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1. 流体包裹体的分类及区分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明显的相边界的那一部分物质。

1.1 流体包裹体的分类流体包裹体成分复杂且成因多样,其分类研究多年来一直是随着测试手段的改进和研究内容的深化而变化。早期的分类研究主要是以定性描述为主,随着流体包裹体研究水平额度不断发展,出现了以成因、成分、相态和不同包裹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依据的各种分类。具有代表性的包括:

(1)1953-1976 年:最有代表性的是1969 年Ermakov 提出的分类方案,他根据包裹体的成分和成因,建立了21 个类型,并且根据相的相对比例,建立了一种应用很广的分类。另外一些人也建立了不同的分类方案,例如,许多分类方案是根据仍宜选用的气液比而划分的,然而气液比由于其连续变化而不易精确测定,限定了其广泛应用。

(2)1985-2003 年:最有代表的芮宗瑶的分类方案,他根据捕获时的流体特征将包裹体分为由均一体系形成的和由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其中,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又分为原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和出溶包裹体;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包括液相+固相、液体+气体或液体+蒸气、两种不混溶流体 3 类。

(3)2003 年至今:有些学者在著作及文献中阐述了一些流体包裹体类型的划分方案,多以流体包裹体的物理状态、成因、形成期次等指标为划分依据。其中,卢焕章等根据包裹体相数的不同,将流体包裹体分为纯液体包裹体、纯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含液体C02包裹体、含有机质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等8类。

1.2 流体包裹体的区分

在流体包裹体的诸多分类中,按捕获时间与主晶矿物形成时间的关系可分为原生和次生流体包裹体。原生包裹体是矿物形成时包裹周围的流体而形成的,而次生包裹体的形成晚于主晶矿物,一般与后期主晶矿物的改造事件有关。二者由于形成时间和方式不同而携带了不同的信息。原生包裹体指示了主晶矿物形成时的流体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次生包裹体则指示了主晶矿物后期被改造事件中的流体环境、构造特征以及物化条件。

一般,原生和次生包裹体区分可应用以下两条准则:一是根据包裹体的形状和分布特征判别,即原生包裹体的形状往往是规则的,常呈孤立状或沿主晶矿物某一结晶方位或生长环带分布,次生包裹体的外形一般是不规则的,多沿愈合裂隙分布;二是同一成因的包裹体密度、均一温度、盐度和成分是近似的,可与已知包裹体类比归类。

2. 流体包裹体研究的技术方法

2.1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方法

以显微热台、冷热台以及爆裂以为代表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现已达到成熟,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均一法和爆裂法相结合的方法。

(1)均一法是将流体包裹体放在冷热台上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气液两相逐步复原为一个均一相,此时的温度为包裹体均一温度。这是包裹体测温的基本方法,其特点是可直接观察到包裹体相态随温度的变化,也能测得各相的体积,所测数据直观可信。具有针对性且便于区分原生和次生包裹体,因此在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这种方法测温速度慢,且只适用于透明和半透明矿物。

(2)爆裂法是将流体包裹体加热,使得包裹体内压升高,当内压大于主矿物强度及外压时,流体包裹体就会爆破而发出响声,用仪器收集、放大、记录其爆裂声响,从而来测定爆裂温度。这种方法适用性广,适用于透明和不透明矿物,且测温速度快。缺点是肉眼无法观察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

测定结果受主矿物的物理性质与位置、流体成分、流体包裹体形态

影响等因素的影响。

2.2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技术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是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按其取样方式以及分析的数据代表性可分为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和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的对象是通过压碎或热爆裂萃取法获得成群包裹体爆裂后释放出来的混合流体。优点是获取样品的量较大,可以达到大多数仪器的检出限。缺点是数据代表性差,无法区分不同世代的流体包裹体,工序繁杂,对多数包裹体而言,固相很难从主矿物中萃取出来,而气相很难收集。

单个流体包裹体分析相对于群体分析的优势在于其分析数据所代表的信息是确定意义的,并且能够有选择性的对多个世代的包裹体分别分析以获得不同时期流体变化活动的信息吗,从而通过控制分析样品对岩石内的流体包裹体进行十分精细的研究。缺点是由于单个包裹体体积很小,因而每次能够检测的元素有限,且对仪器的要求较高,要求同时具备高的空间分辨率,高的灵敏度以及较低的检出限。按照实验方法可分为非破坏性和破坏性分析两种类型。

2.2.1 单个包裹体非破坏性分析

单个包裹体非破坏性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紫外荧光法、激光拉曼光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法。

(1)紫外荧光法用紫外可见光对有机包裹体进行照射,可以鉴定包裹体中某些特定的基

团或有机官能团。该方法对有机包裹体中烃类成分的定性解析和烃类成熟度的判别具有重要意义,

它对鉴定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比较有效,特别是芳香族化合物;而对饱和烃则无能为力,因此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2)激光拉曼光谱法(LRS激光拉曼光谱应用于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适用于分子骨架的测定,是确定包裹体内轻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含量的强有力工

具。它可以检测包括所有的含硫化合物、CO 2、CH 4、CO N 2、O 2、C-H C=C C三C

及子矿物,其空间分辨率较高,理论上的最大分辨率约0.7卩甲一般可以对5 ym以上的有

机包裹体进行单体研究,是获取包裹体成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它对具有荧光的有机包裹体研究效果较差,因为激光引起的强荧光会完全遮掩很弱的拉曼信号。

(3)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FTIR是一种可以分析流体包裹体内多原子分子的非破

坏性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油气中包裹体的分析。与LRS 相比,分析的流体包裹体要相对大

很多(约为仝25卩m)并且对于同一样品的多次测量结果重复性很好。由于被分析的流体包裹体尺度与红外光波长相差不大,所有被分析的流体包裹体在红外光下都会产生一定的衍射作用,这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FTIR 样品的制备严格且复杂,进行成分分

析时必须要测量样品的厚度。

除了上述方法外,常用的方法还包括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SRXRF、核微探针(PIXE和PIGE以及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分析(XANE)o

2.2.2 单个包裹体破坏性分析

最常用的方法是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分析,主要用于固体

物质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以及同位素分析,已成功的用于单个流体包裹体元素组成的定

量分析。激光剥蚀是一个强大且普遍应用的原位采样技术,而ICP-MS则是一个高灵敏度、

高精确率、低检出限、多元素同时检测并可提供同位素比值信息的元素分析技术,LA-ICP-MS 将二者相结合,从而同时获得了高空间分辨率、原位采样能力以及多元素的高精度快速检测能力。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分析距离样品表面100 ym之下的多阶段包裹体,缺点是无法消

除多原子间的相互干扰。

2.2.3 群体包裹体分析群体包裹体分析主要通过热爆裂法、破碎法、酸解法等实验方法提取样品中包裹体的流体组分,再利用四极质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离子色谱法等对成分进行分析。

四极质谱法利用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根据其运动轨迹来实现质量分离,并经过检测器检测后,得到样品分子的质谱图。该方法是近年来国内外较普遍采纳的包裹体流体气体成分分析方法之一,可以用来测定包裹体的气相成分和含水量,气体样品的成分及水样品中的杂气。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质谱图简单的特点,是目前分析稀土最灵敏的方法之一,它一般用于测定各种岩石和地质流体中低含量的稀土含量,这种方法分析包裹体中微量重金属离子效果较好,并且运行成本低、样品处理极其简单。但是

该仪器维护复杂,仪器的可靠性受影响,对复杂对象及一些常见元素(如K、Ca)的分析性能较差。

离子色谱法只需将样品中包裹体高温爆裂后制成溶液,无需再进行化学分离即可进行测定,灵敏度可达10 -6〜10 -9数量级,而且操作简单、速度快、用样量少、成本低。但是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阴离子分析,一次进样可以测定 F -、Cl -、Br - 、SO 4 2- 、NO 3 -、PO 4

3- 、BrO 3 - 等多种阴离子。

3. 流体包裹体的应用

3.1人工流体包裹体及P-T-V-X属性

3.2 流体包裹体在矿床学研究中的应用

3.3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藏中的应用

油气包裹体是存在于储层并被捕获、封闭于成岩自身矿物晶格缺陷或碎屑矿物成岩愈合裂隙中的显微流体样品。油气包裹体研究已经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在盆地模拟和油气地质

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油气包裹体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以其具有的特殊性受到

石油地质学家的重视,在油气成藏机理尤其是油气充注以及成分演化史研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3.1 烃源岩排烃史、有机质类型及成熟度研究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变化可以反映排烃的次数,通常认为均一温度峰值区间即代表排烃过程,若只有一个峰值,则认为是连续排烃,若出现多个峰值区间,则为多次排烃。

根据包裹体的类型、荧光特征、均一温度、成分等参数可以确定有机质的类型及成熟度。紫外荧光分析就是其中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它指的是石油流体被紫外光激发,会发出落在可见光范围内(400~70Onm)的荧光,重质油相对于轻质油荧光光谱波长更长,而包裹体石油流体成分成熟度的进一步提高,荧光颜色不断“蓝移” ,因此包裹体的紫外荧光分析能提供油气成熟度的信息。

3.3.2 油气运移的时间、方向和通道

油气包裹体是油气运移的原始记录,有记录发现,有些岩层中大量的裂隙网络中留下了包裹

体排列迹线,保留了古流体渗流的“化石”通道形态。因此在一定地区,对构造矿脉或各期缝隙中冲天的包裹体进行分布方向、期次的研究,可以推断油气运聚时的动力状况和相对时

间,从而有助于油气的运移方向、运移通道体系的模拟研究。Levine 研究发现,有机包裹体

类型可以大致确定油气运移时间,出现含液相烃有机包裹体标志着烃类物质已开始成熟,大量液相烃有机包裹体和气-液烃两相烃有机包裹体的存在代表了石油的大量运移和聚集过程,大量气态烃有机包裹体和沥青-气相烃有机包裹体的广泛分布则是天然气大规模运移、聚集历史的直接标志。

3.3.3 油气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利用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对比不同阶段的成分分析结果可显示油气藏成分的性质及演化,如利用包裹体过冷却现象或气相成分确定油气从生成到运移聚集阶段的氧化还原性质;利用包裹体液相成分中阴阳离子总和之差与C02总量、离子浓度及均一温度参数来计算流体酸

度;采用拉曼光谱技术对天然气包裹体成分分析,若烃类流体中存在二氧化碳流体,则可证实成藏过程中存在酸性流体。

3.3.4 油气演化程度

随着有机质不断向烃类转化,其伴生的有机质包裹体的特征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即随着有机质从低成熟向高成熟演化:①颜色表现为无色-浅黄色-黄色福黄色-褐色-灰色-黑色-

淡红色,气态烃为黑色;相组分表现为由水油为主-油气为主-气态单相(主要为CH4);③荧光颜色表现为由褐红色荧光-黄色荧光-黄绿色荧光-暗红色荧光,气态烃不发荧光;④有机包裹体的类型表现为由液态烃为主-液+气态烃-气态烃为主-含固体沥青包裹体;⑤成分表现为CH4/(CO2+H2O)直逐渐增大,烷烃(CH4+C2H6+C3H8)与总有机组分的含量比值由小变大;⑥荧光强度比值及光谱形态变化特征表现为:若荧光强度比值Q大,谱峰为开放型,则处

于生油阶段;若Q值小,谱峰为封闭型,则演化程度高,属凝析油湿气阶段,根据以上特征可定性确定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和油气的形成阶段。

3.3.5 油气充注期次与成藏时间确定

油气包裹体的形成世代是反映油气运移充注的最好记录,因此,利用油气包裹体在成岩

矿物中的产状、分布位置、交切关系、颜色、荧光特征、均一温度分布、成分及有机组分的差别等准确进行包裹体的分期,进而确定成藏期次。

通常利用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恢复古地温,根据古地温进一步确

定包裹体的形成深度,再根据研究区的沉积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来确定包裹体的形成时间,结合盆地地层的时间-温度埋藏史曲线,进而确定自生矿物和油气的充注时间。包裹体的形成时间即代表其宿主自生矿物的形成时间,若其中含有烃类包裹体,其形成时间也即为油气充注时间。

包裹体在油藏研究中除上述应用之外,在分析盆地构造演化史、热史,恢复盆地古地温,区分生油岩和储集岩,以及油气源对比,确定油气勘探深度和预测远景区等方面也有着很大作用。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1.流体包裹体的分类及区分 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明显的相边界的那一部分物质。 1.1流体包裹体的分类 流体包裹体成分复杂且成因多样,其分类研究多年来一直是随着测试手段的改进和研究内容的深化而变化。早期的分类研究主要是以定性描述为主,随着流体包裹体研究水平额度不断发展,出现了以成因、成分、相态和不同包裹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依据的各种分类。具有代表性的包括: (1)1953-1976年:最有代表性的是1969年Ermakov提出的分类方案,他根据包裹体的成分和成因,建立了21个类型,并且根据相的相对比例,建立了一种应用很广的分类。另外一些人也建立了不同的分类方案,例如,许多分类方案是根据仍宜选用的气液比而划分的,然而气液比由于其连续变化而不易精确测定,限定了其广泛应用。 (2)1985-2003年:最有代表的芮宗瑶的分类方案,他根据捕获时的流体特征将包裹 体分为由均一体系形成的和由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其中,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又分为原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和出溶包裹体;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包括液相+固相、液体+气体或液体+蒸气、两种不混溶流体3类。 (3)2003年至今:有些学者在著作及文献中阐述了一些流体包裹体类型的划分方案,多以流体包裹体的物理状态、成因、形成期次等指标为划分依据。其中,卢焕章等根据包裹体相数的不同,将流体包裹体分为纯液体包裹体、纯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含液体CO2包裹体、含有机质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等8类。 1.2流体包裹体的区分 在流体包裹体的诸多分类中,按捕获时间与主晶矿物形成时间的关系可分为原生和次生流体包裹体。原生包裹体是矿物形成时包裹周围的流体而形成的,而次生包裹体的形成晚于主晶矿物,一般与后期主晶矿物的改造事件有关。二者由于形成时间和方式不同而携带了不同的信息。原生包裹体指示了主晶矿物形成时的流体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次生包裹体则指示了主晶矿物后期被改造事件中的流体环境、构造特征以及物化条件。 一般,原生和次生包裹体区分可应用以下两条准则:一是根据包裹体的形状和分布特征判别,即原生包裹体的形状往往是规则的,常呈孤立状或沿主晶矿物某一结晶方位或生长环带分布,次生包裹体的外形一般是不规则的,多沿愈合裂隙分布;二是同一成因的包裹体密度、均一温度、盐度和成分是近似的,可与已知包裹体类比归类。 2.流体包裹体研究的技术方法 2.1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方法 以显微热台、冷热台以及爆裂以为代表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现已达到成熟,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均一法和爆裂法相结合的方法。 (1)均一法是将流体包裹体放在冷热台上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气液两相逐步复原为一个均一相,此时的温度为包裹体均一温度。这是包裹体测温的基本方法,其特点是可直接观察到包裹体相态随温度的变化,也能测得各相的体积,所测数据直观可信。具有针对性且便于区分原生和次生包裹体,因此在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这种方法测温速度慢,且只适用于透明和半透明矿物。 (2)爆裂法是将流体包裹体加热,使得包裹体内压升高,当内压大于主矿物强度及外压时,流体包裹体就会爆破而发出响声,用仪器收集、放大、记录其爆裂声响,从而来测定爆裂温度。这种方法适用性广,适用于透明和不透明矿物,且测温速度快。缺点是肉眼无法观察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测定结果受主矿物的物理性质与位置、流体成分、流体包裹体形态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1. 流体包裹体的分类及区分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明显的相边界的那一部分物质。 1.1 流体包裹体的分类流体包裹体成分复杂且成因多样,其分类研究多年来一直是随着测试手段的改进和研究内容的深化而变化。早期的分类研究主要是以定性描述为主,随着流体包裹体研究水平额度不断发展,出现了以成因、成分、相态和不同包裹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依据的各种分类。具有代表性的包括: (1)1953-1976 年:最有代表性的是1969 年Ermakov 提出的分类方案,他根据包裹体的成分和成因,建立了21 个类型,并且根据相的相对比例,建立了一种应用很广的分类。另外一些人也建立了不同的分类方案,例如,许多分类方案是根据仍宜选用的气液比而划分的,然而气液比由于其连续变化而不易精确测定,限定了其广泛应用。 (2)1985-2003 年:最有代表的芮宗瑶的分类方案,他根据捕获时的流体特征将包裹体分为由均一体系形成的和由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其中,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又分为原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和出溶包裹体;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包括液相+固相、液体+气体或液体+蒸气、两种不混溶流体 3 类。 (3)2003 年至今:有些学者在著作及文献中阐述了一些流体包裹体类型的划分方案,多以流体包裹体的物理状态、成因、形成期次等指标为划分依据。其中,卢焕章等根据包裹体相数的不同,将流体包裹体分为纯液体包裹体、纯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含液体C02包裹体、含有机质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等8类。 1.2 流体包裹体的区分 在流体包裹体的诸多分类中,按捕获时间与主晶矿物形成时间的关系可分为原生和次生流体包裹体。原生包裹体是矿物形成时包裹周围的流体而形成的,而次生包裹体的形成晚于主晶矿物,一般与后期主晶矿物的改造事件有关。二者由于形成时间和方式不同而携带了不同的信息。原生包裹体指示了主晶矿物形成时的流体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次生包裹体则指示了主晶矿物后期被改造事件中的流体环境、构造特征以及物化条件。 一般,原生和次生包裹体区分可应用以下两条准则:一是根据包裹体的形状和分布特征判别,即原生包裹体的形状往往是规则的,常呈孤立状或沿主晶矿物某一结晶方位或生长环带分布,次生包裹体的外形一般是不规则的,多沿愈合裂隙分布;二是同一成因的包裹体密度、均一温度、盐度和成分是近似的,可与已知包裹体类比归类。 2. 流体包裹体研究的技术方法 2.1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方法 以显微热台、冷热台以及爆裂以为代表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现已达到成熟,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均一法和爆裂法相结合的方法。 (1)均一法是将流体包裹体放在冷热台上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气液两相逐步复原为一个均一相,此时的温度为包裹体均一温度。这是包裹体测温的基本方法,其特点是可直接观察到包裹体相态随温度的变化,也能测得各相的体积,所测数据直观可信。具有针对性且便于区分原生和次生包裹体,因此在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这种方法测温速度慢,且只适用于透明和半透明矿物。 (2)爆裂法是将流体包裹体加热,使得包裹体内压升高,当内压大于主矿物强度及外压时,流体包裹体就会爆破而发出响声,用仪器收集、放大、记录其爆裂声响,从而来测定爆裂温度。这种方法适用性广,适用于透明和不透明矿物,且测温速度快。缺点是肉眼无法观察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 测定结果受主矿物的物理性质与位置、流体成分、流体包裹体形态 影响等因素的影响。 2.2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技术

包裹体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应用

油气测试分析报告 学号:1006091213 姓名:孟星浑 指导教师:陈永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年12月25日

流体包裹体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 摘要:流体包裹体研究是油气形成和成藏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油气藏中流体包裹体的地质意义及其在石油、天然气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将从从岩相学、成岩作用和流体地质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沉积岩包裹体发育分布的时空规律和流体组成的特殊性。流体包裹体研究是油气形成和成藏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油气成藏示踪油气地质学 1 包裹体的基本概念 包裹体是成岩矿物结晶时所捕获的部分成矿流体。流体包裹体的成分、相态、丰度、均一温度及盐度等地化指数, 能够反映不同成矿阶段的地球物理化学条件。作为一种新手段, 流体包裹体研究早已在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普查勘探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矿产的成矿作用、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矿床成因模式的研究中, 以及指导找矿勘探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油气勘探实践证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于沉积岩十分发育的含油气盆地中。油气的生成、演化、运移和聚集, 油气的圈闭和保存与地质历史中沉积物的成岩演化和地壳的构造变动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些石油地质问题一直是油气勘探中的重要课题。一些具有远见流体是一个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流动, 并且与周围介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下的物体。矿物中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 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

的那一部分物质。根据成因 , 包裹体可分为原生、假次生和次生等。矿物流体包裹体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 起初主要被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目前 , 流体包裹体的分析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演化、地壳尺度上的流体迁移石油勘探以及岩浆岩系统的演化过程等地学领域。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 , 即是尽可能地提供准确详细的有关古流体组成的物理化学信息 , 以便于建立古流体作用过程的地球化学模型。 2 形成机制 一般认为油气运移充注过程只要发生成岩作用就会形成油气包裹体。悬浮油滴分布在盐水溶液中,矿物结晶生长时,捕获盐水溶液形成盐水溶液包裹体,捕获油滴形成含全烃的油气包裹体;二者一起捕获就形成既含油气又含盐水溶液的包裹体已深入探讨过碎屑岩储层中油气包裹体的形成机制欧光习将其归纳为跨越障碍物式捕获酸溶式捕获和微裂隙式捕获机制。此外,石油的侵位与成岩作用关系尚有争议,后者与储层质量密切相关。有人依据石英胶结物中存在油气包裹体及其均一温度同现今储层温度相近,以及油、水饱和带之间孔隙度的相似,认为石油侵位不会终止成岩作用。有人根据一些含油砂岩或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的显著差异,认为石油充满储层会抑制成岩作用。最近的实验表明只要达到一定的温压条件,即使在石油饱和度很高的环境下也会发生石英的胶结和捕获包裹体。这些成果为利用油气包裹体及其共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探讨油气的形成运移聚集与后期变化奠定了基础。

流体包裹体文献综述

流体包裹体文献综述 游智敏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011070班) 摘要:流体包裹体是研究矿物中和岩石中的古流体,通过利用现代热力学原理,可以恢复流体捕获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如温度、压力,密度,成分,组分逸度等。对它们的研究可以定性和定量分析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尤其是成矿作用。对流体包裹体的正式研究始于1858年国外学者Sorby对包裹体地质温度计原理和方法提出,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国内流体包裹体起步晚,在流体包裹体理论研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此文还总结了水盐体系,CO2-H2O体系这两个主要类型的流体包裹体盐度测算的测温方法,与数据计算公式表格。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盐度计算NaCl-H2O体系CO2体系 0 引言 地质体中的流体包裹体多是微米级的观察和研究对象。流体包裹体与微量元素,同位素,微粒矿物等都是微体、微区、和微量物质,但对他们的分析研究、其成果进展等却极大地丰富了宏观地球科学,带来了重要信息,开拓了新的思路,延展了研究领域。对流体包裹体定性和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它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作用、油气勘探、研究演化、变质学等地学领域。 1、流体包裹体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存在于矿物和岩石包裹体中的古流体,通过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的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过程。矿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圈闭的流体保存了当时地质环境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信息(P、T、pH、X、W等),是相关地质过程的密码。流体包裹体分析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演化、地壳尺度上流体迁移、石油勘探以及岩浆岩系统演化过程等地质领域。研究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包裹体各种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为成岩成矿过程提供物理化学和热力学条件数据、探讨地质作用地球化学和演化历史,并服务于找矿勘探。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内容包括: (1)研究矿物中包裹体的成因、恢复地质环境。现今所见的矿物和岩石大多数都是从不同成分和性质的流体或熔体中结晶出来的,它们在结晶过程中以流体包裹体形势捕获了成岩成矿时的介质。矿物中捕获的包裹体是迄今保留下来的最完整最直接的原始流体或熔体的样本,研究其形成机理和捕获后所经的变化,可以区分包裹体的成因,获得包裹体所代表的当

【word】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原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word】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原理、方法、存在 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原理、方法、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年 地质论评GEOLOGICALREVIEWV01.55No.6 NOV.2009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原理,方法,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陈勇?,ERNSTA.JOBurke’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中国山东青岛,266555 2)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地球科学系微量分析实验室,荷兰阿姆斯特丹 内容提要:国内外在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本文回顾了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 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指出了该技术存在 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主要受到样品,荧光,同位素,光化学反应,水溶性物质信号 弱,气相水及水合物,子矿物等因素的影响.由于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拉曼散射截面参数明显受到压力影响,加上 峰面积计算不规范化使得目前的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可靠性有待于重新审视.未来流体包裹体拉曼

光谱分析技术应当在完善不同标准体系和标准物质光谱数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包裹体采用采取不同条件,分 析结果将在准确定性的基础上从相对定量向绝对定量发展.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定量分析;研究进展;未来研究方向 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应用于流体包裹体已有30 多年的历史,由于该技术可以实现对单个包裹体非 破坏性分析,并可定量获取包裹体中成分含量,因而 受到广大流体包裹体研究者的青睐.尽管国内外已 有大量关于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的研究文 章和数据报道,但目前仍有一些研究者和分析测试 人员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够了解,甚至在发 表文章报道时出现错误的解释.笔者等根据多年的 实验分析和研究经历,介绍了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分 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提出几个有关流体包裹体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的关键问题与广大同行探讨,同 时指出了该技术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1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技术 研究历史回顾 Rosasco等(1975)最早发表了天然流体包裹体 的拉曼分析结果,接下来是Rosasco和Roedder (1979)及Dhamelincourt等(1979)人的报道,随后 Beny等(1982)和Touray等(1985)分别发表了关于 流体系统和拉曼光谱分析方法更全面的研究成果. 这些报道不仅指出了这种新方法在流体包裹体分析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进展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进展 流体包裹体是指地质历史时期中封存于岩石或矿物中的古地下水、古气体的产物。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可以了解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气候、环境、地质构造等信息,有助于深入认识地球的演化历程和油气资源的形成过程。流体包裹体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如地下水污染治理、地质工程中的环境评估等。 目前,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地球演化方面,通过研究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流体包裹体,可以了解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规律,为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球演化提供新的证据;油气勘探方面,流体包裹体研究可以帮助寻找油气资源,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大小、分布等特征的分析,可以推测油气资源的存在情况和分布规律;环境保护方面,通过对地下水中流体包裹体的分析,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污染状况,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研究方法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主要包括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其中,实验分析是流体包裹体研究的重要环节,包括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等多种实验方法。这些实验方法可以帮助确定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形成时间和环境背景等信息。

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演化历程中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为油气资源的寻找提供有效的手段,同时也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和地质工程中的环境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目前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流体包裹体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也需要深入研究。 为了进一步提高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水平,我们建议:1)加强流体包裹体实验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将地球化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流体包裹体研究中,以拓展其应用领域;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流体包裹体研究的进展,提高研究水平和影响力。 流体包裹体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实验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推进多学科交叉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不断提升流体包裹体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 流体包裹体是指在地壳形成过程中,被包含在岩石或矿物中的小型液态或气态物质。近年来,流体包裹体研究得到了广泛,并在地质学、石油勘探、环境科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围绕流体包裹体

金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研究进展

金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研究进展 戴仕炳;刘连登 【期刊名称】《贵金属地质》 【年(卷),期】1994(003)001 【摘要】本文介绍了G.Friedrich等将矿相学、蚀变岩相学、流体包 裹体和硫化物矿物相等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来解释含金溶液来源和沉淀条件的方法,他们首先根据矿石组构及矿物交生关系准确划分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并测定类质同象矿物的成分,再根据流体包裹体、矿石矿物组合、蚀变带矿物组合确定成矿温度,计算各阶段pH值变化范围;在loga(O_2)一pH和loga(S_2)-loga(O_2)图解上就可以确定每个矿化阶段的物化条件及整个矿化过程物化条件的演变。据此,他们在西班牙Rodalquilar金矿研究后提出浅成热液中金以Au(HS)_2形式搬运,在近地表金因pH值、总硫活度降低及氧速度增加而沉淀的成矿模式。 【总页数】9页(P65-73) 【作者】戴仕炳;刘连登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0.5 【相关文献】

1.安徽月山矿田成矿流体中铜、金的迁移形式和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 [J], 周涛发;刘晓东;袁峰;赵勇;岳书仓 2.贵州水银洞金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金的迁移和沉淀 [J], 肖德长;李葆华;硕雪祥;徐仕海;付绍洪;陈翠华;董树义 3.偏岩子金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金的迁移和沉淀 [J], 李保华;蔡建明 4.张家口——赤峰金成矿区金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和成矿过程讨论 [J], 孙丽娜;石铁铮 5.山东邹平南洞子铜(金)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成因机制研究 [J], 李海勇;徐兆文;刘苏明;杨小男;张军;李红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道湾子金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三道湾子金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摘要黑龙江省三道湾子金矿床地处小兴安岭西北部,兴安地块东缘,贺根山-黑河断裂西北侧。是00年以来发现的一座大型浅成中-低温热液金矿床,是我国乃首例独立的碲化物金矿床,金资源量大于25吨,平均金品位为15g/t。本文通过查阅最近十年来对三道湾子金矿的研究文献,总结了三道湾子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包括主、微量元素,H-O-S-Pb等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元素定年以及流体包裹体研究。认为三道湾子金矿成矿年龄约120Ma;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为深源;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 关键词:三道弯子金矿;地球化学;矿床 1矿床简介 三道湾子金矿位于小兴安岭西北部,黑龙江省黑河市西北约50km的三道湾子村北山,行政区划属黑河市爱辉区上马场乡管辖。矿区地理坐标:东经:126°59′47″-127°00′58″,北纬:50°21′40″-50°22′09″(见图 1-1)。

三道湾子金矿位于多宝山-罕达气-红叶家成矿中带北部,该带是黑龙江省北部重要的金及多金属成矿区。三道湾子金矿资源量达到大型矿床,矿床富矿段金品位高达20000×10-6,金的赋存状态主要以碲化物为主,与斐济的Emperor金矿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2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2.1 主量元素 三道湾子金矿赋矿围岩的主量元素主要有吕军(2011)、翟德高(2014)和程琳(2017)做了研究。分别采集了安山岩、硅化安山岩、石英脉(矿体)、基性岩脉以及花岗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的分析。

根据翟德高的采样分析结果将岩石的地球化学数据投图在Nb/Y-Zi/TiO 2 图解上,所有火山岩和岩脉样品均表现出准铝质和过铝质的特征(翟德高,2014)。 吕军在分析了安山岩、硅化安山岩和石英脉(矿体)的主量元素后认为金矿脉围岩蚀变组分的带入-带出平衡关系说明在交代作用过程中相对加入组分有 SiO 2,反映的是硅化作用的增强。相对带出的组分有:Na 2 O、Al 2 O 3 、CaO、MgO、 Fe 2O 3 ,CaO 反映的是先带出,随着蚀变作用增强,后期带出量有所减少,是晚期 碳酸盐化作用的结果(吕军2011)。 依据火山岩的TAS判别图解,三道湾了火山岩和岩脉的成分主要属于粗面岩 -粗安岩-玄武粗安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的成分范围,成分组成也包含了碱 巧及亚碱性火山岩系列(翟德高,2014)。 2.2 微量及稀土元素 根据翟德高等(2014)的采样分析结果,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止元素配分图 解表明火山岩和岩脉样品都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及负Eu异常 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形式与中上地壳的平均稀土元素配分形式相近,而与下地 壳的成分有较大的不同,表明火山岩的形成与源自中上地壳的岩浆作用密切相关。 根据吕军的采样分析结果闪长玢岩和与花岗岩稀土元素的配分曲线总体上表 现为线形态相近、分馏程度相近的特征,与未蚀变安山岩的相似。但花岗岩有着 更大的Eu负异常(吕军,2011)。 2.3 稳定同位素 2.3.1 硫同位素 前人采集了来自含矿石英脉、蚀变粗安岩以及花岗岩中的黄铁矿及少量黄铜 矿进行了硫同位素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基本一致。数据表明蚀变安山岩中黄铁矿 的δ34S变化为-3.1~+3.8‰,均值为~0‰(如武子玉,2005;刘宝玉和吕军,2006;吕军等2009;赵胜金,2010;Liu et al.,2013;翟德高,2014);赵胜 金等(2010)和Liu et al.(2013)获得石英脉中黄铜矿的δ34S变化范围为-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摘要: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在地球科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经过漫长的时间的发展,流体包裹体现在已经成为最热门的研究之一。目前,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主要是从流体包裹体的分类、区分、测温以及成分的分析等方面。虽然经历了多年的研究发展,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技术日渐成熟,但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上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而这些不足之处也将成为流体包裹体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现状;研究方向 1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史 流体包裹体是成岩矿物中成岩成矿流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这部分物质[[1]]。矿物包裹体的形成贯穿了整个地质作用的过程。它记录并保存了地质作用不同阶段的物理化学特征:温度、压力、Ph、Eh、化学组成、矿化度、同位素组成、热力学及动力学条件等等,从而推断和解释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 对于包裹体最早的认识是:我国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的。对包裹体进行描述:士人宋述家有一珠,大如鸡孵,微绀色,莹澈如水。手持之映空而观,则末底一点凝翠,其上色渐浅;若回转,则翠处常在下,不知何物,或谓之“滴翠珠”。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后来又有多位学者相继对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尤其是英国地质学家Sorby通过对包裹体的详细研究,在论文中提出了包裹体地质温度计的原理和方法,即流体包裹体均一法测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根据观察和实验,对流体的性质和成因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认为可以用气液包裹体测定成矿温度,奠定了后来研究流体包裹体的基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由Smith提出并由其学生Scott设计完成发明的爆裂法测温法,该方法使测定不透明矿物成为可能,也是包裹体研究史上的又一大进步;在1958、1962和1963年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倪培;范宏瑞;丁俊英 【期刊名称】《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年(卷),期】2014()1 【摘要】本世纪前十年(2001年-2010年),国内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和应用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包裹体流体体系PVTX性质的模拟、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和成矿机制研究以及油气包裹体和成藏过程研究等——进行了总结。国内包裹体流体体系PVTX性质的模拟研究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各种天然流体体系的状态方程被应用于包裹体研究中。结合国际上流行的流体包裹体合成技术,国内学者利用人工流体包裹体,已经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形成机理、包裹体中流体体系相平衡和流体包裹体分析设备标定的研究工作。成矿流体和成矿机制研究仍然是流体包裹体的主要应用领域,一些国际前沿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如金属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红外显微测温技术,单个流体包裹体成矿元素的LA-ICP-MS测定方法,以及流体包裹体组合(FIA)研究方法等,被国内学者在研究中采用。油气包裹体研究越来越受到石油地质学家的重视,其在油气成藏机理尤其是油气充注以及成分演化史研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除了上述主要研究领域,利用熔体包裹体研究地幔流体,通过超高压变质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变质流体,应用表生环境下蒸发岩(石盐)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古气候,这些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本世纪的前十年,国内流体包裹体研究与国际研究紧密结合,中国学者创立的ACROFI系列会议目前也已经成为国际流体包裹体界的重要系列会议之一。【总页数】5页(P1-5)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流体PVTX;人工合成包裹体;成矿流体;成藏流体

热液矿床中不透明矿物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热液矿床中不透明矿物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魏文凤;毕献武;彭建堂;沈能平;严冰;孙涛 【期刊名称】《矿床地质》 【年(卷),期】2016(035)004 【摘要】脉石矿物中流体包裹体所提供的有关流体与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不一定代表成矿时的实际流体和成矿条件,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测定矿石矿物捕获的包裹体.红外显微镜的运用开拓了不透明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的新领域.文章对红外显微镜工作的基本原理及设备做了简要的综述,重点介绍了不透明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以及成分分析研究,并举例说明了不透明矿物流体包裹体在W-Sn 矿床以及其他矿床研究中的应用,最后指出了不透明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尚且存在的问题、部分解决方法,并简单展望了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总页数】13页(P696-708) 【作者】魏文凤;毕献武;彭建堂;沈能平;严冰;孙涛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8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8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8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8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75.4 【相关文献】 1.大兴安岭南段热液脉状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特征:对矿床成因的启示[J], 王承洋;王可勇;刘广虎;付丽娟;权鸿雁 2.西华山钨矿床共生透明矿物与不透明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对比研究 [J], 黄惠兰;常海亮;李芳;张春红;谭靖;周云 3.北淮阳成矿带东段东溪低硫型浅成热液金矿床:来自蚀变矿物、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的证据 [J], 赵丹蕾;倪培;赵子豪;王国光;丁俊英;王波华;方明;郝越进 4.用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对矿物中单个流体包裹体进行元素分析:太古宙中温热液金-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阳离子比的应用 [J], L.W.Diamond;龙洪波;陈晓枫 5.现代海底热液系统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J], В.Б.Наумов;程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幔捕虏体中的流体-熔体包裹体

地幔捕虏体中的流体-熔体包裹体 刘艳;徐九华;储雪蕾 【期刊名称】《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年(卷),期】2000(19)3 【摘要】地幔流体的研究现已成为国内外前沿课题。地幔岩捕虏体中的流体熔体包裹体是地幔流体的直接证据 ,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直接获取地幔流体的信息。包裹体按相态特征主要有三类 :二氧化碳流体包裹体、二氧化碳硅酸盐熔体包裹体、硫化物熔体流体包裹体。本文总结了地幔岩中流体熔体包裹体的基本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硫化物熔体包裹体和二氧化碳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特征的研究 进展状况。讨论认为 :地幔流体是由C、H、O、S等元素的挥发份和硅酸盐熔体组成 ;上地幔流体在化学成分上明显富含CO2 、硫化物、LILE和REE ,它引起地幔交代作用和地幔部分熔融 ;上地幔流体的分布存在不均匀性。 【总页数】6页(P187-192) 【关键词】地幔流体;流体包裹体;地幔岩;上地幔;部分熔融;地幔交代作用;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硅酸盐熔体;二氧化碳;挥发份 【作者】刘艳;徐九华;储雪蕾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矿物资源探查研究中心;中国 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P588

【相关文献】 1.中国吉林长白山地区地幔捕虏体中硫化物熔体包裹体 [J], 徐九华;谢玉玲 2.地幔流体作用--地幔捕虏体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J], 刘丛强;苏根利;李和平;黄智龙 3.山东栖霞大方山玄武岩中地幔熔体玻璃捕虏体岩相学及岩石化学研究 [J], 杜乐天;王文广 4.地幔岩中不同产状的流体-熔体包裹体及地幔流体交代作用 [J], 谢玉玲;潘琳;徐九华;邱士东;刘玉堂 5.浙江新昌地幔岩捕虏体中的硫化物包裹体初步研究 [J], 徐九华;储雪蕾;谢玉玲;李树岩;别风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绿柱石成因研究进展

国内绿柱石成因研究进展 摘要:绿柱石是一种主要的六方环状硅酸盐矿物,可作为矿石矿物,若晶体发 育完整且颜色好也是一种优质的宝石资源。本文通过对绿柱石的矿床类型划分及 国内绿柱石矿床的包裹体进行了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的探讨,希望能对绿柱石的 研究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和探讨,为今后对国内的绿柱石进行系统分类和特征产 状划分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绿柱石;成因;标型特征;流体包裹体 引言 绿柱石是一种含稀有金属元素铍的六方环状硅酸盐矿物,因此绿柱石可以提 炼金属元素Be,且铍有重要的军事用途,对铍进行提取和研究对国家战略发展也 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绿柱石还是一种重要的宝石矿物,包括有很多种优质 的宝石品种,如祖母绿、海蓝宝石及其它绿柱石类宝石。绿柱石的晶体结构为由 硅氧四面体组成六方环状晶体,晶体多呈六方柱状,在柱面上常具平行C轴的纵 向条纹,经研究表明晶体呈长柱状且不含碱的绿柱石柱面上条纹明显,呈短柱状 的晶体则富含碱,绿柱石主要的单形有六方柱、六方双锥等。绿柱石成矿条件的 复杂性也体现在不同成因的绿柱石或相同成因但不同矿床的绿柱石,其形态特征 和内部特征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绿柱石的矿床类型划分和国内产地绿柱石包裹 体问题两方面进行论述,现今对于绿柱石的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是国内绿柱石研究 的热点话题。 1 研究现状 国外对绿柱石矿床、成因及其特征的研究已经很完善和具体,尤其是对可作 为宝石材料的绿柱石的研究则更为彻底,而在国内对我国产的绿柱石的相关研究 仍有些欠缺。本文将对以下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1.1绿柱石的矿床类型划分 Dereppe等人利用人工智能网,基于对来自世界不同产地的450颗天然绿柱 石样品的测试,将绿柱石矿床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1.与花岗伟晶岩或热液买侵 入岩基性-超基性岩有关;2.与基性-超基性岩中发生地质构造运动有关;3.与海洋 缝合带有关;4.与沉积“黑色页岩”中褶皱断层有关;5.“花岗-岩钟”型。但在此后 的验证环节中发现,利用上述ANN方法进行分类,还是有不少绿柱石矿床分类错误,其中第三类的矿床错误率高达12.5%。Schwarz等人将祖母绿矿床分成了两种类型:一是花岗岩侵入;二是地质构造运动(如褶皱、断层等)控制。 目前,相比于国外对绿柱石的研究来说国内关于绿柱石矿床的研究程度还较 为欠缺,根据现有资料的总结常见的绿柱石矿床类型划分是地质学家根据含矿母岩、围岩和矿床建造条件将其进行分类(1)气成-热液型;(2)卤水-热液型;(3)伟晶 岩型。 而在野外考察和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以上介绍的各个分类依据并不能把所有 的绿柱石产地涵盖全面,因此在某些产地的矿床成因类型仍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2包裹体在绿柱石中的研究进展 在现今的研究环境中,包裹体在绿柱石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解释包裹体对绿柱石的结晶阶段及过程的影响;2.对绿柱石及其寄主岩石形成的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进行研究;3.提供不同产地的绿柱石的包裹体主要特征并进行 产地鉴别;4.探讨绿柱石的成因。 New等在1993年研究了祖母绿及其伴生矿物硅铍石中的复杂的流体包裹体。

普朗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普朗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普朗斑岩铜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铜矿床,它位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主要在普朗斑岩山脉和米连贝尔河流域的河流上发现的。普朗斑岩铜矿床属于热液作用的铜矿床,而它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是这种类型的矿床特有的特性,对于解释铜成矿过程的机制起到重要的作用。 流体包裹体是指形成或发育在岩石内部的岩浆性流体的残留物,它们能够保存岩浆成因和演化过程的信息。因此,研究普朗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提供有关热液作用特性和成矿机制的重要信息。 近年来,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在普朗斑岩铜矿床上的应用已取得显著进展。其主要成果包括:在普朗斑岩铜矿床的流体包裹体中发现了大量的嗜碱性矿物,说明该矿床的流体是一种高pH及高CO2的热液性流体;在碳酸盐岩及火山岩中发现流体包裹体具有较高的硫含量,说明在矿床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煤层;矿物-流体包裹体分 析证实了铜的热液脱除作用;氧同位素测试表明矿床形成时存在高温;有机碳和碳氧同位素分析证实流体包裹体中存在复杂的有机物混合物,研究表明可能与火山活动有关。 此外,近几年来,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地球物理抽样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普朗斑岩铜矿床流体的成矿机制。此外,为了更好地研究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也有许多试图模拟热液作用在流体包裹体中的实验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解释普朗斑岩铜矿床流体成矿机制。

综上所述,普朗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是热液作用下形成的铜矿床的一种特殊特性,它可以提供有关热液作用特性和成矿机制的重要信息。研究这一领域的进展表明,流体包裹体的地球物理抽样和热液作用的模拟实验可以为矿床的更复杂的研究做好准备,以揭示普朗斑岩铜矿床的成矿地质过程及机制。 除此之外,对普朗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的地球化学研究也可以为流体岩石界、矿床地球化学以及热液成矿等领域提供有价值的贡献。 本文综述了普朗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进展,这些特征包括嗜碱性矿物、硫含量、氧同位素分析、高温及有机碳、碳氧同位素分析等。本文还讨论了研究普朗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的可能性,包括地球物理抽样和模拟热液作用的实验研究,以及它们对于矿床的更复杂的研究的可能性。

赣南钨矿类型划分及其成矿流体特征

赣南钨矿类型划分及其成矿流体特征 徐繁昌;李葆华;李表鹏;王强;高昆丽;邓丹莉 【摘要】赣南是中国最重要的钨矿产区,矿床类型及其分类方法众多且未统一.通过对赣南地区以往和新发现钨矿资源成果的分析和总结,简要概括了赣南钨矿的类型及其各自的成矿地质特征,并收集了不同类型的赣南钨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氢氧同位素等相关资料,探讨了赣南钨矿的成矿流体特征.得出赣南钨矿流体包裹体以富液相包裹体为主,少见含子矿物的三相包裹体、CO2包2体及流熔包裹体,具有不同层次的测温值,显示出多期次流体活动相互叠加的特征.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低盐度低密度的NaCl-H2O-CO2体系,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有大气降水的混合. 【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 【年(卷),期】2016(025)004 【总页数】6页(P339-344) 【关键词】矿床类型;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钨矿;赣南 【作者】徐繁昌;李葆华;李表鹏;王强;高昆丽;邓丹莉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67 赣南地区位处赣江上游,成矿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钨矿产资源,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钨矿产地,而且是世界上黑钨矿最密集的产出区.已探明钨储量150×104t左右,比国外金属钨储量总和(82×104t)还要多,其中黑钨矿储量121.55×104t [1].故赣南钨矿使我国成为钨资源大国,矿石产量、储量及出口贸易量均居世界首位[2].赣南钨矿床类型齐全,主要类型是高温热液充填石英脉群岩控钨矿[3],即石英脉型黑钨矿.矿脉成群似平行产出,呈线脉、网状细脉及巨脉或尖灭等形态,空间形态复杂.现已发现的大小钨矿床共计500余处,主要分布于湘赣粤 加里东隆起带赣南后加里东隆起区以及靠近这些隆起区的海西-印支拗陷的边缘部位,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大花岗岩省中部,南岭东西向构造-岩浆成矿带东段, 中国最大钨的地球化学块体[4]中东部,跨华南、华夏两地块,多处在北东向华夏构造和东西向老构造的复合地带.矿区内的控矿导矿、多期成矿的断裂构造发育,矿集区内东西、北东、北北东、北西向多组构造控矿体系并存,以东西向构造带内近北东向深断裂带控制钨矿床的分布尤其突出.这些深断裂带中的一系列平行密集 的断层、裂隙带及构造岩带对矿集区超大型钨矿床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赣南钨矿床北东成带、东西成串的展布格局(图1). 赣南钨矿区域地层由加里东褶皱基底、上古生界—中生界盖层、中生代陆相火山 岩及中-新生代红色岩系4个构造层组成[5].总体而言,赣南地区发育地层岩性 多为浅变质砂岩、板岩、石英岩、千枚岩互层.另外该地区岩浆活动强烈,岩浆侵 入具多旋回、多期次活动特点,主要为加里东期岩浆旋回、海西—印支期岩浆旋 回和燕山期岩浆旋回.其中燕山期和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分布度广和发育程度大, 故该区岩浆岩以燕山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分布最广,常呈复式岩体,亦可见少量中酸性及基性岩.燕山期早期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类与区内钨矿成矿关系最为密切[6],成矿花岗岩体呈高位侵入、高度演化的岩基、岩枝、岩株、岩钟、岩瘤产出,分布

实验室石盐流体包裹体的冷冻均一法测温的探讨

实验室石盐流体包裹体的冷冻均一法测温的探讨 摘要:蒸发岩中的流体包裹体携带着丰富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因而成为了近年来国际地质届的研究热点。对石盐中原生纯液相流体包裹体,通过“冷冻均一法”获得的均一温度,被认为反应了石盐蒸发结晶时水体表面的温度。本文通过对30℃恒温蒸发石盐中流体包裹体“冷冻均一法”测温,对这一结论重新进行了验证,并对“冷冻均一法”具体操作步骤进行了探讨和改进。 关键词:石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蒸发岩是地表水体蒸发浓缩、矿物结晶沉积形成的,蒸发岩中常形成流体包裹体,而包裹体能够很好的保存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的信息,可以为古气候、古水体成分、古环境等提供重要的证据。在诸多蒸发岩中,石盐以原生流体包裹体数量多、个体大等特征,已成为研究蒸发岩形成环境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了近年来国际地质届的一个研究热点(Roberts,1995;Lowenstein et al.,1998;Benison,1999;Satterfield et al.,2005;刘兴起,2005;葛晨东等,2007;孟凡巍,2011)。 长期以来,国内在探索石盐流体包裹体研究中,研究者多采用气液两相包裹体,所测定均一温度多在50℃-200℃之间,有些甚至更高(袁见齐等,1991;张芳等,2001),这显然不能代表石盐的沉积温度。Roedder(1979)认为石盐在水体表面沉积时捕获了大气,形成气液两相包裹体,因此包裹体测温会得到一系列异常高值,故气液相包裹体不可用于石盐流体包裹体均一法测温实验。 近年来,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测温方法是纯液相原生包裹体“冷冻均一法”,所谓“冷冻均一法”,即将纯液相包裹体冷冻成核后,再缓慢升温使其均一,获得均一温度。“冷冻均一法”可以直接反应出石盐蒸发结晶时的水体表面的温度,从而反应出古气候信息(Roberts,1995)。Lowenstein等(1998)、孟凡巍(2011)用现代盐湖和实验室形成的石盐包裹体分别对这一结论进行了印证。Benison等(1999),Salterfield等(2005)先后将该结论应用于较早地质时期石盐沉积的研究,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不同研究者之间实验步骤差异明显,其结果是使实验效率降低,实验结论出现一定偏差(Roberts,1995;Lowenstein,1998;Besion,1999;孟凡巍,2011;赵艳军,2013)。笔者通过对恒温蒸发石盐进行了包裹体“冷冻均一法”测温实验,验证了石盐中的纯液相原生流体包裹体所包含的信息能够反映沉积条件,并对实验过程及具体操作步骤进行了探讨和改进。 1 实验仪器: Huber公司的K25-CC-NR型恒温蒸发仪 Linkam THMS G600型冷热台

硅石选矿提纯工艺研究进展

硅石选矿提纯工艺讨论进展(一)1硅石杂质赋存状态 硅石除了重要矿物石英外,通常伴有长石、云母、粘土和铁质等杂质矿物。制备的高纯和超高纯石英原材料,是除了二氧化硅外其它都是杂质,其中重要的有害杂质是含铁和含铝杂质,所以硅质原材料提纯方法和工艺流程的进步和改进也重要体现在对含铁杂质和含铝杂质的有效脱除上。 铁在硅石中常以以下几种形式存在:以微细粒状态赋存在粘土,或者高岭土化的长石中;以氧化铁薄膜形式附着在石英颗粒的表面;含在重矿物和铁矿物等颗粒中;在石英颗粒内部呈浸染或透镜状态或以固溶态存在于石英晶体内部。此外,加工过程中也会混入肯定量的机械铁。 含铝杂质重要来自长石、云母和粘土矿物,还有Al3+替代Si4+存在于石英晶格中。这种异价类质同象的替换,常造成碱金属阳离子进入结构空隙,以保持电子的平衡,形成结构杂质。 此外,硅石中普遍存有流体包裹体,按其成因可分原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三类:原生包裹体是先于主矿物或与主矿物同时形成的包裹体,其特点是包裹体生成后不发生空间上的移动。原生包裹体占据主矿物结晶构造位置上,均匀分布于晶体中。 假次生包裹体是在主矿物结晶过程中,由于应力和构造作用,使已结晶的矿物发生碎裂和裂开,在这些裂隙中,成矿溶液又重新进入而产生重结晶时形成的包裹体。其特点是形成之后在空间上发生过位移。假次生包裹体外端停止于晶体内的一个生长面,并存在着明显的排列面。 次生包裹体是形成于主矿物结晶基本完成之后任何过程的包裹体,晶体形成后,因受外界作用力的影响而分裂,产生裂隙,这时在环境中活动的含矿溶液就有可能渗入晶体内成为包裹体。次生包裹体一般在后期构造愈合的位置上,常沿裂隙分布,且几组包裹体可以相交,形状较为多而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