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_雨果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雨果诗歌特点

雨果诗歌特点

雨果诗歌特点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作的诗歌是法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雨果的诗歌以画面感强烈、语言热情奔放、情感真挚深刻、思想独立前卫的特点而著称。

一、丰富的想象力
雨果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诗歌中充满了神话、传说、寓言等元素,他的语言描写鲜活而富有戏剧性,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例如,他在《雄鹰之翼》中描绘了山峰、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观的绚丽壮观,让人感受到无垠的大自然的美妙;在《宫殿》中则描写了一个幻想中的宫殿,让人感受到浪漫主义者的内心世界。

二、语言热情奔放
雨果的诗歌语言热情奔放,他重视语言的音响、节奏和押韵,诗歌中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华丽的修辞,如《马拉柯夫人》中的“橘黄色的月光照在玉座上”,一句简单的描写却充满了生动的色彩和动感的节奏。

三、情感真挚深刻
雨果的诗歌情感真挚深刻,他不仅关注现实人生的苦难和矛盾,也关注内心情感的世界。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于爱情、友情、亲情等复杂情感的真挚描写和深刻思考。

例如,在《黄烟》中,雨果描写了一个年轻人因妻子离却而失去信仰和智慧的过程。

这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充满着无助和希望的交织,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

四、思想独立前卫
雨果的诗歌思想独立前卫,他反对社会的不公和专制,主张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他关注社会底层、反对压迫和教条主义,将革命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

例如,在《酌古情怀》中,他反思了自己家族的过去,并呼唤人类的自由与兄弟情感,揭示了自由、平等的人道思想。

法国长篇小说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名著赏析

法国长篇小说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名著赏析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 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 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 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人物介绍
卡西莫多是当时社会穷苦大众的典 型代表。卡西莫多从小被父母遗弃 在巴黎圣母院门口,他是一个有着 “几何形的脸,难听而忠厚的声音”
埃斯梅拉达是雨果笔下集真、善、美
于一体的完美的艺术形象。她在小时
候被吉普赛人从妓女母பைடு நூலகம்的呵护下偷
走,流浪街头以卖艺为生,虽然饱尝
5
人世的艰辛与苦难
1
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纯 真、乐于助人的心。埃斯梅拉 达美丽善良,当乞丐国王要绞 死格兰瓜尔时,她承诺要与格
兰瓜尔结婚救下了他的命
当卡西莫多接受刑法口渴难耐时,只
这部书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俄国, 因为雨果思想活跃,既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 又同情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因此保守顽固 的沙皇下令在俄国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
02
小说简介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 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 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 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 郎埃斯梅拉达
把善与恶、崇高与卑下对照 起来描写,并在环境、情节 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 造成强烈的对照
01
《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影响深 远。这部小说,打破了以往古典主义的桎梏,是浪 漫主义作品中一座里程碑。《巴黎圣母院》面世之 后,曾多次改编为电影、动画片、戏剧等。
2
至死还对负心的菲比斯保持热烈的爱情;她品格坚贞,面对克洛德的淫威而宁死不屈。

【场景描写】外国小说欣赏《雨果—炮兽》优秀课件(24张PPT)

【场景描写】外国小说欣赏《雨果—炮兽》优秀课件(24张PPT)
《1984》
纳赛尔在被杀的那天,清晨五点就起床了,主教 将乘船而来,他要前去迎候。夜里,他梦见自己冒着 蒙蒙烟雨,穿过一片榕树,这短暂的梦境使他沉浸在 幸福之中,但醒来时,仿佛觉得全身盖满了鸟粪。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②给全篇“定调”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 ,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百年孤独》
③导引人物出场
周一十点,有“戏剧史Ⅱ”课,讲欧里庇得斯,十一 点半结束。课后,我去距大学步行需十分钟的一家小饭店, 吃了煎蛋和色拉。这家饭店偏离繁华街道,价格也比以学生 为对象的小饭店贵一些,但安静清雅,而且煎蛋非常可口。 店里干活的是一对沉默寡言的夫妇和三个打零工的女孩。我 找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一个人吃着饭。这工夫里,进来一伙 学生,四个人,两男两女,都打扮得干净利落。他们围着靠 门口处的一张桌子坐定,打量菜谱,七嘴八舌商量了半天, 才由一个人归纳好,告诉给打零工的女孩。
壁炉架对面的壁上,挂两幅水粉画的肖像,据说一个 是葛朗台太太的外公,德拉贝特利耶老人,穿着王家卫队中 尉的制服;一个是已故蒂耶太太,挽着一个古式的髻。窗帘 用的是图尔红绸,两旁用系有大坠子的丝带吊起。这种奢华 的装饰,跟葛朗台一家的习惯很不调和,原来是买进这所屋 子的时候就有的,连镜框、座钟、全套软垫家具、红木酒橱 等等都是。
《炮兽》
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1802-1885)
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之一, 世界级文豪。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文学 运动的领袖,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笑面人》 《海上劳工》《悲惨世界》《九三年》 等。
雨果善于运用“美丑对照法”。
贯穿其一生活动和创作的是人道主义思想, 反对暴力、“以爱制恶”等。

外国文学——雨果作品分析

外国文学——雨果作品分析

外国文学——雨果作品分析(一)重要作品:文艺论文《克伦威尔·序》,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抒情性叙事诗集巨著《历代传说》。

(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宣言《克伦威尔·序》的文艺思想:1、基础:发展的人性论。

人类“经历过生长、发展和成熟阶段”,即原始时代、古代和近代。

2、文学发展与历史阶段相对应:跟这三种时代相应的文艺便是抒情短歌、史诗和戏剧。

3、艺术特征也随时代而不同:“第一种的特征是纯朴,第二种是单纯,第三种是真实”。

4、世界、人生和人都是二元性的。

5、艺术对象也是二元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6、艺术就应该表现世界、人生和人的这种二元性的本质,不能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悲壮崇高,也要写滑稽丑怪,相反相成的对照就成为表现人生的重要艺术手段。

7、艺术的本质好比“一面聚物像的镜子”,应该有凝聚放大作用,“能使微光化为光明,光明化为光芒”,所以,艺术可以而且需要运用夸张强化的手段,以突出地表现人生的本质。

(三)《巴黎圣母院》1、主旨:肯定人的自然天性,揭示宗教迷信对人性的扭曲,歌颂下层人民崇高品德,揭露封建贵族卑劣,控诉宗教与专制制度罪恶。

2、艺术:以紧张奇异的故事情节、色彩缤纷的景色描写、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和绚丽多姿的语言而成为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作品,特别是对照原则在小说中运用最为广泛。

①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互相对照A、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以小说的主要人物爱斯美拉达为核心的一个对照体系,围绕核心人物,围绕平民乞丐与僧侣贵族两个对立阶层的人物,其外表或内心的美丑善恶显得格外分明。

B、人物本身的自我对照卡西莫多外丑内美;法比斯外美内丑;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阴森恐怖,在神圣的法衣下掩藏着一个卑鄙的灵魂。

②情节场景的对照巴黎,法国的中心,圣母院,宗教权威的象征地,然而这里凄惨,阴森可怕,鲜血淋漓,尸体堆积如山。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探索: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的对抗》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探索: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的对抗》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探索: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的对抗1. 引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是19世纪初兴起于法国的一种文学流派,以情感激昂、强调个性和想象力为特点。

在这一时期,维克多·雨果被视为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即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通过展现美与丑的对抗,揭示了人性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2. 雨果与法国浪漫主义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以独特而深远的思想触发了社会和政治改革,并运用文学作品传达他对于美与自由的理解。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展现了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非常敏锐且深刻的洞察力。

3.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背景《巴黎圣母院》是雨果于1831年出版的小说,背景设定在15世纪的法国巴黎。

故事围绕着圣母院中的钟楼魁地奇一族和卡西莫多教士展开,描述了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尔达与丑陋的钟楼怪物卡西莫多之间的爱恨情仇。

4. 美与丑的对抗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描绘美与丑之间的对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外貌的偏见和对内在价值的忽视。

卡西莫多作为一个残疾人,在外貌上被认为是丑陋可怕的怪物,但内心却拥有睿智与善良。

而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尔达则被塑造成美艳动人、充满魅力。

小说中他们之间纠结复杂的关系既反映了社会对于外表和身份地位评判标准存在偏见,又探讨了内心真实价值和人性善恶的问题。

5. 人性与社会的冲突《巴黎圣母院》深刻揭示了人性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卡西莫多作为怪物,被迫隐藏在钟楼内,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

小说通过他的角度,探讨了关于外貌、孤独、爱情和自由等主题,展现了一个被世俗舆论束缚而长期苦难的形象。

同时,雨果也通过埃斯梅拉尔达以及其他角色来展示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对待和歧视。

6. 结论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典型的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通过美与丑之间的对抗,揭示了对外貌偏见和对内在价值忽视等社会问题。

文学解读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

文学解读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

文学解读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文学解读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是19世纪法国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悲惨世界》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悲惨世界》进行解读,探讨其中的文学价值和主题表达。

一、历史背景与社会写照《悲惨世界》以19世纪法国为背景,描绘了贫穷与富裕、正义与邪恶、爱与仇恨的冲突。

作品中通过维克多·雨果对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描写,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和阶级之间的强烈对立。

小说中的贫苦民众和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及富裕阶层的无情与冷漠,通过雨果的笔触呈现得淋漓尽致。

二、人物形象与性格塑造在《悲惨世界》中,雨果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主角让-瓦尔简、贵族间谍詹妮·佩尔特瓦、底层女工芙莉莎等。

他们的形象鲜明,性格复杂,个个令人难以忘怀。

通过这些人物,雨果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冲突、人性的多样性,并着重探讨了正义与良知在人性中的作用。

三、主题表达与深意探寻《悲惨世界》的主题可以说是多元且深刻,雨果通过小说中的悲惨人物和悲壮故事,探讨了人类的善与恶、真实与幻觉、道德与良心等问题。

作品中深刻揭示了法国19世纪社会存在的阶级问题、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引起了读者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四、文学语言与艺术风格维克多·雨果的语言优美、雄辩而富有诗意,他在《悲惨世界》中充分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

小说中充满了华丽的修辞和富有感染力的描写,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悲喜交加的情感以及社会的冷酷无情,这些都是雨果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体现出来的。

五、影响与意义《悲惨世界》不仅在法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通过对正义与邪恶、爱与仇恨等主题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人性中的光明与黑暗,启示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改变。

同时,小说中雨果的文学技巧和对人性的透彻洞察力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大师品味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

文学大师品味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

文学大师品味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雨果(Victor Hugo)是法国文学的一位伟大的代表,他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巨匠。

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小说、戏剧等多个领域,其中表现出深厚的浪漫主义情怀。

本文将通过对雨果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探讨他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独特贡献。

一、雨果的浪漫主义情怀雨果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表现了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热爱与关注。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触觉,塑造了许多具有浪漫主义特质的形象和情节,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共鸣。

1.1 自然的描绘雨果善于运用生动的描写技巧,将美丽的自然景色融入他的作品中。

他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例如,在他的诗集《终身之歌》中,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1.2 人性的探索雨果对人性的关注也是他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表现之一。

他通过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描绘了人类内心的各种情感和冲突。

他的小说《悲惨世界》正是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勇敢和对自由的追求,让读者深刻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悲喜交加的命运。

1.3 社会的批判雨果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也是他浪漫主义文学的独特之处。

他敏锐地观察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问题,并通过作品中的情节、对话和人物形象,对社会的不公和不义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他的剧作《安魂曲》就是对法国革命时期的恐怖统治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批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二、雨果的浪漫主义写作风格除了情感上的浪漫主义情怀,雨果的写作风格也是他作品的特色之一。

他运用诗意的语言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了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字。

2.1 富有音乐性的语言雨果的作品中充满了富有音乐性的语言。

他巧妙地运用韵律和节奏,使得他的文字拥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流畅的韵律感。

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往往可以感受到文字流淌的节奏,就像是听到了一首动人的乐曲。

2.2 带有夸张的修辞手法为了突出作品中的情感冲突和形象的生动逼真,雨果经常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雨果诗歌选致惨遭蹂躏的人们赏析

雨果诗歌选致惨遭蹂躏的人们赏析

雨果诗歌选致惨遭蹂躏的人们赏析引言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以其激情、社会意识和对人类困境的关注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情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类苦难。

本文旨在通过对雨果诗歌的赏析,深入探讨他对惨遭蹂躏的人们的关怀和呼唤。

雨果诗歌的社会意义雨果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擅长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描绘了贫穷、苦难和不公正的场景,体现了他对社会困境的敏感和关注。

雨果诗集中致惨遭蹂躏的人们的作品概览雨果的诗歌中包含了多首寄托他对惨遭蹂躏的人们的敬意和慰藉的作品。

以下是其中几首著名的作品:1. 《人食人》这首诗歌以叙事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古老部落的母亲为了喂饱自己的孩子而心甘情愿成为食人族的祭品的故事。

雨果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那些为了生存而付出一切的人们的敬意,同时也揭示了贫困和绝望带来的残酷现实。

2. 《柳珍遗履》这首诗歌表达了对生活在贫困和不公之中的人们的同情和呼唤。

雨果通过描绘主人公柳珍的遭遇和坚韧精神,唤起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怀。

3. 《光阴的朋友》这首诗歌是雨果对时间的反思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人类生命的短暂和脆弱,呼唤人们珍惜时间,关心那些在岁月的洪流中遭受磨难的人们。

雨果诗歌中的关键主题1. 对贫穷和苦难的关注雨果的诗歌作品中经常出现贫穷和苦难的描绘,他通过真实而深刻的形象和场景,唤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他用诗歌为那些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中的人们发声,呼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与关怀。

2. 对人类困境的探索雨果的诗歌作品也探索了人类在面对困境和不公时的态度和选择。

他通过描绘不同人物的命运与选择,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类可塑性的信仰。

3.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雨果对人类的关怀并不仅限于贫穷和苦难,他也对人类的命运有着深入的思考。

他的诗歌回答了一系列人类存在的问题,如生老病死、时间的流逝等,使读者更加关注自己的命运和人生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演图片
巴黎圣母院(1831)
雨果浪漫小说代表作。 小说故事以15世纪路易十一 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表现 反封建的主题。
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 遭到教会和王权的迫害,巴 黎人民举行起义,攻打巴黎 圣母院,国王派遣军队镇压。
第三个时期
• 3、30-40年代:思想困惑、精神探索时 期。 • 1834年中篇小说《克洛德· 格》探讨了工 人贫困和由此造成的犯罪问题。 • 三十年代,《秋叶集》、《暮歌集》、 《心声集》、《光影集》。
《最后的话》
如果只剩下一千个人, 我定是其中之一, 万一只剩下一百个人, 我还是不放下武器, 如果只剩下十个人, 我就是那第十名, 如果只剩下一个,
我就是那最后的一个人。
第五个时期
• 5、70-80年代:走向新的人道主义。 • 1870年,拿破仑第三垮台,雨果回到巴 黎,受到热烈欢迎。普法战争爆发后,他 表现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巴黎公社失 败后,他奔走呼吁,保护社员。 •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雨果仍然创作不辍。 完成《凶年集》、《九三年》、《历代传 说》等。 • “在绝对的正确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 正确的人道主义”。
2-4卷
• 爱斯梅拉尔达在广场上!所有的人都蜂涌到广场。 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地毯上跳舞。诗人甘果 瓦被迷住了。唯有一张严肃而阴沉的中年人的面 孔,嘴里发出几声诅咒,他是副主教克洛德。女 修士居第尔因自己的女儿在15年前被吉卜赛人抢 走,喝斥她快走。爱斯梅拉达为副主教和女修士 的诅咒感到惊骇。 傍晚时分,爱斯梅拉达带着小 山羊离开了广场。甘果瓦一直跟到一条小巷,克 洛德和卡西莫多蹿了出来,欲强行抢走。少女大 呼救命,甘果瓦不敢动弹。王家卫队侍卫长弗比 斯救下了少女,克洛德趁卫队与卡西莫多争打时 溜走了,卡西莫多被擒。
夏多布里昂
第二个时期
● 2、
1827-1831年:走 向自由主义。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 《克伦威尔》。剧本因 不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而未能演出,但其序言 却成了法国浪漫主义的 宣言书。 在这篇文章里, 雨果提 出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
《<克伦威尔>序言》
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丑在美的旁边, 畸形靠近着优美, 丑怪藏在崇高背后, 美与恶并存,光明 与黑暗相共。”
雨果揭示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 • • • • 统治信仰——自由信仰 宗教之神——生活之美 神性——人性 宗教——文艺 (神龛——电视机) 根本原因:自由思想,市民阶层、公社力 量的崛起 • 文本时代:中世纪向文艺复兴的过渡期 • 象征时代:人欲觉醒个性自由的众多时代
• 诗人的尴尬:圣迹剧的垮台以及爱斯梅拉 达的效应。 • 神甫的担忧:一个将消灭另一个——书籍 将消灭教堂——艺术将战胜宗教,现世追 求战胜永生信仰,凡人战胜神。
第四个时期
• 4、50-60年代:流亡生涯,走向共和主义。
• 1851年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雨果参与共和党组 织的反政变起义,因此遭受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历时十九年。 • 流亡使雨果回到了自我。在流亡期间,雨果不屈不 挠地与独裁政权作斗争。发表《小拿破仑》、《一 桩罪恶史》、《惩罚集》。《最后的话》。 • 流亡期间达到创作的高潮。生活方面悲哀相继,他 仍笔耕不辍,以非凡的毅力写出了《静观集》、 《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作品。
雨果生平及创作,时代背景
● 1、1827年以前:保
皇主义倾向。
1802年2月26日,雨 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的贝 尚松,父亲是拿破仑手 下的将领,母亲是个天 主教徒,信奉旧教,拥 护王室,在政治倾向上 与父亲不同。雨果青年 时期思想比较保守,和 母亲的影响有直接联系。
雨果故居——贝尚松
第一个时期
雨果很早就显露文学才 华,早年的诗歌受到过法兰 西学士院褒奖并获得过路易 十八的奖金。1822年发表 《颂诗集》,歌颂封建王朝 和天主教,获国王的年金赏 赐;1823年出版第一部小说 《冰岛恶魔》,有明显的消 极浪漫主义色彩,十分崇拜 消极浪漫主义代表夏多布里 昂。表示:“要么成为夏多 布里昂,要么一事无成。”
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维克多· 雨果 (1802——1885) 是浪漫主义文学 运动的领袖、浪 漫主义文学理论 的伟大旗手、浪 漫主义文学创作 圣手。
雨果的创作概述
• 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 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 代思想最为接近。 •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 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 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 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 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 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 遗产。
音乐剧《序曲》:教堂时代
• 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
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 镂刻下自己的事 迹 在彩色玻璃和石块上面 信仰的时代已成云烟 世界即将改变 即将融合变迁 我们会自由 自在
故事初观
• 《巴黎圣母院》展现的是属于尘世的喧嚣和混乱, 麻钝的人在浑噩的世界上滚打欢闹出尽丑态。但 在芸芸众生之中,有两个似乎不属于尘世而傲立 于荒凉天穹中的孤独灵魂: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 多。他们像是人群中两位神灵,庸常中的奇迹, 黄土中的奇葩。虽然外形大相径庭,但同样光亮 质地的灵魂却令我们隐约感觉到某种类似:或许 卡西莫多就是爱斯美拉达的另一面,另一种存在 方式。卡西莫多是丑陋的美,他闪耀的心灵为苦 难所蒙蔽。这苦难也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但待到 灰飞烟灭的那一刻,我们却清楚地看见他们合为 一体,永不分离。
一出破坏“三一律”的浪漫剧
《欧那尼》是五幕诗剧,以16世纪西班牙为 背景,叙述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与公爵吕古 梅的侄女莎尔相爱,遭到国王卡尔洛阻挠,公 爵破坏,最后双双死去。
时间:没有明确标志。 地点:五幕的场景都不同,分别在5个地方。 公爵卧室、广场、山间别墅、墓室、欧那尼阳 台。 情节:两条情节线,欧那尼和莎尔的爱情, 欧那尼与国王的斗争,为父复仇。
逝世
• 1885年5月22日,雨果因肺充血,在巴黎逝世,法 兰西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两百万人参加了隆重的 葬礼。他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 祠”。
先贤祠
先贤祠位于巴黎塞纳河左岸,于1791年建成,是永 久纪念历史名人的圣殿,是埋葬历代伟人的墓地。安葬 着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和大仲马等。至2002年, 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
• 从40年代开始,雨果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1841年入选法兰西学士院。 1845年进入上议院, 被封为“法兰西贵族世卿”。 1850年成为贵族 院议员。 • 1846年,雨果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转向资产阶 级共和主义。1848年的法国革命对雨果的思想和 创作的转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积极参加共和 主义的政治活动。
占星术和医学意味着什么? 答案:科学 • 占星术:通过头顶上的星辰(哲学、智慧) 理解生命和社会的规律并加以管理——社 会科学 • 医学:挽留尘俗生命的方式,用智慧改善 生命状态的方式——自然科学
炼金术意味着什么?
• 炼金术:从平凡的物质中提炼永恒元素、 上帝的元素。它是寻找永恒生命的方式。 (黄金、哲人石、长生水)——信仰的修 炼,“了生死”的宗教。 • 为什么国王需要拜访主教,并且抛开占星 术和医学,只请教炼金术? • 答案:信仰为权威统治之必需,科学其次。
• 爱斯梅拉达在广场上翩翩起舞,吸引众人 注视,这是什么意思? • 美的时代终于来到,爱斯梅拉达歌唱的是 生活的欢乐、世界的美好。在广场,在人 群生活的中心,人们遗忘了宗教、政治、 权威和世间万相,他们所向往的是那尘世 无限幸福的传说——爱斯梅拉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五卷 这个要消灭那个
• 路易十一冒名杜韩若长老拜访克洛德主教,请求 他治疗疾病和讲解星象,克洛德表示他不相信那 些虚幻的东西,虽然科学的力量也让他惊叹,但 他认为那只是梦,他只信奉炼金术,黄金就是太 阳,他相信炼出黄金,就可以变作神。但他很悲 哀一个事情,就是建筑艺术将为造纸术所取代, 教堂将为书本所取代,这种担忧是对权威信仰、 宗教信仰倒塌的担忧,是对人代替神的担忧。是 对一个追求美的人欲时代的觉醒及其惨重代价的 恐惧预感,今天,我们看到这种恐惧的预感是正 确的。
雨果是浪漫主义手法的集大成者:
• 第一,雨果是运用对照手法的大师。 • 第二,雨果善于塑造下层人物的形象。 • 第三,雨果力图以史诗的气魄和规模去再现社会和历 史。 • 第四,情节的传奇性。 • 第五,雨果注重心理描写。 • 第六,雨果善于将无生命或非人的事物,描绘得如同 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 • 雨果是一位高超的语言大师,他那种游刃有余的语言 运用与控制能力令一代代作家叹为观止。波德莱尔 “法国词汇从他嘴里说出来,就能变成一个世界,一 个色彩缤纷、富于旋律、变幻不定的天地。”
主要创作
• 30—40年代: 5部诗集: 《东方集》《秋叶集》《晨夕集》 《心声集》《光与影集》 6部戏剧: • 50年代后的主要小说: 《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 《九三年》
雨果的作品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 这是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针 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所提出来的一种浪 漫主义的创作原则,认为现实生活中,美 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所以文艺创 作也应该符合生活的真实,同时描写美与 丑;当然诗人在反映过程中应当发挥主观 作用,对于美和丑进行理想化或夸张,使 之形成鲜明对照;其目的是为了让丑来反 衬美,使美显得更美。
• 雨果首先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
第一卷
• 甘果瓦的艺术表演(圣迹剧)完全失败。 • 1 伪装的瘸腿乞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 2 市民商人科勃诺尔挤入贵族行列,惹起更 大的议论和喧嚣。 3 “愚人王”选举,卡西莫多出现,全部观 众背对着甘果瓦,只剩下一个睡觉的“诗 神的代表”。 • 4 爱斯美拉达在广场上翩翩起舞,大家蜂拥 骛去,连演戏的道具梯子也被拿走,
美丑对照原则
第二个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