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玩具分类(小班数学)

合集下载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我会放玩具分类(二篇)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我会放玩具分类(二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我会放玩具分类(二篇)目录: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我会放玩具分类一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我家几口人二
- 1 -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我会放玩具分类一
小班数学:我会放玩具(分类)
活动目标:
1.会找玩具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能将具有相同特点的玩具摆放在一起。

2.有参与活动的兴趣,并愿意用语言讲述。

活动准备:
1.玩具柜1-2个。

2.玩具若干(长毛绒玩具、汽车玩具、娃娃、积木等)或幼儿自带的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展示玩具,认识玩具。

教师:园长老师知道我们班小朋友特别喜欢玩玩具,今天给我们送来了许多玩具,
看看有些什么玩具?(请幼儿说出玩具名称)
2.玩玩具,体验快乐。

教师鼓励幼儿分组自选玩具,自由地和玩耍或和同伴一起友好地玩。

(二)引导讨论,尝试摆放玩具——将同样的玩具放在一起。

1.观察摆放的玩具。

2.讨论怎样摆放玩具。

3.探索将同样的玩具放在一起。

(1)请幼儿自主尝试将同样的玩具放在同一层玩具柜上(或玩具篓)。

2 / 2。

幼儿园:小班数学《玩具宝宝分家》

幼儿园:小班数学《玩具宝宝分家》

小班数学《玩具宝宝分家》
一、活动目标
1.尝试进行多维度分类。

2.积极参与活动,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1.积木、雪花片若干
2.分类盒若干
3.分类图片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玩具(积木、雪花片)
1.出示玩具,玩具宝宝说:“游戏时小朋友们都把我们弄乱了,篮筐里面有一些不是雪花片,请把它们找出来。


(二)第一次操作
1.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进行第一次分类
2.集中交流:你们是怎么帮玩具宝宝分分家的?
3.小结:这些玩具的种类不一样,按种类可以把它们分成了一筐是雪花片,另一筐不是雪花片。

让这些玩具宝宝找到了自己的家,看起来也更整体。

(三)第二次操作
1.除了这个方法,还有其他的分法吗?请幼儿用颜色或大小对雪花片进行描
述。

2.小结:原来篮筐里的雪花片有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

3.幼儿尝试操作,帮它们分分家。

4.小结:原来根据雪花片的颜色、大小都可以进行分类。

(四)第三次操作
1.等会儿小一班要来参观我们的教室,我们应该怎么帮雪花片分分家,能让朋友是一来就知道我们班级里有几种颜色、几种大小的雪花片?请幼儿根据颜色和大小尝试进行二维分类。

幼儿自由操作。

2.集中交流:你的雪花片宝宝是怎么分家的?
3.小结:原来根据颜色和大小,雪花片宝宝可以有这么多的家。

(五)活动延伸
我们的教室里有这么多的玩具,下次我们整理玩具时,试试看还有什么好办法来帮玩具宝宝分分家?。

小班数学活动《分类》教案(通用)

小班数学活动《分类》教案(通用)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家中寻找不同种类的物品,如玩具、衣物、厨具等,然后鼓励他们按照 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如颜色、大小、形状等。家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向孩子解释分类的原 理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类的概念。
家庭延伸
01
活动二:超市购物
02
在超市购物时,教孩子如何选择不同 种类的商品,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 分类。
在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中,教师可以设 立一个专门用于分类游戏的区域,提 供各种不同种类的物品和分类工具。 孩子们可以在这个区域中自由探索分 类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分类的 方法。教师可以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 游戏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促进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
区角延伸
• 活动二:制作分类图卡
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
优化时间安排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更加精准地控 制活动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 到充分的展开和讲解。
完善教具准备
提前做好充足的教具准备,确保每 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材料进行实践操 作。
THANKS
感谢观看
能力目标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 力。
培养幼儿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其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培养幼儿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使其在活动中能够认真对待每
一个细节。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 荣誉感,使其在活动中能够积极
05
活动反思
成功之处
01
02
03
活动组织流畅
整个活动过程紧凑,环节 之间过渡自然,孩子们能 够顺利地跟随教师的节奏 进行学习。
幼儿参与度高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按物体名称分类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按物体名称分类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按物体名称分类一、活动目标1、让幼儿能够识别常见物体的名称,并根据物体的名称进行分类。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分类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1、各种不同的玩具,如玩具车、玩具熊、积木、球等。

2、几个不同的收纳箱,贴上相应的物体名称标签,如“车”“熊”“积木”“球”。

3、一些卡片,上面画有不同的物体。

三、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教师展示一些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问幼儿:“小朋友们,看看老师这里有好多玩具,你们都认识它们吗?”2、认识物体名称教师逐个拿起玩具,向幼儿介绍玩具的名称,如“这是一辆玩具车”“这是一只玩具熊”“这是一块积木”“这是一个球”。

让幼儿重复说出玩具的名称,加深记忆。

3、分类示范教师把玩具混放在一起,然后说:“现在玩具们都乱了,我们来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吧。

”拿起一辆玩具车,放到贴有“车”标签的收纳箱里,说:“玩具车的家在这里。

”按照同样的方法,把其他玩具分别放到对应的收纳箱里。

4、幼儿操作把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些玩具和收纳箱。

让幼儿自己尝试按照物体的名称进行分类,教师在旁边观察并给予指导。

5、巩固练习教师展示卡片,让幼儿说出卡片上物体的名称。

然后问幼儿:“这个物体应该放在哪个收纳箱里呢?”让幼儿回答并把卡片放到相应的收纳箱旁边。

6、活动总结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查分类的结果,看看是否都分对了。

表扬幼儿的表现,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多进行分类活动。

四、活动延伸1、在活动区投放更多的物体和收纳箱,让幼儿继续进行分类练习。

2、让幼儿回家后帮助爸爸妈妈整理物品,如把衣服、鞋子、玩具等进行分类。

五、注意事项1、选择的玩具和物体要简单、常见,易于幼儿识别和分类。

2、活动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3、收纳箱的标签要清晰、醒目,方便幼儿认读。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能够初步掌握按物体名称分类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班数学教案玩具归类

小班数学教案玩具归类

小班数学教案玩具归类小班数学教案:玩具归类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丰富的学科,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他们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幼儿喜爱的玩具,通过玩具归类的活动来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帮助他们掌握简单的分类和分组概念。

本文将介绍如何设计小班数学教案中的玩具归类活动,并分步骤进行详细阐述。

一、目标:通过玩具归类的活动,帮助幼儿:1. 掌握简单的分类和分组概念;2. 发展观察、比较和推理的能力;3. 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二、教学准备:1. 多种不同类型的玩具(例如:动物、车辆、食物、工具等);2. 物品箱子或篮子,用于存放玩具;3. 彩色卡片或标签,用于标记不同的玩具类别;4. 一张大型分类表格,用于整理玩具类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幼儿分享玩具并讨论(10分钟)将一些玩具展示给幼儿,让他们观察并尽可能提出关于玩具的一些问题。

例如:“这是什么玩具?”“你有没有见过这种玩具?”“你认为这些玩具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或不同之处?”通过这样的对话,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2. 玩具分类活动(30分钟)a. 游戏一:相同类别的玩具找一起(10分钟)将一些彩色卡片或标签准备好,分别贴在桌子或地板上,并告诉幼儿这些标签代表每个玩具的类别。

然后,将玩具放在一起,混合起来,每个幼儿都可以从中选择一个玩具,并贴到正确的标签上。

b. 游戏二:按类别归类(10分钟)给每个幼儿一个物品箱子或篮子,然后将大量的玩具放在桌子上。

告诉幼儿,他们的任务是将玩具按照类别放入自己的物品箱子或篮子中。

鼓励幼儿讨论和交流,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类别之间的关系。

c. 游戏三:按照分类表格进行玩具归类(10分钟)在教室墙上或白板上准备一个大型分类表格,将玩具的类别写在表格的一侧,剩下的一侧留给幼儿贴上相应的玩具图片。

每个幼儿可以挑选一种类别的玩具并找到相应的图片,然后贴在正确的位置上。

小班数学教案:玩具分类

小班数学教案:玩具分类

小班数学教案:玩具分类教学目标1.进行玩具分类,培养幼儿的分类思维。

2.学习简单的数学概念:多、少、相同、不同,等等。

3.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帮助幼儿学习玩具分类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幼儿分类思维和数学思维。

教学准备1.不同类型的玩具,如动物玩具、车类玩具、积木等等2.显示屏或者黑板3.纸张和笔教学过程一、介绍1.通过幼儿感知玩具的外观和形状,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玩具分类。

2.询问幼儿:“你们平时都喜欢玩什么类型的玩具呢?”二、分类游戏1.叫一名幼儿从玩具箱中选择一个玩具进行分类。

2.分类的原则可以根据玩具的大小、形状、颜色、材质等各种不同因素进行。

3.可以用板书或者显示屏上进行分类图表的绘制,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玩具分类。

4.让幼儿把玩具一个一个摆放到正确的分类中。

三、继续分类1.继续按照不同原则分类玩具。

例如,大玩具和小玩具、软玩具和硬玩具、塑料玩具和木制玩具等。

2.每次进行分类后,询问幼儿有什么不同之处,以及他们用来分类的原则是什么。

四、使用数字观念1.引导幼儿用数字来描述每个分类的数量,例如:“有3个动物玩具,4个车玩具”等。

2.教幼儿使用简单的数学符号来描述数量,例如:“3 > 2”、“4 < 5”、“3 = 3”等。

总结1.掌握不同原则进行玩具分类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分类思维和数学思维。

3.加深幼儿对玩具种类的认识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拓展1.可以让幼儿通过做图、制作手工等方式进行分类。

2.可以让幼儿进行数学游戏,如比大小、数数等。

以上是关于小班数学教案中关于玩具分类的内容,通过分类玩具的过程,可以培养幼儿的分类思维和数学思维。

同时,也能让幼儿更好地认识不同类型的玩具,并对数学产生兴趣。

小班数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玩具分类》

小班数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玩具分类》

小班数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玩具分类》1. 教学背景小班数学教学是小学数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年龄在4~6岁之间,初步接触数字,了解最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操作。

本次授课对象是小班的孩子们,教学内容为数学概念的引入与训练,重点是初步认识为“类”的概念,并通过一种直观的方式学习如何分类玩具。

2. 教学目标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1.了解“类”这个概念,知道什么是分类2.学习如何分类玩具3.通过分类,让学生能够学会总结分类规则的方法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3. 教学内容3.1 课前准备1.栏杆和丝带设计,把教室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区域站在一组基准玩具。

选择的基准玩具适合本次分类的概念。

2.准备自己的分类图表,把基准玩具分类,并上色或填充3.准备数学符号牌,用于让学生正确地排列各个类别3.2 教学步骤步骤1:引入1.教师问学生他们喜欢哪些玩具,为什么喜欢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些玩具进行分类步骤2:讲解“类”的概念教师介绍“类”这个概念,并和学生一起举例说明。

比如,动物这个类,里面包含了猫、狗、鸟、鱼等各种动物。

孩子们可以通过这种概念,来找到一些玩具的共同点。

步骤3:分类基准玩具教师告诉学生按照颜色将基准玩具分类(比如,红色玩具放在一起,蓝色玩具放在一起)。

并强调每一类里面的玩具都是相同的,且和其他类别的玩具不同。

步骤4:分类其他的玩具1.将其他玩具放在一起,让学生尝试根据不同的特征对玩具进行分类。

比如大小、形状、材料等2.引导学生总结分类规则,将规则写在黑板上,如:按颜色分类、按形状分类步骤5:总结1.学生分享各自的分类方法2.教师和学生讨论分类方法是否合理3.回顾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4. 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通过引导学生找到共同点,慢慢地形成了对“类”这个概念的初步理解。

在玩具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同时也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我会放玩具(分类)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我会放玩具(分类)

小班數學教案:我會放玩具(分類)
活動目標:
1.會找玩具的共同點和不同點,能將具有相同特點的玩具擺放在一起。

2.有參與活動的興趣,並願意用語言講述。

活動準備:
1.玩具櫃1-2個。

2.玩具若干(長毛絨玩具、汽車玩具、娃娃、積木等)或幼兒自帶的玩具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發幼兒活動興趣。

1.展示玩具,認識玩具。

教師:園長老師知道我們班小朋友特別喜歡玩玩具,今天給我們送來了許多玩具,看看有些什麼玩具?(請幼兒說出玩具名稱)
2.玩玩具,體驗快樂。

教師鼓勵幼兒分組自選玩具,自由地和玩耍或和同伴一起友好地玩。

(二)引導討論,嘗試擺放玩具——將同樣的玩具放在一起。

1.觀察擺放的玩具。

2.討論怎樣擺放玩具。

3.探索將同樣的玩具放在一起。

(1)請幼兒自主嘗試將同樣的玩具放在同一層玩具櫃上(或玩具簍)。

(2)讓幼兒邊擺放玩具邊學說:我把“××”和“××”放在一起。

4.分享共同擺放玩具的快樂。

教師引導幼兒欣賞整齊的玩具櫃,分享一起擺放玩具的樂趣。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教師和幼兒一起收集各種廢舊材料,引導幼兒將這些物品分類擺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玩具分类(小班数学)
_____年___月___日
_____________部门
一、活动目标1.学习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分类,并能说明分类标准。

2.发展初步的概括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1.各种结构玩具一,如雪花片、大小串连……。

2.分类盒、标记卡。

四、设计思路对幼儿来说分类运算包含两个层次。

一个是求同,即把有共同属性的物体挑出来,如在一堆积木中桃出所有红色积木。

第二个层次是分类一,分类是将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共同属性的几组,如将一堆积木按颜色分为红、黄、绿三组。

求同是分类的基础,因为求同时标准是现成的,而分类时要幼儿自己产生标准。

两种活动对幼儿概括能力的要求不同,所以设计时应先让幼儿进行求同活动,提高他们掌握标准的能力,为产生标准作准备。

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是中班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的难点、幼儿还没有达到能用语言描述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水平,或者是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分类时头脑中显现的标准,因此设计时可以先让幼儿分类后选择标记卡来表示分类标准,然后逐步过渡到用语言描述。

五、活动流程操作探索—求同,分类—分组讨论—说出标准,转换标准—巩固操作
1.通过操作探索让幼儿积累有关物体共同特征的感性经验。

说明操作探索阶段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求同、分类材料,每一层次要提供多种材料,便于幼儿通过反复操作达到对各种材料共同特征的抽象。

例如:分类的材料,其“不同层次”,可体现在有实物分类,有图形分类,也有数量分类。

也可以有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分类(大小),有按物件的两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还有按物体的三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形状)。

2.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幼儿抽象分类标准的能力。

说明分组讨论可按两种水平设计,能力中下的幼儿着重说出标
准的讨论。

能力中上者重点故在转换标准的讨论。

3.巩固操作时要提供新材料,提高幼儿操作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