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爱这土地》教案

合集下载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我爱这土地》教案2

《我爱这土地》教案2

《我爱这土地》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学会朗读感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景物。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1.3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诗歌2.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2 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3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效果。

3. 解析诗歌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3.2 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3.3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4. 拓展延伸4.1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4.2 教师出示相关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4.3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土地、对家乡的情感。

5. 小结作业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5.2 学生抄写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5.3 课后作业: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写一首小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评价学生在朗读、默写方面的表现。

3. 评价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和运用。

4. 评价学生在创作小诗时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走进、细读文本,通过朗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和象征意味的语言,来理解诗人对这土地和祖国深沉而又刻骨铭心的爱。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这一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深意。

一.新课导入假如你是一只鸟,你会用的喉咙唱歌,为什么?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可以快速进入文本。

(如果学生用嘹亮、婉转、清脆等词语,我会告诉他,可有一只鸟儿却觉得自己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为什么?)二.不同形式的朗读诗歌的语言凝炼、生动,一些关键字、句,往往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领会这些诗句的丰富内涵,从而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扣题通过几个主干问题来品读诗歌中关键词的深刻内涵。

(提醒学生注意本诗的创作年代)1.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2.“鸟儿”歌唱这片土地上怎样的风景?3.“鸟儿”用怎样的方式来爱这片土地?前两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暴风雨、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林间、温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词语。

在此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回答往纵深追问:比如我们为何悲愤;被激怒后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这黎明是出自“林间”而非天边;象征着希望的黎明为何用“温柔”来修饰……这里还要注意几个问题:(1)“这”与“那”近指、远指的区别,凄凉、苦难和抗争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装在我心中的,也许离它还有咫尺之遥。

(2)打击——悲愤——激怒——黎明这一从处境到情感到反应到结果这一情感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欣赏诗人的这句“我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第三个问题主要品读出“嘶哑”、(因为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而内心沉痛)“死”(为何而死?受伤、牺牲还是完成了使命?)“腐烂”(灵肉都与土地交融,刻骨铭心的爱)的深意在此基础上,完成这题填空题:这是一片土地。

学生这时应该会有更多的理解,不会再停留在“暴风雨”上比如:凄凉、苦难、希望,不停抗争……。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一、课文简介:《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

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内容要点训练目的解决方法了解作者及其成就1、扩充文学基础知识2、便于迅速把握主题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1、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1、提高理解能力2、锻炼运用能力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1、进行思想教育2、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四、课时安排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1、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2、导入: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二、教学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

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四、教具: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

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

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2【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语文文学我爱这土地教案有范文

语文文学我爱这土地教案有范文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 诗歌文本《我爱这土地》。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土地的理解和感受。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4. 深入探讨:(1)教师提问:诗歌中的“土地”象征着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地象征着祖国,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写一篇关于自己热爱土地的文章。

8. 板书设计:我爱这土地艾青祖国土地热爱情感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是否到位?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是否有学生对诗歌内容存在疑问或困惑?4. 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七、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朗读、讨论、作业等方面。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背景。

(2)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2)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1)教师引导学生从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4.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情感、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

(2)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1、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

(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2、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二、诵读感知1、诵读全诗: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

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⑴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

使用普通话朗读;把握语气、语速,根据诗的思想内容,本诗朗读的语气、语速应是沉郁缓慢的;注意节奏和重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关键诗句。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主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阅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从而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划分诗歌的朗读停顿。

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得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所代表的形象。

明确:“土地”,代表着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

“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相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即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但作为一只在炮火中势单力薄的鸟儿,却要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明确:“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止对大地的歌唱。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在生命耗尽后便投身于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这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这正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自己;“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三、赏析第二节诗
提问: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1)揭示全诗主旨。

(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整个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以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

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是蓄势,
第二节是感情的迸发和升华。

诗意层层递进。

四、学生自行总结学习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五、课外延伸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句写一写,相信你会仿写得更好。

例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喉咙嘶哑的鸟(“我”)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