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

合集下载

唐诗赏析-杜甫《阁夜》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赏析-杜甫《阁夜》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阁夜》原文|译文|赏析'《阁夜》是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唐代: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译文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注释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通“影”,日光。

霁(jì):雪停。

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战伐:崔旰(gàn)之乱。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卧龙:指诸葛亮。

《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跃马:指公孙述。

字子阳,扶风人。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

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

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人事:指交游。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漫:徒然、白白的。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

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

阁夜杜甫杜甫《阁夜》赏析大全

阁夜杜甫杜甫《阁夜》赏析大全

阁夜杜甫杜甫《阁夜》赏析大全杜甫《阁夜》赏析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题解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

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

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也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阁夜”,即西阁之夜。

句解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首联用流水对起题,点明时间、环境。

“岁暮”,指冬季。

“阴阳”,指日月。

短景,冬天日短夜长,所以说“短景”,而此处深意是说光阴苦短。

“催”这一动词,逼真地写出衰年岁暮,久客不归,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相催。

“天涯”,这里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霁”。

霜雪停止、消散。

“寒宵”寒冬之夜。

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景,不由感慨万千。

这一联写实景,而寓深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沉痛的笔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

颔联上承“寒宵”,写夜中所闻所见。

“鼓角”,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

古时将一夜分为五更,“五更”即接近天明了。

此时,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

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

古诗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翻译赏析

古诗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翻译赏析

古诗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翻译赏析《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前言】《阁夜》为唐朝诗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

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

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注释】⑴阴阳:指日月。

⑵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通“影”,日光。

⑶霁:雪停。

⑷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瞿塘峡在夔州东⑸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⑹战伐:崔旰之乱。

⑺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⑻人事:指交游。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漫:徒然、白白的。

【翻译】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赏析】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

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

颈联写拂晓所闻。

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开首二句写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诗歌首先点明时间。

上句中的“岁暮”指冬季。

“阴阳”指日月。

“景”同“影”。

“短景”指冬天日短。

“天涯”即天边,指夔州。

“霁”即天放晴。

首句的意思是说,年终一天比一天短。

其中,一个“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

次句“天涯霜雪霁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沦落天涯意。

意思是说,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

杜甫《阁夜》(带拼音、注释、译文)

杜甫《阁夜》(带拼音、注释、译文)

杜甫《阁夜》(带拼音、注释、译文)《阁gé夜yè》作zuò者zhě:杜dù甫fǔ岁suì暮mù阴yīn阳yáng催cuī短duǎn景yǐng, 天tiān涯yá霜shuāng 雪xuě霁jì寒hán宵xiāo。

五wǔ更gēng鼓gǔ角jiǎo声shēng悲bēi壮zhuàng, 三sān峡xiá星xīng河hé影yǐng动dòng摇yáo。

野yě哭kū千qiān家jiā闻wén战zhàn伐fá, 夷yí歌gē数shù处chù起qǐ渔yú樵qiáo。

卧wò龙lóng跃yuè马mǎ终zhōng黄huáng土tǔ, 人rén事shì音yīn书shū漫màn寂jì寥liáo。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注释: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通“影”,日光。

霁:雪停。

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战伐:崔旰之乱。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卧龙:指诸葛亮。

人事:指交游。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漫:徒然、白白的。

译文:年终岁末白天越来越短,漫天的大雪在寒冷的夜晚停了下来。

五更天听到战鼓号角声起伏悲壮。

阁夜(杜甫)原文及赏析

阁夜(杜甫)原文及赏析

阁夜(杜甫)原文及赏析《阁夜》是唐代杜甫所作的一首诗,描绘了月下阁楼中的寂静与思念之情。

以下是《阁夜》的原文及赏析。

阁夜开始静夜细无声,银河干扰微微明。

年年战骨埋荒外,岁岁农耕在半丘。

虚舟恰过鹦鹉洲,带得青云雨少留。

惟见新人笑当骨,乐师泣对堂前楼。

长倚玉槐情未了,愿随青鸟九翩翾。

澄江白日静于此,野径深坐难于邀。

纵令春风度江杨,吹拂湖水起晚涛。

赏析:这首诗以“阁夜”为题,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和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开始静夜细无声,银河干扰微微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静谧。

诗人借助银河的微光,表达了与外界的独立和干扰的微弱。

这种细微的反差使得整个画面更具诗意。

接着,诗人通过写战场和田间农耕,表达了岁月更迭和人事如梦的感叹。

“年年战骨埋荒外,岁岁农耕在半丘”,大自然和人的活动都在恒定不变的循环中进行,呈现出无情的时光流转。

接下来的几句“虚舟恰过鹦鹉洲,带得青云雨少留。

惟见新人笑当骨,乐师泣对堂前楼”,以景物的描绘寄托了对过往的思念。

虚船划过鹦鹉洲,清云与雨离去,新人笑容和乐师的泪水交织在堂前楼下,构成了一幅现实与虚幻、欢笑和泪水共存的画面。

这种对比与交织,进一步凸显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和社会变迁的无常。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久别的思念之情。

“长倚玉槐情未了,愿随青鸟九翩翾”。

他倚在槐树下,对过往的情感未能了断。

在这里,槐树成为了倾诉与宣泄情感的依托。

他希望能随着青鸟的飞翔,将自己的思念传递到远方。

最后两句“澄江白日静于此,野径深坐难于邀。

纵令春风度江杨,吹拂湖水起晚涛”,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深情。

“澄江白日静于此,野径深坐难于邀”,借景写情,凸显了诗人此时的孤独和思索。

即使春风吹拂江杨,湖水也只是微微起波,没有人能够邀请诗人一同留下。

这种场景的描绘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寂寞和无奈。

《阁夜》这首诗以静谧、思念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的手法,传达了诗人对光阴易逝、人生无常的思考和感叹。

《阁夜》诗词赏析及译文

《阁夜》诗词赏析及译文

《阁夜》诗词赏析及译文《阁夜》诗词赏析及译文《阁夜》唐朝: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阁夜》古诗简介《阁夜》为唐朝诗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

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

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阁夜》翻译/译文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阁夜》注释⑴阴阳:指日月。

⑵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通“影”,日光。

⑶霁(jì):雪停。

⑷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瞿塘峡在夔州东。

⑸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⑹战伐:崔旰(gàn)之乱。

⑺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⑻人事:指交游。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漫:徒然、白白的。

《阁夜》赏析/鉴赏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

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

颈联写拂晓所闻。

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开首二句写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诗歌首先点明时间。

上句中的“岁暮”指冬季。

“阴阳”指日月。

“景”同“影”。

“短景”指冬天日短。

“天涯”即天边,指夔州。

“霁”即天放晴。

首句的意思是说,年终一天比一天短。

其中,一个“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

次句“天涯霜雪霁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沦落天涯意。

意思是说,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

杜甫《阁夜》原文译文鉴赏

杜甫《阁夜》原文译文鉴赏

杜甫《阁夜》原文|译文|鉴赏《阁夜》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阁夜》原文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版本一)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版本二)译文及注释译文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注释⑴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通“影”,日光。

⑵霁(jì):雪停。

⑶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⑷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⑸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战伐:崔旰(gàn)之乱。

⑹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⑺卧龙:指诸葛亮。

《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跃马:指公孙述。

字子阳,扶风人。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

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

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⑻ 人事:指交游。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漫:徒然、白白的。

鉴赏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

阁夜

阁夜
杜 甫
诗人: 杜甫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 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 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 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军阀的连年混战, 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 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 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正音:①景yǐng 日光。②霁:jì 雪止。樵
qiáo
●从诗体看, 属七言律诗 ●从内容看, 是一首抒情诗
本诗朗读的注意事项
(1)
押韵 (2) 节拍 (3) 对仗 (4) 平仄 (5) 感情
翻译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 角声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 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 (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人事变迁, 音书断绝,我徒然感到无尽的寂寞。
思考讨论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岁暮阴 阳催短景”中的“催”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 析。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写 了几种感觉?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感情? 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 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 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拓展阅读
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 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阁夜
唐代: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千家一作:几家)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音书一作:依依)
译文
岁末时节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

破晓时军营中鼓角声更显得悲壮凄凉,银河倒映江面,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最终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

注释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通“影”,日光。

霁(jì):雪停。

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战伐:崔旰(gàn)之乱。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卧龙:指诸葛亮。

《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跃马:指公孙述。

字子阳,扶风人。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

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

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人事:指交游。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漫:徒然、白白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
他写下了这首诗。

鉴赏
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

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

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

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

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

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

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戈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

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景色是够美的。

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

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

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

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

“数处”指不只一处。

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

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

卧龙,指诸葛亮。

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

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

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

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

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

清代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

”(《唐诗别裁》)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

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

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

”(《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

前人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

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

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明代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