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鉴赏资料
文学欣赏西方经典文学作品

文学欣赏西方经典文学作品西方经典文学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经久不衰,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阅读乐趣和启迪。
在文学欣赏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既有助于丰富个人的文化素养,又能够扩大知识面,以及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部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文学力作。
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的杰作,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该剧以丹麦的王子哈姆雷特为主角,讲述了他的复仇故事。
这部戏剧中充满了悲剧冲突、情感抒发以及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哈姆雷特》,感受到莎士比亚卓越的才华,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度剖析。
二、《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爱情小说之一。
小说以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为视角,讲述了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通过描绘不同社会阶层和个性各异的人物形象,奥斯丁既展示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又探索了个人主义和婚姻观念的挑战与嬗变。
《傲慢与偏见》精致的叙事风格和深入剖析人性的描写手法,使它成为经典之作。
三、《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为中心,讲述了他在纽约度过的一个周末,通过他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社会的虚伪与荒谬。
塞林格以鲜明的笔触和尖锐的洞察力,刻画了一个叛逆的青少年对虚伪的世界表达愤慨,同时也传递出对纯真和真实的追求。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青少年心理的准确刻画,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四、《1984》《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揭示了极权主义对人类自由的压制。
小说以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为中心,讲述了他在一个极权社会中的挣扎与反抗。
《1984》描绘了一个颠覆人类价值观的世界,通过对权力、思想控制和言论自由等问题的深入探讨,引起了读者对个体自由和人类命运的反思。
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文学经典作品赏析文学经典作品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深刻的哲理,以及作者的智慧和感悟。
它们通过优美动人的文字,深入人心,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世界。
在本文中,我将对一些文学经典作品进行赏析,探究它们的主题、结构和艺术价值。
一、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该作品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心理变化和复仇故事。
通过对哈姆雷特内心挣扎的描绘,莎士比亚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命运的反抗。
作品以其深刻的对白和独特的人物塑造,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内心。
二、海明威《老人与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关于坚持和尊严的作品。
故事讲述了一个古巴老渔夫与一条庞然大鱼的壮丽搏斗。
尽管最终失败,但老渔夫并不屈服,而是展现了人类的意志力和对生命的无尽热爱。
海明威的简洁凝练的写作风格与深刻的哲理使这部小说成为了一部不朽之作。
三、狄更斯《雾都孤儿》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是一部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的社会写实小说。
小说通过孤儿皮普的成长故事,展现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狄更斯以其犀利的观察力和生动的描写方式,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光明。
四、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个贫困学生杀害老妇人的故事,并通过对犯罪者内心的描写,探讨了道德、罪恶和救赎的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复杂的人物形象,使这部小说成为了一部思想深邃、意义深远的文学经典。
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以男主人公马尔布兰为中心,通过对回忆的描绘,展现了时间和记忆的流逝,探讨了人生、爱情和艺术的本质。
普鲁斯特深入细致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叙事结构,使这部作品成为了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通过对以上几部文学经典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主题多样,艺术形式各异,但它们都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
西方文学作品赏析

西方文学作品赏析
西方文学作品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风格,每一部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西方文学作品及其赏析的要点:- 《哈姆雷特》(作者:威廉·莎士比亚):这部作品探索了复仇、正义、人性和命运等主题。
通过复杂的角色和深刻的对话,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挣扎。
- 《战争与和平》(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以史诗般的规模描绘了19 世纪俄国社会的生活。
它探讨了战争、爱情、家庭和人生的意义。
- 《巴黎圣母院》(作者:维克多·雨果):通过对巴黎圣母院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和社会的不平等。
同时也探讨了爱情、命运和宗教等主题。
- 《老人与海》(作者:欧内斯特·海明威):讲述了一个老渔夫与大海搏斗的故事,强调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勇气。
- 《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这部小说关注女性的自我认知和追求平等的权利。
它展现了爱情、自尊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外国文学作品赏析

外国文学作品赏析外国文学作品赏析3月7日---《荷马史诗》:西方第一部书面文学作品,第一部涉及军事题材的作品,西方的源泉之一。
****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记》和《奥得修记》,它们产生于公元前九至八世纪,是欧洲最早的文学作品,相传为盲人诗人荷马所作《荷马史诗》是以规模宏大的特洛亚战争为背景。
战争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11世纪之交。
《荷马史诗》用神话和英雄传说的形式表现出来,据传说,特洛亚战争是由一个“不合的金苹果”引起的。
它的形式是神话与历史的交流《伊利昂记》直接描述了这场战争,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开端,集中写战争结束前50天内发生的故事,以郝克托尔的葬礼声结束。
《伊利亚特》的战争概念是世界文学中最早的有关军事题材的巨著。
参战的双方无明显的倾向性。
1、战争是部落的经常事业,其目的是掠夺俘虏为奴、瓜分战利品(土地、金属、女人等),参战的双方都有一种责任感。
女性是战争的导火索---妇女是父权社会,男性的私有财产和性奴隶,私有财产是不可侵犯的---战争的本质2、战争是很光荣的事情,古希腊人尚武---崇尚武力及勇敢,战争是最能获取荣誉的场所,一个人只要勇敢无畏就受到尊敬。
史诗一方面肯定互相掠夺的正当性,一方面表现出对勇武精神的尊崇。
英雄人物分析1、《伊利亚特》----人物分析阿喀琉斯:修美高大、是神与人之子、骁勇善战、能言善辩、慷慨大方、重个人荣誉、重友情,顾大节。
阿喀琉斯的脚踵—人类自身的深刻反省。
人类不管多么完美,总有根本的缺陷,最后都战胜不了命运。
阿喀琉斯的愤怒:作战勇猛、责任意识强,重个人荣誉,儿女柔情。
2、《奥德赛》—情节结构:十年返乡之旅,奥德修在外漂泊,其妻不断受求婚者骚扰,线索一是其子外出寻父,线索二是奥德修海上历险。
《奥德赛》-----人物分析奥德修:机智和刚毅,沉重镇定,忠于自己的部落,私心很重,念念不忘个人财富和私有财产,对求婚者赶尽杀绝。
理想英雄人格—人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卓越的智慧与理性之光。
世界文学名著赏析

世界文学名著赏析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将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美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世界上有许多经典的文学名著,这些作品超越时代的限制,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财富。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几部世界文学名著进行赏析,探索它们的深层内涵和独特之处。
1.《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婚姻为核心,通过对社会等级、个人品德和人际关系的刻画,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小说主要聚焦在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菲茨威廉·达西之间的爱情故事。
奥斯汀巧妙地将两位主角的成长与改变渗透在情节中,借此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偏见的存在。
作品以细腻、机智的笔触展现了人物形象,同时探讨了社会阶级对婚姻的影响。
通过对聪明、坚毅的伊丽莎白与冷酷、傲慢的达西分分合合的描写,奥斯汀展示了婚姻中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引发读者对婚姻、性别和社会观念的深思。
2.《百年孤独》(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品,被视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通过对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沉浸在孤独中的描写,展示了人类命运的无常和历史的循环不息。
小说以马奎尔·布恩迪亚家族的家谱为线索,穿越时间和空间,跨越世纪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沉浮。
作品中充斥着神秘、荒诞的事件和意象,通过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营造出一个虚实交错的奇幻世界。
马尔克斯巧妙地运用寓言和象征的手法,探讨了人生的迷茫、命运的无常和人类欲望的冲突。
通过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描写,作品凸显了人性的善恶、孤独和对真爱的追求。
《百年孤独》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打动了全球无数的读者。
3.《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赏析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其中涵盖了许多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人性探索,引领读者进入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境界。
本文将就几部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进行赏析,通过解读小说中的细节和情节,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这些杰出的文学作品。
《人类群星闪耀时》《人类群星闪耀时》是法国作家塞弗林的作品,这部小说通过对法国高等教育体制下的种种不公以及社会底层的贫困生活的生动描绘,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阿兰,是一个渴望知识和自由的年轻人,他通过不屈不挠的努力考上大学,但面对封闭的体制和权力的阻碍,他感到无力和困惑。
他的努力和追求代表了社会底层的人们渴求改变现状的心声。
通过对阿兰的塑造,塞弗林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人性中的复杂和纠结,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杰作。
这部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主线,讲述了一百年来这个家族的兴衰和命运。
马尔克斯通过奇幻、写实、荒诞的手法,展现了布恩迪亚家族世代循环的悲剧。
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和众多的情节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庞大而壮丽的画卷,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命运中的孤独和无奈。
马尔克斯以精湛的笔触塑造了许多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更容易投身到故事中,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代表作。
这本小说通过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视角,描述了一个年轻人在大都市中的迷茫和无助。
霍尔顿对社会的虚伪和偏见感到失望,并向往纯真和正直的生活。
他试图保护那些他认为在混乱世界中还保有纯洁的孩子们,以此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腐败现象的忧虑。
塞林格通过鲜明的写实风格和霍尔顿的独特性格,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深思和触动的内心世界。
《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作者用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形象特征,还承载着作者对于社会、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观察。
本文将选取几个高中语文中常见的外国文学作品,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鉴赏。
一、《简爱》中简·爱《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她的形象塑造了勃朗特对于女性地位、婚姻制度和个体自由的思考和观察。
简·爱生活在一个贫困而封闭的家庭中,受尽了家庭成员的冷落和虐待。
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和追求,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赢得了一份教师的职位。
这是简·爱独立自强的一个体现,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简·爱是一个内心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她对于自己的感情和婚姻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坚定的态度。
当她爱上了罗切斯特先生时,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尊严。
她不愿意成为罗切斯特先生的情妇,因为她明白这样的妥协将会伤害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简·爱的形象通过对于婚姻制度的思考和批判,展现了勃朗特对于女性地位和个体自由的关注和呼吁。
二、《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人在荒岛上的生存和自救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坚强、聪明和乐观的人物形象,他的形象塑造了笛福对于人类意志和智慧的赞美和探索。
鲁滨逊在一个航海事故中被困在了荒岛上,他面临着食物短缺、野兽猛兽的威胁和孤独寂寞的困境。
他并没有放弃希望和生活的意志,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努力,建造了一个小屋,种植了粮食,驯化了野兽,最终成功地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
鲁滨逊的形象展现了人类的意志和智慧的力量,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了荒岛上的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生存和自救。
外国文学赏析

外国文学赏析引言外国文学是指除了中国文学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学作品。
由于各国文化和语言的不同,每个国家的文学都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外国文学进行赏析,介绍几个不同国家的文学名著,并分析其中的艺术特点和主题。
一、法国文学1. 《红与黑》《红与黑》是法国作家斯坦达尔的作品,被称为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朱利安的经历,揭示了社会阶层固化、地位不平等等社会问题。
斯坦达尔以深刻的剖析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2. 《追忆似水年华》《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通过主人公马塞尔的回忆,描绘了他的成长经历和对爱情的追忆。
普鲁斯特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探讨了时间、记忆和人生意义等深刻的主题。
二、英国文学1. 《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是一部受人喜爱的爱情小说。
小说以早19世纪英国乡村社会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富家子弟达西之间的纠葛和最终的爱情故事。
奥斯汀以幽默风趣的笔触,揭示了社会偏见和爱情追求的复杂性。
2. 《哈利·波特》系列《哈利·波特》系列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魔幻小说系列,成为全球畅销的文学作品。
故事讲述了孤儿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冒险经历。
罗琳以奇幻的世界观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友情、勇气和成长的主题。
三、俄罗斯文学1. 《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巨著,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详细描绘了一系列人物的命运和人性的善恶。
托尔斯泰以纷繁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探讨了战争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和和平的重要性。
2. 《罪与罚》《罪与罚》是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罗迪翁·罗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与良知之间的斗争。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展示了罪恶与赎罪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哈里顿是希刺克利夫的化身,小凯蒂则传承了她母亲凯瑟琳的灵魂,而上一代人的爱,在他们身上又得到延续;希刺克利夫看到凯蒂和哈里顿眼睛里有凯瑟琳的影子,他的人性复苏了,他的生命也走到尽头,死前他在凯瑟琳生前住过的小房里,呼唤着凯瑟琳在原野上“孤单的飘荡了二十多年的魂魄”,带着笑离开了人世,到另一个世界与凯瑟琳携手而游,他们的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永不消亡;希刺克利夫的墓与凯瑟琳的紧紧挨在一起,“这坟墓下的人,有怎样不平静的睡眠呢”,千言万语一句话,此情绵绵无绝期。
一场惊天动地,生生死死,明争暗斗,剩下宁静的旷野,柔风在草间飘动,死去的人,活着的人,情在绵亘,情无绝期。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
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因此,希斯克利夫的爱一恨一复仇一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
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
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
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
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呼啸山庄》出版后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
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
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不知道作者为何用这个名字作为此书的题目,我的理解是“呼啸”在书中是指那山庄之外的狂风暴雨与那漫天大雪来得那么肆意与猖狂,是人们不能预料与阻止的,而山庄里发生的事情也正如那外面的天气一样,是没有人能够预料与阻止的,所有的事情都发生的那么顺其自然,让人们感觉到他们的故事是那么的平常却又那么的可怜与可悲让人对他们产生同情与可恶的心理,我想这是每一本书里面都会有的,有好人必定会有恶人,没有恶人的话那么又何来好人,只有在有恶人的地方才能体现出恶人的恶。
这本书中并没有谁是真正的恶人,也许书中希克厉是最让人感到生气与可恶的,他的种种行为让人们对他恨之入骨,而其他的人呢,同样让人感到有可怜与可悲之处,认为他们都没有自主权,没有起来与命运反抗,只是顺着一切的一切自然发展着,书中没有让人神经亢奋的地方也没有让人对此感到厌倦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平静静。
虽然整个故事里大多都是冷酷无情之中进行着的,可我们仍然可以从这样的生活中看到人类不灭的希望与爱缠绕在人们的四周,让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都不可也不能忘记那份爱的真切与重要。
就如希克厉可以说是这个书中的主人公,讲的是他当初如何被老欧肖抱回家之后,家人又是如何对待他,而老欧肖死后别人又是如何对待他的,而之后他失去了自己一生中的最爱同时也被亨德莱赶出了家门,多年后他回来一步一步地对他们加以报复。
在别人看来他是最可恶的最没有人性的,对自己的儿子如此对自己所爱的人的女儿更是如此,他是一个魔鬼是一个没人性的东西,其实在我看来他是可怜的可悲的我对他抱有很大的同情心,在整个故事中他所受的苦是最多的,是最能够忍受与感情最细腻的人,是他外表把我们带入了迷区,是他的外表让我们把他给曲解了。
从他的各种做事的方法与话语中同样也可以看得出来他还是跟别人一样的是有感情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是藏在心底的最深处不愿对任何人都抱有感情,他的爱他的感情只对自己一生唯一爱的人所拥有,只有对她才能够把自己的感情与全部的爱释放出来,可是他没有能够与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他的生活与地位并不是他的错,不是他想要的,谁不想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生活有父母的眷顾,可是这一切都是命运让有了如此的悲剧生活,是命运在与他开玩笑,是生活把他锻炼成了这种性格的一个人,如果他有卡瑟琳与亨得德莱一样的家庭生活我想他一定能够做出更伟大的事情来,让所有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的,可是他没有拥有那样的生活环境,就在老欧肖把他抱回家以后他也同样没有能够拥有与他们一样的生活环境,所有的人都对他抱有恶意,对他释放自己的性格,把所有的一切不开心都发泄到他的身上,这更让他增加了忍耐力,他并不是不想去还击,而是他要忍,一直忍到自己完全可以还击并且能够胜利的时候再还击,这一点难道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应该学会的吗?现在的人这一点往往是最差劲的,动不动因为一点小事就大闹特闹要么就以此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他对自己的房客出次访问的态度上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了误区,让人们感受到他的冷酷与不尽人情。
其实并不是他的不尽人情,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去欢迎一个不速之客的,没有人会真心地欢迎一个擅自闯入的人,更何况是一个内向之人就更不喜欢了,但从他送洛克乌(他的房客)回去这就说明了他是一个有感情之人的。
故事中讲到他在外面流浪多年回来以后就住到了山庄且过来探望自己所爱的已经结了婚的人,这说明了他对爱情的忠心,对爱死心塌地的人,他不会拿自己的爱情去做任何的交易更不会轻易地忘掉自己的爱情,从他与卡瑟琳接触时所说的话就更说明了他一直以来都把自己的感情埋藏在心底的最深处,他一直以来都把自己的感情珍藏起来不愿对任何人来显示包括他自己,只有在他最爱的人的面前才会把自己最脆弱的部分表露出来。
他去探望卡瑟琳是因为他知道她同样没有把他忘记,当初如果要是他在她的身边的话或许她就不会听从哥哥的安排而嫁给自己不爱的人,这一点更看出了人们的虚荣之心,不管在何时何地人们的虚荣之心是不可能的消除的。
一方面是卡瑟琳自己的虚荣之心在作崇因为她想做一个阔气的太太,想得到别人的骄惯与认可;另一方面是卡瑟琳的哥哥亨德莱的虚荣之心在作崇,他想如果自己的妹妹嫁到了画眉田庄的话就能给自己的家庭增添光彩,再加上他本来一直就很讨厌希克厉如果卡瑟琳嫁给了希克厉的话他们就要一直继续住在山庄那么他就没有多少好日子过了,他要排除这些障碍,只有将卡瑟琳嫁到田庄去才是最好的。
希克厉在外不管用什么办法赚到了钱以后就回到了山庄一方面是他还在思念着自己的爱人卡瑟琳另一方面是他要报负,要报负那些曾经把他赶出家门的人,他要把自己所受的苦还给那些人,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只是他把自己的感情埋藏起来让自己活在痛苦与折磨之中,同时也让别人活在同样的折磨之中这是让人不可原谅的,人心存抱负是可以的,可是如果要一直把仇恨记在心里一辈子的话那是最不理智的,也是让人不可理解的。
恨,是什么?只不过人们心中一颗恶毒的果子罢了,如果自己的内心一直被恨牵着的话那就太可悲了,怨怨相抱何时了也正说的是此,如果他把自己对卡瑟琳的心同样拿出来对待别人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活得很幸福快乐,别人也会对他改变以前的态度,这样的话大家都会活得其乐融融的,可是故事毕竟是故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会有这样的故事了。
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这种让人感到厌恶的行为就更能体现出了爱的存在,让人感受到人间处处有爱有希望的事情,如在他的危逼下小卡瑟琳嫁给了他的儿子即将要死之人,即而后来小卡瑟琳又与哈里顿产生了感情就更说明了这一点。
希克厉对待哈里顿的行为说明了他对哈里顿他们一家并没有做到特别绝的地步,如果要是做到那样的地步的话他完全可以把哈里顿赶出山庄让他去要饭,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想从哈里顿的身上得到一种快感与欣慰,而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对哈里顿一家还是抱有感恩之心的,他让哈里顿干些粗活而不让他活文化知识,不正是他当初的遭遇吗?他要把他当初的遭遇全部追加到仇人的孩子身上,可是正是因为这一点让哈里顿懂得了劳动的可贵,以不至于像他的父亲那样天天的赌博喝酒无所事事到最后把自己的家产全部输掉了,我想如果没有希克厉的抱负之心来接手这份产业的话那么哈里顿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穷光蛋没有居住之所的,但就因为他的这种行为而让哈里顿拥有一个居住之所还能吃饱饭有一个温暖的地方,这种生活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拥有的。
希克厉的结局是很凄凉与悲哀的但同时也是一种解脱,对他是一种没有痛苦的结局,他可以无忧地与自己所爱的人长久地呆在一起了没有任何人的打扰与烦恼,是一种人们都向往的生活,虽然他没有看到自己胜利的结局,可是如果他真的看到了自己所希望的那样的结局的话那么他的内心会舒服吗?会得到自己的欣慰吗?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只有这样的结局对他才是公平的,才是完美的,这也是他一直在期待的——与自己所爱的人长期的无忧无虑地相处下去,没有世俗的各种规条来约束他们,更没有别人的白眼与冷眼,只有彼此的真爱地在一起,心与心的结合。
这里更能够体现爱的地方还有哈里顿并没有因为希克厉对待他与他的家而对他有恨有怨,更不可得的一点是他不愿意听到对希克厉的批评与坏话,包括从小卡瑟琳嘴里说出来的话,他都不愿意听,他对希克厉充满了爱充满了感激之情,如果不是他或许哈里顿真的没了家,如果不是他,哈里顿或许会挨更多爸爸的打骂,更是因为他的到来才阻止了爸爸对自己的种种恶行,在他的眼里与心里只有他对他是最好的,所以他不愿听到别人说希克厉的任何的坏话,他对希克厉更没有什么恨而言。
这个故事情节同样是我们现在社会中所存在的某些情节,人心是肉长的,可是同样有的人因为爱与恨而做出了让自己悔恨终生的事,而有的人却是因为爱与恨而得到了更大的收获,其实爱与恨只是一念之隔,至于你怎么看待爱与恨都是在于自己是如何想的,不要因为爱而忘记了别人,也不要因为恨而输掉了自己的人生,人生常存善念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与美丽,同时在自己没有能力给“敌人”回报的时候就要学会忍耐,学会接受对方,但在自己有了能力回击的时候也要给对方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让对方更强大的机会,只有这样自己才会在挫折中不断地进步,其实遇到挫折与敌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丧失心志任由事态的发展而不去努力丰富自己阻止事态更恶地发展下去。
正因为有了挫折人生才会显得更加完美,正因为有了挫折才会使我们生长得更快,正因为有了挫折才会让我们有生的欲望,正因为有了挫折才会使我们感到彼此的珍贵,更因为有了挫折才会让我们更加努力地丰富自己,我们不要因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放弃自己放弃希望,也不要因为“敌人”的打击而永远活在恨之中,其实人都是在挫折中长大与生存的,正是因为这些挫折才会让我们感到生活有太多的乐趣,在我们的心中并没有完全的敌人,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初读此书,完全出于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