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美学

合集下载

“新亦求新,亦求异新”——《结构主义的音乐美学探讨》评介

“新亦求新,亦求异新”——《结构主义的音乐美学探讨》评介

176作者简介:李晓东(1997- ),男,汉族,山西大同人。

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一、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或否因素在我国当代,有关音乐美学的研究论题主要集中在音乐形象、音乐的内容和形式、音乐是如何反映现实以及音乐的社会功能这四大部分。

关于这四大部分,王次炤教授在《探讨》中通过列举当前我国以及西方音乐美学界主要的几种看法,并分析了其观点。

音乐是否有固定的形象,这是学界一直有争论的命题。

在学科的发展历史当中,音乐形象被视为音乐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论点。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与美术不同,较难在感受的一瞬间建立一个确定的音乐形象,但与美术相通的是,音乐艺术是非具象性的。

如果在听众聆听一段音乐之后,让听众描述这段音乐的形象,其所描绘的内容则应该是主观世界的想象。

而音响本身并不能构成所谓的音乐“形象”,音乐形象实则是音乐中音符的运动形式。

在主体接收到这种形式后,主观世界与客观音响臆造出来的一种“通感”。

就像文学作品中,通过作者的笔触,描述了些许生动的场景,当读者在读后通过作者的描述与自己的主观世界相联系,从而创造出的一个虚幻的形象。

在音乐世界中,音符就是传情达意的文字。

作曲家们通过音符的排列,创造出意境,听众接收后开始“创作”音乐形象。

从作曲家到听众,这一完整的“关系链”才真正地将音乐创作完成。

如果把作曲家当做第一作者,演奏(唱)家认作第二作者,那么笔者看来,在音乐形象的创作上,听众则是参与其中的第三作者。

在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这一部分中,最主要的焦点和争论点集中在音乐的内容这一板块。

在书中作者阐述了当前音乐美学界主要的两种看法即“自律论”与“他律论”。

三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嵇康亦提出了“声无哀乐论”,他认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成为我国最早带有“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思想。

19世纪奥地利著名的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即是美学自律论的代表人物。

在他的著作《论音乐的美》中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制约着音乐的法则和规律不是来自音乐之外,而是在音乐自身当中,音乐的本质只能从音响结构自身中去理解,只能从音乐的自身去把握音乐。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它探讨人类对美的认知与感知,以及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

在美学中,人们可以了解艺术和美的定义、特征、起源、发展、分类、价值评价、经典理论等相关内容。

美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跨越了哲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美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美学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理论有重大影响。

柏拉图强调理念世界中的“美”是超越个体感官的普遍真理;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个体经验和感知的重要性,提出“概念”和“感性”之间的关系。

2.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文化和美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人们重新审视和推崇古典美学,大量重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作品和理论,在美学理论方面,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对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3. 近代美学:欧洲近代美学的发展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对美学理论有所影响。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理论,开创了近代美学的新篇章。

4. 当代美学:20世纪以来,当代美学在逻辑实证、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跨学科特点,与社会现实和文化形态密切相关。

二、美的概念与特征1.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审美体验的结果,既包括客观的艺术作品本身,又包括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心理活动。

美的定义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古今学者关于美的定义各有不同,多从客观、主观、相对、绝对等多个角度来进行阐释。

2. 美的特征:美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审美独立性与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美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更是人类主体性意识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主客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是统一的,又充满多样性,因人类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

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它涉及到审美、美感、美的本质和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到众多学者的思想和观点。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对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古代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古代美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古希腊和古中国两个文明古国。

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两位重要的美学思想家。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是一种精神上的存在。

而亚里士多德则将美与目的论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的目的是模仿自然,使观众获得审美的愉悦。

在古中国,孔子和墨子都对美学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孔子主张“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美是一种道德的体现。

墨子则主张“兼爱非攻”,他认为美应该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二、中世纪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中世纪的美学理论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在基督教文化中,美被看作是神圣的,艺术被用来表达对上帝的敬畏和崇拜。

此时期的美学理论主要关注宗教艺术和神圣的美。

著名的美学思想家圣奥古斯丁认为,艺术是一种神圣的表达方式,通过艺术,人们可以感受到上帝的存在和神圣的力量。

三、近代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近代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主要围绕着艺术的自由和艺术的目的展开。

启蒙时代的美学思想家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审美判断的主观性”两个重要观点。

他认为,审美判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也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同时,他还提出了“目的论美学”的概念,认为艺术的目的是追求美的享受。

此外,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对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

四、现代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现代美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主要集中在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学派。

形式主义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形式的完美性。

结构主义则关注艺术作品的符号和结构,认为艺术是一种符号系统。

后现代主义则对传统美学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美是一个相对和多元的概念,不再有统一的标准。

结构主义美学

结构主义美学

结构主义美学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发展的一种文化理论,它强调文本内在的结构和关系,认为意义是由文本的结构和关系所确定的。

结构主义美学试图将这种思想应用于对美学经验和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释。

本文将对结构主义美学进行探讨。

结构主义美学认为,美学经验是由于观察者对作品内在结构的感知和理解所带来的。

它把艺术作品视为某种结构,这个结构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元素构成,这些元素会一定程度地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改变,但结构本身是永恒不变的。

例如,结构主义美学家Roland Barthes将读者视为文本的“消费者”。

他认为,读者的认知和理解都是由文本内在的结构决定的,并非由作者本身。

这种思想进一步强调了文本结构的重要性,这个结构被认为是含意和意义的源头。

除了对结构的态度,结构主义美学还有一些其他的关键概念。

1. 符号(Signs)符号是结构主义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符号被定义为由一个“signifier”(标志)和一个“signified”(所指)组成的。

符号是一种构造性的东西,即在他们的关系之间创造意义。

2. 借用(Bricolage)借用是指艺术家利用现成的“材料”进行创作的过程。

这些材料可以是从各种不同的现成的素材中取出的,艺术家将它们重新组合,以创造出一个新的结构。

3. 二元性(Binaries)二元性是结构主义美学的另一个关键概念。

它强调对偶关系,即相互对立的概念对。

这些对偶关系可以是对手、对立面、对照、合并或交替的。

三、结构主义美学在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应用结构主义美学被广泛应用于文化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例如,它被运用来分析特定文化构建的方式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特定观念或信仰的变化。

另一个结构主义美学在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应用是研究文化和媒介产品的消费过程。

这种方法成为“反思性文化观察”(Reflective Cultural Observations),它研究受众如何解释和使用媒介产品(例如电视节目、杂志和广告),以及如何通过对这些产品进行解读来表达他们所属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的特征其一是“深度模式”的寻求。

在西方的学术思想中,历来有着本质——现象的二元对立的认识。

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它的由来和发展,都得由它的内在本质来说明。

所以,许多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就在于它对于事物的规定性有着特殊的阐释,这种内在性质是在现象底层的具有深度的东西,并且在阐释它时又是从某一普泛的模式来立论,因此不妨称之为深度模式。

例如,柏拉图思想的轴心是理念,理念的论析就成为其理论的深度模式;黑格尔的哲学以绝对精神的辩证转化作为其深度模式等等。

在20世纪以来的“语言论转向”中,深度模式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冷落,尤其在逻辑经验主义的派别看来,它是形而上学虚设。

由此背景看,结构主义是在事物全别因素的考察中,努力建构出整体的质,再由它来考察、说明个别因素的特征。

因此,结构主义尽管没有统一的深度模式,但它在方法论上是有对深度模式的追求的,在这一点看它同“语言论转向”后的总体趋势有着异趣;反过来说,正是由于对深度模式未作统一规定,使其只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存在,因此,它就又与“语言论转向”后的深度模式消解趋势相吻合了。

二是当代西方人的主体性面临着消释的状况。

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思想中,神的主体性逐渐被人的主体性所取代。

有时,人的主体性被强调到了几乎无以复加的程度,仿佛整个外部世界都是人所征服、所奴役的对象。

在此历史进程中,科技进步无疑起到了助长人的主体力量的作用。

但到19、20世纪之交时,科技进步在助长人的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它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方面的副作用也日益显露出来。

在这时,开始出现了对科技进步持怀疑和批判的观点,人的主体性的地位也逐渐受到怀疑。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地采用现代科技从事战争杀戮的行为,它对于否定人的主体性无疑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法国学者、早期思想中曾存在有结构主义倾向的福科曾回顾说,他的一代对生活现实的兴趣已不及对概念和系统的兴趣,如果说近代以来的思想主潮是用人来代替神的主体性,那么,福科的一代则是用无作者思想、无主体意识、无同一性理论来代替神。

结构主义(wo)

结构主义(wo)

结构主义(wo)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文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西方的结构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在当代西方文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注重文学文本客观分析的科学主义精神,并使这种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另一方面它又开启了解构主义和阅读理论的新思想。

什么是结构主义?从广义上讲,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它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然后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思潮。

相对于其他思潮来讲,它不重视因果解释,而是坚持如果要弄清楚一种现象,人们就必须描述其内部结构——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描述它跟其他现象的关系,因为这些现象与之构成更大的结构。

从狭义上来讲,结构主义一般只是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

结构主义风行于很多国家,同时也造就了不少结构主义文论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被称为“结构主义五巨头”的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罗兰·巴尔特(结构主义文论)、雅克·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福柯(结构主义历史学)、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雅各布逊、普洛普、格雷马斯、热奈特等等。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结构主义并不是一个观点统一的学派,它没有统一的纲领,每个人的说法也都不一,内部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它也可以跟其它思想体系联姻,正如上边我们所举的结构主义五巨头,他们都是结构主义与不同的思想体系相结合的产物。

因此,结构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方法,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的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结构主义者坚持认为客观世界不仅是真实的,而且也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只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事物的本质不存在与单个的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于事物的关系之间。

结构主义者特别关注对结构的感知和描绘,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关于客体事物的结构模式来达到对于客体的认识,从这个角度看,结构主义具有了方法论的性质。

汉语言自考美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汉语言自考美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汉语言自考美学历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哪个时期形成的?A. 古希腊时期B. 古罗马时期C. 文艺复兴时期D. 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答案:D2. 下列哪位哲学家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康德D. 鲍姆嘉通答案:D3. 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艺术创作技巧B. 美的规律和审美经验C. 文化传承D. 社会道德答案:B4. 在中国美学史上,哪位学者提出了“意境”说?A. 朱熹B. 王阳明C. 王国维D. 鲁迅答案:C5. 西方美学中,形式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谁?A. 尼采B. 黑格尔C. 克莱夫·贝尔D. 马克思答案:C6. 美学中的“审美距离”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康德B. 叔本华C. 布洛D. 海德格尔答案:C7.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中国古代的美学经典?A. 《诗经》B. 《周礼》C. 《文心雕龙》D. 《美学原理》答案:D8. 美学中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什么的模仿?A. 自然B. 社会C. 情感D. 历史答案:A9. 在中国古代,提出“文以载道”观点的是哪位学者?A. 孔子B. 韩愈C. 柳宗元D. 苏轼答案:B10. 现代美学中,结构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A. 阿多诺B. 罗兰·巴特C. 维特根斯坦D. 萨特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

答案: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即无利害、无概念、无目的和普遍性。

无利害是指审美判断不涉及个人的利益关系;无概念是指审美判断不依赖于概念或定义;无目的是指审美判断不是出于实现某个目的;普遍性是指审美判断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

2. 解释“艺术起源的模仿说”及其在美学史上的意义。

答案:艺术起源的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模仿。

这一理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最早的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之一,强调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并对后来的艺术创作和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美学的知识点总结

现代美学的知识点总结

现代美学的知识点总结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探究美的本质、规律和表现形式,是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认识的理论总结。

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美的来源、本质、特点、规律、价值以及审美情感等。

由于时代的不同,美学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变,现代美学涉及了更多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领域,下面就现代美学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美的定义及理论1. 美的定义对于美的定义,美学家们有不同的见解,但可以总结为美是一种对人类感官和心灵的愉悦的体验。

美不仅存在于艺术创作和自然风景中,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

美的定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

2.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美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美的本质,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

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美的本质包括客观性和主观性,即美既存在于客观的事物和现象中,也存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中。

3. 美的规律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美的规律,即美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在现代美学中,美的规律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形式美和内容美、审美情感的产生和传播、审美体验的过程和特点等。

4. 美的价值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探索美的价值,即美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现代美学认为,美对人们的情感、心灵状态和精神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二、美的表现形式1. 艺术美艺术是美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艺术美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

现代美学对艺术美的研究主要包括艺术形式的表现技巧、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等方面。

2. 自然美自然也是美的重要来源,大自然的美包括山川湖海、植物动物、天空地形等各种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

现代美学重点研究了自然美的形成原因、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和理解。

3. 生活美生活中也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美,包括人的外貌、日常生活用品、家居环境等。

现代美学强调生活美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追求和创造更多美的体验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主义美学
structurist esthetics
运用语言的结构和模式来研究、解释文学现象的现代西方美学思潮。

主要流行于法国。

它不关心作品所表现的客观世界,而是研究语言信息场内语言的美学功能,力图以此规定出文学的本质、功能,以及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作品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形成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是结构主义美学的端倪。

代表人物有谢克洛夫斯基、R.雅可布逊(1896~1982)、托马谢夫斯基(1890~1957)、廷亚诺夫(1894~1943)等。

他们着重于诗歌语言结构的研究。

在他们看来,作品的文学性在于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技巧的安排,美学研究应关心的是“如何表现”,而不是“表现了什么”。

诗的审美功能在于打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因循守旧的感觉方式,克服人对现实的麻木、对外界消极反映的弱点,高度发展人的意识。

诗的语言不是传达信息的实用工具,也不是获取知识的认识手段,而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自我规定的连续活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雅可布逊把俄国形式主义思潮传播到东欧,使它与瑞士语言学家 F.de索绪尔(1857~1913)的语言学、 E.胡塞尔的现象学、德国哲学家 E.卡西勒的象征形式哲学结合,形成布拉格语言学派,并始称为结构主义。

捷克斯洛伐克的穆卡洛夫斯基(1891~1975)发挥索绪尔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形成了关于文学符号和结构的理论。

他认为文学语言是一套“自主符号”,它不是指向符号以外的实际环境,而是指向作品本身的世界。

文学语言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偏离日常实用语言的指称功能。

对标准语言规范的歪曲是诗的灵魂,它使诗人能在公认的语言形式之外找到自己诗意的表现方式。

雅可布逊把隐喻和借喻视为语言行为甚至一般人类行为中极重要的象征符号。

他认为借喻是模仿式的,隐喻是传感式的。

任何艺术作品都可以根据它们使用借喻还是隐喻来确定其特征。

浪漫诗人、象征诗人是隐喻结构占优势,英雄史诗、现实主义作品是借喻占优势。

特定的个人也正是通过运用隐喻和借喻的方法和语义显示出个人风格、趣味和趋向的。

流派60年代法国人类学家 C.勒维-斯特劳用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研究原始部落社会中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意识,创立了结构主义人类学,使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方法论的结构主义思潮几乎在哲学、美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领域同时漫生。

美学方面形成了批评、叙述学、文本分析等三个流派。

结构主义批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R.巴尔特(1915~1980)、P.索勒尔(1936~)等。

他们不重作品语言的所指面(内容),而注意能指面(语言);重视阅读反应的“统一性”与“参与性”,主张批评家积极介入作品的阅读过程,创造作品的意义。

巴尔特认为文学的真正本质是一个功能系统,其中作品是“常量”,而产生这一作品的时代是“变量”,读者的反应是互变组成,他给作品带来自己的历史、语言和自由。

因此,他将结构主义看作一种活动,即从真实的客体着手,先将它分割,然后又把它重构,从而使一个新客体从原客体中不可见的、甚至不可解释的意义中抽引出来。

结构主义叙述论叙述论以语言学结构功能或“行为模式” 来表征叙述文的本质特性。

代表人物有勒维-斯特劳、巴尔特、A.J.格雷马、T.托多罗夫等。

巴尔特指出,叙述文完全由功能组成,文中所有一切都表现一定的意义。

它有3种不同情况:①功能,即文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含义。

②行为,即作品中人物所作所为。

③叙述,即叙述者自己如何理解故事并怎样向读者介绍。

他认为语言和文体是时间和生物人的自然产物,写作却是来自历史统一性的一个行动,是一种功能,是创作与社会之间的交往。

托多罗夫认为,叙述文由4部分组成:语义范畴、修辞范畴、言语范畴、句法范畴。

俄国形式主义者普洛普(1895~?)使用“行为模式”分析方法着重研究民间故事中起不同作用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行为模式”分析的主要特征是根据叙述文故事中的不同功能,将其中出现的人、物、思想、理论、时空、气候等列为模式,然后根据模式内容的变化作进一步分析研究。

这种分析方法影响着勒维-斯特劳对神话的分析。

格雷马则把勒维-斯特劳的纵聚合倾向模式与普洛普的横组合模式结合了起来。

结构主义文本分析文本是结构主义美学使用的基本概念,一般意义指按语言规则结合而成的词句组合体,严格意义指语言组合体中不同语言学层次上的结构组织本身。

它可以指某一层次上的语言学结构如音位层、语素层、词组层、句群层等,也可以指各层次上语言学结构的总体。

文本分析即对文学作品作语言学结构的分析。

雅可布逊和勒维-斯特劳使用这种方法对波德莱尔的14行诗《猫》作了分析。

作用与局限结构主义美学为客观精细地分析审美客体,尤其是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论,有助于推进对艺术品的本质、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认识。

但它从初期重视艺术的审美功能到后期只重视模式文本分析,有日趋严重的唯文本主义倾向。

它的方法论不能上升到人类审美活动的本体论高度和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