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任务书
课题研究任务书模板

课题研究任务书模板
课题研究任务书模板
一、课题背景与意义
(1)简述课题研究的背景,指出当前课题的存在问题或待解
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2)说明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综述国内外关于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2)找出国内外研究中的不足和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基础。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明确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2)列举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主要研究内容和拟采用
的研究方法。
四、研究方案与工作计划
(1)提出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2)分阶段制定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
(3)列出课题研究的关键技术和难点,提出解决方案。
五、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1)明确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2)指出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六、研究条件与时间安排
(1)说明课题研究所需的基本条件和已具备的条件;
(2)制定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
七、参考文献
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研究课题研究任务书

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课题研究任务书课题名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申请人姓名(即课题负责人):罗晓章申请人所在单位:四川省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填表日期:2007年4月20日四川省物理学会制目录参加研究人员及基本情况--------------------------------------------3 课题论证-----------------------------------------------------------------4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及与课题有关的近期主要研究成果-------------------------10 研究方案(含研究方法、途径)----------------------------------13 研究计划(含参加研究人员分工)-------------------------------26《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方案执笔:罗晓章一、引言(一)课题介绍1、课题名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2、课题来源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课题3、课题涵义: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本课题旨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探索学生对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物理学习环境包含哪些主要因素,进而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技术。
4、课题界定(1)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书

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书(中英文版)Task Title: Technology Support Plan Project Proposal1.Background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greatly promoted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As a result, the demand for technology support in various fields is increasing.In order to meet this demand, the government has launched the Technology Support Plan, which aim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based industries.This project proposal outlines the objectives, research content, and expected outcomes of a specific technology support plan project.1.背景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
因此,各领域对技术支持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满足这一需求,政府推出了科技支撑计划,旨在促进基于技术的产业创新与发展。
本项目提案详细阐述了特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目标、研究内容以及预期成果。
2.Objectives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project is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a set of technology support strategies that will facilitate the growth of technology-based industries.These strategies will focus on enhancing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enterprises, promoting the transfer andapplica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improv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2.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并实施一套技术支持策略,以促进基于技术的产业增长。
科研计划项目课题任务书1500字

科研计划项目课题任务书1500字科研计划项目课题任务书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科研项目也越来越多。
科研计划是一种体系化、规范化的科技管理模式,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使科研项目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地实施。
本课题以“XX研究”为核心,旨在通过对某一领域进行探究和研究,归纳总结出一定的经验和规律,并对该领域做出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任务的基本要求(一)任务的目标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1.分析和总结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寻找相关规律和特点;2.构建该领域的理论体系,阐述相关原理,提出具体应用方案并予以实践;3.开发该领域的一些新技术,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提高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任务的内容本课题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XX领域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对该领域进行理论上的探究和研究;2.对该领域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改进建议或开发新技术;3.通过实验或案例研究等方式,验证理论并提出可行性建议;4.撰写科研论文、参与相关学术交流等,扩大该领域的影响力。
(三)任务的重点难点1.开展理论研究,构建该领域的理论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应用方案;2.对该领域的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建议或开发新技术;3.实践验证理论,并提出可行性建议;4.撰写科研论文,发布到相关会刊和学术期刊以及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
三、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一)理论研究研究报告,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2.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构建该领域的理论体系,探索相关规律和特点;3.设计相关实验方案,验证理论,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技术研究1.对该领域的技术现状进行调研,对比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提出相应改进建议;2.开发该领域的新技术,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实践验证1.通过实验或案例研究等方式,验证理论和新技术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2.拓展该领域的应用领域,提出可行性建议。
毕业设计课题(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课题(论文)任务书系部:计量工程系专业:供用电技术专业班级供电08—1指导老师(含职称):刘海客课题(论文)题目:配电系统中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一:设计(论文)的主要任务及目的供用电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是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
通过本课题的毕业设计,学生将加深、巩固对供电、用电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利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解决供电、用电相关岗位的工作上遇到的实际问题。
本课题要求基于配电系统中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分析设计,其目的和任务是:(1)巩固《电力系统分析》的相关基础知识,锻炼学生进行电力系统分析的能力;(2)巩固《供用电设备》所学知识,锻炼学生进行组合各种供用电设备的实践能力;(3)巩固《供用电网络继电保护》,锻炼学生根据元件参数设计继电保护的能力;(4)巩固所学的电气主接线知识和绘图知识,锻炼学生应用电气CAD等软件绘制工厂变电所计算用电气主接线简图的能力;通过本次毕业设计,要求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扩大专业知识面,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力求在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方案制定、计算机处理、撰写论证、口述表达等方面加强训练,实现所学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同时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协作精神、创新意识。
毕业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下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知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组织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按时完成论文写作任务,灵活运用资料,切记不可抄袭。
二:设计(论文)的基本内容:1.设计资料1. PU TTGEN H B , MACGREGOR P R , LAMBERT F C. Distributed generation : semantic hype or the dawn of a new era IEEE Power and Energy Magazine , 2003 , 1 (1) : 22-29.2. 王成山,王守相.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若干问题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20):1-4,31.Wang Chengshan, Wang Shouxiang.Study on Some Key Problems Related toDistributed Generation Systems.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8,32(20):1-4,31.3. 李天友,金文龙,徐丙垠.“配电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北京,2008年3月.Li Tianyou, Jin Wenlong, Xu Bingyin.“Distribution Technology”,ChinaElectric Power Press, Beijing, March,2008.4. 梁有伟, 胡志坚, 陈允平. 分布式发电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综述. 电网技术, 2003, 27 (12):71-75,88.Liang Youwei, Hu Zhijian, Chen Yunping. A Survey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ower System.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3, 27(12):71-75,88.5. 严俊,赵立飞. 储能技术在分布式发电中的应用. 华北电力技术,2006,第10期,16-19.Yan Jun, Zhao Lifei. Energy Storage for Distributed Generation.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2006, No.10, 16-19.Deng Zigang, Wang Jiasu, Wang Suyu etc..Status of High Tc superconducting Flywheel Energy Storage System.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08, 23(12):1-10.6. 胡学浩.分布式发电(电源)技术及其并网问题.电工技术杂志,2004,第10期, 1-5. Hu Xuehao. Distributed Generation and Grid-connected Technology. Electric Engineering,2004, No.10, 1-5.7. 鲁宗相‘王彩霞‘阂勇‘周双喜‘, 吕金祥, 王云波,微电网研究综述,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19):100-107.Lu zhongxiang. Wang Caixia. Min Yong. Zhou Shuangxi. Lu Jinxiang, Wang Yunbo, Overview on Micro Grid Research,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7,31(19):100-1078. Christian Schulz. Gerold R?der. Michel Kerrat, Virtual Power Plant With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Micro-units, CIRED Seminar 2008: SamrtGrids for Distribution,June,2008,Frankfut参考网站国农村电气化信息网、输配电设备网、北极星电力网、国家电力信息网、中国电力新闻网2.设计内容(1)分布式电源概述1.1分布式电源的概念1.2 分布式电源系统结构1.3 分布式电源的技术特点(2)分布式电源的发展现状2.1国外分布式电源发展2.2 国内分布式电源发展(3)分布式电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3.1对电网规划的影响3.2对线路上潮流的影响3.3对网损的影响3.4对电能质量的影响3.5对系统保护的影响3.6对可靠性的影响3.7非正常孤岛问题3.8其他方面的问题(4)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环境和条件(5)分布式电源的相关国家标准5.1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技术规定5.2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测试规定5.3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运行控制规范5.4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监控系统功能规范(6)分布式电源并网关键技术6.1国外经验6.2分布式智能发电技术6.3分布式电源信息交互技术6.4分布式电源规划设计技术6.5适用于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技术6.6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调度技术6.7分布式电源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7)分布式电源技术展望(8)总结3.基本要求1、论文应做到中心突出,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必须观点正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楚,文字通顺;并能进行深入分析,见解独到。
课题任务书编号

课题任务书编号1. 任务背景本课题任务书是为了组织和指导相关研究人员在特定领域开展研究工作,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和成果。
课题任务书的编号是对课题进行唯一标识和辨识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项目经理和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更加具体、准确地描述和记录课题相关信息。
2. 任务目标本课题任务的主要目标是…•描述任务的具体目标和预期成果•提供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建立课题编号以方便课题管理3. 任务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方面1详细描述方面1的研究内容和任务要求。
3.2 方面2详细描述方面2的研究内容和任务要求。
3.3 方面3详细描述方面3的研究内容和任务要求。
4. 任务要求为了顺利完成本课题,以下是对研究人员的要求:•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经验•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具备扎实的编程和算法设计能力5. 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描述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步骤•说明采用的实验设备和工具•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和研究资料6. 时间安排根据课题的复杂性和研究人员的能力,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本课题的大致时间安排:阶段时间安排阶段1 日期1 - 日期2阶段2 日期3 - 日期4阶段3 日期5 - 日期6阶段4 日期7 - 日期87. 风险评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风险和挑战。
以下是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风险影响应对措施风险1 影响1 应对措施1风险2 影响2 应对措施2风险3 影响3 应对措施38. 资源需求完成本课题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以下是对所需资源的描述和需求:•人力资源:X名研究人员,X名实验人员•物力资源:实验设备、实验材料等•财力资源:研究经费等9. 结论本课题任务书对课题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规划,明确了课题的目标、内容、要求、方法、时间安排和资源需求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安排和管理,相信研究人员能够按照任务书的要求,高效完成课题研究,取得预期的成果。
毕业论文课题任务书

毕业论文课题任务书课题名称: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与干预措施研究课题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与别人交流、获取信息,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然而,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对人们情绪健康的影响。
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交媒体中信息内容的影响,从而对其情绪产生变化。
因此,本研究拟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大学生的情绪健康。
研究目标:1. 分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因素;2. 探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情绪的具体影响方式;3. 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
研究内容与方法:1.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社交媒体在大学生情绪健康方面的影响因素,如社交媒体使用时间、频率、内容等。
2.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情绪的具体影响方式研究: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研究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情绪的具体影响方式,如社交媒体上的负面情绪传播、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过滤与接纳等。
3. 干预措施研究:在研究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提醒大学生注意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和频率,培养正确的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等。
预期成果:1. 对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为大学生情绪健康的维护提供理论依据。
2. 分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情绪的具体影响方式,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交媒体对自己情绪的影响机制。
3. 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为大学生提供实用的情绪管理方法,改善他们的情绪健康状况。
4. 探索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干预模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计划:1. 第一阶段(2022年3月-2022年6月):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文献调研和综述,了解已有研究成果;- 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和情绪健康状况数据;- 数据分析,归纳总结,整理影响因素,并撰写相关研究报告。
毕业论文课题任务书

毕业论文课题任务书任务书一、任务来源:该论文任务来自于某大学的毕业论文要求。
二、任务目的:本论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和探讨,深入挖掘和发掘该领域的重要问题和现实需求,以期能为推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相关人员的解决问题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任务内容:该论文的内容涵盖以下方面:1. 选题阐述:阐述选题的缘由、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综合整理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
3. 研究方法:介绍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
4. 实证研究:具体探讨该领域的问题、现状和需求,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5. 结论和建议:总结研究成果,提出具体的实践建议和改进措施。
四、论文要求:此次毕业论文需满足以下要求:1. 论文字数不少于12000字,排版格式规范,内容准确、清晰。
2. 论文需具有学术性和实用性,并体现创新性。
3. 论文需充分考虑实际应用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改进建议。
4. 论文所涉及的数据、图表、图片等需真实可靠,如有引用需注明出处。
5. 论文需经过严格的论文查重和抄袭检测,未经允许严禁翻译和盗用他人论文、文献资料。
五、完成时间:该论文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具体时间为__________。
六、指导教师:指定的论文指导教师为__________教授,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1. 协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2. 给予适当的学术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论文中的不当表述和错误观点;3. 指导学生准确和有效的使用学术文献和研究方法;4. 监督学生按时完成论文的各个阶段,并对论文的总体质量进行评估。
七、提交要求:该论文需在规定的提交时间内提交至学院/系的教务处,请学生:1. 严格按照指定的格式和要求完成论文;2. 将论文纸质版和电子版于规定时间一起提交;3. 论文中不得包含敏感信息和不良内容;4. 一旦发现严重违反规定或抄袭行为,将取消该生本次毕业论文的资格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注:本模板只做示范之用,实际情况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常静,刘敏等.上海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09,29(5):548-554.
[12].李兴祥,李永华,王五一,杨林生.铅暴露与健康风险研究之回顾与展望[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4,11(11):1-7.
⑷前言:500字以上
⑸论文正文主体:包括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论证、结果分析、结论或总结
⑹致谢
⑺附录:为主要论文的一些原始资料和计算机处理的结果
⑻参考文献:20篇以上
进度及要求
起止日期
要求完成的内容及质量
2009.07.15—12.31
201001.01—03.15
03.16—04.30
05.01—05.12010学年)
课题名称
武汉市儿童铅暴露健康影响评价
学生姓名
祝国民
院系
资环学院
专业
地理科学
班级
2006
指导教师
郝汉舟
指导人数
2
课题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的迅猛发展,环境铅污染日趋严重。国内1994-2004年公开发表的关于儿童铅研究的论文中,经过综合分析,居住在工业区和市区儿童的血铅水平高于郊区和农村儿童。诸多研究表明,在城市环境中,冶金、化工、印刷、涂料、颜料、蓄电池等工业排放导致的铅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儿童健康。环境铅影响的广泛性和多面性,使之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在城市环境下,铅的暴露评价,铅给儿童健康带来的风险定量表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5.16—05.25
1、选题,参考文献、资料与数据收集;
2、拟定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3、数据整理与分析,论文初稿写作;
4、论文修改、批阅、评阅,定稿打印;
5、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资料存档,论文推优。
审核(系、部、教研室负责人)
批准(院系负责人)
⑶总结:概括主体的主要内容,总结主题的情报资料,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和方向。总结要求100-200字。
⑷参考文献:20篇以上
2、开题报告
⑴课题来源
⑵研究目的
⑶主要文献、资料
⑷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论文正文
⑴标题:20个汉字以内
⑵摘要:中文摘要篇幅限200个汉字以内
⑶关键词:3—5个词或词组组成
设计(论文)成果要求:
(包括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设计或论文正文的数量等要求)
1、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主要有前言、主体、总结、参考文献四部分构成。
⑴前言:简要地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和涉及的范围,字数在300字左右。
⑵主体: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前人文献中提出的理论和事实,比较各种学术观点,阐明所提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等。
本课题通过采用非致癌物暴露量的计算模型和参考美国EPA的暴露参数对模型已有模型进行完善来量化儿童日常生活中铅的暴露量,暴露参数的确定也是结合了儿童的行为的。
总之就是用计算得出的暴露量结果与国际标准对照来评价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原始资料及主要参数(设计类):
原始资料:
1、实地调查资料
2、美国EPA暴露参数手册
[3].张萍,何振宇,梁高道.牛奶中铅和镉对人体健康风险的评价[J].食品科学,2007,28(07).
[4].梁高道,革丽亚,谭慧,张萍,吴林.武汉市城市成人居民总膳食中镉的健康风险评价[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2).
[5].Rosen JF. Health effects of lead at low exposure levels. Am J Dis child, 1992, 146(11): 1278-1281.
[6].任慧敏,王金达,张学林,王春梅.沈阳市儿童环境铅暴露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9).
[7].胡二邦等.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科学出版社,1999,9.
[8].张永春,林玉锁,孙勤芳.有害废物生态风险评价[M].科学出社,2002,8.
[9].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中学生从食物中摄取汞的情况[J].风险评估研究第十三号报告,2004,5.
3、相关论文
参考资料及文献(包括指定给学生阅读的外文资料):
[1].段小丽,聂静,王宗爽,王菲菲,黄楠,车飞,张金良.健康风险评价中人体暴露参数的国内外研究概况[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4 ).
[2].李珊珊,田考.饮用水源水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4 ).