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课程试题纲要

《设计美学》课程试题纲要
《设计美学》课程试题纲要

《设计美学》课程试题纲要

一、名词解释

1、形态: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P12

2、结构: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成为结构。 P14

3、结构的层次性:是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 P15

4、结构的有序性:是指产品的结构要使各种材料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合。 P15

5、结构的稳定性:是指无论处于静态或者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互相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和状态。 P15

6、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对人发挥的效用。P17

7、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P18

8、知觉:是由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P18

9、良好图形:是指它的构成成分可以沿着已经确立的方向连续下去,或者导致整体的对称或平衡,或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紧密而完整的图形以及形成在一个共同方向上的运动. P25

10、同形论: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欧诺个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 P26

11、技巧:动作娴熟,全然合于韵律和节奏。 P35

12、产品技术:是指产品以结构方式和技术原理技术来实现自身的功能目的。 P38

13、生产技术:是指如何把产品生产制作出来所涉及的技术内容。 P39

14、完形质:由只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性,如曲调、风格等。 P46

15、技术规定性:物质产品生产所依据的制作要求。 P39

16、形式自由度:产品形式在设计创造中的变化范围。 P39

17、意境:由产品实体俞孔坚、形象与意义作用于人所产生的精神境界。 P43

18、功能:产品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或对人发挥的效用。 P47

19、需要:作为人的属性,反应了人的生存对外界的依赖性。 P47

20、价值:是事物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P66

21、审美态度:是审美需要引发的,从而使人沉浸在一种物我交融、浮想联翩

的情境之

中。P52

22、审美价值:事物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性质,具有直观性。 P66

23、审美淘汰:从宜人性和精神功能出发,在产品选择中能够做出否定。 P53

24、审美意象:是指与一定美的观念相连结的心里表象。P77

25、期待视野:读者希望接受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条件系统。P76

26、实践活动:人的由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包括物质产生和金水根生产,它是一种对象化过程。 P83

27、产品的审美功能:是通过产品的外在形态特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唤起人们的生活情趣和价值体验,使产品对人具有亲和力。P63

28、

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的重组,为共同适应社会的需要而逐渐融合,组成新的文化

体系。P92

29、文化:是以人作为目的,反应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的范畴。P112

30、文化价值:是指某一事物对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意义。P112

31、生态系统:指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系统。P120

32、设计:一种综合性策划和形式创造活动,作为生产的前提,它以观念的构思形成产

品的表象。P120

33、时尚: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所形成的社会流行倾向。P109

34、市场机制:依据商品交换原则形成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P120

35、内容:指事物的全体组成部分,即其特性、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P124

36、审美形式:指作为感觉对象的形状、质地、色彩、以及构成某种空间程序的相互关

系和外在形象。P125

37、形式美:指事物的形式因素本身的结构关系所产生的审美价值。P126

38、色彩:是人堆不同波长光线的感觉。P127

39、节奏:是事物在运动中形成的周期性连续过程,它是一种有规则的重复,产生奇异的秩序感。P129

40、均衡:是两个以上要素之间构成的均势状态,或称为平衡。P131

41、对比:是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对照。P132

42、技术美:人的劳动物化在产品中对自然规律的揭示所形成的审美价值。P159

43、功能美:使用产品所具有的合目的性特征的形式表现。P159

44、艺术美:以表现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的美。P159

45、生态美:与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相关联的审美价值。P159

46、符号:是指表征对象是人为确定的,确定之后便具有约定俗称的效用。P167

47、图像符号:是通过模拟对象或形象上的想死来构成符号。P167

48、标示符号:与指称对象具有某种因果或空间联系的符号。P167

49、象征符号:通过约定俗成的方法形成的与其对象没有直接联系的符号。P167

50、性质符号:它是利用媒介的材料质地因素来构成符号,如色彩作为造型符号。P168

51、单一符号:作为一个世纪存在的时间与一定时空相关联,如产品或艺术品本身即可

看作为单一符号。P168

52、规则符号:按照规则而习惯地使用的符号如科学符号或交通符号。P168

53、语言:是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P165

54、言语:是在具体日常情境中由说话人所发出的话语。P165

55、语构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之间的结构关系。P181

56、语义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与它所代表的对象之间的联系。P181

57、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与它的使用者以及环境之间的结构关系。P181

58、传播:信息由发送到接收的过程,有不同模式和多种组成要素。P200

59、风格:是对形式的抽象,当一种类型的产品构成一定的审美形象时,它的相对稳定的形式特征便升华为一种风格。P201

60、装饰: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心理需要,在产品风格的构成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P231

61、虚与实:指空间与实体的互动关系,可以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和实体感。P217

62、巧与拙:作为风格的范畴,巧指人工修饰的美,拙指自然素朴的美。P218

63、雅与俗:作为审美性态的范畴,雅既可指高雅清逸的审美趣味和不同凡俗的习俗,俗可以指风俗习惯也可以指流行于民间的、大众化或浅显易懂的文化形式。P219

64、浓与淡: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风格,浓指浓密、浓厚、或浓艳。淡指平淡、清淡或疏淡。P220

65、线性造型:以线条的律动和情感性表现为主要特征的造型。P239

66、通用性设计:费个性化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设计。P239

二、简答题

67、简述人工形态与自然形态的不同之处。P12

68、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由何而来,在功能层面对人有何启示?P7

69、人工形态中,材料、结构、形式与功能之间是怎样关联和互动的?P16

70、简述产品设计在材料的运用上一般存在的三种不同趋向。P14

71、简述产品结构的一般特点。P15

72、简述感觉的刺激模式中,时间模式的三种作用。P19

73、简述感觉的刺激模式中,空间模式的三种不同作用。P19

74、简述德苏瓦尔对技术产品的三项规定。P29

75、简述技术与艺术的异同。P34

76、在功能形态中几何造型与有机造型各有什么优劣?P40

77、对人的需要如何加以划分,它对设计有何启示?P49

78、为什么说人的需要是设计灵感的源泉?P52

79、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由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分化出来的?P51

80、为什么说审美需要具有渗透性,它反映在人的多种活动之中?P52

81、简述人的实践活动的双向结构产生出的两方面的结果。P69

82、在产品设计的历史中,实用和认知因素是怎样向审美因素转化的?P70

83、简述设计产品作为一种人工客体包含的三方面组成要素。P79

84、何谓文化,为什么说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是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P93

85、简述文化划分的三份法。P89

86、何谓文化整合?P92

87、设计为什么能将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内涵包容在自身之内?P100

88、何谓生态设计,它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作用?P107

89、为什么说市场效应具有二重性?它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什么?P112

90、如何统一设计的文化取向和市场取向,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P113

91、为什么说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审美以及形式美产生的根源?P125

92、在高科技时代,技术美的意义何在?P139

93、在设计中如何调动艺术美和装饰性因素的作用?P145

94、设计怎样体现出生态美?P157

95、简述生态美的理论意义。P158

96、影响信息(或文化)传播的因素有哪些?P164

97、符号与信号的区别何在?符号种类怎样划分?P167

98、产品语言作为一种形象化符号,如何表现它的意义?P176

99、简述商标形象设计的五方面要求。P192

100、不同时代、民族和地域特点对产品或建筑风格的变迁有什么影响?P171 101、对中国传统器物的风格研究形成了哪些范畴?P217

102、为什么说装饰变革可以成为风格变革的先锋?P328

三、论述题 1、试述技术与艺术的异同。

答:异:技术具有改造自然的作用,通过人工自然的创造,发挥着替代和延伸人的自身功能、调节和控制人的生命过程,创造出适应于人的环境。艺术活动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它通过审美效应发挥着认识的、教育的、心理调节的和娱乐的功能。同:技术和艺术都是具有生产形态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们的构成中都包含着人的主体因素和外在的客观因素。技术和艺术都包含知识的成分。P34 2、试述你对结构的层次性、有序性和稳定性三种特性的理解。

答:所谓姐狗的层次性,是指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有序性是指产品的结构要使各种材料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即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规律性组成。稳定性是指产品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无论处于静态或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P15 3、试述在产品设计的历史中,实用和认知因素是怎样向审美因素转化的?

答:建筑物通过能指与所指的符号关联获取独特的精神功能和象征意义—巴黎雄狮凯旋门参照于古代拜占庭帝国的军士坦丁堡凯旋门。P70

4、审美具有超功利性质,而功能美却是对其目的性的观照,这是否是矛盾的?答:这不是矛盾的,这正是美学所研究的美感的矛盾二重性问题,就是美感的个人心理的主观直觉性质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功利性质。美感的社会功利性与个体心理的直觉性是并存的,这说明审美活动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反应方式,人的感官虽然是个体的,具有超功利性,但经过长期的文化教养,也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感官。 P146

运用符号学原理来分析不同的标志和广告设计。P189

从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视角为产品设计提供了哪些规范和要求?P186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2010.12 试题类型: 判断题:2’X5 简答题:20’X2 论述题:20’X1;30’X1 1、先秦至两汉是我国设计美学形成的基础阶段,许多设计美学观念在这时开始形成。 2、先秦时期理论上较为突出的成就就是设计典籍《考工记》的出现。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墨子的“先质后文”、“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进一步强调了实用功能,反对浪费奢靡。 5、杨雄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倡一种博大精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 6、按照郭沫若对青铜器的说法,青铜器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化——神化——礼化——人化。 7、简要论述《考工记》设计学思想。 答:1、“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2、“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才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和主观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制约设计的优劣。3、“制器尚象”。《周易》中就已提到“制器尚象”,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等抽象符号联系起来,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意”。 8、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 9、简要论述宋代哲学特征。 答: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现实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热狂境界,也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世工业绩,它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另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璟、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10、中国设计美学思想来源。 答:道家美学的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及其学派,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心境与自然融合、与道同行的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佛教美学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唐时期的禅宗,通过直觉、顿悟以求的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 11、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P32 (结合课本适当张开论述答题) 答:1、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精气神” 2、中国设计中的“意”与“象” 3、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和”与“合” 12、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鼻祖。(P37) 苏格拉地论述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对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13、古希腊简述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即多利克、伊奥尼亚和科斯林三种柱式结构。 14、多利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点。 答:(P39) 1、多利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又被称为男性柱式 2、伊奥尼亚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由于曲线明显, 这一柱式结构又被称为女性柱式。 3、科林斯柱式的特点是装饰性强,但是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典雅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 林斯柱式。 15、奥古斯汀的美学著作《论美与适宜》中把美区分为“自在之美”和“自然之美”两种类型。 答:(P41第四段) 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奥古斯丁罗列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和谐等原则,统摄这些原则的“整体”。美不在于各种成份的量,而在于

世界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A0702035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专业:环境设计 先修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世界现代设计史》是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史发展的历史,了解现代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现代设计领域的基本知识。 任务:通过对现代设计作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学时分配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第一章: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共4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现代设计的发展和现代设计教育 第二部分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状况 第三部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及其影响 2.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的概念,现代设计的萌芽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工艺美术运动”的个发展过程及影响。 难点:“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影响。 (二)第二章: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共4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新艺术运动 (1)新艺术运动的背景 (2)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苏格兰的新艺术运动及代表设计家 (3)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4)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发展 第二部分装饰艺术运动 (1)装饰艺术运动的概况与特点 (2)法国、美国、英国的装饰艺术运动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苏格兰的新艺术运动及代表设计家,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难点:装饰艺术运动的概况与特点。 (三)第三章: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起与包豪斯(共6学时) 1、教学内容

【改革】新课程改革试题6

【关键字】改革 新课程改革 1、《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根底。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2)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根底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学习方式的几种特点: 1、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2、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3、学习方式反映了学习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新课改的几个转变: 1、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7、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根底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广东2015年自考设计美学课程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自考设计美学课程(04026、单项选择题一 现代科学观的缔造者之一(伽利略)在天文学、运动的原理和定律、数学与经验的关1 联、实验科学或科学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年出版的《新工具》,16202 (培根)被同时代人赞誉为“自然大臣”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是(马克思主义)3 现代之父(塞尚)向世人揭示了新的“看”的方法。4 (毕加索)是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现代艺术家。在现代设计史上,5 热的抽象代表为(康定斯基)6 冷的抽象代表为(蒙得里安)7 .帕克斯顿8 英国“水晶宫”的设计者是约瑟夫.保时捷9 纳粹时期素有“电动汽车之父”斐迪南DIA”10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简称为“BIIA”11 英国工业艺术院,简称“CAI”12英国美术与工业委员会“NRD”13英国国家工业艺术注册设计师“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设计界最有代表性且最富才华的人物。.庞蒂是2014吉奥GM 美国通用公司的简称为15年19231882—德1934年出版的菲德里柯..奥尼斯的《16“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西班牙、拉美诗选》中;文丘里。在建筑上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17 .解构主义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8 .盖里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解构主义大师。19美国建筑师弗兰克-----上海土山湾工艺院20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摇蓝21《癸卯学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年正式废除了科举,成立学部。22清政府于1905 北京美术学校创立,设立图案系。1918年成立第一所国立美 术院校—23中国近代于24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一书作者是培根。--二、多项选择题 1 为努力探索而牺牲的科学家有(布鲁诺)(伽利略) 2 莫奈的作品有(卢昂.大教堂)(阿尔让特依大桥) 3 商品有计划的废止方式主要有三种:A不断增加产品的新功能,使前期的产品不断老化;B不断更新产品的流行形式,使前期的产品很快过时;C直接控制和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 4 设计美学包含了设计的(功效性、审美性、伦理性)设计美的特征:(功能性、艺术性、技术性、商业性)5 6 设计美学的分类:(环境设计类、工业产品设计类、视觉传达类) 7 现代设计的三大范畴:(现代建筑及环境设计、现代产品设计、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建筑与绘画》约翰·拉斯金设计作品有《建筑的七盏明灯》、8

世界现代设计史大纲

世界现代设计史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2016-01-15 08:30 《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属高等 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开 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学习世界现代设计史的目的在于借鉴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了解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风格潮流,对“功能主义”、“国际风格”、“民族特色”等语汇的认识,可以帮助设计师在设计中做出正确的定位。有助于了解发达国家的先进设计,有助于我们发展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发展道路。 对已修课程要求如下: 1、《中外美术史》课程,介绍基本的艺术时期中典型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并对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 2、《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使学生了解相应的艺术创作实践经验。 3、《版式设计》、《会展设计》、《标志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专业创作课程,使学生有相关专业创作经验,可以加深对设计作品的理解。 为后续课程服务方面如下:对后面的艺术专业创作课程提供理论支持,令学生可以从较深的艺术专业理论层面理解专业创作。 课程名称:世界现代设计史/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课程编码:3 总学时数/学分数: 48/3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所属部门:艺术学院 课程负责人:刘芳 制定日期:2014年4月

二、教学目标 1、熟悉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潮流及其特点。 2、了解一些着名设计国家和地区如北欧、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的设计特点和设计风格。 3、了解现代世界设计史中一些着名设计师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4、能够辨别和简单画出重要设计思潮中的设计作品,并能够说明其特点和风格。 三、课程规范要求 1、课前通知学生提前进行预习,课上准备教材、笔记本。 2、上课检查督促学生按时出勤上课,凡学生无故迟到、旷课次数超过学校教务相关文件规定的次数时,根据教务相关文件规定严格处理。 3、课中教导学生认真听课,勤作笔记,文明举止,禁止喧哗、闲聊,禁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不迟到、不早退、不逃课,有事需请假。 4、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勤学好问,科学钻研,不弄虚作假、不敷衍了事。 四、教材、参考书和阅读材料 1、教材: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着中国青年出版社 2、参考书:

新课改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推行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C)A、设计课程B、编写课程C、实施课程D、评价课程 2、本次课程改革与教学该所要确立的根本性里念(D) A、素质教育理念 B、创新教育理念 C、生活教育理念、 D、终身教育理念 3、与新课程教改相符合的是(B) A、学课本位论 B、学生本位论 C、教师本位论、 D、社会本位论 4、下列名称中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D) A、教材 B、因特网 C、实验室 D、师生关系 5、校本课程主要是对国家课程的(A) A、补充 B、延伸 C、拓展 D、深化 6、教学设计是为什么服务的(B) A、教师的教 B、学生的学 C、教材的传授 D、搞活课程 7、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按序列评价多是(A)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8、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是(C) A、教学内容分析 B、教材对象分析 C、教学目标制定 D、教学身份选择 9、班级教学产生于(D)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0、个别化教学的首要环节是(B) A、研究教材 B、了解学生 C、选择方法 D、设计作业 11、不打破学科界限在某些学科之间加强联系,用这种方式编成的课程为(A) A、综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核心课程 12、综合课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是(D) A、实践性教学 B、综合式教学 C、开放式教学 D、主体式教学 13、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改变传统的(C) A、课程结构 B、教学内容 C、学习方式 D、教学组织形式 14、可以对教学活动的某一细节作出评价是(C) A、质性评价 B、量化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15、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最主要的方式是(A) A、观察 B、制作 C、考试 D、表演 二、判断 1、课程与教学是相互独立的F 2、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F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应由传统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F 4、班级教学难以作到因材施教保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应该废除。F 5、目前对教材的开发是实现由单一的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的转变.F 6、过去的备课写教案在新课程中称为教学设计。F 7、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越多越好越新越好。F 8、教学设计实际是一种教师的行为研究。F 9、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既是一种合作关系,又是竞争关系。T 10、个别教学也叫做个别化教学。F 11、作为教学形式的学生自学,就是完全意义上学生的任意学和自己学。F

美学专题复习题答案

2013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2.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 3.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4.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它的代表性人物是康德、席勒、黑格尔。 6.在中国现代的美学家中,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的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8.王维国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自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了“艺术意境(意境或境界也对)”、“节奏”等重要概念,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0.清末明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 11.在《古代社会》一书里面,(美国)摩尔根(L.H.Morgan)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12.我国在上世纪 50年代出现过短暂而热烈的“美学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论等多种不同学说及其争鸣场面。 13.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形象性和感染性。 14.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1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16.美感不是心灵所固有的,也非天然的禀赋,更不是神赐的迷狂,美感来源于

世界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世界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成教)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76课时,其中理论26课时,实践10课时,自学40课时 学分:4学分 考核方式: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世界现代设计史是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史发展的历史,了解现代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现代设计领域的基本知识,通过对现代设计作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一)概论 1、什么是设计; 2、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 3、了解现代设计教育; (二)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 1、了解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情况; 2、掌握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 (三)新艺术运动; 1、新艺术运动产生的背景; 2、法国的新艺术运动。 3、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与亨利.凡德.维尔德; 4、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与安东尼.高帝的贡献; 5、苏格兰新艺术运动和马金托什以及格拉斯哥四人设计集团; 6、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7、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发展; (四)装饰艺术运动 1、装饰艺术运动的基本概念; 2、装饰艺术运动在法国的发展; 3、美国与英国的装饰艺术运动; (五)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起 1、了解现代主义运动产生的背景; 2、现代主义运动的思想基础; 3、现代主义运动在欧洲的发展; (六)包豪斯 1、包豪斯成立的宗旨; 2、格罗佩斯的设计影响; 3、魏玛时期的包豪斯; 4、迪索时期的包豪斯;

5、泛政治化时期—迈耶时期; 6、米斯.凡德诺的设计影响; (七)工业设计的兴起 1、美国工业设计兴起; 2、“有计划废止制度”的建立与流线型风格; 3、消费主义与流行样式; (八)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 1、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背景; 2、国际主义风格的代表设计家; (九)世界现代设计 1、日本的设计发展 2、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发展 3、意大利、比利时、德国、荷兰、西班牙与瑞士的设计; (十)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 1、国际主义的衰退; 2、后现代主义设计; 3、其它设计风格; 三、参考书目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改革试题【大全】

新课程改革试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 (2 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 (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04026)

艺术设计与美学复习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2——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2——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2——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2——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3——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7——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7——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7——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毕加索7——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M. 金兹堡9——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艾尔·利兹斯基30——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9、43——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28——“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9、29——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29——“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16——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16——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15——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16——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16——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16——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21——“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23——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23——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27——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31、54、134——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斐迪南·保时捷32——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4——30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七人集团”35——意大利现代主义建筑师团体,强调“理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本课程通过对工业革命以来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以及设计师作品的分析讲授, 使学生对人类在造物史方面的发展线索、各个运动的审美风格有初步的了解, 达到以开拓学生的设计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为设计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开设做好理论准备。 二、教学的具体要求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二)通过讲授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概况,达到建立学生设计意识的目的。 三、教学效果检查 本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共56学时,课程结束通过考试方式或论文形式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四、教学时数分配 第二部分讲授内容 第一章现代设计发展的理论模式 一、设计师与独立制作的手工艺人的区别 二、现代设计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维多利亚时代的特点(1831-1901年) (二)维多利亚时期的设计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出现前的设计 第一节工艺美术运动之前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工业革命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为解决城市矛盾的实验性规划设计 三、新专业分工的出现 第二节工艺美术运动之前的设计潮流——维多利亚风格 第三节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的出场 第四节工艺美术运动的兴起 第五节芝加哥学派·沙利文 第六节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一、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异同 二、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七节装饰主义运动(Art Deco)1920—1935年 一、装饰主义运动所源之影响方面 二、代表地区及人物、作品 第八节现代主义(Modernism) 一、主要设计师 (一)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以下简称格氏) (二)密斯(Mies Van der Rohe) (三)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四)赖特(Frank Wright) (五)阿尔托(A.Alto) 二、主要设计风格和流派 (一)荷“风格派”运动 (二)表现主义 (三)德意志制造同盟 (四)俄——1918至1925年间的构成主义 第三章包豪斯BAUHUASE(1919—1933年) 德语Bauhuase意为“建筑房子”。格罗皮乌斯创立,她旨在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艺术和设计教学体系,达到个人进行微型社会试验和改造社会文化的目的,同时快速提高德国设计水平,满足战后的物质需求。 第一节魏玛时期(1919—1925年) 一、课程改革 第二节德骚时期(1925—1933年)——其中1925-1927年为黄金时期

艺术设计与美学重点

(04026)设计美学复习详细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毕加索——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M.金兹堡——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 艾尔?利兹斯基——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一、何为美?从六个方面展开 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的形式(从形式方面) 比如一个物体的平衡、对称、变化、比例这样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美在于变化中的统一,美在于比例,美是和谐与比例,美是杂多与统一 美就在与体积大小的秩序。——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物体各部分的一种妥当安排,配合到一种悦目的颜色上去就叫美。——罗马共和国-西塞罗最美的线性是蜿蜒型曲线,因为它最符合于文华与整齐的原则——英-霍加兹美只在形式,不涉及内容——德-康德 这些观点可以看出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这种美他们认为是不假思索,凭自己的直觉感官作出来的 2、新柏拉图主义:美即完善美即完善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 美表现为内外的相应,同生的相应只有引起人的感应,才产生美。 3、经验主义:美即是愉快 将美的研究的重点对象从形式的分析转移到美感活动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分析。开始强调主观的人。代表人:伯

克————“我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 4、德国的古典美学: 强调美是理性内容表现与感性的形式。 美是感性与理性、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德-黑格尔。 5、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 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证了艺术的真实性、倾向性、审美性之间的关系,深刻阐述 了必须从生活出发的现实主义美学原理 高尔基 6、叔本华和弗洛伊德: 叔本华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他提出美这个概念是根据于性的冲动至终,美是潜意识的本能和性的欲望的表现的命题,他认为人有二种重要的心理动机: 1、自我意识 2、性的欲望。 弗洛伊德确认为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基础是人的本能的欲望的发泄。何为美学 美学是研究有关审美活动的学科 二、形态篇 形态即形状和神态。形式外在的轮廓而态是内在的精神、理念。形与态统一才是人类理性的创造物。 形态可分为1、自然形态:指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

美学设计

美学设计:对话和学习——关于Satind er E Gill的美学设计案例研究 来源:社会学系,兰开斯特大学,兰开斯特,英国 摘要:本文所讲述的知识概念是一个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共同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概念。共享的做法涉及到实践分享。这种经验共享的必要性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并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这表明在基于对话和学习的参考下,参与设计对未来的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做法和建议。本文讨论和研究的对象是景观设计。为了在分享实用知识方面更加凸显活动参与性的重要(不论通过语言还是肢体),一项研究正在他们的共同合作下进行(比如审美)。 关键字:审美美学设计交流分布式学徒知识体现学习实践参与实用知识 一、引言 这组景观设计是设计实践的一个范例,其包含探索性的做法,以揭示特定合作的设计。在参与未来的时间过程中,可以说在很多方面参与设计是和一些基本问题相关的,比如民主(Cf. Ehn , 1988; Cooley, 1987),从事的活动(Suchman,1987, Hughes et al. in press)以及合作设计辩证法和合作分析(Mogensen, 1995)。在实施设计实践后,其内在的思想往往反映在景观建筑上,本文论述了有关问题的处理经验以及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从另一个层面来对这些讨论和研究。讨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出发点来参与设计(Gill, 1996; Cooley, 1987),以及如何在项目建筑设计的情况下使景观分布在执业活动跨越地理距离,或者解决因知识结构而产生分歧(Gill, 1995),是团队内部磨合度提高。本文建议,在发生这种情况时,知识的代表并不了解,并力求表现出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经验知识的共享。该方法是根据我的媒体设计研究博士学位工作所提出来的,认为如何进行审美交涉的实践(例如知识)是可以共享。 参与学习看作是体现了对话和共享的实践中的学习,对话是需要信任和同情,使价值(例如审美价值),来增加他们参与对话的知识。知识背景下的信任和同情方面的转移将明显成为各项研究的重点。所以可以说,参与设计是有助于对话和实践学习今后的发展。 第二个景观设计对于在建筑倾斜角度上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其在建筑审美价值视域景观设计的概念成为伟大意义,并引发了起草和景观畅销拟议变动。 对话在这里不仅仅是作为口头或书面沟通,而且由于涉及的肢体语言和身体所在的物理(如工具为基础)环境。后者与其最相关的一个领域就是视觉和形体,例如建筑景观。 本文讨论了企业在这园林建筑师越来越重视基地分布的技巧。这是不难传播信息,但它是一个不同的问题,涉及到分享知识的分布。分享知识体现共享的做法。同样,审美价值共享是共同的做法(Johannessen,1981)。有需要获得更深的理解知识的共享和生产实践的审美,以了解如何分享知识的审美价值,而且成功地采取执业地点的分布式网络。会发生什么事的具体做法是不共享?正是在这里,参与设计面临的挑战,发展手段的做法,由于多种通信技术手段知识,美学价值可能被共享的基地(社区横跨几乎分布式知识网络)媒体。对于我们研究成果而言,在理论上实现这一目标是具有很大可能性的。 二、专业知识及其表现 能够参与设计,即创造出过去与现在,将来的使用情况,其中之一就是需要一个有能力从事者对话其他参与者来分享经验。这种对话涉及学习,使所有参与者的知识转嫁和吸收其余成员的知识。这种学习的核心是收购过程/吸收的做法以了解产品知识。通过代表,我的意思是,互动与物理(物质世界的工具可能是口头语言,身体,如钢笔,光桌等),和[建设的素描]物理(如颜色,地图,示意图,总体规划,总体规划,计划,功能描述草图,照片,书面文件等)。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理解来定义了内容和背景。共享的做法是,学习和创造共同的意见。 在这方面的提出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通过对传统知识,认为它具有作为一个实体,可

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oderndesignhistory 课程编码: 学时:32 学分: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中外工艺美术史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公共艺术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重点讲述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包括主要思想、风格、流派、典型作品代表设计师等史实的分析,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与文化、经济和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范围、手段、发展、意义等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其更好的进行创造性的视觉传达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 2、了解现代设计中主要思想、风格、流派、典型作品代表设计师等史实的分析。 3、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与文化、经济和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对现代设计的本质、范围、手段、发 展、意义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习者了解现代设计的起始时间,理解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1.1 “ design ”—设—计“”的定义 1.2现代设计的起始时间; 1.3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 1.4现代设计艺术分类标准与方法;设计思维 [本章重点]: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现代设计艺术分类标准与方法 [本章难点]:现代设计产生根源:工业革命、发明创造、现代艺术流派等的影响 第二章现代设计的滥殇时期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习者了解现代设计产生的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理解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主要成就。 [本章主要内容]: 2.1现代设计产生的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 2.2工业革命初期设计发展的新动向;

新课程改革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总共10分) 1、学习方式的3个基本特征差异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需要真正树立________________的教育理念。 4、基础教育相对划分为三个学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的普通高中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三级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每题一分,共十分) 1、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而言,有课程就一 定要有课程资源做前提,所以它们毕竟是一回事。() 2、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3、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之一。() 4、“用教材教”还是“交教材”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 5、教学评价包含在课程评价中,课程评价又包含在教育评价中。() 6、教师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7、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8、学科本为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课程的学科发展价值,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只适 用于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不广泛适用于所有人才的培养。() 9、评价的核心在于证明,而不在于反馈。() 10、教材改革并不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四、简答(第1题五分,余下两题各十分,共二十五分) 1、简说明创意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2、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自主学习的条件有哪些? 五、材料分析(第一题十分,第二题二十分,第三题十五分,共四十五分) 1、[案例]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 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 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2、欣赏“每一个”学生--刺丛中也有花。花园里,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 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刚发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他的话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驳。 “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同学们都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刺中有花!刺中有花!” 调皮大王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我激动地走到李刚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学著作是《文心雕龙》,该作者是南朝梁代文论家刘勰 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进一步将符号学划分为三个子科学,其中语构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之间的结构关系;语义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与他所代表的对象之间的联系;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与他的使用者以及环境之间的结构。 文化形态的划分,即器物文化(指物质能面的文化)、行为文化(指制度层面的文化)、观念文化(指精神层面的文化)。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他提出的人格理论,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成分。 实践活动包含三种要素:其一是目的性,其二是应用一定手段,其三是实践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生理的、安全的、爱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有以下特点:指向性、周期性、发展性、共同性。 何为美学?美学是研究有关审美活动的学科 一、何为美?从六个方面展开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的形式(从形式方面) 比如一个物体的平衡、对称、变化、比例这样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美在于变化中的统一,美在于比例,美是和谐与比例,美是杂多与统一(美就在与体积大小的秩序。——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体各部分的一种妥当安排,配合到一种悦目的颜色上去就叫美。——罗马共和国-西塞罗:最美的线性是蜿蜒型曲线,因为它最符合于文华与整齐的原则——英-霍加兹;美只在形式,不涉及内容——德-康德)由这些观点可以看出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这种美他们认为是不假思索,凭自己的直觉感官作出来的。2、新柏拉图主义:美即完善(对美的探讨涉及到内容)新柏拉图学派认为一件事物如果符合它那类事物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而完美无缺那就算达到它的内在目的,就叫做完善。即——美。而他们认为完善的事务是由上帝创造的,所以美即完善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同时认为美表现为内外的相应,同生的相应只有引起人的感应,才产生美(美不单纯是形式的问题,还涉及到内容)。 3、经验主义:美即是愉快(开始从情感入手探讨美)将美的研究的重点对象从形式的分析转移到美感活动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分析。开始强调主观的人。(代表人:(英)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特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个人的心里建出一种不同的美。”(英)伯克————“我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 4、德国的古典美学:强调美是理性内容表现与感性的形式。把内容和形式、内容和感情结合起来了。(美是感性与理性、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德-黑格尔(具有辩证思想))。 5、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证了艺术的真实性、倾向性、审美性之间的关系,深刻阐述了必须从生活出发的现实主义美学原理、高尔基) 6、叔本华和弗洛伊德:叔本华(德)认为美是意志的暂时休息、弗洛伊德提出美这个概念是根据于性的冲动至终,美是潜意识的本能和性的欲望的表现的命题,弗洛伊德确认为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基础是人的本能的欲望的发泄。 形态篇 形态即形状和神态。形式外在的轮廓而态是内在的精神、理念。形与态统一才是人类理性的创造物。形态可分为1、自然形态:指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如高山、树木、瀑布、溪流、、石头2、人工形态:人工形态是利用某类材料和加工技术制成的物品形态,如建筑、家具、交通工具 相同点:人工形态、自然形态都有自身的物质特性,并服从于一定自然规律,物质是这两种形态取得统一的基础,都是物质实体不同点:a、人工形态是有目的的劳动成果,直接用于满足某种需要b、人工形态打上了人的烙印c、人工制品具有社会性 人工产品的构成要素:材料、结构、形式、功能 自然形态衍生出——仿生设计1.形态仿生:具象形态仿生、抽象形态仿生(蜂巢是最省材料的结构,且容量大,极坚固由此制造出蜂巢式 夹层结构板、孔雀椅)2、结构仿生:悬索桥的 结构源于蜘蛛结网3、功能仿生:蝇眼照相机 的发明,源于苍蝇具有高分辨率的双眼,可模 仿用于高速照相机。白蚁能把吃下去的木质转 化为脂肪和蛋白质,对其机理的研究,将会对 人工合成这些物质有所启发。信天翁具有淡化 海水的器官—“去盐器”。启发人们去改善旧的 或创造出新的海水淡化装置。根据青蛙眼睛的 特殊构造研制了电子蛙眼,用于监视飞机的起 落和跟踪人造卫星。通过对萤火虫和海蝇地发 光的原理的研究,获得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的 新方法,从而研制出化学荧光灯等 三、功能篇 1、功能主义,功能主义一词早在18世纪既已作 为一种哲学思想出现,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工 业同盟就开拓了功能主义在设计中的积极探 索。涌现了贝伦斯等一批现代工业设计先驱。 20世纪初,“包豪斯”以及后来的乌尔姆设计 学院等都以功能主义作为教育宗旨,并形成了 独特的教育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 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主张功能至上,其最 具影响的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其特征为严 谨、冷静、简洁,芝加哥学院的建筑,柯布西 埃的“机器美学理论”“包豪斯”、德意志工业 同盟等,都为功能主义奠定了不衰的历史低位。 功能主义发展到现代社会。其典型代表是德国 功能主义和斯堪的那维亚的“软功能主义” 2、功能三分法 A、实用功能,是产品的基本功能,通过产品 最基本的功能,通过产品自身完成的物质、能 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以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 或文化的需要,实用功能包括:a 、技术性能 b、环境性能 c、使用性能B、认知功能,是实 现产品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前提C、审美功 能,通过产品外在特征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唤起人们的生活情趣和价值体验,使产品具有 亲和力 3、实用功能向认知功能、审美功能的转化 斗拱的转化:商超在柱头上安置坐斗承接横 梁、汉代成组的斗拱用于重要建筑上,承托屋 檐、唐代广泛用于各种节点上,趋向模式化, 成为建筑等级的标志、宋代承重能力开始减 弱、明清建筑结构僵化,斗拱比例缩小,排列 增密,几乎丧失承重功能,成为装饰性构件, 富有节奏韵律感 4、功能的分类方式{图表}a、按功能重要程度 分类:基本功能、辅助功能b、按功能性质划 分:物质功能、精神功能c、按用户需求分类: 必要功能、不必要功能d、、按功能的实现手段 分类:软功能、硬功能 四、文化篇 1、艺术设计与文化,文化天空下的艺术设计; 走向世界与保护传统:艺术设计的文化传统 2、绿色设计“3R”原则,即Reduce、Reuse、 Recyde。1. Reduce(1)、浓缩即为缩小化 设计,是一种节约型的设计观念。通过缩水或 减少设计作品的体积和材料来实现经济上和资 源上的节约(2)、压缩即为集中化设计, 是指通过对产品功能和形式进行压缩与集中。 从而在效果上达到节约,便携等作用的一种设 计方法(3)、积聚(多功能设计)2. Reuse 重 新使用的意思。可称为“再利用设计原则”3. Recyde 再循环的意思。即材料经过回收后 的在加工,得以重生,形成新的材料资源而重 复使用。可称为“资源再生设计资源”1、文化 的差异导致文化艺术风格差异:自然园林中国 颐和园、几何式园林凡尔赛宫御花园 2、走 向世界与保护传统a、走向世界的必然性,德 国设计:冷漠理性意大利:浪漫而有激情、斯 堪的纳维亚:简洁自然有人情味、日本设计: 小而精,发展趋势不可挡,具有便利性。便利 同时带来问题:民族传统文化个性丧失,传统 文化需要保护,做到丰富而不单一b、经验借 鉴日本“双轨制”一方面保护传统{服饰,家 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另一方面在高技术 设计领域按现代经济发展需求进行设计。c、目 前中国的现状靳埭强既现代又传统、王澍,热 衷于文化保护、以传统文人思维慢慢工作 五、审美篇1、点,几何学中点是没有长、宽、 厚,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点是有形状的,艺 术中具有相对性,点具有向心性,能形成视觉 中心如:人民大会堂顶部2、线,几何学: 是点的运动轨迹,只有长度,没有宽度厚度设 计中:有表情性如美国洛杉矶23届奥运会标 志富有动感3、面,面是线移动产生的有长度、 宽度的行迹 4、形式法则A、对称与均衡a、对称,等量等 形,形式各要素在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同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国银行标志、美 国白宫、纽约世贸中b、均衡,是一种等量不 等形的组合形式,根据力的重心,将各种分量 进行分配调整,使整体达到平衡B、比例与尺 度a、比例,造型对象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 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各部分与细部之间的比较 关系b、尺度,造型对象的整体或局部与人的 生理或人所习见的某种特定标准之间的大小关 系,实用的尺度:权衡尺度的标准是人,要求 与人直接联系,在尺度上要与人体适应如碗 的尺寸与人手尺寸相适应;形式的尺度:尺度 的夸张能够增强形式感C、节奏与韵律a、节奏 {富于理性}。构成要素的造型、大小、强弱的 周期变化,最简单的节奏是重复,节奏带有机 械的美包括:重复节奏、渐变节奏b、韵律{感 性}。不是简单地重复,是有一定的变化的相互 交替,是情调在节奏中的融合,能在整体中产 生不寻常的美感 五、审美篇之材质美:何为材质美a、定义: 指物质材料的颜色、质量、肌理等属性的美b、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色彩美,具有视觉 冲击力,先声夺人、肌理美,体现材料个性特 征、光泽美,是造就质感的先决条件,材料分 为透光材料和反光材料、质地美,软硬、轻重、 疏密(石材具有较高强度、硬度、耐磨等优良 性能芬兰赫尔辛基岩石教室、木材质轻,有 较高弹性和韧性,易于加工,天然古朴中国经 典建筑以木质为主、玻璃既可透光又可遮风雨 拜占庭教堂的玻璃窗、金属、混凝土、陶瓷彩 色餐具、塑料廉价、可塑性高) 五、审美篇之功能美(艺术设计最基本的审美 要素)定义:产品的功能具有合规律性、合目 的性相统一的美a、适用性,要求合理。必须 做到:合理选材、因材施技、结构合理b、人 文性,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物化形态,还体现 为讲究环保,举例:绿色设计德国BMN3型环 保概念车,用再生材料制成。“人体工程学”在 设计中强调三种尺度:人体、心理、文化尺度 a、人体尺度按照人体各部位尺度确定产品设 计尺度如碗的设计b、心理尺度根据不 同民族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确定产品的设计尺 度如:梳子的设计“天圆地方”、年年有余c、 文化尺度c、经济性,包括:考虑经济核算问题, 简洁性,用最简洁的设计语言或技术达到最佳 效果d、精神愉悦性两种:物质的自然属性美 和人类创造的美 六、符号学1、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理论:语 言是系统化了的抽象系统,具有社会性,不以 个人意志为转移。言语是在具体日常情境中有 人说话发出的话语,具有个别性,因人而异 语言是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由音 响形象和概念内涵组成的,前者称为“能指”, 后者成为“所指”。前者是表征物(能指),后 者是被表征物(所指)。例如“树”这一词语符 号就是由词的音响和树的概念两者组成的。语 言符号的语言(能指)和语义(所指)之间是 约定成俗的关系。语言符号的选用只是在语言 形成时才具有任意性,形成以后就对人们具有 了规范和制约关系。此外,话只能一字一句地 说,语言是在时间的延续中展开的,因此具有 一维的线性特征。 2、皮尔斯的逻辑符号学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符 号由三种要素构成:媒介(用作符号以表征一 定事物)指涉对象(符号所表征或代表的具体 对象)解释(解释着对符号的理解或说明,这三 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符号关系)任何一个符号都 有三种要素构成M用作符号以表征一定事物, 指涉对象O是符号所表征或代表的具体对象, 解释I是解释着对符号的解释或说明,三者构 成完整的符号关系 皮尔斯的逻辑符号学理论从符号媒介如何表征 对象的角度,将符号划分为三种下位符号:a、 图像符号ICON,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的相 似而构成,具有直观性b、指示符号INDEX, 与所指对象之间具有因果或是空间联系的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