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广济桥 一桥存千古(绝品收藏)

合集下载

我所熟悉的潮州东门楼(广济楼)和湘子桥(广济桥)

我所熟悉的潮州东门楼(广济楼)和湘子桥(广济桥)

我所熟悉的潮州东门楼(广济楼)和湘子桥(广济桥)我所熟悉的潮州东门楼(广济楼和湘子桥(广济桥)潮州古城是我的出生地,我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也是我父母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我出生在东门楼(广济楼,我们当地人都称她为东门楼)下面东门路与东门楼交界的一座二层骑楼的楼上,那是当年潮州商业局的宿舍。

五六岁时搬到大街(牌坊街)的官诰巷居住。

我的童年,青少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我的幼儿园以及中小学也是在中山路小学和红旗中学(潮州金山中学)就读的。

高中毕业后还在第三办事处(也是这一片小区)待业和工作了三年,之后才上山下乡到万峰山林场。

再之后离开潮州上大学,工作至今户口迁出已经四十五年了。

每年都有回去探亲,退休后回去的次数多了一些,对家乡的一切还是那么亲切,那么无法忘怀。

潮州不是我父母的家乡,我爸爸是潮阳人,妈妈是汕头人。

因为工作的原因他们解放后就调到潮州工作,一直到离休。

但我们几姐妹都是在潮州出生长大的,哥哥姐姐至今还是在潮州生活,只有我和大哥离开潮州,尤其是我已经离开多年。

潮州对我而言就是我的故乡,是我热爱的地方。

小时候的生活圈子就在大街(牌坊街)和东门楼(广济楼)和红旗中学(金山中学)的这一座不高的,但却具有一系列传奇故事的小山。

我的亲朋好友也都在这一带。

所以应该说对这里我还算比较熟悉的。

记得中学时代写过一篇记述文,写的就是湘子桥(广济桥)。

还记得当年去县图书馆(东门楼就是当年县图书馆所在地)查阅了一些有关湘子桥的故事,记得里面有一段关于湘子桥的来历是这样的:湘子桥桥墩是建筑在一片巨大的石龙之上的,石龙就是连接笔架山和东门楼之间的水下地基,所以桥墩非常稳固。

湘子桥的名字有两个来历。

其一是说:湘子桥是当年八仙过海中的神仙韩湘子飞越这里,感叹这里的人间美景,于是挥手划下一道彩虹,于是就有了这座桥,后人为了感谢神仙就叫它“湘子桥”。

另外一个传说是:唐代诗人韩愈被贬来到潮州,看到潮州人既聪明好学又非常勤奋,于是就兴师办学。

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广东潮州广济桥

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广东潮州广济桥

中国四⼤古桥之⼀⼴东潮州⼴济桥⼴济桥⼴济桥位于⼴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地处韩江中游,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体,为古代⼴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中国四⼤古桥之⼀。

⼴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梭船廿四墩”的格局;1958年进⾏加固维修,并拆除了⼗⼋梭船;现在的⼴济桥是2003年按明代时的风格全⾯维修的。

⼴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段⽯梁桥和中间⼀段浮桥组合⽽成,梁桥由桥墩、⽯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

东边梁桥有桥墩12个和桥台⼀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有桥墩8个,桥孔7个,⽯梁宽5⽶。

中间浮桥由⼗⼋只⽊船连接⽽成。

桥亭屋顶以歇⼭、硬⼭和悬⼭等形式为主,有如⼤殿,故称殿式阁。

⼴济桥的桥亭只建在桥墩上,互不相连,全部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形态多种多样,空间⼤⼩不⼀。

桥亭能增加桥⾝重量,增强桥⾝的稳定性,提⾼桥⾝的抗风御潮功能,延长桥的寿命。

杂式亭台⼆亭合占⼀墩,分⽴⼤桥中轴线南北⼆侧。

亭台多依地势⽽⽴,各具形态,屋顶为杂式攒尖,形式多样,有圆形、三⾓形、四⾓形、扇⾯等等。

桥亭基本以⼀殿配⼆亭的形式,以⼤桥中轴线为轴纵向排列。

浮桥由⼗⼋只⽊船横向并排连接⽽成,船长14⽶宽3.6⽶,船中央铺设⽊板作为桥⾯。

浮桥桥⾯宽5⽶,桥⾯⼆侧各有⼀段长约5⽶的船体。

浮桥⼆端⽤铁链固定在梁桥的矶头墩,随⽔位涨落⽽⾼低变化。

矶头墩各有⼀段⽯阶梯供⾏⼈上下浮桥。

浮桥可启可闭,闭合可连接⼆边梁桥,开启能通⾏⼤型船舶和快速排洪。

⼴济桥上共计有匾额43块,楹联25对。

其中殿式阁匾25块,分布在⼤桥中轴线上,⿊底⾦字;亭台匾18块,黛字⿊底。

匾悬挂在亭阁的正⾯正中,楹联直接刻在⽩⾊花岗⽯柱上。

⼴济桥结构独特,历来有“江南第⼀桥”的美称。

⼴济桥装饰以简朴为主,重在吉祥寓意。

雕刻内容都是传统吉祥图案,卷草纹、如意纹、祥云、莲花,梅兰菊⽵等等。

⽯雕装饰主要在梁桥栏杆望柱,柱头雕成花瓶状,寓意平安吉祥。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广济桥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广济桥

广济桥的传说
广济桥横跨韩江两岸,经历几百年风雨依旧牢固如初,在古代生产力 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中建造这样一座大桥,其难度极大,故民间有 “仙佛造桥”的传说。传说中,广济桥是韩湘子和广济和尚建造的。当 年八仙把凤凰山的石头化成猪群,争先恐后奔向江的东面。桥建到江心, 石头便没有了,何仙姑将手中的莲花瓣化作18条木船,广济和尚抛下禅 杖,化成大藤把18条船系住,这样,整条大桥就建成了。人们为了纪念 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谢谢您的观看
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钅生牛二只,分置 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牛身上有“镇桥御水”字样,是为镇水和 栓系船只而铸造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东墩钅生牛被雷电击坠 入江中,后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 台廿四样,两只钅生牛一只溜。”而民间的传说是当时大水为患,数百 年镇守在桥上两头钅生牛一头在上面指挥,一头跳入水中搬石御洪,最 终精疲力尽而沉如江底……
广济桥
广济桥简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广济桥在潮州市之东,广济桥是中国古代著名桥梁之一,始建 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历时57年建成,全长515米, 分东西两段18墩,中间一段宽约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桥, 只用小船摆渡,当时称济州桥。 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 并增建五墩,称广济桥;正德年间,又增建一墩,总共24墩。桥 墩用花岗石块砌成,是中国桥梁建筑中的一份宝贵遗产。中段用1 8艘梭船联成浮桥,能开能合,当大船、木排通过时,可以将浮桥 中的浮船解开,让船只、木排通过。然后再将浮船归回原处。这是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 此桥在明代曾 大修过五次,并在桥墩上建起24座形式不同的“望楼”(已毁)。 清雍正元年(1723年)又在浮桥两端石桥墩上置铁牛两只,牛 背镌有“镇桥御水”四字,但早已不存。1958年由于交通需要, 将梭船拆除,改为直通大桥。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将其置于 桥上。民谚云:“到广不到潮,白白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费走 一场”。

游览潮州广济桥作文

游览潮州广济桥作文

游览潮州广济桥作文
广济桥位于广东潮州古城北门外,是沟通韩江南北交通的枢纽。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

据记载,它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

广济桥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桥梁之一。

它横跨韩江,与潮州古城相连,在韩江上横跨着一座雄伟壮观的石拱桥——广济桥。

广济桥是由七个石墩和十八个桥洞组成。

桥身从远处望去,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江面上;从近处看,它则像一座大石桥架在韩江上。

桥面由花岗石铺成,有三条宽约两米的人行道将桥分为四个部分,中间是韩江水面,两边是四条人行道。

桥上建有亭台、楼阁、古亭、桥亭、水榭等。

广济桥的桥洞不大,每个桥洞都能同时容纳十多人过河。

我们可以看到桥下有一个水闸,是为了防止洪水泛滥时洪水流进韩江而设置的。

如果有特殊情况,大桥会自动关闭水闸,把洪水排入韩江。

广济桥上建有很多的亭子和楼阁。

—— 1 —1 —。

潮州广济桥 一桥存千古(绝品收藏)

潮州广济桥 一桥存千古(绝品收藏)

潮州广济桥一桥存千古(绝品收藏)潮州广济桥一桥存千古(绝品收藏)潮州广济桥一桥存千古在潮州有两句流传已久的民谣:“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到了广东不去感受与广府文化迥异的潮州文化,实在有些尽管当日天气阴沉,广济桥的全景也需航拍才算全面,照片并不理想,但仍可见广济桥梁桥、浮桥于一体,“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特点,所谓“十八梭船”就是指浮桥部分的十八艘船,而“二十四洲”则是指二十四个桥墩广济桥横跨在潮州母亲河韩江之上,江堤上种植木棉树,花开之时当是非常漂亮“堤锁韩水,江滨揽胜”,韩江是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古称员江、鄂溪,因韩愈曾在此驱鳄而改为韩江桥头正对着东门城楼广济楼,也是潮州城七城楼之首,襟江控岳,护邑镇桥,“岭东首邑”的牌匾昭示着潮州府城的历史地位观20,广济桥有什么看点呢?一看梁桥、拱桥和浮桥,二看二十四楼阁,三看镇江铁牛,四看民不能忘坊,五看韩江两岸风光“廿四楼台廿四样”,形式多样,建筑优美地桥上楼亭是广济桥最大看点,二十四座楼台每座都不一样桥亭之景最早成于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在500多米长的桥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衢、冰壶、小蓬莱、凤麟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今日之广济桥既是恢复当时之美景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知府张自谦再修广济桥时,“铸二铁牛,列东西岸以镇之”,。

铁牛背上铸有“镇桥御水”四个字,分别安置在西岸桥西的楼亭依然各具体色,共同的特点是都是飞檐翘角有的亭屋中还有潮州特色的手工艺品展示,潮州木雕、潮绣等都是名声在外的工艺桥西有桥上唯一的一座牌坊“民不能忘”,道光二十一年,韩江洪水,冲毁江心桥墩,太守刘浔、分司吴均发动盐商和富户捐资修桥,百姓不忘刘浔、吴均功绩,建牌坊以纪念抬头看看楼亭之上,都是坤甸木屋梁,防虫防蛀可惜无论楼亭、牌坊、桥面还是铁牛,都是现代仿制品,真正的古桥在桥底,这些长约13-15米的古石梁才是古桥的原物,在古代,在江河中安装重达这些数十吨的石梁确实不是件易事上17点“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人说不到广济桥,枉费潮州行。

(7)【广东·潮州】潮人故里,千古一桥

(7)【广东·潮州】潮人故里,千古一桥

(7)【广东·潮州】潮人故里,千古一桥从“牌坊街”出来,就看到了高高的城楼“广济楼”,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列潮州城七城楼之首,襟江控岳,护邑镇桥,为名城标志之一。

楼置于高大厚实的台基上,拱门中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面为木石柱相衔接支撑,并跨出城墙外,成为骑楼。

屋面铺双层大青瓦,各层出檐均嵌蓝琉璃勾头滴水,雕栏画栋,四面环窗,飞阁流丹,巍峨壮观。

穿过古城门——广济门,一条大江,如镜般平静的铺在面前,它叫韩江。

韩江源出赣、闽、粤三省交界山地,汀江和梅江汇合之后而称为韩江,沿途又再集纳了文祠水、凤凰溪水及一些山坑小河流水,一路向南流至潮州城外,再流入南海。

沿广济门城楼南北两侧,至今仅有2000多米长的古城墙上水门、下水门3座古城楼。

中国自古就有“桥的故乡”之美誉,汉朝时期就已经出现拱桥和廊桥,到了宋朝,桥梁技术已经达到巅峰,建造出一批让人惊叹的名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广济桥。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七年,迄今已有850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座、也是世界第一座启闭式桥梁,与北京卢沟桥、河北石家庄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齐名。

宋朝地方官在水流湍急的韩江上最早建造的是一座浮桥,在江心筑一桥墩,用86只船连接,名曰康济桥。

以后开始在韩江中修筑石墩,前后共修筑了23座。

经过多年的维修和改建,康济桥成为一座两边用石墩架木梁,中间以二十四只船相连的梁桥与浮桥结合的格局。

到了明朝宣德十年,潮州知府王源对康济桥再次进行大规模维修,改名为广济桥,“取济百粤之民,其功甚大也。

”这时候的广济桥繁华无比,桥上有亭屋126间、楼台12座,既是通行道路,也是贸易中心场,当时桥上集市林立,商旅云集,成为盛极一时的“桥街”。

嘉靖年间,潮州知府丘其仁将江心的24只船减到18只,从此,有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桥上楼台全都有一个诗意化的名字,桥头东曰“广济”,西楼曰“仰韩阁”;有曰“凌霄”有曰“左达”,以及右通、凌波、飞虹、飞跃、涉川等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人看到广济桥后,都会感慨道:“这真是江南第一桥啊!”广济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是我国古桥的孤例,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潮州广济桥上桥亭匾额介绍

潮州广济桥上桥亭匾额介绍

潮州广济桥上桥亭匾额介绍引言潮州广济桥是中国潮州市的一座古老桥梁,建于明代,历经多次修复和改建,至今仍然完好保存。

作为潮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广济桥上的桥亭匾额更是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详细介绍潮州广济桥上桥亭匾额的历史、设计和文化意义。

一、广济桥的历史背景1. 广济桥的建造背景广济桥位于潮州市中心,横跨潮汕河,连接了潮州市的两个主要商业区。

它是明代中期为应对河流水势泛滥而修建的一座重要桥梁。

广济桥的建成不仅改善了潮州市的交通状况,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 广济桥的修复和改建广济桥在历史上多次遭受洪水和战乱的破坏,但每次都得到了修复和改建。

尤其是清代末年,广济桥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复,使其得以延续至今。

这次修复中,桥上的桥亭匾额也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制作。

二、桥亭匾额的设计与制作1. 桥亭匾额的位置与数量广济桥上的桥亭匾额位于桥的两侧桥亭上,共有四块匾额,分别悬挂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桥亭上。

每块匾额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匾额题字,下部为匾额底座。

2. 匾额的题字内容桥亭匾额的题字内容为“广济桥”四个字,采用了楷书的书法风格。

匾额上的字体工整、端庄,寓意着广济桥的威严和重要性。

3. 匾额底座的设计匾额底座采用了石雕的形式,由花岗岩材料制作而成。

底座上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增添了匾额的艺术价值。

同时,底座的形状也与桥亭的建筑风格相协调,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感。

4. 匾额的制作工艺桥亭匾额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匠师需要选取合适的花岗岩材料,并进行雕刻和打磨,使其成为一个平整的底座。

接下来,匠师使用毛笔和墨汁进行题字,力求字体工整、书法流畅。

最后,匾额经过严格的检查和修整后,悬挂在桥亭上。

三、桥亭匾额的文化意义1. 体现潮州历史文化桥亭匾额是广济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潮州古代建筑的风格和工艺。

通过匾额的设计和制作,我们可以窥见潮州历史文化的瑰宝,感受到古代匠师的智慧和才华。

2. 弘扬潮州精神广济桥作为潮州市的象征,桥上的匾额更是其精神象征。

潮州旅游必去的景点之一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你可知道

潮州旅游必去的景点之一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你可知道

潮州旅游必去的景点之一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你可知道
勇敢的去面对的昨天13:18
潮州人有句民谣,叫“到广不到潮,枉向广东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

”既然是这样,你不上桥上走一走,不感受一下古桥的魅力,不看看古桥两岸的风光,那就冤死了。

在潮州有一座桥是去潮州旅游必去的景点,它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它就是广济桥。

“广济桥”初名“济川桥”,因唐代文豪韩愈之侄韩湘子在桥边书写了“洪水止此”的石碑,顺应民心,改桥名为“湘子桥”。

广济桥不一般,在中国桥梁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我国古代桥梁中最早的桥梁和浮桥相结合的开启式桥梁。

也就是说,一座古桥,有石桥,也有浮桥,石桥浮桥相连,穿越韩江,沟通两岸,方便了当地百姓。

这样的情形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恐怕也不多见。

广济桥飞跨韩江,韩江原名叫“意溪”,是广东省内的第二大江,水流湍急,洪灾时发,加之潮汐涌入的原因,成群的鳄鱼出没于江中给当地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因此,这条江又名“鳄溪”或者“恶溪”。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6年(1170),历时56年。

近1000年来,广济桥屡有修葺。

随着历史变迁,至解放初,广济桥的桥墩已减少为二十座,十九孔,全桥长517.95米,计东岸桥墩十二座加桥台一座,十二孔,长283.4米,西岸桥墩八座七孔,长173.3米,桥宽5米,中间97.3米,仍以十八木船连接。

当然,为了保护古桥,如今的桥上是不允许贸易了,要想逛街,购一些潮州的特产,过了桥,进了潮州古城门,在潮州古街上转一转,就一定会如愿以偿。

而漫步古桥之上,你所做的,都是诗情画意的事情,赏楼台、品书匾、看风光,思古意,真是一桩美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广济桥一桥存千古(绝品收藏)
潮州广济桥一桥存千古(绝品收藏)
潮州广济桥一桥存千古
在潮州有两句流传已久的民谣:“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到了广东不去感受与广府文化迥异的潮州文化,实在有些可惜,到了潮州不去广济桥,等于白白走一场,由此可见广济桥在潮州的地位所在。

广济桥不仅在潮汕地区是妇孺皆知,也是广东省内最着名的一座古桥,更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与河北赵州桥、福建洛阳桥和北京卢沟桥齐名,被我国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全中国叫做广济桥的桥梁少说也有几十处,最着名的当数潮州广济桥,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宽阔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牌坊街,以其独特的“十八梭船二十四洲”风格而闻名于世,是潮州八
景之“湘桥春涨”的所在地,广济桥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孤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如果说只能选取一座建筑代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那么非广济桥莫属。

今天的广济桥,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历史变迁,被毁复建,
屡修屡变,反反复复,在这座桥上发生了太多故事,直至2007年,才得以修旧如旧,重现明代古桥风貌
尽管当日天气阴沉,广济桥的全景也需航拍才算全面,照片并不理想,但仍可见广济桥梁桥、浮桥于一体,“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特点,所谓“十八梭船”就是指浮桥部分的十八艘船,而“二十四洲”则是指二十四个桥墩
广济桥横跨在潮州母亲河韩江之上,江堤上种植木棉树,花开之时当是非常漂亮
“堤锁韩水,江滨揽胜”,韩江是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古称员江、鄂溪,因韩愈曾在此驱鳄而改为韩江
桥头正对着东门城楼广济楼,也是潮州城七城楼之首,襟江控岳,护邑镇桥,“岭东首邑”的牌匾昭示着潮州府城的历史地位
城门之内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潮州牌坊街,22座牌坊跨街而立,蔚为壮观
广济桥东接潮州府城最热闹的街市,曾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由于桥上有众多的楼台,旧时是热闹非凡的桥市,“一里长桥一里市”由此而来
不过时至今日,热闹非凡的桥市早已不在,广济桥已经成为潮州市最着名的一个景点,门票60元
四大古桥中除了赵州桥我都去过,福建洛阳桥是免票的,北京卢沟桥门票20元,河北赵州桥门票40元,潮州广济桥算是门票最贵的一座,桥梁作为一个景点收费的本也不多,广济桥也是我去过的桥梁景点中最贵的一座
桥头广济亭中有两块石碑,一块是《重修广济桥碑记》,记述2001年开始重修广济桥的历史事件,另一块是《捐资重修广济桥楼阁亭屋芳名录》,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李嘉诚先生捐款720万元
广济桥有什么看点呢一看梁桥、拱桥和浮桥,二看二十四楼阁,三看镇江铁牛,四看民不能忘坊,五看韩江两岸风光“廿四楼台廿四样”,形式多样,建筑优美地桥上楼亭是广济桥最大看点,二十四座楼台每座都不一样
桥亭之景最早成于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在500多米长的桥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衢、冰壶、小蓬莱、凤麟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今日之广济桥既是恢复当时之美景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知府张自谦再修广济桥时,“铸二铁牛,列东西岸以镇之”,。

铁牛背上铸有“镇桥御水”四个字,分别安置在西岸的第八墩和东岸的第十二墩上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大水冲毁东岸桥墩,一只铁牛跌入河中,潮州遂有“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的民谣
后来另一只在1939年遭日军飞机轰炸后不知去向,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置于桥西第五墩的分水尖上
广济桥一大特色便是中间段是浮桥,广济桥最早是浮桥,
南宋开始变成梁桥与浮桥结合的桥梁,明朝时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是广济桥的最大特色。

中国古桥中,浮桥本不多,两边是梁桥,中间是浮桥的更是罕见,这正是广济桥的独特之处
走在浮桥之上,不会感觉到晃荡,依然十分平稳,平日10点前浮桥是开启的,10点后才连接,所以游览广济桥要等到10点之后
桥西的楼亭依然各具体色,共同的特点是都是飞檐翘角
有的亭屋中还有潮州特色的手工艺品展示,潮州木雕、潮绣等都是名声在外的工艺
桥西有桥上唯一的一座牌坊“民不能忘”,道光二十一年,韩江洪水,冲毁江心桥墩,太守刘浔、分司吴均发动盐商和富户捐资修桥,百姓不忘刘浔、吴均功绩,建牌坊以纪念
抬头看看楼亭之上,都是坤甸木屋梁,防虫防蛀
可惜无论楼亭、牌坊、桥面还是铁牛,都是现代仿制品,真正的古桥在桥底,这些长约13-15米的古石梁才是古桥的原物,在古代,在江河中安装重达这些数十吨的石梁确实不是件易事
广济桥一直在变,千年不变的就是宽阔的韩江
桥西头有很多巨大的石头,这些都曾是广济桥上的古石梁广济桥作为中国四大古桥,最着名的桥梁之一,也曾被印
在国家名片邮票上
17点30分,游客基本走完了,我们再次越过浮桥,来到
桥东,观看一天一次的开桥,机动船把中间的三艘梭船拖走把中间的浮桥拉到江边去,第二天上午又用梭船拉回来
广济桥是潮州的标志建筑,虽说如今的古桥大部分都是二
十一世纪所建,但这座古桥承载了潮州这座文化名城太多的历史
广济桥西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潮州府城牌坊街,东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文公祠,如果你从牌坊街去韩文公祠,在东头下桥时可以在售票员处登记下,凭韩文公祠门票,当天内可以再从东头过桥走回西头。

潮州府城不大,一天之内游览府城古迹、广济桥和韩文公祠等景点不算太赶。

“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人说不到广济桥,枉费潮州行。

千百年来这座桥都在这里,千百年来这座桥也不停地在变,广济桥被南宋的飓风摧毁过,被明朝的洪水冲毁过,被清朝的兵火毁灭过,但一次又一次,这座桥又得以重生,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
以及曾经“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特点鹤立于中国千万座古桥之中,成为最着名的“四大古桥”之一。

广济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