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一、二)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史1. 远古时期远古时期是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人类从猿类演变而来,开始了石器时代的生活。
这一时期人类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社会组织比较简单,没有明确的政治体系。
2. 文明的萌芽人类文明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
最早的文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包括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等。
3.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是古代最重要的文明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和日历,建设了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著名建筑。
4. 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也是世界上的古代文明之一,主要位于印度次大陆。
古印度人发明了吠陀经,建筑了泰姬陵和巴蜀机寺等著名建筑。
5. 古中华文明古中华文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明之一,主要位于黄河流域。
古中华人发明了甲骨文和汉字,建设了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等著名建筑。
6. 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希腊半岛,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古希腊人发明了希腊字母,建设了雅典卫城和卫城之间的帕台农神庙等著名建筑。
7. 古罗马文明古罗马文明位于地中海西部的意大利半岛,是古代文明的另一个发源地。
古罗马人发明了拉丁字母,建设了斗兽场和斗兽场之间的斗狮胜利柱等著名建筑。
8.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主要包括夏、商、周三代以及春秋战国和秦汉两汉之间的历史。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最早的三个朝代,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秦汉是中国最早的两个统一朝代。
9. 希腊罗马古典时代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黄金时期,是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建筑师,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柔伽丘和赫拉克利图斯等。
10. 印度古典时代印度古典时代是印度历史的辉煌时期,是婆罗门教和佛教兴起的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吠舍文和史诗,例如《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开始了家天下的统治方式,采用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并修筑了城堡和道路。
商朝: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商朝的政治制度对后来的周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将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建立诸侯国。
同时,西周的政治制度还体现了原始民主传统,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春秋改革: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改革内容包括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等,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的前提下进行。
战国变法: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
变法内容包括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等,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三、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同时,秦朝还实行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制度,如连坐法、秦律等,以及统一的文书制度,使官僚机构能够高效运转。
四、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时期继承了秦朝的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
随着历史的演进,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如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的内阁制等。
这些政治制度的演变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和政治环境。
以上是高中历史选修一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秦朝的政治制度以及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历史时期的重要改革事件及其对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历史选修1》是中国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以下是《历史选修1》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史的起源1. 史前文明史前文明是指人类出现至文明兴起之前的一段时间,主要内容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在这个阶段,人类主要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组织和生产方式。
2. 早期文明的形成早期文明的形成是指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农业社会和城市社会的阶段,主要包括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黄河流域文明。
这些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世的文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古代世界的大一统和分裂1. 奴隶社会的特点奴隶社会是古代社会的一个阶段,其特点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剧。
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形式,奴隶主是社会的主要统治阶级。
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城市也开始兴起,并且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 古代世界的大一统在古代,出现了一些大一统的帝国,如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印度的摩西多王朝等。
这些帝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其统治也往往是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
这些帝国的形成,表明了人类社会逐渐走向了大一统的趋势。
3. 古代世界的分裂古代世界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分裂,如中东地区的希腊城邦、古代罗马和波斯等,以及印度次大陆地区的王国和诸侯国等。
这些分裂体现了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和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
同时,在帝国的边缘地区,也经常出现了各种局部政权和独立国家。
三、中国古代社会的大一统和分裂1. 大一统的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大一统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一些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如夏、商、周等朝代。
这些大一统帝国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改革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分类从程度看:(1)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2)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1)政治改革;(2)经济改革;(3)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从性质看:(1)奴隶制度的改革;(2)封建主义的改革;(3)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1861年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改革的结果(1)成功: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2)失败: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高中历史复习 选修一 第二单元 单元总结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1、客观(必然性)
经济: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理
论武器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是顺应历史发 展潮流的,是生产力(有利条件)
(1)秦孝公支持 (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 薄弱 (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3、历史机遇:(可能性)
三家分晋,力量大大削弱; 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的游说,追求建功立业。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经济领域
商
鞅
军事领域
变
法 主
政治领域
要
措
思想领域
施
社会领域
(1)废井田、开阡陌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经
济
基
(1)二十等军功爵制
础
(2)废除“世卿世禄制”
到
上
(1)废分封、行县制
层
(2)严密户籍、连坐制
建
筑
(1)焚烧诗书 (2)制定秦律
根 本
性
变
(1)改革社会习俗
革
三、商鞅变法的作用和影响
1.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 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2.政治上,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3.军事上,秦国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在对外兼并战争 中不断取胜,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综合国力上,秦国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和各诸侯国 都派人来贺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选修二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选修二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重要性:农业生产的基础,文明的摇篮。
- 法老制度:政治权力的象征,宗教与王权的结合。
- 金字塔与神庙:建筑技术的代表,宗教信仰的体现。
2.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 苏美尔人:最早的城市文明,楔形文字的发明者。
- 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法律与社会秩序的象征。
- 亚述与新巴比伦:军事帝国的兴起与衰落。
3.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哈拉帕与莫亨佐-达罗:城市规划与排水系统的先进性。
- 印度教的起源:宗教信仰与社会结构的初步形成。
4. 古代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封建制度的确立,青铜文化的繁荣。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兴起。
二、中世纪文明的发展与交流1. 罗马帝国的兴衰- 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政治制度的演变。
- 罗马法律与建筑: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 基督教的传播与成为国教:宗教对文明的影响。
2.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的创立:宗教与政治的结合。
-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对亚欧非文明的融合与传播。
- 伊斯兰文化与科学: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的特点与影响: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 教会影响:教会权力与王权的斗争。
- 文艺复兴的萌芽:人文主义的兴起,对古典文化的复兴。
三、近现代文明的变革与冲突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艺术与科学的革命,人文主义的高潮。
-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改革,宗教分裂与国家权力的加强。
2.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影响: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结构的变化。
-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体系的变革,阶级关系的重组。
3. 民族主义与殖民扩张- 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家统一运动。
- 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与影响。
4.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原因与结果,国际秩序的重塑。
高二历史选修一重点知识点

高二历史选修一重点知识点高二历史选修一重点知识点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
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rdquo 高中数学;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
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级的。
高二历史选修一重点知识点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要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高中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选修一是我们学习历史课程时的一门重要选修课,本文将围绕这门课的知识点展开讲述与总结,包括有关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近代史、世界史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古代社会古代社会主要指从人类文明初创时期到东汉末年这段历史时期,其包括了夏、商、周、秦、汉等朝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各地出现了一些文化、宗教和经济制度等重要的变化。
首先,夏、商、周三代都有建都的地方。
在夏朝,首都在安邑,商朝的首都在殷墟,周朝的建都地方在镐京。
其次,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些许显著的经济制度的变化,例如土地公有制和土地私有制,该制度在孔子的时代和后来的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成为了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基础。
最后,在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宗教变化,如易经和儒学等。
二、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指从汉景帝时期到明、清王朝灭亡的那个大时期,社会上形成了农业经济、宗教和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
这个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即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
此外,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如儒学和佛学。
封建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夏、商、周时期地方政权的不稳定造成的。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宗族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人民对于天子的崇敬度也得到了提高。
在这个时期,农业经济成为了社会的基础,士人和爵位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阶层,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封建制度,世族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此外,封建社会也反映出了中国古代纵向社会结构的特点。
三、近代史近代史主要包括了18世纪到20世纪初期的历史事件和事物。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如中日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现代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逐渐脱离了封建社会的命运,实现了对国家的掌控,同时也经历了一些重大的民族主义和革命运动。
此外,在这个时期,外部世界和中国社会和经济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四、世界史世界史主要包括了多个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在世界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民族、文明等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一、二)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
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鲁国“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
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魏文侯改革:通过李悝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楚国吴起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时间内,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中国: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5.改革的认识和启示①改革的必要性。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
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
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一、梭伦改革的背景: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3、阶级变化: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二、梭伦改革: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恢复公民大会权力 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三、梭伦改革的评价1、历史意义: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②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③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④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二、商鞅变法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2、表现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3、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4、消极影响: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广大农民赋税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二、改革内容:1、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2、迁都: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3、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一、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2)极贫积弱局面: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二、内容:1、富国之法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2、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改革官吏选拔3、强兵之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三、评价:1、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2、变法的历史作用 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作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军事:加强军事实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 教育:培养、选拔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 (作用: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第五单元宗教改革一、背景: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天主教地位: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钳制人们思想;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②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③政治因素: 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