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六上《为学》word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为学》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为学》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为学》教学设计《为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体会作者借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文字较枯燥的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在平时生活中有无难易相互转化的事情(学生举例)二、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文言基础知识1、字音、字形:为、恃、钵、鄙、惭2、一词多义:之3、古今词义不同:明年、买舟三、重点学习课文“蜀鄙二僧去南海”一段1、思考: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引导: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

2、分析:二僧去南海的这段文字是如何与作者的观点一一对应的。

结论: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

3、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4、利用媒体制作动画,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复述故事内容,体会文中二僧的心态和语言,并与下列一段文字作比较,说出优劣。

“富者曰:‘吾数年而来欲买舟而下,犹恐资粮不足,故未成行。

子何恃而往?’贫者曰:‘吾所恃者,志耳!子姑待之!’遂行。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所历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曰:‘子诚勇者,吾恨不与子同往也!’”四、思考交流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五、布置作业将上述“思考交流”内容形成150~200字的短文。

《为学》教学设计2教学要求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教学设想《为学》一文能得到广泛的传诵,是因为这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事物的一般道理。

在论证过程中,插入贫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教给读者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的方法——要有志向和知难而进的精神。

龙泉驿区XX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读书有味第28课为学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龙泉驿区XX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读书有味第28课为学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为学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之、去、鄙、顾”的意思.3、懂得“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2新设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上学生自读与生生、师生交流结合,朗读与感悟结合。

3学情分析作为预备年级学生,初学文言文,本课以重点是朗读理解,对文言词语理解不做过多深究,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和能力为主.4重点难点~1、重点:重点理解“为、之、去、鄙、顾"的意思。

2、难点:懂得借事喻理,“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5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5。

1。

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同学们平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该怎样对待呢?今天我们学习《为学》,在文中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为学》。

观题质疑,释题:为:做;学:学问;为学:求学,做学问。

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创作背景。

(老师出示ppt)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四川丹棱人。

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

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

著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

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之、去、鄙、顾"的意思。

3、懂得“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疏通大意:(学生自主阅读,15分钟) 1、初读课文,教师指导. 检查预习,老师明确下列字音:恃钵语,然后散读(老师出示ppt)全班齐读.要求:第一遍:读准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确停顿、读得流利;第三遍:要读出感情。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a、学生自读:结合课下注释,运用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将理解落实在重点字词之上,并且补充以上字的其他义项. 为: 之:去: 鄙:顾: b、小组交流.讨论一下词语含义.读一段原文,翻译一段译文。

C、课堂交流:读后有哪些字词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发言,生生、师生讨论解决课上检测:提问两名同学,一名读原文、一名翻译.(三)讨论交流,理解内容:(15分钟)《为学》本事彭端淑写给他的子侄辈们的,目的是教育他的子侄辈们的,他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由学生自主讨论,问出以下问题) 1.学生复述故事. (复述时不许看书,避免学生直接机械翻译。

小学六年级语文《为学》教案模板

小学六年级语文《为学》教案模板

小学六年级语文《为学》教案模板小学六年级语文《为学》教案模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为学》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六年级语文《为学》教案模板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美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

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可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学生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认识和体会。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

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

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解决办法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

3、疑点开篇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思辨力)。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重点词句评析、随堂练习的胶片。

3、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为学》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为学》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为学》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清论证思路,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

教学难点理清论证思路,理解理论论证与实事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抽查背诵2.字词句的翻译(小黑板出示)3.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简介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其中,论点是议论文灵魂。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则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以证明或补充中心论点。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

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2.论证方式分:立论、驳论3.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具体分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4.议论文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结合议论文知识分析课文本文是很典范的议论文,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讲议论文知识,小组内学习讨论:文章的论点、论据和结构,看哪组同学能将这些问题快速解决(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

)师生共同明确:(师生对话。

15分钟)1.论点是“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教师引导,小组讨论找出本文所用论证方法。

并举出例子。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蜀鄙二僧之南海之事是事实论据(例证)师补充提问:“蜀鄙二僧”故事的含义和作用?明确: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

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

以事喻理: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为学》公开课学案第二课时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为学》公开课学案第二课时

《为学》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会12个生字,了解“为、迄、之、恃、犹、去、顾、限”在句子中的意思。

2.懂得办好事情或搞好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是自己坚定的志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二、重点难点1.重点:能借助注释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的第1、3自然段。

2.难点:懂得办好事情或搞好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是自己坚定的志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三、导学问题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对子侄传达什么思想?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四、参考资料彭端淑早年曾醉心制义(也称制艺),其制义亦技压蜀中,是继韩琢庵、董新策后唯一能“发虑经旨”的制义大家。

甫入京,即以制义名噪京师,深得蔡寅斗、胡稚威、沈适芳等的推崇,谓为“不世之才”,“咸推重之”。

但制义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彭端淑在文学道路上的发展,直到50岁他才挣脱束缚,“诗学魏、文学左史”,文风为之大变。

特别是他辞官后,主动与人民接近,充分了解了广大人民的贫困生活,更以无比忧愤的心情,力擎巨笔,写出了一首首含蓄沉凝、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彭端淑后期的作品,题材极为广泛,或忧国忧民,如“忧旱几经旬,农夫心独苦”(《七月十六日》);或愤世嫉俗,如“……深山夜月一声啼,天地有春留不得。

今古世事如苍狗,王侯蚁蝼同枯朽,……胡为岁岁啼不住?似含孤愤争自诉!”(《杜鹃行》);或抚时感事,如“骨肉难无故,同怀七剩三。

”“何时重聚首,一解忧心愤”(《忆弟》)。

彭端淑与其弟彭肇洙、彭遵泗在当时都以文才知名,时称“三彭”。

其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

其现存作品有《白鹤堂文集》四卷、《雪夜诗谈》二卷、《粤西纪草》一卷、《曹植以下八家诗选》若干卷、《蜀名家诗抄》二卷以及《晚年诗稿》、《碑传集》、《国朝文录》、《小方壶斋舆地丛书》、《广东通志》等。

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议论小品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即出于本书。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为学》优秀学案第一课时(精品)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为学》优秀学案第一课时(精品)

《为学》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会12个生字,了解“为、迄、之、恃、犹、去、顾、限”在句子中的意思。

2.懂得办好事情或搞好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是自己坚定的志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二、重点难点1.重点:能借助注释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的第1、3自然段。

2.难点:懂得办好事情或搞好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是自己坚定的志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三、导学问题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说说对本课作者的了解。

2.文章讲了什么故事?四、参考资料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无意识的本能活动、盲目的冲动或一些习惯动作都不含有或很少有意志的成分。

意志: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志,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

意志,即对实现目的有方向、有信念地坚持的一种心理活动(含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

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的心理现象。

其过程包括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

决定阶段指选择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动机作为行动的目的,并确定达到该目的的方法。

执行阶段即克服困难,坚定地把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意志的调节作用包括发动与预定目的相符的行动以及抑制与预定目的矛盾的愿望和行动两方面。

人的行动主要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

在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时,通常总是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先在头脑里确定行动的目的,然后根据目的选择方法,组织行动,施加影响于客观现实,最后达到目的。

例如同学们进高等师范院校学习,立志从事教育事业,这首先要确定行动目的,然后根据这个目的顽强地刻苦学习,参加体育锻炼,克服各种困难,争取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在这些行动过程中,不仅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还以此调节自己的行动以实现预定的目的。

意志就是在这样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为学》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为学》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为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会12个生字,了解“为、迄、之、恃、犹、去、顾、限”在句子中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的第1、3自然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办好事情或搞好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是自己坚定的志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和课文说明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置疑、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同学们,这样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那么,这种窃读的滋味到底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将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好好品味一下她所说的“滋味”。

二、新课学习(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有难和容易之分吗?用心做这件事,那么难事也就变成容易的事情了;不用心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成难事了。

人们做学问,求学有难易之分吗?认真地学,刻苦钻研,那么就是再难的也会变成容易的;不学,或是马虎地学,即便是再容易地也会变得困难起来。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师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生接则难者亦易矣师说不为生接着读则易者亦难矣。

下句话同上。

体会文言文句子的精美。

这段话中一共有四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近似于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练习背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谁来说说这段的意思。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纠错。

说说下面句子中“之”的意思。

吾资之庸,不逮人也。

没有实际意义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代词指知识或者学问。

圣人之(的)道,卒于鲁也传之代词。

《为学》教案5篇

《为学》教案5篇

《为学》教案5篇《为学》教案篇一重点:进一步积存古代文言文词汇。

难点: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点:通过自学解决字词,教师提示个别难句。

一、简介状况二、正字音三、通过自学把握字词。

四、学生表演二僧至南海一段,加深理解记忆。

其次课时一、提问字词,复习旧课。

二、分析1、明确这是一篇谈论文,构造是提出论点,进展论证,得出结论。

让学生找出本文论点。

2、其次段如何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辩证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以佐证,特别有说服力。

3、第三段如何论证?4、分析二僧之南海之事。

找出去之困难的表达,僧贫者能至和僧富者不能至的缘由分别是什么样?5、最终一段怎么样扣住论题再论证?三、谈启发并结合自己实际谈谈感想。

1、难事做于易,繁事做于细。

再难的事情,只要去做,总会完成,而再易的事情,假如水去做,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2、是天资聪慧与愚钝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惟在勤奋努力与否。

假如努力了,必将有所收获,否则一事无成。

设计思想对于课文根本内容的理解,强调学生自学为主,教学生借助书下解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

要加强诵读的落实。

用一课时对论证方法这一教学重点用争论法进展落实。

板书设计为学清彭端淑一、提出论点天下事:为之:难→→易人之为学学之,难→→易不为:易→→难不学,易→→难(普遍真理)(本文论点)二、道理、举例论证1、道理:资,材学而不怠→→不知昏庸屏弃不用→→无异昏庸2、举例:鲁传圣人之道三、比方论证二僧:贫者:为之→→至富者:不为→→不至四、总结结论:人之立志:恃材自败恃勤自力需“为”需“学”教案点评:对于课文根本内容的理解,强调学生自学为主,教学生借助书下解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

要加强诵读的落实。

用一课时对论证方法这一教学重点用争论法进展落实。

教案例如重点:进一步积存古代文言文词汇。

难点: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点:通过自学解决字词,教师提示个别难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导学案
一、给下列加黑字的注音 ( 10 )
不逮人迄乎成昏与庸屏弃蜀之鄙
何恃饭钵惭色语于富者僧人久而不怠
二、了解下边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13)
1、下边句中加黑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词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在括号里加以说明。

蜀之鄙有二僧( ) 贫者语于富者曰( ) 子何恃而住( ) 顾不如蜀鄙之僧( )
2、“者”在文言中相当于“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

试解释下边句子中的“者”字。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 富者有惭色( ) 能者为师( ) 普通劳动者( )
3、“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说明加点词所表达的语气A、天下事有难易乎( ) B、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C、吾数年来欲舟而下,犹未能也( )
D、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
E、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三、解释词语(39)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
2、屏弃而不用( ) ()
3、岂有常哉( )
4、犹未能也( )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6、蜀之鄙()
7、买舟而下() 8、越明年()
9、贫者语于富者()() 10、吾资之昏,不逮人也资:逮:______
11、旦旦而学之旦旦:学:_____12、. 久而不怠焉久:怠:________
13、迄乎成迄:成:______14、吾资之聪,倍人也聪:_______倍:________
15、屏弃而不用屏:____屏弃:_____
16、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道:_____ 卒:________传:________
17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然则:________ 常:________
18吾欲之南海,何如?之:____ 何如:____19 子何恃而往子:恃:________.
20吾一瓶一钵足矣足:________21、富者有惭色惭色:________
22、. 西蜀之去南海去:________23、自败者也败:________
24、自力者也力:________25、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____
26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学:___
四、翻译句子(20)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4、子何恃而往?
5、吾一瓶一钵足矣。

6、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7、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于庸也。

8、吾资之聪,倍人也 9. 自力者也
10、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五、原文填空(18)
1、文章借蜀鄙之僧的故事告诉我们为学要具备两个条件: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二僧的物质条件截然不同。

3、.二僧对话中,富者两次说“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只强调,“______________”则不但表明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而且表明他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高:“_______________”表明贫者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低。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明写贫者的行动,他终于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成功:“______ ___________”表明富者的物质条件准备永无完备之日,“____________________”则暗写富者到底没能去南海。

5、讲蜀郡二僧的故事,目的是要阐明学习方面的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
5、《为学》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原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_代四川人。

本文通过的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从而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