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寓惠时期的事业政绩

合集下载

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寓惠期间思想浅析

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寓惠期间思想浅析
元l 1 0 0 年) 六 月渡 海 北 归 ,苏 轼 的 三次 被 贬 ,一次 比一 次边 缘 ,一次 比一 次 绝 望 ,然 而 被 贬 谪 的这 十 来 年 却是 苏 轼 思 想 发 展 的 重要 时 期 ,也 是其 文 学 创 作 的 高峰 。在 被 贬 的人 生 路 上 ,寓 惠期 间 ,他 的 思想 已从 黄 州 时期 的 摆 脱 功利 的态 度 ,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 5 / 2 0 1 4
i 式问 生 功 业 ,黄 州 惠 州 儋 州
苏轼 寓 惠期 间 思 想 浅析
李 昌娟
摘要 :被贬惠州是谪居黄州生活的继续.苏轼在惠州时期 的思想也是黄州 时期思想 的发展。苏轼在被贬惠州期间,一方面他
是 出世 的超 脱 的, 另一 方面 又是 入世 的凡俗 的 .于 悲凉 中夹 杂着 释 然 , “ 身世 两相 忘 ”恰 当地 表 明 了他在 贬谪 期 间高 洁 的志 向和
“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这句在 《 自题
金 山 画像 》 中的 话 ,虽 然 带 着极 大 的 自嘲 意 味 ,却 也是 一 种 自我 肯 定 。苏 轼 的 一 生 因政 治迫 害而 三 次 被 贬 ,贬 所黄 州 、
苏 轼 一 生 在 政治 上 的 失 意 ,主要 是 因为 陷入 了 当时 新 旧
轼在惠州虽然只有短短3 年 ,却与惠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对惠州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东坡文化现象。 关键词 :苏轼 惠州。贬谪 。诗文 思想 作者简介 :李昌娟,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硕士 ( 邮政编码 5 1 0 0 5 0 ) 中圈分类号 :1 2 0 6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6 3 5 9 ( 2 0 1 4 ) 0 5 - 0 0 6 3 - 0 3

惠州历史人物人物作文500字

惠州历史人物人物作文500字

惠州历史人物人物作文500字
公元前1094年,苏东波被贬为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寓惠期间,苏东坡虽无实权,但仍上下奔走,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

他游遍惠州,屐痕所至,光彩顿生。

他用锦绣文字点亮了惠州的灵魂。

这种关注民生的亲民思想和勤于实践的世界观,自成为大家的诗词、书画艺术乃至饮食,在惠州影响极深。

仁都乐山,智者乐水。

惠州西湖,将独特的岭南文化展现地淋漓尽致。

“东坡纪念馆”位于西湖的孤山上。

馆前有东坡居士像,有关苏东坡的历史文物一百多件,供游人赏鉴。

有着“孤山苏迹”之景誉。

馆旁有东坡妾朝云墓。

东坡纪念馆由庭院两层楼展厅‘东坡世苑三部分组成。

一楼展出了苏东坡的家谱、年表和生平介绍,反映了他两次来杭担任地方官的政绩及其在杭的文学成就。

二楼展出了苏东坡的诗文著作、书画手迹复造品及当代书画名字以他为题材而创作的书画作品等。

整座展厅融书画、楹联、像碑为一体、并以古筝弹唱。

后院的东坡艺苑内,陈列着苏东坡书画的`拓片、复制品以及诗意画等,可供游人参观与选购。

其实,惠州在苏东坡还有另一层意义。

他在杭州西湖初识朝云,写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20多年后,朝云在惠州病逝,他又闪将“每逢暮雨倍思卿”的哀思,永远留在惠州西湖六如亭的楹联上。

惠州西湖因
他而与杭州西湖齐名,惠州的历史文化,也因他的奇缘平添了一份凄怆的独特气质。

苏轼在惠州与惠州西湖

苏轼在惠州与惠州西湖

苏轼与惠州西湖几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惠州人,都能对“东坡公”在惠州的事情说上几句。

要说苏轼对惠州西湖的影响,最有研究的当属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惠州市委员会主委的梁大和先生。

梁先生这样总结了苏轼对惠州西湖五大影响:苏轼喜爱游览西湖。

东坡到惠不久,即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甚至通宵达旦。

他说:“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此处即惠州西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

”甚至再贬海南后,仍念念不忘西湖,曾说:“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

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

遂宿于西堂。

”苏轼最早品题惠州西湖。

东坡在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写的《江月五首》了。

该诗不但描写了凉天佳月下的西湖美景,而且还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

因此说:“此为题品惠湖风景之始。

”苏轼曾为惠州助筑堤桥。

为了解决西湖两岸的交通往来,东坡倡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

他带头“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妇史氏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

工程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先“筑进两岸”为堤,再用“坚若铁石”的石盐木在堤上建桥,取名西新桥。

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堤桥落成,东坡写诗描述了营造过程,还与百姓共同庆祝:“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

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后人为了纪念东坡的功绩,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

于是才有了西湖八景之一的“苏堤玩月”。

可以说苏轼助筑堤桥为西湖增添了不少魅力。

苏轼最早称丰湖为西湖。

到了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东坡《赠昙秀》一诗,头一回将丰湖称作西湖。

南宋后,人们逐渐普遍将丰湖称作西湖。

因此,明代较早编辑《东坡寓惠集》的大学者张萱,在《惠州西湖歌》中写道:“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

西湖因苏轼而更出名。

据《惠州西湖志》记载,历代文化名人与惠州有较密切关系的多达400余人,其中做过丞相的政治家有陈尧佐、留正、文天祥,著名文艺家有李商隐、杨万里、刘克庄、黄遵宪、丘逢甲等。

苏轼在惠州的贡献

苏轼在惠州的贡献

苏轼在惠州的贡献岭南,当时属蛮貊之邦,瘴疠之地,气候迥于北方,生活条件又极艰苦。

苏东坡获罪之人,自然虚职无权无钱。

但是他位卑未敢忘忧民——情系百姓心忧黎民一、民生请建军营,解决了军队占用民房、滋事扰民的问题;请准改税赋为“钱米两便”,解决了老百姓缺钱的困难;协助做好博罗大火的善后工作;向广州太守王古建议用竹筒引蒲涧水入城,并亲自参加总体规划,解决了广州城居民的饮水卫生问题,广州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早有“自来水”的城市;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教惠州人民使用“秧马”“水碓”;经常施医赠药,解除百姓的疾病痛苦;资助修建东新、西新二桥——东新桥是联结惠州县城和府城的重要纽带,对惠州城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西新桥位于苏堤中段,不仅为人民的生产作息提供了方便,还对西湖风景区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1.乐于施医散药。

苏东坡到惠州不久,亲眼目睹惠州缺医少药,百姓又多无钱医治,病痛难除,便施医散药,救死扶伤。

当时惠州流行瘴疫,他告诉大家:“治瘴止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

”但那时惠州无人做豆豉,也不产黑豆,他就写信托人从广州购进。

一次就买黑豆三石,施舍的范围很广。

后来他开辟了药圃,据《小圃五咏》,至少种有安神补气的人参,明目乌发的枸杞,清热祛头风的甘菊,解毒御癣的薏苡,以及补肾生津的地黄,布施给周遭百姓,特别是老人。

后人还将苏东坡和沈括两人历年收集到的良方和苏东坡对医药的论述,编成《苏沈良方》一书,成为我国重要的医药书之一。

2.热心掩埋骸骨。

不久,苏东坡又发现江边郊野,到处有无人掩埋的骸骨,任凭日晒雨淋,惨不忍睹,便和知州詹范商量,筹钱雇人埋葬,造成众冢。

这项收埋暴骨的工作,后经本路提刑程正辅的大力推动,由罗秘校专司事后,范围就扩大了。

苏东坡自己也捐出钱来,提倡这件善事。

他还写了《惠州祭枯骨文》。

文曰:“尔等暴骨于野,莫知何年,非兵则民,皆吾赤子。

……是用一新此宅,永安厥居。

……幸杂居而靡争,义同兄弟;或解脱而无恋,超生人天。

东坡政绩

东坡政绩

苏轼在杭州任杭州通判,权领州守事,判官妓从良灭蝗灾任杭州通判,与太守陈襄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欲修浚运河《宋史》载:轼二十年间,再莅杭州太守任,浚治运河杭州太守任,上书裁减高丽贡使馆赐予之费,朝庭从之杭州太守任,上书振济浙西七州杭州太守任,上书论雇役法之害杭州太守任,为杭州争取度牒杭州太守任,捐黄金50两,建安乐坊,三年医愈千人杭州太守任,疏浚茅山、盐桥二河,修六井,筑西湖堤,后守林希将其命名为苏公堤,西湖因苏轼今天得以存在苏轼在密州除密州蝗灾遇旱灾,祈雨罢给田募人充役,极大地方便了民众上书论京东河北盐专卖之害平息强盗苏轼在徐州黄河泛滥,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九寸,苏轼禁富民出城,亲临城上,带领军民抗洪,夜宿于城上,筑长堤984丈,洪水渐退。

苏轼防洪受到神宗奖谕为防洪水入徐州,修筑木岸,筑高徐州城上书建利国监(徐州城东北70里,富商聚集之地)冶户武装,以防盗贼在城西南白土镇之北发现煤,解决了徐州燃料问题,作《石炭》诗苏轼在湖州筑苏湾堤苏轼在登州上书《乞罢登莱搉盐状》,请求改食官盐为食自产盐,皇帝准上书《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要求固定驻军,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皇帝准写《登州海市》诗,一时天下传阅,使建成仅20年的蓬莱阁蜚声中华,成为天下“四大名楼”之一苏轼在颍州上《申省论八丈沟厉害状二首》,以避颍州水患,皇帝准乞度牒振济淮浙流民治理颍州西湖修建颍州西湖东西二桥苏轼在扬州罢扬州芍药万花会,深得民心上书或准暂缓催收积欠,使久困之民得以温饱奏请改革仓法,改不支仓俸金为“重禄法”奏请改革税务,废除卖盐及税务监官、江务监官等年终赏金识破道士巫术苏轼在定州奏请弓箭社入户以巩固边防。

弓箭射入户即发挥边关百姓擅射的优势,发给百姓弓箭,人人皆兵奏请修盖禁军营房,整饬军政,成效明显奏请降低米价振济灾民及部队要求官吏贷粮者以便利摆一摆苏东坡的那些政绩著名学者、作家林语堂给苏东坡设计了一份头绪众多的名片: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行者,一个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个在政治上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个美食家……这多头衔若制成名片,肯定密密麻麻,眼花缭乱。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一)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一)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一)【论文关键词】苏轼;黄州;惠州;儋州;文学创作;精神境界【论文摘要】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在他的仕途变化中,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黄州是他思想发生隶变之地,从此,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最终集儒道择三家思想于一身,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旷达乐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而这种思想境界,使他面对更险恶的被贬之地惠州、儋州,却能与民同甘共苦。

这才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他留给后人精神上的最宝贵财富。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在苏轼的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有知杭州、颖州以及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政任上,为什么他独把在这三处的贬居看得如此重要呢?因为十几年的贬滴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贬滴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这让一个御史台挑出毛病,又在他的诗文中寻章摘句,弹劫他蔑视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

他被押解人狱。

苏轼的成就介绍

苏轼的成就介绍

苏轼的成就介绍苏轼的成就介绍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那么苏轼的成就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成就介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的成就介绍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x诗文x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苏东坡在惠州的三重突围

苏东坡在惠州的三重突围
坡 , 一个地地道道 的“ 是 贫下 中农 ” 了。
上保持着高度戒备 。然而 , 本性 旷达超 然 的苏东 坡却 处理得非常巧妙 , 安然度过 。


三重 困难
先说他在生活上的困难。苏东坡在 赴英 州贬所 的 途 中, 经济就非常 困难 的了。他 在《 赴英 州乞舟 状》 中
说 : 素来不 善治生 , 我“ 禄赐所得 , 随手耗尽 , 道路之 费,
第3 0卷 第 1 期
21 0 0年 2月
惠 州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RNAL OF HU Z 0U I HOU U VE I NI RS TY
V0_ 0.No l3 .1 F b. 01 e 2 O
苏东 坡在惠州的三重突 围
王 启 鹏
( 惠州学院 中文系 ,广东 惠州 560 ) 10 7
中 图 分 类 号 : 0 . 1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9 4 2 1 ) 1 0 2 0 17 5 3 (0 0 0 — 0 7— 4
绍圣元 年四月 , 御使赵挺之 、 来之邵等人 以苏轼在
任翰林 学士承 旨知制诰期 间 , 作之诰 词“ 所 讥谤 先帝” 的罪名来 弹劾苏轼 , 轼凡作文字 , 说“ 讥斥先 朝 , 古况 援 今, 多引衰世之事 , 以快忿怨 之私。 因此 ,9岁的 苏东 ” 5 坡再次被贬 , 在定州任 上就遭 “ 落两 职” 追一 官 ” 取 “ ( 消端 明殿学士和翰林 侍读学 士的称号 ; 撤消定州之任 )
苏轼 寓惠期 间 , 仅经 济 困 难 , 不 身体 也 不佳 。他 说 : 自闻命 以来 , “ 忧悸成 疾 , 目昏障 , 分道路 。左 两 仅
手不仁 , 右臂缓弱 , 十之 年 , 六 头童 齿豁 , 疾病 如此 , 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5-13作者简介:汤岳辉(1946-),男,广东蕉岭人,惠州学院中文讲师。

东坡惠州两相成———东坡寓惠文化及其现代利用汤岳辉(惠州学院中文系 广东 惠州 516007)摘 要:苏东坡寓惠时期的事业政绩、功德文望和嘉言懿行,已和惠州的朴野山水、淳良的人心和丰富的民俗文化缠环糅合在一起,构成了独特奇异的东坡寓惠文化现象,所谓东坡惠州两相成。

开发和利用这种文化,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蕴,以文促商,推进惠州文化产业建设,提升惠州知名度,繁荣惠州现代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坡寓惠生活与创作;独特文化现象;现代开发和利用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04)04-0055-07 苏东坡于桑榆晚年(1094)被贬谪来惠州。

两年零七个月,这是他遭逢惨烈的政治迫害相随着蒙受巨大苦痛的灾难期,然而又是他在生活和情感上获得与黎元百姓更深广结合、诗词文创作爆出新的火花的丰收期。

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华东师大的徐中玉先生说:“苏轼所谓‘平生功业’,我认为,就是在这些地方、这些作品中,他觉得这才算是一生中对国家多少做了一些真正好事。

”(转引朱玉书《苏东坡在海南岛》,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岭南才子宋湘说:“惠州西湖,以东坡先生得名。

”(《丰湖漫草序》)苏东坡居惠期间,虽身处逆境,但仍一本以身许国,与民共忧乐的初衷,是惠州人民心目中丰碑式的形象。

千百年来,他的事业政绩、功德文望、嘉言懿行、佳话轶闻,已经和惠州朴野的山水,淳良的人心和丰富的民俗文化缠环糅合在一起,构成了独特奇异的东坡寓惠文化现象。

东坡惠州两相成,人们因东坡而识惠州,靠惠州而知东坡;缘东坡以重惠州,借惠州以誉东坡。

继承和开发这处被惠州人民倍加自珍的文化宝藏,挖掘和利用这种别具格调的文化丰厚蕴藉的涵义和价值,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是惠州东坡学术理论研究的强项,而且是发展惠州文化产业建设的热门。

苏东坡居惠生活和创作苏东坡于元 六年(1091)在杭州知州任上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任兵部尚书、端阳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至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复起,他们以苏东坡任翰林学士“所作文字,讥斥先朝”的诬陷性劾奏,罢苏东坡定州任,以左朝奉郎贬知英州,适至当涂县,朝廷又一连三传谪令,一直将他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苏东坡是从享有殊荣的高官显要,转瞬间成了“罪垢增积”的“罪臣”,有如升飘在五彩祥云之中忽地栽落到阴暗的地底。

他深切感受到与当朝权贵们55第24卷第4期2004年8月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Vol 1241No 14Aug 12004“肝胆非一家”(《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想有所作为而不许作为,从此摆脱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行香子》)的窝囊日子,以一种超然虚静的姿态出现。

这本身就是憎恨污浊,向现实抗争的表现。

从他在惠州所作的152首诗、8首词和326篇散文(含书信)可见出,这期间苏东坡的爱国民本思想大大前进了一步,诗文必须“有为而作”,起“疗饥”、“伐病”(《凫绛先生文集序》)作用的主张发展得尤其突出和充分,儒家真善美三者相统一的主线一以贯之。

苏辙称其兄岭南作品“精深华妙,不见老人家衰惫之气”(《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黄庭坚也说:“东坡岭外文字,读之使人耳目聪明,如清风自外来。

”(引《诗人玉屑》卷一七)注重现实的战斗精神,崇尚率真坦诚之实,讲求自然清疏之美,任由情性,圆熟雅逸,融之以禅机,间之以野趣,纵横拓展,异彩纷呈,是苏东坡寓惠创作的总体特色。

具体表现为:(一)山水意态化毫端苏东坡横遭贬黜流放,虽说事前有所预感,但是深重灾祸如此急遽的到来,以及当权者竟至将其远流瘴乡,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的忒毒的居心,却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有过沮丧,曾经绝望,导致远离尘网,弃仕归隐之志更甚。

他说:“斜川追渊明,东皋友王绩”(《和渊明归园田居》),“我欲作九原,独与渊明归”(《和陶贫士》),他把自己与葛洪、渊明连结在一起:“携手葛与陶,归哉复归哉”(《和陶读山海经》)。

苏东坡饱受文字冤狱之累,这次谪惠也同文章著述有关,所以当此苦闷不满之际,曾说过弃文从农,与文学绝缘的气话,打算改笔耕为田耕,息歌停吟了。

“蔬饭藜床破衲衣,扫除习气不吟诗”(《答周循州》)。

“当焚砚弃笔,不但作而不出也。

……遂不作一字。

”(《与程正辅书》)然而当他一脚踏进惠州的土地,他就把什么都给忘了,水迎山接,如入幻境,满眼是春,触处皆景。

苏东坡按捺不住了,仿佛有魔力凭附一样,灵感突发,情思绵绵,迁想妙得,笔下有神。

且看他到惠不久写的《浣溪沙》:“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

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

”词人以仙风道骨、浮游四方的李白自许,表现了自己野饮快适,酒后不羁,豪爽飘逸的情状,既阔远超迈,又机趣无穷。

他的一些短文,也是着墨于惠州天然怪特景观的:“合江楼下,风振水涌,大鱼皆出。

”(《白鹤峰所遇》)“新居在大江上,风云百变,足娱老人。

”(《答毛泽民》)惠州山水的新鲜、本真、安宁和神奇,使他感到贴近、轻松、亲切和爱恋。

这里有捕捉不尽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象,更有造物者的伟力,生命的底蕴和心灵的慰藉。

他放眼望去林涛壑谷逶迤之间,江湖瀑泉交汇之处,宛如次第展开的美不胜收的画屏。

群山峻拔:“浮山若鹏蹲,忽展垂天羽。

”(《白水山佛迹岩》)江流秀丽:“海山葱茏气佳哉,二江会处朱楼开。

”(《寓居合江楼》)时令佳美:“海阔空自暖,春山无限清。

”(《新年五首》)苏东坡对岭南山水的吟诵是倾尽感情的,既坚持写实性原则,又处处闪现理想主义的光芒。

他特别善于抓住岭南风物的特点和个性,掺合着自己的雅兴情致,着色新颖,运斤独到。

或沉雄遒劲,豪俊瑰丽;或浓烈红艳,斑斓缤纷;或明朗洁净,澄明平和;或幽微杳冥,迷离诡异;或纤巧清疏,宛转妩媚,都能达到随物赋形,自然入妙的境界。

苏东坡无意于溢美和粉饰,也不至于对本来客观存在的贫困落后和丑陋现象熟视无睹,然而他采取审美性的艺术描写,“瘴疬之地”成了人化的对象,成了对闭塞凋蔽的农村自然经济的慨叹和痛惜。

“蛮貊之邦”经过他的情感观照,又转化为对“霜飚散氛寝,廓然似朝旭”(《和陶园田居六首》)的理想生活的希冀和热望。

苏东坡始为岭南山川的胜概所激赏和叹服,继而将它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所谓“山川之胜,与精神有相发者”(《艺苑厄言》),以情观物,物我两化,使自己眷念岭南山水的沉挚真切的情怀,在活脱脱的灵动的画面中自然而然的流注出来。

(二)行吟不息发肺腑65第24卷 汤岳辉 东坡惠州两相成苏东坡在描绘惠州川原胜景的同时,还深情地记叙了他与惠州人民之间的恩义和友谊。

惠州人民素来热情好客,具有淳良敦厚的传统风气。

他们深明大义,是非曲直泾渭分明,对被封建皇朝驱逐的人,会自然地产生怜悯和同情,对苏东坡“垂老投荒”、“兄弟俱窜,家属流离”(《与程德孺书》)的凄楚境况,会给予尽可能的关怀和照拂。

惠州人民的厚爱、帮助和爱护,苏东坡是镂心刻骨的,并将其感激之情倾泄在作品中。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是苏东坡来惠州时写的第一首诗:“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如此盛大隆重的迎接场面和接待仪式,居然出现在这白水苍山之中,苏东坡看到了人民像等待游人远归的目光,领受了人世间难得的温暖和挚爱。

他在《和陶归园田居》中,由衷赞美坦诚厚道的劳动人民,像孔子、颜渊一样伟大:“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有自己丰富多彩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模式,有自己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

所有这些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苏东坡作品的人物画廊中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

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

”(《和陶归园田居》)“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

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西新桥》)“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久已交前生。

”(《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

”(《赠王子直秀才》)“年丰米贱,林婆之酒可赊。

”(《上梁文》)在这些生活画面中,也有苏东坡自己的音容笑貌。

由于特殊的际遇,苏东坡自觉或不自觉会把更多的立足点移向子民百姓。

他不但跟一些富于正义的地方官如广东提刑、惠州太守、循州太守、博罗县令等往来频繁,引为知己。

跟佛门高僧、秀才学士诗文唱和,过从甚密,而且不分穷达贵贱。

跟农民、药农、菜农、茶农、樵夫、商贩、门生等广泛联系,打成一片。

苏东坡谪来惠州,落两职,追一官,不得签署公事,是一个连起居处行都丧失自由的“闲官”,谈不上谋其政事了。

但他却勇于仗义执言,为民鼓呼,做了大量的义举善事,深得惠州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他的志常在民,造福于民的可贵思想和风标业绩,他的学行文品,他的华赡的作品,永远地留在西湖之滨的青山绿水之中,像明月光灿灿之长照,像东江水涌流之无穷。

(三)傲首吐愤斥虐政苏东坡是政治上有主见和有作为的人,但终于还是成了新旧党争的牺牲品。

无休止的谗伤、诽谤和排挤,多次的沉浮、荣辱和起落,深化了他对封建政治统治特别是官场吏治腐败本质的认识。

垂老投荒,当权者非但不能毁灭他的昌气昌志,也实现不了借瘴杀人的居心。

反而让他有更多机会跟下层人民接触,对客观现实和民生疾苦有更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能用更睿智的目光透视社会人生,增强了他的直面现实的批判精神。

他的著名的《荔支叹》写于谪惠后的第二年,历来被人们称为讨伐统治阶级的檄文:“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苏东坡无所畏惧,甚至指明道姓,锋芒毕露,毫不掩饰地把攻击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和无耻权臣,有一股凌厉狂啸的气势。

在《和陶咏荆轲》中,他认为倒行逆施的秦始皇肯定“灭身会有时”,果然是,赵高、胡亥、李斯暗中结伙,易如反掌地将他了结,“笑落冠与缨”。

苏东坡借古喻今,影射奸佞权谋之辈,决计难逃“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局。

诗作频频用典,通篇设譬,犀利激烈,托旨宏阔,艺术表现也殊甚张扬大胆。

他的《薏苡》(“能除五溪毒,不救谗言伤”)和《桄榔杖寄张文潜》(“独步倘逢勾漏令,远来莫恨曲江张”)则是托物以讽,鞭辟入里,颇为尖刻。

他愤怒地谴责当权者以栽赃诬陷为能事,以迫害打击忠良为乐事的卑劣嘴脸。

75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此外,像《十一月二十六日的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寄虎儿》、《种茶》、《新酿桂酒》、《闻程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再用前韵》、《和陶贫士七首(其五)》等篇什,思想内容上都有较丰富的人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