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国对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的效应研究
市场竞争、东道国引资政策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

市场竞争、东道国引资政策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内容提要:在一个两阶段古诺竞争模型基础上,本文研究了东道国引资政策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结果显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取决于东道国市场竞争程度、本地企业的模仿能力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成本。
在东道国企业模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低技术的直接投资将损害东道国企业,从而降低东道国的国民福利水平;文章同时研究了市场竞争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东道国来说,维持一个适度有序竞争的国内市场,同时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进行有选择地甄别与吸收,比单纯的竞争战略更有利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
关键词:市场竞争,引资政策,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一、引言跨国公司拥有、生产并掌控着世界绝大多数的关键技术,是世界产品研发与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在世界所有私人部门的研究与开发支出中,跨国公司的研发支出占了80%以上的份额(Dunning,1992)。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也是国际间技术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统计,世界80%左右的国际间技术转移是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技术转移(UNCTAD,1992)。
通过各种不同的优惠手段与优惠政策,发展中国家希望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以期使跨国公司的无形资产与关键技术在向子公司转移过程中扩散到当地企业(Blomström与Kokko,1996)。
Kokko(1994)研究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企业技术溢出的途径,Kokko认为,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可以通过示范效应、教育培训效应、与当地企业的前向与后向的联结效应以及竞争效应等途径提高东道国本地企业的技术水平,跨国公司技术的外溢提高了东道国当地企业的生产效率并使得跨国公司本身无法独占技术所带来的所有利益。
众多的研究文献也证实了Kokko的结论:Lloyd(1996)认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香港与台湾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仅仅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形成、刺激了出口,而且还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提升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出口竞争力;此外,Blomström和Wolff(1994)、Aitken和Harriison(1997)、Hejazi和Safarian(1999)、Krishna等(2004)使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数据研究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本地企业的影响,这些研究都无一例外地显示:FDI显著地提高了东道国本地企业的技术能力与技术水平,为了加速跨国公司向本地企业的技术转移,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包括本地企业的持股比例,生产、研发的本地化要求,甚至对跨国公司投资的技术水平进行明确的限定等。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提要加入WTO后,技术转移要求的取消、跨国公司的独资化趋势使跨国公司对技术转移的控制更为牢固。
如何促使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本文从理论上分析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同时在对中国汽车产业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每个产品领域中使不同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形成有效竞争,促使跨国公司加快技术转移速度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对东道国在对外国投资者在投资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进行了规定:凡不符合关贸总协定的国民待遇原则或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的投资措施,各成员国应禁止使用。
这样,加入WTO前在引进外资时附加的当地含量要求、技术转移要求以及当地股份要求等限制措施必须予以取消。
技术转移要求的取消、跨国公司的独资化趋势使跨国公司对技术转移的控制更为牢固。
什么因素决定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水平?Blǒmstrom、Globerman 和Kokko认为,竞争强度和当地技术能力是决定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水平最重要的两大决定因素。
Jian-Ye wang和Blǒmstrom运用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企业的博弈模型分析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决定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水平和速度,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学习缩小了两国技术差距,从而迫使跨国公司提高技术转移的水平和加快技术转移的速度。
Fredrik Sjoholm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对跨国公司在印尼技术转移的实证结果表明:在竞争较充分的产业内技术转移较为明显。
江小涓通过分析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情况认为:20世纪九十年代初,很多跨国公司在华的子公司虽然在中国国内具有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但是生产的产品并不是跨国公司先进的或较先进的技术。
而现阶段中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激烈,迫使外国公司转移更先进的技术。
二、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影响因素与跨国公司R&D国际化趋势相反,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倾向于内部化,其原因是维持技术垄断地位的需要。
跨国企业技术转移成因及利用建议

跨国企业技术转移成因及利用建议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深度、广度将以更快速度发展。
其中跨国公司投资过程中技术要素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到目前为止,《财富杂志》排名全球500家大公司中已有近300家企业在华投资。
跨国公司通过与中国的贸易和技术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进入全球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作用,比资金转移作用更重要,各种形式的外国直接投资几乎都包含着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
因此,分析国际技术转移的动因,研究我国如何利用国际技术转移,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原因分析技术转移是跨国公司从事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方面,是指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通过无偿或有偿的各种途径,自一国流向他国的活动。
具体地说就是制造最终产品或处置中间投入品所需的知识及知识诀窍,包括产品设计、生产方法、相关的管理系统等有偿或无偿地从一国流向另一国,从一个企业流向另一个企业的活动。
其主要形式有技术许可方式、合资经营等。
由于跨国公司是生产、获得、掌握和组织技术性资源的重要载体,因而在其对东道国进行投资时,国际技术转移具有了动态的特征。
跨国公司向东道国进行技术转移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知识本身的溢出效应和外在性技术通常具有外溢的特性。
虽然跨国公司的某些技术并不直接转让,但只要这种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出现,就很容易被模仿和扩散。
技术外溢的主要形式:1.示范和模仿效应。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展示它的先进产品、技术和管理方式,这对当地企业是一种示范作用,使其模仿跨国公司的技术来提高本企业的技术水平。
例如美国的肯德基炸鸡在中国开分店不久,全国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炸鸡店,其炸鸡技术与肯德基不相上下。
2.联系效应。
跨国公司通常拥有技术或信息上的优势,当其子公司与当地供货商或客户发生联系时,当地厂商就有可能从子公司引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产生了技术的外溢效应。
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行为、效应和政策研究(一).

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行为、效应和政策研究(一)摘要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R&D)机构来到我国,是以什么样的机制产生和传导值得研究。
可行的构想就是跨国公司的R&D机构通过其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在与东道国的产业进行互动时,产生种种效应。
借鉴相关理论,尤其是货币目标理论的思想,对此给出严谨、规范的一般性思路。
关键词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效应政策1 跨国公司R&D机构的动机关于跨国公司R&D的动机,在理论上,Walter Kuemmerle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其行为的驱动力来自增加和利用公司现有知识存量;Pearce创建了跨国公司R&D分散与集中理论,认为影响跨国公司建立海外R&D机构是由离心力和向心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Dunning则认为技术的所有权优势是跨国公司R&D转移的主要动机;Serapio认为跨国公司从事R&D对外直接投资,是对公司内部关键性资产的安全措施,是辅助关键性资产充分发挥作用的行为。
跨国公司R&D机构的动机总的来讲就是获得利益最大化,具体讲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降低成本。
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跨国公司努力降低成本,其中劳动力成本因在R&D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而被跨国公司所看重。
在我国,既使是高素质人才的劳动力成本也是很低的,平均水平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甚至比印度还要低。
这是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的一大诱因。
(2)利用市场。
我国广阔而多层次的市场是吸引跨国公司R&D机构的另一原因,产品的本土化是其进入中国市场的必然选择,R&D的本土化无疑是这一行为的基础。
(3)增加知识。
利用东道国的人才和文化,在开发适应当地市场产品的同时,带来技术的创新和营销的新理念,从而增加知识存量,奠定下一步创新的基础。
(4)减少风险。
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了R&D的风险。
Dunning研究了技术战略联盟,指出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风险的控制。
东道国企业对跨国子公司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

东道国企业对跨国子公司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东道国企业对跨国子公司的知识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知识流动是指在跨国公司内部,知识在总部和子公司之间的共享与转移。
东道国企业作为子公司所在国的企业,对跨国子公司的知识流动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策环境、组织结构和文化差异等方面分析东道国企业对跨国子公司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
首先,政策环境是影响东道国企业对跨国子公司知识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东道国的政策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东道国的政策鼓励知识共享和技术转移,那么东道国企业会更愿意与跨国子公司共享知识和技术,促进知识流动。
例如,一些国家会通过税收优惠或其他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在本国创新和转移技术。
这样的政策环境有助于促进知识流动,提高跨国子公司的创新能力。
其次,组织结构也是影响东道国企业对跨国子公司知识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组织结构影响着知识在不同部门和子公司之间的流动。
如果东道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分散的,决策权和权力相对分散在各个子公司,那么知识流动可能受到限制,各个子公司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可能不够紧密。
相反,如果东道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是集中的,总部对子公司的管理和决策权力相对较大,那么知识流动可能更加顺畅,总部可以更方便地引导和推动知识和技术的共享。
此外,文化差异也是影响东道国企业对跨国子公司知识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会影响跨国子公司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语言障碍、价值观差异和工作方式的不同,从而影响知识流动的效果。
东道国企业需要充分了解并适应跨国子公司所在地的文化差异,通过培训和沟通等方式来消除文化障碍,促进知识流动的有效进行。
同时,总部和子公司之间也需要建立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共享知识和技术。
在解决东道国企业对跨国子公司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时,可采取以下策略:首先,东道国和总部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知识共享和技术转移。
例如,建立知识共享的平台和机制,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促进知识流动。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策略研究(张国琪)概要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策略研究(张国琪)作者:张国琪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是指技术持有者通过某种方式将其拥有的技术以及有关的权利转移给其他人的行为。
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是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Technology Diffusion)的主体,世界500家大型跨国公司垄断了工业发达国家90%的生产技术和80%的技术贸易。
为了保持在技术领域的垄断优势,垄断全球的市场和资源,跨国公司往往采取技术转移的手段,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以寻求更大的利润。
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跨国公司主要是按照自身的技术转移战略,并根据所转移技术以及东道国(Host Countries)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转移策略。
一、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战略跨国公司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主要有“以技术换技术”、“以技术换市场”和“以技术换利润”三种模式。
相应地,在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跨国公司也有以下三种最基本的技术转移战略:(一)技术垄断战略自巴黎统筹委员会(COCOM)于1994年解散以后,发达国家相继取消了一些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出口的限制,但仍然保留着对某些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措施。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将技术转移到国外,主要是利用其技术垄断优势,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
跨国公司转移的技术多是传统的产业技术,或者是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应用技术。
保持技术的垄断地位,这是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前提。
因此,跨国公司绝对不会向现实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转移技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战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如通过研究与开发(R&D)的全球化和组建战略技术联盟等方式,实现对全球技术市场的垄断。
跨国公司R&D的全球化,整合了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和知识资源,也增强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同时,许多跨国公司之间为避免两败俱伤,也加强了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战略技术联盟,借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 —
桑 塔 纳 , 中 国 市场 “ 枝 独 秀 ” 我 在 一 。
究的 基 础 上 , 出每 个 产 品 领 域 中使 不 同 通 过 分 析 在 华 投 资 的 跨 国公 司技 术 转 移 国 引 进 的桑 塔 纳 轿 车 是 德 国 大 众 七 十 年 提 2 很 在 大众 就 将 其 淘 大 型跨 国公 司之 间 形 成 有 效竞 争 , 使跨 情 况认 为 : O世 纪 九 十年 代 初 , 多跨 国 代 的技 术 , 中 国投 产 后 , 促 公 司 在 华 的子 公 司 虽 然 在 中 国 国 内具 有 汰 , 后 德 国桑 塔 纳 4次 升 级 , 一 代 产 此 每 国公 司加 快 技 术 转 移 速度 的 建议 。
一
、
文献 综 述
一
定的技术领先优势 , 但是生产的产而 几 乎二 十 年不 换 代 , 因 之一 是 桑 塔 纳 的 原 WT ( 贸 易 有 关 的 投 资 措 施 协议 》 不 是跨 国公 司先 进 的 或较 先 进 的技 术 。 O与 都 尤 对 东 道 国在 对 外 国 投 资 者 在 投 资 方 面所 现 阶段 中 国 市场 竞 争 日趋激 烈 , 其 是跨 每一 次技 术 升级 , 要 得 到政 府 的批 准 才 成 , 迫 采取 的各 种 政 策 措 施 进 行 了 规 定 : 不 符 国公 司 之 间 的竞 争 激 烈 , 使 外 国 公 司转 行 。 中 国桑 塔 纳 的 “ 功 ” 正是 我 国对 外 凡 来竞争 者的市场准 入限制过 多和行业 内 合关 贸总协 定的 国民待 遇原则或禁 止数 移 更 先 进 的技 术 。 量 限 制 原则 的投 资 措 施 , 成员 国应 禁 止 各 使 用 。 样 , 入 WT 这 加 O前 在 引进 外 资 时 附 二 、 国 公 司 技 术转 移 影 响 因素 跨 政 府 干 预 频 繁 而 造 成 技 术 更 新 缓 慢 的 典 与 跨 国公 司 R &D 国 际化 趋 势 相 反 , 型 案 例 。
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效应分析及政策启示

g =12 [ ( / n—C + ] )
() 1
对跨 国公 司而言 ,选择 最优 技术转 移 以最 大化 自身 利 润 仃。 。设 卢为 跨 国 公 司在 并 购企 业 中持 有 的股 权 份额 。
则:
2 跨 国公 司 国际技术 转移 效应 模型 的构 建
无 形 资 产 与 关 键 技 术 在 向 子 公 司转 移 过 程 中 扩 散 到 当 地 企
业。 …
设最优产量 为 ,产品价格 P 并购企业 利润为 7 ,则 : ^ r
பைடு நூலகம்
仃 = [ (A 一 ( 一 ) A ^ P q) c ]q ,由a 7 / ^: r 0 q 0和 P A
中图 分 类 号 :F 7 . 7 26 文 献 标 识 码 :A
2 0世 纪 8 0年代 以来 ,在 以跨 国公 司为主 导 的全球 化浪 潮 中,跨 国公 司投 资已成 为国际技术 转移 的主要方 式。 由于 技术对经济持续增 长的动力 作用 ,跨 国公 司技 术转 移在世界 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跨 国公司国际技 术转移效应 分析及政策 启示
张 汝根
( 黑龙 江科技 学院,黑龙 江哈 尔滨 10 2 ) 5 07
摘要 :分析 了跨 国公 司国际技术转移效应 的影 响,探讨 了投 资模式与技 术转移 的各种 组合情 况 ,说 明 了两者之 间并非 简单 的单调 关 系,并由此得到 了促进跨 国公 司提 高技 术转移效 应的政 策启示。 关键词 :跨 国公 司;技术转移 ;启 示
20 09年第 6 期
S in e a d T c n lg n g me tRe e rh ce c n e科技o y Ma a e n s a c h o 管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东道国对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的效应研究
作者:张云鹏
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山东,济南,250014
刊名:
科技与管理
英文刊名: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4,6(6)
被引用次数:3次
1.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1988(10)
2.王学鸿东道国对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的政策选择及其效果剖析[期刊论文]-云南财贸学院院报 2001(01)
3.UNCNC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 Technology Transfer:Effects and Policy Issues 1987
4.吴彬跨国公司经济学分析 2002
5.WALZ U Innovation,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rowth 1997(01)
6.PAUL M 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 1986(05)
1.张金丽在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效应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2.丁灵影响跨国公司在不同东道国FDI技术水平选择的因素[学位论文]硕士 2006
3.周素娥论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学位论文]硕士 200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kjygl20040603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