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前24 h停止喂饲,每天清除粪便及食物残渣。驯养期间 死亡率不得超过10%,如果超过10%,则该批鱼不得用作实 验。
实验鱼应无明显的疾病和肉眼可见的畸形。
实验前两周内不应对其做疾病处理。
八、讨论与思考
1. 干扰鱼类LC50正常测定的因素有哪些?
2. 对一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而言,试推测用
静态法、半静态法或动态法测定其对鱼类
(3) pH:6.0~8.0。
(4) 为避免对实验鱼不必要的扰动,实验液中溶解氧 > 4 mg/L。 (5) 水量:每克鱼0.5 L水以上。
2. 选自同一驯养池中规格大小一致的幼鱼。
实验前该鱼群应在与实验时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在连续曝气
的水中至少驯养两周。驯养期间每天投饵1次,每天换水1~
2次。
(2) 至少取6个容器,均加入标准稀释水。
其中一个为空白实验即对照实验, 以得到所要求的浓度范围。
表1 实验设计
浓度对数 1.00 0.80 0.60 0.40 0.20
其余容器中加入不同量的储备溶液, 浓度系列(mg/L) (3) 向每个容器中放入10尾或更多的实 验鱼。每个容器设3个平行样。
害的危险性;
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 系与中毒特征。
二、实验内容
根据静态测定法,用鲤鱼为试验生物测定
毒物在48 h后引起受试鲤鱼群体中50%鱼致
死的浓度。
在24 h,48 h记录试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 类死亡50%的受试物浓度,用LC50表示。
三、实验原理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 h内多次)接触 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斑马鱼LD50鱼类(斑马鱼)急性毒性(重铬酸钾)实验报告

斑马鱼LD50鱼类(斑马鱼)急性毒性(重铬酸钾)实验报告鱼类(斑马鱼)急性毒性(重铬酸钾)实验报告⼀、实验⽬的与实验要求1、通过本实验,熟悉和掌握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2、掌握常⽤的动物染毒途径和⽅法。
掌握急性毒性实验设计,操作⽅法,结果判定。
3、了解⼀次或24⼩时内多次给予受试化学物后,动物所产⽣的急性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中毒死亡的特征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观察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求出半数致死量。
能较熟练地计算出LC50及毒性判定。
4、对⽐观察毒物对斑马鱼的作⽤。
5、体验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物实验意识,提⾼学习的主动性、获取实验知识的能⼒和撰写实验报告⽔平。
⼆、实验⽅案1、实验仪器天平、⼿套、50mL烧杯、量筒、培养⽫、鱼缸、曝⽓装置2、实验药品斑马鱼100条、重铬酸钾、鱼⾷3、实验原理(1)⽅法的设置鱼类毒性实验⽅法可以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两⼤类。
本实验采⽤静态法,以96⼩时为⼀试验周期,在24、48、72、96⼩时记录斑马鱼的死亡率,确定斑马鱼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半数致死浓度⽤24h LC50、48h LC50、72h LC50和96h LC50表⽰,并记录⽆死亡的最⼤浓度和导致鱼类全部死亡的最⼩实验浓度。
(2)受试药物受试毒物要为常见毒物,并在⽔体中会存在,对鱼类养殖的影响较为严重。
另外受试毒物在⽔中应要稳定,不易分解,易溶解等。
(3)受试鱼类实验鱼类⼀般选择对污染物敏感,在⽣态类群中具有代表性,经济价值⽐较⾼,来源丰富、取材⽅便、遗传稳定,⽣物学背景资料丰富,⼤⼩适中,在室内条件下易于饲养和繁殖的种类。
斑马鱼是国际上通⽤的鱼类急性毒性实验鱼种。
建议的实验温度21-25℃,建议实验鱼的全长2.0?1cm。
(4)研究意义鱼类是⽔⽣⾷物链的顶级⽣物,也是⽔体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动物。
在污染⽔体中,当污染物达到⼀定浓度时,就会引起鱼类各种中毒反应,例如⾏为失常,组织器官病变,⽣理功能紊乱乃⾄死亡。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试验,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成都,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三、实验材料:1.实验鱼的选择和驯养12×6 小锦鲤鱼体长7-12cm 体宽3-5cm 体重 7-12g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2、实验仪器设备(1)实验容器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的水槽。
容器体积可以根据试验鱼的体重确定,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不得超过2g(最好为1g)。
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500ml 或1000ml烧杯为实验容器。
容器的深度必须超过16cm,水体表面积越大越好。
同一实验应采用相同规格和质量的容器。
为防止鱼类跳出容器,可在容器上加上网罩。
实验容器使用后,必须彻底洗净,以除去所有毒性残留物。
(2)其他吸光光度计3、实验用水:曝气水四、操作步骤:1、设置5个浓度组,1个空白对照组,选择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
每个浓度放入12条小锦鲤鱼。
采用直接投毒方式,将配制的苯酚溶液直接倒入水槽中,搅拌均匀。
分别分为1、2、3、4、5、6组。
染毒后观察其活动状况,并每隔两个小时观察其生长活动、记录鱼死亡数量。
在72h 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
化学品 稀有鮈鲫胚胎急性毒性试验-最新国标

化学品稀有鮈鲫胚胎急性毒性试验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化学品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胚胎急性毒性试验的受试物所需信息、试验原理、仪器设备、试验系统、试验程序、质量控制、数据与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测试化学品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胚胎的急性毒性效应。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7861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3术语和定义GB/T27861界定的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静态试验static test以整个试验过程中试验介质不更换、不流动的方式进行的试验。
[来源:GB/T27861-2011,2.1]3.2半静态试验semi-static test以定期(如24h)更换试验介质的方式进行的试验。
[来源:GB/T27861-2011,2.2]3.3流水式试验flow-through test以整个试验过程中试验介质自动、持续地被更换的方式进行的试验。
[来源:GB/T27861-2011,2.3]3.4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引起50%的受试鱼卵死亡的受试物浓度,以LC50表示。
[来源:GB/T27861-2011,2.4]3.5板内质控internal plate control试验过程中用于验证24孔板的潜在的污染风险,包括任何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板效应(如温度梯度)而加入试验用水的一定数量的孔。
4受试物所需信息受试物所需信息包括:a)中英文名称;b)CAS号;c)结构式;d)纯度;e)水溶解度;f)蒸气压;g)分子量;h)在水中和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i)p K a值;j)水溶液中的定量分析方法;k)正辛醇-水的分配系数(K ow)。
金鱼毒性试验

环境毒理学实验报告指导老师:XXXX姓名:XXXX班级:XXXX学号:XXXX实验一金鱼毒性试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 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三、实验材料:1、实验鱼:小型金鱼幼苗100尾2、实验试剂:CdCl溶液四、实验步骤:1.饲养管理本实验采用2000mL大烧杯对受试鱼进行饲养。
水源为进过曝气后的自来水,PH值6.2-6.7,溶解氧6-10mg/L。
水温12摄氏度。
空气压缩机24小时增氧,实验期间受试鱼不喂食。
2.急性实验按照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在包括使鱼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和96 h 鱼类全部存活的最好浓度之间设置4个浓度组,分别是1mg/L、4mg/L、12mg/L、16mg/L。
每个试验浓度组设2个平行,每一系列设一个空白对照。
试验溶液调节至相应温度后,从驯养鱼群中随即取出鱼并随机迅速放入各试验容器中,每个容器投放受试鱼10尾。
同一试验,所有试验用鱼应30min内分组完毕。
在24h、48h、72h、96h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
观察并记录死鱼数目后,将死鱼从容器中取出。
应在试验开始后3h观察各处理组鱼的状况,并记录试验鱼的异常行为(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能力减弱,色素沉积等)。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原理和操作(2)掌握半致死浓度的计算方法(直线内插法)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十分灵敏,运用毒理实验方法,观察鱼类在含有化学污染物的水环境中的反应,可以比较不同化学物质的毒性高低。
鱼类毒性实验方法可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两大类。
静态实验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适宜于受试化学物在水中相对稳定,在实验过程中耗氧量较低的短期实验。
动态实验方法要求具备一定的设备,对于在水中不稳定、耗氧量较高的化学物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实验观察时,可采用动态实验方法。
本实验介绍静态实验方法。
三、实验器材玻璃缸或搪瓷桶、有机磷农药、重金属盐、金鱼四、实验步骤(1)预备实验:预备实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资料初步估计3~4个浓度,每个浓度用3~4尾鱼,观察24~48h。
进行预备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实验浓度的范围(找出引起实验鱼全部死亡和不引起实验鱼死亡的浓度);观察鱼中毒的表现和出现中毒的时间,为正式实验选择观察指标提供依据。
同时还要做一些化学测定,以了解实验液的稳定性、pH值、溶解氧的变化情况,以便在正式实验时采取措施。
(2)正式实验:1、根据在预备实验中得到的浓度范围,其间距按等比级数插入3~5个中间浓度2、选用表8-1中浓度值的对数系列,表中的数值可用百分体积或mg/L表示,必要时也可用10的指数来乘或除。
实验中至少选择5个不同浓度,一般以7个浓度较常用,但所选择的浓度应包括有使实验鱼在24h内死亡的浓度,以及96h内不发生中毒的浓度。
表中第1纵行包括的浓度最常用。
实验中无论采用何种分组方法,都必须同时设对照组。
配制实验液时应先配制少量高浓度的储备液,实验时临时稀释所需浓度的实验液。
先把药液与水均匀混合后,再放入实验鱼,禁止先放入实验鱼后网实验缸中加受试药液,以免实验鱼接触到不均匀的高浓度的药液而提前死亡。
3、结果的观察:实验开始后8h进行连续观察并做好记录,8h后可做24h、48h和96h的详细观察记录。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结果还表明,不同种类的鱼类对同 实验结果还显示,不同化学品的作用机
一种化学品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某些鱼 制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某些化学品主
类对某些化学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更 要影响鱼类的神经系统,导致行为异常;
容易受到影响。
而某些化学品则主要影响鱼类的呼吸系
统,导致呼吸困难。
对环境的影响评估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评估化学品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由 于鱼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化学品的毒 性影响可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连锁反应。
实验结果还表明,某些化学品在低浓度下即可对鱼类产生明 显的毒性影响,这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因此 ,需要关注化学品的环境影响评估,并采取措施降低其对生 态系统的风险。
预警系统建立
基于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结果,可以 建立预警系统,预测化学物质对水生 生物的影响,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水生 生物和水环境。
为化学品的安全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化学品风险评估
基于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结果,可以对化学品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为化学品 的安全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化学品替代品研发
根据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结果,可以研发更安全的化学品替代品,降低对环境 和生物的负面影响。
结果解释与讨论
结果解释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解释化合物对鱼类产生毒性的可能机制,以及不同化合物毒 性作用的差异。
结果讨论
结合实验结果与相关研究,探讨鱼类急性毒性实验在环境监测和化学品风险评估中的应 用价值,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法的建议。
05
实验结论
化学品对鱼类的毒性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化学品对鱼类具有 不同程度的毒性影响。一些化学品在低 浓度下即可导致鱼类出现明显的中毒症 状,如行为异常、呼吸困难等,甚至可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复习试题.doc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复习试题一、填空题1.对于环境样品,采集样品时应将采样瓶不留, 样品米集后应O 如样品米集后6h之内不能进行试验,则必须将水样在°C下保存。
答:充满水样;顶上空间;立即进行试验;0〜4。
2.供试鱼用于实验之前,必须在实验室至少暂养。
临试验前,应在符合驯养条件的环境中至少驯养7天。
7天内死亡率小于,可用于试验,死亡率在之间,继续驯养7天死亡率超过,该组鱼全部不能使用。
答:12 天;5%; 5%〜10%; 10%o3.稀释用水经到为止,储存备用。
使用时不必再o答:曝气;饱合;曝气。
4.在试验之前,应根据受试物的确定采用的试验方法,即、半静态和试验,从而选定需用的和装置。
答:化学稳定性;静态;流水式;容器。
5.试验溶液调节至相应温度后,从驯养鱼群中随机取出鱼并随机各试验容器中。
转移期间处理不当的鱼均应-同一试验,所有试验用鱼应在内分组完毕。
答:迅速放入;弃除;30min o6.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要测定、和温度。
试验期间,每天至少测定。
至少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定试验容器中试验液的浓度。
答:pH值;溶解氧;一次;受试物。
二、选择题1.在进行鱼类毒性测定时,可以进行浓度为极限试验。
A、80mg/L;B、100mg/L;C、120mg/L;D、150mg/L答:B2.试验期间,试验溶液的溶解氧含量应60%的空气饱和值。
A、大于;B、小于;C、等于;D、或大于或小于答:A三、判断题1.试验期间,尽可能维持恒定条件。
()2.在进行试验期间可以每天投食。
()3.在准备期间,不需调节试验溶液的pH值。
()答:1. V 2.X 3. V四、问答题1.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有什么意义?答:鱼类是水生食物链的重要环节,也是水体中重要的经济动物。
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
因此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各种鱼类毒性试验,不仅可用于化学品毒性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测、废水及其处理效果检查,而且也可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水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 条件
试验 溶液
1234
A
试验鱼的选择
a.当地水中的 b.对污染物敏感 c.在实验条件下饲养健康
B
实验鱼的大小和数目
a.大小一致 b.每组7-10条
C
实验鱼的驯养
a.暂养12天驯养7天 b.用水一致 c.死亡率<10%
实验 方法
鱼的选择 收集 驯养
试验 条件
试验 溶液
123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壹贰叁肆伍
DO
试
水
结果的 应用
5678
A 预试验
a. 浓度范围 鱼中毒表现和选择 试验条件是否合适 找出最高最低浓度 b. 插入3到5个中间浓度 每个浓度3平行 CK死亡率小于10% c. 母液 丙酮 吐温 溶剂CK最高浓度不超过 100mg/L或0.1mL/L
B 正式试验
a. 低到高 CK 1.0 3.2 5.6 7.5 10.0 b. 3h和6h观察中毒 24h 48h 72h和96h观察死亡
5678
A 安全浓度的推导
安全浓度=
24 hLC50 0.3 (24 hLC50 / 48hLC50 )3
安全浓度=
48hLC50 0.3
(24hLC50 / 48hLC50 )2
安全浓度= 96LC50×(0.1~0.01)
B 实际应用
Bye-bye
C 极限试验
a.浓度为100mg/L b. 结果表明LC50>100mg/L c. 得出:LC50>100mg/L低毒
实验 步骤
质量保证 数据与
与控制
报告
结果的 应用
5678
A
结束时 对照组死亡率不超过10%
B
期间 DO大于60%的空气饱和值
C
期间 实测浓度不得低于设置浓度的80%
D
期间 尽可能维持恒定条件
光
试
验
温
照
验
12 16h
21 25℃
容
不
用
器
能
和
低
~
~
水
容
于
积
4mg/L
实验 方法
鱼的选择 收集 驯养
试验 条件
试验 溶液
1234
A 储备液稀释成受试物溶液 B 实验液稀释浓度以等对数间距来计 C 不需调节试验溶液的PH值 D 试验样品有污染低温存放
同窗情 师生情
实验 步骤
质量保证 数据与 与控制 报告
实验 步骤
质量保证 数据与 与控制 报告
结果的 应用
5678
A LC50计算
a.直线内插法 b.概率单位目测法 c. 直线回归法
B 结果评价
6h LC50(9mg/L) <1 1~10
毒性分级
极高毒 高毒
C 编写报告
10~100 中毒
≥100 低毒
实验 步骤
质量保证 数据与 与控制 报告
结果的 应用
鱼类急性 毒性试验
实验 方法
鱼的选择 收集 驯养
试验 条件
试验 溶液
1234
实验 步骤
质量保证 数据与
与控制
报告
结果的 应用
5678
实验 方法
鱼的选择 收集 驯养
试验 条件
试验 溶液
1234
A 静水式试验 B 更新式静水试验(换水试验) C 流水式试验 D 现场试验
实验 方法
鱼的选择 收集 驯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