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关广志艺术风格及作品分析
气势宏伟 潇洒灵秀

气势宏伟潇洒灵秀发表时间:2020-12-02T03:41:16.069Z 来源:《教育学》2020年11月总第232期作者:吉晓艳[导读] 一个画家的成就高下,全在于其有无独创风格,在其所创风格中透视出作者的修养、品德、功力等整个美学观念。
——论抱石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文化馆715699摘要:我们研究笔墨也是为了获得形式的基本构件,谁能找到最理想的形式谁就是成功者。
这是古今中外无数事例所证明了的,也是毫无例外的。
傅抱石既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传统继承者,也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探索者。
傅抱石倾心研究石涛的美学思想,悟出其中道理,并创出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抱石皴”。
关键词:抱石皴绘画风格技法散锋笔法一个画家的成就高下,全在于其有无独创风格,在其所创风格中透视出作者的修养、品德、功力等整个美学观念。
傅报石在现代画家中对石涛的学习研究最为成功。
他曾说过:“于石涛上妙谛,可谓癖甚深,无能自己。
”倾心倾力对石涛的不懈研究,可以说石涛影响了傅抱石的一生。
傅抱石在对古人画论的研究过程中,善于取其精髓,赋予新意。
他在分析六朝时期的宗炳和王微的《画论》后说:“他们明确地对山水画提出的要求是‘畅写山水之精神’,即要求体现自然内在精神的艺术创造,而不是单纯地诉于视觉的客观的描写。
”这就是中国绘画的意象的传统,也是傅抱石一生创作历程所实践的。
早期以师法古人为主的作品,时间大约在1925年的前后,这段时间他学会了很多石涛的画。
他觉得石涛的画生机勃勃,具有独特的风格,便对石涛的画十分敬佩。
当他看到石涛在《话语录》上所述的语句,如:“太古无法,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法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我之我为我,自有我在。
古人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
天然受之也。
深切缅怀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大师

深切缅怀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大师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南李北关”的说法就盛传于中国水彩画坛。
其中“南李”指李剑晨,“北关”指的就是关广志。
在他逝世50周年之际,我们深切缅怀这位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中国近代水彩、铜版画的先驱。
1896年,关广志出生于吉林市。
他毕业于沈阳美专,于1931年赴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深造,并曾到法、意、德、荷、俄等国考察,深得西方绘画的精髓。
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国立艺专、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任教,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同时始终呕心沥血地致力于绘画创作。
1958年,这位一代名家在艺术事业发展的巅峰之时不幸病逝,实在令人惋惜!融贯东西,开拓多方画业作为中国最早且极有影响力的水彩画家,关广志既精通旧学、传统画法,又熟悉新学、西方绘画,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即开始向世界介绍中国京城文化,并将西方水彩、水粉及铜版艺术引入国内,影响了一代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推动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美术的发展。
关广志的水彩画源于英国而植根于中国。
他的作品反映出独特的审美观,其代表作《玉泉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点。
这幅创作于70年前的画作的光影处理令人叫绝。
画面中心,逆光的秋树在太阳下金灿夺目,汉白玉栏杆和残垣断壁的影子透明而微妙,画面的背光部分极为丰富。
在色调和色彩的处理上,画家大胆地使用了绿与红、黄与紫、蓝与枯黄等对比色,并将多种对比色和谐地笼罩在统一的暖色调中,用色多而不乱,亮而不俗。
同时,独创的“留色填空法”的运用,使画面变化丰富而不失整体感,肯定有力、有面有线的用笔也充分显示出了画家的国画功底。
此外,充盈在画作中的东方意象,更使其具备了完全不同于其他作品的韵味。
这幅炉火纯青的画作,犹如一首金秋交响乐。
关广志一生都在对水粉画的东西融合进行不懈探索,他跳出了对水粉画的一般理解和定式,先在色纸或亚麻布上做丰富的肌理,再勾勒白描稿,而着色时使用的是透明及不透明两种颜料,从而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至今无人可及。
河北梆子名家名段赏析

河北梆子名家名段赏析河北梆子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地方剧种,以其豪放、激烈、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而河北梆子名家更是在这个剧种中拥有极高地位的演员,他们的表演不仅技艺精湛,更是将河北梆子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
本文将以河北梆子名家名段为主题,对河北梆子名家的表演艺术进行赏析。
一、名家介绍。
1. 王文娟。
王文娟是河北梆子的代表性演员之一,她擅长表演《打金枝》、《二进宫》等经典剧目。
王文娟的表演风格独特,她的声音富有穿透力,表演中的动作刚柔相济,充满了梆子戏的特有韵味。
2. 马连良。
马连良是河北梆子的传承者和发扬者,他擅长表演《三岔口》、《赵氏孤儿》等传统剧目。
马连良的表演风格稳重大气,他的唱腔饱满而有力,演技纯熟,深受观众喜爱。
3. 李艳芳。
李艳芳是河北梆子的优秀演员,她擅长表演《打金枝》、《孟丽君》等经典剧目。
李艳芳的表演风格细腻婉转,她的唱腔清亮悦耳,演技精湛,被誉为“梆子皇后”。
二、名段赏析。
1. 《打金枝》中的《长亭送别》。
《打金枝》是河北梆子中的经典剧目,而其中的《长亭送别》更是成为了河北梆子名段中的代表作。
在这一段中,王文娟的表演极具感染力,她的声音穿透力强,唱腔悠扬动听,将角色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欣赏这一段时,往往会被王文娟的表演所感动,仿佛自己也置身于离别的场景之中。
2. 《二进宫》中的《倾国倾城》。
《二进宫》是河北梆子中的另一部经典剧目,而其中的《倾国倾城》更是成为了河北梆子名段中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一段中,马连良的表演技艺达到了巅峰,他的声音浑厚有力,唱腔激昂激情,将角色的悲壮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欣赏这一段时,往往会被马连良的表演所震撼,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历史的沧桑之中。
3. 《三岔口》中的《玉堂春》。
《三岔口》是河北梆子中的又一部经典剧目,而其中的《玉堂春》更是成为了河北梆子名段中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一段中,李艳芳的表演婉转动人,她的声音清亮悦耳,唱腔婉转动听,将角色的柔情万种表现得淋漓尽致。
声乐作品《黄水谣》的艺术赏析

毕业设计说明书系别: 艺术系专业方向: 音乐表演班级: 7130101****: *******: ***职称: 助教20 年月日中文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跨时代的经典名著,《黄水谣》作为《黄河大合唱》的一部分,更是令人为之流泪。
本文从历史和曲式结构两个角度,论述了歌曲,《黄水谣》的创作特点,从历史角度上看,通过回顾作者创作音乐得历史背景及过程,论述了作品的时代性与群众性;从作品的曲式结构上看,通过分析音乐曲式旋律,描述了作品的民族性与艺术性。
通过本文对作品《黄水谣》的剖析,以及在演唱上的处理,来阐述声乐作品演唱情感的表现力。
关键词:《黄水谣》演唱感情演唱音色演唱呼吸AbstractIs the epoch-making classic of the Yellow River chorus, "including a communal" as part of the Yellow River cantata ", but also is for the tears, from the angles of history and formal struc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ongs, "including a communal"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by reviewing the author creating music history background and proc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ork time and mass; Look from the works of form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usic melody melody, describes the work of nationality and artistry. Through the works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a communal", as well as the processing in the singing, to illustrate vocal music singing emotional expression.Key words: "including a communal singing emotional singing sound singing breath目录摘要 (1)前言 (4)一、作品分析 (5)(一)作品分析1、歌曲创作背景 (5)2、作者介绍 (6)(二)歌曲的创作特色1、曲式结构 (7)2、歌词文学 (7)3、情感表现 (7)二、表演设计 (8)(一)表演技术技巧处理 (8)(二)服装及音响设计 (8)(三)舞台的表演设计 (9)三、练习与排练方案(一)各时间段的任务以及达到的效果 (10)(二)练习计划安排 (10)结论 (11)参考文献 (12)附录 (13)前言本曲目是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一部分,全曲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此在歌曲的演唱中,情感的把握以及演唱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浅析五代南北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

浅析五代南北⼭⽔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2019-10-29内容摘要:五代时期的⼭⽔画在⼭⽔画史上占有举⾜轻重的地位,这⼀阶段开始形成南、北两派各具特⾊的⼭⽔,南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北派以荆浩、关仝为代表,他们为五代时期的⼭⽔画做出了巨⼤贡献,将五代时期⼭⽔画⽔平发展到了极致,并对后世产⽣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南派北派⼭⽔画艺术风格传统⼭⽔画在中晚唐时期已经逐步⾛向独⽴,到五代时期更是以迅猛之势发展,并且贡献突出,成为⼭⽔画史上不可磨灭的⼀笔。
这⼀时期的⼭⽔画家在继承隋唐画家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胆创新,总结出了⾃⼰的⼼得体会,形成了独具艺术特⾊的绘画风格,将⼭⽔画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峰。
这些⼭⽔画家中尤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最为有名,成就最为突出,并逐渐开始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风貌,其⼭⽔画风格具有诸多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
⼀、不同的笔墨技法笔墨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艺术语⾔,⼀⽅⾯,作为描述中国画形成规律的⼀个对⽴范畴,笔墨典型地表达了中国画画理的阴阳辩证观念;另⼀⽅⾯,作为东⽅艺术的主流,笔墨是我们对⾃然万物充满智慧的创作性阐释,是⼀种有意味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
因此,笔墨在⼭⽔画中占有举⾜轻重的地位。
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体的轮廓、肌理都是不⼀样的,地貌的区别使南北画家在笔墨趣味上产⽣了较⼤差异。
北⽅⼭势地貌具有坚毅稳定的特征,所以北⽅画家的笔墨风格趋向雄强刚劲;⽽南⽅地貌则给⼈以松弛灵动的感觉,南⽅画家的笔墨风格则趋向柔和温润。
这⼀时期的⼭⽔画家⽤⾃⼰的笔墨语⾔阐释了南北⽅⼭⽔风格的差异。
北⽅画家⽤笔苍劲有⼒、⼲枯有道,画⾯线条遒劲挺拔。
以荆浩、关仝为例,荆浩所画的⼭⽔画线条直断中藏曲折,运笔⽅式⼲枯劲道,使线条具有峻厚中见⽣辣的美感。
这种⽤笔⽅式的表现,使画⾯体现出了古拙刚毅的⽓质。
从其作品《匡庐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树⽊、⼭体的⽤笔都⼗分肯定,⼤多是长线条,曲折处以短线相间,长短线条交相呼应,整个画⾯给⼈以苍古有⼒的感觉。
广绣在传统粤剧戏服中的艺术体现

广绣在传统粤剧戏服中的艺术体现广绣是中国传统手工刺绣的一种,起源于广东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粤剧戏服中,广绣以其细腻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粤剧戏服的重要元素之一。
广绣在传统粤剧戏服中的艺术体现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底蕴。
本文将从广绣的文化内涵、工艺特点和在粤剧戏服中的艺术体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广绣的文化内涵广绣作为中国传统手工刺绣的代表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延续。
在广绣的刺绣图案中,往往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如花鸟昆虫、传统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等,这些图案不仅是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广绣的图案多样,每一种图案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刺绣图案,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广绣在传统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也有着丰富的表现。
在广绣的图案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关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描绘,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等,这些图案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尊崇,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再现和传承。
广绣通过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广绣的工艺特点广绣作为中国传统手工刺绣的一种,有着独特的工艺特点。
广绣的刺绣技艺非常考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
广绣刺绣的工艺包括选线、布料、绣线、绣针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湛的操作,这样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广绣作品。
广绣的颜色搭配非常注重协调和美感,绣线和布料的颜色选择需要经过精心的考量,以确保整个刺绣作品色彩和谐、层次丰富。
广绣刺绣的细腻程度非常高,能够表现出花草鸟虫等自然景物的细腻质感,让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广绣作为中国传统手工刺绣的代表之一,在传统粤剧戏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北京的城楼》说课稿

《北京的城楼》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好,我是和平里四小的老师王雪,我的教学内容是《北京的城楼(二)》。
一,指导思想依照《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
二,教材分析p4《北京的城楼》是人美版第八册第15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是在前一课欣赏、了解北京城楼建筑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版画技法表现出北京城楼的雄伟壮观。
三,学情分析通过《北京的城楼(一)》这节欣赏课,对北京的城楼古建筑也有自己的一些认识与了解。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了解北京古建筑城楼的基础上,找到城楼的建筑特点,并用多种版画技法表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探究—示范,引导学生了解城楼的造型特点,并用吹塑纸版画及多种版画艺术形式进行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城楼建筑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在学习中体验版画的制作情趣。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认识北京城楼的建筑特点,学习用吹塑纸版画的方法进行制作,感受不同版画的制作方法与效果。
难点:在吹塑纸版画基础上综合运用其它技法表现。
教学设计:第一环节:回忆导入——城楼的知识1、首先教师谈话导入帮助学生回忆欣赏课《北京的城楼(一)》中讲到的简单的城楼知识。
2、提问:你知道有哪些北京的城楼?教学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城楼的功能和历史意义都有了很好的回顾,并与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衔接。
过渡语:回忆部分结束。
第二环节:观察了解—北京城楼的建筑特点是什么。
1、出示图片分析城楼的建筑结构特点。
提问:你发现了城楼的哪些特点?教学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对城楼建筑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会发现屋顶是歇山式,屋檐是重檐式,城楼是城台和城楼组成的,城楼有拱形门,有窗,有琉璃瓦。
2、分析城楼的整体造型特点。
提问:城楼的外形又有什么特点?教学意图:观察后学生能够总结城楼是左右对称的建筑,而且是由下到上外形逐渐变小。
从城楼外观上看城楼的图案美观,花纹精细色彩浓郁。
解读摄影家石广智艺术作品的绘画性

解读摄影家石广智艺术作品的绘画性文/王根(著名油画家、文艺评论家)摄影艺术家石广智拍摄了大量精美、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他用分层曝光的方法拍摄而非电脑后期制作来保持摄影的原始性。
这些影像可以称得上“震人心魄涤荡灵魂的摄影作品”,石广智在二十多年的摄影生涯中,始终不断探索技法新模式,是中国当代意象摄影作品的早期探索者,在不断追求和探索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下面我们从绘画的角度分析一下石广智不同风格作品的表现形式。
1.“花非花系列”如同中国的工笔画,把写实与抽象相结合。
站在不同的角度,美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有各自不同的解释,西方的审美观点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对于美的欣赏更直观,认为圆与直线和波动的曲线是最美的,西方的传统文化是以“真”为美。
西方古典油画特征是表现生动逼真的物象,照相机的出现使西方古典油画失去了记录的功能,因此出现了超写实、印象派、抽象派等反映艺术家主观追求的纯艺术流派。
在形式上用微距、点、线、面的西方审美技法浓缩艺术作品。
中国的工笔画起源于线的描绘,追求的是真实的效果,这就与西方审美有一个交汇点,把这个交汇点放大就是中西的共同审美特点。
石广智摄影作品就抓住了这个审美的共性,从形式上运用点、线、面、体的实物组合表现出东西方共同的审美特性,这是石广智摄影作品广受中外人士赞誉的原因之一。
花非花系列之一其二,中国是以善为美,尚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从审美的范畴上看,神韵对于中国艺术来讲是最好的审美境界。
“花非花系列作品”吸取中国画写意的精华,运用黑色或白色背景衬托主体造成水墨效果,同时,运用细腻的肌理或露珠增加气韵生动的效果,启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另一层理解。
2.“清风竹影系列”是形式演变和重新架构意象影像和诗性的一种呈现。
这个系列作品跳出了人们对竹林的一般性印象,而如一幅幅生动的中国画作品展现在眼前,创造出各种触觉意象:细腻的触觉会给人轻快、活泼或冰冷的意象;平滑的触觉给人含蓄、安静、质朴的意象;粗糙的触觉给人笨重、杂乱、沉重亦或生动、稳重和悠远的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关广志艺术风格及作品分析
作者:周雪铵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3期
摘要:关广志是我国老一辈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技法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文章通过对关广志作品的分析,研究关广志的艺术风格特点。
关键词:关广志艺术风格艺术家
关广志是我国老一辈的艺术家,是早期最有影响的水彩画家之一。
他的绘画作品融贯中西,既有西方水彩绘画的精髓,又蕴涵着东方艺术的气韵。
他的代表作品有《玉泉山》、《天坛祈年殿》、《中山公园》等,出版物有《江山如此多娇》、《关广志》、《关广志画家》等。
关广志水彩的艺术风格
1.自然的视像
关广志自幼习画,对绘画的艺术的热爱已经流淌于他的血液之中。
早年留学英国,在英国画家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学习期间,他受到透纳、康斯特布尔等著名画家的影响,受印象派“逼真的再现自然”的影响,其作品以中国文化底蕴为支柱,融合西方科学艺术,走中西融合的绘画道路。
1关广志酷爱写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是他创作的源泉。
他常说:“我的家乡,三青水秀,景色如画,大自然就是我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2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特别严格,通常都是在现场绘制完成后,再拍以照片,回去仔细研究,然后返回写生地,反复琢磨。
他这种对自然的好奇心而绘制的作品,把自然万物细腻的变化融入绘画作品中,赋予其独特的美感。
他的水粉代表作品《天坛祈年殿》(现收藏于中国美术博物馆),水彩作品《颐和园琉璃塔》《岳阳楼》、《中山公园》等作品,都是画家深入自然,深入生活的体现。
《天坛祈年殿》是对祈年殿外一景物的写生,看着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相似的景点。
作品厚重的风格,就像祈年殿的历史一样,经久不衰。
这幅作品是以微仰视的角度描绘祈年殿的景色,在构图上突破了传统的构图方式。
传统的绘画喜将建筑物至于风景之后,这样能避免在描绘建筑物时,线条显得单板,生硬。
而关广志突破传统的构图,把建筑物作为主体,敢于创新和挑战,克服建筑物线条结构容易呆板的现象。
在构图平衡中,大殿重心线位于右1/3的黄金分割线上,这样的构图使得左边的古柏承受了更多的力,在视觉平衡和心理平衡上有偏向右倒的趋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关广志很巧妙的在画面下方围墙的处理上,把围墙的交接线放在中间偏右的位置。
这样使得黄金分割线,在视觉和心理上达到了一种平衡。
可见关广志在写生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景物角度的选择,反复琢磨后,才选定绘画的地点。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西方绘画的独特光影表现,又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的笔法和气韵。
2.“留空填色,分次完成”
关广志的绘画作品,在技法上没有局限于西方的传统绘画方式,而是根据水彩画的材料特点和表现对象的需要,逐渐摸索出“留空填色,分次完成”的独特表现方法。
任何表现艺术一旦拘泥于表象,就容易陷入俗套。
水彩画因其特性,其绘画形式很容易被庸俗化,画面陷入媚俗,这也是水彩画创作的难处。
关广志的水彩画在写实中发挥水彩的透明、色调统一、笔法干脆利落都井然有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广志的《湖边》、《北海颐和园》、《万寿山西》等作品,正是如此,借助自然风光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万寿山西》这张作品,在构图上将建筑主体放在中间偏左的位置,用近景墙面分割线引导观者的视线,使得画面更具动感,整个画面颜色鲜亮。
空白填色的独特技法使得整个画面干净明亮。
线与面的交错使用,使其建筑画既具有建筑自身的美和量感,又富有光影变化。
结语
关广志留学回国后致力于水彩教学和绘画艺术研究,他的作品以写实为主,他独特的填色留白的水彩技法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逐渐学会了理解自然之美,理解自然不仅仅表现人是有价值的,表现每一草一木都能凝聚艺术家最真实的感动,最终,我们在关广志的艺术作品中找到了这种感动。
参考文献:
[1]袁振藻编著中国水彩画史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9年6月第1版
[2]张俊国关广志画集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1984年6月第一版
[3]石志刚出版威廉·透纳吉林美术出版社 2010年2月第一版
[4]任道斌《缅怀中国第一水彩大师》载于中国文化报
作者简介:周雪铵(1985-)江西宜丰人,是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0级美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