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名词解释、简答
美学名词解释(修订版)

一、名词解释1、美学: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
它以丰富的现实的审美活动和集中体现审美活动的最典型和最高级的艺术活动为研究对象。
美学展开的是对审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复杂内容的研究。
2、美学研究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总之,美学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3 、非理想型生存:所谓“非理想型生存”又可以称之为人的“非理想性的人生实践”。
它是指人以其背离“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而体现出来的人生实践。
4、理想型生存:所谓“理想型生存”,也可以称之为“理想性的人生实践”。
它是指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主客二分,又叫主客关系。
就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它物为客体,主体凭借着认识客体的本质、规律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6、异化生存方式:7、功利性:8、审美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进行主动审美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
9、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被进行审美活动的人注意、关照、欣赏的客观实体为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
10、审美关系: 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审美惊异: 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于是“感性学” 的归类和描述, 界的审美关系, 一种新的充实 的形象性特点。 的向往。正是
一词也就成了 它是审美活动 是美学学科的 和新的显现。 3、审美趣味: 在主客体的这
美 学 。 11. 美 中当下生成的 研究对象。1?
2?审美理 是个人在审美 种刹那间的直
感 : 指 的 是 审 自由人生境界 审美需要:(1) 想 : 是 主 体 通 活动和审美评 接碰撞与神会
来 翻 译 感 。 1 2 审 美 生存方式之一, 人的精神能力 体的审美表象 惊异既表现为
Aesthetica, 被 形 态 : 就 是 人 也是一种基本 的发展而逐步 之中,具有一 客体对主体的
中国学界接受 对不同样态的 的人生实践, 生成的,是人 定的形象性特 召唤,也表现
以后约定俗成, 美即审美对象 体现着人与世 的本质力量的 点。具有一定 为主体对客体
超越现实、功 动的一切特性 自己,并按照 自己的审美修 就是人在一定 吸引,情不自
禁地对之进行 中,而审美对 联、呼应、衬托、 论的影响较大 所为而为地进 确可以解释一 领悟、体味、咀 象的意义也充 映照,从而有 的一种,由德 行观赏和玩味。 部分原始艺术 嚼,以至于陶 分地显现出来, 机融合的内在 国美学家席勒 (3)因此,所谓 现象如原始洞 醉其中,心灵 最真实的自我 关系。8.审美 比较系统地提 游戏,其实也 穴壁画和岩画。 受到摇荡和震 和最真实的对 意识:(1)就是 出并对后世产 就是一种审美 但是,一方面 撼的一种独特 象交融在一起, 指人对自身审 生了深远的影 活 动 。 10. 巫 艺术与审美并 的精神状态。 从而进入天地 美需要和外在 响 。 (2)席 勒 术说:(1)巫术 不能完全等同, 6.审美澄明: 与我为一的境 对象的审美意 认为,游戏它 说 是 20 世 纪 艺术只是审美 (1)指 在 审 美 界中去。7.多 义,以及二者 不仅是审美活 在西方颇为流 活动的一种形 活动中达到的 样统一:(1)多 之间所构成的 动的根本特征, 行的一种艺术 式 。 因 此 , 我 主体与客体之 样统一是最基 审美价值关系 而且是人摆脱 和审美发生理 们不能把艺术 间的统一,实 本、最普遍的 的心理反映形 动物状态达到 论,其主要依 的起源理论元 现了人与人、 一种形式规律。 式 。 (2)它 主 人性的一种主 据是泰勒和弗 条件地看作就 人与对象,与 多样,是指审 要包括人的审 要标志,是指 雷泽,他们认 是审美发生理 自然之间生动 美对象的整体 美愿望、审美 人在摆脱了物 为巫术活动是 论;另一方面, 和谐的状态, 中所包含的各 趣味、审美观 质欲望的束缚 孕育艺术的母 巫术活动虽然 这种状态就是 种物质因素在 念、审美理想 和道德必然性 体,人类最初 是促成艺术发 澄明之境,是 形式上的区别 等内容。原始 的强制之后所 的艺术只是适 生的一种因素, 光明、敞亮的 与差别;(2)统 审美意识的出 从事的一种自 应巫术活动的 却决不会是唯 境界。(2)在这 一,则是指审 现是审美发生 由活动,它只 需要而产生, 一的因素。用 种境界中,审 美对象各个不 的最重要的标 是对事物的纯 并作为巫术活 巫术说来解释 美主体的精神 同部分和不同 志之一。9.游 粹外观产生兴 动的一个组成 艺术和审美的 与情感都处在 的物质因素在 戏说:(1)是关 趣,也就是对 部分而存在。 发生,其有效 一种自由状态 整体中彼此关 于审美发生理 事物的形象无 (2)巫 术 说 的 性是有一定限
2023年自考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二.名词解释1、原型理论2、艺术美3、美学学科4、审美意识5、美学思想6、美学学科7、美学关系10、审美形态11、审美需要12、审美抱负13、审美趣味14、审美活动无功利15、自律性16、审美体验17、游戏说18、审美意识19、审美形态20、审美活动的二重性21、优美22、崇高23、《论崇高》24、利奥塔德25、悲剧26、《悲剧的诞生》27、罪孽说28、焦急说29、喜剧30、丑31、荒诞32、“狂欢化”33、人本主义美学34、审美经验35、本质直观36、超验世界37、感知38、想象39、接近联想40、类似联想41、对比联想42、再造性想象43、发明性想象44、审美态度45、审美距离46、游戏说47、集体无意识说48、模仿说49、表现说50、故意味的形式说51、符号说52、艺术品53、载道说54、娱乐说55、艺术作品的意象世界层56、艺术作品的意境超验层57、意象58、仿象59、兴象60、喻象61、抽象62、意境63、有我之境64、无我之境65、艺术的审美功能66、艺术的结识作用67、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68、灵感69、美育70、寓教于乐(贺拉斯的美育观)71、《美育书简》72、审美教育73、柏拉图的美育观74、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75、席勒的美育观76、马克思的美育观77、化育78、怡情养性79、化性起伪80、完美的人81、审美的人三、问答题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3、如何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4、如何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5、为什么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性。
12、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14、拟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15、审美形态的特性是什么?16、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17、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和理论。
它展开的是对审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复杂内容的研究。
2、美学研究对象:在美学史上,对美学的研究对象存在有分歧意见。
表现在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现状方面,形成了四种观点:一是认为以美为研究对象。
二是认为以艺术为研究对象。
三是认为以审美经验和人的审美心理为研究对象。
四是认为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审美活动。
3 、非理想型生存:所谓非理想性生存,是指人以其背离“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而体现出来的有限的、片面的人的生存方式。
4、理想型生存:所谓理想型的生存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自由的诗意的生存的生存状态。
5、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就是指人的生存实践使现实的人陷入一种“思”的生存状态之中,从而导致生存实践缺少诗意,陷入局限的,非本真的生存状态。
6、异化生存方式:异化生存方式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对象的双向关系变成了为自己的对象所支配的单向关系,对象成为与他相对立的异己力量,他灌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
人的生存陷入到完全囿于一种“尺度”的生存、一种非人性的物的生存。
处在异化生存方式中的人,他的生命的表现成为他的生命的丧失。
7、功利性:功利性在美学中表征的是,人“与人的真正自由本性相疏离的单向度的片面的存在。
”在这种存在中,对象世界仅仅具有现实的有限的意义。
囿于功利态度的制约,主体把对世界的有限把握当作完整的生存的把握,由此则遮盖了存在意义。
功利性的主体生存,意味着主体的局限性生存或非理想性生存,它不能形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8、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是指在当下形成的对特定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观照,并与之构成特定审美关系、产生美感的人。
9、审美对象:所谓审美对象是指在当下形成的为特定审美主体所观照,并与之构成特定审美关系的具体可感的自然、艺术社会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美学的名词解释

美学的名词解释美学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美学来造句?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美学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美学的意思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1]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美学造句欣赏1. 兄弟啊,朱光潜老先生要是看见你的话,他肯定会放弃美学研究的!2.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3. 任何一种建筑,最初都是实用的。
它的美学意义是附加的。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实用性和美学之外,它还会产生第三种意义,那就是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
4. 真正的艺术品包含着自己的美学理论,并提出了让人们藉以判断其优劣的标准。
歌德5.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6. 纽约亦步亦趋地跟从着欧洲现代主义者的功能美学,城市很快就被亮闪闪的由玻璃和钢搭建成的国际风格的写字楼占领了。
7. 以上说明,中国少数民族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是十分丰富而多彩的,是中华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珠玉,它们为中华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的丰富、发展和繁荣作出了独特贡献。
8. 美学是人类感性精神现象学,从丰富复杂的现实生命活动中分析审美要素,从浩如烟海的器物与中爬梳审美的蛛丝马迹,确是一桩苦役,但不下如此功夫,中国美学研究便无以深化,永远只能处于前科学阶段。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2.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即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鲍姆嘉登: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1750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美学}--书,宣告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成立,被美学界尊崇为“美学之父”。
5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6.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7.实践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
他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里,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又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
8.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具体体现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9.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0.美学:这一名词源于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他是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为了修正唯理主义哲学忽视感性思想的偏向,鲍姆嘉登创立了美学这门关于感性认识的学科。
美学专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
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2、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鉴赏式审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即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
它不仅是对涵义方面的接受,而且也同样地关注对象的形式方面。
4、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
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
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2、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
3、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
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
这种审美属性或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
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3、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
它与感知、联想都发生联系,但它是在知觉表象和联想基础上的新的形象的创造。
美学名词解释最全版

1.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1.2.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
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1.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1.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1.7.审美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2.1.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美的相对性:是指一个事物总是相对于不同的时间系统和空间系统而言的,从大的范畴来说,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民族、阶层而言,美或不美。
①美的时代性,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经历、习惯和审美趣味,所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美;②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发展产生不同的审美习惯。
2、美的绝对性:一个事物只要感性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那么就是是美的。
虽然世界上无绝对的美,但美却是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由于美有绝对性,表现出永久性和超越性,永久性指美可以跨越时间的限制,超越性则超越一切时间、空间界限。
3、格式塔心理学:即形式、形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作为主体在感知对象时,心里如何与对象发生一种巧妙的关系。
两大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大于部分之和;②异质同构理论,人物的心理结构与对象的结构形成一种对应关系。
4、爱得码(AIDMA)原则:AIDMA是消费者行为学领域很成熟的理论模型之一,由美国广告学家刘易斯在1898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从接触到信息到最后达成购买,会经历五个阶段: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购买)。
5、霍布斯“突然荣耀说”:指英国18C经验主义美学家霍布斯的关于喜剧根源学说,他认为人之所以发笑是因为发现对象的许多缺点、弱点,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对自我的一种优越感、荣耀感。
这个观点比较科学的阐释了喜剧的根源,但却不能涵盖一切喜剧。
(从对象来说又叫“鄙夷说”)6、康德“乖讹说”:“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乖讹说”又叫“期待失望说”。
有其合理性,适合解答小丑、小人物诙谐夸张的喜剧。
7、格格森“生命的机械化”:德国20C哲学家认为人的生命本是一个自由、鲜活、灵动的生命体,但因为某个因素使人的生命演化为像一台机械一样呆板而且呆滞,人面对他就会笑。
适合于着重表演的艺术作品。
8、气韵:它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对象洋溢着一种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并且有一定的节奏性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9、立普斯“移情说”:审美情感并非是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
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
格鲁斯发展了“移情说”提出了“内模仿说。
缺:没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是否都能移入情感。
10、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时所产生的超越生理快感的满足感、幸福感、愉悦感和自由感,它是人类精神生活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理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11、比德说:是中国古代儒家关于自然美感的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自然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把某种道德与某个自然事物连接比附起来,并从中看出其道德、内涵,产生美感。
12、畅神说:是中国古代道家关于自然和自然美的一种观点,其代表人物是南北朝的宗炳,他们认为一个自然事物的美否,并不取决于其道德内容,完全是因为其外在形式,直接让人心灵畅快,产生愉快、惬意、舒服等情感。
所以叫“畅神”。
13、美育: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美育是指人类传授现有的审美文化并启迪新的创造的一种教育活动,它以培养审美的人为基本目的;狭义的美育是指德育、智育、体育并举的一种教育。
14、形式美:(广义)审美对象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
(狭义)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
15、崇高:即压抑、抗争、净化、振奋。
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经过巨大得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经过人的实践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表现,崇高是人类极为可贵的品格。
简答:1、关于研究对象之美学的几种学说?a,艺术研究哲学:黑格尔——“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看到了艺术是美的精华,研究视野狭隘;b,现实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美学只研究生活的美,艺术是生活的复制品;优:摆脱了美学家的空间理论,成为现实创造美的有力武器,有革命性。
缺:否认了艺术的美,远不及其批评的对象。
c,审美主体:西方现代——不研究对象,研究人如何感受美。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布洛·休谟)、实验主义美学(费希纳)、表现主义美学、各色各样的美学。
强调研究主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否定了美具有客观性,否定审美的普遍性,过分强调审美的差异性;d,审美关系:中国当代——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
既研究主体又研究对象,既研究现实美又研究艺术美,既研究客观美又研究人本身的美。
2、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特点?a,有浓郁的实用主义色彩;b,艺术美学的成果非常显著;c,对风骨、气蕴、中和、意境等部类的研究成果显著。
3、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结合作品)各种色彩、形体、声音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而成为美的形式,西方美学史总结出各种原则:a,整体性原则。
任何形式要成为美的形式,它自身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能够从它的背景中凸显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形式美,表现为历种情况:单纯齐一、多样统一;b,秩序性原则。
任何形式只有当它的各种构成要素处于有机的秩序之中,才能成为美的形式,与秩序性原则相联系的基本范畴有匀称、比例、对称、均衡、反复等;c,和谐性原则。
事物的各部分相配合构成整体,高度协调。
4、自然美的三种基本形态?a,未经人类直接加工过的自然美;b,经过了人类直接加工的自然美;c,作为人类生活的象征意味的自然美。
5、服饰打扮的美学原则?a,因时因地制宜;(符合不同的场合、职业、时间)b,量体裁衣;c,个性化;d,符合民族和时代的审美趣味。
6、美是多层次的结合a,物质材料层;b,符号形式层;c,意象世界层;d,超验意境层7、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美不直接现实具体的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内容,往往以抽象形式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呈现出审美特征。
8、丑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最直接最全面的否定,丑是一种偏重与社会生活内容的审美对象,人们在对丑的关照中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心理过程。
(自然界中无所谓美丑)丑的外表形态表现为:畸形、残缺、毁损9、丑为什么具有审美价值?a,丑作为美的对立面,对美的反衬和对照,成为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和推动力;b,自然界和艺术的某些形式打破了传统的美的形式法则,而获得了新的形式的美的意味;c,艺术作品把生活中的丑恶经过作家的过滤,批判性倾向地移入,因此成了审美对象,化丑为美,化生活丑为艺术美。
10、中和的特征:a,恰当的分寸;b,多样的统一;c,天人合一11、审美需要基本含义: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一种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的肯定自己、实现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的发展自己的独特精神需求,是人最高级的一种需求。
作用: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12、审美趣味特征:个体性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作用:制约并影响了主体对审美活动方式的选择以及对象的品格和特征的喜好和取舍。
13、审美能力含义:主体感受对象的美,从而获得生理、心理、和意识的诸种机能的综合,它包括感美、识美和创美能力。
作用:在审美活动中制约并影响着审美活动的进程和实际效果。
14、审美感知功能和作用: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没有感知,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不可能的。
15、审美想象作用:想象力是动力,具体表现为它在审美活动中会形成完整生动的而意蕴深长的审美意象。
眼中之竹(表象)——胸中之竹(意象)——手中之竹(形象)16、审美心理的结构关系审美心理的各要素相互交叉、相互交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结构、各要素分别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
具体地说:感知是起点、想象是动力、情感是核心、理解是向导。
17、美感的形成过程(结合实际,如何感、品、悟)a,呈现阶段:观——感知——行美b,构成阶段:品——想象、情感——意美c,评价阶段:悟——理解——象美18、审美活动的内涵审美活动表现为三个方面:感美、识美、创美a,感美活动以感应能力为基础;b,识美活动以理解和想象为基本能力;c,创美活动与人的审美理想和才能有密切联系。
19、美感与快感的区别:a,快感是个别的、狭隘的,美感是社会的、普遍的;b,快感是直接的功利性,美感是潜在的功利性;c,快感是短暂的,美感是持久的。
20、审美活动的历史时期的特征:a,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审美和创美活动的开端,具有粗糙、简单和不自觉的特征;b,私有制社会:两重性,①劳动被异化了,②异化劳动又创造出美的事物和产品;c,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下的创美活动具有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深刻性、全面性。
审美活动成为引领人类生产的生活的一种时尚,生活的艺术化,科技的审美化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追求。
论述:一、生态美学创造和保护自然美的三大原则?a,以自然为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c,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奢侈主义。
二、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美不美形式美感①对象美在哪里②主体美感的生成形象美感怎么美意味美感观③教学品悟三、举例说明意美、象美、形美(诗歌意境)填空题:1、美学是以研究人类的审美关系为对象,研究一切审美对象的一种带综合性质的人文科学。
它主要涉及四大领域: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关系、以及人类的创美活动,其中尤其是艺术活动,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审美关系。
2、(人物、贡献、观点之类)苏格拉底——提出“美是有用的”,强调美的功利性柏拉图——“美是理念”亚里士多德——美是现实,在现实中能找到。
“模仿说”鲍姆嘉登的《aesthetice》问世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成立,被誉为“美学之父”。
客观派:形式说:毕达哥拉斯学派——“黄金分割”,从数学入手进行哲学和美学的思考经验主义:克莱尔·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理念说:柏拉图——“美是什么”,反对美的功利性,建立了形而上学的模式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逻辑学》、《精神现象学》完善说:拉奎那——强调事物整体性(优),世界上无完物(缺)主观派:快感说:刘易斯(美)——“美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判断说:康德——“美是崇高的象征”。
以鉴赏判断为核心的《判断力批判》直觉说:克罗奇(意)——强调了人是靠直觉来感受美的,非理性情感符号说:桑塔耶拿(美)——审美是一种情感化的符号关系派:狄德罗——“美在关系”布洛·休谟(英)——“美在距离”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研究美学中国古代:庄子——“成功之谓美”孔子——“里仁之为美”(“里”,人居住的地方)伍举——“无害为美”,是功利主义的代表教材——“美是人生最高级的诗意化的生命境界”3、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色彩、形体、声音特征:色彩,表现它的表情性形体,总是与一定的情感倾向相对应声音,具有一定的情感意味4、生产劳动的美:劳动工具、劳动者、劳动环境、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成果的美的三要素:功能好、又实用、又美观5、艺术美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最直接、最集中、最高级的体现6、世界建筑:欧洲风格、东方风格、阿拉伯风格(绘画、诗歌)欧洲——几何式园林中国——自然式园林阿拉伯——纵横交叉7、建筑三大原则:健康、实用、环保8、优美与壮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和谐9 、喜剧的类型:幽默、讽刺、荒诞10、审美想象的三种形式:联想、想象、幻想(初级、高级、超级)11、审美活动表现为三个方面:感美、识美、创美12、柏拉图:①最早思考美育的美学家,最早建立美育的理念和模式;②两大观点:a,美育要从幼年开始b,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③严格区分了艺术的雅俗对人的影响,坚决反对张扬渲染人的情欲的作品,必须用高尚的、雅致的作品才能陶冶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