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构造应力场模拟预测裂缝技术研究与应用
《应力场分析与裂缝预测》第5章-2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识别

天然裂缝
人工裂缝
裂缝面常有矿物充填
裂缝位于岩心内(裂缝终止于岩心 内,不与岩心边缘相交)
形状很不规则或呈贝壳状(细粒岩 石更如此)
在长距离内平行于某一划痕或定向 沟;
具有一个至多个平行组系出现,且 尽管层理倾角随深度变化,但裂缝
分布规则
面始终平行于岩心轴;
具有擦痕面,其指示天然断裂作用 与层面一致; 过程中剪切和最大应力方向
80
16308000
4776000 4775000 4774000
Qd4
Qd8
Qd1
Qd21
Dsh1
Dsh2 Qd7 Qd22
Qd3 Qd25
Qd9
16310000
Qd6
16312000
Qd5
4778000
4777000
4776000
4775000
4774000
柳中示踪迹解释结果
4773000
4772000 16304000
= DI ( 1 + 2 + ⋅ ⋅ ⋅ + 1 + ⋅ ⋅ ⋅ + 1 )
T1 T2
Ti
Tn
(1)
∑ = DI n 1
T i =1 i
其均方差或标准差等43; P2 (1− P2 ) + ⋅⋅⋅ + Pi (1− Pi ) + ⋅⋅⋅ + Pn (1− Pn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风化裂缝分布特征: • 发育在风化壳中,常呈蜂窝状,具有含氧化 物的粘土物质(红色)充填
溶蚀裂缝分布特征: • 宽度大,形状不规则,在垂向渗虑带产状近 直立,在横向潜流带呈水平状,常沿构造裂 缝或成岩裂缝进一步溶蚀
储层地质学裂缝

第五章储层裂缝裂缝是油气储层特别是裂缝性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更是良好的渗流通道。
世界上许多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储集层即为裂缝性储层。
作为一种特殊的孔隙类型,裂缝的分布及其孔渗特征具有其独有的复杂性,它不象正常孔隙那样通过沉积相、成岩作用及岩心分析能够较为容易地预测和评价。
由于裂缝的存在对油气储层的勘探和开发会导致很大的影响,因而对油气储层中裂缝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章主要介绍裂缝系统的成因、裂缝的基本参数、孔渗性以及裂缝的探测和预测方法。
第一节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所谓裂缝,是指岩石发生破裂作用而形成的不连续面。
显然,裂缝是岩石受力而发生破裂作用的结果。
本节分别从力学和地质方面简要介绍裂缝的成因分类及分布规律。
一、裂缝的力学成因类型在地质条件下,岩石处于上覆地层压力、构造应力、围岩压力及流体(孔隙)压力等作用力构成的复杂应力状态中。
在三维空间中,应力状态可用三个相互正交的法向变量(即主应力)来表示,以分量σ1、σ2、和σ3别代表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图5-1)。
在实验室破裂试验中,可以观察到与三个主应力方向密切相关的三种裂缝类型,即剪裂缝、张裂缝(包括扩张裂缝和拉张裂缝)及张剪缝。
岩石中所有裂缝必然与这些基本类型中的一类相符合。
图5-1 实验室破裂实验中三个主应力方向及潜在破裂面的示意图图中A示扩张裂缝,B、C表示剪裂缝1.剪裂缝剪裂缝是由剪切应力作用形成的。
剪裂缝方向与最大主应力(σ1)方向以某一锐角相交(一般为30°),而与最小主应力方向(σ3)以某一钝角相交。
在任何的实验室破裂实验中,都可以发育两个方向的剪切应力(两者一般相交60°),它们分别位于最大主应力两侧并以锐角相交(图5-1)。
当剪切应力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便产生了剪切破裂,形成剪裂缝。
根据库伦破裂准则,临界剪应力与材料本身的粘结强度(τo)及作用于该剪切平面的正应力(σn)和材料的内摩擦系数(μ)有关,即,τ临界=τo+μσn剪裂缝的破裂面与σ1-σ2面呈锐角相交,裂缝两侧岩层的位移方向与破裂面平行,而且裂缝面上具有“擦痕”等特征。
阐述裂缝预测技术

阐述裂缝预测技术0引言20世纪60年代,我国陆续在松辽盆地、四川盆地、吐哈盆地等多个地区发现工业性裂缝油气藏,这些油气藏储量巨大,有着很大的开发潜力,有的单井日初产可达上百吨。
该类油气藏的大量发现,使之作为一种新的油气藏类型,成为今后重要的一个勘探新领域,也成为新增油气储量的重要来源。
这种裂缝型油气藏有多种类型,目前常见的有致密砂岩裂缝型、泥岩裂缝型、碳酸盐岩裂缝型、变质岩裂缝型和火山岩裂缝型等。
油气藏的构造裂缝不仅是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也是形成油气藏的主要动力学诱因,但裂缝型油气藏具有储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严重、低渗透、储集空间复杂多变等特点,加大了裂缝性油气藏的勘探技术方法识别和评价难度。
对于储层评价的前提条件是对裂缝发育带的准确预测,这对识别裂缝型油气藏具有重要作用,开展裂缝预测评价技术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裂缝的测井技术方法评价通过测井技术资料分析进行裂缝评价,开展裂缝型油气藏的识别,是当前油气藏勘探工作中广泛采用的方法。
油气藏中裂缝的存在,会使勘探中常规测井曲线等资料出现异常响应,产生一些数据的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的分析就可识别裂缝的相关特征。
具体裂缝预测评价时,通过获取的岩心资料标定不同地层结构的测井响应,对测井曲线上的不同响应特征进行分析,计算每种测井响应形成的模糊概率,从而对裂缝发育段的具体情况用不同响应的联合模糊概率来进行预测和评价。
裂缝的长宽度、产状、密度、泥浆侵入深度、充填性状及地层流体类型等多种因素,决定了裂缝发育段在电阻率曲线上的特征。
低角度裂缝会使曲线形状尖锐,深浅侧向读数降低,显示准“负差异”现象;垂直裂缝及高角度裂缝会使深浅侧向之间相对增大,显示准“正差异”现象。
当滑行波沿岩石骨架传播时,裂缝的存在会导致纵波首波出现变化,时差变大;当裂缝出现进一步发育时,变化会出现更大的变化,首波能量会出现严重衰减,从而引起周波跳跃。
密度补偿曲线能够体现地层密度的不同变化,从而反映裂缝造成井壁不规则的程度。
基于MSCMARC的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与裂缝预测——以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为例

维普资讯
24 3
地
质 力 学 学 报
1 MA C有 限元软 件 简介 R
MA C公 司始 创 于 16 R 9 7年 ,是全 球 首家 非线 性 有 限元 软件 公 司 ,创 始人 是 美 国著名 布
朗大学应 用力学 系教授 、有 限元 分析 的先驱 P doM r l er a e。经 过 三十余 年 的不懈 努力 ,M R c AC
基 于 MS R CMA C的三维 构造 应 力 场数 值 模 拟 与裂缝 预测
— —
以宝 浪油 田宝 北 区块 为例
李 志 勇 , 曾佐 勋 ,黄 郑 ,刘 立林 ,魏 忠元 张 鲲
( . 国 地质 大 学 地 球 科 学 学 院 ,湖北 武 汉 1 中 2 华 中 构 造 力学 研 究 中心 ,湖 北 武 汉 . 3 河南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河南 南 阳 . 4 中国 地 质 大学 资源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 40 7 ; 30 4 407 ; 3 0 4 433 ; 7 12 407 ) 3 0 4
摘 要 :M C M R S A C的高度 非线性有 限元分 析 能力与 强大的二 次开发 接 口为复 杂 三
维 地 质 数 值 模 型 的 建 立 与 三 维 构 造 应 力 模 拟 与 非 线 性 分 析 提 供 了有 力 工 具 ; 并 可 以 通过 二次开 放子程 序 建 立 复杂 的岩 石本 构 与破 裂 准 则。本 文基 于 M CM R S A C建 立 了 新 疆 焉 耆 盆 地 宝 浪 油 田宝 北 区块 背 斜 构 造 三 维 有 限元 模 型 并 进 行 了构 造 应 力 模 拟
200 7 年 9 月
地 质 力 学 学 报
Petrel构造应力模拟与工程数值模拟结合

2012年6月7号裂缝综合预测方法及应用研究目前国内外裂缝预测技术大致有4类[1]:①性分析和生产经验总结的裂缝预测方法;②利用测井手段和地震信息识别和预测裂缝;③非线性理论方法检测和识别裂缝,主要应用分形理论和神经网络等技术方法;④通过构造应力来分析预测裂缝;应用Petrel进行构造建模的研究由于Petrel软件不能自动识别断层的接触关系,所以必须对断层的接触关系进行处理。
在处理断层接触关系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裂系统发育史要明确,早期断层不能切割晚期断层。
2主、从断层要分清,主断层不允许被剪切。
3断层间的接触关系一定要清晰,断面可以相交但不能互相切割。
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裂缝储层的随机模拟在裂缝预测研究方面已有学者做过大量的工作,例如,Murray[3]提出了曲率法,通过构造主曲率来预测裂缝储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曾锦光等[4]提出了利用屈曲薄板挠曲理论来模拟地层古应力,对裂缝的分布进行预测:模拟得到的最大(或最小)主应力正值区为拉张区(涉及到强度因子),最易产生拉张破裂缝,因而模拟所得主应力越大,理论上的破裂就越发育;王仁[5]从构造应力方面考虑,结合岩石破裂准则对裂缝分布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丁中一等[6]提出了“二元法”,即破裂法和能量法的结合运用,破裂值代表发育裂缝的可能性,能量法代表裂缝发育能力的大小,应用于裂缝分布预测;宋慧珍等[7]将构造应力场和地质研究紧密结合,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裂缝空间状态;刘卫丽等[8]运用地震资料正反演结合对裂缝进行了预测。
上述学者在研究裂缝储层时,都是通过构造应力分析,结合岩心、露头的观测、各种测井曲线分析、地震资料的利用、生产动态资料和相似区块的开发经验,定性半定量确定裂缝的表征参数,根据这些参数从整体概略预测某个区域的储层裂缝发育程度。
由于Petrel建立裂缝模型有局限性,而Fred能较好地建立裂缝模型,因此,在本次模拟中采用3步建模:①运用Petrel建立基质的物性模型;②利用Fred建立裂缝物性的空间分布特征;③将区块的基质模型和裂缝模型利用网格数据叠加方法建立整个裂缝渗流区的地质模型。
鄂西荆门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古构造应力场研究及裂缝预测

鄂西荆门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古构造应力场研究及裂缝预测张斗中;陈孔全;汤济广;庹秀松;马帅【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24(45)2【摘要】鄂西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发育,由于页岩低孔低渗的特性,构造裂缝成为了页岩气运移和聚集的主控因素。
本文以鄂西荆门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基于地震资料、岩石力学实验、野外实测资料,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岩石破裂准则,解析古构造应力场分布规律,预测构造裂缝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荆门地区发育的构造裂缝主要以中燕山晚期形成的NNW向和NE向共轭剪切缝为主,其次为中燕山早期形成的NNE向和NEE向共轭剪切缝。
构造裂缝的分布受断层、岩石物理参数和构造应力的影响较大,Ⅲ级裂缝发育区和断层区域综合破裂系数均大于1.1,构造裂缝最为发育,页岩气保存效果最差;Ⅱ级裂缝发育区综合破裂系数在1.0~1.1之间,为页岩气保存效果较好区域;Ⅰ级裂缝发育区综合裂缝破裂系数在0.85~1.0之间,处于“破而不裂”的状态,为页岩气最优保存区。
【总页数】15页(P217-231)【作者】张斗中;陈孔全;汤济广;庹秀松;马帅【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江大学非常规油气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古龙-徐家围子地区营城组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构造裂缝发育区带预测及对比研究2.四川盆地J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地震预测与评价3.四川盆地富顺-永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应力场模拟及裂缝发育区预测4.川南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5.四川盆地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储层古构造应力场模拟预测裂缝技术及其应用

储层古构造应力场模拟预测裂缝技术及其应用蔡泽训【摘要】According to the area structural evolution from geologic and seismic data analysis,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conversion outcome for palaeotectonic stress field is presented, further it is restored, thus the formation fracture prediction can be obtained, on basis of the systematic core observation and fracture discrimination by well logging. In terms of origin, the fracture prediction has been undertaken by means of establishing geological model for palaeotectonic stress calculation, taking the Dayi structure in Chuanxi sag and the Xinchang tectonics Xuer section for example.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is method is quite effective after the forecast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data.%根据地质及地震资料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在系统的野外岩心观测及测井裂缝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反演,恢复古构造应力场,从而进行储层裂缝预测.以川西坳陷大邑构造、新场构造须二段为例,通过建立地质模型进行古构造应力计算,从裂缝的成因着手进行裂缝预测.将预测结果与实际资料进行对比,综合分析认为,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裂缝预测方法.【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3(013)002【总页数】5页(P446-449,456)【关键词】古构造应力场;裂缝预测;储层;川西坳陷【作者】蔡泽训【作者单位】中石化西南石油局地质录井公司,绵阳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3近年来,在石油地质领域,碎屑岩储层中寻找裂缝发育规律,碳酸盐岩中识别裂缝、孔洞是目前攻关的难题和重点。
裂缝预测技术在清溪场地区的应用

构造 。铁 山坡 西南 部 区域 裂缝 较为发 育 ,该 区域 目前
第一作者简介 :胡伟光 ,男 ,工程师 ,19 年毕业 于中国地质 大学 ( 汉)水 文地质及工程地质 专业 ,现从事地震 资料处理 、解释及储 95 武
层反演方法研究工作 。 收 稿 E期 :2 0 - 9 5 l 0 9 0 -2 ;修 改 日期 :20 —1一2 09 l 1
Q 井 的波组 抗 反演剖面 来看 ,裂缝 储层具 有 中等 阻 X3 抗的特 征 , 储层在 飞四 段底部 和飞 三段顶部 接触处 ( 图 2 。图 2中红 色为高 阻抗 , ) 黄绿 色为 中等 阻抗 , 淡蓝 色
为低 阻抗 。低 阻抗一 般为盖 层泥 质灰岩 , 质含量 重 。 泥
图 l 川 东 北 清 溪 场 构 造 分 区 图
另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谢冰等[ 研究, 3 】 的 根
对 气藏的 高产和 增产起 到 了重 要作 用…。 因此 ,研究裂 据F aa 件预测结果 ,川东北部飞 仙关组裂缝发 育的 rc软
缝 的平 面分布及 有效性 , 仍然对 飞仙关组鲕滩 储层的勘 有利 区块 为铁 山坡 、渡 口河 、罗家寨 、 正坝 、滚子坪等 探 开发具 有重要 意义 。
裂缝 是 改善 碳酸盐 岩 储层储 渗性 能 的重要 因素 之
一
清溪 场构造 位 于 川东北 宣汉一 达县 三维 工 区的清
。
裂缝 发 育程 度 对气井 产能影 响较 大 ,虽然 对整个 溪场一 苦草场 一带 ( 1 , 图 ) 构造受 清溪场 南 、 北断 层控
川东北部 飞仙 关组来 说 ,裂 缝并不 是产 能的最 重要 因 制 。 西北部 是普 光气 田 , 部是 罗家寨 、 口河 等 气田。 东 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构造应力场模拟预测裂缝技术研究与应用
【摘要】根据地质及地震资料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在系统的野外岩心观测及测井裂缝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反演,恢复古构造应力场,从而进行储层裂缝预测,通过建立地质模型进行古构造应力计算,从裂缝的成因着手进行裂缝预测,将预测结果与实际资料进行对比,综合分析认为: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裂缝预测方法。
【关键词】古构造应力场裂缝预测储层坳陷
近年来,在石油地质领域,碎屑岩储层中寻找裂缝发育规律,碳酸盐岩中识别裂缝、孔洞是目前攻关的难题和重点。
对于致密性裂缝油气藏而言,裂缝既是储集空间也是运移通道,裂缝的发育与否直接控制着油气井的产能,同时由于裂缝产生规律复杂且早期形成的裂缝受到后期多个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裂缝发育及其复杂,规律可循度较低,因此,裂缝的预测一直是世界石油界的难题。
没有精确定量的方法用于裂缝识别与预测。
笔者结合弹性力学和断裂力学相关理论,从导致裂缝发生的构造应力着手,基于现今构造形态,反演古构造应力场,从而对裂缝进行预测。
1 储层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预测裂缝的地质理论基础
地应力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岩石裂缝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它与构造运动中形成的褶皱、断层和区域构造在几何特征、形成作用和发展演化都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当前裂缝研究的方向。
结合构造地质学理论,笔者对裂缝在不同地质构造的发育规律简述如下(图1)
1.1 与纵弯褶皱有关的裂缝
图1?不同地质构造上裂缝发育规律
原始水平岩层在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褶皱以前往往先形成一对直立的平面x剪裂缝,b轴直立,a轴和g轴水平。
当应力继续作用岩层弯曲产生褶皱时,也可产生平面x剪裂缝,c轴平行于枢纽方向,a轴垂直于枢纽方向。
褶皱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产生两组走向平行于枢纽的剖面x剪裂缝。
在褶皱形成期间,将产生一组横张裂缝,一组纵张裂缝,横张裂缝一般发育在向斜部位以及背斜的倾伏端,他们都是由沿着褶皱枢纽方向的张应力作用产生的。
张裂缝一般发育在:背斜枢纽或轴的延伸方向上;背斜构造高点的范围内;枢纽发生弯曲部位;背斜的倾伏端;岩层倾角突然变陡的部位。
此外,褶皱两翼层间滑动往往会产生层间剪裂缝。
1.2 与断层有关的裂缝
根据应力的来源,主要分为派生裂缝和伴生裂缝。
派生裂缝包括一组羽状张裂缝,两组派生剪裂缝。
张裂缝沿断层成羽状排列,常与断层面呈锐角相交,与断层所交的锐角方向指示本盘的运动方向。
派生剪裂缝一组与断裂呈大角度相交,一组呈小角度相交,其中第二种裂缝更为发育,交角一般不超过15度,相当于羽状剪裂缝。
在伴生应力场下,主要形成两组伴生剪裂缝,一组与断层面平行,一组与断层面斜交,两组裂缝的锐角平分线代表最大主应力的方向。
1.3 区域性裂缝
在野外观察到,有些区域广泛发育着间距宽且稳定的并且不受断裂和褶皱控制的裂缝,该类裂缝往往是在沉积过程中,同地区同层位普遍发育一对直立共轭剪切缝。
其发育范围广,产状稳定,规模、间距大,构成一定几何形式。
2 储层构造应力场模拟思路
构造应力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用计算力学方法对构造应力场进行定量(或半定量)模拟计算,恢复古构造应力场,然后结合构造地质学的方法预测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裂缝的方位、性质。
古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内
容:
2.1 构造数值模拟
以弹塑性力学和岩石力学为基础,以数值分析的有限元技术为手段,以研究区内的构造(褶皱、断裂等)形迹为依据来模拟并计算出构造形成时期的应力场特征,使构造应力的研究达到定量化。
2.2 裂缝的评价、预测
对裂缝的预测是以数值模拟得到的构造应力场为基础,结合岩石破裂理论、岩石力学性质以及地质特征等,确定岩石断裂破坏的判据;最终根据构造应力和岩石破裂判据,预测裂缝的发育程度。
3 储层构造应力场模拟预测裂缝技术应用
某背斜构造,构造圈闭受局部构造和断层的双重控制,褶皱变形适中,整体为两翼被f1、f2断层遮挡,轴部被f2派生羽状断层切割,构造演化显示,该区主要受nw-se挤压应力作用,不断向se
方向挤压推覆,f2断层在海相地层滑脱、向上逆冲形成了断展褶皱构造。
该构造中深层、浅层以及表层的构造特征、断裂发育程度的差异主要与各期次构造运动在该地区的活动强度有关,构造两翼的地层倾角为北西陡,南东缓,反映了该构造发育程度自东南向西北
逐渐加强的趋势。
本次利用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对该区裂缝进行预测$通过建立地质模型(图2)。
选择材料值,模拟得到该区古构造应力场,最终对裂缝进行预测(图3)。
根据计算结果,该构造主要受到北西向挤压力作用,最大主应力矢量方向为近北西向展布。
整体上呈北西向延伸的条带状分布,除去边界的影响,其值主要分布在45-53mpa,最大值分布在构造高点附近区域,在其余地区总体上分布比较均匀。
在经过构造高点及断层时,应力会相应增大。
最小主应力方位与最大主应力垂直,最小主应力基本上沿南东方向展布,其值一般在8-12mpa之间。
平缓地带的最小主应力值较小,在断层周围值较大,而其它区域分布则比较均匀。
从裂缝的成因着手,提出了一套预测裂缝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以工区岩心观察及测井识别裂缝为依据,基于现今构造形态,通过建立地质模型,反演古构造应力场,结合岩石破裂理论。
从而预测裂缝的分布规律。
将该方法应用到裂缝进行预测中,所得结果与实际资料对比显示,该方法误差较小,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宋惠珍.脆性岩储层裂缝定量预测的一种尝试地质力学学报,1999
[2] 宋惠珍,等.储层古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地震地质,1999
[3] 唐湘蓉,等.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在裂缝预测中的应用.特种油气藏,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