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中医门诊病例格式范本

中医门诊病例格式范本病例格式:
姓名:XXX 性别:女年龄:30岁
主诉:XXX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史:
婚育史:
家族史:
体格检查:
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诊断:
中医治疗:
中药处方:
针灸治疗:
其他治疗措施:
随访记录:
病例内容:
姓名:张三性别:女年龄:30岁
主诉:手腕软肿痛,尤其在夜间加重已有10天。
现病史:患者于10天前突然感到左手腕肿胀,伴随着发热,疼痛难忍。
在当地医院进行X光检查未见异常,于是到本院进行进一步诊治。
既往史:无。
个人史:患者平时身体状况良好,工作生活情况正常。
婚育史:已婚,未生育。
家族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左手腕屈曲受限,局部有肿胀和压痛,其他指节无异常。
中医辨证分型:寒湿困络。
中医诊断:手腕关节炎。
中医治疗:疏通经络,温通寒湿,活血行气。
中药处方:当归15g,川芎12g,红花10g,桑枝10g,秦艽10g,干姜10g,白芍10g,甘草6g。
水煎服,一次一剂,每日两次。
针灸治疗:选取合适的经络穴位进行针刺,如曲池、内关等。
其他治疗措施:热敷治疗,每日两次。
随访记录:患者第一次随访时,手腕症状已明显改善,局部无明显红肿和压痛。
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建议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劳累。
第二次随访时,患者症状已基本消失,手腕活动已基本恢复正常。
建议继续巩固治疗效果,加强锻炼,以防病情反复。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一、疾病名称:胃痛科室医生姓名:杨建新初诊记录姓名:陈××性别:男年龄:35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问诊主诉:胃脘部疼痛,反复性发作15年,复发4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15年前因工作紧张、饮食无规律致胃脘部疼痛,经服中药后病情缓解,以后经常反复发作。
2015年8月在某医院做纤维胃镜检查,示“胃窦部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刻下症:此次患者于4天前,因工作不顺心、饮酒过多而再次复发,自服“止痛药”无效。
现患者胃脘部灼痛,纳差,胁胀,情绪不宁,伴吞酸、嘈杂、呃逆。
大便偏干,小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脘部触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4.5×1012/L WBC2.98×1010/L辩证分析:既往有胃脘痛病史,此次因情志不适、饮酒过多,化为火热而侵及肝胃,肝胃不和而致上述诸症。
诊断: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不和西医诊断:1、急性胃炎2、胃溃疡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建议做上消化道造影或电子胃镜检查。
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禁酒,戒怒。
医师:杨××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2017-8-27,9:00问诊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自觉胃脘部灼痛减轻,胁胀缓解,吞酸好转,但仍呃逆。
二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脘部触痛不明显。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
但呃逆仍在,前方应加上降逆止呃药物生姜。
诊断:同前。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降逆止呃。
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生姜7片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中医骨科门诊病历范文60篇(3篇)

第1篇中医骨科门诊病历范文:患者信息: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5岁职业:工人住址:XX市XX区XX路XX号就诊日期:2022年9月10日主诉:患者于1周前因搬重物时扭伤腰部,疼痛难忍,活动受限,遂来我院就诊。
现病史:患者于1周前在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当时感到腰部剧痛,活动受限,休息后疼痛有所缓解,但仍感腰部不适。
曾自行服用止痛药,效果不佳。
近日疼痛加剧,影响睡眠,故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体格检查:1. 一般情况:神志清楚,精神可,表情痛苦,体态自如。
2. 望诊:腰部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局部皮肤无异常。
3. 闻诊:患者无特殊气味。
4. 闻诊:患者呼吸平稳,心率、血压正常。
(1)腰部活动度检查:腰部活动受限,前屈、后伸、侧弯均受限。
(2)腰部压痛点检查:腰部压痛点位于腰骶部,局部压痛明显。
(3)腰部肌肉力量检查:腰部肌肉力量正常。
辅助检查:1. 血常规:未见异常。
2. 尿常规:未见异常。
3. X线检查:腰椎正位片显示L4/L5椎间盘突出。
诊断:腰间盘突出症(L4/L5)治疗:1. 中医治疗:(1)针灸治疗:采用针刺腰部压痛点、足三里、委中等穴位,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拔罐治疗:在腰部压痛点进行拔罐,每日1次,每次15分钟。
2. 西医治疗:(1)药物治疗: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每日3次,每次1粒。
(2)理疗:采用中频电疗、红外线照射等方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3. 日常护理:(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加强腰部肌肉锻炼,提高腰部稳定性。
(3)保持良好姿势,避免久坐、久站。
4. 随访:1周后复查,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经过1周的治疗,腰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有所改善,睡眠质量提高。
继续治疗1周后,腰部疼痛消失,活动度恢复正常。
总结:本病例为腰间盘突出症(L4/L5)患者,经过中医和西医的综合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中医院门诊病历模板

中医院骨科门诊病历模板颈椎病主诉:颈部痛不适伴右上肢疼痛麻木3天。
病史:患者3天前无明显外伤出现颈部痛不适伴右上肢疼痛麻木,无其他肢体麻木、走路乏力,语言清晰。
休息后未见明显缓解,自服活血止痛药物疼痛稍缓解。
饮食睡眠可,二便调。
舌象:舌淡暗、苔薄白脉象:脉弦。
查体:颈部活动受限活动度可,颈项肌紧张,左右双侧压痛,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右侧压颈试验(Spurling试验)阳性,右前臂、虎口区、手指痛觉减弱,左右上肢肌力正常,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颈椎MRI提示:C6/7椎间盘突出。
诊断:中医诊断:痹症(气滞血瘀)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处理:(处方引用)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诉:腰痛伴左下肢痹痛8天。
病史:患者8天前无明显外伤出现腰部痛不适伴左下肢痹痛、麻木,无走路不稳、乏力,语言清晰。
休息后未见明显缓解,自服活血止痛药物疼痛稍缓解。
饮食睡眠可,二便调。
舌象:舌淡、苔薄白脉象:脉弦细。
查体:腰椎活动受限活动度可,双侧腰骶部压痛,下腰部压痛、叩击痛,伴左下肢放射痛左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双4字试验阴性,左小腿及足部皮肤痛觉减退,左踇趾背伸肌力减弱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腰椎MRI提示:L4/5椎间盘突出。
诊断:中医诊断:痹症(肝肾亏虚)西医诊断:腰椎间盘出症处理:(处方引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诉:右髋关节疼痛、跛行、活动受限1月。
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外伤出现右髋关节疼痛、跛行,无小腿以下痹痛,无走路不稳、乏力。
休息后未见明显缓解,饮食睡眠可,二便调。
长期酗酒病史。
舌象:舌暗、苔薄白脉象:脉弦细。
查体:跛行,右髋部压痛,右髋关节活动受限,以内旋及外展受限明显,内收肌压痛,4字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骨盘X光提示:右股骨头坏死。
诊断:中医诊断:骨痹/骨蚀(肝肾亏虚)西医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处理:(处方引用)膝关节疾病主诉:左膝关节疼痛、肿胀7天。
病史:患者7月前无明显外伤出现左侧膝关节疼痛、跛行,上下楼梯疼痛加重,无小腿以下痹痛。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患者___女性,59岁,主诉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痛2周,易出汗、手脚热5年,便干、眼睛干1年。
患者曾患有食道炎和浅表性胃炎。
医生进行望、闻、切诊,发现患者精神状态一般,舌头边缘红,苔薄白,脉濡数。
经过辅助检查,发现患者血常规正常。
中医诊断:肝胃不和,气滞血瘀,阴虚火旺。
治疗方案:疏肝和胃,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处方:柴胡6克,黄芩10克,丹参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生地黄20克,黄连6克,甘草6克。
医生建议患者注意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2017-8-27,9:00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手脚热和便秘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医生继续保持原来的治疗方案,建议患者继续注意饮食和生活惯,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中医诊断:肝胃不和,气滞血瘀,阴虚火旺。
治疗方案:疏肝和胃,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处方:柴胡6克,黄芩10克,丹参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生地黄20克,黄连6克,甘草6克。
医生建议患者继续注意饮食和生活惯,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初诊记录:患者于1月前睡眠中突然出现心悸不止、胸闷气短,发作持续2小时,自行缓解,后不敢入睡。
当地乡医予以“丹参滴丸”,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且在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加重。
现症表现为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稍白,形寒肢冷。
望闻切诊发现患者形体壮实,精神一般,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心电图示心率120次/分。
综合辩证分析,患者平素心虚胆怯,畏寒肢冷,此次发作在夜晚睡眠中,阳气虚衰,心阳不振,心神失养所致。
中医诊断为心悸、心阳不振,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心动过速。
治法为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处方为桂枝20克、炙甘草1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丹参20克、党参1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5克、黄芪30克、淡附片10克(先煎)、茯苓40克、白术20克。
中医门诊病例范文

中医门诊病例范文
病历号码: 2023052801
姓名: 李
性别: 男
年龄: 38岁
主诉: 头痛、头晕3个月余。
现病史: 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症状,起初症状较轻,服用一些止痛药后可缓解,但近一个月来症状加重,头痛时疼痛难忍,伴有头重足沉、食欲不振等症状。
为求诊治,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 患者无特殊病史。
个人生活史: 患者作息规律,生活作息尚可,工作压力一般。
体格检查: 神志清楚,步态稳重,营养状况良好。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象滑数。
辩证论治:
1.证型分析:本病属于痰火蒙蔽清窍之证。
症见头痛头晕,伴有头重足沉、食欲不振等,足见痰浊阻塞清窍所致。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象滑数,说明本案以痰火为病机。
2.治则:宜疏肝理气,化痰开窍。
3.方药:拟加味夏枯草颗粒。
处理:
1.中药:夏枯草颗粒,每次9,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连服1周。
2.生活调理:忌食生冷、油腻、酒酪等痰热滞留之品,宜多食些芹菜、萝卜等清热化痰之品。
作息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门诊病历范文30份

中医门诊病历范文30份中医门诊病历记录的撰写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它不仅能够帮助医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同时也是医生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桥梁。
下面提供五篇中医门诊病历的范文,供参考。
病历范文一:感冒主诉:患者男,32岁,因咳嗽、发热、头痛、鼻塞、咽痛2天来诊。
现病史: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8.5℃,伴有咳嗽、咽痛、鼻塞、流清涕、头痛,自感寒战,未经正规治疗,症状持续存在,故来诊。
体检:体温38.2℃,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
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无肿大,肺部听诊无异常。
中医诊断:风寒感冒治疗原则:解表散寒,温中止咳。
方药:麻黄汤加减。
麻黄9g,桂枝9g,杏仁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
治疗结果:服药2日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咽痛等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药3日,症状全部消失。
病历范文二:胃痛主诉:患者女,45岁,反复胃痛1年余,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胃部不适,饮食不规律时症状加重,近1周来胃痛明显加重,伴有烧心、反酸。
体检:腹部软,上腹部轻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其他查体无异常。
中医诊断:胃痛症(寒凝胃脘)治疗原则:温中散寒,调和脾胃。
方药:理中汤加减。
干姜9g,白术9g,茯苓15g,炙甘草6g,附子(炮)6g。
治疗结果:患者服药1周后,胃痛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药2周,胃痛症状消失,食欲恢复正常。
病历范文三:失眠主诉:患者女,28岁,失眠2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2个月前因工作压力大开始出现入睡困难,夜醒次数增多,早醒,睡眠质量差,伴有心烦易怒,记忆力下降。
体检:精神状态良好,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心脾两虚治疗原则: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减。
酸枣仁30g,茯苓15g,远志10g,甘草6g,大枣10枚,麦门冬15g。
治疗结果:患者服药1周后,睡眠质量有所改善,继续服药1个月,失眠症状基本消失,精神状态良好。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一、疾病名称:胃痛科室医生姓名:杨建新初诊记录姓名:陈XX 性别:男年龄:35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 , 9:00 问诊主诉:胃脂部疼痈,反复性发作15年,复发4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15年前因工作紧张、饮食无规律致胃脂部疼痈,经服中药后病情缓解,以后经常反复发作。
2015年8月在某医院做纤维胃镜检查,示“胃赛部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波疡”。
刻下症:此次患者丁4天前,因工作不顺心、饮洒过多而再次复发,自服“止痈药”无效。
现患者胃脂部灼痈,纳差,胁胀,情绪不宁,伴吞酸、嘈杂、呃逆。
大便偏干,小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脂部触痈。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4.5< 1012/L WBC2.98 X 1010/L辩证分析:既往有胃脂痈病史,此次因情志不适、饮洒过多,化为火热而侵及肝胃,肝胃不和而致上述诸症。
诊断:中医诊断:胃脂痈肝胃不和西医诊断:1、急性胃炎2 、胃波疡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痈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写12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3 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建议做上消化道造影或电子胃镜检查。
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禁洒,戒怒。
医师:杨x x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2017-8-27,9:00问诊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自觉胃脂部灼痈减轻,胁胀缓解,吞酸好转,但仍呃逆。
二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脂部触痈不明显。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
但呃逆仍在,前方应加上降逆止呃药物生姜。
诊断:同前。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痈,降逆止呃。
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写12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生姜7片3 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疾病名称:胃痛科室医生姓名:杨建新初诊记录姓名:陈××性别:男年龄:35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问诊主诉:胃脘部疼痛,反复性发作15年,复发4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15年前因工作紧张、饮食无规律致胃脘部疼痛,经服中药后病情缓解,以后经常反复发作。
2015年8月在某医院做纤维胃镜检查,示“胃窦部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刻下症:此次患者于4天前,因工作不顺心、饮酒过多而再次复发,自服“止痛药”无效。
现患者胃脘部灼痛,纳差,胁胀,情绪不宁,伴吞酸、嘈杂、呃逆。
大便偏干,小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脘部触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4.5×1012/L WBC2.98×1010/L辩证分析:既往有胃脘痛病史,此次因情志不适、饮酒过多,化为火热而侵及肝胃,肝胃不和而致上述诸症。
诊断: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不和西医诊断:1、急性胃炎2、胃溃疡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建议做上消化道造影或电子胃镜检查。
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禁酒,戒怒。
医师:杨××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2017-8-27,9:00问诊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自觉胃脘部灼痛减轻,胁胀缓解,吞酸好转,但仍呃逆。
二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脘部触痛不明显。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
但呃逆仍在,前方应加上降逆止呃药物生姜。
诊断:同前。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降逆止呃。
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生姜7片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同前。
医师:杨××二、疾病名称:口臭初诊记录姓名:马某性别:女年龄:59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问诊主诉:口渴口臭、吐酸水、脘部痛2周,易出汗、手脚热5年,便干、眼睛干1年。
现病史:食道炎、浅表性胃炎刻下症:此次患者于2天前,因饮酒过多,进食辛辣刺激食物而再次复发。
既往史:无望闻切诊望诊:舌苔黄腻,腐苔,爪甲有棱闻诊:口臭切诊:脉细滑辩证分析:既往有嗜食辛辣食物习惯,口内气味浊臭,他人不敢靠近。
此次因饮食不加节制,辛辣食物化热伤阴。
诊断:中医诊断:肝阴虚证胃气阴两虚西医诊断:无治法:滋肝胃阴,清热生津处方:竹茹10g 石斛10g 太子参30g 佩兰30g白薇10g 沙参12g 地骨皮12g 煅瓦楞子30g枇杷叶15g 桔梗15g 生石膏15g 苍术12g莱菔子15g 香橼10g 佛手10g 芦根30g葛根15g 代赭子30g 陈皮10g 叩仁10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服医嘱:忌辛辣刺激之品,禁酒,戒怒。
医师:杨××三、疾病名称:痞满初诊记录姓名:丁某性别:男年龄:25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问诊主诉:饭后肚胀1年。
现病史:患者1年前由于进食时与家人生气,出现腹胀,呃逆不止,后当地乡医予健胃消食药物口服,症状缓解,此后每于情绪紧张恼怒之时频发,发作时心烦意乱,不欲饮食。
刻下症:此次发作5日,心下痞闷不舒,如有覆杯,伴多梦、小便黄,平素易怒。
既往史:无望闻切诊额头暗淡无光,手指节大,反甲,舌尖红,苔黄腻,脉弦。
辅助检查:电子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辩证分析:素有进食后腹胀病史,且情绪变化后加重,此为肝气郁滞,横逆反胃,中焦气机逆乱,升降失司。
诊断:中医诊断:痞满肝脾不调,心脾两虚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治法:疏肝理脾,益气养血处方:柴胡10g 郁金10g 茯苓15g 佩兰30g枳实10g 党参15g 生黄芪20g 苍术10g陈皮10g 莱菔子30g 竹茹10g 石斛10g沙参10g 当归12g 全瓜蒌30g 香橼10g佛手10g 白茅根30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服医嘱:少吃凉食。
医师:杨××四、疾病名称:心悸初诊记录姓名:魏某性别:男年龄:55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问诊主诉:心悸不安1个月。
现病史:患者1月前睡眠中突然出现心悸不止,胸闷气短,发作持续2小时,自行缓解,后不敢入睡。
昼日当地乡医予“丹参滴丸”,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时轻时重,每于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加重。
刻下症: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稍白,形寒肢冷。
既往史:无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心率120次/分。
辩证分析:患者平素心虚胆怯,畏寒肢冷,此次发作在夜晚睡眠中,阳气虚衰,心阳不振,心神失养所致。
诊断:中医诊断:心悸心阳不振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处方:桂枝20克炙甘草1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丹参20克党参1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5克黄芪30克淡附片10克(先煎)茯苓40克白术20克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服医嘱:休息静养,减少活动,注意保暖。
医师:杨××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2017-8-27,9:00问诊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7剂后,自觉心悸缓解,无胸闷气短,仍然畏寒怕冷。
二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
但畏寒仍在,前方应加重淡附片用量。
诊断:同前。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处方:桂枝20克炙甘草1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丹参20克党参1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5克黄芪30克淡附片15克(先煎)茯苓40克白术20克7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同前。
医师:杨××五、疾病名称:胁痛初诊记录姓名:王某性别:女年龄:52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问诊主诉:右胁肋胀痛3日。
现病史:患者3日前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右胁肋部胀痛,牵及右肩背部,伴发热。
刻下症:发热,T38.4 ,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大便干。
既往史:无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
右胁肋触痛拒按。
辅助检查:彩超示:胆囊肿大。
辩证分析:素有嗜食肥甘厚味喜好,此次进食油腻后突然发作,胆腑气机不得疏泄,郁而化热,湿与热结。
结合彩超显示,此为湿热蕴结胆腑,气机瘀滞所致。
诊断:中医诊断:胁痛湿热蕴结西医诊断:急性胆囊炎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处方:车前子20克龙胆草10克黄芩15克当归10克泽泻20克栀子10克甘草10克柴胡2克川木通20克青皮10克(先煎)大黄10克芒硝10克3剂水冲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服医嘱:休息静养,减少活动,进食半流质。
医师:杨××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2017-8-27,9:00问诊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自觉胁痛缓解,无牵及痛,发热已退。
二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淡红薄白腻,脉弦滑。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大便已规律,宜去掉前方大黄。
诊断:同前。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处方:车前子20克龙胆草10克黄芩15克当归10克泽泻20克栀子10克甘草10克柴胡2克川木通20克青皮10克大黄10克7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同前。
医师:杨××六、疾病名称:水肿初诊记录姓名:薛某性别:男年龄:62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问诊主诉:双下肢水肿2个月。
现病史:患者两个月前因感冒后出现双小腿水肿,按之凹陷不起,初起未引起重视,晨起较轻,夜幕加重,未予特殊治疗,症状时轻时重。
刻下症:此次5日前觉症状加重,下肢沉重,畏寒怕冷,心悸气促,腰部酸重,尿量明显减少,面色灰滞。
既往史:无望闻切诊形体较瘦,精神差。
舌质淡胖苔白,脉沉迟。
双小腿胫骨侧指凹性水肿。
辅助检查:尿常规、肾功能未见异常。
辩证分析:患者素有阳虚病史,此次继发于感冒之后,邪气循经直入太阳腑,膀胱气化不利,水液运行失常,聚而成水,湿为阴邪,湿性趋下,故而下肢水肿。
诊断:中医诊断:水肿脾肾阳虚西医诊断:内分泌水肿治法:补脾益肾,化气行水处方:淡附片10克肉桂6克茯苓20克炒白术20克猪苓20克泽泻20克桂枝12克大腹皮12克木香8克厚朴12克3剂水冲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服医嘱:休息静养,减少活动,低盐饮食。
医师:杨××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2017-8-27,9:00问诊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水肿消退,尿量增多。
望闻切诊形体较瘦,精神差。
舌质淡胖苔白,脉沉迟。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小便量正常。
宜攻补兼施,佐以补气药物。
诊断:同前。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处方:车前子20克龙胆草10克黄芩15克当归10克泽泻20克栀子10克甘草10克柴胡2克川木通20克青皮10克大黄10克黄芪20克汉防己10克7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同前。
医师:杨××七、疾病名称:眩晕初诊记录姓名:胡某性别:女年龄:62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问诊主诉:眩晕1周。
现病史:患者1周前因同家人生气后出现眩晕,耳鸣,肢体麻木,面红目赤,食物旋转,不能自持。
症状稍缓解后由家人陪同到乡医处测血压BP180/110 mmHg,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后缓解。
刻下症:此次2日前再次眩晕,头痛且胀,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行走困难,颜面潮红。
既往史:糖尿病史5年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差。
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辅助检查:BP160/100mmHg。
头颅CT示:平扫未见异常。
辩证分析:患者平素性情急躁,阴虚阳亢,此次发作因与家人生气,致使肝阳暴张,气血上逆,阴阳气血不相顺接,此为肝肾阴亏于下,肝阳暴亢于上所致。
诊断:中医诊断:眩晕风阳上扰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处方: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决明20克盐杜仲15克怀牛膝20克桑寄生20克栀子12克黄芩12克益母草15克茯神12克夜交藤15克珍珠母20克3剂水冲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服医嘱:休息静养,减少活动,戒怒戒躁。
医师:杨××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2017-8-27,9:00问诊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眩晕好转,睡眠已佳,口苦口干。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差。
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惟口苦口干尚存,阴津已伤,宜清热生津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