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太空一日》优质教案
《太空一日》优质教案

《太空一日》优质教案1500字教案:《太空一日》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与讨论,培养学生对科幻小说《太空一日》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小说的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学生对于小说《太空一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小说中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的思考和分析。
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合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呈现小说《太空一日》的封面和标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对这个标题有什么猜测?2. 阅读理解(30分钟)学生阅读小说《太空一日》,并完成相应的阅读理解题,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做好思维导图或标记关键信息。
3.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小说中的不同主题,并提出观点和理由,例如科技的发展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人类是否应该继续探索太空等。
4. 小组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5. 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整理学生的观点和反思,总结讨论的结果,提出问题:对于科技的发展和太空探索,你们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思考?六、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小说《太空一日》、课堂展示材料2. 学生准备:阅读理解题、讨论和展示材料七、教学评估1. 学生完成的阅读理解题的正确率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3. 学生对于科技发展和太空探索的认识和思考的深度。
22 太空一日 教案

22、太空一日教案学习目标1、利用各种媒介获得有关“神舟五号”太空飞行的资讯,了解本文的背景。
(重点)2、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难点)3、学习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重点)导语在茫茫的太空呆一天,会是什么样的感觉?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神往,因为我们没有这个经历,现在,我们就走进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与他一同分享在太空的生活。
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背景资料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入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
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
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3、字词注音二、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
注意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由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节选),描写了他首次乘坐我国自己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飞入太空的情景,首度揭示了中国人飞天梦背后生死时速的秘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太空中度过的这一天,向学生展示了太空的美丽和神秘,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对太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课文中也穿插了一些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太空这一主题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太空和科学的知识,对课文中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可能对一些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太空的奥秘和宇航员的生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的美丽和神秘,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科学知识,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太空探索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太空中的重力、氧气供应等。
2.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细节,如宇航员的日常生活、太空站的构造等。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内容。
2.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景模拟:通过模拟太空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宇航员的生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太空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想象。
2.准备一些关于太空的科学知识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和拓展。
3.准备一些太空主题的游戏或活动,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太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太空的世界,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在太空中的经历和感受。
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课文中的情景。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2 太空一日》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2 太空一日》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杨利伟在太空中的所见所感。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太空生活,感受科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文章语言生动,描述细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太空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但他们对太空生活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拓宽视野。
此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空生活的基本情况,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空生活的基本情况,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难点:理解作者在太空中的感受,体会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太空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同理心。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太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教学展示。
2.教案:提前准备好教学过程的设计,确保课堂顺利进行。
3.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课文原文、注释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太空生活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太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太空生活的课文,大家猜猜作者在太空中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事情?”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讲述了作者在太空中的哪些见闻?请大家找出来,并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教案《太空一日》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省一等奖

可是,他是这样描述的: 9 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
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 上千吨水化为蒸汽。
火箭起飞了。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 2003 年 10 月 16 日 6 时 23 分。 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 起飞,返航。足以永载史册的瞬间,宇航员的笔下依然是冷静克制的 叙述,对此,你如何看?回顾开篇新闻,再次朗读,读出新感受。
22、《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速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2. 再读课文,学会从小标题入手,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中心。 3. 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以及为事业奉献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从小标题入手,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中心。 教学方法: 朗读法、课件展示法、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图片,以播音员口吻播报新闻 (二)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这一天,短暂又漫长。掩卷沉思,你对杨利伟的哪些经历印象深刻? 那么你知道全文按什么顺序展开叙述? ——事情发展顺序(火箭升空——太空飞行——返回地球) (生阐述,引导学生关注小标题。) (三) 静心细读,思考讨论: 我们发现这些标题都是一个小句子却没有标点符号。 你会给这些小标题加上什么标点符号呢?要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说服大家。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第一小节: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升空)】
从杨利伟对自己在起飞阶段的痛苦描述来看,似乎可以加“!”;可是 在行文叙述中,作者却很克制,“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 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极点”和“真的”都有强烈的修饰和情感色彩, 可是作者还是用了“。”从中似乎可以感受到航天员的严谨以及亲历惊险时 的冷静、镇定。
《太空一日》精品教案

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式,快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3.理解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探险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他在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课文写他自己在太空一日的亲身经历,既惊险又真切动人。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信息,又能感知作者怎样的精神情操呢?探究生趣第一步,浏览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横线划出重要信息,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用波浪线标出表现作者科学精神的语句。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炽热(chì rè]):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释然(shì rán):疑虑消除幅度(fú dù):①振动过程中振动的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值。
②两个可能极限之间的距离或长度。
急剧(jíjù):快而剧烈;急速抖动(dǒu dòng)①用手有力地振动物体。
②颤动。
共振(gòng zhèn):物理学上的一个运用频率非常高的专业术语,是指一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下,比其他频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的情形;这些特定频率称之为共振频率。
敏感(mǐn gǎn):①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皮肤或神经上比较敏感的部分。
②反应很快速,对一件事或某种东西非常敏锐,察觉快速,可很快判断或反应过来。
五脏六腑(wǔzàng liùfǔ):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耐人寻味(nài rén xún wèi):耐:禁得起;味:意味。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2《太空一日》优质课教案

《太空一日》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
浏览时注意找出作者在太空中遇到的意外情况,以及他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2. 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
课外阅读有关太空探索的文章。
第一课时一、导入:杨利伟是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9时,他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经过21个小时的太空飞行,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5分安全返回地面,自主出舱,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同年11月7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课文写他在太空一日的亲身经历,既惊险又真切动人。
今天我们阅读文章,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二、初读:第一步,浏览课文。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
阅读课文,找找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呢?(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横线划出重要信息,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用波浪线标出表现作者科学精神的语句。
引导学生对浏览的内容能够及时归类整理,把握课文内容。
)讨论: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
心理或举动: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太空一日》优秀教案

【 - 话题作文】【篇一】《太空一日》优秀教案太空一日教学设计教案22、太空一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有莫大的勇气来去正视从未发生的突如其来的现象。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太空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难点:学习杨利伟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冷静的心理素质和清醒的头脑。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课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而探险正代表了这种精神。
当前,全球一体化在加速,不同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之间交流、沟通越加频繁,打破隔阂,互相借鉴、吸收对方的文化精华,这已成为当下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今天就让我带大家了解我国对太空开拓探索的前线人员,他就是我们的人民英雄——杨利伟。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1.重点字炽热(chì)负荷( hè)模拟(mó)轮廓( kuò)遨游(áo )严谨(jǐn)弧(hú)稠........密(chóu)瞬间(shùn)概率(lǜ)烧灼(zhuó)...2.词语解释(1)释然:疑虑消除。
(2)负荷:担负,承担;承担的压力和痛苦。
(3)严谨:严密周到。
(4)概率:某种事件在同一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表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做概率。
(5)烧灼:高温炙烫。
(6)五脏六腑: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7)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8)耐人寻味:耐:经得住;寻味:认真体会。
经得住认真体味。
(9)惊心动魄: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
(二)作者简介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太空一日杨利伟【教学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
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
21教育网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负荷(hè)载人(zài)屏息凝神(bǐng)无虞(yú)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千钧重负(jūn)(fù)舷窗(xián)赫兹(hèzī)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四、课堂活动过程活动一:学会浏览,把握主要内容同学们,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本文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
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1.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点拨: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3.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达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示例: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精神。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
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
活动二:理解意外情况,感受英雄形象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
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填写下面表格。
意外情况心理活动或举动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非常痛苦,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
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3.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点拨: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
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
活动三:品析语句,体会严谨科学态度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点拨:(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出处:】(4)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
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
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
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7)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球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版权所有:21教育】总结: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活动四:赏析关键语句,理解表达的情感同学们,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请大家结合课文赏析下面语句,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
原创作品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点拨: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
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点拨: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
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点拨: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活动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吗?点拨:杨利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情况之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所以被称为“航天英雄”。
2.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点拨:不是的。
杨利伟在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
所以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我们都应该把他们当作英雄。
3.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点拨: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认为要上太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在登上太空后有什么感想?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还想不想再次进入太空?……五、课堂小结同学们,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
他在太空飞行14圈,看见了许多太空奇景,也遇到了很多危险,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
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
希望我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建功立业。
六、布置作业1.品读课文,摘抄并赏析令人感动的句子。
2.课下阅读《天地九重》整本书,班上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
【板书设计】太空一日杨利伟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太空中的真实所见飞船上的声音探究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英雄气概科学态度【预习·交流】1.走近作家作品杨利伟,特级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天地九重》,讲述了杨利伟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2.背景资料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截至到2016年12月,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概览: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16日(乘组)杨利伟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17日(乘组)费俊龙、聂海胜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28日(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17日(乘组)搭载模拟人神舟九号 2012年06月16—29日(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神舟十号 2013年06月11—26日(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神舟十一号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乘组)景海鹏、陈冬推荐阅读: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11个神奇之处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飞向浩瀚宇宙,与等候在太空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