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高中历史专题五第一节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案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说课稿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说课稿1
1.教具:历史图片、文化作品等,用于展示文化事业发展的具体状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多媒体资源:播放与文化事业发展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背景。
3.技术工具:利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展示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三是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3.课堂互动中,部分学生可能参与度不高。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生动的案例、时间轴等手段,帮助学生理清历史脉络;
2.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关注全体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氛围。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文化事业的重要成就和代表人物,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事业的发展内涵。
(三)巩固练习
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针对文化事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达成共识。
2.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的文化事业案例,如“文化大革命”对文化事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二是“文化大革命”对文化事业的影响;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我国文化事业在曲折中发展的历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掌握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期文化事业的特点;能分析文化事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5.1【教学设计】《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5.1【教学设计】《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年轻的新中国面临着反动派留下的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百废待兴,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重新探索、重新建设,文化领域也不例外,本课就是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不同时期文化事业建设的方针、措施、成就(曲折)以及文化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新旧社会的交替,“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过程与方法目标】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

利用视频片段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会从电视剧等中提取正确的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和竞争意识、通过对具体历史事实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培养他们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社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教学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及内涵【教学难点】“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及贯彻的经验教训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二千年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曾有一个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时代。

二千年后的20世纪50年代,也出现了一个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的时期,我国科学发展、文学艺术进入到一个繁荣时期。

毛泽东说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含义: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2 、背景:1)新中国的成立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激情。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案完美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案完美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考试内容与要求:知道我国的“双百方针”,认识“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学习要求:说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文化艺术事业起步历程,认识“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创作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文学艺术创作的这种规律。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50年来文学艺术创作的曲折历程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探讨文学艺术发展与社会政治方面的内在发展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分组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就某些具体历史问题发表个人见解。

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效果,讲“活”枯燥的文化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针,它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坚持这一方针,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才能获得蓬勃发展。

认识在各个领域知识分子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繁荣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而不断努力。

【教学流程】(板书)一、建国初期的文化繁荣投影:老舍《茶馆》的命运。

高二历史教案:《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教案:《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教案:《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指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一节的内容,其核心是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发展,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结合建国初期、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相关背景史实,正确认识双百方针的正确性及实践意义。

学生已经初步学过通史中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就是在此基础上的补充和发展。

由于本课内容涉及内容不是经常考查的内容且与也容易理解,所以是本学科的次要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及实践发展,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提出的必要性及其在实践中情况理解其思想的正确性。

二、目标及其解析1、教学目标:(1)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意义;(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3)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2、目标解析:(1)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意义就是指要要了解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和大经济建设逐步展开后,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提出双百方针,在学术问题和艺术领域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就是要通过文化大革命对文艺的摧残,认识到双百方针的正确性,从而理解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3)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就是要理解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的实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指导思想,能够推动文化事业走向新的繁荣。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还缺乏历史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要充分运用教材好课本的内容和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学会学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2.详细讲解文化事业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如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事业的影响等。
3.分析影响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外因素,如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
4.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历史评价方法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8.鼓励学生参加与文化事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亲身感受文化事业的发展成果。
3.理解文化事业发展的曲折性,认识到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4.培养学生对文化事业的热爱,激发学生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影响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对文化现象的评价可能存在主观性。
3.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攻克教学重难点。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文化事业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创设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6.适时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7.强化课后作业与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重难点:历史评价方法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应用。
设想: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审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事业的发展。

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必修三).doc

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必修三).doc

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必修三)【大成目标】(目标解读2分钟)1、掌握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2、掌握“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需遵循客观规律;3、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4、通过对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出现的挫折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5、重点:“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使用说明】1、预习导学案内容,结合课本知识,完成基础案和巩固案;2、合作探究,大胆质疑,踊跃展示。

注重学法,激情投入;3、建议使用一个课时,一节课完成基础案与升华案;一节课完成巩固案与课堂小结。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万象更新。

⑵《共同纲领》规定: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

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

⑷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

2.目的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⑵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与文化。

3.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4.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5.地位: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6.影响⑴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他们紧跟时代,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的文艺作品。

⑵涌现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⑶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双百”方针的提出,体现了人民共和国新体制下,在特殊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国家最高决策者对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一种新的尝试,它显然包括了对科技学术和文艺创作自由的倡导的努力,但它的表达方式却又是“含混的诗意化”,没有采取法律条文的形式来保证文艺和学术的自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奥运第一金
萨马兰奇在莫 斯科宣布北京 获得2008年奥 运会主办权
欢呼雀跃
《龙江颂》
《平原作战》 《杜鹃山》
(三)新时期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二为”方向提出的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政治路线 的拨乱反正
中共中央总结文艺工作经验和教训 2“二为”方向的提出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新时期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3新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
4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女排五连冠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文 化 事 业 的 繁 荣 程 度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1984
1992பைடு நூலகம்
2001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 荣
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1)新中国的成立调动了文艺工作 者的激情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 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调动一 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 荣
3“双百”方针的提出促进了新中国文 化事业的繁荣 文学 艺术 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色
火红年代 激情燃烧 斗志昂扬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对文化事业的 冲击 学术领域过火的政治批判
(实际上否定了“双百”方 针) “破四旧”使优秀文化遭到破 坏 文化工作者受到批判、迫害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 荣
2“双百”方针的提出 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
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设问探究:“双百”方针的实质? 思想解放,自由民主,以人为本 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 和根本保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 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 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版必修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说课稿

人民版必修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说课稿

人民版必修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说课稿一、背景介绍文化事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进行讲述,引发学生对文化事业的思考,提高他们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了解中国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 掌握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理解文化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 启发学生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培养以下情感态度: - 对于文化事业的珍视和保护意识; - 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曲折过程;•掌握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 中国文化事业的起源和发展; - 文化事业发展中的曲折历程; - 文化事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通过引入典型事件或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示范教学:通过教师讲解、课件展示等方式,介绍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历程;•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总结归纳:通过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步骤与内容第一步:导入引入(约10分钟)通过引入一个相关的故事或事件,激发学生对于文化事业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对于文化事业的思考。

第二步:知识讲解(约3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讲解等方式,介绍中国文化事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重点讲解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第三步:问题解答与讨论(约30分钟)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较多的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处理不好,学生不易把握教学重点,使本课流于形式,好看不好“用”。

因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文化事业的曲折历程理清,而且必须结合“双百”在实际贯彻过程中的应用帮助学生认识到造成曲折的原因。

本课内容围绕建国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等三个方面展开。

“双百”是文化事业发展正确的方针和根本保证,“二为”是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它们都是符合中国当时国情的。

通过讲述文化事业三阶段发展的曲折从史实角度证明了什么时候依据它们办事,什么时候文化事业就发展的比较快。

文革离它们越远,甚至偏离,对我国的经济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真正理解了这一特征,就为下面的课程作好了铺垫。

【重点·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难点:“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及贯彻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可采用谈话法,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提问。

教师课堂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要充分运用教材好课本的内容和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思考。

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搜集的数据、资料、图片和影视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更直观、全面的了解。

要多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学会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千年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曾有一个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时代。

二千年后的20世纪50年代,也出现了一个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的时期,我国科学发展、文学艺术进入到一个繁荣时期。

毛泽东说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讲授新课】
本课结构:
建国以后(五六十年代)—文化繁荣
文革时期(六七十年代)—文化凋零
改革开放(1978年后)—再现繁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1)国际: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课件展示: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云谲波诡,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特别是1956年2 月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体制的许多弊端,其中包括针对文艺和科学工作的种种清规戒律造成的对知识界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挫伤。

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决策者们冲破苏联模式的决心,加快了寻找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步伐。


2)国内:
①新中国成立,“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经济建设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2、提出:195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3、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5、意义:1)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2)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6、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

(展示部分作品图片、视频资料)
1)文学创作
《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安》《谁是最可爱的人》
《林海雪原》《雷锋之歌》
2)电影
《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青春之歌》《早春二月》《李双双》《五朵金花》
3)戏剧
《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文成公主》
4)艺术精品
《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
《洪湖赤卫队》歌剧
《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
7、谈谈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特点?
1)数量上:作品众多,体裁广泛
2)内容上:提倡“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3)方针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成就上: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第一次高峰。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十年动乱”从文化领域开始
1)“文革”的导火线:《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2)文艺惨遭摧残的开始:1966年2月的上海“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江青鼓噪“文艺黑线专政论”
2、动乱中“文化的凋零”
1)原因: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2)表现:(展示相关图片资料)
①破除“四旧”,文化典籍付之一炬,国家文物遭洗劫。

②全国各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文艺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甚至迫害致死。

③文艺作品遭封杀,仅保留样板戏。

三、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原因:(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
2)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邓小平提出要恢复“双百方针”;3)“二为”方向的提出:
①含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意义:A、指明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B、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走向新的繁荣
2、表现:
1)文化艺术再现勃勃生机:(展示相关图片资料)
①文学奖项的设置:
名称类型
鲁迅文学奖优秀文艺创作
茅盾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
五个一工程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影视奖项的设置:
金鸡奖百花奖
华表奖电影荣誉奖
金鹰奖飞天奖电视艺术大奖
2)体育事业取得喜人成就。

(展示相关图片、影音资料)
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
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赢得“五连冠”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获奥运会第一金
1992年和1996年,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两届奥运会上,中国均夺得16枚金牌,居金牌榜第四位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四、课文小结
1)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成为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正确方针。

2)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文艺事业横遭摧残,为人们提供了沉痛的反面教训。

3)改革开放后,“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实行,推动中国文化事业逐步走向新的繁荣。

五、探讨
通过对“双百”方针的学习,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明确:“双百方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坚持这一方针,才能促进文化艺术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六、布置课后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