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正文
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现代西方哲学概论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西方哲学的标志性人物黑格尔曾经很形象地把哲学比作一个“厮杀的战场”,在那里思想的巨人以睿智的思辨与犀利的言辞为武器,彼此攻讦,希望致别人的思想与死地,而让自己的思想“君临天下”,在思想的国度里“一统江湖”。
在哲学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有其合理成分,却又不是具有普遍性的终极真理;体现人类对世界与自身的终极说明的“真理”,蕴含在“刀光剑影”的哲学战场上思想英雄们“前赴后继”的全过程中。
现当代西方哲学真正面对自己的生活世界,思考生命固有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了对人主体性的尊重。
一、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满足便无聊。
人生就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
2、哲学家多是时代的早产儿,叔本华的思想相对于他的时代来说是超前的,叔本华自己也清醒地知道这一点。
3、彼得拉克: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满足了。
二、尼采:重估一切价值1、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身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有的人死后方生。
2、人没有一成不变的既定本质,他可以自己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创造自己。
3、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的自我超越。
三、柏格森:追寻生命之流1、我们做什么取决于我们是什么,但必须附加一句,我们是自己的创造者,我们在不断的创造自己。
2、对于有意识的生命来说,要存在就是要变化,要变化就是要成熟,而要成熟就是要连续不断地进行无尽的自我创造。
3、经验的方法对于解释和把握人的内心状态是无能为力的,只有通过意识的直觉和反省才能把握到真正的自我。
四、弗洛伊德:开启无疑是之门1、本我过去在那里,自我即应在那里。
2、在夜间,意识因沉睡而放松了抗拒,被压抑的本能冲动便以梦的形式出现,在梦中求得暂时的宣泄。
3、文明既对人有益又对人性压抑。
五、杜威:实用主义的发展1、假设不大胆,不能有新的发现;证据不充分,不能使人信仰。
哲学概论

基督教哲学泛指基督教中以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圣经》为基础的各种哲学学说。
古代和中世纪指奥古斯丁主义、奥利金主义、托马斯主义、经院哲学等。
现代指新经院哲学、辩证神学、自由主义神学、基督教存在主义、基督教进化论、新古典派有神论等。
概念罗马基督教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以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圣经》为基础的宗教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三种形态基督教哲学在近2000年的历史中,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出现过三种不同的形态:第一种形态是2~5世纪的教父哲学,5世纪为其鼎盛时期。
代表人物有查士丁、克莱门、奥里根、Q.S.F.德尔图良、杰罗姆、安布罗斯、A.奥古斯丁、格雷高里等。
第二种形态是9~15世纪的经院哲学,13世纪为其繁荣时期。
在13世纪前是以奥古斯丁主义为主导思想的经院哲学,13世纪后是以托马斯主义为主导思想的经院哲学。
第三种形态是19世纪末出现的新经院哲学,即新托马斯主义。
代表人物有利奥十三世、曼尔西埃、格拉布曼、J.马里旦、┵.H.吉尔松、Y.西蒙、G.A.韦特尔、J.M.波亨斯基等。
教父哲学特点早期基督教的护教者,根据《圣经》,利用古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新斯多阿主义,制订和论证基督教的创世论、原罪论、救赎论、三位一体论和来世赏罚论等一整套教义。
这是哲学和神学混为一体的辩护基督教教义的宗教理论。
基本观点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奥古斯丁认为,基督教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神和灵魂,论证的课题是认识神和认识自我。
他借助柏拉图哲学的理念论和斯多阿学派的伦理学,断言神是超越的存在,永恒不变,绝对统一。
神是唯一的精神实体,充满智慧和意志。
神的意愿和作为是一回事。
神根据自己的意愿从无中创造具体世界,创造体现神的真和善。
人是物质世界中最高的创造物,是由灵魂和肉体两种实体组成的。
灵魂近似于神,是单纯的非物质的精神实体。
灵魂是指导和形成肉体的基质,是肉体的生命。
本质上,灵魂是追求至真至善的神。
但是,由于人背离神,无视精神生活,贪图物质享受,败坏本性,从此人不能不犯罪。
高中哲学概论

高中哲学概论哲学是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的基本问题是世界的本质问题。
一、世界观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世界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世界观,它以社会存在为前提,是被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1)物质世界及其普遍联系是客观的、实在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具体来说,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世界是多样化的统一,是各种因素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就是普遍联系,就是运动。
( 2)规律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联系。
客观事物的发展总要受到一定规律的制约,否则就要发生变化。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与人的意识不可分割,人不能创造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按照规律办事。
( 2)规律性和必然性是客观的、普遍的,物质运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即都有不同于他事物的质的特点,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根本联系。
在规律面前,人的意识是渺小的,人们只能顺应自然,人的活动受规律的支配。
首先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感性认识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们能够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但是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
理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其次是“意识第一”,重视精神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需要是认识产生的动力。
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哲学概论》第一章

• 柏拉图的哲学之爱(Eros):“柏拉图式的 爱情”
• 从肉体之爱升华到哲学之爱:从追求一个 美的身体出发,为着美本身不断向上攀登: 从一个美体延伸到两个美体,由两个美体 延伸到所有美体。从美的身体走向美的生 活,从美的生活走向美的认识,从所有认 知最终到达那个惟一指向美本身的知识。
• 唐君毅说,“在上述各种学问之外,人必 须有一种学问,去了解此各种学问间可能 有的关系;把各种学问,以种种方式之思 维,加以关联起来,融贯起来,统整起来; 或将期间可能有之冲突矛盾,加以消解。 这种学问,可以说在各种学问之间,亦可 说在各种学问之上,或各种问之下。总之, 这是人不能少的。这种学问,我们即名为 哲学。”
• 在中国,原本无“哲学”一词,“哲”与 “学”两字都有。 “哲”训为“智也”, “学”训为“觉悟也” (“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哲”与“学”连名,只限于“哲”或“智” 之学,只有《庄子· 天下篇》所谓道术,魏 晋所谓玄学,宋元明所谓理学、道学、义 理之学与西方Philosophy之名略相当 。
二、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1、哲学始于惊奇和无知 柏拉图:“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 惊奇” 。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今来人们开始 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 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要的问题, 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 出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 惭愧自己的愚蠢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 的是为了摆脱愚蠢。显然他们为求哲而从 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 • • • • • • •
哲学概论电子文件

第二章:本体论:形而上学
(2)“天”的主流内涵 A 天的道德之理属于主流内涵
周代统治者:“以德配天”;孔子:“克己复礼”为 仁,并结合仁、礼;孟子把“仁、义、礼、智”之端 归于人的本性,并提出“尽心、知性、知天” ;董仲 舒、宋明理学进一步提出了完整系统的“天理”学说。 ——上述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一章:哲学的概念:哲学及其他
三、哲学的功能 1.根本的功能:建构世界与批判世界 2.衍生的功能 (1)认识现实世界(更为本质) (2)训练逻辑思维(更为明晰)
讨论
你觉得什么是哲学,它有用吗?
第二章:本体论:形而上学
第一节 本体论的一般理论 一、本体以及本体论 1.本体的理解 (1)词源:on ;ontos;Ontologie (2)概念:存在;本体;本体论 (3)本体论的认识论根源和理想根源
2.中世纪哲学 (1)教父哲学(奥古斯丁、德尔图良) (2)经院哲学(安瑟伦、阿奎那等等) 二、近代哲学 1.16-18世纪哲学 ——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
第一章:哲学的概念:哲学及其他
2.18世纪法国哲学 3.德国古典哲学 三、现代哲学 1.人本主义思潮 ——意志主义 、生命哲学 、存在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 ——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分析哲学
三、哲学的学科 1.哲学上关于哲学学科分类举例 (1)亚里士多德(表1) (2)早期斯多葛派(表2) (3)伊曼努尔•康德(表3) (4)黑格尔(表4)
第一章:哲学的概念:哲学及其他
表一:亚里士多德 l 逻辑学(分析法) l 理论科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生理
学、心理学)
l l
哲学概论第一章

哲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什么是哲学?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爱智慧”,哲学家被称之为“爱智者”。
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最终本原、共同本质、基本状态、普遍规律以及人与世界最一般关系等方面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所提炼形成的理论体系。
学科与学说什么是学科?“学科”是科学存在的实体和基本形态。
具体的学科,是指按知识和科学的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一般说来,一个学科由它的特定对象,针对对象某一方面、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人们长期共同积累的相关知识、方法、规范等所构成。
学科的根本观点,在于体现人类认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就是说,学科是人类的公共思想文化平台,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学科的根本特点,在于体现人类知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学科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是人类的公共思想文化平台。
什么是学说?“学说”是学科的现实形态。
是在“学科”这个舞台上的表演。
一般来说,学说是对学科问题的一定解答或反映系统,是在现实中形成的一定相对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
现实的主体多样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是学说的特点。
因为在现实中,学说总是由现实的人在一定条件下创建的具体理论和方法系统,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形成不同的体系。
二者的关系学科通过学说而存在,只有通过各种学说不断地提出和回答问题,才能使学科得到实现和发展;学说则根植于、隶属于学科而存在,学说接受学科发展的检验而获得生命和归宿。
哲学的学科特征1哲学学科的对象和问题具有高度普遍性。
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整个世界万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哲学学科研究的问题,都是带有高度普遍性的问题(不是特殊的细小的问题)2哲学学科的概念和论断具有高度抽象性。
哲学的概念和论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只有运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概念,才能反映事物的普遍性。
只有运用较大概念做出一般性论断,才能解决哲学中的问题。
3哲学学科的研究和理论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
哲学研究者总是认真反思前人的认识和结论是否正确、全面,总是对其持批判的态度,力求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哲学概论

第一章哲学概论一、哲学和哲学的产生1.“哲”之为“学”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本意的理解2.任何一门具体科学都能给人以智慧,而且哲学智慧还离不开具体科学智慧。
因为当时具体科学不够发达,古希腊人误以为哲学是“知识总汇”。
哲学智慧与具体科学智慧不同,其不是关于世界某一方面或某一过程的知识,而是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原或共同本质的学问,它是一种世界观。
3.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哲学世界观不同于自发的世界观,其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不同于宗教世界观,其对世界本原的把握不是建立在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盲目崇拜上,而是诉诸于人的高度自觉的理性认识。
4.哲学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
实在否定了对超自然力量的盲目崇拜因素,最后在对各种实证知识的概括中形成的。
5.哲学产生的四个基本条件:(1)人类实践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才有可能进行专门的哲学研究,构造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世界观。
(2)具体科学初步形成,才对整个世界共同本质作出一般性的概括。
(3)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明显的进步。
只有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通过想象去把握共同的本质。
(4)社会集团的利益需要。
产生阶级对立,构造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从理性的高度论证阶级划分和阶级统治的合理性,成为奴隶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种社会需要。
6.哲学的产生表明:1.时代性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而它所反映的内容也必然具有时代性。
尽管东形式上看,哲学所使用的普遍概念和范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哲学家的思想虽然可以超越现实但却决不可能脱离现实,脱离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而且真正的有意义的超越只有在深刻把握现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
2.历史性哲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在不同的时代,哲学家对哲学根本问题的理解和回答会有着不同的特点。
人类不断发展着的认识的历史也就是哲学的历史。
哲学概论

辩证唯物论(4.5):探索世界的本质
哲学概述:
辩证 唯物 → 主义
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
唯物辩证法(7.8.9.10)
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辨证否定
认识论(6):追求真理的过程
关键词:实践、认识、真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马克思主义 哲学 哲学 (正、误)
(科学的) 历史 唯物 主义
社会历史观 群众观
寻觅社会的真谛 (11) 正确地认识社会
关键词: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 盾,人民群众
人生观 价值观
实现人生价值
(12)
一般到个别 (1.2.3)
整体与部分
关键词:价值、价值观、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 值的创造和实现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鸡蛋得……
为猪把脉
你的脉怎么摸不着?
用事 联物 系是 的普 观遍 点联 看系 问的 题,
刻舟求剑
外因是事物变 化发展的条件 ,影响事物的 发展。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矛盾双方 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 转化。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部分的合理有序排列,会增强 “田忌赛马”: 事物的整体功能。系统优化。 “围魏救赵”: 联系的观点 事物都存在两面性,要一分为二地看 “赛翁失马”: 问题。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刻舟求剑”: 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 “郑人买履”: 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邯郸学步”: 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学习, 反对照搬照抄。 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会遭到规律的惩罚 “拔苗助长”:
哲学家的思维
故事三:好驭手 苏格拉底的妻子脾气暴躁,有人问 苏格拉底为何娶这样的女人为妻。 他笑道:“如果你能驯服一匹烈马, 那么其他马又有何难驾驭的呢?我能忍 受这样凶的人,天下人谁不能做我的朋 友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利士:水是万物的始基。 成长史:孩子的问题“我从哪里来?” 亚里士多德的诠释:水的感性特征。 黑格尔的诠释:初民面水起誓。 世界本原问题:原初的根据是一种信念。
哲学概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水是原则)哲学是从这个命题开始的,因为藉着 这个命题,才意识到“一”是本质、真实、唯一自 在自为的存在体。在这里发生了一种对我们感官知 觉的离弃,一种对直接存在者的离弃——一种从这 种直接存在的退却。希腊人曾把太阳、山岳、河流 等等看成独立的权威,当作神灵崇拜,凭着想象把 它们提高到能够活动、运动、具有意识、意志…… 有了那个命题……因此确定了只有一个“普遍”, 亦即普遍的自在自为的存在体——这是单纯的没有 幻想的直观,亦即洞见到只有“一”的那种思想。
哲学概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智者派是从根据出发进行理智推论的教师,他们 是处在反思的阶段。这种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是 通过表象和例证,引起人们注意那按照他们自己 的经验、心情等等所认为正当的东西;用这样的 方式,从特殊过渡到普遍。……智者们之倒向片 面的原则,这是由于当时的希腊文化还没有到达 这样的一个时候,还不能从思维的意识本身中建 立最后的原则,从而以某种确定的东西作为根据。 (二/18)
哲学概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形式推理的思维与柏拉图的对立,特别突出地表现 在这一点上,即:他们不是从事情的自在自为地存 在着的概念来了解义务、了解应做的事,而是提出 一些外在的理由,来分别是非利害。在柏拉图和苏 格拉底正相反,他们的主要原则是要考虑情况的本 性,发展事情自在自为的概念。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愿意提出这个概念来反对从那些常常只是特殊和个 别的观点和理由出发考虑事情,这些观点本身是与 概念相反对的。区别就在于:有教养的形式的推理 一般属于智者们,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则通过一种 固定的东西——普遍的规定(柏拉图式的理念), 通过精神永恒地在自身中发现的东西来规定思想。 (二/20)
哲学概论
2、知识论的创立
柏拉图。
哲学概论
知识论的创立:柏拉图
柏拉图:共相。意识在自身之中。知识。 成长史:个体权威的瓦解和公众生活。 黑格尔:从个体到普遍,思维回到自身,灵魂即 思维(肯定);“理念”停留在起点,没有发展 (否定)。 马克思: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将意识看作是有生 命的个人。 知识论的两大基石:纯粹思维和普遍性。
哲学概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我们不能把柏拉图的对话看成目的在于罗列多种不 同的哲学而认之为同有效准,更不能把柏拉图的哲 学看成从它们里面产生出来的一个折衷的哲学。他 的哲学宁可说是把这些抽象片面的原则在具体方式 下真正结合起来的枢纽。为了把这些原则或规定加 以发挥,并使其在意识面前明确起来,首先必须各 就其本身加以陈述,加以发挥。因此对继起的较高 的阶段说来,它们无疑地会具有片面的形式。但这 较高的哲学并没有消灭它们,也不是让它们原封不 动,而乃是吸收它们作为它自己较高、较深原则的 诸环节。(二/163)
哲学概论
马克思《1844手稿》
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即物质的本 质力量的存在物,既拥有他的本质的现实的、自然的对象, 他的自我外化又设定一个现实的、但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现 出来的因而不从属于他的本质并且凌驾其上的对象世界, 这是十分自然的……同样明显的是,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 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只是抽象物,而不是现实的 物……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说来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 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设定的东西, 这个被设定的东西并不证实自己,而只是证实设定这一行 动,这一行动在一瞬间把自己的能力作为产物固定下来, 使它表面上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作用——但仍然只 是一瞬间。
哲学概论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
“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种询问则意味着, 通过澄清所要询问的东西去冒险探究和穷尽在这一 问题中不可穷尽的东西。哪里出现了这样的活动, 哪里就有哲学。 问出在者之外去,就是形而上学。 一切非无者都落入这个问题,甚至最后包括无本身, 这并不因为由于我们谈到它,它就成了某物,成为 在者,而是因为它“是”无。 这一发问是一种令存在绽开又持留的强力,它要求 不驻足于任何特定的存在者,而劈头追问“在者整 体生
智者派与苏格拉底的对立:经验法 则的普遍化和消解。
柏拉图:普遍是一种超验的法则。
创 立
亚里士多德:普遍法则的展开。
完成了的形而上学:个体性原则的 终结;实体即主体。
哲学概论
体 系
黑格尔
哲学概论
2、世界本原问题的终结
赫拉克利特:无物常驻,一切皆流。 成长史:变化为什么令孩子感到惊奇? 黑格尔的诠释:“变化”是最早的思辨范畴。 马克思:真正的历史在于“变更”。 世界本原问题的终结:前存在论。
哲学概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有与无都只是没有真理的抽象物,第一个真理只是 变……所以全、绝对应规定为变。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我们看见说出了无限本身,或说 出了无限的概念、本质:无限或绝对的存在是对立 的统一——即一般对立的统一,纯粹对立的统一, 有与无的统一。 赫拉克利特不能说本质是空气或水之类的东西,因 为它们自身不是过程。而火是过程。(真理是一个 过程。)
哲学概论
对应关系图表
赫拉克利特
河流—水流—活火
作为“环节”
变(一)—感性形态(多)— 过程
作为“完成”
本质—现存—全体(现实)
哲学概论
3、存在论问题
巴门尼德:存在者是存在的,不存在者是不存在 的。能存在者和能思维者是同一的。 成长史:为什么命名意味着“懂事”? 巴门尼德:“这是A”,存在的根据既不在“这” (直接的感性确定性),也不在“A”(观念、符 号),而在将二者关联起来的强力“是”。 黑格尔的领会方式:存在的根据在“思维”中。 巴门尼德建立了存在论的第一个样式。 存在论:存在是一种对关联的领会。
第一讲:哲学的缘起
荷尔德林: 如何开端便如何保持。
哲学概论
一、思想的渊源
雅斯贝斯:轴心时代。 从孔子到荷马:述而不作。 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原始经验:回到二元分立之前。 从“万物有灵”到“奥林匹斯诸神”。
哲学概论
二、存在论问题
巴门尼德:无中不能生有。
哲学概论
1、世界本原问题(前存在论)
哲学概论
第二讲:知识论路向
柏拉图: 知识就是一种回忆。
哲学概论
三、知识论路向
柏拉图:知识是一种回忆。
哲学概论
1、知识论的发生
智者派和苏格拉底的对立。
哲学概论
A 智者派
智者派(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成长史:孩子最初的教化来自父母的权威。 智者派:将经验中得来的片面的道理上升为普遍 的法则。注重教化,背负责任。其教化方式主要 为“演讲术”和“论辩术”。 黑格尔的领会方式:思想具有内容(肯定); “人”是“个人”(否定)。 知识论的发生:经验是最初的尺度。
哲学概论
3、知识论的体系
亚里士多德。
哲学概论
知识论的体系: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实体。实践。 成长史:孩子最初的人生观或世界观。 黑格尔:从“归纳”到“演绎”;从“决定”到 “目的”;从“理念”到“形式”;从“实在”到 “实现”。
哲学概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亚里士多德所从事的,不是去把一切还原为一个统 一体,或是把诸多规定归结到一种对立的统一上: 正相反,他却是要紧紧抓住每个东西的特殊性,而 且这样去跟踪它。……我们明确地知道了那对象, 并认识了这个对象的确定的概念。他竭力把每个对 象加以规定;但他更进而思辨地深入到对象的本性 里面去。这个对象却停留在它的更具体的规定里; 他甚少把它归结到抽象的范畴上面。(二/284)
哲学概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柏拉图的理念一般地是客观的东西,但其中缺乏生 命的原则、主观性的原则;而这种生命的原则、主 观性的原则(不是那种偶然的、只是特殊的主观性, 而是纯粹的主观性),却是亚里士多德所特有的。 (二/289)——实践 正像他坚持着共相来反对单纯的变化一样,他又用 活动性来反对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反对数。活动 性也是变化,但却是维持自身等同的一种变化。 (二/289)——实体
哲学概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苏格拉底的普遍性具有扬弃朴素意识中的真理(法 律)的消极方面,因而朴素的意识便变成了纯粹的 自由,超出了原来对它具有权威的特定内容。这种 无内容的自由,这个作为精神的实在,对内容是漠 不关心的;这种自由一充满了意识,内容在它眼里 便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了;而贯穿着自由和普遍概 念的,却是精神。精神,作为内容与自由的统一, 才真正是真实的东西。(二/89)
哲学概论
B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自知自己无知。 成长史:最初的叛逆来自对经验的反思。 苏格拉底:经验中得来的道理不具有普遍性。 黑格尔的领会方式:本质是普遍的“我”,意识 在它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自由(肯定);普遍的 消极因素是纯粹自由和缺乏内容(否定)。 知识论的发生:质疑经验是自我建构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