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雨果小说
浅析雨果《悲惨世界》

浅析雨果《悲惨世界》《浅析雨果<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巨著,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叙事、深刻的社会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刻画,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的法国,那个时代充满了社会的动荡和阶级的对立。
主人公冉·阿让的命运多舛,他因偷一块面包而被判刑入狱,经历了多年的苦役。
出狱后的他备受歧视,然而在主教的感化下,他决心重新做人,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雨果通过冉·阿让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法律的严苛与不公正,使得像冉·阿让这样的穷苦人陷入绝境。
社会的等级制度森严,贵族和富人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底层人民却在贫困和饥饿中挣扎。
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绝望。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
冉·阿让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物,他既有善良的本性,又因生活的逼迫而犯下过错。
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着善与恶的斗争,但最终善良和正义占据了上风。
芳汀则是另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她被社会的偏见和男人的欺骗所伤害,为了养活女儿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和尊严。
沙威这个角色则代表了法律的冷酷和无情,他一直追捕冉·阿让,坚信法律的绝对权威,但在最后却陷入了对自己信念的怀疑和崩溃。
雨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他们的痛苦、挣扎和希望。
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个个体的故事,更是在展现整个社会的众生相,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无奈和悲哀。
《悲惨世界》的主题是多元而深刻的。
首先,它探讨了人性的善恶。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人是否还能保持善良的本性?冉·阿让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黑暗,内心的光明也永远不会熄灭。
其次,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矛盾。
底层人民的苦难并非是个人的过错,而是社会制度的缺陷所导致的。
最后,它强调了爱与宽容的力量。
浅析雨果小说《悲惨世界》

第页 ( 共页 )浅析雨果小说《悲惨世界》摘要: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是19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展现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丑陋与现实,表现了人生的苦难与悲哀,深刻反映了时代的问题。
这作品中深刻的艺术意蕴使得它将永远是人类文学史中一块不朽的胜地。
关键词:雨果、悲惨世界、人道主义《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于 1862 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展示了自 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 1832 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大全景,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和“社会的史诗”,是世界文学史上公认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作品中大多数的人物取材于社会中的下层阶级,展示了勤劳善良的下层人民在当时残酷的制度和社会秩序下的悲惨命运。
主人公冉阿让被监禁19年并为社会所不容,只是因为他打碎橱窗玻璃偷了一块面包给饥饿的外甥们吃。
芳汀本是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巴黎流浪男子诱骗后有了私生女,她不仅受到房东、店主的诈骗,还受到所谓绅士的欺凌,为了养活唯一的女儿,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金发、门牙乃至肉体,最终含恨而死。
而小珂赛特的悲惨遭遇更是令人同情。
雨果在小说中展示了他的“世纪三问”——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这样的三个问题则将悲惨的世界完全地展现了出来。
《悲惨世界》的创作背景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盛行的时期。
作为第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
18世纪是法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承先启后的时期,吸取了16世纪人文主义理想和17世纪笛卡儿的怀疑论,由孟德斯鸿、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人发展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启蒙思想,使文学面目为之一新,在文学理论方面,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高峰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维克多·雨果就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雨果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是因为他的文艺思想达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从而居于历史上一切浪漫主义者所不能达到的高度[1]。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作品以19世纪法国革命为背景,通过描绘各种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邪恶,同时也贯穿了人道主义的精神。
本文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浅析《悲惨世界》中所体现的人性关怀、慈悲与正义的理念。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在对人性的关怀上。
作品以主人公让-瓦尔换名为迪尼(Jean Valjean)为中心,其一生经历了从被社会边缘化的罪犯到得到慈悲和理解,最终转化为一个慈善家和父亲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迪尼深受社会不公和无情对待,同时也在慈悲的力量下重新找到了新生。
雨果通过迪尼的成长过程,呼吁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理解,以及对每个人内在的潜力和善良的发现和尊重。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还体现在慈悲与宽恕的理念上。
在小说中,雨果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命运交错,向读者展现了慈悲与宽恕的重要性。
无论是迪尼对法警贾维尔的宽恕,还是法学生恩尼亚斯对贾维尔的宽恕,都体现了人性的高尚。
正是慈悲与宽恕,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着一份纯净和善良,有力地抵制了邪恶和不公的存在。
这种慈悲与宽恕的理念,无疑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也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一种有益的道德范本。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还体现在正义与关怀的理念上。
小说中,正义是雨果笔下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
迪尼在挣脱了长期的囚徒身份后,成为了一个正义果敢的人物,他一生将帮助别人放在首位,对弱者给予援助和保护。
而贾维尔则是一个代表着残酷和打压的代表,他对迪尼的迫害和对待贫苦者的粗暴态度,更是让人看到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和不道德。
雨果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再次强调了对正义与关怀的追求是多么的重要。
他对正义与关怀的诉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了人们心中高尚的精神信仰。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它承载了作者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是一种关心他人痛苦的道德理念,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保护和支持弱者,而悲惨的人物形象与繁复的情节概念的交织,让读者可以深刻理解人道主义这一道德理念。
以下从人物形象、主题意义和故事情节三个方面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人物形象的呈现在《悲惨世界》中,作者雨果描绘了一系列的悲惨的人物形象。
其中,最典型的人物是主人公贫苦的青年让·瓦尔简、卖身为奴的单身母亲菲涅尔、肮脏的街头小贩波蒂詹等,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往往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且周围的人们也视他们为社会的负担。
这些人物的形象,是雨果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劳苦大众、社会弱势群体。
除此之外,雨果还塑造了一些高尚的人物形象,如善良而又坚强的司祭麦迪、慷慨热心的军士利用、善良的天真女孩科塞特等。
这些人物不仅表现出弥足珍贵的人性,也向读者传递出许多人道主义思想。
二、主题意义的展现在《悲惨世界》的多个情节中,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例如,菲涅尔为了挣钱养孩子,毅然决定变卖自己的发,毫不犹豫地将头发剃光。
这种为了生活而卖身奴隶的情况,让人深深感受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艰辛。
然而,这时爱情的力量出现了,让她得到了额外的支援和帮助,这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中的互助共生。
同时,小说中表现出的另一个人道主义精神根源,就在于描写人类的光明和善良,而不是阴暗和邪恶。
例如,小女孩科塞特的善意和对小白兔的爱心,都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最后,小说中关于“爱与宽恕”的主题也深入人心。
尤其是让·瓦尔简在获得玛德莲的宽恕后,重新追求生活,这种体现出爱和宽恕的主题,使得悲剧性与希望性交错,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故事情节的处理《悲惨世界》的故事情节处理,也包含了对人道主义思想的高度塑造。
例如,让·瓦尔简不顾一切地照顾菲涅尔与她的孩子,为同命运人的利用、麦迪的保护、满怀仁慈的玛丽在人情事故中的保护等等,这些情节的背后,总是体现出对于弱者、艰难状态的同情和温暖。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人类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之一。
作品以法国革命为时代背景,通过描写一系列的人物命运,展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强烈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对《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浅析,探讨作品如何通过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彰显了人道主义的温暖和力量。
作品中对贫穷和苦难的描写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
在小说中,贫穷、饥饿、疾病铺天盖地,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无尽的艰辛和磨难。
贫苦的砖厂工人、乞丐、流浪者、孤儿等形形色色的弱势群体成为了作品中的主要形象。
作者通过对这些角色的描写,展现了对弱者的关爱和同情之情,试图唤起读者对于人类苦难的关心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主人公让-瓦尔简(Jean Valjean)是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遭遇和命运几乎代表了法国当时贫苦人民的遭遇和命运。
让-瓦尔简因偷面包而被判苦役,出狱后因社会的歧视和艰难的生活条件再次陷入困境,最终成为了一个善良的公民并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
作品中对让-瓦尔简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更是对人性中善良与温暖的赞美。
这种人性的善良和温暖正是人道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小说中对爱与慈悲的讴歌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无论是让-瓦尔简对待小女孩柯赛特的慈爱和奉献,还是浪漫的爱情线索中的对爱情的讴歌,都在诉说着作者对爱与慈悲的赞美与称颂。
尤其是作品中对于让-瓦尔简与柯赛特之间的感情描写,展现了人类情感中崇高的一面。
让-瓦尔简不顾一切地保护和爱护柯赛特,柯赛特也因为让-瓦尔简的慈悲和关爱而感动并深深相爱。
这种对爱和慈悲的诗意讴歌正是对人类温暖与关怀的颂扬。
小说中对于社会现实的揭示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
作品通过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描绘,展现了贫富悬殊、社会弊端、道德沦丧等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
作品中不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更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外国文学——雨果作品分析

外国文学——雨果作品分析(一)重要作品:文艺论文《克伦威尔·序》,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抒情性叙事诗集巨著《历代传说》。
(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宣言《克伦威尔·序》的文艺思想:1、基础:发展的人性论。
人类“经历过生长、发展和成熟阶段”,即原始时代、古代和近代。
2、文学发展与历史阶段相对应:跟这三种时代相应的文艺便是抒情短歌、史诗和戏剧。
3、艺术特征也随时代而不同:“第一种的特征是纯朴,第二种是单纯,第三种是真实”。
4、世界、人生和人都是二元性的。
5、艺术对象也是二元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6、艺术就应该表现世界、人生和人的这种二元性的本质,不能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悲壮崇高,也要写滑稽丑怪,相反相成的对照就成为表现人生的重要艺术手段。
7、艺术的本质好比“一面聚物像的镜子”,应该有凝聚放大作用,“能使微光化为光明,光明化为光芒”,所以,艺术可以而且需要运用夸张强化的手段,以突出地表现人生的本质。
(三)《巴黎圣母院》1、主旨:肯定人的自然天性,揭示宗教迷信对人性的扭曲,歌颂下层人民崇高品德,揭露封建贵族卑劣,控诉宗教与专制制度罪恶。
2、艺术:以紧张奇异的故事情节、色彩缤纷的景色描写、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和绚丽多姿的语言而成为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作品,特别是对照原则在小说中运用最为广泛。
①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互相对照A、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以小说的主要人物爱斯美拉达为核心的一个对照体系,围绕核心人物,围绕平民乞丐与僧侣贵族两个对立阶层的人物,其外表或内心的美丑善恶显得格外分明。
B、人物本身的自我对照卡西莫多外丑内美;法比斯外美内丑;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阴森恐怖,在神圣的法衣下掩藏着一个卑鄙的灵魂。
②情节场景的对照巴黎,法国的中心,圣母院,宗教权威的象征地,然而这里凄惨,阴森可怕,鲜血淋漓,尸体堆积如山。
文学解读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

文学解读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文学解读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是19世纪法国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悲惨世界》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悲惨世界》进行解读,探讨其中的文学价值和主题表达。
一、历史背景与社会写照《悲惨世界》以19世纪法国为背景,描绘了贫穷与富裕、正义与邪恶、爱与仇恨的冲突。
作品中通过维克多·雨果对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描写,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和阶级之间的强烈对立。
小说中的贫苦民众和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及富裕阶层的无情与冷漠,通过雨果的笔触呈现得淋漓尽致。
二、人物形象与性格塑造在《悲惨世界》中,雨果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主角让-瓦尔简、贵族间谍詹妮·佩尔特瓦、底层女工芙莉莎等。
他们的形象鲜明,性格复杂,个个令人难以忘怀。
通过这些人物,雨果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冲突、人性的多样性,并着重探讨了正义与良知在人性中的作用。
三、主题表达与深意探寻《悲惨世界》的主题可以说是多元且深刻,雨果通过小说中的悲惨人物和悲壮故事,探讨了人类的善与恶、真实与幻觉、道德与良心等问题。
作品中深刻揭示了法国19世纪社会存在的阶级问题、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引起了读者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四、文学语言与艺术风格维克多·雨果的语言优美、雄辩而富有诗意,他在《悲惨世界》中充分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
小说中充满了华丽的修辞和富有感染力的描写,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悲喜交加的情感以及社会的冷酷无情,这些都是雨果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体现出来的。
五、影响与意义《悲惨世界》不仅在法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通过对正义与邪恶、爱与仇恨等主题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人性中的光明与黑暗,启示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改变。
同时,小说中雨果的文学技巧和对人性的透彻洞察力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雨果《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分析

雨果《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分析一、本文概述《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豪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旨在分析《巴黎圣母院》中的浪漫主义特色,探究其如何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夸张的手法、独特的情感表达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奇幻与情感冲突的艺术世界。
我们将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构建以及艺术风格等多个方面,来揭示雨果在这部小说中所展现的浪漫主义魅力。
通过对《巴黎圣母院》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价值,以及雨果如何在作品中将这些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欣赏这部文学经典的美学价值,也能够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理想、表达情感、以及对待社会与人生的态度。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巴黎圣母院的象征意义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巴黎圣母院不仅是一座庄严而神圣的建筑,更是作者精心设计的象征符号,承载着多重意义和深刻的象征内涵。
巴黎圣母院作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是宗教信仰和神圣权力的象征。
教堂的宏伟壮观、高耸入云的塔楼和精致的玫瑰窗,都体现了人类对神明的敬畏和对信仰的虔诚。
然而,在雨果的笔下,这座教堂并非仅仅是宗教的殿堂,更是人性的试炼场。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市民生活的缩影和反映。
小说中,教堂不仅是信徒们祈求救赎和忏悔罪恶的场所,也是市民们欢聚一堂、庆祝节日的地方。
教堂的钟声、祈祷声和赞美歌声,与市民们的欢声笑语、喧闹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巴黎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氛围。
巴黎圣母院还是爱与善的象征。
在小说中,卡西莫多虽然外貌丑陋、身体残疾,但他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爱斯梅拉达的纯真爱情和无私奉献。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外貌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善良和美好。
巴黎圣母院作为卡西莫多的庇护所,也象征了爱与善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巴黎圣母院还承载着雨果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雨果小说《悲惨世界》《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是一部揭示社会问题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和“社会的史诗”。
作品刚一出版就大获成功,问世以来被世界各国拍摄成各种电影电视片10多次。
雨果因这部作品获得了比他以往所有时候更多的版税,版税也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都多。
作品中大多数的人物取材于社会中的下层阶级,展示了勤劳善
良的下层人民在当时残酷的制度和社会秩序下的悲渗命运。
《悲惨世界》以冉·阿让出狱后的种种经历贯穿全书,深刻反映了时代的问题。
雨果在作品中融入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状况。
作品不仅描述了获释犯人冉·阿让和流浪妇女芳汀的不幸生活以及芳汀的私生女坷赛特的悲惨遭遇,而且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却受歧视和压迫的不公平命运。
雨果还在作品中揭露了当时残酷不公的法典和秩序,猛烈抨
击了那种人们饿死可以而偷面包却要坐牢的社会制度,谴责了那些安于现状和铁石心肠的市民在面对处于困境中的他人时的那种袖手旁观的冷漠态度。
冉.阿让仅仅因为饥饿过度偷了一块面包就被迫服了19年的苦役。
获释出狱后的冉·阿让饱受社会的不公待遇,人们对他退避三舍。
社会的排斥几乎就要磨灭了他向善的信心和改过自新的希望。
幸运的是,46岁的冉·阿让在痛苦和绝望中遇到了善良慷慨的主教米里哀。
米
里哀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
这位主教不但不追究冉.阿让偷他的银器罪负,还将一对银烛台送给冉.阿让。
米里哀主教叮嘱冉·阿让要用银器去做一个诚实的人。
主教
的人道主义和博爱的高尚美德感化了冉.阿让。
此后冉.阿让隐姓埋名,努力发展事业,帮助他人,得到人民的爱戴,一度成为众人尊敬的市长。
芳汀从乡村来到巴黎,她被拥有金钱和地位却毫无顾忌地伤害她感情的中产阶级绅士的表面风度迷惑,在被抛弃后她生下了私生子坷赛特。
芳汀因无力养活孩子而把孩子交给了住巴黎附近的德纳弟夫妇照顾。
但这对夫妇却是人面兽心,无赖透顶。
天真善良的芳汀没有察觉到坷赛特的监护人是多么的残酷和丑恶,她把大部分的工资支付给他们,坷赛特却备受虐待。
芳汀为了供养孩子竭尽全力,甚至卖了头发和牙齿,沦为妓女。
一、主要情节
小说共有两条主线。
第一条主线是警长沙威与犯人冉.阿让之间的追与逃。
警长与嫌疑犯之间的冲突贯穿整部小说,充满悬念与惊险。
第二条主线是坷赛特和马吕斯的爱情。
两个青年人虽然在小说快要过半的时候才相遇,但这个爱情新因素一经出
现,就掩盖了小说中其他故事线索的光芒。
作品围绕这两大主线展开,使小说不但惊险不断,悬念不止,高潮迭起,而且充满诗意和梦想。
受社会排斥的悲惨遭遇使苦役犯冉.阿让痛苦不己,仇视社会。
米里哀主教对冉.阿让的人道主义救助感化了这个陷入歧途的犯人,使他感受到人间的真、善、美。
冉.阿让从此洗心革面,开始向善。
后来他隐姓埋名,努力奋斗,成为成功的商人、受人尊重的市长,却因身份被歹人揭穿,他几乎再次入狱。
为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坷赛特,他再次逃脱。
在担受怕中他含辛茹苦地将坷赛特拉扯成人。
他冒险救出了坷赛特的心上人马吕斯,又因为担心己的身份影响坷赛特的前途,他在坷赛特和马吕斯完婚后悄然离开。
警长沙威是顽固法律和秩序的坚定捍卫者,他追求权势并痛恨起义,极力追捕冉.阿让。
冉·阿让却不计前嫌,救了沙威。
沙威的思想却无法适应冉·阿让与他头脑中犯人的固有模式的强烈冲突。
沙威最终因思维陷入混乱而自杀。
马吕斯是青年起义者,与坷赛特相爱,但马吕斯与冉.阿让却有了冲突。
二、人物分析
(一)冉·阿让
冉.阿让不但是统领《悲惨世界》全书的一号主人公,而且是雨果善良与博爱的象征,是比声名显赫的英雄更伟大的无名英雄。
冉·阿让从一个逃犯发展成为英雄主要经历了四个步骤。
首先,他在离开米里哀主教后干了一件让他懊悔的事情,就是抢了一个小孩的硬币;接着他救了被别人错当成是他的难友;后来他在知道结果可能会使他失去与他相依为命多年的坷赛特之后,却仍然冒着生命危险救出坷赛特的情人马吕斯;最终他因为担心会影响坷
赛特的前途而在她与马吕斯结婚后与她脱离关系。
冉.阿让与警长沙
威之间也发生了多次冲突:第一次冲突发生在冉.阿让成为市长并且是沙威的上司的时候,第二次冲突是在德纳弟家中被捉住差点送命,第三次冲突是在街垒中和逃出地下暗渠之后二人的碰面。
还有当冉.阿让带着坷赛特四处躲藏的时候,他与沙威虽然没有碰面,但冲突却无处不在,其间有多次扣人心弦的历险经历[Czl }s
(二)米里哀主教
米里哀主教是来源于现实素材的人物,他不仅是米奥里斯主教的写照,还是作者雨果的真实写照,代表了雨果的观点。
虽然米里哀主教在书中出现的时间很短,但他是人道主义的象征。
正是米里哀主教的善良与博爱感动了冉.阿让,促使这个陷入歧
路的犯人走上正路。
(三)芳汀
芳汀是具有悲剧色彩的女主人公。
她的不幸境况是冉·阿让与沙威发生冲突的导火索,也是冉·阿让尽心寻找坷赛特,并为坷赛特奉献和牺牲的原因。
芳汀的经历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现象。
单纯善良的乡下姑娘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来到了向往己久的城市,却被无情的青年诱骗。
芳汀被抛弃后,却发现己经怀孕。
人们从乡村涌向城市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一个主要后果。
芳汀善良高尚,却饱受磨难,被冷酷的社会排斥。
为了养活孩子她不惜卖掉头发和牙齿,甚至沦为妓女,她的孩子却备受虐待,想和孩子团聚却无法实现。
(四)沙威
沙威警长对冉·阿让的追捕使全书充满悬念和戏剧效果。
沙威出
生于监狱中,是犯人的后代。
沙威象征当时可恶的法律和秩序。
他是维护当时落后腐朽法律和秩序的偏执狂,哪怕他发现可能因此产生错误和残酷的严重后果,为了维护法律和秩序,他也会在所不惜。
沙威是当时社会病态秩序的真实写照。
在多次接触中,沙威逐步发现冉.阿让不符合他头脑中固有的罪犯模式,他的精神世界随之坍塌。
雨果细致描绘了沙威内心的痛苦和迷惑。
沙威的杀完全符合当时顽固派的逻辑,他的头脑根本无法适应不同的观念,固有的模式使他钻进了牛角尖,走进了死胡同,最终走上绝路。
(五)马吕斯和坷赛特
马吕斯和坷赛特是一对情侣。
这对青年情侣的人格正是雨果所追求的善良和博爱理想的化身。
人们坚信马吕斯和坷赛特这对年轻情侣会为米里哀主教的博爱理想去努力奋斗,并最终取得成功。
两个有情人以其轻松迷人的情节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所强调的严肃与欢乐融合的特点。
坷赛特的个性柔和温顺,她对情人非常恭顺,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除了对情人的爱与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冲突以外,坷赛特对冉·阿让也百依百顺。
马吕斯是雨果青年时代的真实写照,那时他积极地参加了反对复辟王朝的街垒战。
因此,作品中马吕斯说的话就如同雨果在阐述他本人的观点。
马吕斯同时也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情人与英雄的结合体,他为了爱情和理想,宁愿牺牲和奉献自己。
例如马吕斯对ABC政治俱乐部的朋友们忠心耿耿,还为虽然救过他父亲但行为异常诡秘、人面兽心的德纳弟提供帮助,对这些他都丝毫不顾及自身的利益和安危。
雨果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坚信历史会一步
步地前进,他在这对年轻情侣身上看到了用冉.阿让和芳汀所作的牺牲换来的成果。
一代新人换旧人,但离去的一代应该感到欣慰,因为他们取得了成功。
因为在雨果看来马吕斯和坷赛特都是未来的希望这对青年终将绕过资产阶级安于现状和自私自利的小路,走上冉·阿让的人道主义大路。
三、作品魅力
《悲惨世界》是一部人世间不可多得的文学巨著,它具有雨果审视问题的多维角度。
小说的突出魅力是它集中体现了多个侧面。
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集革命战争小说、侦探小说、爱情小说、宗教小说于一身,既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之作,又是现实主义小说的楷模。
作品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十分出色《悲惨世界》以大段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内心斗争、思想转变和性格特征。
雨果的心理描写长短结合,有时以思想分析来展现有时以话语和行动来显示,手法丰富而有创造性[#]。
例如,冉·阿让舍身为别人昭雪冤案就有过一场极为紧张激烈的内心冲突,最后决定“直赴天国所在的深渊”,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此外,虽然在小说中句式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对比,但是比喻和拟人等在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也在本书中多次出现。
多种写作手法的联合运用使作品增色不少,产生了不可抗拒的魅力。
四:总结
《悲惨世界》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维克多·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一部更加气势恢弘的杰出大作,被公认为是整个世界人类的思想巨著之一。
小说不但集中体现了作者对世界文学的
重要贡献,而且凝聚了作者大部分的个人理想,体现了雨果的人生观和世界观[}z}。
作品虽然己经出版了好几个世纪,但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它的喜爱仍然经久不衰。
小说中作者雨果以敏锐的目光揭示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尖锐的矛盾,以饱满的热情讴歌了人道主义的光辉。
作品不但反映了雨果的真、善、美的博爱思想,而且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对未来成功的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