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共51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共51张PPT)
2019/5/15
研讨课文
1、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自然科学的问题。 2、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 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019/5/15
3、“格物致知”出自哪里?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4、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 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 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2019功/5/15 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7、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 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 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 是什么?应怎么该?
原因是:大家受王阳明思想的支 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 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得出结论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13)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2019/5/15
研讨课文
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 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 么?
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 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2019/5/15
论证思路
2019/5/15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题即是论点)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 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 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019/5/15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 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 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 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 得到知识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2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22页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文学常识总结: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 籍山东日照。1936年出生,1976年获 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诚意:意念诚实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袖手旁观: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 格物致知: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课文flash朗读
• 阅读第二、三自然段明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 它的意思是什么?
•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 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需要• 阅读第六、七、八、九段,明确实验精神在科学
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 讨论并回答:
•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丁肇中(1936-)美
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 美国。三个月后随父 母回到中国。1956年 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 习,1960年获得科学 硕士学位,1962年获 得(物理学)哲学博 士学位。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精美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精美版】

2.探究现实意义 这是一次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演讲,如今重
读这篇演讲词,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现实意义?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理念并未得 到根本改变。我们重读这篇演讲词,再次明确格物致 知精神及实验精神的意义,能督促我们在学习和生活 中,积极发扬格物致知精神。我们要明白:只有动手 实验,亲自实践,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灵感,才能培 养我们的创造力、创新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了解丁肇中发现J粒子经历。
1974年以前,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 三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 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
最终,他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 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地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未曾 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而它来自第四 夸克。他的发现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 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 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丁肇中也 因此项发现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背景资料: 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出生3个月后,父
母把他带回中国。他在中国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 在20岁时只身赴美,进入密歇根大学学习。1974 年,他经过多年的实验,发现了J粒子,并在1976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 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 里,中国派去的科研人员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 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明辨特色
学生活动五:讲一讲
试着演讲文中阐明演讲意义的段落——最 后一段,揣摩作者演讲时的语气、语调,想象 作者演讲时的手势、神态。通过模拟演讲,进 一步体会这篇演讲词的特点和现实意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讲解)(提升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讲解)(提升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要点】复习论证方法的有关知识。

☆课堂探讨☆要点一:论证方法的种类及作用。

【探究活动】论证方法的种类及作用。

【教师释疑】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讨论明确】引用论证:第二段引用《大学》里的一句话举例论证:第四段举王阳明格竹的第十一段举中国学生念功课好而做工作却手无足措的例子第十二段举自己在美国学物理时的例子对比论证:第四段的王阳明格竹为反面论证,第七段写应如何格竹为正面论证,做对比【课堂提升】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4分)一个哲学命题①我小时住的小镇土只有两位理发师,自然,他们各自的发型当然只能由另外一名理发师理出来。

所以,头发干净整洁的那名理发师的技术显然比不上那名头发乱糟糟的理发师,因为他的发型就是由头发乱糟糟的理发师理的。

②这样一种生活现象却隐藏着一个哲学问题。

“头发于净整洁”和“头发乱糟糟”都是我们看到的现象,理发师各自拥有的理发技术才是问题的本质。

很遗憾,儿时的我尚未练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慧眼,常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为头发干净整洁的理发师的技术是最好的。

21·cn·jy·com③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一个河边钓鱼的老头,竞能辅佐姬昌、姬发父子兴周灭商;一个容貌丑陋、放荡不羁的酒鬼,竟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一个终生潦倒,混迹于烟花柳巷的公子哥,竟然是开创一代词风的大词人柳永。

如果不是有史记载,有据可查,我们很难想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反之亦然。

一个衣冠楚楚、相貌俊俏的帅哥,也可能有着阴险和狡诈的内心,比如秦桧,比如阮大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自”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人教实验版九年级上)

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人教实验版九年级上)

﹒﹒
﹒﹒
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的田地。
﹒﹒
田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2)地步。 致知:获得知识。
5.文章④⑤⑥三段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论述古人读书的?从
语意上说,这三段是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 题要细读④⑤⑥三段内容,第④⑤两段论述了古代读书“重记 诵”“重朗读”的方法,第⑥段论述了古代读书“重视学养, 养心缮性”的目的,由读书方法谈到读书目的,内容逐层深入。 答案:④⑤⑥三段分别是从古人读书的方法和目的两个角度论
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因童年受到良好的传统读书教育而一生
勤奋读书的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7.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 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你 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
讲一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
3.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 可能是(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 )传统教育的目的并( )寻求新知识,( )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实验的过程(
)消极的观察,(
)积极的探测。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25张PPT)

➢ 解析:不能。这三个词语按逻辑顺序排列,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 要有眼光,能选择正确的目标;选择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 必须有勇气,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整体感知——第二部分
➢ 4、请结合课文第2-9段的内容概括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 解析:古代的“格物致知”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6、第13段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第13段作者 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 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 解析:联系:深入一层,从世界环境的角度来谈格物致知精神的重 要性。
➢ 原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 “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 ➢ 现代的“格物致知”是:一、对客观事物的探索;二、探索应当有
想象力、有计划,目的是获得新知。
整体感知——第二部分
➢ 5、文章第12段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 解析:①本文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
讲注重沟通交流,在演讲中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 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效果; ➢ 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 弊病,论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 ➢ 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 学子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参考意义。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目标
➢1、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
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新课导入——实践出真知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研读分析,重点突破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 理想——平天下。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 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是 实地探察,是所谓的实验。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 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 有什么弊病?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 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 正的格物和致知。
想一想
4.课文以王阳明为例,有什么作用? 以大哲学家王阳明为例,事例典型,很有说服力。“探察 外界”与“探讨自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想活动,而王 阳明却在它们之间画上了等号,作者在这里明确指出了他 “格物”失败的原因。以王阳明为例,说明中国古代的传 统教育没有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5.作者举个人的经验为例,目的 是什么? 以自己的经验为例,从反面论证 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验, 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从而说 明了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 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使人 无可辩驳。
(4)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 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过渡句,承上启下,“不但……而且……”揭示了各部分之间 的递进关系。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 对研究学术有用,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有用的。
(5)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 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得出结论,向青年人提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 思考”的要求。
6.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 本意思。第三自然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 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如:反面事例,列举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 “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阐述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 地实验而得到;正面事例,通过作者在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 准备,做研究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 述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的道理。事 例论证的好处: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 调知识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获得,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 而它来自第四夸克。他的发现推翻了过去认为世 界只由三种夸克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 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 月革命”。丁肇中也因此项发现在1976年获得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丁肇中的研究经历中,同学们认为他能 发现J粒子的原因有哪些?
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 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阐明科学研究 上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 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 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的内涵和 现实意义。 2、理解演讲中实例对于观点的应证作用。 3、学习演讲词的特点和学写简单的演讲词。
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则材料,了解丁肇中发现J 粒子经历。
1974年以前,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 为三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 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 的反对。最终,他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开展了实验,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地实验,终于
对于学术权威有着怀疑的态度和探索求 真的精神,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坚持,并通过 大量的实验去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
丁肇中(Samuel C.C.Ting),男,1936年1 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 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 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 家。
读准字音
丁肇(zhào)中
瞭望(wànɡ)
朱熹(xī)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 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 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 向导。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 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论述类文章,作者丁肇中。

文章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实质,指出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强调要有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励人们探求真理。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感悟作者的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格物致知”这一传统观念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背景介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丁肇中及其作品背景,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作者的观点,感悟作者的求知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的学习态度,培养探求真理的兴趣和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重点词汇、句式的掌握;2.难点:对作者观点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2.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3.案例分析:以课文为例,分析作者的观点及其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丁肇中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词和难点;3.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学会运用;5.总结: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6.拓展: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需简洁明了,突出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

可设计如下: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背景介绍:作者丁肇中及其作品背景2.课文大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主题3.重点词汇: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4.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总结课文观点5.感悟与收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2.结果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作者观点的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培养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点:
1.深入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效果。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zhào ) 朱熹.(xī) 彷徨
..(páng)(huáng) 不知所措.(cuò)
3.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
..”。

..”和“致知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求知,这里指得到知识。

(2)绝不是袖手旁观
....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
....了。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的样子。

4.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呢?“格物致知”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呢?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中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5.编写阅读提纲。

(提示: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第2~5段):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原因。

第二层(第6~12段):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

提出实验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问题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弘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2.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怎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

问题二:作者在本文中提出的论点是什么?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1)引用论证(引证法)。

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三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七条目。

(2)举例论证(例证法)。

举例论证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

通过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阐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反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阐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是正面事例;通过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阐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是反面事例;通过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明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是反面事例。

(3)对比论证(对比法)。

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问题三:请你写出文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及其意义。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

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问题四: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你能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吗?
例如,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

再如,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

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

1974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他也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史与现实证明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验。

问题五:你认为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
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

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这篇文章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应该终身受益。

见《导学测评》P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