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广济桥
潮州八景的神话传说

潮州八景的神话传说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内八景已逐渐湮没,今天给大家介绍潮州外八景的神话传说。
一、“湘桥春涨湘子桥即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
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广济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始为浮梁,称“康济桥。
此后,历二百余年的更迭,到明正德八年(1513),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
潮州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唱的就是湘子桥的历史风貌。
“湘桥春涨是“潮州八景之一:时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八梭船连成一线,真似长龙卧波。
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的绿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有诗赞道:湘桥春涨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
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
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
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层霄。
“仙佛造桥的传说韩愈被贬到潮州后,要在潮州城外恶溪上面造一座大桥。
因为水深流急无法施工,便请侄儿韩湘子他们八仙和活佛广济和尚帮助。
广济和尚负责西岸工程,八仙负责东岸工程。
为了早日把大桥建好,他们都大施法力,各显神通广济和尚跑到桑浦山来,口中念起符咒,用手一指,只见满山石头都滚动起来,霎时变成一群羔羊,由他赶往潮州城。
东岸八仙跑去凤凰山,把山上石头变成群猪,也赶向工地。
八仙人多,分批赶猪。
别人都走了,只有铁拐李赶着最后一批猪下山,哪知半路碰到一个孝妇在一座坟墓前啼哭。
这丧气一冲,符法失灵了,那群乌猪倒下去变成一座山,就是现在的‘猪山。
广济和尚一人赶羊,顾此失彼,赶到潮州时,发现少了两只,急忙跑回头寻找。
找到刚要赶来,又碰到一个贪心的财主,说这两只羊是他家丢失的,硬是把羊拖走。
拖到自己田里,羊再也不肯走了。
财主在羊身上抽了一鞭,两只羊顿时变成两座山头,把财主和他的一百亩田地都压在山下。
潮汕有特色的句子

潮汕有特色的句子【第1句】俗话说:“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
”这个“潮”就是潮州。
潮州位于广东的东部,与福建接壤,是广东的“东大门”,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的美誉。
自东晋以来,历经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到新中国初期,潮州城一直是郡、州、路、道、府、专员公署的所在地,所以有“府城”之称。
它是历史上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600多年的建城史给予它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潮汕大地历史人文景观的聚集地,是广东省第一批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荣誉称号的两座城市之一。
活色生香的古城潮州,像一个古韵独特的民居标本,一座民间工艺的博物馆,其人文旅游资源在广东省内乃至全国都别具一格。
【第2句】潮绣、潮州木雕、潮州陶瓷。
我们就是奔着这三宝来的。
先去看潮绣。
三轮车在街巷间扭转,我有点忐忑与不安,根据经验,不知要被带到什么样的腌臜地,冷不丁的挨宰。
可车头一转,我被震住了:一眨眼,我们来到了潮州最古老的街道——甲第巷。
平整的小石巷,两边是清一色的水墨住房,宛如到了江南;只是江南的民居,多有脏水环绕;而这里,人被清亮明净的氛围包围。
对于我这个带有严重分别心的人来说,感受的是赞叹。
【第3句】潮州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属南海郡,始载入版图。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东部设置东冠郡,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
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
潮州历史上相继为郡、州、路、府治所,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闽、粤、赣边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及海外贸易的始发地。
潮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历史上以其山明水秀,河岳炳灵的自然景色和精巧秀逸、古朴典雅的文化景观而闻名,被历代名宦贤士誉为“岭海名邦”、“海滨邹鲁”。
【第4句】走进潮州,一定要尝尝潮州美食。
其实潮菜早已走出潮州,哪里都能吃得到了。
中国桥梁史上的孤例——广济桥

中国桥梁史上的孤例——广济桥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8年第11期古人云: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该桥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并专门撰文表示:用船只连为浮桥,可以解开让出航道,成为可分可合的活动桥,它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
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
1988年,它被国务院选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今,其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闽粤的交通要津。
它同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齐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它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是潮州八景之一,也是中国桥梁史上的孤例。
极具特色的建造沿革修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广济桥初为浮桥,后自东、西两岸向江心逐墩修筑。
至绍定元年,历57年之久,其东段建成13墩,西段建成10墩,而江心一处因水流湍急,建墩不成,仍以24只船连结为浮桥。
而后经过明朝规模空前的修建工程,桥上筑建阁楼12座、桥屋126间,它也被正式被命名为“广济桥”。
随朝代更替,桥墩、船只或增或减,最终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
其中“洲”实指桥墩,“梭船”则是连接成浮桥的、状如织布梭的木船。
由东至西,两端桥墩加之中间的梭船,形成了梁舟结合的独特格局。
浮桥开合便于控制,既能够通航又方便泄洪,充分体现了桥梁建造格局的实用价值。
与此同时,梁舟结合的独特风格还彰显了桥梁艺术美,从现代桥梁美学特征来看,广济桥成功地融合了桥梁的形状、功能、色彩、质泽等因素,刚柔相济、魅力显著。
民谣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作为广济桥的文化特色之一,桥上的楼台亭阁构思巧妙,虽错落有致、体态各异,但比例则是一个或几个在整体中不断重复。
重瓴筑阁,楼台建筑杂而不乱,且色彩材质相对统一。
如今修葺后的亭阁以灰色为主色调,选取坤甸木作为构架,不但具有防虫、耐久性良好等特点,还体现出古桥的一派沉稳和历史的沧桑感。
在建筑群的屋顶,屋脊头上同样有着匠人们独具心思的设计,运用潮州民居特有的金木水火土形式,整个屋脊既富有变化,又保持了浓重的地方特色。
潮州旅游必去的景点之一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你可知道

潮州旅游必去的景点之一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你可知道
勇敢的去面对的昨天13:18
潮州人有句民谣,叫“到广不到潮,枉向广东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
”既然是这样,你不上桥上走一走,不感受一下古桥的魅力,不看看古桥两岸的风光,那就冤死了。
在潮州有一座桥是去潮州旅游必去的景点,它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它就是广济桥。
“广济桥”初名“济川桥”,因唐代文豪韩愈之侄韩湘子在桥边书写了“洪水止此”的石碑,顺应民心,改桥名为“湘子桥”。
广济桥不一般,在中国桥梁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我国古代桥梁中最早的桥梁和浮桥相结合的开启式桥梁。
也就是说,一座古桥,有石桥,也有浮桥,石桥浮桥相连,穿越韩江,沟通两岸,方便了当地百姓。
这样的情形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恐怕也不多见。
广济桥飞跨韩江,韩江原名叫“意溪”,是广东省内的第二大江,水流湍急,洪灾时发,加之潮汐涌入的原因,成群的鳄鱼出没于江中给当地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因此,这条江又名“鳄溪”或者“恶溪”。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6年(1170),历时56年。
近1000年来,广济桥屡有修葺。
随着历史变迁,至解放初,广济桥的桥墩已减少为二十座,十九孔,全桥长517.95米,计东岸桥墩十二座加桥台一座,十二孔,长283.4米,西岸桥墩八座七孔,长173.3米,桥宽5米,中间97.3米,仍以十八木船连接。
当然,为了保护古桥,如今的桥上是不允许贸易了,要想逛街,购一些潮州的特产,过了桥,进了潮州古城门,在潮州古街上转一转,就一定会如愿以偿。
而漫步古桥之上,你所做的,都是诗情画意的事情,赏楼台、品书匾、看风光,思古意,真是一桩美事。
新整理赞美广济桥优美的段落 描写广济桥美丽景色的句子

赞美广济桥优美的段落描写广济桥美丽景色的句子赞美广济桥优美的段落描写广济桥美丽景色的句子第1段:1.潮州,千百年来,男女老少一提起广济桥,无不津津乐道。
到潮不到桥,枉自走一遭更是千古名句。
幸运的是,今天,古桥焕彩,名城增辉,广济桥的成功修复,是潮州古桥文化得到充分的传承。
只要你走进潮州,穿过古城墙,你便会看到一座崭新而又具有艺术特色的广济桥,在碧波荡漾的韩江上成为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
桥梁,本来就具备了作为环境艺术的审美功能,广济桥在实用的、有限制的技术行为之中,一开始就渗透着建设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因此,近千年来,广济桥也就成了人们游观的去处,成了人们吟诵的对象,成为首屈一指的名胜。
2.广济桥上建造楼台亭阁,虽说有镇桥、供行人歇息之类的功用性的考虑,实际上,它更多地表现出审美的性质,成为游观的胜地。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淳熙八年(1181年)到潮州,曾登上南州奇观,观看潮州行形胜,作诗两首,题曰《登南州奇观,前临大江浮桥,江心起三石台,皆有亭》:海边楼阁海边山,云竹初收霁日寒,看着南州奇观了,人间山水不须看。
玉壶冰底卧青龙,海外三山堕眼中。
奇观揭名浑未是,只消题作小垂虹。
3.广济桥桥墩上建有形式各异的亭台楼阁,是该桥的一大奇观,梁舟结合,联阁重瓴,宛若长龙嬉水,复道行空。
廿四对亭台楼阁,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等为名,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
其独特风姿与高雅造型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而桥上琳琅满目的楹联亭匾,更令人仿佛置身于诗文书画的艺术长廊中。
4.桥通架东西,连接了东来西往的人们,连接了古人与今人的脉络,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通往西边的桥啊,是否也能接通亲人之间的气息?给我带去远方父亲深深的问候,父亲,你在那边可好?5.人叹为观止的是,广济桥把古代三种桥形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桥的两端是拱桥,接着是粱桥,到了江心则是舟桥,至今仍可清晰地看出这种结构。
广济桥石梁巨大,最大的长约15米,宽1米,厚1.2米,重约50吨。
潮州湘子桥导游词范文介绍

潮州湘子桥导游词范文介绍导游词的作文怎么写比较好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潮州湘子桥导游词范文介绍,供大家参考学习。
潮州湘子桥导游词1湘子桥即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
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湘子桥格外精美,用石头切成,桥间两边有许多精美的小亭子,可爱的小亭子就像一个个亮丽的小房子,遇上狂风大雨的话,,我就跑进小亭子里,小亭子里有石椅,坐在上面,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这些美丽的小亭子,配上后面那闪闪发光的金山,真是完美绝伦耶!在湘子桥上,我和姐姐咱在可爱的小亭子里嬉戏,我东躲西藏竟跑到湘子桥的尽头了,我眼看就被姐姐抓住了,我灵机一动大叫道:“看那里有飞碟!”姐姐可不上当,继续要抓我,我看到姐姐分散了注意力,我从她的胳膊下钻了过去,继续跑着,姐姐突然叫道:“不玩了,不玩了!”她走过来把胳膊搭在我肩上,我看到她满脸是汗,于是我掏出早上姐姐忘了带的手帕,替她擦干汗水后,在扶她到一个小亭子的窗边,吸取着这令人心旷神怡的空气,真是人间仙境啊!每当我反往湘子桥的时候,看到这美不胜收的湘子桥,总会为它的精细美观而赞叹。
潮州湘子桥导游词2在古老的潮州名城,有一座古老而又神秘的桥横跨于韩江之上,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湘子桥。
我是你们本次的导游小林。
俗话说:“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可见湘子桥的地位多么高啊,现在,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吧!湘子桥,是一座历史名桥。
位于桥东与市区间,中间有十八艘船连接,建筑结构十分奇特。
从桥上望去,隐隐约约可以望见笔架山。
据说,韩愈到潮州后,时常登笔架山,但深感过江之苦,于是请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
韩湘子去凤凰山取石,化作黑猪,正赶到半路,被一妇人识破,泄露了天机,于是黑猪再也赶不动了。
再说在桑浦山取石的广济和尚,把石头化作乌羊,沿山路赶去建筑工地,却遇见一个恶霸地主。
潮州八景

湘子桥即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
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广济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始为浮梁,称“康济桥”。
此后,历二百余年的更迭,到明正德八年(1513),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
潮州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唱的就是湘子桥的历史风貌。
“湘桥春涨”是“潮州八景”之一:时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八梭船连成一线,真似长龙卧波。
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的绿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有诗赞曰湘桥春涨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
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
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
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层霄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
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形似笔架遂称笔架山。
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
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
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
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
祠内石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
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
关于叙述潮州湘子桥作文精选

关于叙述潮州湘子桥作文精选“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这是《广东通志》中记载的广为传颂的一首民谣。
你想知道如何写好潮州湘子桥作文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潮州湘子桥作文怎么写吧,欢迎阅读!潮州湘子桥作文篇一国庆期间,我们全家人到潮州游玩,游览了潮州的美景。
更难忘的是那美丽的夜景。
潮州是一个远近文明的古城。
听说古城的古城墙和滨江长廊的景色怡人,我们便乘车到了那里。
在东门楼附近,礼花灯早把夜色中的滨江长廊装扮得妩媚多姿,艳丽的霓虹灯勾勒出城楼的轮廓,气势雄伟的古城墙沿韩江堤向两方延伸,宛如一条长龙酣睡在韩江边。
站在城墙上,向远处眺望,韩江的美景尽收眼底,江中是潮州著名的湘子桥。
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几梭船连成一线,好似长龙卧波。
微微晚风中,我们走下城楼,漫步在滨江长廊,穿行于根叶婆娑的古榕树下,置身于红花绿草之间,感受到一组风与影的和谐奏鸣。
古老的城墙和古香古色的湘子桥让我们流连忘返,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潮州美丽的广场音乐喷泉夜景。
音乐喷泉是晚上八点才开始,我们早早就来到了广场。
虽然喷泉还未开始,但晶莹洁白的路灯,光彩夺目的节日装饰灯令人眼花缭乱,广场上,显示潮汕文化深厚内涵的牌坊群,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无数的霓虹灯闪烁,五光十色的,有的组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成了音乐喷泉开始前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前来观灯赏景的游人络绎不绝。
广场上已经站满了人。
无数的车辆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人民广场热闹非凡。
快到8点了,广场上的人更拥挤了,广场成了人的海洋,人们有的三三两两地在广场上散步,有的坐在喷泉周围和同伴聊天,有的拿着照相机照相。
我们赶紧选了一个位置坐下,等待着喷泉的开始。
忽然,广场上响起了音乐,顿时人声鼎沸,我们听见不少人在喊:“喷泉开始了!”我们朝喷水池那边望去,只见喷水池上空出现了水雾喷发有点模糊的画面,随即音乐喷泉开始了。
起初喷泉只是一簇簇矮矮的小银柱,随着音乐的响声逐渐变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济桥的传说
广济桥横跨韩江两岸,经历几百年风雨依旧牢固如初,在古代生产力 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中建造这样一座大桥,其难度极大,故民间有 “仙佛造桥”的传说。传说中,广济桥是韩湘子和广济和尚建造的。当 年八仙把凤凰山的石头化成猪群,争先恐后奔向江的东面。桥建到江心, 石头便没有了,何仙姑将手中的莲花瓣化作18条木船,广济和尚抛下禅 杖,化成大藤把18条船系住,这样,整条大桥就建成了。人们为了纪念 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谢谢您的观看
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钅生牛二只,分置 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牛身上有“镇桥御水”字样,是为镇水和 栓系船只而铸造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东墩钅生牛被雷电击坠 入江中,后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 台廿四样,两只钅生牛一只溜。”而民间的传说是当时大水为患,数百 年镇守在桥上两头钅生牛一头在上面指挥,一头跳入水中搬石御洪,最 终精疲力尽而沉如江底……
广济桥
广济桥简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广济桥在潮州市之东,广济桥是中国古代著名桥梁之一,始建 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历时57年建成,全长515米, 分东西两段18墩,中间一段宽约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桥, 只用小船摆渡,当时称济州桥。 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 并增建五墩,称广济桥;正德年间,又增建一墩,总共24墩。桥 墩用花岗石块砌成,是中国桥梁建筑中的一份宝贵遗产。中段用1 8艘梭船联成浮桥,能开能合,当大船、木排通过时,可以将浮桥 中的浮船解开,让船只、木排通过。然后再将浮船归回原处。这是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 此桥在明代曾 大修过五次,并在桥墩上建起24座形式不同的“望楼”(已毁)。 清雍正元年(1723年)又在浮桥两端石桥墩上置铁牛两只,牛 背镌有“镇桥御水”四字,但早已不存。1958年由于交通需要, 将梭船拆除,改为直通大桥。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将其置于 桥上。民谚云:“到广不到潮,白白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费走 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