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
广济桥简介100字

广济桥简介100字
摘要:
1.广济桥的历史背景
2.广济桥的地理位置
3.广济桥的独特结构
4.广济桥的景色与价值
正文:
广济桥,位于潮州城东门外,横跨韩江,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
这座古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年),由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被誉为“康济桥”。
广济桥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结构,这种启闭式桥梁设计在世界范围内颇具影响力。
桥梁专家茅以升曾称赞广济桥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它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淳熙元年(1174年),文学家黄山谷撰写了《广济桥记》碑,记载了广济桥的创建经过和重要作用。
如今,广济桥已成为潮州的地标性建筑,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民谣有云:“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这充分展示了广济桥在潮州人民心中的地位。
广济桥不仅是一座古老的桥梁,更是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历经多次修葺,它依然保持着原貌,见证了潮州古城的沧桑变迁。
在潮州,广济桥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探寻。
广东潮州古桥

广东潮州古桥
广济桥,即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区著名文物旅游胜地,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解放前残破不堪;1958年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2003年10月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
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
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
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
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东门外,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
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为中国第一座启闭式浮桥.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时任知府张自谦再修,并铸鉎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洪水,东墩鉎牛坠入江中。
有此民谣道:“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桥全长约520米,现存古桥墩21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熙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
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绍熙五年(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
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纶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造牲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
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
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牲牛一只溜”。
广济桥的风景描述

广济桥的风景描述
广济桥,它坐落在广东省广州市的西关。
广济桥的附近有许多名胜古迹,如:西园寺、西关大屋、泮溪酒家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座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广济桥了。
广济桥是一座石拱桥,它长约有十七米,宽约有五米左右。
广济桥的拱顶是用石条砌成的,两头都有拱形的石洞,每到夜晚时,大桥上就会闪出一盏盏明亮的路灯。
广济桥上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相传很久以前,西园寺旁边住着一位叫杨八郎的老人。
他很喜欢养花。
他种了一株很美的水仙。
水仙开花时,十分美丽,但有一天夜里,水仙突然不见了,杨八郎很着急。
他找遍了附近的每一个角落都没有找到水仙。
这时,杨八郎想起了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杨八郎又想:“如果我把这株水仙连根拔去呢?”杨八郎没有办法只能去找工匠帮忙把水仙挖出来,工匠们听了杨八郎说的话后就来帮忙把水仙挖了出来。
—— 1 —1 —。
描写潮州广济桥的景色

描写潮州广济桥的景色
广济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广东潮州市南岸韩江与榕江交汇处,横跨在韩江之上,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和福建的洛阳桥并称为我国四大古桥。
广济桥是古代南方沟通中原和海岛的交通要道,是潮州八景之一。
我来到了这里,站在这座古老的大桥上,向远处望去,只见在江中矗立着一座白色的桥墩,桥墩上刻着许多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这座大桥虽然很长,但它却显得格外的雄伟壮观。
来到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小桥流水人家”。
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
在微风中,你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小鱼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有的鱼儿在水里吐泡泡;有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还有的鱼儿在水里欢快地跳跃着……让人看了,心旷神怡。
微风吹来,把河岸边的柳树吹得“沙沙沙”地响。
有的柳树长出了新芽;有的柳树已经长出了长长的头发;还有的柳树垂下了柔软的枝条……美丽极了!走在这条长长的大桥上,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
—— 1 —1 —。
广济桥

简介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闽粤交通要津。
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著名古桥。
古人有“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之说。
桥梁专家茅以升曾撰文指出:广济桥“中有一段,用船只连为浮桥,可以解开,让出航道,成为可分可合的活动桥,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
” 桥上形式各异的亭台楼阁是该桥的一大奇观,因兼作经商店铺,故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
该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至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后多次修建。
2003年,广济桥全面维修,2007年竣工。
“广川利涉开新运,杰阁重楼见旧仪。
”(饶宗颐先生联语)修复后的广济桥,梁舟结合,联阁重瓴,宛若长龙嬉水,复道行空。
其独特之风姿与高雅之造型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而桥上琳琅满目的楹联亭匾,更让人恍若置身于诗文书法的艺术长廊中。
广济桥,是一座美轮美奂、活色生香的文化古桥。
传说典故“三斗汉”力挽巨石相传,古时候广东有个流浪汉,每顿饭得吃三斗米才能饱,所以人们叫他“三斗汉”。
此人身高一丈,腰粗得双手抱不拢,黝黑的脸庞上长满蜷曲的胡须。
他终日在街市里乞食,但因为食量太大,乞讨所得很难填饱肚子,常常挨饿。
有一天,“三斗汉”来到惠州,在提督衙门外戏耍,一时兴起还把门外那对石狮子提走了。
提督知道后叫人把他召来,他回来时双手仍然提着那对石狮子。
提督想试试他的力气到底有多大,于是安排五头牛在前面拖一根横木,“三斗汉”则在后面拉住横木,然后用鞭子抽牛,使它们发了疯似地想往前冲。
但那五头牛始终敌不过“三斗汉”的神力,根本无法移动分毫。
提督认为他是可造之才,十分赏识他,给了他一些粮食,还让他参军习武。
他跪求提督说:“我一顿饭得吃三斗米才能饱,请大人给我加倍的粮食。
”提督答应了他的请求。
“三斗汉”在军中习武,因为只有蛮力,悟性不高,操练时不是骑马常坠马,就是射箭难中靶的。
潮州广济桥景点介绍

潮州广济桥景点介绍
潮州广济桥又被称为斗门桥,是潮州最古老的桥梁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广济桥全长500米,两头配有两个大型庙宇,组成一段完美的宗教地景。
桥以三阶拱形和四阶拱形交替搭接,外表犹如古代折叠梯。
桥上刻有浩瀚的“广济”石匾,并有护桥石狮两只。
桥头和桥尾,都设有庙宇供奉“妈祖”,规模宏大,堪称潮州最美的宗教古迹。
建于深渊湖面的广济桥,让游人可以步行至各个湖岸的庙宇,沿湖道望,四周碧水秀景,让游客产生不小的美感和文化情趣。
每年潮州多个重要的节庆活动,都会在广济桥上举行。
桥上的传统的民间文化时常涌现,极具潮州特色。
与其他桥梁不同,广济桥具有浓厚的文化韵味,是潮州旅游景点之一,也是古老文化保护标志着重要意义,值得一游。
介绍广济桥作文

介绍广济桥作文
广济桥位于镇江市区中心,它是一座古老的桥,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横跨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心位置,是一座四孔联拱石桥。
广济桥长约500米,宽约30米。
桥上的建筑有四座,各有不同的特色。
广济桥桥面南北两侧分别建有桥亭和桥亭中的亭子。
中间的桥亭是正方形,南北长约13米,东西宽约6米,用青瓦白墙围护着。
桥面上铺有青石板,两边各有一个石狮子。
桥的两旁是栏杆,栏杆上雕刻着各种图案,有花草、人物等,十分精美。
在桥的南边是一座石塔,塔高约15米。
塔身用整块石料凿成,雕刻着各种图案。
塔身用块石垒砌而成,塔尖雕着两只鸟,在空中飞翔。
在塔的中间雕刻着一个小和尚正在诵经祈祷。
塔的北边是一个亭子,亭子用木头和瓦片搭建而成。
在桥北的桥头有一座牌坊,它高约10米,宽约6米,是一座五柱三间四楼式木结构建筑。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
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
其中以淳熙十六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名,因此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绍熙五年(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
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
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明宣德十年更名为“广济桥”。
正德八年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
清雍正二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造牲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
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
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牲牛一只溜”。
传说:这座充满神奇的大桥,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续了300多年。
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上建造这样的大桥,其难度是超乎人们想象的,故潮州民间便流传许多“仙佛造桥”的传说。
据说,韩愈刺潮后,时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
但深感过江之苦,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
韩湘子造东面一段桥,请八仙来帮忙。
韩湘子亲自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给一个孕妇识破,怪叫起来:石头怎会走路!一句话泄破了天机,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那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
广济和尚造西南一段桥,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
他亲自去桑浦山开取石头,把石头点化成群乌羊,一路赶来。
但当最后一群乌羊赶到半路时,碰到当地一个恶霸地主,存心想夺取这些羊,便说:“你这和尚哪来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
”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便说:“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赶到你田里去吧!"地主把羊一齐赶到他自己的田里去,却变成一座座乌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压掉了。
相传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
因此,最后一批黑猪,乌羊没有及时赶来,中间一段桥便没法修拢。
怎么办?天又快亮了。
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将手中的莲花瓣抛向江心化成十八条梭船;广济和尚一见,立即抛下禅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只大船拴住,成为浮桥。
这样,人们为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既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石牌坊
潮州古城的石牌坊,“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缕雕之“双龙戏珠”或“祥凤卷草”之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抑柱础,潮州人叫做“亭”。
潮州俗话说:“大街看亭字,桥顶吃炒面,登上东门楼,再入开元寺。
”往昔的太平路,虽未敢夸言五步一亭,但从南到北,就有17座,其它街亭50座,合共在古城内有97座。
牌坊多为纪念或旌表的作用,大体可分为几类:
一是府治县治的标志;
二是府痒县学的标志;
三是考试中旌表;
四是表彰贤臣名将;
五是褒扬忠烈之士;
六是宣扬节孝贞寿;
七是表彰乐善好施;
八是祠庙、名山、桥梁的标志等。
这些牌坊上的匾额或柱梁,多有题字、记述或诗文,不仅是重要的地方资料,而且多出自名家之手,楷行隶篆,满目琳琅,既是石雕艺术的荟萃,也是书法艺术的宝库。
广济门城楼
广济门城楼座落在湘子桥西端,扼潮州古城东西要冲,是潮州城区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它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楼,与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相毗美。
楼分三层,面宽五间,下涵拱门以通内外;仿宫殿式建筑,重檐歇山顶,配以玻璃瓦红彤壁,朱柱格子窗,画栋雕梁,显得雄伟壮观。
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外城门原有“东为万春”门额。
楼置于高大厚实的台基上,拱门中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面为木石柱相衔接支撑,并跨出城墙外,成为骑楼。
屋面铺双层大青瓦,各层出檐均嵌蓝琉璃勾头滴水,雕栏画栋,四面环窗,飞阁流丹,巍峨壮观。
登楼四望,但见韩水北下,长桥卧波,远山如黛。
如遇夏秋,水涨潮急,舟帆点点,随波而下。
时见江涛拍墩,时见浪花溅岸,画意诗情,殊足欣赏。
楼内有联云:“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正是这一景观的大写意。
暮春三月,登楼眺望,韩江水涨,江面开阔,长桥卧波,烟波浩渺,笔峰如画,行船如梭,别有一番景致,故潮州内八景有“东楼观潮”之胜。
广济门城楼一到三楼都有匾额柱联。
其中一楼有刘炳森题写的匾额“岭东首邑”以及陈景舒书写的柱联“城抱江如带,天垂嶂列屏”;二楼有饶宗颐书写的匾额“东为万春”及柱联“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三楼有肖娴题写的匾额“广济楼”与卢瑞华书写的柱联“得山水清气,极古桥秀风”。
牌坊街
牌坊街,所谓坊名,指牌坊匾额文字内容。
因大家习惯以匾额文字指称牌坊,便成为坊名。
1、四进士坊,为明正德丁丑科进士萧与成、陈大器、薛侃、苏信建。
正德丁丑即1517年。
2、文宗方伯、皇命三锡坊,为明福建布政使黄琮建。
文宗—文宗代称督学,黄琮曾任云南督学,故称文宗。
方伯—古代称诸侯中的领袖为方伯,即一方之长,明清时用于代称布政使。
明之布政使为省最高行政长官,全国设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
古文“锡”通“赐”。
三锡,指黄琮三次升迁。
0 0
3、状元坊,为明嘉靖壬辰(1532)科状元林大钦建。
潮州开元寺
开元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寺位于市区开元路中段,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素有粤东第一古刹之称,属于国家级文物。
其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阁、地藏阁、香积橱、方丈厅、神农堂、知客堂等,气势宏伟、古朴端庄,错落有致,较好地保留了唐代的布局,又凝结了唐以后各个朝代的建筑艺术。
此外,寺内还保存了唐代的石经幢、宋代政和年间的大铜钟、元代泰定年间的石香炉、明代的潮州木雕千佛塔和清代乾隆御赐的雍正版《大藏经》等一批珍贵文物。
天下名寺多是依山傍水,潮州开元寺却居于闹市。
这座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寺庙,至今己有1260多年的历史,守持于闹市中的一片净土,仍像一颗红宝石镶嵌在碧绿琉璃广场的中央。
这印证了丛林偈语:“胸中若得山林气,何妨门前车马喧”。
古昔这里有荔峰佛堂(即今寺内的地藏阁),座西向东,门面临广济渡口(存有大街的石碑),后靠种满荔枝的小丘山。
直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年间,因崇尚佛,下诏天下各州郡各建一大寺,用其年号“开元”为名以便百官朝拜,作为“祝圣道场”。
当时潮州地处边陲,财力有限,权宜之计只好以荔峰佛堂为基础,掘井为界,上奏朝廷。
据史载,开元寺之阔现存可查,前为开元路(名开元街),后为西马路(古名开元后巷),左为太平路,右为义安路(俗名仙街头)。
原四至之内皆为寺地,占地100亩。
其四界有四井为记,即开元古井,仙街头井,弥勒佛井,广源街井。
1962年前,广源街内民房墙基尚嵌有“开元寺界”碑两处为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