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

合集下载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汇总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汇总

空战的根本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击落对方的战斗机,而是为了取得自由打击敌方地面目标的权力。

一切的空战,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轰炸机或者攻击机而展开的。

轰炸机的出动时间、飞行高度、编队方式这些都会直接决定双方战斗机的作战方式。

1-西欧篇西欧的空战有两个阶段:德国主动阶段和德国防御阶段前一段的空战,其核心是以斯图卡为代表的俯冲轰炸机。

德军的闪电进攻中,斯图卡充当了飞行巨炮的角色,经常要负责对陆军攻击过程中出现的战术性的,坚固点目标的攻击。

这种要求,就意味着这种飞机必须能随叫随到,像什么起飞前花一个小时加油,然后再花三四个小时飞到目标附近的做法,绝对是不可容忍的。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也不可能搞出个双三轰炸机,以确保迅速到达。

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靠前部署,也就是把这些飞机部署在非常接近战场的前线机场上。

这样才能保证能为陆军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持。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斯图卡作战半径很小(应为没必要)。

由于地面战术性目标往往伪装良好,加上很可能存在敌我部队纠缠在一起的情况,所以,轰炸机必须能更清楚地看清目标,必须有很高的攻击精度。

为了能看得更清楚,斯图卡飞得很慢,高度也较低;为了能精确打击,斯图卡采用了近乎垂直俯冲攻击的攻击方式。

因为这一类型的目标一次性出现的数量都不会超多,所以斯图卡主要以小编队的方式出现。

由于斯图卡的这些特点,当时的空战大多发生在低空。

斯图卡飞高了,飞行员就根本无法发现地面目标,而对敌方战斗机如果飞得太高,同样无法发现斯图卡(那时候可没有什么能下视的机载雷达之类的东西)。

这样一来,空战高度一般不会超过3000米。

因为斯图卡都是小编队活动,因此,无论是护航的德国战斗机,还是前来拦截的盟国战斗机,也都以小机群模式活动。

编队的方式战争初期,英法空军战斗机的编队方式有严重问题。

出于美观考虑,(也因为机载无线电当时还是新鲜玩意)他们习惯于采用比较密集的3机楔形编队。

这样的编队方式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在遭到突袭时,战机紧急转弯闪避,很容易和自己人撞上。

狂风暴雨解析二战中的空战战术

狂风暴雨解析二战中的空战战术

狂风暴雨解析二战中的空战战术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战争技术最复杂、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空战战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狂风暴雨般的战斗在空中上演,准确地命中敌方目标,重塑了世界格局。

一、前言二战期间,空战战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混战到后来的大规模机动战,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战斗方式。

狂风暴雨式的空战对于战争的胜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下面将对二战中空战战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解析。

二、混战时期的空战战术二战初期,各个国家的空军力量尚未得到全面发展,战术水平相对较低,空中交战更多地是一种“混战”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各大军事力量在空中展开对抗,由于缺乏战术指导,战斗呈现出杂乱无章、殊死格斗的特点。

此时的空战以单机机动和小范围空战为主,强调机动性和个人能力的发挥。

飞行员在战斗中需要具备出色的操控和机动能力,以及高超的射击技巧。

同样重要的是,提前预判敌方行动,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机动战的兴起随着战争的发展,战场上的空军力量逐渐壮大,空战战术也面临着适应新形势的挑战。

在混战时期的战斗方式已经无法适用于新的战争环境,控制空中局势和集中优势力量成为了必要。

机动战的兴起,使得战斗机编队的概念逐渐被引入到空战中。

编队内部的飞行员相互协作,配合任务需求,实施集中攻击和防御,提高战斗效能。

在机动战中,战术指挥和团队协作变得至关重要。

四、“狂风暴雨”战术的诞生狂风暴雨战术是二战中空战战术的重大突破,它以大规模的编队空战为特点,致力于通过空中优势消灭敌方空军力量,进而控制战场。

狂风暴雨战术的核心思想是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强大的打击力量。

这种战术的应用需要经过精心的计划和组织,包括编队规模和机型的选择、编队编组方式、战斗机编队的机动方法等。

同时,战斗机编队在保持整体机动性的同时,要求飞行员具备高度的战术素养和团队配合能力。

五、空战战术的演变和影响狂风暴雨战术的出现无疑改变了原来混战和机动战的格局,决定了二战战场上空中制空权的归属。

二战的战术空中地面和海上的战斗

二战的战术空中地面和海上的战斗

二战的战术空中地面和海上的战斗二战的战术:空中、地面和海上的战斗二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各个战场上的战斗方式各异,涉及到了空中、地面和海上三个层面的战术。

本文将分别从这三个层面探讨二战中的战斗情况。

一、空中战斗空中战斗是二战中的一项重要战术,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空中战斗主要包括飞机的对抗和轰炸。

双方的飞机在战场上进行激烈的空中交战,力争夺取制空权。

在二战初期,德国空军以其出色的战斗机部队凭借空中优势,对敌方进行大规模的轰炸。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盟军逐渐改良并大规模投入了新型战斗机,如英国的“斯派特火箭”“瓦尔基里”等,逐渐取得了空中优势。

而德国则在后期受到了盟军空军的严重打击,使得其在空中战斗上逐渐失去优势。

二、地面战斗地面战斗是二战中最为激烈和残酷的战斗形式之一,采取了多样化的战术手段。

地面战斗通常包括步兵、坦克、炮兵等陆军兵种的协同作战。

在二战初期,德国陆军利用其卓越的战术和优秀的装备,展开了迅猛而凶猛的攻势。

兵不血刃地迅速占领了大片领土,形成了所谓的闪电战。

然而,随着盟军的不断发展和改良,德军的地面作战优势逐渐丧失。

盟军采取了多样化的战术手段和强大的火力支援,如突袭、埋伏、炮火点射等,有效地削弱了德国军队的战斗能力。

三、海上战斗二战期间,海上战斗成为了各大国之间争夺海权的舞台。

海上战斗主要涉及舰艇的交战、船舶护卫和潜艇战等。

德国的潜艇战术在二战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他们以小型潜艇为主力,对盟军的船舶展开袭击。

其中,德国的“U-艇”成为战场上最狠狠的打击武器之一。

然而,随着盟军对潜艇的反制加强,如舰队护卫舰队加强护卫、反潜机的投入等,德国的潜艇战术逐渐失去了有效性。

总之,空中、地面和海上的战斗是二战中的重要环节。

这些战斗涵盖了众多的战术手段,对战争的胜负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二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的战争之一,涉及到各种不同的军事战略和战术。

本文将讨论二战中的一些重要军事战略与战术,并分析其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一、战略防御在二战初期,许多国家采取了战略防御的策略来应对敌方进攻。

例如,法国在面对德国的入侵时,采取了所谓“马奇莱线”的防御策略,该线位于法国与德国边境,由一系列防御工事和壕沟构成。

然而,这种防御策略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德军很快就打破了这道防线,并迅速占领了法国。

二、闪击战在二战的战术层面上,闪击战策略被广泛运用,这是一种通过快速出击、发动突袭并迅速撤退的战术。

德国的闪击战在二战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德国军队采用机械化部队,将坦克、飞机和步兵组合成强大的机动力量,以此来创造突破和机会。

他们在波兰、法国和北非战场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

三、太平洋岛屿战役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术多样,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是太平洋岛屿战役。

这些岛屿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因为它们可以用作前线基地,提供战略位置和供给线。

美国军队采用了诸如“跳跃式战略”和“环岛通路”的战术,通过选择关键岛屿进行进攻,逐渐推进向日本本土。

四、空中打击二战中的空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空中优势直接关系到战争结果。

英国的“狗斗战术”和德国的“闪电战”都是二战中重要的空中战术。

而美国的战术轰炸机经验和德国的“萤火虫”战术也影响了战争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空中打击对于夺取制空权以及对敌方后勤线的打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五、歼灭战与游击战在战争的各个阶段,歼灭战和游击战是各国常用的战术。

歼灭战是指以全力歼灭敌军为目标的战术,而游击战是指利用地形和灵活的战术手段对抗敌人。

例如,在东线战场上,苏联军队采取了大规模的歼灭战战术,有效地削弱了德军的实力。

而在欧洲抵抗运动中,许多国家的游击战术成为了抵抗德国占领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多种多样,涵盖了战略防御、闪击战、太平洋岛屿战役、空中打击以及歼灭战与游击战等。

二战中的战争战术与战后和平

二战中的战争战术与战后和平

二战中的战争战术与战后和平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破坏性的战争之一,涉及到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

在这场战争中,战争战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二战中的战争战术以及战后的和平进程,以此展示这段黑暗历史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战争战术1.海陆空一体化战争战术二战中,各个国家在战争中采用了海陆空一体化的战术,并且不断迭代升级,以期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例如,德国在对波兰和法国的进攻中使用了闪电战术,通过机械化部队和集中火力迅速突破敌方防线。

而日本则通过空袭珍珠港和太平洋海战来扩大势力范围。

这些战术的出现使得战争爆发后,战争变得更加具有速度和灵活性。

2.飞机的广泛应用二战中,飞机成为了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飞机不仅用于空战和轰炸,还被用于对敌方后方和交通线的骚扰以及战场的侦查。

英国皇家空军在“不列颠之战”中使用了雷达系统来进行有效的空中监视,从而有效地挫败了德国空军的进攻。

飞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战争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战场的范围也变得更加广阔。

3.坦克战术的革新二战中,坦克战术的革新也为战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苏联的T-34坦克被赋予了更强的火力、机动性和装甲防护,使得其在东线战场上成为了苏军的得力武器。

而德国的装甲部队则通过集中兵力和战术机动性,在短时间内击溃了波兰、法国和东欧国家的防线。

通过坦克战术的革新,各国在战争中获得了更大的战略和战术优势。

二、战后和平进程1.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二战结束后,为了确保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盟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会议和协商。

其中,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是最重要的两次会议。

雅尔塔会议决定了战后欧洲的国境划分和德国的分割,同时还决定了对日本的战后处理。

波茨坦会议则进一步详细规定了德国的分割和管理事宜,并确定了关于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

这些会议和协议为战后和平奠定了基础。

2.联合国的成立为了避免类似二战这样规模巨大的战争再次发生,联合国于1945年成立。

空袭与毁灭二战中的轰炸战略分析

空袭与毁灭二战中的轰炸战略分析

空袭与毁灭二战中的轰炸战略分析空袭与毁灭:二战中的轰炸战略分析在二战期间,空袭和毁灭成为参与国家之间的重要战略手段。

通过大规模的空中轰炸行动,战争各方试图削弱对手的军事力量、破坏战略基础设施以及削弱其士气。

本文将对二战中的轰炸战略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战争走势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战略目标空袭和毁灭作为二战中的主要战略手段,其背后都有着特定的战略目标。

空袭的目标往往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削弱对方的军事力量和基础设施,以达到迫使对方投降或减弱其战斗能力的目的。

而毁灭则更加追求彻底摧毁敌方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以削弱其国家力量,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

二、轰炸策略与手段1. 大规模空袭在二战期间,空袭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规模空袭。

英国皇家空军的“伦敦大轰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借助飞机的高空优势,大量炸弹被投掷到敌方城市中心地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城市破坏。

这种策略旨在通过恐吓和压制对方平民,迫使政府屈服并寻求和平解决。

2. 战略轰炸战略轰炸是毁灭战略的核心部分。

它侧重于对敌方的经济和工业基础设施进行破坏,以削弱其战争潜力。

二战期间,德国空军通过对英国的轰炸行动,试图粉碎英国的战争潜力,并削弱其对欧洲战场的干涉。

同样的,盟军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通过对德国的战略轰炸破坏了其生产力和基础设施,削弱了德国的实力。

三、对战争走势的影响1. 战争进一步升级二战期间,轰炸战略的使用使战争进一步升级。

由于空袭和毁灭手段的残酷性和毁灭性,造成的伤亡和破坏十分惨重。

空袭的目标由最初的军事设施逐渐扩大到城市和平民人口,使战争的影响面进一步扩大,带来更大的破坏和人道主义危机。

2. 首次使用原子弹二战末期,美国在广岛和长崎使用了原子弹,这成为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原子弹的威力远远超过以往的炸弹,几乎可以瞬间摧毁整个城市。

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战争的走向,也给全球带来了核武器的威胁。

四、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 我刺激了后期战后秩序的形成二战期间的空袭和毁灭行动对战后秩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英国与德国的空战二战中的空军对决

英国与德国的空战二战中的空军对决

英国与德国的空战二战中的空军对决英国与德国的空战:二战中的空军对决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空中战争成为决定性的交锋。

这场历史性的空战,对于英国来说是一场抵御入侵的斗争,而对于德国则是征服欧洲的一步。

英德空军之间的对决形成了战争转折点,对于战争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初始对决:入侵计划遭到挫折在1940年初,德国计划对英国进行全面空袭和海上进攻,为此他们准备了强大的空军力量。

然而,英国皇家空军(RAF)以他们优秀的飞机、坚定的意志和高效的防御策略,使得德国的入侵计划受到了严重挫折。

在这一初期对决中,英国的胜利为他们在空中战争中奠定了基础。

二、德国空军的优势与挑战德国空军,即陆军航空队(Luftwaffe),在人员数量和飞机装备方面处于优势地位。

他们拥有强大的轰炸机力量,可以实施大规模的空中打击。

然而,由于英国的雷达技术和机动战斗策略的运用,德军在实施空中打击时面临许多挑战。

英国的雷达系统帮助他们及时掌握敌机的动态,能够提前做出反击;而机动战斗策略使得英军航空兵更加灵活和精准,不易被德军的大规模轰炸所困扰。

三、英国胜利的关键:The Few漫长的空战中,英国皇家空军主要依靠其优秀的飞行员,他们被赋予了“The Few”(少数精英)的称号。

这些飞行员在自己的飞机上展现出了出色的技能和勇气,由他们组成的英国空中防御队,成为了英军的核心力量。

The Few的英勇抵抗和出色执行任务的能力,对于保卫英国的空中优势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杜立德的风筝阵式:阻击德军轰炸在对抗德军大规模轰炸的战斗中,英国的航空兵指挥官杜立德将新的机动战术命名为“风筝阵式”。

这一战术的核心是使用两个飞行中队进行防御,其中一个中队攻击敌机的尾翼,迫使敌机脱离其它航线,而另一个中队则从侧面发起攻击。

这一战术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为英国空军在空中战争中赢得了宝贵的优势。

五、“鹰爪”行动:英国的反扑在德国空军对英国实施大规模轰炸的“鹰爪”行动中,英国皇家空军采取了积极的反扑。

二战中的军事战略战役计划与战术

二战中的军事战略战役计划与战术

二战中的军事战略战役计划与战术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受伤最重的一场全球战争,而军事战略、战役计划和战术在这场战争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军事战略的定义开始,逐步深入探讨二战中的军事战略、战役计划和战术,并分析其对战争胜利的重要贡献。

【军事战略】军事战略是指国家或军队在特定战争条件下,依据自己的军事资源和战略目标,精心设计和执行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在二战中,各个战争参与国都制定了自己的军事战略,以追求最终的战争胜利。

德国是二战中最典型的战争策略制定者之一。

希特勒提出了“闪电战”战略,即运用空中和装甲兵力的快速突击,迅速击溃敌方国防,并快速占领关键地区。

这一战略的成功在短时间内确实给德军带来了许多胜利,但最终因战略失误和其它因素而失败。

盟军的军事战略则以削弱德国战争能力为主要目标。

从诺曼底登陆开始,盟军分为多个进攻方向,采取持续而有步骤的战略进攻手段。

通过有效的协同作战,盟军最终在多个战役中取得重要胜利,最终战胜了德国。

【战役计划】战役计划是在军事战略的指导下,为实现战争目标而制定和执行的全面行动方案。

在二战中,各个交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战役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多次修订以确保实施成功。

以太平洋战场为例,美国为了打破日本的统治地位,制定了“岛屿跳跃”战役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选择一些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岛屿,通过逐个夺取这些岛屿来逼近日本本土,最终实现对日本的全面进攻。

通过该战役计划,美军迅速攻占了大量的岛屿,最终成功进入日本本土,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战术】战术是指在作战过程中,为实现战役计划目标而制定和执行的具体行动方式和方法。

不同于战略和战役计划,战术更加关注战场上的实战操作和战斗力的发挥。

在二战中,各个参战国家通过改进和创新战术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战争形势。

例如,德军在装甲战斗中大量使用闪电战术,即以坦克为核心的快速突击,以迅速击溃敌方阵地。

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初期给予德军重大的优势,但最终也因为盟军的对策而失去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战的根本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击落对方的战斗机,而是为了取得自由打击敌方地面目标的权力。

一切的空战,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轰炸机或者攻击机而展开的。

轰炸机的出动时间、飞行高度、编队方式这些都会直接决定双方战斗机的作战方式。

1-西欧篇西欧的空战有两个阶段:德国主动阶段和德国防御阶段前一段的空战,其核心是以斯图卡为代表的俯冲轰炸机。

德军的闪电进攻中,斯图卡充当了飞行巨炮的角色,经常要负责对陆军攻击过程中出现的战术性的,坚固点目标的攻击。

这种要求,就意味着这种飞机必须能随叫随到,像什么起飞前花一个小时加油,然后再花三四个小时飞到目标附近的做法,绝对是不可容忍的。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也不可能搞出个双三轰炸机,以确保迅速到达。

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靠前部署,也就是把这些飞机部署在非常接近战场的前线机场上。

这样才能保证能为陆军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持。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斯图卡作战半径很小(应为没必要)。

由于地面战术性目标往往伪装良好,加上很可能存在敌我部队纠缠在一起的情况,所以,轰炸机必须能更清楚地看清目标,必须有很高的攻击精度。

为了能看得更清楚,斯图卡飞得很慢,高度也较低;为了能精确打击,斯图卡采用了近乎垂直俯冲攻击的攻击方式。

因为这一类型的目标一次性出现的数量都不会超多,所以斯图卡主要以小编队的方式出现。

由于斯图卡的这些特点,当时的空战大多发生在低空。

斯图卡飞高了,飞行员就根本无法发现地面目标,而对敌方战斗机如果飞得太高,同样无法发现斯图卡(那时候可没有什么能下视的机载雷达之类的东西)。

这样一来,空战高度一般不会超过3000米。

因为斯图卡都是小编队活动,因此,无论是护航的德国战斗机,还是前来拦截的盟国战斗机,也都以小机群模式活动。

编队的方式战争初期,英法空军战斗机的编队方式有严重问题。

出于美观考虑,(也因为机载无线电当时还是新鲜玩意)他们习惯于采用比较密集的3机楔形编队。

这样的编队方式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在遭到突袭时,战机紧急转弯闪避,很容易和自己人撞上。

德国空军因为有在西班牙的经验,其编队形式更为合理:德国战斗机采用双机编队(ROTTE)作为最小的战斗单位,由长机(Rottenführer)和僚机(Katchmarek )组成。

在战斗巡航中两架飞机前后间隔约200码,僚机在后,这样长机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搜索而不用顾虑其后面的视觉盲区,在战斗中,僚机在长机攻击时负责掩护其身后。

而每两个双机编队又可以组成一个相互掩护相互支持的四机编队。

事实上,后来这种以两机为基础的编队方式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并迅速的为其他国家所效法。

德国轰炸机则采用三机编队,编队方式较为密集,这样轰炸机的自卫机枪就能够形成比较密集的交叉火力。

(当然,这个密集度后来被美国佬完爆。

)偷袭因为战斗以小编队方式进行,先敌发现后的偷袭成为了最有效率的战法。

事实上至少德国战斗机王牌们,几乎大半的战果,都源于偷袭。

经典的偷袭方法:1、利用太阳。

抢先发现敌机后,首先加速转到敌机和太阳之间,由于强烈的阳光的干扰,你可以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逼近到相当近的位置。

(参考晚上开车时,迎面开来的开着远光灯的车对你的视力的干扰)空战中,如果有机会,就一定要利用好太阳,攻击时背靠太阳,逃跑时面朝太阳都是常用战术2、利用云层这个是高阶技能,必须预判好双方的位置和速度,不然很容易丢失目标的。

不过逃跑时钻入云层绝对是保命的法宝。

所以,投入战斗前,有必要先注意云层的状况,对于保命而言,至关重要。

3、从6点钟下方攻击敌人。

这个角度是飞行员视线的死角,如果从这个方向进入,敌人很难提前发现。

在攻击轰炸机的时候,这个位置也是很多轰炸机自卫火力的死角(基本上所有的俯冲轰炸机都是。

但注意,四发战略轰炸机编队的弱点不在这里。

)最经典的攻击方式是:从太阳方向,以较高高度接近,然后垂直俯冲到敌机6点钟下方,然后迅速拉起攻击。

偷袭不成的正规打法。

合理的战法是基于对双方战斗机性能的了解的。

事实上,大多少战斗机在性能上都各有所长,很少有一种战斗机会在各方面都优于另一种战斗机。

所以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极为重要。

(对于穿越的主角之类,这就是金手指所在了。

)早期西欧战场上的德军战斗机主要有两种:BF109和BF110。

其中BF110是双发重型战斗机。

这两种战斗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首先说BF109西欧战场德国进攻时期,主要是E型和F型(40年前后出现)。

相对于大多数飞机,BF109系列最大的优势在于爬升。

要善于利用这一点。

其次是负G性能,这一点相对于主要对手英国人的喷火更是明显。

由于这两个优点,BF109常用的战术有这样一些:1、螺旋爬升。

这是BF109的特色项目,基本上不会用这一招就等于不会开BF109。

方法是一边盘旋,一边爬升。

由于对手的爬升性能一般都不如BF109,如果对手跟着爬,很容易就会在爬升中失速,然后嘛,对付一架失速了的敌机,还用我教你?如果对方不跟着爬,就会让你拥有高度上的优势,然后你就可以利用这一优势不断地BZ(俯冲——攻击——拉起——俯冲的循环)他。

注意,在大机群混战中不要随便使用这一战术。

因为当你用爬升把别人带到失速的地步的时候,你自己往往也距离失速不远了。

混战中,很难确定周围是否有能量高于自己的其他敌机,让自己处于这样的状态极其危险。

2、哈(大)特(帅)曼(逼)滚转这是二战头号王牌哈特曼的经典防御动作。

当敌机咬住你的6点,准备动手的时候,(注意,和敌机的距离要近,这个动作不能做得过早)利用优于对手的负G能力突然在蹬舵的同时推杆。

这样飞机就会做出一个向下的带负G的滚转。

这会使你突然从对手的眼前消失(对手被自己的机鼻挡住了,暂时看不到你),而他要跟上来就必须先做一个180度的滚转,然后再拉杆。

这时候,你已经获得了一定的速度,并和他拉开了距离。

注意,这个动作需要一定的高度,否则会亲吻大地的。

BF109也有自己的弱点,这一点也要心里有数1、BF109的杆力BF109E系和F系的纸面上的盘旋并不差,比起喷火来不见得弱太多。

但若果你真的用它来和喷火玩水平盘旋,那就请做好OVER的准备吧。

BF109的杆力很沉,需要很大的力量才拉得动,和喷火玩盘旋,转不了几圈,你就会因为耗尽了力量而拉不动杆子了。

这个时期109相对英国人的喷火在俯冲和爬升,以及低速下的操作占优,喷火在盘旋,平飞速度,高速性能上占优,喷火在4572 米以下飞得稍快,但梅塞施米特的爬升占优,并在6,096 米以上有轻微的速度优势。

2、腿短。

这是要命的毛病,不列颠之战中,BF109飞过英吉利海峡后,呆不了多久就得往回飞,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航程来给轰炸机护航。

当然,它的对手喷火也是个短腿。

至于BF110真心不算好飞机。

(话说双发战斗机除了洛克希德的P-38,就没一个好的)优点:速度快,火力猛,航程远。

缺点:滚转、盘旋完全是渣。

历史上在不列颠之战中被皇家空军打得稀里哗啦,然后就老老实实的回家改夜间型战斗机了。

实在要用这货,建议战法:1、最好只对轰炸机动手。

2、没有高度优势绝不投入战斗。

3、不是偷袭绝不动手。

4、俯冲偷袭,偷袭不成继续俯冲跑路,绝不回头。

5、什么?让我给轰炸机护航?好吧,先派架BF109来给我护航吧。

(历史上就是这样)西欧战场德国防御时期英这个时候,空战围绕英国的兰开斯特轰炸机、美国的B-24、B-17轰炸机展开。

所谓战略轰炸,指的是空中力量独立的完成对敌方极为纵深的厂矿等基础设施进行打击,以期摧毁其战争潜力的作战方式。

这要求轰炸机有巨大的航程,能深入敌人后方。

有巨大的载弹量,能形成巨大的破坏。

有结实的结构,能承受敌方的打击。

因为打击的多是工厂之类的大型固定目标,轰炸机多以大编队方式进行打击,护航和拦截的战斗机也多以大编队形式出现。

采用水平轰炸的方式,精度上远逊于俯冲轰炸机的俯冲轰炸,但可以靠炸弹多来弥补这一不足。

由于高空阻力小,更能节省燃油,所以飞行高度一般都在6000米以上,7000米左右。

返航的时候会更高。

在P-51服役前,由于护航战斗机航程不足,绝大多数路程上,轰炸机没有任何战机护航。

在执行这类任务的时候,美英的战法有些区别:牛牛的兰开斯特载弹量大,但自卫火力一般,加上牛牛的工业能力还是没法和美妖比,牛牛选择了相对安全,但也更不能保证打击精度的夜间大集群轰炸的方式。

袭击目标也更倾向于直接攻击城市和居民区。

美军的轰炸机自卫火力更强,也更坚固(B-17更坚固,自卫火力更猛,而B24在航程和载弹量上有优势)加上美妖妖异的工业能力,也更能承受损失。

所以美军采取的是白昼轰炸的方式。

针对英军的轰炸,德军主要依靠雷达配合探照灯和高炮,夜间战斗机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总的来说效果一般。

(战争雷霆里的钓鱼专用机)对美国的白昼轰炸,德军则在美军护航战斗机航程所不及的地方,组织大机群编队突击。

由于重型轰炸机并没有机腹部分无自卫火力的弱点,所以攻击方式与攻击俯冲轰炸机有明显区别。

最高效的攻击方式为迎头攻击。

这个方向自卫火力最弱,而且弹药从这个方向命中带来的杀伤效果最强。

而且迎头攻击的方式也能最大程度的震慑对手,打乱轰炸机的阵型。

轰炸机只有依靠编队,互相掩护才能和战斗机抗衡,一旦轰炸机编队被打散,等待他们的就是一场屠杀。

德军的几次大规模拦截给美军带来了巨大的杀伤。

即使以美妖的力量,也开始感到损失太大难以维系。

这时,一位优秀的轰炸机指挥官给轰炸机部队带来的新战法扭转了局面。

这位指挥官就是后来火烧东京的鬼畜李梅(仅凭火烧东京这一功绩,李梅就足以不朽了)这种新的战法叫作箱型编队即8架轰炸机分成上下两层,如果将每一架飞机都用线连起来就像一个立方体的箱子。

而很多个小的箱子又组合成一个多层的大箱子。

这样当一架德国飞机向着一架美国轰炸机发动迎头攻击时,处于这架美国轰炸机侧面、上面、下面的其他轰炸机就可以用自卫机枪来攻击这架德国飞机。

而一旦德国飞机飞入到轰炸机编队当中,(在迎头冲击中,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就会受到多个方向的火力的交叉射击。

到时候就算技术再牛叉,是死是活主要还得看人品。

很多德国超级王牌就是在这种箱式编队中膝盖中箭而完蛋的。

当然,这一编队对战术纪律要求极高,李梅要求麾下的轰炸机在受到任何攻击的时候,都不得做出任何闪避动作(哪怕人家直接撞上来)。

以免打乱编队。

(对轰炸机飞行员来说,纪律性比技术更重要)但箱型编队也存在弱点:投弹不便。

高层轰炸机投下的炸弹可能直接命中低层的轰炸机(历史上发生过),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在到达轰炸目标上空时,轰炸机部队必须进行队形变换,把多层的箱式编队恢复成单层编队,考虑到飞机数量之多,这个过程就会相当复杂。

而且这时候,箱式编队的防御力也下降明显,德军往往会选择这个时间段加以攻击。

好在这个时间段不长,美国人又财大气粗,皮又厚回血又快,这个缺陷也就不算无法接受了。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