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器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自救器管理制度

自救器管理制度

自救器管理制度(一)自救器的选配原则1.必须选用经国家煤矿防爆安全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自救器。

2,矿井自救器的配备数量按矿井所有入井人数计算,并保持20%的备用量,保证入井人员每人一台。

3.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使用环境条件:供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在发生火灾、瓦斯爆炸或瓦斯突出等自然灾害时,以及救护队员在呼吸器发生故障时,安全撤出灾区使用。

4.矿井应一次性配齐自救器,每年必须将丢失、损坏、过期的报废自救器如数申请补充和更换,保证自救器的需用数量。

5.矿井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易损件。

(二)自救器的使用和维护1.自救器的使用管理由通维队负责,日常检查、维护由救护队负责,由通风瓦斯科、安监处负责日常监督管理。

6.自救器存放环境应干燥无腐蚀性气体,严禁与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在一起。

7.所有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对不携带自救器或携带不合格自救器的不按自救器使用管理规定执行的人员,严禁入井。

8.佩带人员要保护好自救器,携带过程中要避免碰撞,防止利器刺伤、划伤皮囊,严禁无故开启、磕、碰、坐、压自救器。

9.领取、交送自救器时必须轻拿轻放,严禁撞击外壳或跌落自救器。

10丢失、损坏自救器应及时汇报本单位,并及时交通维队更换。

11自救器日常外观和擦拭工作:(1)压力表的指示压力不得低于20MPa;(2)检查自救器二氧化碳吸收剂是否在有效期;(3)保护帽是否完好;(4)外壳上下是否开启,表面是否破损或损坏;12自救器一旦开启使用,无论使用时间长短,二氧化碳吸收剂必须全部更换。

13自救器应每半年检定一次,检查气密性和氧气压力。

二氧化碳吸收剂也应半年更换一次,橡胶件老化严重的应及时更换。

自救器领用、发放、使用管理制度

自救器领用、发放、使用管理制度

自救器领用、发放、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企业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人身安全,规范自救器的领用、发放和使用管理工作,特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章自救器领用管理第二条自救器领用范围1.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全体企业员工的自救器领用管理。

第三条自救器领用条件1.企业员工必需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无法行动不方便或者其他严重身体疾病。

2.企业员工必需参加过相关的应急救援培训并合格。

3.企业员工必需具备肯定的自救本领和操作自救器的技能。

第四条自救器领用程序1.企业员工需在人事部门进行自救器领用申请,填写相应的申请表格。

2.人事部门进行审核,核实申请人的资格和培训情况。

3.审核通过后,人事部门将向申请人发放自救器,并记录在档案中。

第五条自救器领用期限1.自救器领用期限为2年,到期后需进行重新申请和审核。

第三章自救器发放管理第六条自救器发放程序1.企业应建立自救器发放登记台账,记录自救器的发放情况。

2.自救器发放由专人进行,发放人员需经过培训,熟识自救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3.发放人员应供应自救器的操作说明,包含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1.企业领导对发放的自救器负有监督责任,确保发放程序和登记登账工作的合规性和准确性。

2.发放人员应对发放的自救器负有管理责任,及时更新台账,并做好自救器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第四章自救器使用管理第八条自救器使用范围1.自救器仅限于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包含但不限于火灾、煤气泄漏、毒气泄露等突发事件。

第九条自救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1.企业应定期进行自救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的培训,确保员工熟识自救器的使用。

2.自救器使用时,应依照操作说明进行正确使用,并遵守使用注意事项。

第十条自救器使用记录和报告1.全部使用自救器的情况,应进行记录,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使用自救器后,应对自救器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十一条自救器的检查和保养1.自救器应定期进行检查和保养,确保自救器的正常使用。

自救器领用、发放、使用管理制度(三篇)

自救器领用、发放、使用管理制度(三篇)

自救器领用、发放、使用管理制度1. 领用管理1.1 自救器的领用应由专门负责的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确保每个使用人员都能按照规定程序领取。

1.2 领用人员应提供相关身份证明,填写领用登记表,并经过管理人员核实确认后方可领取自救器。

1.3 管理人员应对领用自救器的人员进行培训,让其了解自救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发放管理2.1 发放自救器前,管理人员应对自救器进行检查,确保其完好并处于可使用状态。

2.2 自救器的发放应满足使用人员的实际需求,确保每个人员都能够方便地获取到自救器。

2.3 发放自救器时,应记录领用人员的相关信息,并对自救器进行编码并登记,确保发放和归还的自救器能够追溯和监管。

3. 使用管理3.1 使用人员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应根据自救器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及时采取自救措施。

3.2 使用人员在使用自救器后,应及时归还,并填写使用登记表,记录自救器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次数、使用原因等。

3.3 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归还的自救器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以备下次使用。

4. 监管和责任追究4.1 管理人员应定期对自救器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于使用频率较低的自救器,应适时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可靠性。

4.2 管理人员应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对于未归还自救器或使用不当导致自救器损坏的人员,应进行相应的纪律处罚。

4.3 管理人员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以检验自救器的使用效果和使用人员的应变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以上是一份自救器领用、发放、使用管理制度的大致内容,具体的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规定和细化,以保证自救器的有效管理和使用。

自救器领用、发放、使用管理制度(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自救器的领用、发放、使用管理,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企业员工领用、发放、使用自救器的管理。

第三条自救器定义自救器是指可以帮助员工在紧急情况下自救的安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安全头盔、逃生绳索、应急逃生包等。

自救器安全管理制度

自救器安全管理制度

自救器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自救器的安全使用和管理,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提高紧急情况下的自救本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要求,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企业内全部使用自救器的员工和相关管理人员。

第三条定义1.自救器:是指用于特殊环境下员工自救的紧急救生装置,包含呼吸器、救生面罩等。

2.负责人:是指企业管理层中对自救器安全管理负有责任的人员。

第二章自救器的选择和配备第四条型号选择自救器的型号选择应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殊环境要求,具体应满足以下要求:1.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

2.能够供应充分的氧气供应,满足员工在紧急逃命或救助过程中的需求。

3.有明确的使用说明和操作规程,能够方便员工使用。

第五条数量配备依据企业的规模和特殊环境的实际情况,订立自救器的数量配备标准,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并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新。

第六条存放管理1.自救器应当存放在指定的存放区域,并依照规定的标识进行标识。

2.存放区域应干燥、通风、防尘,阔别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品。

3.存放区域的温度应符合自救器的存储要求,并定期进行温度检测。

第七条定期检查和维护1.每季度应对自救器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含外观、氧气供应系统、使用说明等,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修理或更换。

2.每年对自救器进行一次大修,并记录维护情况。

3.维护记录应详实并保管至少3年。

第三章自救器的使用和培训第八条自救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全部使用自救器的员工必需熟识自救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参加相关培训。

2.自救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应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培训,包含书面资料、视频教程、模拟演练等。

3.自救器使用过程中应依照要求佩戴和使用,不得任意拆卸或转变结构。

4.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归还自救器,并进行必需的清洁和消毒。

第九条自救器的培训和考核1.公司应定期组织自救器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员工掌握自救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自救器管理规定(三篇)

自救器管理规定(三篇)

自救器管理规定自救器是一种应急避险救生器材,广泛应用于海上、航空、矿山、建筑等领域,能够为人们提供生命安全的保障。

为了确保自救器的有效使用和管理,制定自救器管理规定势在必行。

下面是对自救器管理规定的详细讲解,以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遵守。

一、自救器购买与验收1.自救器的购买应根据实际需求和预算进行选择,并确保自救器具备国家或行业相关认证。

2.自救器购买时应向供应商了解自救器的使用方法、特点和注意事项,并签署正式的购买合同。

3.自救器交付使用前,应由负责人进行严格的验收,并对自救器的外观、工作状态和配件进行检查。

二、自救器的保管和使用1.自救器应存放在干燥、通风、温度适宜的地方,远离火源和易燃物,以防止自救器受损或发生安全事故。

2.自救器的保管区域应设立明显的标识,并随时保持整洁、有序。

3.自救器的使用人员应进行岗前培训,掌握自救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维护保养知识。

4.自救器的使用时,应按照相关操作规程操作,并严禁私自调试或改装自救器。

5.自救器的使用人员发现自救器有故障或过期的情况,应及时报告负责人,并停止使用。

三、自救器的定期检查与维护1.自救器应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定期检查,一般为每年一次。

2.定期检查包括自救器的运行状态、气体压力和有效期限等,如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3.自救器的维修应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并记录维修情况和时间。

4.在维修期间,应做好备用自救器的准备,以保证自救器的连续使用。

四、自救器的报废处理1.自救器的有效期限一般为5年,过期后应及时将自救器报废,并严禁继续使用。

2.报废的自救器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一般为交由具备资质的相关单位进行专业处理。

3.报废处理记录应详细记录自救器的型号、数量和处理方式,并做好相关文件的备案工作。

五、自救器管理的监督与考核1.自救器的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档案,并定期进行自评和内部审核。

2.自救器的管理单位应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配合相关部门的抽查和特查工作。

自救器使用管理制度

自救器使用管理制度

自救器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员工的生命资产安全,规范自救器的使用和管理,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全部员工,包含管理人员、生产人员以及其他需要使用自救器的人员。

第三条:自救器的使用应遵从安全第一、防备为主的原则,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自救本领,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

第二章自救器基本要求第一条:自救器应具备以下基天性能要求:1.自救器应具备有效的防毒功能,能够有效过滤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2.自救器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能够有效隔绝有毒有害气体的侵入;3.自救器应具备合适的使用时间,能够保证员工在不安全环境中的安全;4.自救器应配备合适的呼吸阻力,确保员工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正常呼吸;5.自救器应具备良好的舒适性能,减轻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不适感;第二条:自救器的选择应依据工作环境和作业特点来确定,确保自救器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第三章自救器的配备与购置第一条: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员工人数,订立自救器的配备计划,并将其列入年度安全生产预算。

第二条:自救器的购置应符合以下原则:1.自救器的购置应选用具备合格认证的产品,确保产品质量合格;2.自救器的购置应选择适用于企业工作环境和作业特点的型号和规格;3.自救器的购置应依据员工人数和作业部门来确定数量,确保每个员工在紧急情况下都能得到及时救助。

第三条:自救器的配备位置应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布置,确保员工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方便快捷地使用。

第四章自救器的使用管理第一条:员工在使用自救器前应进行必需的培训和演练,了解自救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条:员工使用自救器时应依照以下步骤进行:1.快速取出自救器,并在逃命方向上快速装配齐;2.拉紧头带,确保自救器密封;3.用手掌轻按自救器两侧,确保自救器密封良好;4.深呼吸几次,确认自救器能正常供氧;5.依照逃命计划快速撤离。

第三条:员工在使用自救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1.不得随便拆卸自救器,防止自救器的损坏,影响使用效果;2.在使用自救器时,不得进行猛烈运动,以免加重身体负担;3.若自救器显现故障或异常情况,应立刻向相关负责人报告,以便及时更换。

自救器使用管理制度

自救器使用管理制度

自救器使用管理制度一、背景和目的:自救器是一种紧急逃生装置,为了保障员工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安全,制定自救器使用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制度的目的包括:1. 确保自救器的合法使用和安全管理,提高员工的自救能力和安全意识。

2. 规范自救器的使用流程和方法,提高自救器的管理水平和效果。

3. 加强对自救器的监督和控制,防止滥用和非法使用。

4. 提高自救器使用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管理流程和要求:1. 自救器的领取和登记:a. 员工前往指定的领取点领取自救器,并填写领取登记表。

b. 领取后,员工要对自救器进行检查,确保自救器的完好和使用性能。

2. 自救器的保管和使用:a. 自救器要由员工自行保管,不能私自转借或丢失。

b. 在紧急情况下,员工要正确佩戴自救器,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3. 自救器的维护和检查:a. 员工要定期对自救器进行检查,确保自救器的完好和可用性。

b. 如发现自救器损坏或过期,要及时更换,并向上级报告。

4. 自救器的归还和退还:a. 员工在使用自救器后,要及时归还,并填写归还登记表。

b. 如自救器发生使用过的情况,要及时退还给相应的部门,并填写退还登记表。

三、责任和权益:1. 员工责任和权益:员工要遵守自救器使用管理制度和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自救器,享有合法的权益和利益。

2. 管理部门责任和权益: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自救器使用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推动管理工作的落实和改进,享有合法的职权和权益。

3. 监管部门责任和权益: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自救器使用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管理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享有合法的职权和权益。

自救器使用管理制度

自救器使用管理制度

自救器使用管理制度
第一条目的
为确保火灾等紧急情况下员工的生命安全,提高自救能力,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员工自救器的配备、使用、维护和管理。

第三条自救器配备标准
1. 公司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公司实际情况,为员工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救器。

2. 自救器应放置在易于取用的位置,确保员工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使用。

第四条自救器使用培训
1. 公司应定期组织自救器的使用培训,确保员工熟悉自救器的操作方法和适用范围。

2. 新入职员工应在入职培训中学习自救器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操考核。

第五条自救器维护管理
1. 公司应指定专人负责自救器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自救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 自救器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包括气密性测试、阀门开启试验等。

3. 自救器的维护记录应予以保存,以备查验。

第六条自救器使用规定
1. 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员工应迅速使用自救器,按照培训时的指导进行呼吸防护。

2. 自救器使用时,应遵循产品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避免不当使用导致损坏。

3. 使用自救器后,应向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报告使用情况,及时更换耗尽的气瓶。

第七条违规处理
1. 员工擅自挪用、损坏自救器的,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 员工未按规定参加自救器培训或实操考核不合格的,公司将要求其重新参加培训。

第八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第九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所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救器管理制度
为严格自救器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矿井抗灾能力,确保职工安全避灾,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和相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职责划分:
1、通风区负责自救器的发放、更换、检查、维护和日常管理工作,并根据具体情况每月核实补充一次,自救器及配件的具体补充数量由通风区上报经营办执行。

2、经营办负责根据通风区的上报结果每月对自救器及配件更新或补充一次,并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对新到的自救器进行验收。

3、通风区负责自救器的使用管理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并负责自救器使用计划的上报工作。

4、各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入井人员进行自救器基本知识的教育和使用培训。

二、一般规定(所有人员必须交押金1000元):
1、自救器实行集中管理,专人专用、统一编号上架、下井凭牌领取、升井交回的收发制度。

自救器的配备数量应按下井人员每人一台计算,实现专人专用,并有不少于10%的备用量。

2、压缩氧自救器的有效期,库存为5年,佩带使用为3年;超过有效期的要及时报废。

3、每台自救器必须登记造册,并建立自救器管理台帐、修理、校验等记录,记录自救器的出厂日期、出厂重量、出厂编号、使用日期、使用人、报废时间、报废原因、管理人等,并实现自救器编号、台帐编号两对照。

4、自救器维修室应配备气密检查仪和自救器专用称重仪,自救器专管人员定期对自救器进行气密性检查和称重,并做详细记录。

5、每月由通风区组织有关人员对自救器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一次不定期检查,如发现问题,要立即分析追查,进行整改。

6、自救器发放室不应有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物品,要通风良好,温度应在0—45°之间;与矿灯共同存放时,要保持矿灯完好,无失爆、无漏液;自救器发放室应配备点焊机、气密检查仪和自救器专用称重仪。

自救器检验维修室一定要与矿灯充液检修室隔开。

7、新到矿的自救器必须在1个月内进行验收,到矿日期与制造出厂日期相差最长不应超3个月。

8、新工人入井前,必须接受不少于8小时的自救器使用维护培训,并达到在30秒内完成佩用自救器的熟练程度。

三、使用和维护:
1、佩戴自救器人员要爱护保管好自救器,严禁无故打开自救器,携带中要避免碰撞,严禁敲打、当坐垫,无故开启或
损坏自救器的处以1000元罚款。

2、入井前,自救器携带人员与发放人员要对自救器的外观进行检查,发现损伤时,应及时更换修复;升井后,携带人员应立即将自救器交还发放室,发放人员应认真检查有无损伤,并擦拭干净放回原处。

3、自救器必须使用专用橡胶保护条,不得用其它物品代替,如有损坏,及时更换。

4、入井员工凭牌在矿自救器房领取自救器,先要检查自救器封条是否损坏,外壳是否变形,如有问题严禁使用。

5、领取、交送自救器时,必须轻拿轻放,严禁撞击外壳或跌落自救器。

6、丢失或损坏化学氧自救器要及时汇报本单位和通风区,由通风区出据,办理对责任者处于1000元罚款。

7、通风区负责对自救器每季至少进行一次气密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对检查性能不合格的自救器必须及时报废、注销、更换。

8、自救器进行检查时,每个佩戴者应与之相互配合,拒不检查者,罚款100元。

9、本制度最终解释权归通风区,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