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构造须家河组三段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
川西须家河组致密碎屑岩裂缝与储层评价

川西须家河组致密碎屑岩裂缝与储层评价
川西须家河组致密碎屑岩裂缝与储层评价
川西须家河组为裂缝性致密碎屑岩储层,储层岩性多变,裂缝和溶蚀孔洞发育不均,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储层品质取决于裂缝和溶蚀孔洞发育程度.须家河组储层储集类型较复杂,可划分为孔隙型、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对须家河组储层的评价主要是对裂缝和次生溶蚀孔洞发育程度的评价.成像测井不仅可以识别裂缝和溶蚀孔洞,还可以对裂缝有效性进行评价.利用电成像与方位电阻率图像的对比可以评价裂缝的有效性;利用声波能量衰减与低频斯通利波反射可以评价裂缝有效性;当裂缝走向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或夹角很小时,裂缝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渗流作用,反之,裂缝走向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垂直或斜交角度较大时,裂缝的渗透作用大大降低,从而削弱裂缝有效性.不同的储层类型应采用不同的电性标准进行气水识别,井温异常是判别气层的重要指示.利用偶极横波测井提供的纵横波速度比与纵波时差进行交会更可有效指示致密碎屑岩气层.
作者:葛祥张筠吴见萌GE Xiang ZHANG Yun WU Jian-meng 作者单位:中石化西南石油局测井公司,四川,成都,610100 刊名:测井技术ISTIC PKU英文刊名:WELL LOGGING TECHNOLOGY 年,卷(期):2007 31(3) 分类号:P631.84 关键词:成像测井偶极横波测井致密碎屑岩储层类型储层评价裂缝识别须家河组。
大邑构造须家河组三段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

大邑构造须家河组三段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摘要】大邑构造位于川西坳陷西南部,其中的须家河组三段储层以中细粒碎屑石英砂岩为主,该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很低,为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对储层的储集和渗透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裂缝发育特征的研究在该储层油气资源的开发和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笔者以岩芯裂缝观测为主要依据,对该区须三段储层的构造裂缝类型及发育程度进行描述和分析,为裂缝性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较为可靠依据。
【关键词】川西坳陷大邑构造须家河组三段构造裂缝类型裂缝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储集层的渗滤特性,特别在低渗透储层中,裂缝是流体渗流和油气运移主要通道,它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1],甚至有人提出了“无缝不成藏”的认识。
大邑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下简称须三段)是川西坳陷深层天然气的有利勘探区。
该区储层以中细粒碎屑石英砂岩为主,孔隙度和渗透率很低,为低渗透砂岩储层。
裂缝的存在可以很好地改善储层的渗滤特性,尤其在该区低渗透储层中,裂缝是流体渗流和油气运移主要通道,它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但目前该区裂缝研究程度较低,裂缝的发育特征认识不清,因此,对该区低渗透性储层裂缝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岩芯裂缝的系统观测,对该区须三段储层的构造裂缝类型及发育程度进行描述和分析,为该区裂缝性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b> 1 区域地质概况</b>大邑构造地理位置处于成都市大邑县城西北,距成都市约70km。
在区域构造上,位于川西坳陷西南部,属于龙门山南段冲断推覆带前缘的隐伏构造带,东临什邡—邛崃中央向斜带(成都凹陷),西为雾中山—三河场半裸露断褶带,北与鸭子河—平落坝隐伏断褶带相接,南与邛西构造相接(图1)。
工区处于四川盆地彭州—大邑地区石油天然气勘查区内。
<b> 2 储层构造裂缝类型</b>构造裂缝是那些按照其方向、分布和形态可以归因于局部构造事件或与局部构造事件伴生的裂缝[7]。
在该区,构造裂缝常成组出现,切穿深度较大,方向性明显,分布比较规则,对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影响最大。
大邑构造须家河组气藏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大邑构造须家河组气藏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陈迎宾;郑冰;袁东山;胡烨;王彦青【摘要】大邑构造须家河组气藏为裂缝性气藏,裂缝发育程度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14口钻井岩心、测井资料分析统计,结合构造、沉积相分析及古构造应力场模拟认为,大邑构造须家河组气藏发育构造缝、层理缝及异常高压泄压缝3种成因类型裂缝。
构造缝和层理缝有效性相对较好,但其总体具数量少、延伸短、宽度窄、充填程度相对较高、非均质性较强的发育特征。
地层所受应力小、变形弱是构造缝发育程度相对较差的根本原因。
喜马拉雅期派生羽状断裂控制了构造缝的形成和展布;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前缘分流河道的平行层理、斜层理是层理缝形成的主要层理构造。
裂缝成因类型、充填特征、后期溶蚀作用及现今地应力场共同控制了裂缝的有效性。
%The gas reservoir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inthe Dayi Structure is a fractured reservoir. The genera-tion degree of fracture is the key factor for natural gas enrichment and high productivity. According to the core and logging data from 14 wells, combined with structural and sedimentary facies analyses as well as anci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simulation,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3 genetic types of fractures exist in the study area, inclu-ding structural fracture, stratification fracture and abnormal pressure blowdown fracture. Structural and stratifica-tion fractures are relatively more effective; however, they are usually in smaller amount, and extend for short dis-tance and narrow width. They are filled for higher degree and have stronger heterogeneity. Small formation stress and weak deformation are the primary causes forthe poor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fractures. Induced feather fracturesduring the Himalayan period control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tructural fractures. Parallel beddings and inclined beddings which develop in the distributary channels of delta plains and delta fronts are the main bedding types for stratification fracture formation. The genetic types of fractures,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later denudation and current ground stress field control the effectiveness of fractures.【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7页(P29-35)【关键词】裂缝;主控因素;气藏;须家河组;大邑构造;川西【作者】陈迎宾;郑冰;袁东山;胡烨;王彦青【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 20009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 61008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3大邑构造是川西龙门山前缘隐伏构造带中一个重要的三级构造,须二段、须三段已经被证实为裂缝性气藏。
川西坳陷大邑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成岩效应研究

川西坳陷大邑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成岩效应研究刘娜;牛中宁【摘要】川西坳陷大邑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天然气的重点勘探层位.大量的薄片观察和鉴定发现,储层原始孔隙已破坏殆尽,以各类次生孔隙为主.该区须家河组经历了多种成岩变化,其中以压实作用和各种胶结充填作用表现较为强烈,而溶蚀作用相对较弱,对储量孔隙度的影响非常大.目前该区砂岩已达到中成岩阶段B期,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与岩屑砂岩(富岩屑砂岩)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成岩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影响孔隙度演化.【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1(031)001【总页数】5页(P20-24)【关键词】须家河组;成岩作用;孔隙演化;川西坳陷【作者】刘娜;牛中宁【作者单位】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长庆分院,西安,710021;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河北涿州,0727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大邑构造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城西北面,处于龙门山冲断带龙门山前缘隐伏构造带中南段,东南与川西拗陷成都凹陷相邻,西北与雾中山构造相接,北东与金马-鸭子河构造斜列相接,南西与邛西、平落坝构造斜列相接,为一个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叠合体(图1)。
结合地震层位标定和横向追踪,大邑地区可划分为须二、须三、须四和须五共4个岩性段。
此次研究的重点是须二段储层中上部、须三段储层,同时兼顾到须四段储层。
研究区须家河组时期广泛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须二段早期、须三段、须四段都有大段的三角洲平原、前缘的河道砂体沉积,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前人对川西地区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2],该地区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在埋藏过程中其原生粒间孔隙几乎全部被成岩作用所破坏,次生孔隙成为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可见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非常大。
通过对大邑构造须家河组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和储层物性演化规律的研究,探讨主要成岩作用特征、成岩作用控制因素,以及对砂岩孔隙度演化进行统计和定量分析,旨在揭示该区须家河组不同岩石类型在不同程度上制约成岩作用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制约储层孔隙度演化的进程,影响储层质量的好坏的规律。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集特征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集特征谢继容;李国辉;罗凤姿【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9(36)1【摘要】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具有如下储集特征:(1)储集砂岩类型多样,厚度大,分布广泛;(2)以低孔低渗裂缝-孔隙型及孔隙型储层为主,局部发育高孔渗储层;(3)储层普遍存在敏感性,储层保护及低渗改造是及时发现气层和增加产量的关键;(4)储层主要受沉积微相、溶蚀及绿泥石胶结作用、构造破裂作用以及前陆盆地结构的共同影响;(5)储层大面积分布,具备形成岩性、构造-岩性复合气藏的条件.认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备形成大中型气藏的储集条件,前陆斜坡带上的岩性、构造-岩性复合气藏应是勘探的重点目标.【总页数】6页(P13-18)【作者】谢继容;李国辉;罗凤姿【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沙,4101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3【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郑荣才;李国辉;常海亮;李世临;王小娟;王昌勇2.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四段和须二段储集层成岩-储集相及其成岩演化序列 [J], 徐樟有;吴胜和;张小青;赵艳;曾小英;张晓玉3.川中PL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有利储集砂体地震相识别及预测 [J], 陈小二;王静;范昆;赵尧;李忠;赵欣;汤兴友4.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 [J], 杜红权;王威;时志强;谈健康;曹环宇;殷雪峰5.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和五段"甜点"储层特征及分布 [J], 叶素娟;杨映涛;张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元坝中部须家河组构造形迹解析及成因机制

四川盆地元坝中部须家河组构造形迹解析及成因机制秦启荣;朱梦月;范存辉;邢嘉欣;雷平;李虎【摘要】元坝中部须家河组储层属于低孔—低渗裂缝性储层,搞清裂缝、断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对该区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从地表裂缝构造形迹、岩心裂缝特征着手,研究该区构造裂缝成因及期次,认为该区主要发育构造成因的低角度剪切缝和高角度剪切缝,裂缝形成期次共3期(不考虑成岩期裂缝):第一期构造裂缝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方位为NE(30°±5°)、NW向(315°±5°),裂缝中细粒方解石充填程度较高;第二期裂缝形成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早—中期,方位为NEE(75°±10°)、SN(0°±5°)向,粗粒方解石半充填(或未充填);第三期裂缝形成于喜山构造运动晚期,方位为NWW(290°±10°)向,裂缝充填程度低,切割前两期充填裂缝明显.断层主要为近SN 向、NW向、NE逆断式平移断层,其形成机理是在三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燕山构造运动晚期SN构造应力、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早—中期NE-SW构造应力、喜山运动晚期NE向构造应力),为不同期次的裂缝改造和叠加的结果,断层性质为逆断式走滑断层.【期刊名称】《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年(卷),期】2017(007)002【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构造形迹;裂缝;断裂;构造应力;须家河组;元坝中部【作者】秦启荣;朱梦月;范存辉;邢嘉欣;雷平;李虎【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 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构造形迹是地壳中的岩层发生永久形变而造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形体和地块、岩块相对位移的踪迹[1],是古构造应力场综合作用的结果,构造形迹的解析对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方式、探索构造形变与应力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构造形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川东北巴中—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2 裂缝发育特征
综 合 运 用 岩 芯 及 野 外 观 察 、薄 片 鉴 定 、成 像 测 井 及常规测井解释等裂缝识别方法对巴中—通南巴地 区 须 家 河 组 储 层 裂 缝 进 行 了 识 别 、描 述 ,分 析 了 其 成 因及形成时期。 21 裂 缝 类 型 及 成 因
基于 地 质 成 因,可 以 将 裂 缝 划 分 为 构 造 裂 缝 和 非构造裂缝,构造缝 可 进 一 步 细 分 为 剪 切 缝 和 张 性 缝。大多数剪切裂 缝 形 成 于 压 应 力 环 境,与 最 大 主 应力 方 向 (σ1 ) 以 一 定 锐 夹 角 共 轭 产 出 (Ding Wenlongetal.,2015;WangKeetal.,2016)。 但 实 际 情 况 下 ,致 密 砂 岩 储 层 非 均 质 性 较 强 ,当 剪 应 力 超过临界值时,一般 只 有 一 组 剪 裂 缝 以 高 角 度 缝 的 形式发育(图 2a),裂 缝 产 状 较 为 裂 缝 多 受 控 于 岩 性,发 育 于砂砾岩储层中,被 岩 性 界 面 限 制。 此 外 研 究 区 还 发 育 一 种 近 水 平 的 低 角 度 构 造 缝 ,其 延 伸 距 离 较 小 , 排布较为密集,具 有 等 距 分 布 的 特 点 (图 2b),其 成 因与构造挤压作用下断层的逆冲作用或层间滑动造 成的 近 水 平 剪 切 作 用 有 关 (Zeng Lianboetal., 2009)。张性裂缝由 地 层 张 应 力 大 于 岩 石 抗 张 强 度 而 形 成 ,研 究 区 张 性 缝 为 扩 张 裂 缝 ,为 构 造 挤 压 应 力 背景下沿最小 主 应 力 (σ3)方 向 相 对 扩 张 形 成,延 伸
图1 巴中通南巴地区构造背景及断裂特征(据 Wang Wei,2018;LiuZhaoqianetal.,2019) Fig.1 TectonicbackgroundandfaultcharacteristicsinBazhongTongnanbaarea (afterWang Wei,2018;LiuZhaoqianetal.,2019)
大邑构造裂缝与成藏浅析

Ⅱ区、北东段 一 西缘区 ( D Y X 一 8 、D Y X 一 9 、D Y X 一 1 2 、D Y X 一 1 0 、D Y X 一 5 井) 为超压气藏 Ⅲ区 、西 缘反 冲 断裂下 盘 区 ( D Y X 一 2井 区 )为泄 压气 藏 。
3 . 2 气 藏与 裂缝 的 关系 1 ) 裂缝产状与期次 :从断裂与裂缝的相互交切关系判断 ,区内经历了印支 、燕山和喜 山三幕构造运 动 , 印支 中幕 ( 安县运动 ) H 、 , 大邑构造雏型已基本形成 , 地震剖面 ( r r r x s ) 须四底削截须三. 不仅形 成 北 东 向展 布 的大 邑 主体构 造 ,同时 还发 育 了与 主体 构 造一 致 的北 东 向裂缝 ,这 些 裂缝 在 燕 山期被 改造
成F 1 、F 2号轴向逆断层 ,因而断层时限较早 。与层理方 向一致的低角度缝形成于准 同生期 ,因而时限更 早。 从方 向判断 , 形成于燕山期的裂缝共有两组 , 其中一组为近南北 向延伸 , 走 向大致为 8 。 ±1 5 。; 另 组为近东西 向延伸 , 走向大致为 2 6 8 。 ±1 5 。。两组裂缝一般垂直于岩层面 , 倾角都较大 。 大邑构造由 于大邑砾岩卷入褶皱表征定型于喜山构造运动 I 幕。 然而 ,露头区观测 ,喜马拉雅晚期压扭构造运动 , 并 没 有形 成新 的裂 缝 ,只是对 早期 形 成 的平 面 “ x”型剪 切 缝进行 改 造而 形成 的复 合压 扭性 缝 ,且成 斜列 的羽状分布 ,但多数具封闭性 。须二顶( r  ̄x 5 1 ) 构造 图展示 , 西翼的断层多为斜列的羽状断裂 ,入字型的尖端指向南东, 也 印证了喜 山期构造 的压扭性, 两种不 同的方向都表征了断 裂 的成 生关 系 。 由于早期近东西 向裂缝走 向与晚期构造力方 向大致平 行, 受到东西向构造压扭力作用 , 裂缝将逐渐扩张 , 形成复 合 张 陛缝 。这类 裂缝 具有 一 定张 开度 ,在不 考虑 后期 充 填 的 情 况下 , 其 有效 性较 好 。该 裂缝 在 大 邑构造 及其 周 围大 部分 范围内都有分布 , 但早期近东西向剪切缝被改造 的程度不是 很高 , 岩心裂缝统计 , 线密度 0 . 3 ~ 1 条, m , 表明其数量有限。 据 以上 分 析 ,大 邑构 造 三 个 方 向构 造 裂 缝 的主要 发育 时期 为,北东向 , ( 第二期形成印支晚至燕山早幕 ) 、近南北向, ( 第三期形成于喜山期 I 幕) 和近东西向裂缝 , ( 第 四期形 图5 须二、三 气藏剖面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邑构造须家河组三段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
【摘要】大邑构造位于川西坳陷西南部,其中的须家河组三段储层以中细粒碎屑石英砂岩为主,该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很低,为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对储层的储集和渗透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裂缝发育特征的研究在该储层油气资源的开发和评价中起着重要
作用。
笔者以岩芯裂缝观测为主要依据,对该区须三段储层的构造裂缝类型及发育程度进行描述和分析,为裂缝性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较为可靠依据。
【关键词】川西坳陷大邑构造须家河组三段构造裂缝类型
裂缝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储集层的渗滤特性,特别在低渗透储层中,裂缝是流体渗流和油气运移主要通道,它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1],甚至有人提出了“无缝不成藏”的认识。
大邑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下简称须三段)是川西坳陷深层天然气的有利勘探区。
该区储层以中细粒碎屑石英砂岩为主,孔隙度和渗透率很低,为低渗透砂岩储层。
裂缝的存在可以很好地改善储层的渗滤特性,尤其在该区低渗透储层中,裂缝是流体渗流和油气运移主要通道,它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但目前该区裂缝研究程度较低,裂缝的发育特征认识不清,因此,对该区低渗透性储层裂缝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岩芯裂缝的系统观测,对该区须三段储层的构造裂缝类型及发育程度进行描述和分析,为该区裂缝性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1 区域地质概况
大邑构造地理位置处于成都市大邑县城西北,距成都市约70km。
在区域构造上,位于川西坳陷西南部,属于龙门山南段冲断推覆带前缘的隐伏构造带,东临什邡—邛崃中央向斜带(成都凹陷),西为雾中山—三河场半裸露断褶带,北与鸭子河—平落坝隐伏断褶带相接,南与邛西构造相接(图1)。
工区处于四川盆地彭州—大邑地区石油天然气勘查区内。
2 储层构造裂缝类型
构造裂缝是那些按照其方向、分布和形态可以归因于局部构造事件或与局部构造事件伴生的裂缝[7]。
在该区,构造裂缝常成组出现,切穿深度较大,方向性明显,分布比较规则,对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影响最大。
通过对大邑9口垂直井(大邑1井、大邑2井、大邑3井、大邑4井、大邑5井、大邑6井、大邑7井、大邑101井及大邑102井)(图2)须三段储层的岩芯裂缝观测,按倾角大小可将该区须三段储层的构造裂缝分为垂直缝(≥75°)、高角度缝(45°-75°)和低角度缝(≤45°)三种类型。
2.1 垂直缝
该区垂直缝共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剪裂缝,这种裂缝缝面一般比较平直、光滑,无充填物(图3a);另一种是与最大挤压应力方向平行的张裂缝,其缝面粗糙不平,延伸较短,常被矿物充填(图3b)。
2.2 高角度缝
岩层变形后在局部应力的作用下形成该类型的裂缝。
其缝面平
直,常见擦痕和阶步(图3c);当局部应力为拉张环境时,形成高角度张裂缝,缝面凹凸不平,常有矿物充填(图3d)。
注:a.垂直剪裂缝(大邑3井);b.垂直张裂缝(大邑4井);c.高角度缝剪裂缝(大邑2井);d.高角度缝张裂缝(大邑1井);e.缝面上的摩擦镜面和擦痕线理(大邑2井);f.剖面“x”型剪切缝(大邑1井)
2.3 低角度缝
岩芯观察发现,顺层滑脱裂缝是该区发育最多的一类低角度缝。
当地层的岩性不均一,岩石能干性差别较大时,地层沿软弱层顺层滑脱(该区主要是砂岩层沿炭质粉砂岩、炭质页岩或煤层滑脱),形成顺层滑脱裂缝,在该区表现为低角度缝。
这种裂缝缝面上常有明显的摩擦镜面和擦痕线理(图3e)。
当岩性较均一,通常在岩层变形后的挤压环境,或者岩石褶皱变形中性面以下部分处于弯曲后派生的挤压应力环境时形成另一类低角度缝(剖面“x”型剪切缝)(图3f)。
3 各类构造裂缝发育程度
通过对大邑9口井须三段储层岩芯观测,统计出了各井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表1)。
经统计,大邑构造须三段岩芯构造裂缝中,低角度缝分布最广(86.5%),垂直缝次之(10.1%),高角度缝发育最少(3.4%)。
4 结论
通过岩芯观察,大邑构造须三段低渗透砂岩储层构造裂缝按其倾
角大小分可为垂直缝(倾角≥75°)、高角度缝(45°﹤倾角﹤75°)和低角度缝(倾角≤45°)三种类型。
其中,低角度缝是该区分布最广的一类构造裂缝,约占86.5%;垂直缝次之,约占10.1%;高角度缝发育最少,约占3.4%。
参考文献
[1] 于红枫,王英民,周文.川西坳陷松华镇白马庙地区须二段储层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3):17—21
[2] 吴世祥,汪泽成,张林,等.川西坳陷t3成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勘探区带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31(1):75—79 [3] 唐立章,张贵生,张晓鹏,等.川西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藏主控因素[j].天然气工业,2004,24(9):5—7
[4] 赵爽.川西坳陷大邑构造须家河组二段含气富集带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袁明生.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6] 周文.裂缝性油气储集层评价方法[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8
[7] 袁士义,宋新民,冉启全.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