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词《阁夜》鉴赏

合集下载

唐诗赏析-杜甫《阁夜》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赏析-杜甫《阁夜》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阁夜》原文|译文|赏析'《阁夜》是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唐代: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译文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注释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通“影”,日光。

霁(jì):雪停。

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战伐:崔旰(gàn)之乱。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卧龙:指诸葛亮。

《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跃马:指公孙述。

字子阳,扶风人。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

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

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人事:指交游。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漫:徒然、白白的。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

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

杜甫《阁夜》诗词鉴赏

杜甫《阁夜》诗词鉴赏

杜甫《阁夜》诗词鉴赏阁夜唐代: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版本一)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版本二)译文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注释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通“影”,日光。

霁(jì):雪停。

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战伐:崔旰(gàn)之乱。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卧龙:指诸葛亮。

《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跃马:指公孙述。

字子阳,扶风人。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

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

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人事:指交游。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漫:徒然、白白的。

鉴赏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

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

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阁夜》杜甫

《阁夜》杜甫

《阁夜》杜甫《阁夜》杜甫《阁夜》杜甫1杜甫《阁夜》赏析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题解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

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

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也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阁夜”,即西阁之夜。

句解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首联用流水对起题,点明时间、环境。

“岁暮”,指冬季。

“阴阳”,指日月。

短景,冬天日短夜长,所以说“短景”,而此处深意是说光阴苦短。

“催”这一动词,逼真地写出衰年岁暮,久客不归,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相催。

“天涯”,这里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霁”。

霜雪停止、消散。

“寒宵”寒冬之夜。

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景,不由感慨万千。

这一联写实景,而寓深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沉痛的笔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

颔联上承“寒宵”,写夜中所闻所见。

“鼓角”,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

古时将一夜分为五更,“五更”即接近天明了。

此时,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

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

阁夜(杜甫)原文及赏析

阁夜(杜甫)原文及赏析

阁夜(杜甫)原文及赏析《阁夜》是唐代杜甫所作的一首诗,描绘了月下阁楼中的寂静与思念之情。

以下是《阁夜》的原文及赏析。

阁夜开始静夜细无声,银河干扰微微明。

年年战骨埋荒外,岁岁农耕在半丘。

虚舟恰过鹦鹉洲,带得青云雨少留。

惟见新人笑当骨,乐师泣对堂前楼。

长倚玉槐情未了,愿随青鸟九翩翾。

澄江白日静于此,野径深坐难于邀。

纵令春风度江杨,吹拂湖水起晚涛。

赏析:这首诗以“阁夜”为题,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和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开始静夜细无声,银河干扰微微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静谧。

诗人借助银河的微光,表达了与外界的独立和干扰的微弱。

这种细微的反差使得整个画面更具诗意。

接着,诗人通过写战场和田间农耕,表达了岁月更迭和人事如梦的感叹。

“年年战骨埋荒外,岁岁农耕在半丘”,大自然和人的活动都在恒定不变的循环中进行,呈现出无情的时光流转。

接下来的几句“虚舟恰过鹦鹉洲,带得青云雨少留。

惟见新人笑当骨,乐师泣对堂前楼”,以景物的描绘寄托了对过往的思念。

虚船划过鹦鹉洲,清云与雨离去,新人笑容和乐师的泪水交织在堂前楼下,构成了一幅现实与虚幻、欢笑和泪水共存的画面。

这种对比与交织,进一步凸显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和社会变迁的无常。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久别的思念之情。

“长倚玉槐情未了,愿随青鸟九翩翾”。

他倚在槐树下,对过往的情感未能了断。

在这里,槐树成为了倾诉与宣泄情感的依托。

他希望能随着青鸟的飞翔,将自己的思念传递到远方。

最后两句“澄江白日静于此,野径深坐难于邀。

纵令春风度江杨,吹拂湖水起晚涛”,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深情。

“澄江白日静于此,野径深坐难于邀”,借景写情,凸显了诗人此时的孤独和思索。

即使春风吹拂江杨,湖水也只是微微起波,没有人能够邀请诗人一同留下。

这种场景的描绘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寂寞和无奈。

《阁夜》这首诗以静谧、思念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的手法,传达了诗人对光阴易逝、人生无常的思考和感叹。

《阁夜》诗词赏析及译文

《阁夜》诗词赏析及译文

《阁夜》诗词赏析及译文《阁夜》诗词赏析及译文《阁夜》唐朝: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阁夜》古诗简介《阁夜》为唐朝诗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

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

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阁夜》翻译/译文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阁夜》注释⑴阴阳:指日月。

⑵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通“影”,日光。

⑶霁(jì):雪停。

⑷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瞿塘峡在夔州东。

⑸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⑹战伐:崔旰(gàn)之乱。

⑺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⑻人事:指交游。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漫:徒然、白白的。

《阁夜》赏析/鉴赏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

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

颈联写拂晓所闻。

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开首二句写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诗歌首先点明时间。

上句中的“岁暮”指冬季。

“阴阳”指日月。

“景”同“影”。

“短景”指冬天日短。

“天涯”即天边,指夔州。

“霁”即天放晴。

首句的意思是说,年终一天比一天短。

其中,一个“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

次句“天涯霜雪霁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沦落天涯意。

意思是说,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

杜甫《阁夜》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杜甫《阁夜》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杜甫《阁夜》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杜甫《阁夜》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原文】: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①,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③寂寥。

【注释】:①景:同“影”,日光。

②卧龙跃马:卧龙跃马: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

左思《蜀赋》:“公孙跃马而称帝。

”③漫:任凭,听任。

【翻译】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赏析】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

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诗人从几个侧面抒写了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上天下地,俯古仰今,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激越悲凉,感情真挚。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

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

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唐诗直解》云:"光芒四射,令人不敢正视"。

《杜诗解》云:"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

《批点唐诗正声》云:"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

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

次联哀乐皆眼前景,人亦难道。

结以忠逆同归自慰,然音节犹婉曲"。

杜甫《阁夜》诗词鉴赏

杜甫《阁夜》诗词鉴赏

【导语】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以沉郁为主。

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盾和⼈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被誉为“诗史”。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下⾯是为⼤家带来的杜甫《阁夜》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阁夜 唐代: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事依依漫寂寥。

(版本⼀)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事⾳书漫寂寥。

(版本⼆) 译⽂ 冬天到了,⽩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声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樵夫们在好⼏个地⽅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物,(⽆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间的慰藉)⼜算得了什么呢。

注释 阴阳:指⽇⽉。

短景:指冬季⽇短。

景:通“影”,⽇光。

霁(jì):雪停。

五更⿎⾓: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星河:银河,这⾥泛指天上的群星。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战伐:崔旰(gàn)之乱。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卧龙:指诸葛亮。

《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跃马:指公孙述。

字⼦阳,扶风⼈。

西汉末年,天下⼤乱,他凭蜀地险要,⾃⽴为天⼦,号“⽩帝”。

这⾥⽤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称帝”之意。

杜甫《阁夜》赏析_

杜甫《阁夜》赏析_

杜甫《阁夜》赏析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题解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

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

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也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阁夜”,即西阁之夜。

句解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首联用流水对起题,点明时间、环境。

“岁暮”,指冬季。

“阴阳”,指日月。

短景,冬天日短夜长,所以说“短景”,而此处深意是说光阴苦短。

“催”这一动词,逼真地写出衰年岁暮,久客不归,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相催。

“天涯”,这里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霁”。

霜雪停止、消散。

“寒宵”寒冬之夜。

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景,不由感慨万千。

这一联写实景,而寓深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沉痛的笔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

颔联上承“寒宵”,写夜中所闻所见。

“鼓角”,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

古时将一夜分为五更,“五更”即接近天明了。

此时,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

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诗词《阁夜》鉴赏 阁 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 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 琳等 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 白、 严武、 高適等人相继亡故, 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 面对峡江 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

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 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

诗中 虽有悲凉哀伤之 情,却也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阁夜”,即西阁之夜。

句解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 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首联 用流水对起题, 点明时间、 环境。

“岁暮”,指冬季。

“阴阳”, 指日月。

短景, 冬天日短夜长, 所以说“短景”, 而 此处深意是说光阴苦短。

“催”这一动词, 逼真地写出衰年岁暮,久客不归,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相催。

“天涯”,这 里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霁”。

霜雪停止、消散。

“寒宵”寒冬之夜。

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景,不由感慨万千。

这一联写实景,而寓深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 沉痛的笔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

颔联上承 “寒宵”,写夜中所闻所见。

“鼓角”,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 令的鼓声、号角。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

古时将一夜分 为五更,“五 更”即接近天明了。

此时,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 人。

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

天上星河虽然壮观 无比,但映照于峡江 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 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

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


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 《东坡志林》所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 深沉的情怀。

正如刘辰翁所云:“第三四句对看,自是无穷俯仰之悲”。

叶梦得《石林诗话》评价说:“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 言外之意, 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与‘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揺’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

”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 传来战争的讯息; 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 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

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 景象。

“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

对忧国忧民 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几家”,一作“千家”。

“战伐”, 指当时蜀中自 永泰元年开始, 崔旰、 郭英乂、 杨子琳等军阀割据混战。

“夷歌”, 指蜀地少数民族的歌谣。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诸葛亮 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 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漫”,任随。

“卧龙”,指诸葛亮。

“跃马”,指 公孙述。

公孙述在 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

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 孙跃马而称帝”之意, 诸葛亮和公孙述都曾在夔州活动。

尾联看似自宽自我安慰, 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 考, 正如卢世?所说: “意中言外, 怆然有无穷之思”。

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 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 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

古往 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 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

就像诗中所说, 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 歌”。

评解 此诗前四句写阁夜景象, 后四句写阁夜情事。

《批点唐诗正声》 分析说: “全 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

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

次联哀 乐皆眼前景,人亦难道。

结以忠逆同归自我安慰,然音节犹婉曲。

” 全诗激越悲凉,气象雄阔,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 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 胜写到 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 是“老杜七言 律全篇可法者”,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杜诗解》称赞此 诗“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