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人大附中2023届高三暑假自主复习检测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大附中2023届高三暑假自主复习检测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大附中2023届高三暑假自主复习检测练习语文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

历史上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成了经典。

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

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

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

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

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

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后人时时的想起、品味、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

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

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

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

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司马迁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秦山,或轻于鸿毛。

”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

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小学五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课文内容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小学五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课文内容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小学五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课文内容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课内语段阅读。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选段中“理所当然”的意思是()A.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B.自己认为的就是对的。

2.人们把什么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事例,突出了乡亲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品质。

4.走搭石时见到的情景当然不止这两个,还会有哪些情景呢?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

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

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

你们看,鸟都飞走了............。

.”.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1.画“”的句子属于___,体现了___的高贵品质。

2.从画“”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__”可以体会到海力布牺牲自己救乡亲们的坚定决心。

3.联系全文,说一说海力布为什么会变成石头。

《花山岩画》阅读练习及答案

《花山岩画》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花山岩画花山位于广西宁明县城西南约25千米处的明江河畔。

一座断岩山的临江断面形成一个内凹的岩壁,岩壁上留存大批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的朱红色岩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左江花山岩画。

岩画画面宽170余米,高40余米,面积约8 000多平方米,现存图象1 900多个,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类。

据考证,花山岩画的绘制年代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汉代的不断完善,才形成这震撼人心的鸿篇巨制。

中国岩画有南北之分,南系柔美亮丽,北系厚重粗犷。

北系以宁夏贺兰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为代表,南系则以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云南沧源岩画为代表。

其中,花山岩画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图象众多,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更为世人所重。

初识壁画认前朝,色自丹丹迹未凋。

千年的时光,也打磨不去花山岩画的色彩。

花山岩画用朱红颜料(据取样化验,乃以赤铁石、动物血液及植物胶调合而成)绘制;北系岩画则采用凿刻敲磨方式制作,颜色多为岩壁色。

花山岩画以人物绘制为主,少涉动物,与北系岩画大量摹刻动物的特点不同。

花山岩画绘制的人物群像,呈现出整齐感和规律性。

排列或纵或横,或围作环状,透露出祭祀群舞的阵容和气势。

其人物绘制,已有初步的身份识别意识,其正面姿态人物的位置和尺寸,总体上高于侧身姿态的人物。

鬼斧神工输技巧,风吹雨打犹鲜妍。

以当时较为原始的提炼工艺,古骆越人是如何获取这些成分的?胶与赤铁矿又是如何配的?是谁挥得笔如椽,乾坤写此大诗篇。

在如斧劈刀削般、高耸险峻的崖壁上,这些图象又是怎么画上去的?花山岩画真像一本还未被破译的天书。

花山岩画记录了骆越先民的诸多历史信息,演绎着骆越民族的永恒影像。

它们与考古发掘以及民俗遗存往往可以相互印证。

譬如岩画中人物腰间悬挂的环首削刀,与广西出土的战国环首刀(广西博物馆藏)完全一致;置于人物中间的打击乐器,就是曾经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的羊角钮钟(广西博物馆藏);而举手蹲足的拟蛙舞姿,至今仍活跃于壮族节日会演之中。

大兴区2022届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兴区2022届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兴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语文2022.05一、基础·运用(共14分)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冬奥之旅”主题活动,你所在的班级负责制作“走近冬奥·感受国风之美”专刊,下面几段文字是同学们为各栏目撰写的文稿,请你阅读后完成下列任务。

【栏目一:冬奥·以画入境】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核心图形在色彩、图案方面借鉴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采用大青绿手法着色,以国画颜料中的石青石绿层层渲染..山头,呈现出大面积的青绿之色,晴空和水面则使用淡青色,浓郁厚重与清淡空灵交相辉映。

这样的色彩组合受到设计师的倾睐..,被广泛应用于赛场布景。

皑皑白雪中或深或浅的绿色相间..,充满跳跃感的配色展现出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

《千里江山图》描绘了气势恢.洪.的大宋江山,群山江河与亭台长桥尽收卷中,作者将深远、高远、平远等手法巧妙结合,使画卷“咫尺而有千里之势”。

礼仪服装“鸿运山水”在设计时借用画中的山水风景作为主体图案,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的山水线条跃然衣间,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完美结合,稳重而雅致,令人深深着迷。

1.下列对于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A.“渲”应读“xuàn”B. “倾睐”应写为“青睐”C.“间”应读“jiān”D.“恢洪”应写为“恢宏”2.文中画线词语“巧妙结合”,在不改变句意的前提下,可以用下列哪个词替换(2分)A. 融会贯通B. 举一反三C.心领神会D.珠联璧合【栏目二:冬奥·以花结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颁奖花束,是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的。

花束造型与之前奥运颁奖仪式中的鲜花花束类似,设计师将绒线花捆扎成高34厘米的花束,再系上印有“BEIJING 2022”字样的蓝色蝴蝶结丝带,突显了鲜明的冰雪运动特色。

绒线花使用各色毛线编结而成,与鲜花相比,运输和存储成本大大降低,并可永久保存,成为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践行了绿色办奥理念。

王维观画阅读练习

王维观画阅读练习

(一)观画有一次,王维在洛阳看见一幅色彩鲜艳的壁画,画的是一群乐工正在聚精会神地演奏一支乐曲。

他被这画吸收了,边看边点头称赞。

旁边的人问他看出了什么,他笑着说:“你们大概以主这壁画很平常,没有什么可称道的。

要是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它很一般呢。

它不仅准确地表现了乐工们正在演奏什么乐曲,而且还表现了正在演秦曲子的第几节第几拍。

”王维的话引起了众人的兴趣,都凑过头来仔细看,但他们始终看不出什么名堂来,便问王维:“我们怎么看不出来呀?”王维说:“让我来告诉你们吧!演奏的是《霓裳羽衣曲》,正在演奏这支曲子的第三节第一拍。

”人们听了有些不相信,有的人还以为是王维故意编造。

王维见大家不信,便说:“如果大家不信,就找一队乐工来试试。

”王维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妙的眼力呢?除了他对壁画做了仔细的观察外,还因为他具有丰富的知识。

王维不仅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画家,而且对音乐也很精通。

他能作曲,也能演奏琵琶等乐器。

因而,他能对这幅壁画做出正确的分析。

1.请在下面写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文章第2自然段前半部分加标点符号。

3.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壁画()的分析()的知识()的演奏()的眼力()地观察4.将文中画“__________”的句子改为直接引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为什么王维能对壁画做出正确的分析呢?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找答案,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307课外阅读练习3-6

307课外阅读练习3-6

307课外阅读练习3 姓名___________一、阅读下列文段,再回答问题(一)墙壁马路边新建了一座公共厕所,雪白的墙壁亮堂堂。

不知哪个“小画家”在厕所墙上画了一个人头像,还写着:“大家要讲文明,讲卫生!”过了几天,一支发“好心”的粉笔,端端正正地在一旁写道:“不许在墙上乱写,乱画!”(1) 不久,一支红色的粉笔又写道:“谁再乱画,谁就是大王八!”接着,一支绿色的粉笔又写道:“你( )乱画了,( )口出脏话,什么东西!”就这样,墙上写満了红红绿绿互相指责的言论,形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壁画”。

(2) 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以来,“壁画”消失了。

墙壁粉刷一新,又恢复了本来面目:雪白、亮堂!它告诉人们:公共场所的整洁要大家来爱护,谁也不能乱涂乱画!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2、照样子写词语。

(1)例:亮堂堂红_____________ 绿_______________ 黄________________(2)例:红红绿绿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指责:近义词()反义词()整洁:近义词()反义词()雪白:近义词()反义词()爱护:近义词()反义词()4.读划线的第(1)句,回答下面问题。

(1)句中“好心”加引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这句话表明这个“好心”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划线的第(2)句,回答下面问题。

(1)“互相”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五彩缤纷”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2)“壁画”加引号,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带答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带答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带答案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空城计有一次,魏国得知蜀国的西城兵力薄.(bóbáo)弱,只有两千五百名士兵在城中,就派大将司马懿率.(shuài lǜ)领十几万大军前去攻打。

以两千五百名士兵抵挡十几万敌人,如同以卵击石,必败无疑。

可是诸葛亮要从别的地方调集军队增援又来不及。

西城危在旦夕,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一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也有些犯难,但严(骏峻)的形势又迫使他必须拿出一个应对的办法来。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计策。

他命令城内的平民和士兵暂时躲避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大开城门,等(候侯)敌人的到来。

魏国大将司马懿不久即带兵包围了西城,但令他吃惊的是,本来以为会戒备森严的西城却城门大开,城墙上也看不到一个守卫的士兵,只有二十几个百姓在城门前洒扫。

正当他大惑不解的时候,就看到城楼上出现了一个人,正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

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一张预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来,随即悠扬的琴声从城楼上传下来。

魏国的将士都愣住了,在大军围城的危急关头,诸葛亮却弹起了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面对开着的城门和弹琴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他早就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可诸葛亮胆敢大开城门迎候十几万大军,这太出乎他的预料了。

他想,城里必定埋伏了大量兵马。

这时,就听得城楼上传来的琴声由舒缓渐渐变得急促起来,仿佛暴风雨就要来临一般。

司马懿越听越觉得不对劲,他怀疑这是诸葛亮发出的调动军队反攻的信号,于是急忙下令让他的军队撤退。

就这样,蜀国的西城得以保全。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有改动)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读音和不恰当的字。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用蛋打石头,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

(__________________)(2)指危险就在眼前。

(__________________)(3)深沉地思索。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完美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完美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完美版)一、课内阅读。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1.课文围绕孩子和月亮依次写了院中望月、河边寻月、眼睛见月三个部分。

选文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见了月亮。

于是作者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得出了个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深刻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在写景叙事中蕴含着哲理,读了本段文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泰王,献上了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这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土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成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壁画
①我在台大文学院拥有很多幅壁画,有时候,我简直是个快乐的画廊主人。

②高中时候,有一天,我去看画展,人群中挤来挤去,吱吱喳喳地,看得我头昏脑胀。

突然,我看到一幅多美的画面,多和谐的黄昏,它完全吸引了我。

我定神一看,唉!原来是扇打开的窗子!我不禁笑出声来,笑自己怎会有如此错觉?兀自站在窗前欣赏这幅奇妙的画,竟忘了是来看画展的。

从此我便轻轻走进大自然的画廊里。

③第一次进台大文学院,就像走进中世纪巍峨的宫殿。

高大的列柱,有着岁月抚摸的色泽,雕花的壁,总让人联想到神话。

沿着石阶而上,踏着清脆的足音,便有古老的浪漫自壁间回响出来。

这里,永远有美的传说。

④我仍记得那个午后,我像是偷溜进宫殿的小孩蹑手蹑脚地,怕惊动侍卫,被轰赶出来。

我鼓足勇气上楼,心里仍旧忐忑。

当看到亮丽的阳光透过长型玻璃窗首先迎接我时,哦!谁说我不是幸运的?瞧窗外翠绿的小草原,微风中不停点头的浓树,用亲切的姿态欢迎我,心里那口憋着的压力,便一下子舒落了。

好美的窗子,仿佛轻轻一推,便能推出凉爽的夏季。

环视静寂的四周,刚刚那种害怕的感觉已一扫而空,只觉得窗里窗外,夏日的景色让人陶醉。

瞬间,对于美的直觉便如泉涌一般活泼起来,于是,我爱上文学院。

⑤上了大二,天天在文学院上课,我常常有新的发掘。

二十三教室的壁画,原本不觉得有什么特殊。

可是,有一天清晨,我来得太早了,莫名其妙地去开教室后面那扇窗。

突然心里全然没有准备就被惊倒:楼下那棵漫夭盘伸的大树,努力地张着粗枝,像要满夭空攫抓什么?甚至有一枝,几乎要伸进窗里来。

眼睛眨一下,就觉得它们又伸长许多。

一股无法按捺的伸展力,在每根粗枝上凝聚。

好一幅“力”之特写!粗枝后面,是一方池,满晨雾色把背景涂得很暗;池中间,正开着白睡莲,宁谧、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柔。

池水把树影映成墨黑,只留着莲的雪白和灰白的倒影。

而粗枝虬劲地盘突着……不知怎地,我竞想起梵高。

⑥楼下的长廊,有一幅我特别喜爱。

那是个落雨的下午,我抱着书匆匆走过,不经意的眼,便把我吸引了。

那幅画不大,因为窗子是半开的。

远处,带着黑的树荫叶影,像泼墨的画法,三两枝窗前瘦瘦的枝条,不着叶,随意地曲斜,一朵初绽的花在雨中淋成淡淡的粉红。

水珠密密地在画布上渲染着,整幅画有着柔柔的意境,像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刚挥洒的幅未干的国看了整个人就像浴过仙泉,觉得超离俗尘了。

⑦无论是楼上的或楼下的画廊,总是一年四季地美。

它们总在悄悄间又换了新画,秋之展过后,便是冬的杰作;现在,就等杜鹃花一画好,便可以开春之画展了。

⑧有时候,我真想把壁画指给别人看,然而我仍旧缄默。

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
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如果它们已大大地张开,不用我说,便早已醉了。

⑨由于这些壁画,我在课堂上变成一个不很专心的学生,但也由于这些画,我的思路更无止境地扩宽、更加活泼,让我发觉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有时候,我觉得,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

如果,一朵花中有一个世界。

如果,一片叶脉是一个秋天的轨迹。

那么,对我而言,文学院便是一座卢浮宫①。

(注)①卢浮宫: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

65.作者说台大文学院里“永远都有美的传说”。

通观全文,作者从“壁画”中领略到哪些美?请参照第③句示例作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瘦枝雨荷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66.选文第②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7.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努力地张着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
68.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只要睁开“心灵的眼”就能发现俯拾不完的美。

结合全文,谈谈怎样才能睁开“心灵的眼”?
【答案】
65.从青草绿树中感受到一种静谧之美;②从树与白莲中感受到壮美和柔美。

66.过渡,引出下文关于“壁画”的描写。

67.运用拟人,“攫抓”一词把“大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大树浸天盘仲的生长之势,表现了大树道劲的力量
68.是指一个人只有用眼睛去观察凝视、用心灵去联想想象、感受体验才能拥有审美的能力,才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比如作者在文学院呈观察窗外的青草绿树,感受树与白莲的刚柔并济,在平凡和现实中发现了俯拾不完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