了。

海明威这样描写她“留着短发,戴着一顶男士帽子,左手夹着香烟,右手端着酒杯,频繁地来往于男士出入的地方,例如酒吧和斗牛场,逐渐成为了公众所谈论评价的对象。

”布瑞特非常男性化的生活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让读者耳目一新,这样一个颠覆传统的女人也必然招来了当时社会中部分人的骂声。

很多文学评论家都指出,布瑞特是一个坏女人,布瑞特生来就是对男性和男权意识的一种威胁,甚至在某些方面会让男人的处境更加糟糕。

那些评论家觉得布瑞特如果失去了性欲望,或者她自身掩饰和压抑自己的性欲,同时深深地爱着杰克,那么杰克或许也不会感受到痛苦,布瑞特和杰克之间可能还会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

但是在父权文明逐渐衰弱的现代社会,性欲的强烈体现不单单是属于男人的权力。

布瑞特的性意识非常的清晰,同时她自身也不可能为了杰克而放弃性爱权利,这样一来杰克就会有一种身为男人无法征服女人的挫败感,因此杰克常常处于痛苦之中。

虽然海明威本人没有直接地用文字来指出布瑞特是一个毫无道德的女人,但是很多研究海明威作品的评论家都觉得布瑞特是一个不具有女性气质的女人,她甚至不愿意为自己的爱人留长发。

(二)畸变的女性――玛格丽特在海明威作品中所描写的女性形象之中,笔者认为《弗朗西斯麦康柏短促的幸福生活》中的女性角色玛格丽特算得上是一名“妖妇”。

在这部小说里,海明威为读者所描写了一名充满了邪恶的复仇心理,迫切希望操纵男人的女性形象。

例如玛格丽特故意给自己富裕而懦弱的丈夫戴绿帽子,而在后来,丈夫在打猎的过程中逐渐克服了自身的恐惧心理,玛格丽特却为此觉得威胁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而亲手射杀了自己的丈夫,那么她究竟是一名怎样的女性呢,笔者对玛格丽特进行了分析。

从外表上来看,玛格丽特称得上是一位外表漂亮的美人,她在男女相处之中并不像其他女人那样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是非常独立的强势的。

虽然玛格丽特与她丈夫的婚姻是出于“价值交换”,但他们却有相互吸引的地方,玛格丽特的美貌让她的丈夫根本不舍得离开她,而麦康柏的富有也让玛格丽特不愿与之离婚。

但是在玛格丽特心中看来,她并不非常情愿进行这种价值交换,她自己拥有更多要去追求的东西。

当玛格丽特眼见丈夫面临危险时落荒而逃的懦弱个性时,她生气地背叛了麦康柏,表现出了人格上的独立,而玛格丽特的丈夫也不敢作出什么大的动作,只能在帐篷内等待自己的妻子。

当妻子从威尔逊处回来,玛格丽特也完全不顾丈夫的感受,这样的女性,不但不会受到丈夫的限制,同时也不受到传统观念的约束。

虽然在这部小说中,玛格丽特并不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女人,但是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时代女性内心所进发出的强烈的独立意识。

玛格丽特是一名受到婚姻伤害却又不能走出其中的女人,就如同另一部小说《雨中的猫》里所描写的年轻的美国太太,在无法让自己满足的婚姻中而受到无尽的自我折磨。

因此从某种方面出发我们还是应该对玛格丽特表示同情,她与丈夫的婚姻实质上仅仅是一次金钱和美貌的交易。

玛格丽特是为了得到丈夫的金钱而婚,她的丈夫是为了得到玛格丽特的美丽而结婚。

在他们去非洲以前,其实玛格丽特的丈夫就对自己妻子的品行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因为双方的这种畸形的需求,两人始终没有离开对方。

玛格丽特对自己丈夫的懦弱完全无法接受,她常常背着自己的丈夫偷情来寻求慰藉,久而久之玛格丽特完全丧失了对丈夫的好感,她借故射杀了自己的丈夫麦康柏。

本来玛格丽特可以合法地与丈夫离婚而去寻找自己希望的生活,但是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成为了杀人凶手,玛格丽特其实应该是美貌与金钱的一个牺牲品,这也是海明威笔下女性的另一种悲剧。

(三)英雄式的女性――凯瑟琳很多人都认为,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所描写的女性角色凯瑟琳虽然温柔美丽,甚至愿意为自己的爱人而牺牲自己,她是男主人公的慰藉品,是次要的角色,是为了体现男主人公硬汉形象的辅助品。

但是笔者认为,凯瑟琳并不是仅仅具有这样的作用,她自己的坚毅性格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她对于生活准则的理解正是凯瑟琳自己的生活态度。

在凯瑟琳的身上,无时不刻都体现出了菲利普杨对于“英雄准则”的观点,即是在紧张与痛苦的生活面前表现出更加坚强的一面。

凯瑟琳自身的丰富阅历让她也更加接近“英雄准则”中所说的一类人。

如果读者能够完全理解海明威这部《永别了,武器》中所提出的英雄准则,那么就应该意识到这个英雄的称号凯瑟琳当之无愧。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凯瑟琳一些反常的举止通常都发生在一战之中,同时海明威自己也利用一些比较重要的细节来对凯瑟琳这些反常的举动进行了解释,例如在小说中所提到的不久之前凯瑟琳的丈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死去,暗示了凯瑟琳不愿意与其他男人亲密。

虽然凯瑟琳在结婚之前喜欢与弗雷德里克发生性关系,但是她自身也偏向于将自己看成是弗雷德里克的爱人而不是性伴侣。

凯瑟琳自己的言行与她所扮演的角色相比显得更加重要,不单单说的是凯瑟琳可以进行自我的改变,同时也是因为她自身具备的能力能够让她自己成为她与弗雷德里克之间处于主要地位的人。

由于凯瑟琳经历过自己爱人的死亡,因此当她面对死亡的那一刻,凯瑟琳非常坦然。

在凯瑟琳一生的经历中,她始终都非常坚强,当自己的未婚夫死去以后,凯瑟琳的身体逐渐变差,但是她却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并且从自己的经历中意识到了生存的意义。

作为海明威笔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之一,凯瑟琳不但经历了痛苦,同时也得到了领悟与成长。

虽然凯瑟琳自己知道拥有选择的权力能够决定人们自身会做些什么事情,但是弗雷德里克却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

他曾经这样说过,“如果人们为世界带来了一定的勇气,那么世界就不得不去让他们自我毁灭,让他们屈服于世界。

因此,世界会将这些人杀死,然后让其他的人屈服,但是很多的人却因为这一原因变得更加坚强。

但是这样也改变不了事实,世界会将无法征服的人一一毁灭,不管那个人是温柔还是善良,是勇敢还是坚强,他们都是逃不掉这一命运的。

”实际上,海明威所描写的凯瑟琳这一女性形象让很多读者觉得非常不解,但是这恰恰体现出了海明威塑造这样一个复杂的女性英雄人物的才华。

三、女性塑造的不足之处在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以及《永别了,武器》中分别刻画了布瑞特和凯瑟琳两位女性,这两位女性都拥有独立和抗争的精神,敢于冲破条框,敢于创新。

通过对她们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海明威在对她们的塑造上面还存在一点不足的地方。

布瑞特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矛盾,如经济上的依附性以及性方面的先锋性同时存在,她拥有勇往直前的精神,但是却因为绝望而沮丧布瑞特在经济上一直依赖于男人,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她并不是一位新女性,但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她所拥有的品质已经非常难得了。

在《永别了,武器》中所描写的女主角凯瑟琳可以称得上是海明威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中唯一可以和男主角平分秋色的。

笔者认为,凯瑟琳是海明威笔下最完美的女性形象,也是描写得最多的一位。

我们透过海明威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婚姻经历可以得出,凯瑟琳的身上具有海明威结交过的女人的一些特点。

海明威本文对她们也是一种矛盾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海明威对自己的妻子玛莎既着迷又厌烦,而在小说中却对凯瑟琳又同情又赞美。

他对女性的复杂的心理主要体现在希望女性能够遵守传统,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能够勇于抗争,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海明威在刻画女性形象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这也是海明威本身的“迷惘”。

结语海明威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不但善于刻画充满勇气能够勇于面对死亡的硬汉形象,还能够对女性的形象进行鲜明的描写。

海明威关注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为的是建立起一种男女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以及相互支持的互补关系。

在海明威的眼中,他的理想女性是能够得到男人的爱慕并且可以和男人平分秋色的女性,这类女性在海明威看来可以称得上是精神伴侣。

虽然说海明威更加倾向于男性视角的描写,但是女性群体也是受到了他的广泛关注的。

海明威欣赏赞美追求独立的新女性,很多人觉得海明威小说中充满了对女性的敌意其实是一种误读,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描写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海明威对女性的关注与赞美并不低于其作品中的很多男性形象。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

2、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气和仁义广结好缘,多结识良友,那是积蓄无形资产。

很多成功就是来源于无形资产。

3、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