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分子生物学

合集下载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毒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毒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毒诊断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病毒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种技术基于病毒的基因信息,可以对病毒进行高度敏感和特异性的检测和鉴定。

本文将深入探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毒诊断中的应用。

一、病毒的基因组定位和扩增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核心就是利用已知的基因序列作为模板来扩增出目标序列。

对于病毒,一般需要先对它的基因组进行定位,找出其中的关键基因和区域。

这些区域可能会在不同的病毒中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具体的病毒选择适当的定位位点。

目前比较常用的病毒检测方法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这种方法可以选择性地扩增出某一段特定的DNA序列。

在病毒检测中,PCR方法可以通过选择病毒的关键基因或者一些特征序列来扩增出病毒的DNA。

通常情况下,PCR方法需要先将样本中的病毒RNA转录成相应的cDNA,再进行PCR反应。

除了PCR方法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扩增方法,比如引物介导的异构扩增(LAMP)、转录介导扩增(TMA)等。

这些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病毒的特征和样品类型进行选择。

二、病毒的诊断和鉴定通过上述的扩增方法,就可以得到病毒的DNA序列,但这并不足以进行病毒的诊断和鉴定。

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确定其是否来自于目标病毒。

病毒的诊断和鉴定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结构方法,即通过对扩增产物的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确定其是否与已知的病毒序列相似,进而确认病毒类型和亚型。

这种方法可以使用一些在线的数据库和软件,比如BLAST、CLUSTAL等,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

另一种方法则是功能方法,即通过检测扩增产物所编码的蛋白质的表达情况来确定目标病毒的存在。

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这种方法利用抗体对特定的病毒蛋白进行检测。

也有一些新的方法正在研究,比如利用质谱的方法检测病毒蛋白的组成和结构。

三、病毒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仅可以用于病毒的诊断和鉴定,还可以用于病毒的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中的病毒学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中的病毒学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中的病毒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对病毒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期,随着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改进,病毒学研究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病毒是一种小型的微生物,无法在自然界中复制和生存,必须依靠寄主细胞进行复制和生存。

因此,病毒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病毒和寄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病毒学的研究主要包括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复制方式、致病机理和预防、治疗等方面。

其中,病毒结构的研究可以揭示病毒感染细胞的分子机制,同时也为病毒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病毒生命周期的研究可以揭示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各个环节,从而为阻止病毒复制提供策略。

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可以解析病毒感染后对细胞代谢和功能的影响,为防治病毒疾病提供基础。

感染病毒的预防和治疗的研究可以探索病毒病的治疗原理,为病毒疾病控制提供方法。

在病毒学的研究中,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生物学研究探讨了细胞是如何感染、反应和排除病毒的,而分子生物学则着重研究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中发现可用于疾病治疗的新方法。

病毒感染过程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病毒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行复制和扩散。

因此,在研究病毒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时,需要对细胞的生物学过程有较深入的了解。

细胞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分裂、信号转导及分泌、膜转运、微小管和微丝等细胞器和结构。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是病毒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在此过程中,病毒通过其特定的蛋白质和基因与宿主细胞发生相互作用。

病毒的生长、转录和复制通常受到宿主细胞DNA或RNA的调控。

通过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人们对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也为发展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提供了依据。

疫苗的核心就是利用病毒的特性进行抗体的产生,从而保护免疫受体免于病毒感染。

目前,许多预防性疫苗使用的是合成肽或蛋白模拟病毒抗原,而不是完整的病毒。

许多药物抑制病毒复制的过程而不伤害宿主细胞,是通过针对病毒复制过程的特定靶点进行治疗。

分子生物学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乘着全球疫情肆虐的风口,病毒学成为了公众广泛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病毒既是潜在的杀手,也是神奇的生命体,一直以来备受科学家们关注。

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基因水平、蛋白质水平到细胞水平都有广泛应用,并在病毒研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病毒是一种非常小的生命体,它无法自主完成必要的代谢活动,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生存和繁殖。

病毒的复制机理比较独特,它在寄宿细胞内分解自己的基因组,并利用细胞机制复制自己,再将复制后的子代病毒释放到细胞外。

正是因为病毒自身的特殊性质,传统的细菌学、真菌学等方法在病毒研究中并不适用,必须依靠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在病毒领域,分子生物学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病毒基因组测序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全基因组测序方法的成本不断下降,测序速度和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因此,病毒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一技术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深度测序,探究病毒的基因组成、结构和演化规律。

通过对病毒基因组的比对和序列分析,可以加深对病毒特性和病原性的了解。

此外,病毒基因组测序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疫苗设计和新药研发中。

2. 病毒蛋白质的表达和纯化病毒蛋白质是进行病毒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在大肠杆菌等生物工程菌中表达并大量纯化出病毒蛋白质。

这是进行病毒抗原性研究、疫苗研发和抑制剂筛选等方面的基础。

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广泛应用于病毒感染的诊断和监测。

这种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检测出样本中是否存在病毒核酸,从而快速进行病毒感染的诊断和监测。

PCR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病毒的变异、病毒群体的遗传分析等方面。

4. RNA干扰技术RNA干扰是一种基于RNA分子的调控策略,可用于阻断基因的转录或翻译,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生长。

RNA干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治疗和基因治疗中,目前已经有许多RNA干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验

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验
对病毒进行拷贝数测定、基因分 型检测及亚型和耐药性鉴定
所得病毒信息量较少,不 提供病毒基因型或耐药性 方面的信息。
常用的技术:PCR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及 基因测序技术
-5-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引起 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约有3.5亿乙肝病毒携 带者,我国约50%~70%的人群感染过乙肝病毒, 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已超过1.3亿,肝癌发病率也 在增加。
- 26 -
HBcAg抗原性很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c, 但无中和作用,如检出高效价抗HBc,特别是 抗HBc-IgM则表示HBV在肝内处于复制状态。 不同亚型的HBcAg长度不等,一般在183~214 个氨基酸。 HBcAg相对保守,不同亚型HBcAg的变异率< 6%。
- 27 -
HBeAg蛋白由前-C基因开始编码(包括前C和C 基因),由21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HBeAg为可溶性蛋白质,游离于血中,可作为H BV复制及具有强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抗 -HBe 能 与 受 染 的 肝 细 胞 表 面 HBeAg 结 合 , 通 过补体介导破坏受染的肝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 用。抗-HBe的出现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 28 -
前-C区是一个极易发生突变的区域。前-C基因 突变后,造成HBeAg的分泌水平下降或完全终 止,形成HBeAg阴性的前C区突变株,使受感 染的细胞不能被抗-HBe及相应的细胞免疫所识 别而清除,从而使变异株在抗-HBe阳性的情况 仍大量增殖。因此临床上将慢性乙型病毒感染 分为HBeAg 阳性和HBeAg阴性两类患者。对H 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患者应注意监测血中 病毒DNA。

朊病毒分子生物学

朊病毒分子生物学
朊病毒
一、朊病毒(virino)的发现
1982 年,美国的Pruisner 博士和他的同 事分离纯化出一种高度感染性的特殊糖蛋 白,称为抗蛋白酶蛋白( PrP) , 经实验认为羊 痒病的感染因子可能是一种不含核酸的蛋 白质,并取名为朊病毒蛋白。
二、朊病毒的来源
朊病毒一直存在于世界,是正常基因在 129位编码缬氨酸或甲硫氨酸位置发生突 变。
• Prion的结构模型,左PrPc,右PrPSc
朊病毒的核磁共振图谱
四、人和动物朊病毒病
人阮病毒病:
1:克雅氏综合症(CJD)
克雅氏病是罕见的早老性痴呆病,其潜伏期可长达十年, 发病后期人的大脑被毁损,最后昏迷死亡。在欧洲、美洲、 大洋洲等各地的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
2:库鲁病(Ku—rmm)
2、结晶假说
该假说认为PrP蛋白在有PrPSc分子的情 况下形成结晶时,晶格中的PrPc分子有α螺 旋构象转变成PrPSc的β折叠构象.由此可见 PrP蛋白的构象转变并无核酸活动的参与。
3、构型诱变假说
PrPSc可诱导正常的PrPc转变成PrPSc,这一转 变完全是翻译后过程,为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发生 变异。正常的PrPc主要由4个α螺旋环组成,其氨 基端有15个氨基酸是PrPSc 的结合区域;当有 PrPSc 与之接触后,PrPc就会发生构象改变,α 螺旋减少,β折叠增多 ,继而转变成PrPSc。改 变前后在蛋白质特异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逆中心法则假说
Prion发现之前,我们认为所有的病原体都 是通过核酸进行复制的。
Protein hypothesis阐述,蛋白质结构也可 以不依赖核算进行复制,这一假设完全颠 覆了中心法则中遵循的核酸是复制信息的 中心
Central dogma of molecular biology

细菌和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细菌和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细菌和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细菌和病毒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而它们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本文将对细菌和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一些介绍,以期让读者深入了解这些微生物。

一、细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1. 细菌细胞壁细菌通常具有一个由多层薄而柔软的多糖组成的细胞壁,这层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多样性极大,如革兰氏染色法分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两类。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肽聚糖(“肽聚糖”)和横菌醇酸(“脂肪醇酸”)组成,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则由内层薄而柔软的小分子物质和外层较粘和硬的脂多糖组成。

2. 细菌的基因组和染色体细菌在细胞内通常只有一条环状染色体,作为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其中包含了所有细菌细胞的基因信息。

在不利的条件下,细菌通过裂解自己并释放出裂解产物,来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3. 细菌的等渗调节细菌能够调节自己的水分浓度,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当水分浓度较高时,细菌会积极地摄入水分,以防止细胞膨胀和甚至破裂;而当水分浓度较低时,细菌则会通过分泌特殊的蛋白质和其他细胞物质来调节其内部水分浓度,以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

二、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1. 病毒的结构和组成病毒一般由遗传物质和外壳两部分组成。

其中,遗传物质可以是RNA或DNA,而外壳则常常具有多种蛋白质组成。

病毒利用自己的遗传物质和外壳来传递自己的遗传信息,并通过特异的环境条件来调控自己的复制和生产过程。

2. 病毒复制和传染病毒复制和传染的过程较为复杂,一般可以分为吸附、渗透、释放和复制等不同的步骤。

在病毒和宿主细胞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中,病毒通过特异的蛋白质和生物学信号来侵入宿主细胞,并使用宿主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系统来进行自我复制。

而这个过程可能会造成宿主细胞的损害和死亡,导致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引起的不同疾病。

3. 病毒的取代效应由于病毒有着高速的变异和选择,所以在繁殖过程中可能会使得宿主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病毒的结构和分子生物学

病毒的结构和分子生物学

病毒的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它可以感染人体细胞并导致疾病。

病毒的结构与其他微生物有很大不同,它不具备细胞结构,无法自行繁殖和生长,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完成其生命周期。

病毒研究的分子生物学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病毒的结构和工作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

病毒的结构病毒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遗传物质、蛋白质衣壳和部分病毒还有宿主细胞膜的包装。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病毒基因组或RNA(核糖核酸)。

病毒的基因组是具有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的遗传物质,它存储病毒的遗传信息。

病毒基因组的大小和形状都不同,它可以是单链或双链DNA或RNA,也可以是环状或线性形态。

蛋白质衣壳也是病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多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与遗传物质包裹在一起。

这些蛋白质衣壳具有传染性,可以保护病毒在宿主体内存活,并让病毒侵入宿主细胞。

一些病毒还有宿主细胞膜的包装,它会影响宿主细胞对病毒的感染和内禀免疫回应。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病毒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这些研究不只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病毒的生命周期,更可以提高我们对病毒的防范和治疗能力。

病毒基因组和RNA的研究是病毒分子生物学的重要部分,它可以告诉我们关于病毒遗传特征的信息。

这些信息被用于开发治疗和疫苗,使得我们更好地和病毒斗争。

相比之下,病毒的蛋白质组成更容易分离和检测。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来推导出病毒的作用机制,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设计更好的药物和疫苗。

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对于病毒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的进入、生长和繁殖,因此研究病毒的感染过程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交互,并为研究新的治疗手段和疫苗提供基础。

结论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病毒的结构和其在人类细胞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包括病毒基因组、蛋白质组成和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这些都为我们开发新的治疗手段和疫苗提供了信息。

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其应用

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其应用

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其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对病毒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病毒是一种极小的生物体,无法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但它们却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掌握病毒的构造和机制,科学家们开展了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一、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病毒的基本构造和遗传信息是病毒分子生物学的两个重要方面。

病毒由外壳蛋白、核酸和一些特殊的辅助结构组成。

外壳蛋白是病毒的宿主识别器,通过特定的结合作用识别并结合到宿主细胞表面,从而进入宿主细胞内部。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具有编码各种蛋白质的特定序列。

病毒包含的信息量很少,但仍然足以让它们完整地繁殖、污染和破坏宿主细胞。

二、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克隆、定位、表达和分析等技术。

克隆技术是将病毒核酸或表达某种重要蛋白质的基因片段插入到载体DNA中,并将其引入细胞中进行表达,从而用于进一步分析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定位技术可以通过特殊的染色用荧光探针标记病毒基因或蛋白质定位在细胞的特定位置。

表达技术是指将病毒基因或蛋白质转化到细胞中,并进行大量表达,以便用于一系列实验。

通过这些技术,科学家们能够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而提高对病毒的认识。

三、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应用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用于疫苗和药物的研发。

研究科学家可以分析病毒的遗传信息,找到相关的编码基因,并将这些基因片段移植到不同的宿主系统中,进而制备出合成的抗原并用于疫苗研发和治疗药物的开发。

其次,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还可以应用于病毒诊断、控制和预防中。

例如,病毒核酸定量PCR技术可以快速检测病毒,并确定诊断。

还有,研究人员可以开发药物和疫苗去控制病毒,进行预防和控制。

最后,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具有推动作用。

研究并了解病毒构造和遗传机制可以为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提供更多的前景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腺病毒
1953年,Rowe等人从外科手术摘除的儿童腺体中分离到一种致病因子, 可以使培养的细胞发生慢性进行性病变,称之为腺体退化因子,后来证明这 种致病因子是病毒,1956年,Enders等建议命名为腺病毒。
腺病毒分布十分广泛, 从各种胎生哺乳动物、鸟类和两栖类动物中都已
分离到。 腺病毒能引起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感染。腺病 毒感染细胞后可关闭宿主细胞某些基因的表达,大量合成病毒蛋白质,致使 细胞的功能失常。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腺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近 距离传播,在相对密闭,通风不畅的场所容易发生传播。
病毒分子生物学
目 录
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DNA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RNA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一、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1.1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
不同类型的病毒,其基因组有很大差异。在核酸类型上,有DNA病毒(如 腺病毒),有RNA病毒(如HIV病毒),但对每一种病毒来说,它只能含有一种 核酸。 从核酸结构上看,有的是单链核酸,有的是双链核酸,有的是线状,有 的是环状。 相对于能独立生活的微生物来说,病毒的基因组非常简单。完整的病毒 颗粒包括外壳蛋白和内部的基因组DNA或RNA。外壳蛋白(或被膜)的功能
1.5 病毒基因工程疫苗与病毒载体
基因工程疫苗是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表达病原微生物的一段基因序列, 将表达产物(多数是无毒性、无感染能力,但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用作疫苗, 例如正在使用的大多数乙型肝炎疫苗就是基因工程疫苗。 常见的基因工程疫苗包括亚基疫苗和肽疫苗两类。以流感疫苗为例,其 途径就是把病毒的免疫原蛋白(HA抗原、NA抗原)的mRNA提取出来,再制备 cDNA,克隆到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该抗原。 由于基因工程疫苗具有安全性好、产量高、成本低,以及良好的免疫原
日常预防措施
小视频 H7N9预防片
结构。
腺病毒的侵染过程
纤毛
非整合
受体
感染宿主细胞
(细胞中的)溶酶体
复制
转录
翻译
腺病毒
病毒蛋白
2、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是一种 DNA 病毒,属于嗜肝 DNA 病毒科 (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根据目前所 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完整的乙肝 病毒成颗粒状,也会被称为丹娜颗粒(Dane)。1965年由丹娜发现,直径为 42纳米,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 (HBV) 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小时、煮沸10 分钟或高 压蒸气均可灭活HBV。含氯制剂、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也 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是识别和侵袭特定的宿主细胞并保护病毒基因组不受核酸酶的破坏。
1.2 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表达调控
病毒不能独立地复制,必需进入宿主细胞中借助细胞内的一些酶类和细胞 器才能使病毒得以复制。 病毒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正链RNA病毒的基因组除了作为模板复制出子代RNA之外,还有mRNA的
作用。作为翻译的模板,一般先翻译出单一的大分子肽链,然后再由蛋白酶降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的六大症状
1、乙肝的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体力不支,疲劳,没精神。 2、乙肝患者的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油,恶心,腹胀,上 腹部不适等症状。 3、乙肝的黄疸(dǎn)症状。 4、乙肝的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 5、乙肝患者会出现肝脾肿大的症状。 6、乙肝的肝外表现,主要表现为肝硬化患者面色晦暗,出现肝病面容, 还会出现蜘蛛痣或肝掌以及内分泌失调等症状。
别明显。
2、呼吸道症状: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3、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 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4、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搐、偏 瘫、痴呆等。 5、皮肤和黏膜损害: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黏膜炎症及溃烂。
6、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济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 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HIV病毒的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 2、血液传播 3、性接触传播
小视频 普及HIV知识
2、H7N9
H7N9是禽流感的一种亚型。流感病毒颗粒外膜由两型表面糖蛋白覆盖, 一型为血细胞凝集素(即H),一型为神经氨酸酶(即N),H又分15个亚型, N分9个亚型。所有人类的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禽类流感,但不是所有的禽流 感病毒都可以引起人类流感,禽流感病毒中,H3、H5、H7、H9可以传染给 人,其中H5为高致病性。H3为人犬共患,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 135种亚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 H7N9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 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现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1、HIV病毒
艾滋病是一种导致以全身免疫系统严重损害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其病原体,感染者终生携带病毒,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 手段。
HIV病毒的结构
HIV颗粒呈球形,直径约110 nm, HIV颗粒可分为包膜、衣壳和病毒核心 三部分。核心内部是两个长度为9.2kb的单股正链RNA,核心外侧为脂质双层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NO
小视频
三、RNA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RNA 病毒是病毒的一种,属于一级。它们的遗传物质是由核糖核酸组 成通常核酸是单链的,也有双链的。 单链的RNA病毒根据他们的翻译意义可分为正译、负译和双向翻译的 RNA病毒,正译的RNA病毒与mRNA相似,可以直接被宿主细胞翻译成蛋 白质;负译RNA病毒则需要借助RNA酶的作用,以自身为模板编译出与原 病毒相反义的RNA,之后再以此RNA来翻译成蛋白质。
解为不同功能的结构蛋白等。 负链RNA病毒的基因组无mRNA的功能,必须由复制出的互补RNA(cRNA)
来发挥mRNA的作用。
1.3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中存活,因此,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 关系。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细胞器、能量和酶等进行自身的复制,并通过宿 主细胞的蛋白表达系统来表达自身所需的蛋白质,这些过程都将会对宿主细 胞的形态和功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病毒对宿主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影响以 及病毒对宿主细胞功能的影响两个方面。
组成的外膜,膜上有穿膜蛋白gp41和外膜蛋白gpl20。
HIV病毒的生活周期
HIV的生活周期包括以下阶段:①吸附,②侵入和脱壳,③反转录,④整 合,⑤病毒RNA和蛋白质的合成,⑥装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⑦释放,⑧成熟。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 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 无疼痛。体重下降在3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
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图
完整的HBV颗粒,直径42 nm,由包膜和核心组成。包膜是HBV最外边 的部分,由表面抗原、糖蛋白和细胞脂质构成。核心部分由核心蛋白 (HBcAg)构成的二十面体核衣壳包裹环状双股 DNA、DNA聚合酶(DNAP) 构成,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表面抗原
不同大小的 表面蛋白
核心抗原
性,它必将成为传统疫苗的有效替代疫苗。
二、DNA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DNA病毒:是生物病毒的一种,属于一级。 繁殖:是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物。它不可单独进行繁殖,必须在活细
胞内才可。
繁殖方式:复制。 繁殖过程:吸附(病毒粒子借衣壳上的受体与宿主细胞“粘附”在一 起,否则,病毒粒子将不能侵入宿主细胞)。注入遗传物质,接着就是利 用寄主细胞的营养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翻译,然后就是装配,最 后就释放。 DNA病毒很少,目前知道的有腺病毒,乙肝病毒,T2噬菌体,天花 病毒,花椰菜花叶病毒等。
认.例如在艾滋病病人中引发的Kaposi‘s肉瘤。 总之,大约15%的恶性肿瘤与病毒有关,因此研究肿瘤的病毒病因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Kaposi's肉瘤肉瘤(KS)又称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 肉瘤,临床特点:以皮肤特发性,多发性,色素性肉瘤, 在四肢多发的大小不同的结节。可分为四型:慢性或经 典型;非洲地方型;医源性免疫抑制型;艾滋病相关型。 目前认为新型人类疱疹病毒( HHV-8)可能是所有亚型 的诱导因素。
H7N9的侵染过程 H7N9的结构
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
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 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 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 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 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咳血痰; 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 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
1.4 病毒与肿瘤发生
人类和动物肿瘤的形成除了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外,某些DNA和RNA 病毒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诱发恶性肿瘤。 有些病毒直接作用于细胞的基因组,使细胞增殖,最终导致肿瘤形成; 有些病毒则通过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诱导细胞恶性转变,形成肿瘤。
有些病毒常伴随一些特定肿瘤的发生,但它们与肿瘤的关系还未得到确
腺病毒的毒粒结构
腺病毒是一种没有包膜的直径为 70~90nm的颗粒,由252个壳粒呈二十 面体排列构成。每个壳粒的直径为7~9nm。衣壳里是线状双链DNA分子,约 含4.7kb,两端各有长约 100bp的反向重复序列。由于每条 DNA链的5'端同相 对分子质量为55X103 Da的蛋白质分子共价结合,可以出现双链 DNA的环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