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案-第四章血液循环-6学时

合集下载

生理学ppt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学ppt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心肌细胞类型与特点
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
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是心脏进行泵血活动的主要细胞。含 有丰富的肌原纤维和线粒体,但仅有少量的肌浆网。
自律细胞
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 房室束及其分支等部位的细胞。这类细胞的肌原纤维较少, 而缝隙连接数量较多,有利于电冲动的迅速传播。
01
02
03
04
维持生命活动
血液循环为全身各组织和器官 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保证机
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进行。
调节机体功能
通过血液循环,神经和体液调 节因子得以迅速传播到全身, 对机体功能进行精确调节。
防御功能
血液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免疫 成分能够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
侵,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凝血功能
当血管受损时,血液能够在短 时间内凝固,防止大量失血。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机制
组织液生成
组织液是血浆从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和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效滤过压是指 促进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毛细血管通透性则受到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反应等因素的影响。
组织液回流
组织液生成后,大部分经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入血,小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组织液回流的动 力主要来自于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静水压之间的压力差,同时淋巴系统在组织液回流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血压低、血流量大
肺部血管阻力小,血压相对较低,但血流量大,以满足气体交换 பைடு நூலகம்需求。
血管壁薄、弹性差
肺部血管壁较薄,弹性纤维较少,因此血管弹性较差。
存在肺动脉高压现象
在某些情况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会出现肺动脉高压现象。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二尖瓣听诊区 (锁骨中线第五肋间隙)
23
小结: 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是心房和心室之间, 心室和主动脉间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 压力梯度是推动血液在腔室之间流动的动力; 单方向流动是在瓣膜的配合下实现的; 心室缩舒→室内压变化→ 导致房、室、主动 脉产生压力梯度→推动血液→在瓣膜配合下 单方向流动。
(2)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如果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 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人工刺激或病理性 刺激,可使心室提前产生一次兴奋(期前兴奋) 和收缩(期前收缩),其后常伴有一次较长的心 室舒张期(代偿间歇)。
56
(1)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2)“全或无”收缩 (3)对细胞外液Ca2+ 的依赖性
53
①有效不应期:0期至-60mV,不能产生 动作电位。
②相对不应期:-60mV至-80mV,阈上刺 激可产生AP,随膜电位增大,兴奋性回 升。
③超常期:-80mV至-90mV,阈下刺激即可 引起兴奋,兴奋性超过正常。
54
55
2.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0期 复极达-60mV),相 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激活Ito通道
↓ K+一过性外流 ↓ 快速复极化 (1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1期
K+ Na+
Ito通道:70年代认为Ito的离子
成 分 为 Cl- , 现 在 认 为 Ito 可 被 K+
通道阻断剂(四乙基胺、4-氨基
吡 啶 ) 阻 断 , Ito 的 离 子 成 分 为
Hale Waihona Puke K+。2期:O期去极达-40mV时
36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件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件

05
循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 系
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消化系统为循环系统提供 营养物质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 各组织器官,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维持内环境稳态
消化系统通过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吸收与排泄 ,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吸入氧气,通过血液循环将其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将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 血液循环排出体外。
血管的结构
血管壁由内层的内皮细胞、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和外层的结缔组织构成。
血管的功能与调节
01
02
03
物质交换功能
血管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 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氧 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通过血管进行交换。
调节血流
血管通过收缩和舒张来调 节血流,维持血压稳定和 满足组织需求。
免疫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免疫作 用,能够抵御病原体的入 侵。
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 左右两肺之间,约2/3在 正中线的左侧。
心似倒置的圆锥体,前 后稍扁,心底朝向右后 上方,与上腔静脉、主 动脉相连,心尖朝向左 前下方,心底为心房, 心尖为心室。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和 心外膜三层构成。
心脏分为左心和右心两 部分,左心又分为左心 房和左心室,右心又分 为右心房和右心室。
维持酸碱平衡
呼吸系统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酸碱平衡。
循环系统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排泄代谢废物
泌尿系统通过生成尿液,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而循环系统负责将尿液运 输到肾脏等泌尿器官。
维持水盐平衡
泌尿系统通过调节尿液的量和成分,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水盐平衡。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2024)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2024)
交换血管
真毛细血管壁薄,通透性好,血液在毛细血管内流动缓慢 ,有利于血液与周围组织液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
容量血管
静脉和相应的动脉比较,数量多、管壁薄、口径大、可扩 张性大,故容量大。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 75%容纳在静脉中。因此静脉被称为容量血管。
12
血管张力调节因素探讨
2024/1/28
血液循环定义与功能
定义
物质运输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 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实现物质运输、信 息传递和免疫防御等功能。
通过血液循环,氧气、营养物质等被输送 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代谢废物和二氧 化碳被运走。
信息传递
免疫防御
血液循环中的激素、神经递质等信号分子 可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 肌源性自身调节: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心血管中枢的整合作用使心迷走神经紧 张加强,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减小,动脉血压回降。 反之亦然。这种动脉血压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此外,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牵张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膜上 的机械门控通道开放,K⁺外流增多,膜电位增大(超极化),Ca²⁺内流减少,使平滑肌舒张;反之则相反。这 种因动脉管壁被牵张引起的血管平滑肌舒缩活动改变的现象称为肌源性自身调节。
体内还有一类舒血管活性物质,如乙酰胆碱、腺苷、ATP、K⁺和一氧化氮等。
13
局部血流调节机制剖析
• 代谢性自身调节:当某一器官或组织处于活动状态时,该器官或组织内的代谢会加强,使局部组织液中的某些 代谢产物如CO₂、H⁺、腺苷、ATP、K⁺等浓度升高。这些代谢产物可通过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或抑制交感缩血 管神经活动等方式引起局部血流量增加。这种调节反应称为代谢性自身调节。

人体机能(生理学):血液循环

人体机能(生理学):血液循环
(二)兴奋性
1.心肌细胞兴奋性周期变化 最大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即相当于心肌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的早期。 意义:使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有节律的舒、缩交替活动,有利于心室完成射血功能。
【掌握】心肌的四大生理特性
(1)有效不应期: ✓ 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 ✓ 兴奋性为零 (2)相对不应期: ✓ 兴奋性低于正常 (3)超常期: ✓ 兴奋性高于正常
✓心率↑↑(>180次/分)→心动周期缩短,尤其是心舒期缩短
✓→前负荷↓↓→心排出量↓。
✓心率↓↓(<40次/分)→心动周期延长,尤其是心舒期延长 ✓→前负荷↑↑→心排出量↓。
〔了解〕心力贮备
【概念】心排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增强而增多的能力。
健康人在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3.6-4.8L/min 健康人在剧烈体力活动时的心输出量可高达25 ~ 35L/min,为安
〖熟悉〗心输出量概念
心指数: 概念: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 意义:临床上评价不同个体心功能好坏的常用的指标。
现实中人有矮小和高大的,其新陈代谢总量并不相等,用心输出量 的绝对值作为指标进行不同个体间心功能的比较是不全面的。研 究发现心输出量与体重不成正比,而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熟悉〗心输出量概念
期前收缩(早搏):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工或来 自异位起搏点的激动而产生的收缩。 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后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五)理化因素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1.温度:主要影响自律性,使其增高。 2.酸碱度:当PH值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 3.电解质离子: ❖高血钾:重度高血钾时,心肌的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均减弱, 甚至心脏停止跳动于舒张状态(钾抑制)。故临床补钾时,禁止静脉推注。 ❖高血钙:血Ca2+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甚至停跳于收缩状态(钙僵直)。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医学PPT课件)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医学PPT课件)
增大而增大
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引起心肌 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心肌初长度与主动张力间的关系
分析: A.初长度=2.0~2.2um
粗细肌丝最佳重叠 — 最适初长度
B. < 2.0~2.2um ? > 2.0~2.2um ?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4、心音(heart sound)
1、定义: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流速改变形
成涡流、血液撞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
2、组成:每个心动周期中有4个心音
第三心音:部分健康儿童和青年人 第四心音:心房音(异常剧烈收缩)
特征
频率 振幅 时程
机制
S1
低 高 长 房室瓣关闭
S2
高 低 短 半月瓣关闭
意义Βιβλιοθήκη 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 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
N:55%~65%
意义:是评价心功能较为客观的标准
2.心脏做功量:内功、外功
心肌耗氧量
心脏的效率:外功占心脏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
(1)每搏功:心室收缩一次做的功 =搏出量×射血压+血流动能(可忽略)
左室搏功=搏出量× 血流比重× (平均A压-左心房平均压)
(2)每分功:心室每分钟内收缩射血做的功 =每搏功×HR
反映房室瓣功能
反映半月瓣功能
二、心脏泵血功能评定
1.输出血量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 (stroke volume,SV): 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 所搏出的血量 安静时N:60~80ml 平均70ml
(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搏出量×HR 安静时N:4.5~6.0L 平均5.0L

《生理学基础》教案教学提纲

《生理学基础》教案教学提纲

《⽣理学基础》教案教学提纲《⽣理学基础》教案《⽣理学基础》教案编号:1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实验原理介绍、基本操作(仪器介绍)、实验重要步骤、实验中应注意事项。

见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等的教案内容可参照理论课教案内容编写。

《⽣理学基础》教案编号:2《⽣理学基础》教案编号:3教学过程:⼀.播放视频,引出新课内容⼆.再与临床病例结合,提出⾎液对⽣命存在的重要性三.图⽰⾎液的组成,⾎液的理化性质,结合图⽚和视频讲解⾎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理意义。

四.结合临床病理,讲解⾎细胞的特性。

例如贫⾎等五.教学⼩结与检测1、复习⾎液组成和理化特性2、何为⾎浆渗透压?其⽣理意义是什么?3、重点复习检测1)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2)红细胞⽣理特性(例如渗透脆性)3)红细胞⽣成与调节4、⽩细胞和⾎⼩板的功能和⽣理特性⽣理性⽌⾎:什么是⽌⾎时间?⽣理性⽌⾎的基本过程?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教学后记:1、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学⽣⼗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

2、学⽣对内容感兴趣。

课堂⽓氛活跃。

3、教学互动活跃⽽效果好。

《⽣理学基础》教案编号:4《⽣理学基础》教案编号:5六、教学⼩结与检测:1、试述⼼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特点和各期产⽣的机理。

2、什么是⼼肌电⽣理学特性?影响⼼肌电⽣理特性的因素有哪些?3、什么是⼼肌⾃律性?⼼脏⾃律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简述⼼电图各波、各时段和各时期所代表的⽣理意义。

5、试述⼼动周期中⼼室内压、⼼室容积、瓣膜开闭及⾎流⽅向的变化。

七、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教学后记:1、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学⽣⼗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

2、学⽣对内容感兴趣。

课堂⽓氛活跃。

3、教学互动活跃⽽效果好。

《⽣理学基础》教案编号:6课题第四章⾎液循环(第三、四、五节)课时6节任课教师授课⽇期2011 年12⽉12-16⽇授课⽅式理论教学⽅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压、⼼⾎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重点影响动脉⾎压的因素难点微循环的调节教学⽬的、要求:掌握动脉⾎压及其正常值,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管活动的调节;熟悉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微循环的结构特点、功能以及调节;⼼⾎管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四年级下册的《生理学课件》第四章,主要讲述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知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血液循环的过程,心脏的工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模型、图解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2. 知识讲解:利用课件、模型和图解等教具,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血液循环途径、心脏结构与功能。

七、作业设计1. 绘制血液循环图,标注各部位名称。

2. 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小短文。

3. 设计一份关爱心脏的宣传海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家校沟通: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

4. 课后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成绩。

6. 课后活动: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参观医院的心脏科室,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四年级下册的《生理学课件》第四章,主要讲述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掌握心动周期;心动周期内心室压力、容积的变化及瓣膜的活动。
2.熟悉第一、二心音的机制和意义。 3.掌握心肌细胞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概念和机制。
教学重点: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心音的产生、第一、二心音的机制。
教学难点:心脏泵血机制及过程。
补充内容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
和时间分

通识教育:讲述芮成钢的故事,芮成钢被称为学习中的“战斗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 10 分钟:
3.心音的成分:主要由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1)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异同: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出现时间(标志):心缩期(心室收缩开始)
心舒早期(心室舒张开始)
` 心音特点:
音调低,历时较长
音调高,历时较短
10 分钟:
听诊部位:
心尖区
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听诊区
心音及特
意义:
反映心室收缩力量
反映动脉压的高低

(2)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形成机制:
①第一心音发生在心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是心室收缩期各种机械振动形成的,
这一时期包括从房室瓣关闭到半月瓣关闭之前。第一心音是由房室瓣关闭、心室收缩使血流冲
击房室瓣引起心室振动及心室射出的血液撞击动脉壁而引起的振动混合而成。
②第二心音是心室舒张早期各种机械振动形成的,主要是由于半月瓣迅速关闭,血流冲击
起的振动,老年人可出现。当第三心音、第四心音出现在成人时多为病理现象。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1.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一次兴奋过程中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心肌细胞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后,兴奋性依
次发生以下周期性的变化: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有效不 应期较长,相当于心肌机械变化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第四章 血液循环-1
课时安排 授课时间
2 学时 第8周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教学方法(请打√) 讲 授 讨 论□ 教学资源(请打√) 多媒体 模 型□ 教学目的和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实验课□ 示 教□ 实 物□
练习课□ 其他□ 自学辅导□ 其他□ 挂图□ 影音□ 其他□
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的活动周期。
过程
2.心率与心动周期的关系: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
收缩期(systole)和舒张期(diastole)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心肌工作的时
间相对延长,而休息时间缩短。这样将不利于心室充盈;不利于心室休息和供血,故心率过快
2.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1)心室收缩期(以左心室为例): ①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心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 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而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 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 等容收缩期的特点:a.心室第一次密闭;b.室内压升高最快;c.心室容积最大,保持 不变。 ②快速射血期(period of rapid ejection):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 进入射血期。在射血期的前 1/3 左右时间内,心室压力上升超过主动脉压,推动半月瓣开放, 血液被迅速射入主动脉,射出的血量很大,占心搏出量的70%,称为快速射血期。 ③减慢射血期(period of slow ejection):心室收缩力量和室内压开始下降,射血速 度减慢,称为减慢射血期。此时室内压虽已略低于主动脉压,但因心室内的血液有较大的动能, 仍能继续流向动脉。 心室射血期的特点:a.由于心室收缩引起室内压提高,使射血得以完成;b.心室容积由 最大至最小;c.射血速度由快至慢。 (2)心室舒张期 ①等容舒张期(period of isovolumic relaxation):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迅速下降, 使半月瓣关闭;此时室内压仍高于房内压,故房室瓣仍关闭。由于主动脉瓣和房室瓣都处于关 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该期是室内压下降最快的时期。等容舒张 期的特点:a.心室第二次密闭;b.室内压下降最快;c.心室容积最小,保持不变。 ②快速充盈期(period of rapid filling):当心室继续舒张至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 房室瓣开放,进入心室充盈期。在充盈初期,由于心室继续强烈舒张,使室内压更低于房内压 甚至造成负压,使心房和大静脉内的血液因心室的“抽吸作用”而快速充盈心室,称为快速充 盈期。 ③减慢充盈期(period of reduced filling):随着心室内充盈的血量增多,心室与心房、 大静脉之间的压力差减小,血液流入心室的速度变慢,称之为减慢充盈期。在减慢充盈期的后 半段时间(相当于心室舒张的后三分之一期间),由于下一心动周期心房的收缩,又“挤入” 额外的血液到心室,此时又进入下一心动周期。心室充盈期的特点:a.由于心室舒张引起室 内压下降低于房内压,使充盈得以实现;b.心室容积由最小至最大;c.充盈速度由快至慢。 (3)心动周期的特点: ①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是压力梯度,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是产生压力梯度的 根本原因。 ②瓣膜的单向开放对于室内压力的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一个心动周期中,右心室内压变化的幅度(8~24mmHg)比左心室(80~130mmHg)
小得多,因为肺动脉压力仅为主动脉的 1/6。
④左、右心室的搏出血量相等。
⑤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最高的时期是快速射血期。因为
主动脉压高于左心房内压,所以心室从血液充盈到射血的过程,是其内压从低于左心房内压到
超过主动脉压的过程(变化幅度大),因此心室从充盈到射血这段时间内压力是不断升高的;
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人类血液循环
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
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
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友心房,这一
关。
(3)房室瓣:关闭:等容收缩期初; 开启:快速充盈期初(等容舒张期末)。
(4)半月瓣:关闭:等容舒张期初;开启:快速射血期初(等容收缩期末)。
三、心音
1.心音的概念:在胸壁的一定部位用听诊器听到的一些随心动周期而规律变化的声音,
主要由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流撞击心室壁引起的振动所产生。
2.心音听诊的意义:判断瓣膜的功能状态、心律、心率。
大动脉根部引起的振动以及心室内壁振动而形成的。
(3)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 第三心音发生在快速充盈期末,是一种低频率低振幅的心音,
其形成可能与心室部分充盈后血流速度突然改变而造成的心室壁和瓣膜的振动。在儿童及年轻
人可听到第三心音。第四心音又称心房音(atrial sound),是心房收缩使血液进入心室而引
①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从 0 期去极→复极 3 期达-60mV。 包括: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ARP):从 0 期去极→复极 3 期达-55mV; 局部反应期:从-55mV→-60mV
②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RRP):从-60mV→-80mV ③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 SNP):从-80mV→-90mV 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与钠通道的状态有关,而钠通道的状态又与膜电位的变化有关。所 以,随着心肌细胞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兴奋性的变化呈现周期性。有效不应期内, 20 分钟: 钠通道完全失活(绝对不应期)或仅有少量钠通道刚开始复活(局部反应期),此时心肌的兴 心肌的生 奋性完全丧失(绝对不应期)或极低(局部反应期),所以,即使给予强刺激心肌细胞也不会 理特性 产生反应(绝对不应期)或仅产生局部兴奋(局部反应期)。因此在有效不应期内,任何刺激 都不能使心肌细胞再次产生动作电位和机械收缩。相对不应期内,大部分钠通道已经逐渐复活, 但开放能力未达到正常状态,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正常,须用阈上刺激才可引起新的动作 电位。超常期内,钠通道已经基本复活,而且膜电位靠近阈电位,使其兴奋性高于正常,因而 用阈下刺激即可引起细胞兴奋。在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内,由于部分钠通道仍处于失活状态而 不能开放,所以此时引起的动作电位与正常动作电位不同,其 0 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都小于 正常,兴奋传导的速度也较慢。 心肌细胞有数百毫秒的有效不应期(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此期内的任何刺激 都不能使心肌产生新的兴奋和收缩,因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总是保持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 性活动,以实现其泵血功能。 2.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 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终结之后,受到人工的或潜在起搏点的异常刺激,可在正常节律之前 发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期外)收缩。由于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不应期, 当紧接在期前收缩后的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常常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 而失效,因此在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较长的心室舒张期,这称为代偿间隙。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心肌能自动地、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动节律性。心肌的自律性来源于特殊 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其中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称为起搏细胞,是正常的起搏点。潜在 起搏点的自律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 1. 心肌传导系统各部位的自律性 (1)起搏点(pacemaker): 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 窦房结(90~100 次/分)
潜在起搏点(异位心律): 房室交界(40~60 次/分);浦肯野纤维(15~40 次/分) (2)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方式: ①抢先占领(preoccuppation):潜在起搏点的 4 期自动去极化尚未达阈电位时,已受到窦 房结发出并传播来的兴奋所激动而产生动作电位,其自身的自动兴奋便不可能表现出来。 ②超速驱动压抑(overdrive suppression):潜在起搏点在窦房结较高频率的节律长期驱 动下,自身处于超速驱动的状态,而自律活动被压抑的效应。表现为一旦窦房结的驱动作用中 断,潜在起搏点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从被压抑的状态恢复过来,再表现出本身的自动节律。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①4 期去极化的速度; ②最大舒张电位的水平; ③阈电位水平。 三、心肌的传导性和兴奋在心脏的传导 1.心肌细胞的传导性:心肌细胞之间通过闰盘连接,整块心肌相当于一个机能上的合胞 体,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细胞间传导。 2.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1)传导的顺序:窦房结(P 细胞)→心房肌、结间束(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房 室结区)→房室束(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 (2)传导的特点:①窦房结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其中 P 细胞是起搏细胞,过渡细胞的 作用是将 P 细胞的兴奋向周围传播。②优势传导路连接左、右心房,可使左右心房几乎同时收 缩。③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慢(0.02~0.05 米/秒),形成房-室延搁(0.1 秒),以保证心房、 心室的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④心房内和心室内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播, 传导速度快,从而保证心房或心室同步活动,有利于实现泵血功能。 (3)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结构因素: ①心肌细胞的直径;②细胞间缝隙连接的数量。 生理因素: ①动作电位 0 期除极速度和幅度;课程导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