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诊治指南解读2023CGC
《2022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解读 PPT课件

慢性胃炎可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 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其中慢性萎缩性 胃炎又可进一步分为自身免疫性胃炎 和多灶萎缩性胃炎。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
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幽门 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和损伤 。
饮食因素
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度饮 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可损伤胃黏膜,导 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定期复查
提醒患者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 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指南更新亮点回顾
强化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
新指南强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诊 断和治疗,以降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发病率。
推广个体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患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考虑患者的药物耐受性和不良反应情况,调整药 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3
定期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
胃溃疡
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受损,易导 致胃溃疡发生。危险因素包括幽 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
抗炎药等。
胃出血
胃黏膜炎症加重可能导致胃出血, 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症状。危险因 素包括胃溃疡、胃黏膜糜烂等。
抗生素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如三联或 四联疗法。
非药物治疗措施
01
02
03
饮食调整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保持饮食规律,减轻胃部 负担。
心理干预
针对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
生活方式调整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概述】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为各种有害因子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胃粘膜而引起的慢性炎症。
可能的病因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反复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精神紧张或压力、遗传因素及某些慢性病影响等。
根据病理改变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儿童以前者为多(占95%以上),萎缩性胃炎很少见。
慢性胃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也是反复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因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单凭临床诊断较困难,主要依靠胃镜及病理学检查;因HP感染是常见原因,故应常规做HP感染的检查,以便确定是否给予HP根除治疗。
【病史要点】1.询问腹痛的病程、发作时间、有无发作间歇、发作诱因;记录腹痛与饮食的关系;腹痛的部位、性质。
2.询问有无恶心、呕吐、纳差、反酸、嗳气、上腹饱胀。
3.询问排便频率、大便性状,有无腹痛发作即感便意、排便后即腹痛缓解。
4.有无黑便、呕血。
5.了解有无胃病家族史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史,有无饮食不良习惯。
【体检要点】1.腹部检查,腹部有无固定的压痛部位(常代表病变部位)、有无包块、腹水征等。
2.评估生长发育状况、有无贫血。
【辅助检查】1.胃镜检查:首选检查方法。
能直接观察胃粘膜病变并可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内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新鲜或陈旧性出血、粘液斑或/和胆汁反流。
患HP相关胃炎时,还可见胃窦粘膜微小结节形成。
2.钡餐检查:非创伤性检查、但病变检出率不高、准确性差,可作为胃镜的补充检查手段。
可见胃窦部激惹征,粘膜纹理增粗、迂回或锯齿状,幽门前区半收缩状态等。
3.病理学检查:胃镜下钳取胃粘膜做病理学检查,可明确有无炎症、区分急性与慢性、炎症是否活动、炎症分度(轻、中、重)。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要点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要点慢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所致,是一种常见的胃病。
慢性胃炎的治疗需要遵循基层诊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要点。
1.慢性胃炎的分类:慢性胃炎可分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化学性慢性胃炎和特殊类型慢性胃炎等。
诊断时需要根据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慢性胃炎的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物使用、饮食习惯不良、酒精和烟草等大都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因。
3.入参诊:患者来访时,根据病史询问患者症状、就诊目的和诊疗经过。
对疑似慢性胃炎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病史询问、全面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内窥镜下病理学检查。
4.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幽门螺杆菌抗体和便潜血试验等。
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获得患者的病情情况和炎症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5.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炎症、息肉、溃疡等病变。
同时,内窥镜还可以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6.幽门螺杆菌检查:对于怀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
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7.非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需要注意非药物治疗。
患者应该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过度进食。
戒烟限酒,在生活中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8.药物治疗:根据慢性胃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可以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进行抗酸药物的治疗。
9.随访和复查:慢性胃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随访和复查。
根据病情变化,可以调整治疗方案,并且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
10.教育和健康宣教:医生应该向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健康宣教,包括慢性胃炎的病因、预防、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等。
同时,患者也需要提高对慢性胃炎的认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精品

(一)定义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本质是胃黏膜上皮反复受到损害使黏膜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胃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该病易反复发作,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生命质量。
(二)流行病学慢性胃炎是基层消化内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因此在自然人群中的确切患病率难以获得。
慢性胃炎发病率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发病率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流行病学重叠⑴,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⑶。
(三)分类1.基于病因分类:分为Hp胃炎和非Hp胃炎。
病因分类有助于慢性胃炎的治疗⑶生2.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分类:分为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两大类。
3.基于胃炎分布分类: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胃体为主尤其伴有胃黏膜萎缩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胃窦为主者胃酸分泌增多,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增加。
4.特殊类型胃炎的分类:包括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所致。
(一)病因、诱因或危险因素1.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
2.饮食和环境因素:进食过冷、过热以及粗糙、刺激性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
3.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胃炎在北欧多见,我国少有报道。
4.其他因素:胆汁反流、抗血小板药物、非俗体消炎药(NSAIDs)等药物、酒精等外在因素也是慢性胃炎相对常见的病因。
其他感染性、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胃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所致的胃炎比较少见。
(二)发病机制1.Hp感染:Hp具有鞭毛,能在胃内穿过黏液层移向胃黏膜,其释放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分泌空泡毒素A等物质而引起细胞损害;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其菌体胞壁还可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
这些因素可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⑸。
2.十二指肠•胃反流: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动力异常、肝和胆道疾病及远端消化道梗阻,长期反流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
中国慢性胃炎指南(2023年)

▪ 胃肠黏膜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存在生理性免疫细胞,主要为 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树突状细胞、浆细胞,这些细胞形态在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下难以与慢性炎症细胞区分。
慢性胃炎内镜诊断、随访的意义与人工智能的应用
➢推荐意见4-5:应规范慢性胃炎的内镜检查报告,描述内容应包括 H.pylori感染状态,萎缩、肠化的范围,疑似病变的部位、特征,以 及胃镜活检的部位和标本数。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4-6:经内镜和病理诊断为局限于胃窦的轻度萎缩性胃炎不 一定需要定期进行内镜随访;涉及胃体的萎缩性胃炎,每1~3年进行1 次内镜检查;当伴随其他胃癌危险因素时,则需更密切地进行内镜随 访。证据质量:低或中等;推荐强度:强推荐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属于胃癌的癌前疾病,国外文献多统称为 广义的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按照Correa模式向胃癌进展的重要阶 段,是H.pylori感染、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 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H.pylori 感染率不同有关。我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指出,累及 全胃的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肠腺化生、肠化)的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高的 胃癌发生风险。
推荐强度:条件推荐
慢性胃炎的组织学病理检查注意事项
慢性胃炎内镜诊断、随访的意义与人工智能的应用
➢ 推荐意见4-3:内镜下应评估萎缩、肠化的范围, 电子染色放大内镜和显微内镜对慢性胃炎的诊断 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证据质量:高;推荐强 度:强推荐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建议】
根据以上证据,我们提出以下针对慢性胃炎诊疗的推荐建议:
1、症状判断:对于出现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 者,应高度怀疑慢性胃炎的可能。同时,应注意患者是否有贫血、消瘦、消化 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这些可能是慢性胃炎导致的营养不良的表现。
2、检查方法: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断,首选胃镜检查。胃镜能够直接观察到胃 黏膜的病变情况,是诊断慢性胃炎最准确的方法。同时,应进行幽门螺杆菌 (Hp)检测,以确定是否感染Hp。其他检查方法如X线钡餐和CT等也有一定参 考价值。
3、治疗方案: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应采取个体化方案。首先,应调整患者 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其次,应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选用适当的药物。对于有明显胃酸过多的患者,可选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 受体拮抗剂。对于有胃黏膜损伤的患者,可选用胃黏膜保护剂。对于有消化不 良症状的患者,可选用促胃肠动力药。同时,应考虑患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状 态,进行针对性治疗。
谢谢观看
【指南】
1、诊疗方法
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包括症状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 规、粪便常规等)和特殊检查(如胃镜、肠镜、X线钡餐等)。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可选用一种或多种检查方法。在采集病史和体检时,应注意患者的年 龄、性别、职业、饮食习惯、用药情况等。
2、治疗药物
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H2 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胃黏膜保护剂(如枸橼酸铋钾、铝 碳酸镁等)、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可选用一种或多种药物。
3、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的调整,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压 力过大。同时,要密切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其特点是慢性持续或反复发作。
慢性胃炎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胃病之一,临床上常见症状包括腹部不适、痛感、消化不良等。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并提供一些预防措施。
一、诊断1. 临床症状观察对于怀疑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医生会询问相关症状和患病史。
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痛、恶心、呕吐、胃灼热感、胃胀等。
2.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检查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等症状。
3. 检查辅助诊断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包括胃镜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查等。
二、治疗1. 药物治疗(1)抗生素治疗:如果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应根据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胃黏膜保护剂:如前列腺素类药物、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可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损伤,促进胃黏膜修复。
(3)其他药物:如抗酸药、抗胃酸分泌药、抗胆碱药等,可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减轻胃痛。
2. 生活方式改变(1)饮食调节: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限制饮酒、咖啡和碳酸饮料的摄入。
(2)合理用药: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3)减轻精神压力: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适当休息、放松。
三、预防1. 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避免食用不洁食物,生冷食物要注意烹饪。
2. 注意饮食避免过度饮食或过度饮酒,合理饮食,进食饱和感时可适量减少摄入量。
3.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包括胃镜检查,及早发现和干预潜在的问题。
总结: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上以上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
在诊断上,医生会根据病史、症状及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判断。
治疗方面,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方法,同时也需要结合生活方式的改变。
预防方面,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及定期体检都是重要的。
希望以上的慢性胃炎诊疗指南对您有所帮助,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处理慢性胃炎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中的建议不能替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如果您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
中医内科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慢性胃炎本病属于中医学“胃院痛”、“呕吐”、“痞满”等范围。
多为饮食不节、嗜食酒辣生冷、精神刺激所引起;或续发于急性胃炎、溃疡病等之后。
因肝气犯胃,或脾胃虚弱(胃气虚寒或胃阴不足),胃气不能和降所致。
【诊断】1大多数病人,尤其轻症与浅表性胃炎可无明显症状。
一般临床多见上腹部胀闷疼痛,无明显规律性,食后加重,胃口欠佳,常有暧气、恶心、呕吐。
2 .上腹部可有压痛,范围较广,且不固定。
3 .肥厚性胃炎,胃酸增多,有吐酸烧灼感,也可发生胃出血。
4 .萎缩性胃炎,胃酸减少,有饱胀、暧气、口苦或腹泻,后期可见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舌炎,伴肠上皮化生者有变为胃癌之可能。
5 .可作纤维胃镜检查及胃液分析,以协助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当分虚实。
实证肝气犯胃的,治以理气和胃;虚证脾胃虚弱的,治予补脾温中或滋阴养胃。
1气郁胃部胀满,疼痛,暧气,恶心或呕吐,嘈杂,吐酸,口苦,食欲不好,抑郁恼怒时胀痛明显,舌苔薄白或黄,脉细弦。
治法:理气和胃。
方药举例:苏梗IOg,法半夏10g,厚朴5g,茯苓10g,白蔻仁(后下)3g,枳壳IOgo加减:吐酸明显,去川朴;加姜黄连3g或炒黄苓5g,淡吴萸15g,煨乌贼骨15g。
2.虚寒上腹隐痛,胸闷恶心,呕吐清水,喜暖畏寒,头昏,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或清,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补脾温中。
方药举例: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各IOg,陈皮6g,广木香5g,砂仁(后下)3g0加减:夹湿,呕吐腹胀,大便清,苔白腻,去白术、党参;加苍术IOg,厚朴5g,姜半夏10g。
胃寒重,怕冷喜暖,吐清水,加制附片5g,干姜3g。
气滞,胸闷暧气,加苏梗10g,佛手片5g。
3.阴伤胃部灼热,隐痛,嘈杂,恶心,有饥饿感,但不能多食,食后饱胀,面色无华,消瘦,心烦,口干,或有腹泻,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
方药举例:一贯煎加减。
北沙参12g,麦冬12g,川石斛10g,玉竹15g,白芍10g,川楝子10g,炙甘草5g.加减:恶心呕吐,加陈皮6g,竹茹10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诊治指南解读2023CGC
自身免疫性胃炎在我国较少见,但在北欧和北美国家报道较多,所以我国尚缺乏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流行病学数据,需要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e
1.分类
慢性胃炎的分类尚未统一,一般基于其病因、内镜所见、胃黏膜病理变化和胃炎分布范围等相关指标进行分类。
目前一般基于悉尼系统--主要基于病因、胃黏膜萎缩和胃炎分类。
基于病理所见可将慢性胃炎分成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两大类;
基于胃炎分布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其他特殊类型胃炎还包括巨大肥厚性胃炎、嗜酸细胞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肉芽肿性胃炎、感染性胃炎、放射性胃炎和化学性胃炎。
2、病因及临床表现
房教授首先提出,幽门螺杆菌(Ha/0分)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胆汁反流、长期服用非苗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药物和酒精摄入是慢性胃炎相对常见的病因。
(1)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相关。
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导致自身抗体如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产生,此
类型胃炎主要表现为胃体萎缩性胃炎,伴有血和(或)胃液抗壁细胞抗体和(或)
抗内因子抗体阳性,严重者因维生素B12缺乏而有恶性贫血表现。
(2)部分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或伴随慢性胃炎,患者常合并上腹部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
风湿性疾病可引起慢性胃炎,其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如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吞咽困难等,克罗恩病约7%的患者有胃部受累,多见于年轻患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也可引起胃炎。
心力衰竭、门脉高压症和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也可导致慢性胃炎,T殳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肾功能不全定期血液透析的患者可引起慢性胃炎;心力衰竭、门脉高压症和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也可导致慢性胃炎,一般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尊麻疹患者在病情发作期可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这可能与血清中组胺升高有关。
慢性胃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腹胀和饱胀感等,与消化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上腹痛、不良症状谱相似。
部分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与心理应激、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情绪等有关,因此还需重视慢性胃炎与消化心身疾病的共病情况。
自身免疫性胃炎早期常无症状,病情进展后可出现恶性釜血,以及维生素B12缺乏相关周围神经病变,合并I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及其他自身免疫病如I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风险增加。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在胃体萎缩前无典型临床表现,进展至胃体萎缩后,老年患者以维生素B12缺乏相关神经系统症状多见,而年轻患者常常因消化道症状或缺铁性釜血而就诊。
I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生与AIG密切相关,是由于AIG导致壁细胞减少,低胃酸水平刺激胃泌素大量分泌所致。
1、内镜诊断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主要依据普通白光或特殊成像方法所见的黏膜炎性变化,需与病理检查结果结合作出最终判断,推荐内镜下初步评估胃炎的H"o〃感染状态,内镜下应评估萎缩、肠化的范围,电子染色放大内镜和显微内镜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建议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不超过3年进行一次内镜随访。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远期并发症是胃癌及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其胃癌的发生风险^I型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生风险均比普通人群升高,因此有必要对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进行密切随访。
2人工智能的应用
人工智能具有综合胃黏膜图像信息、辅助识别Hoy/"/胃炎的价值,其真正的临床应用潜力需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与内镜医师相比较,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内镜图像诊断Hp胃炎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短的时间。
与白光成像相上徽,伴有图像增强内镜的AI技术,如蓝激光、联动成像具有更高的AI诊断水平。
基于联动成像技术的AI模型具有与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类似的识别能力。
房教授还提出,人工智能具有辅助识别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的潜在价值。
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一致性和速度,人工智能识别对于确定萎缩性胃炎的存在、严重程度分级、发展过程都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活检标本应足够大,达到黏膜肌层;
不同部位的标本需分开装瓶;
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内镜诊断和简要病史等临床资料;
慢性胃炎有5种组织学变化,即Kpylork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应分成无(0)、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分级标准采用我国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和新悉尼系统的直观模拟评分法。
慢性胃炎病理诊断应包括部位分布特征和组织学变化程度。
有病因可循者应报告病因。
胃窦和胃体炎症反应程度相差2级或以上时,加上"为主"修饰词,如"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窦为主"。
病理检查应报告每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推荐使用表格式慢性胃炎病理报告。
病理诊断应报告每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可向临床医师反馈更详细的信息,有利于减少活检随机误差所造成的结论偏倚方便临床作治疗前后的比较。
慢性胃炎病理活检显示固有腺体减少,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
临床医IJ巾可根据病理结果并结合内镜表现,最后作出萎缩范围和程度的判断。
肠化范围和亚型对预测胃癌发生危险性均有一定的价值。
与胃癌发生相关
的组织学表型分类见下表。
正N,上皮内瘤变;NiN,非浸润性瘤变
临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如H.pylori感染情况未知,均应建议行H py∣ori^a HQ/。
〃根除治疗后所有患者都应常规进行复查,评估根除治疗的效果。
最佳的非侵入性评估方法是13C或"C尿素呼气试,评估应在治疗完成后至少4周。
自身免疫性胃炎应检测血清抗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和血清胃泌素以明确诊断,同时还应检测甲状腺功能和相关抗体以除外相关合并疾病。
由于自身性免疫性胃炎导致叶酸、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并常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检测血红蛋白、血清铁、维生素B12水平,甲状腺功能,有助于指导后续治疗。
自身免疫性胃炎常常合并其他疾病J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常发生在AIG基础上,应同时检测血清胃泌素。
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与嗜^粒蛋白A联合应用可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胃炎的预测性能。
最后,房教授对国内外有关萎缩性胃炎的争议问题进行了解答。
1、怎样可以使胃黏膜肠化逆转?
胃黏膜肠化可在一定程度上被逆转。
肠化可能存在自发性逆转,根除Ha/0"•也可能逆转肠化,一些药物干预也显示出对肠化逆转的作用,如塞来昔布、维生素摩罗丹等。
2、什么药物有助于降低胃癌或癌前病变的风险?
患有胃癌癌前疾病并因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中,每日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降低胃癌的风险。
尽管环氧化酶
-2抑制剂可能降低胃癌或癌前病变的进展风险,但不推荐用于胃癌或癌前病变的预防。
3、还有其他与胃癌进展相关的因素吗?
关于萎缩性胃炎实验室检查和癌变风险分析显示,胃癌相关抗原MG7水平可能有助于CAG癌变风险的分层胃饥饿素作为一种生长激素释放肽,也与胃黏膜的萎缩有一定相关性;粪便中链球菌丰度与萎缩性胃炎的程度和胃癌进展过程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口]2022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