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断层破碎带施工方案

合集下载

石山隧道断层破碎带专项施工方案

石山隧道断层破碎带专项施工方案

石山隧道断层破碎带专项施工方案一、前言石山隧道项目位于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其中断层破碎带的存在给隧道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针对石山隧道断层破碎带展开专项施工方案的讨论,以期为施工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保障。

二、地质背景分析石山隧道所在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条断层,其中部分断层破碎带比较发育,岩层受到破坏和变形。

这些断层破碎带的存在对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合理的施工方案设计。

三、断层破碎带特点分析1.岩层稳定性差:断层破碎带中的岩层受到较大的破坏和变形,岩层稳定性较差,存在塌方、滑坡等风险。

2.孔隙度较高:断层破碎带中的岩石孔隙度较高,岩层结构疏松,易导致地表塌陷等问题。

3.渗透性增加:断层破碎带中岩层渗透性明显增加,地下水渗透较大,对隧道施工和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专项施工方案设计1. 隧道支护设计针对断层破碎带处的隧道段,应加强支护设计,采取加固措施,如钢架支护、喷注混凝土、锚杆加固等,提高隧道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施工工艺优化针对断层破碎带的特点,应优化施工工艺,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技术,减少对岩石的破坏和振动,确保施工过程安全稳定。

3. 定期监测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断层破碎带处的地质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密切关注岩层变形、地下水位变化等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五、总结针对石山隧道断层破碎带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专项施工方案,包括加强支护设计、施工工艺优化和定期监测等措施,以确保隧道施工顺利进行,并保障施工安全。

希望本文的方案能为石山隧道的施工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六、参考文献•《隧道工程施工手册》•《岩土工程原理》•《地质灾害防治手册》以上,对石山隧道断层破碎带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设计,希望能对相关工程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帮助。

方斗山隧道断层破碎带施工方案

方斗山隧道断层破碎带施工方案

方斗山隧道断层破碎带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沪蓉国道主干线是交通部规划的“五纵七横”的“一横”,它东起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至成都。

其支线重庆境内起点位于重庆与湖北利川市交界的分水岭,接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恩施至利川段终点,经石柱、忠县、垫江在川渝交界处的明月山与沪蓉国道主干线支线四川境内的邻水至垫江公路终点相接。

本项目为沪蓉国道主干线支线分水岭(渝鄂界)至忠县段高速公路,属于山岭区高速公路,方斗山隧道是石忠高速公路最长的隧道,右洞起止桩号为K55+305~K62+905,长7600m,左洞起止桩号为ZK55+303~ZK62+865,长7562m。

隧道划分为B12、B13两个标段,其中B13合同段右洞起止桩号为K59+100~K62+905,长3805m,左洞起止桩号为ZK59+100~ZK62+865,长3765m。

该隧道具有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较大。

二、工程地质方斗山特长隧道由东至西穿越方斗山山脉中段,方斗山属条形低中山,具构造剥蚀——溶蚀地貌特点。

山脊东侧及西部坡脚平行山脉走向发育有长数公里至数十公里的长条形溶蚀槽谷,槽谷底部平缓开阔,串状分布有溶蚀洼地,落水洞、竖井等岩溶形态和景观。

方斗山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有岩溶、煤层及瓦斯和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段。

其中方斗山隧道出口端左右线分别穿越F1,F2断层破碎影响带。

根据设计地质,F1断层破碎带主要已充填粘土为主,其余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成分的断层角砾,碎裂岩。

受F1断层的影响,岩体较破碎~破碎,呈碎石状压碎结构,拱顶易坍塌、侧壁不稳,处理不当会造成大的坍塌,隧道出水形式为淋水、涌水,流量约20000m3/d。

F2断层破碎带岩性主要为岩溶角砾岩,灰岩、白云质灰岩成分的碎裂岩,受F2、F3断层及大裂缝影响段,岩体破碎~较破碎,拱顶易坍塌、侧壁不稳,处理不当会造成大的坍塌,隧道出水形式为淋水、涌水,流量约50000m3/d。

受断层导水的影响,有可能出现大的涌水、涌泥现象。

隧道断层破碎带及节理密集带专项施工方案

隧道断层破碎带及节理密集带专项施工方案

隧道断层破碎带及节理密集带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目录1编制依据及编制范围 (1)1.1编制依据 (1)1.2编制范围 (1)2工程概况 (1)3施工技术方案 (2)3.1总体施工方案 (2)3.2超前地质预报 (3)3.3小导管超前支护 (7)3.4超前管棚支护 (9)3.4台阶法、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开挖 (10)3.4.1台阶法 (10)3.4.2三台阶临时仰拱法 (11)3.5径向注浆 (14)3.6帷幕注浆 (17)3.7围岩监控量测 (24)4质量控制措施 (32)4.1断层及节理地段衬砌防水措施 (32)4.2断层及节理地段衬砌砼质量控制 (34)4.2.1砼防止开裂施工技术措施 (34)4.2.2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措施 (35)5安全应急措施 (35)5.1防止围岩失稳的施工措施及施工预案 (35)5.2防止突泥、突水的措施及施工预案 (36)1编制依据及编制范围1.1编制依据(1)新建衢州至宁德铁路浙江段站前工程安民隧道设计图。

(2)《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Q/CR 9217--2015);(3)《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4--2008);(4)《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5)《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指南》(TZ 331--2009);(6)《铁路隧道施工抢险救援指南》(Q/CR 9219--2015);(7)我单位目前的劳动力、施工机械设备能力、技术管理和现场地质实际调查。

1.2编制范围安民隧道隧址区穿越的12条断层破碎带和9条节理密集带。

2工程概况安民隧道为燕尾隧道,全长13909.24m。

隧道共穿越12条断层破碎带和9条节理密集带。

详见隧道断层和节理情况统计表。

表2-1 安民隧道断层破碎带和节理密集带情况统计表3施工技术方案3.1总体施工方案通过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切实掌握断层及节理的情况,包括破碎带的宽度、填充物、地下水以及隧道轴线与断层及节理构造线方向的组合关系,施工前根据有关施工技术和机具设备条件,确定通过断层破碎带及节理密集带地段的施工方法。

隧道施工中对断层破碎带的处理

隧道施工中对断层破碎带的处理

隧道施工中对断层破碎带的处理1 工程概况青磁窑隧道位于山西省浑源县青磁窑乡,左线起始桩号ZK82+230,终点桩号ZK83+045,全长815米;右线起始桩号K82+295,终点桩号K83+065,全长770米。

隧道采用分离式断面,双洞双车道,净宽10.75m,净高5.0m。

洞门形式采用端墙式,洞身段采用柔性支护体系结构的复合式初衬。

2 地质构造2.1 F1 断层位于隧道ZK82+500-ZK83+000左侧30〜50米,与路线基本平行,该断层不穿越隧道。

在ZK82+960左50米处有明显断层露头,物探资料在ZK82+700横断面的240号点附近,深部等值线发生向下扭曲及低阻封闭等现象,推断为断层的反应。

断层性质为正断层,断层产状190〜220°/ 65°,断距120〜130米,破碎带宽度20〜25米,上盘岩性为石炭系太原组砂岩、泥岩;下盘岩性为奥陶系下马家沟组灰岩。

2.2 F2 断层位于ZK82+232- ZK82+465右侧15〜25米,与隧道地表交于ZK82+465处,呈隐伏状态,根据2#钻孔揭示,在地表至45米深度内为断层角砾,在ZK82+230右15米处有断层露头,断层性质为正断层,断层产状170〜201°/72°〜74°,断距20〜30米,破碎带宽度5〜15米,上下盘岩性均为奥陶系下马家沟组灰岩夹泥灰岩。

断层对隧道左线进口段围岩完整性影响较大。

3 断层破碎带处理方案根据设计图纸青磁窑隧道左线地质纵断面图(图1)及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结果显示:青磁窑隧道左线进口段ZK82+310〜ZK82+410,洞体埋深37.5至66.2m,围岩由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O2x 灰岩、泥灰岩及断层角砾组成,强至中风化,属软岩至较软岩,受F2 断层影响,岩体破碎,碎裂状结构,雨季有滴渗水现象。

围岩质量指标:Kv=0.35,Rc=15MPa,BQ=210。

与会人员经过讨论,得出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对穿越断层破碎带的隧道结构采用以下的加固措施:拱部采用两排①42超前小导管支护,边墙采用单排①42超前小导管支护,仰拱采用花管注浆加固,施工采用单侧壁导坑法。

隧道穿越断裂带专项施工方案

隧道穿越断裂带专项施工方案

西铁车2号隧道穿越断裂带专项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西铁车2号隧道位于山东省莱芜市西铁车村东南至沂源县小张庄村,隧道穿越碌碡陡坡及山间河谷区。

隧道里程DK1076+119~DK1083+970,全长7851km,进、出口线路设计路肩标高分别为312。

205m、351。

968m,洞身最大埋深约234m,最小埋深约27m,隧道内为单面坡,分别为5.0‰的上坡(531m)和 5.1‰的上坡(6200m)、4。

9‰的上坡(1120m)。

在DK1080+356处设置一座613m长斜井,斜井进入正洞后双方向施工,斜井为双车道斜井,采用无轨运输方式出碴。

隧道进口段377.54m位于R=4000m 的曲线上,隧道出口段1086。

24m位于R=3500的曲线上,其余段落位于直线上。

隧道穿越低山丘陵区,冲沟发育,地面高程296m~565m之间,相对高差最大约269m,自然坡度较陡,一般为15~50°,整体地形为西高东低,植被多为树木及少量杂草,局部有少量耕地。

对到进出口有村、省级公路,交通相对方便.该隧道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山东段最长隧道,也是目前山东省境内最长隧道,采用钻爆法施工,由进口、出口及1个斜井共4个工作面掘进。

隧道围岩有Ⅱ、Ⅲ、Ⅳ、Ⅴ级,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全隧均采用复合式衬砌,复合式衬砌由初期支护,防水隔离层与二次衬砌组成,Ⅱ级围岩段采用曲墙式带底板衬砌,Ⅲ~Ⅴ级围岩采用曲墙加仰拱结构形式,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

其施工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技术标准高。

二、地质构造本隧道穿越地层为强~弱风化花岗岩、灰岩、页岩。

隧址区不良地质主要是岩溶,整个隧址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鲁西台背斜,其基底由泰山群花岗岩构成。

寒武系盖层发育,大部分呈倾角平缓的单斜构造覆盖于基底,寒武系地层较连续,局部以断层接触,寒武系地层与太古界花岗岩基底呈角度不整合接触.1、断裂隧址区洞身分别穿越7条实测及推测断层.各断层的主要特征如下:F1:与洞身相交于DK1077+960,与线路夹角约为56°,为平移断层,断层产状110°∠70°。

隧道工程中遇到断层及破碎带怎么施工?

隧道工程中遇到断层及破碎带怎么施工?

隧道工程中遇到断层及破碎带怎么施工?穿过断层隧道及破碎带,给隧道施工带来不同的困难,在施工中遇到断层及破碎带时,首先要查明断层的倾角,走向、破碎带的宽度,岩石破碎程度,地下水活动等有关条件,据以正确选择施工方法和制定施工措施,认真分析研究设计地质资料,并在掘进齐头左右两侧用钻孔台车或DK100型钻机向前钻水平超前探孔,钻透断层破碎带,如断层破碎宽度大,破碎程度及裂隙充填物情况复杂,且有较多地下水时,可在隧道中线一侧或两侧开挖调查导坑,调查导坑穿过断层破碎带的中线与隧道中线平行,线间距不小于20m,调查导坑穿过断层破碎带后,再掘进在一段距离转入正洞,在处理断层破碎带同时,在前方开辟新工作面,加快施工进度。

1、施工方法1.1断层宽度较小,岩体组成物为坚硬岩块且挤压紧密,围岩稳定性相对较好,隧道通过这样的断层,可不变施工方法,与前后段落的施工方法一致,避免频繁变更施工方法,影响施工进度,但过断层带要加强初期支护和适当的辅助施工措施渡过断层带。

如超前锚杆与径向锚杆配合,加厚喷射砼,并增设钢筋网等措施。

必要时可增设格栅架。

超前锚杆在拱部设置,锚杆直径22m,长3.5m,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约为100,每2m设一环,保证环间搭接水平长度大于1.0m,用早强砂浆作为超前锚杆杆体与岩层孔壁间的胶结物,以及早发挥超前支护作用,在超前支护下掘进。

开挖后立即施作径向锚杆,挂钢筋网,喷射砼等初期支护。

1.2一般断层破碎带,采用径向锚杆、钢筋网、喷砼、格栅钢架等加强初期支护,并在拱部施作超前小导管周壁预注浆,对洞周岩体进行预加固和超前支护。

在超前支护下,采用上半断面法或正台阶法开挖。

在台阶上部施作超前小导管,上部开挖后及时施作拱部初喷砼,径向锚杆,挂钢筋网,格栅钢架。

在作好拱部初期支护后方能开挖台阶下部。

超前小层管管径根据钻孔直径选择,一般选用42~50mm的直热轧钢管,长 3.5m~5.0m,外插角10~20,管壁每隔10cm~20cm,交错钻眼,孔口150cm段不钻孔,眼孔直径6mm~8mm,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水玻璃浆液灌注,导管环向间距30mm~50mm,纵向两组导管间水平搭接长度不小于1.0m。

隧道泥质充填断层破碎带注浆施工工法(2)

隧道泥质充填断层破碎带注浆施工工法(2)

隧道泥质充填断层破碎带注浆施工工法隧道泥质充填断层破碎带注浆施工工法一、前言隧道泥质充填断层破碎带注浆施工工法是一种针对隧道工程中出现的泥质充填断层破碎带问题的施工方法。

该工法通过注浆处理,能够有效加固和修复断层破碎带,提高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工法特点该工法的主要特点包括:1. 注浆处理:通过注浆的方式,将合适的浆液注入隧道断层破碎带,从而加固和修复断层带,提高隧道的整体稳定性。

2. 节约成本:注浆施工工法相对传统的处理方法来说,更加经济实用,节约了成本和施工时间。

3. 保护环境:注浆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对环境无害,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泥质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工程,尤其是在断层破碎带严重或存在大规模泥水喷出情况的区域。

广泛适用于地下铁路、地铁、水利水电、公路隧道等工程中。

四、工艺原理在施工工法与实际工程之间的联系上,注浆施工工法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 调查研究:通过对施工区域的勘查,分析泥质地质环境,确定断层破碎带的位置和范围。

2. 施工方案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包括注浆浆液的配比和注浆孔的布置。

3. 施工准备:进行现场准备工作,包括机具设备的准备、施工材料的配制和运输等。

4. 施工工艺: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注浆施工工艺,包括钻孔、注浆、浆液固化等工艺环节。

5. 施工监控: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确保注浆施工的质量和效果。

五、施工工艺注浆施工工法的具体施工阶段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钻孔:根据设计要求,在断层破碎带范围内进行钻孔,钻孔的数量和位置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布置。

2. 清洗:钻孔后,进行清洗工作,确保钻孔内壁干净无杂质,为注浆提供良好的条件。

3. 注浆:使用合适的注浆浆液,将其注入钻孔,保持注浆压力适宜,确保浆液充分进入断层破碎带内部。

4.硬化:浆液注入断层破碎带后,进行固化处理,等待一定时间,使浆液充分固化和硬化。

断层破碎带地段隧道施工技术要求探讨

断层破碎带地段隧道施工技术要求探讨

断层破碎带地段隧道施工技术要求探讨隧道工程是岩土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地下工程的一种。

隧道施工技术要求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特点,断层破碎带地段的隧道施工技术要求尤为重要。

因为断层破碎带地段的岩土工程特性复杂,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需要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施工技术要求。

本文将从断层破碎带地段隧道施工技术的要求进行探讨。

一、断层破碎带地段的特点断层破碎带是地质构造中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是由地壳中的各种构造力作用下,导致断层面两侧岩石发生破碎和变形而形成的。

断层破碎带地段具有以下特点:1.地质条件复杂:断层破碎带地段的地质条件通常比较复杂,岩性多样,构造变化大,地应力状态复杂。

2.岩石破碎:断层破碎带地段岩石破碎带的破碎度较高,岩石的物理性质会发生变化,对隧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3.倾倒压宽:断层破碎带地段断层活动频繁,地应力场不稳定,易产生倾倒压力,对隧道的支护造成影响。

二、隧道施工技术要求1.地质勘察与预测分析针对断层破碎带地段,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掌握地层岩性、构造特征、地下水情况等。

基于地质勘察资料,进行地质力学和地下水数值模拟,对断层破碎带地段隧道进行合理的预测分析。

2.隧道设计与支护方案针对断层破碎带地段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隧道断面尺寸、支护结构和支护材料,以满足地质条件的要求,确保隧道的稳定和安全。

3.地下水控制断层破碎带地段地下水情况复杂,需要采取合理的地下水控制措施,防止隧道施工期间地下水突泄引起的围岩塌落及隧道进水事故。

4.合理的爆破施工技术断层破碎带地段岩石破碎度高,需要采用合理的爆破方案,减少爆破震动对围岩的破坏,防止爆破后岩体开裂,影响隧道的稳定。

对于断层破碎带地段,需要采用适当的支护措施,如锚杆、喷锚、预应力锚索、钢筋混凝土衬砌等,以增强围岩的稳定性。

针对断层破碎带地段,需要加强施工现场监测工作,实时掌握隧道围岩的变形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阳市公园路向东延伸(大桥路-高尔夫路)工程第一标段东洲新城隧道高水压断裂破碎带施工案编制:复核:审核: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公园路向东延伸工程项目经理部二O一五年九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3)二、工程地质 (3)三、断层破碎带施工案 (4)3.1超前地质预报 (4)3.2注浆堵水加固 (5)3.2.1全断面帷幕注浆堵水 (5)3.2.2全断面边预注浆堵水 (5)3.2.3局部断面预注浆堵水 (6)3.2.4局部断面排水 (6)3.2.5预注浆参数 (6)3.2.6预注浆结束标准 (6)3.2.7堵水注浆效果检查 (7)3.2.8东洲新城隧道全断面(帷幕)超前注浆图 (7)3.3隧道开挖支护及二衬施工 (11)3.3.1开挖支护参数 (11)3.3.2监控量测 (11)四、质量保证措施 (12)五、安全保证措施 (13)东洲新城隧道高水压断裂破碎带施工案一、工程概况东洲新城隧道0+705~1+600左右线单洞合计1790m,设计为双洞机动车双向六车道,两隧进口端间距为11.75m,为小净距隧道。

隧道开挖断面Ⅲ级围岩117㎡、Ⅳ级围岩130~136㎡、Ⅴ级围岩140~143㎡,线路设计标准:二级城市隧道,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50km/h;暗挖隧道建筑限界三车道段单洞净宽13.5m,车道限高4.5m,检修道净空2.5m。

二、工程地质隧道岩性主要为中风化、微风化花岗闪长岩和英砂岩,洞口有粘土夹碎覆盖层。

洞身穿越地质Ⅲ级围岩790m,占总长44.2%;Ⅳ级围岩290m,占总长16.2%;Ⅴ级围岩690m,占总长38.5%;明洞20m,占总长1.1%。

并穿越F1、F2等不良地质断裂带,F1破碎带位置在左线里程为K0+925~K0+965段,长约40m;在右线里程为K0+974~K1+025段,长约51m。

F2破碎带位置在左线里程为K1+300~K1+350段,长约50m,右线里程为K1+330~K1+390段,长约60m。

根据设计地质,F1断层破碎带主要已充填粘土为主,其余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成分的断层角砾,碎裂岩。

受F1断层的影响,岩体较破碎,呈碎状压碎结构,围岩稳定性较差,拱顶易坍塌、侧壁不稳,处理不当会造成大的坍塌,隧道出水形式为线状、淋雨状、涌水,流量约400~700m3/d,多雨季节流量约800~1600m3/d。

F2断层破碎带岩性主要为岩溶角砾岩,灰岩、白云质灰岩成分的碎裂岩,受F2断层及大裂缝影响,岩体破碎~较破碎,围岩稳定性较差,破碎带水量相对集中,开挖时可能会有渗水状、线状、小股状出水,局部淋雨状,核部破碎带可能出现较大的涌流、涌泥及坍塌现象,处理不当会造成大的坍塌,流量约400~700m3/d,多雨季节流量约800~1600m3/d。

三、断层破碎带施工案由于断层破碎带地存在涌水、涌泥及发生大规模隧道坍塌的危险,为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发生安全事故,顺利通过断层破碎带,有效降低施工阶段发生地质灾害所引发的风险,特制定以下施工案。

首先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系统(主要采用TSP203及地质雷达)进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结合地质勘测资料和地质素描对前地质进行综合判断,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是否注浆和采取哪种注浆案,以及后续开挖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辅助措施,开挖过程中加强对开挖后的地段进行监控量测,根据量测结果指导后续施工。

3.1超前地质预报主要采用TSP203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对前围岩地质进行地质探测,根据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结果和地勘资料进行对前100米围围岩情况进行判段,在现场施工条件未能达到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的施工条件时,则先采用地质雷达对前25米围围岩地质进行探测,然后根据以上几种探测手段所探测的结果对前围岩进行综合判定。

3.2注浆堵水加固施工过程中遇大量涌、突水情况时,应结合超前地质预报报告、地质素描资料综合分析,查明掌子面前地下水分布状况及水量情况后,采取以“防、排、堵、引相结合”的施工措施,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全断面帷幕注浆、全断面边注浆、局部断面注浆等注浆式,将地下水尽可能封堵在围岩,集中排放,通过隧道二次衬砌防排水系统排出洞外,以确保施工及结构的安全。

3.2.1全断面帷幕注浆堵水当隧道穿越的厚度较大(不小于30m)的软塑状断层破碎带、大型溶洞软塑状充填体,2/3探水出水,总水量大于10m3/h时,采用全断面帷幕注浆堵水。

注浆围为开挖轮廓线外6m,注浆段长度按31米设计,分三环实施,第一环22个注浆,深15m,第二环22个注浆,深22m,第三环61个注浆,深31m,全断面共布设105个注浆。

3.2.2全断面边预注浆堵水当隧道通过岩溶地层及非岩溶地层界面、厚度较小(小于30m)的断层破碎带、溶蚀裂隙,任一探水流量>2m3/h,总水量小于10m3/h时,采用全断面边注浆堵水。

注浆围为开挖轮廓线外6m,注浆段长度一般按31米设计,分三环实施,第一环22个注浆,深15m,第二环22个注浆,深22m,第三环50个注浆,深31m,全断面共布设94个。

3.2.3局部断面预注浆堵水当隧道通过灰岩地区,断面局部发生涌、突水时,采用局部断面注浆堵水。

注浆围为开挖轮廓线外6m,注浆段长度一般按31米设计,分三环实施,第一环10个注浆,深15m,第二环10个注浆,深22m,第三环14个注浆,深31m,全断面共布设34个。

3.2.4局部断面排水当隧道开挖掌子面只有1~2处涌突水,且流量不大时,应采取排水为主的施工措施。

采用80㎜钻头成,深30m,先把涌水暂时排出,后与二次衬砌防排水系统相结合,排出洞外。

3.2.5预注浆参数一个注浆段完成后留10m不开挖,作为下一阶段的止浆岩盘。

注浆自掌子面沿开挖向,以隧道中轴为中心呈伞状布置,注浆前段暗设φ76×4㎜套管,采用80㎜钻头成,后续注浆段采用60㎜钻头成。

注浆底间距不大于3m,浆液扩散半径为2m,注浆压力为静水压力(2.5~4)倍,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浆液浓度应根据地质及水文条件进行调整。

初拟为:C:S(体积比)=1:(0.6~1.0),水泥浆水灰比0.8:1~1:1,水玻璃浓度模术2.6~2.8,水玻璃浓度为35Be。

注浆压力初拟1.7~2.6Mpa。

注浆前在止浆墙埋Φ80㎜无缝钢管为口管,口管长3m,口外露20~30cm。

3.2.6预注浆结束标准单注浆压力达到设计终压并继续注浆10min以上,可结束本注浆,单注浆量与设计注浆量基本相同,结束时的进浆量在20L/min 以下时可结束本注浆。

3.2.7堵水注浆效果检查一个注浆段的全部注浆注浆完成后,在主要出水点附近设置至少5个检查,测涌水量,一般每每延米涌水量大于0.15L/min或局部涌水量大于3L/min的应追加钻注浆,再次压注直到达到设计要求为止。

3.2.8东洲新城隧道全断面(帷幕)超前注浆图现场施工图3.3隧道开挖支护及二衬施工隧道开挖施工时格按照“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的原则进行组织施工,开挖初支施工完毕后,加强仰拱距掌子面、二衬距掌子面的步距控制,及时施做仰拱和二衬施工,合理安排二次衬砌尽快封闭成环,确保现场施工安全。

3.3.1开挖支护参数双层注浆小导管超前支护,小导管直径Φ42mm,单根长4.5m、环向间距0.4m,纵向间距3m。

循环进尺控制在1m以,爆破时采用微弱爆破,C25喷射砼26cm;I20a工字钢钢拱,间距0.75m;Φ25中空注浆锚杆间距75×75㎝,单根长4.5m;双层Φ8钢筋网,间距20cm×20cm。

3.3.2监控量测开挖过程中格实施监控量测工作,针对监控量测数据及时分析,以真实有效的监控量测数据为指导,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变化突变时,及时调整现场施工参数。

四、质量保证措施⑴应格按照设计参数进行钻。

钻位及角度偏差符合相关规规定,若现场钻位因为客观条件限制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应进行移位并进行计算确定参数,必要时应进行补。

⑵注浆材料应满足设计要求,禁使用过期结块的水泥,必要时进行检验。

⑶浆液配比应符合设计要求,配浆时最大误差为:水泥、水玻璃、水±5%,外加剂±1%。

⑷浆液搅拌应均匀,一般水泥浆搅拌时间为3~5分钟,但不得超过30分钟。

未搅拌均匀或沉淀的浆液禁使用。

⑸注浆过程中,时刻注意泵压和流量的变化,若吸浆量很大或压力突然下降,注浆压力长时间不上升,应查明原因,如工作面漏浆,可采取封堵措施。

如跑浆可通过调换浆液、调整浆液配比,缩短浆液凝胶时间,进行大泵量、低压力注浆,必要时采用间歇注浆,以达到控域注浆目的。

⑹注浆过程中压力突然升高,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处理,确因浆液凝胶时间过短,则应停水玻璃泵,只注水泥浆,待泵压恢复正常后再进行双液注浆。

⑺一台泵发生故障时,应立即换上备用泵继续注浆。

⑻注浆过程中,应保持注浆管路畅通,防止因管路堵塞而影响注浆结束标准的判断。

⑼双液浆注浆结束后或注浆确实需要停较长的时间时,则先停水玻璃泵,后停水泥浆泵,并用清水清洗管路,以防堵管。

⑽格进行注浆效果检查评定,符合要求时才能结束注浆作业。

当未达到注浆结束标准时,应进行补注浆。

五、安全保证措施⑴注浆期间溶洞段至少设两个量测断面,格按隧道施工规加强量测,并加强掌子面围初支和衬砌的观察。

⑵注浆管路及连接件必须采用耐高压装置,当压力上升时,要防止管路连接部位爆裂伤人。

⑶口管、止浆塞要安装固结牢固,施工期间禁人员站在其冲出向前,以防止口管、止浆塞冲出伤人。

⑷注意机械使用、保养、维修,注意用电安全,经常进行检查杜绝漏电,并派专人操作和维修,非机电修理人员不得随意拆卸设备。

⑸钻过程中时刻观察前地层变化,当遇到高压水粉细砂层砂子前应做好防措施,必要时口安装防突装置,以防止高压水及钻杆冲出伤人。

⑹台阶上施工时应设防护围栏,防止人员高空坠落。

⑺需高空作业时,应搭设稳固安全的脚手架和施工平台,防止机翻人伤事故发生。

⑻准备好抢险材料,做好抢险准备工作,当开挖施工中当出现流水、流砂时应立即进行封堵作业,以防止施工量涌水形成危害,对涌出的泥砂应及时进行清理。

⑼若遇大的涌水涌砂灾害时,应及时撤出人员和设备。

⑽注浆后隧道开挖应按“三快一抢”(快挖、快支、快封闭和抢时间)的原则进行,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