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_教案教学设计_1
诗词五首教学教案设计

诗词五首教学教案设计诗词五首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练朗读并背诵五首古诗词2、理解诗词大意把握意境体会感情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对比、联想等形式使同学们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阅读背诵古诗的兴趣以及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二、学习重点背诗五首古诗词理解大意把握诗词描绘的形象、意境体会感情三、学习难点深入感悟诗歌创设的意境四、学习准备课前熟读五首古诗词并查找每一个作者的代表作为对比阅读、互相交流、扩大阅读面作准备五、学习活动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激思导学活动任务:引发学习兴趣活动方法:由学生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活动时间:3分钟活动步骤:学生课外查找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老师听(竞选)→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活动二:朗读《迢迢牵牛星》活动任务:自由朗读品味诗情(“诗”是抒情色彩较浓的一种文体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活动方法:听师范读同桌互读结合注释组内交流理解诗意全班齐读活动时间:8分钟活动步骤: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读→读给同桌听互评→结合注释组内交流对诗意的理解→全班齐读(师适当而中肯地评价学生的朗读)活动三:感悟诗情探究主题任务:探究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活动方法:结合老师补充讲解的东西学生分小组探究诗歌主题——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活动时间:6分钟活动步骤:学生分小组探讨“本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学生代表发言→热烈争论的形成共识活动四:背诵诗歌编演诗歌活动任务:背诵诗歌将此诗改编成故事表演给同学们看活动方法:明确诗歌主题以后反复朗读背诵此诗分小组改编古诗分角色表演(要求:表演者必须能背此诗)活动时间:12分钟活动步骤: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分小组改编此诗→分角色准备(允许自由组合表演)→背诵此诗表演故事[备注:我习惯于将“古诗五首”的第一首引导好学扎实然后让学生们依此类推真正地自主学习其他各诗不知道同仁们看待这一方法希望你们能提出宝贵意见谢谢!]练习设计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皎皎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荆门不胜簪锦衾风掣红旗路转溪桥忽见2、填写诗句(1)迢迢牵牛星(2)札札弄机杼(3)盈盈一水间(4)江入大荒流(5)月下飞天镜(6)恨别鸟惊心(7)烽火连三月(8)忽如一夜春风来(9)愁云惨淡万里凝(10)山回路转不见君(11)明月别枝惊鹊(12)两三点雨山前课外练习1、请写出至少三句有关写长江的诗句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在《木兰诗》中我们也学过类似的两句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二4、阅读《相见欢》回答下列问题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感情(2)“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表达了作者的心绪这两句后人多用来比喻这首词中的“愁”与“春望”中的“愁”有什么不同5、阅读《约客》一诗回答下列问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这首诗写的什么季节写了些景物(2)你感觉诗中景物描写渲染了什么气氛(3)这首诗运用了的写法古诗中景物描写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很多如(4)诗中最精彩的句子是一句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这首诗的意境与《西江月》的意境有何异同。
《诗词五首》教学卡片:文学常识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词五首》教学卡片:文学常识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词五首》教学卡片:文学常识教案教学设计1《诗词五首》教学卡片:文学常识教案教学设计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
学习诗词不仅可以提升中文水平,还可以培养审美情操。
为了更好地教学诗词,本文提供了一份《诗词五首》的教学卡片,以及相应的教案和教学设计。
一、《静夜思》教学卡片1.作者:唐代诗人杜甫2.诗歌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注释:床前:床前面。
明月:月亮。
疑:以为。
地上霜:地上的霜,指月光照在地上像霜一样。
举头:抬头。
望:看。
思:想。
故乡:旧居、故土。
二、《登高》教学卡片1.作者:唐代诗人杜甫2.诗歌内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注释:猿啸:猿猴的叫声。
渚:江边的沙滩。
无边:没有边际。
落木:落叶的声音。
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
万里悲秋:离家千里,在异乡思念家乡。
百年多病:作者病重多年。
艰难苦恨:经历了很多的艰苦和痛苦。
繁霜鬓:灰白色的头发。
潦倒:陷入困境。
浊酒:杂质较多的酒。
三、《江雪》教学卡片1.作者:唐代诗人柳宗元2.诗歌内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注释:千山:千山万水,指景色壮丽。
鸟飞绝:鸟儿不在飞翔。
万径:很多的山径。
人踪灭:没有人留下走过的痕迹。
孤舟:破破烂烂的小船。
蓑笠翁:戴着蓑衣、斗笠的老人。
独钓:一个人在钓鱼。
寒江雪:下着雪的江河。
四、《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卡片1.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2.诗歌内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注释:离离:飘散的样子。
原:原野。
一岁:一年。
一枯荣:一种草木的生长周期。
野火:自然火灾。
烧不尽:消不尽。
侵古道:侵占了古代的道路。
晴翠:晴朗的青色。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1-2-3-4-5-6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归园田居》1、朗读《归园田居》,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平淡之宗”之称。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首联: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颔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
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颈联: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尾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以下是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的教学设计,供您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和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2. 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望岳》: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讲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春望》: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讲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 《石壕吏》: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讲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讲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5. 《卖炭翁》:介绍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讲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形式和意境。
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引出五首诗词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
3. 讲解:讲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形式和意境,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词的主题、表现手法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
5. 拓展: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化素养。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练习题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五首诗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提供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_八年级语文教案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_八年级语文教案诗词五首第一课时一、素质教育目标1.学习古代诗词优美的意境。
2.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3.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
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
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
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
《诗词五首》教案(精选

《诗词五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单元《诗词五首》,详细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江雪》——柳宗元4.《夜雨寄北》——李商隐5.《枫桥夜泊》——张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学习《登鹳雀楼》,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分析诗的意境和主题,进行随堂练习。
(2)学习《望庐山瀑布》,赏析李白的写作风格,体会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习《江雪》,探讨柳宗元的孤寂情怀,分析诗中的意象。
(4)学习《夜雨寄北》,解读李商隐的思乡之情,品味诗中的韵律美。
(5)学习《枫桥夜泊》,感受张继的夜泊之景,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让学生模仿创作。
4. 随堂练习:针对每首诗词,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诗词的、作者、诗句。
2. 突出重点,标注难点。
3. 板书诗词的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选取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3)针对所学诗词,设计一幅插图。
2. 答案:(1)主题分析:五首诗词分别表达了登高远望、赞美自然、孤寂思乡等情感。
(2)仿写示例:以《夜雨寄北》为例,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
(3)插图设计:根据个人理解,创作符合诗词意境的插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分析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诗词学习内容设计的,通过教学活动和任务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表达和修辞能力。
本教案涵盖了五首经典优秀的诗词作品,包括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陆游的《秋夕》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二、教材分析1. 《静夜思》:以描写作者夜晚思乡之情为主题,内容简洁、意境深远。
2. 《月夜忆舍弟》:以描写杜甫怀念逝去亲人之情为主题,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3. 《登鹳雀楼》:通过描绘长城和草原之间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远离故乡之情。
4. 《秋夕》:以描绘秋天、家国之情和怀念过往的乡愁为主题。
5. 《青玉案·元夕》:用写节日喜庆之景,来抒发离愁别绪之情。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五首诗词的背景知识、主题和意境。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培养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诗词的欣赏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文学情趣和审美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 难点: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表达,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唱诵或背诵诗句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
2. 感悟诗词主题:学生分小组,针对每首诗词中的主题展开讨论,并总结出关键词。
3. 解读诗句意境:老师通过解读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境。
4. 朗读诵读:学生进行课文朗读,通过对诗句的朗读和模仿,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带领学生一起体验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如观察夜晚、思考乡愁、感受丰收等。
6. 创作共享: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创作,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提升写作能力。
7. 总结归纳:回顾五首诗词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第1课时)

《诗词五首》教案第一部分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册书中最后一课的诗词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古诗词学习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本课共选录了五首诗词,有古体诗、近体诗,也有词,反复朗读,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代表作家、代表作品;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诗词的内容以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难点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诗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教学突破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欣赏,从而体味出诗歌的意境,品味出诗歌的美。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想:学习诗歌,必须把握诗歌的特点。
诗歌讲究形象思维,即用具体的事物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
诗歌强调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
我国古代诗歌一般讲究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形象生动,表意含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声律和节奏等是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
教师应适当地对学生讲一讲这些知识。
学习诗歌,应从整体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不宜做过细的分析,以免破坏诗歌的完整特点。
对于重点的名篇佳句,可重点研读与赏析,领悟其精妙。
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以备课堂上交流。
学生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诗词,能背诵并默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新课,激思维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
教学重点:熟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二十多首古典诗词,其中包括13首唐诗,4首宋词,通过背诵和赏析,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
今天我们学习《》,主要是唐诗和宋词,首先学习前三首。
播放录像《唐之韵》,简介唐诗伟大成就,介绍李白、刘禹锡和杜牧。
二、诵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读三首诗,五遍。
三、了解内容借助文底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了解诗歌大意。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仍怜:更爱。
排云上:直冲云霄,排,冲击。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认前朝: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四、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渡荆门送别》介绍创作情况: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学生谈对诗歌内容结构的理解。
总结: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
顿感前程开阔。
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
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
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
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本诗中间四句对偶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
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
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诵这首诗。
《秋词》介绍作者。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赞美秋天,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诗人一反千古以来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调,热情赞美秋日富于生气,胜过万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写晴空鹤翔图。
万里无云,一只白鹤奋翅高举,排云直上,它那矫健的身姿,使得诗人也不禁诗情勃发,壮志凌霄。
这白鹤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
全诗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远,诗情深厚。
《赤壁》介绍诗人情况。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这首诗怀古咏史。
第一、二句,叙述凭吊赤壁古战场所见所感。
由古战场残留的断戟,激发起想象当年赤壁鏖兵的
壮阔场景,以前朝旧物兴思古之情,联想到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以及那次重大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发出议论,假想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的大乔、小乔便将被掳,关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
“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一种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写法,用来象征虚想中的东吴孙氏政权败亡的结局,因为二乔都出于东吴最高统治阶层门第,吴国不亡,她们是不会受辱的。
诗人认为,如果不是借助东风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周瑜的胜利不过是侥幸而已。
诗人对赤壁之战的结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曹操虽然失败,但未必不是英雄。
不以胜败论英雄,强调人生际遇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正是这首诗的核心思想。
杜牧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诗人在这里明讽周瑜,暗誉曹操,实际上是在借助史实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首诗能以小见大,通过鲜明的形象发表看法,评价历史,是其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五、总结扩展这三首诗虽然题材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诗人善于用独特新颖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阅读三首诗既要了解各自的内容和写法,又要善于比较,体会它们的共性。
六、布置作业:背诵默写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
第七句—第八句收束:抒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秋词
赤壁
过零丁洋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