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乳石的形成

合集下载

钟乳石的形成3篇

钟乳石的形成3篇

钟乳石的形成第一篇:钟乳石形成的地质条件钟乳石是洞穴内的一种矿物质形态,它与地球地壳中的石灰石直接相关。

与其他矿物质形态如石笋、石柱和石钟乳相比,钟乳石形态更加周围性和独特。

钟乳石形成需要满足一些特定的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成分、生长速率、洞穴构造和水流动态。

1. 岩石成分石灰石是钟乳石形成的主要成分,这是由于石灰石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和化学反应性。

石灰石可以溶于水中,使其容易被水流带走,并沉积在某些地点。

在洞穴中,石灰石从石灰岩矿物质中溶解而来。

当水渗入石灰岩岩壁,并从其中溶出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时,就会形成石灰水。

石灰水可溶解石灰岩,使之变成石灰石。

石灰水最终滴落在洞穴内,形成钟乳石。

2. 生长速率钟乳石的生长速率并不快。

其生长速率通常为1厘米/100年左右。

钟乳石需要接收源源不断的滴水来增长,同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其奇特的形态。

钟乳石的生长速率随着天气条件改变而变化。

如雨量、露点和温度等都会影响其生长速率。

3. 洞穴构造钟乳石形成需要营造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

前述的稳定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和一定的通风能力。

富含石灰岩的地层通常是这些条件的理想候选者。

洞穴内的形态决定了在哪些地方会形成钟乳石,并且也能够影响这些钟乳石的大小、形态和密度。

4. 洞穴水流动态钟乳石的生长取决于水滴从岩洞壁滴落的频率和速率。

洞穴中的水流动态直接影响了钟乳石的形成。

风化和侵蚀的形成向下倾斜的坡度改变了流体运动模式,导致水在洞穴中沉积到更远的位置。

这些废料逐渐向下积累,形成大桶。

当水从桶顶部滴落时,水落在岩石上,溶解了一些石灰石,并运送到钟乳石形成的位置。

总之,钟乳石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石灰石的溶解、水流的稳定动态、洞穴形态和湿度、温度等条件都会直接影响钟乳石的形成。

钟乳石的形成需要时间、耐心和恒定的环境。

如此坚守自然规律,蔚蓝的天空、清欣的山水和独具风情的洞穴自然美景为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惊奇和愉悦。

第二篇:钟乳石形态及成因钟乳石是洞穴内的一种矿物质形态,其形态如钟乳一样悬垂生长。

钟乳石的分类类别

钟乳石的分类类别

钟乳石的分类类别
钟乳石是一种由碳酸钙沉积形成的石灰岩结构,通常在洞穴或地下水中形成。

根据形状和组成成分的不同,钟乳石可以被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

1. 垂直钟乳石:这种钟乳石是形成在岩石顶部并向下垂直延伸的石柱。

它们通常是细长而尖锐的,因为它们是沿着岩石表面的垂直缝隙生长的。

2. 薄片钟乳石:这种钟乳石是形成在洞穴墙壁上的平面结构,通常是扇形或板块状的。

它们通常沿着岩石表面生长,并且形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3. 钟乳石柱:这种钟乳石由多个垂直钟乳石组成,形成一个柱状结构。

它们通常比单个垂直钟乳石更宽,因此更加稳定。

4. 内嵌钟乳石:这种钟乳石是嵌入在洞穴墙壁中的结构。

它们通常是圆形或半圆形的,因为它们是在岩石表面上生长的。

5. 钟乳石花:这种钟乳石是由多个薄片钟乳石组成的花状结构。

它们通常是在墙壁上形成的,并且在形状和大小上有很大的变化。

总之,钟乳石的分类类别是根据其形状、组成成分和位置等因素来确定的。

不同的钟乳石类别在地质学和洞穴探险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 1 -。

钟乳石

钟乳石

钟乳石钟乳石(stalactite),又称石钟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

钟乳石(stalactite)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

由于形成时间漫长,钟乳石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

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于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

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称为"钟乳石"。

雨花石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主要产于南京市六合区及仪征市月塘一带,是南京著名的特产。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至唐宋时期达到巅峰,雅史趣事中有关赏石的佳话不胜枚举,神奇的雨花石更是成为石中珍品,有"石中皇后"之称,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

也有同名歌曲《雨花石》,详见本词条末。

雨花石的欣赏,追求的是"意境",所谓景外之景,图外之画,弦外之音,无论诗情、画意、神采、文韵都包涵在意境之中,这就要求收藏者要有比较高的文化品位。

一般提到雨花石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南京雨花台,都以为雨花石就是产自雨花台一带,实际上这只是人们的误解。

雨花石是世界观赏石中的一朵奇葩,有美丽的色彩和花纹﹐可供观赏。

她主要产自扬子江畔、风光旖旎的南京六合。

雨花石以"花"为名,花而冠雨、美丽迷人。

礁石礁石是指高出于海蚀平台的海蚀残留体。

由于波浪对海岸基岩不断地冲蚀和破坏,而波浪强度及组成海岸基岩岩性成分的差异,加剧了海蚀作用的差异,从而产生突出屹立的礁石。

礁石上面也经常长满了海砺和贝壳.若礁石的规模很大,则称岛屿。

隐伏于水下的礁石称暗礁。

礁石可为生物礁体组成,也可为火山岩体或大陆岩体延伸于水下所组成。

因其分布于海中或靠近海岸,对沿海渔业及航行都不利。

钟乳石的形成

钟乳石的形成

钟乳石的形成钟乳石是地下洞穴中一种独特而美丽的地质景观。

它们以其奇特的形状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那么,钟乳石是如何形成的呢?钟乳石形成于洞穴的顶部和壁面上,其形状各异,有的像锥子,有的像针,还有的像石帘。

它们是由矿物质的沉积物在洞穴顶部或壁面上逐渐积累形成的。

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

首先,水从地下泉水或其他水源中渗出,通过地下岩石层逐渐流入洞穴。

当水滴从洞顶滴落时,它会带走一些溶解在其中的矿物质,例如碳酸钙。

一滴水滴下,碳酸钙便开始在空气中失去溶解度,逐渐结晶沉积在滴水的起点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滴水的落下,都会使钟乳石的形状增长一点。

这个过程由于矿物质的长期沉积而逐渐形成。

在形成钟乳石的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称为"双滴效应",这是钟乳石形成过程中最神奇的现象之一。

当两滴水同时滴落到同一个位置上时,它们会以一个更大的水滴形式滴落,这个双滴现象会使钟乳石形成一个圆锥形的尖峰。

除双滴效应外,钟乳石还可能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风的吹拂、洞穴内水流的冲刷等,这些因素也会对钟乳石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还有一种钟乳石的形成是由于地下水流淌过嵌入岩层中的裂隙或孔洞,水中溶解的矿物质沉积形成钟乳石。

这种形成过程的时间会更长,但钟乳石的形态也会更加美丽。

总的来说,钟乳石的形成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特定环境的过程。

它们形成时需要稳定的温度、湿度和适当的环境条件。

只有当这些条件满足时,钟乳石才能保持自己特有的形状和美丽。

钟乳石的形成是地球长久演化的结果,它们见证了地球的变迁和岁月的积淀。

每一座洞穴中的钟乳石都有着独特的形态,每一个形状背后都有一段隐匿的故事。

钟乳石的形成不仅仅是一种地质现象,也是自然界中的一次创作。

当我们欣赏钟乳石时,也在欣赏自然界中的奇妙之美。

只有通过保护自然环境,我们才能继续欣赏到钟乳石带给我们的惊喜和感动。

在今天的科学与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更好地保护钟乳石和洞穴生态系统。

钟乳石化学成分

钟乳石化学成分

钟乳石化学成分钟乳石(Stalactite)是一种由矿物质组成的景观。

它是由空气中的硫酸盐(SO2)所形成的,它会在地表上构建出空中飘浮的景观,令人印象深刻。

钟乳石化学成分以水素氧化物为主,包括硅酸(SiO2)、铁酸(FeO)、铝酸(Al2O3)、钙酸(CaO)、锰酸(MnO2)、氯酸(Cl)、磷酸(P2O5)、镁酸(MgO)、铜酸(CuO)和锌酸(ZnO)。

其中,SiO2、FeO和Al2O3占总量的绝对优势,组成率在90%以上,其余组成则极少。

钟乳石的硅酸是钟乳石的主要组成,占其中90%左右,是钟乳石的碳源之一。

有三种主要的硅酸形式组成钟乳石,即硅酸铝锆(Al2Si2O6)、硅酸铝檀(Al2SiO5)和硅酸石英(SiO2)。

钟乳石的铁酸(FeO)是由于地壳的裂解和液态水的生成而演变出来的,是钟乳石酸性体系中的一种。

铁酸可以作为钟乳石的变色剂当其中铁元素暴露在大气中时它会变成深红色,也就是呈现钟乳石特有的深红色,形成深红色的钟乳石色调吸引着游客们。

钟乳石的高岭土是由若干具有一定束缚能力的元素组成的一种粘土结构,主要有氧化铝、氧化亚铁、氧化锰、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钠、氧化铜和氧化锌。

而钟乳石的结构与其环境、溶液的组分以及湿度有关,从而有不同的色彩,包括黄绿色、柠檬黄色、灰色、黑色和品红色等。

钟乳石的磷酸(P2O5)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元素,可以用来更好地吸收臭氧、氮氧化物和其他污染物。

此外,磷酸还可以帮助催化矿物质分解,使矿物质更容易被水所溶,从而形成可多循环的可利用的系统。

钟乳石的氯酸(Cl)可用于形成一种结构像SrCl结构的氯硫分子,这种结构有利于润湿钟乳石的晶体面和控制其碳含量,使金属酸盐完成有序结晶,并为形成钟乳石提供能量。

钟乳石的锰酸(MnO2)主要用于催化氧化作用,因此也可以帮助钟乳石形成有机结构,其中锰酸和钙酸可以与其他氧化物一起作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弱碱性社会,可以帮助腐蚀游走。

钟乳石的钙酸(CaO)是钟乳石的一个重要元素,其钙Cation可以和硅酸结合形成凝胶晶种,起到连接硅酸晶体面的作用,从而加强钟乳石的结构,抵抗外界的压力。

溶洞钟乳石的形成化学方程式

溶洞钟乳石的形成化学方程式

溶洞钟乳石的形成化学方程式1. 什么是钟乳石?钟乳石,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一堆石头,它是一种大自然的奇迹!你知道吗?钟乳石其实是在溶洞里慢慢形成的石头,形状各异,有的像滴水的蜡烛,有的则像小动物,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想象一下,走进一个阴暗潮湿的洞穴,头顶上挂满了这些奇特的钟乳石,简直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童话世界。

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别急,让我们慢慢揭开这个谜团。

2. 钟乳石的形成过程2.1 水的“搬运工”作用好啦,钟乳石的形成可得从水说起。

没错,就是那常见的水!在山上的雨水、地下水经过一番旅程,渗透到石灰岩中。

这时候,水里面溶解的二氧化碳跟石灰石发生了一些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可以简单表示为:。

CaCO3 + CO2 + H2O → Ca^{2+ + 2HCO3^{ 。

这个反应就像一场大戏,石灰石(CaCO₃)在水和二氧化碳的“夹击”下,被分解成了钙离子(Ca²⁺)和重碳酸根离子(HCO₃⁻)。

所以说,水真的是个搬运工,把这些营养成分从地底下搬了出来。

2.2 溶解与沉淀接着,这些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在水中四处游荡。

可时间一久,这些离子就开始慢慢沉淀下来。

随着水滴在洞顶缓缓滴落,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又重新结合,形成了钟乳石。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等到水滴?哈哈,这就像是大自然的耐心,只有当水分蒸发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形成一个漂亮的钟乳石。

每一滴水,都在为它的“宝贝”积蓄力量,真是“滴水穿石”啊!3. 钟乳石的神奇与美丽3.1 造型千奇百怪钟乳石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的像小飞虫,有的像流淌的液体,有的甚至像奇形怪状的动物。

走进溶洞,就像走进了一个天然的艺术展览,每一块钟乳石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有人说,这些钟乳石是“岁月的礼物”,它们在黑暗中静静地成长,等待着人们的发现。

真的是“岁月如歌”,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3.2 自然的“时光机器”钟乳石的形成可是个漫长的过程,有些钟乳石甚至需要几千年才能长成一厘米。

钟乳石形成化学方程式

钟乳石形成化学方程式

钟乳石形成化学方程式
钟乳石形成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
CACO3+CO2+H2O=CA(HCO3)2。

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水。

被溶解的碳酸氢钙又变成固体。

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称为“钟乳石”。

性状鉴别本品为钟乳状的集合体。

多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短粗细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棕黄色,粗糙,凹凸不平。

体重,质硬,易砸碎,断面较平整,白色至浅灰白色,略带淡棕色,对光观察具闪星状的亮光,近中心常有圆孔,圆孔周围具多数浅橙黄色同心环层,有的可见放射状纹理。

无臭,味微咸。

以色白或灰白、圆留任形、断面具闪星状亮光者为佳。

形成钟乳石的化学方程式

形成钟乳石的化学方程式

形成钟乳石的化学方程式
钟乳石(stalactites和stalagmites)是岩洞中独特的形成物之一。


们是由水滴穿过岩石时溶解了岩石中的成分,并在滴落时重新结晶形
成的。

形成钟乳石的化学方程式包括以下步骤:
1. 二氧化碳的溶解
在岩洞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

CO2 + H2O → H2CO3
2. 碳酸的离解
碳酸很容易离解为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H2CO3 → H+ + HCO3-
3. 绕过障碍物
当水滴穿过岩石时,它们必须绕过许多障碍物,比如小洞、石头等等。

在这些障碍物上,溶解了的碳酸和岩石中的钙、镁离子相遇。

HCO3- + Ca2+ → CaCO3 + H+
HCO3- + Mg2+ → MgCO3 + H+
4. 重新结晶
碳酸钙(CaCO3)和碳酸镁(MgCO3)很难溶解在水中,所以它们重新结晶成为固体,开始形成钟乳石。

这些化学方程式解释了钟乳石如何形成,但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钟乳石的形成。

例如,温度、湿度、岩石类型和水的流动方式都会影响钟乳石的形成。

总的来说,钟乳石是岩洞中一个独特的美丽景象,其形成过程非常完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乳石的形成
为了弄清钟乳石的形成原因,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吧!取一只大茶杯(或试管),将少量熟石灰(即氢氧化钙)溶解于水中,静置片刻,其中还没有溶解的熟石灰便沉积在杯底,此时杯中分成两层:上层是跟水一样清澈的石灰水,其中含有已溶解的氢氧化钙;下层是石灰乳,呈浑浊状态。

把上层清澈的石灰水小心地倾倒在一支试管里约2m1,然后通过一支玻璃管(也可用塑料管)往石灰水里吹气。

由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因此石灰水就和它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石灰石,石灰水变浑浊。

如果我们继续往浑浊的石灰水里吹气,不久,它又变得澄清了。

这是由于二氧化碳与碳酸钙起作用,生成可溶解于水的碳酸氢钙,因此浑浊液将随着沉淀的溶解而变得澄清。

如果把这种澄清液加热,碳酸氢钙又转变为不溶的碳酸钙,于是溶液又重新变浑浊。

石林和溶洞都是由于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

岩溶就是岩石的溶解,即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碳酸盐,如石灰石等)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这种作用产生各种地表、地下的岩溶地貌形态,如落水洞、溶蚀洼地、孤峰、地下的溶洞等。

在国外,岩溶称作喀斯特。

在石灰岩分布区,流水溶解、冲刷岩石可形成天然溶洞,洞内有钟乳石、石柱、石笋等。

钟乳石和石笋大不相同,一个像冬天屋檐下的冰柱,从上面垂下来;一个像春天从地面下“冒”出来的竹笋。

洞顶上有很多裂隙,每一处裂隙里都有水滴不断渗出采,每当水分蒸发掉了,那里就留下一些石灰质沉淀。

一滴、两滴、三滴……水不断出现,又不断地挥发,洞顶上的石灰质愈积越多,终于生成一个乳头状的石头——这就是钟乳石的“童年”时代。

以后,在它外面又包上一层层石灰质,以致越垂越长。

有的钟乳石的长度能达到好几米。

石笋是钟乳石的亲密伙伴。

当洞顶上的水滴落下来时,石灰质也在地面上沉积起来。

就这样,石笋对着钟乳石向上长。

可以说钟乳石是“先生”,石笋是“后生”。

但石笋底盘大,本身比较稳定,不容易折断,所以它的“生长”速度常比钟乳石还快。

石笋的最大高度能达30米,像是一座平地里长出来的“石塔”。

往下长的钟乳石,有时候也会和往上长的石笋接在一起,连接成一个石柱,两头粗,中间细,不明底细的人还认为是谁凿出来的呢。

在许多石灰岩洞里,钟乳石和石笋多数不是连在一起的;那是因为不是钟乳石折断了,就是过多的石灰质堵塞了水滴的通路,水滴被迫改变路径转移到另一处;又长出一根新的钟乳石。

这样,钟乳石和石笋就不会“碰头”了。

地下水在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凡是它流过的地方就会留下痕迹,或是一道沟,或是一个洞,或是一根钟乳石,或是一根石笋,或是一根石柱,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树林”、“珠帘”等奇丽景象。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碰到:例如用来烧水的壶底常结一层垢。

取出一些加点醋,会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

这是因为自来水里含有碳酸氢钙、碳酸氢镁等物质,水垢的某些成份就是它们在加热时的分解产物。

因为大自然中温度没有煮开水那么高,所以钟乳石和石笋等的形成也就没有那么快,要经过几万年的长期沉积和不断变迁。

黄河石林的形成
形成黄河石林的岩石受构造力的作用,坚硬的岩石中产生了五组方向不同的垂直节理,当这些岩层上升至地表、特别是形成独立山体后,岩石中的裂隙处在松驰和自由空间的状态下,加上日夜、季节温差变化、热胀冷缩、冰冻融化、雨水溶蚀、风蚀等物理、化学风化作用,顺岩石中的裂隙不断剥落、扩大、纵深发展,形成岩壁和石林。

形成规模壮观的石林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一是必须具备巨厚的水平岩层;
二是岩层质地比较坚硬、均一;
三是存在垂直岩层的多组节理。

缺少上述条件都难于形成规模壮观的石林。

喀斯特地貌
指地表中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发生溶蚀、沉淀、崩塌、陷落、堆积等现象形成各种特殊的地貌,如石芽、石林、溶洞等,这些现象总称为喀斯特地貌(我国曾称之为岩溶地貌)。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

岩溶地形的地面往往是石骨嶙峋、奇峰林立,地表崎岖不平,地下洞穴交错,地下河发达,有特殊的水文网。

在喀斯特地貌地区,地表水系比较缺乏,影响农业生产。

中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

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徐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

我国石灰岩分布面积约有130万平方公里,为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类型最全的国家。

喀斯特地貌因形态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空气和水的特性与有益成份而成为旅游资源,如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辽宁本溪水洞、北京房山石花洞等。

石林形成的地质背景
要了解石林,还得先从“喀斯特”一词说起,因为石林也被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是德语“karst”一词的译音。

喀斯特原是前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区名称。

十九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斯威奇对那里奇形怪状的石灰岩地形进行了研究,并在其代表作《喀斯特现象》一文中将该地貌命名为“喀斯特”。

此后“喀斯特”一词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地学专门术语。

在中国,“喀斯特”的同义词是“岩溶”。

因此,石林也同时被称为岩溶地貌。

形成石林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属于碳酸盐岩。

而碳酸盐岩又属于沉积岩,既岩石是在水体中沉积形成的。

石灰岩最大的特点是容易被水溶解,尤其是当水中富含二氧化碳时,因此石灰岩又被称为可溶性岩石。

在中国,碳酸盐岩分布的面积约为130万平方公里,其中60%也就是约80万平方公里分布在贵州、广西、四川西部和云南东部,形成了世界上一块最大的岩溶区。

由于面积巨大,跨越不同的纬度和海拔,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块区域被称为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的理想之地。

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这块区域内发育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包括像石林、桂林山水这样奇特的景观。

有了石灰岩,并非就能形成石林,否则石林就成了随处可见的一般景观了。

实际情况是石林的面积只占喀斯特面积中极小极小的部分,在中国西南这片最大的喀斯特区域,石林的面积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由此可见石林景观的独特和珍贵,它的形成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地质传奇。

石林的形成是由地质、气候、水文等许多因素有利的结合,甚至是巧合的结果,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形成石林。

在地质方面,首先是区域大地构造条件,或者说要有地壳的抬升作用。

发育石林的石灰岩最初形成于海底,而今的石林已伫立在近2000米的高原之上。

这其中经历了间歇性的持续抬升过程,因为只有不断的抬升,才能使水有较大的向下侵蚀的动能,才能发育像石林这样的垂向立体景观,否则一个地区如果长期处在稳定状态,久而久之,自然风化,削高填低,地形就会形成越来越平缓,最终向平原演化。

其次地壳在抬升过程中,岩层要大致保持水平,不能发生明显的倾斜。

或者有过倾斜,但随后又恢复水平。

这对石林的发育和保存至关重要,
否则那竹节状高大的石柱就会战立不稳,顺“节”(层理面)滑塌。

石林是因高大的石灰岩溶柱呈树林状分布而得名。

而这些石柱又是怎样丛当初完整的石灰岩中分离出来的呢?那是因为岩石受到力的作用后,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了两组石柱。

可见,如果岩石中只发育一组裂隙,那么溶蚀后,形成的就不是石林,而是一道道石墙了。

另外,两组裂隙的密度要适宜,不能太密集也不能太稀疏。

太密集则岩石容易被全部溶蚀,太稀疏则只形成一些石丘。

发育石林地貌,往往还要有盖层条件的配合,就是石灰岩顶部要有一层其他岩石的覆盖。

此盖层的存在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盖层可以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方式,造成局部水的集中,有利于盖层下面石林的发育。

二是盖层的存在可以保护早期形成的石林。

石林地区在地质历史上就曾被厚厚的玄武岩覆盖,历经了上亿年剥蚀,如今玄武岩已大部分消失,只剩下零星残余。

如果没有这层玄武岩的存在,不要说古老部分的石林保存不下来,恐怕连发育石林的石灰岩都已不复存在了。

云南的石林是怎样形成的
我国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一座奇特的石头“园林”。

里面千姿百态、怪石林立,有的高十几米,有的高几十米,一眼望不到边。

关于石林的来历,当地居民编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给这些石林染上了一片神奇的色彩。

可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其实的情况并不如此。

原来几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日积月累在海底沉积了许多细小的泥粒和有机质。

经过漫长的地质时代在巨大的压力下和胶结、结晶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坚硬的石灰岩。

后来地壳上升运动,这些石灰岩层整体上升形成了在灰岩高原。

露出地表的石灰岩开始了一个特殊的历程,在温暖和潮湿的气候环境中,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沿着岩石裂隙向下渗流,缓慢地溶蚀岩石里的碳酸钙,使裂隙逐渐扩大,整块岩石逐渐被切割分离开来。

由于这里的石灰岩地面有密集的裂隙网,被溶蚀扩大后形成了一根根千姿百态的石柱。

溶沟不断地向深切割、石柱也逐渐变成了石峰,有的像一道道形象奇特的石墙。

这些奇特的景观构成了这个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的岩石园林。

从地貌学的角度,石林还只是石灰岩溶蚀程度的初级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